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看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从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看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从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看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从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看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22-0135-03

从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看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翁少群,刘洪玉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北京 100084)

摘要:有效模拟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有助于政府部门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落实产业相关政

策。基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市场地位和相关心理学理论,归纳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并通过列举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典型判断,分析宏观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影响。研究突破了经典经济学对开发商行为特征的假设,建议政策设计者应该融合开发商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预期等因素,提高政策的制定效率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心理特征;认知偏差;有限理性;房地产泡沫中图分类号:F29313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4-09-19

作者简介:翁少群(1979-),女,辽宁人,博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房地产投资。 传统经济学理论一直是解释各种经济活动的经典理论。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房地产市场中发生的投资开发活动同样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得到相应的分析和解释。很多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政策和投资策略的设计都遵循着经典经济学模型,但实施效果往往背离制订者的初衷。例如政府试图通过规范土地供应方式和开发商融资的方式,来调整供给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过高的房价,实现对市场的“降温”,但事实上却导致房价的进一步上升。如何解释现实的困惑和经典经济模型的失灵,已 行业创新者模型。这一方式中,第四方物流将第三方物流加以集成,为同一行业中的多个客户发展和执行一套定位于同步化和合作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其以整合整个供应链的职能为重点,向下游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卓越的运作策略、技术和供应链运作实施给整个行业带来最大的利益。

四、我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策略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第四方物流发展作铺垫,提高整个物流产业的水平。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

争取政府支持。发展第四方物流企业是解决整合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只有借助政府的支持,才能消除流通方面的障碍;同时还可以使第四方物流具有某些类似于物流行业协会的优势。如建立行业规则,得到高于第三方物流的企业的信任,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需求,并汇聚成为一个大的市场,从而增加对各物流公司的吸引力,形成需求的相互拉动,为企业提供廉价高质的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是多个传统行业融合的产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其发展的硬件环境。应加强统筹规划,注重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打好物流配送的基础,促使第四方物流的成长。

行业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物流行业来说,需要用标准化和规范化将供方、干线物流、配送和送达需方等物流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对物流企业来说,标准化

和规范化是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对消费者而言,享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是消费者权益的体现。因此,发展第四方物流的首要前提就是物流服务必须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1] 李毅1第四方物流在我国发展的研究[J ]1商业

研究,2004,(3):169-1711[2] 徐建新1供应链管理的新模式———第四方物流

[J ]1决策借鉴,2002,(1):11-151

[3] 周宁武1第四方物流研究及其发展策略初探

[J ]1北方经贸,2004,(3):111-1121[4] 姜灵敏,官东1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服务创新

的主题[J ]1商业研究,2003,(20):150-1511[5] 靳伟1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J ]1中国物流

与采购,2002,(11):42-431[6] 李富1第四方物流机遇与挑战并存[J ]1商品储

运与养护,2004,(4):14-161[7] 吴娅雄1物流发展新趋势———第四方物流[J ]1

价值工程,2003,(3):37-391[8] 奚祥英1第四方物流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J ]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71-741[9] 张中强,扬俊武1初探第四方物流[J ]1技术经

济,2003,(10):27-291

(责任编辑:李 智)

2005Π22 总第330期

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 E ARCH

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正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一、对房地产开发商心理的关注

(一)标准经济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以标准经济学模型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一直是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与投资等研究领域的主要方法。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存在关于市场主体的基本假设,即理性人假设。这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最优化,试图对各种经济变量进行准确的量化。于是在包括追求效用最大化、风险厌恶、理性预期和贝叶斯最优的理性框架中,没有对投资者心理特点和相关行为模式的设置。

然而,这种忽略遭遇到现实的挑战。很多研究表明,传统经济学方法所依附的理性假设是没有充分根据的,行为人确实带有显著的非理性因素。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投资者的情绪与收益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例如,Slovic认为,投资者所能承受的风险函数中必然包括个人特征的自变量;T versky和K ehneman提出,与认为投资者偏好一致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恒定原则”相对,投资者的不同偏好会有不同的决策。

(二)有限理性的提出和心理因素的引入

1957年,Herbert Sim on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再度把人的因素引入经济学模型中。它把注意力转移到实际决策过程的心理领域,把人看作一种合理的存在,并承认人类智慧的局限性。正是因为这种有限理性的存在,投资者对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可能存在心理因素作用的痕迹,导致他们的行为结果与经典模型预测的结果有所不同。

(三)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和心理偏差的产生

尽管关于市场是否理性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员都承认,即使在所谓的均衡状态下,也是由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影响着资产的价格。特别是在交易成本较高的市场,例如房地产市场中,投资与心理学的关系似乎比与经济学更为密切。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系统性的判断错误在几乎所有市场上都可能出现。在房地产市场上,这种系统偏差表现得尤其严重。房地产本身具有的空间固定性、需求普遍性和效用长期性的特点,使房地产开发行为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高昂的交易和信息成本;二是较长的建筑周期或开发建设周期。因此,不同的信息储备、进入时机和关注角度,都有可能引起开发商对市场的认知和把握出现偏差,最终引起投资行为并不具备严格的“理性”。

二、研究房地产开发商心理的理论基础

(一)描绘房地产开发商心理特征的基础理论

研究市场行为人心理的理论有很多,其中与房地产开发商相关的理论主要有态度理论、预期理论和风险理论。

态度是一种面对外物的心理倾向,态度理论可以解释开发商在评估市场行情和制定投资开发计划时的主观基调,主要研究开发商对于未来房价变动和市场环境的认知态度。

预期理论研究开发商对于开发前景的主观预计和客观经济变动之间的联系。其中主观预计来源于态度理论提出的认知基调;而提出经济活动的客观性,则是因为该理论认为投资开发的项目具有某种“内在价值”的稳固基础,可以通过分析现在的经营状况与未来的投资前景而得出。

风险是指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危险或者损失及其概率。进行投资组合是房地产开发商面对投资风险采取的一种典型对策,在引入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学方面的思想后,行为投资组合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二)房地产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偏差

以上理论介绍了开发商形成认知和判断的基本要素,包括面对市场的态度、面对未来的预期和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判断三方面。开发商的这些心理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很多典型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体心理模式中的启发式偏差和群体心理模式中的羊群效应。

11个体心理模式: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是处理复杂情况的一种直觉机制,是一种产生预设结果的捷径,但有可能导致判断错误。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这种偏差。T versky和K anhnem an分析得到三个主要的经验总结: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

代表性判断是指人们根据一个事件与另一个著名事件的相似性,来判断它发生的可能性;可得性判断是指根据事件的鲜活性或者被记起的事件来判断;锚定和调整判断是指人们从一个初始价值开始,然后调整得到一个最终结果。从初始点开始的调整很可能是不充分的,因此不同的锚定产生不同的结论。

21群体心理模式:羊群效应

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必然受他人言行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性,并形成社会潮流。这种认知一致而形成社会潮流的现象,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源于一种侥幸心理,即任何个体都相信,群体操作是安全的而且本人是幸运的。

三、开发商心理对宏观调控效果的影响

基于上述基本描述,进一步分析在房地产开发商存在如此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宏观调控政策在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作用。

(一)对土地供应的调控效果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对土地供应类型和供应方式的限制愈发严格。

以调整土地供给结构为例,2003年国土资源部宣布停止别墅用地的供应,希望借此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平抑房价。但政策出台后,原有的别墅项目和其他低密度住宅价格竟迅速提高,并导致不以别墅项目立项的低密度高档住宅项目的供给量增加。这是因为开发商的启发式记忆发生作用,并产生锚定效果,他们认为支撑别墅市场且引发此次别墅价格提高的市场需求会长期存在,这部分利润空间也不会缩小。所以在别墅用地和立项受限制的条件下选择其他近似物业类型,如高档低密

?136

 ?商业研究2005Π22

度住宅,继续投资以吸引这部分消费群。

类似的,对土地供应方式调控的效果也与最初设想不尽相同。政府对土地出让方式的规定越来越接近市场化,经营性用地出让方式只能采用“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早在政策正式出台之前,土地供给紧张引发的用地恐慌早已在升高房价上有所体现。实际上这是一种对政策调整的过度反应,因为当前的房价中包含的土地成本是在政策出台之前一两年就确定的,土地成本的提高不应在房价中表现的如此迅速。造成房价的提前上涨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某些开发商担心成本提高会带来经营难度的提高,降低利润水平,所以他们更重视当前收益,于是产生提价的欲望;另一方面,担心未来房价可能走高的心理预期造成潜在需求短期内集中释放,产生房价提高的需求基础。可见,本意促进市场稳健发展的政策却造成了市场在一定程度的震荡,单纯依靠供给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在态度理论和预期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二)对房地产开发融资的调控效果

对于融资渠道有限、银行业参与成分过高的房地产产业来说,2003年出台的“121号”文件的确带给开发商很大压力。但这种对融资渠道的调控对房地产供给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是因为,不仅已有投资方案和长期形成的投资风格将在一段时间内延续,而且很多开发商对未来市场环境和有效需求也充满信心,因此他们积极搜寻新的融资渠道,稳定甚至提高参与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力度。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明确态度和乐观预期,成为市场供给量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对房地产泡沫的调控效果

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源于开发商的个体行为偏差,且最形象的表现了群体心理偏差的过程。根据K indleerger描述的房地产泡沫特征,泡沫的发育包括三个阶段:(1)一个经济震动带来房地产价格的提高;(2)投资者信心增加,增加使用金融杠杆;(3)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造成价格的上升和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泡沫的破灭过程就是以上三个步骤的逆转。

在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中,很多事件可以充当“经济震动”的角色,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货币政策,如利率降低和由此引发的大规模资本进入。这种震动的刺激作用可能造成供给超过需求,且反过来影响租金和入住率水平。这个过程的关键点是周期开始时的过分乐观和过度自信,以及后来的逆向反馈,即不切实际的财富快速积累把某些不成熟的投资者拉进市场。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描述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的过程。首先,某些宏观政策,如利率的提高或者限制资本流向房地产行业,都会抑制投资需求,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其次,因为羊群效应,更多的投资者从市场逃离,最终造成需求减少和价格迅速下降,直到泡沫破灭,市场滑入谷底。

总之,在泡沫生成时,某些政策变动可能会发挥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在泡沫膨胀时,最希望“救市”的调控政策,却往往因为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效果而导致市场以更快的速度下跌。在开发商或其他投资者对市场信号特别敏感的时候,政策调控常常被单方向夸大,导致市场以更快的速度向某一方向运动。

四、结语和建议

传统的对房地产市场的理论分析基本都是借鉴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思想和模型形成的,但房地产市场的诸多特性导致模型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开发商个体心理特征和群体行为模式的研究,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来,并表现出更强的适用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在抛弃传统理论假设的情况下,除了定义基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外,还应该建立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准确描述输入变量,科学定义输出结果,成为理论研究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未来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对房地产开发商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研究特别值得政策设计者关注。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提前设想开发商的操作方向和市场发展模式,有助于制定适度有效的调控政策和行为策略;对于产业界来说,预测政策取向,揣摩其他开发商心理,合理预测市场走势,有利于制定积极稳健的投资策略;另外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应该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支持,为实证研究创造条件,共同完成理论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Fama,E1F1,E fficient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 pirical W ork,Journal of Finance,May

1970:383-4171

[2] Joseph L1Pagliari,Jr1,CFA edited,The Handbook of

Real Estate P ortfolio Management,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1995:1153-11831

[3] Slovic,P1,Psychological Study of Human Judgment:

Im plications for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Journal

of Finance27,no14(1972a):779-7991

[4] Slovic,P1,Information Precessing,Situation S pecifici2

ty,and the G enerality of Risk-T aking Behavior,Jour2

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22,no11

(1972b):128-1341

[5] T versky,A1,and D1K ehneman,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In R1M1H ogarth and

M1W1Reder(eds),Rational Choice:The C 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Chicag o:Uni2

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19861

[6] Weinstein,N1D1,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2

ogy39,no15(1980):806-8201

[7] 陆剑清,马胜祥,彭贺,李同庆1投资心理学

[M]1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

[8] 饶育蕾,刘达锋1行为金融学[M]1上海: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31

(责任编辑:张淑莲)

总第330期翁少群:从开发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看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37

 ?

房地产宏观调控.pdf

一、金融杠杆参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评价 在本轮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中,金融调控手段不断在强化。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不到三年内,央行已经连续9次加息,仅2007年就5次加息。为抑制经济运行中过多的流动性,自2006年7月到2007年11月,央行曾先后 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存款准备金率由8%调升至13.5%。2007年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银发[2007]359号,下称“359号文”)。文件对申购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此频繁的金融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投资继续升温 自1998年以来,我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2007年1 —9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30.3%,比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4.6个百分点;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25379亿元,增长37.9%。上述数据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在高位运行,温度不断攀升。 (二)房价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房价都翻了一番。2007年房屋销售价格继续较快上涨,部分地区房价涨幅居高不下。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比上月高1.0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2%,涨幅比上月高1.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低0.9个百分点。深圳已经连续21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其中10月份为21.1%;北京连续18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10月份达到17.8%。 (三)房贷风险加大 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快速增长。从1998年的3106亿元增加到2007年上半年的25720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从3.3%上升到10%左右,年均增速超过40%。 9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4.6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410亿元,同比增长29.6%,增速比上年同期快5.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7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491亿元,同比增长26.9%,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2.8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924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违约风险已有攀升趋势。据19家银行的不完全统计,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中,违约客户高达18万户;工行、中行、建行2006年末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已接近200亿元。 上述情况说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滋生着一定泡沫。虽然形势总体发展状况还是可控的,但是如果房地产投资、房价继续高涨下去,泡沫的风险就会逐步加大,加之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而艰巨。 二、金融杠杆参与房地产宏观调控失灵的成因分析 尽管金融杠杆频频出手,但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仍然不见根本好转,金融杠杆参与房地产宏观调控,甚至处于失灵状态。究其原因,大体上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种情况。 从客观上看,第一,由于城市化发展迅速,商品房供不应求;第二,货币流通严重过剩;第三,世界性的资产重新定价潮流影响。上述三个因素推动着我国房价不断走向高处。除掉上述客观原因外,主观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房地产业贷款,在我国银行信贷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房地产业的这样一个重要地位,使得决策者进行宏观调控时,往往会处于投鼠忌器的两难境地。这有点像妈妈惩戒犯错误的孩子,打轻了孩子不当回事;打重了,又怕伤害了孩子的身体。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一直处于这样两难之中:下手轻了往往不起作用;但是下手重了,又怕伤害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甚至损害整个国民经济,这个尺度非常难以把握。近期“359号文件”就是一个例证:出台了“359号文件”,但看到一些城市的剧烈反应,又不忍心下重手,导致市场仍对其中的“第二套房”如何认定争论不休,政策难以执行,调控效果也就不了了之。 (二)地方利益的制衡 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房地产业都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房地产开发交易的税收收入,是各个城市地方财政的主要进项。有专家曾做了初步测算,房地产业的收入约占全国多数城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1%。因此有人又把城市财政直称为“土地财政”。如果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就可能严重损伤地方财政的财源。这是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们对宏观调控措施执行不利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三)地方银行的消极抵制 房地产贷款,一直是各商业银行的重要贷款,个人房贷一直被银行业视为“优质蛋糕”。以交行为例,2007年以来虽然在不断地压缩开发性贷款,但是却在谨慎扩展个人房贷,先后推出了“安居贷”个人住房贷款以及“轻松安居贷”个人住房循环贷款产品。建行是房贷的龙头银行,按照其披露的2007年中报数据,其个人贷款平均余额由2006年6月

房地产宏观调控

房地产宏观调控 一、金融杠杆参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评价 在本轮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中,金融调控手段不断在强化。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不到三年内,央行已经连续9次加息,仅2007年就5次加息。为抑制经济运行中过多的流动性,自2006年7月到2007年11月,央行曾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存款准备金率由8%调升至%。2007年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文件对申购第二套以上住房的,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此频繁的金融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房地产投资继续升温 自1998年以来,我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2007年1 —9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个百分点;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25379亿元,增长%。上述数据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在高位运行,温度不断攀升。 房价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房价都翻了一番。2007年房

屋销售价格继续较快上涨,部分地区房价涨幅居高不下。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涨幅比上月高个百分点;环比上涨%,涨幅比上月低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涨幅比上月高个百分点;环比上涨%,涨幅比上月低个百分点。深圳已经连续21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其中10月份为%;北京连续18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10月份达到%。 房贷风险加大 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快速增长。从1998年的3106亿元增加到2007年上半年的25720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从%上升到10%左右,年均增速超过40%。 9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410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快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491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924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违约风险已有攀升趋势。据19家银行的不完全统计,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中,违约客户高达18万户;工行、中行、建行2006年末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已接近200亿元。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汇总表.doc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2001年-2007年) 时间政策要点 2001-5-31 《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 通知》(国发[2001]15号) 针对国有土地资产通过市场配置的比例不高, 透明度低;划拨土地大量非法入市,隐形交易; 随意减免地价等实际情况,从严格控制建设用 地供应总量、大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 卖、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地价管理等方面提 出了严格要求 2002-7-1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 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11号 令) 提供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具 体操作方式,规定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实行招 标拍卖挂牌交易,禁止以协议方式出让 2003-7-30 《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 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 [2003]70号) 对各类开发区随意圈占大量耕地和违法出让、 转让土地的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2003-8-1 (第21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 使用权规定》 对协议出让的行为进行具体规定,并对协议出 让最低价进行了规定 2003-9-2 《关于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各类开 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建 规[2003]178号) 纠正开发区违反规划批准使用土地和项目建设 的行为 2003-9-24 《关于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促进房 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3]356号)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调控,严格实行土地 供应的集中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控制高 档商品房的土地供应 2004-3-31 《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 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 察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71号) 针对各地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中规避招标 拍卖挂牌或仍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和划拨的问 题,发出最后通谍,要求:在2004-8-31后, 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 经营性土地使用权。 2004-10-21 《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 决定》(国发[2004]28号) 决定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严格土地 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集 约用地、健全责任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 统的规定 2005-3-26 《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 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 要求抓紧清理闲置土地,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 利用,提高土地实际供应总量和利用效率。对 已经批准但长期闲置的住宅建设用地,要严格 按有关规定收回土地使用权或采取其他措施进 行处置 2005-5-9 《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 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 要求严格土地转让管理,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 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严禁转让,依法制 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 理力度,切实制止囤积土地行为,严格执行法 律规定,对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满 1-未动工开发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未动 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006-4-19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 协议》示范文本(试行)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83号) 要求出让人和受让人应就建筑工程完工期、投 资总额、容积率、土地闲置情形作出具体约定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正文)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 1.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房改,由以前国家福利分房,到由国民自行购买住房。 以住宅为主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由此,带动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房价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又远远超出了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市场杠杆”调节作用的失灵也日益显现,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就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做出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2.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 2.1目前房地产市场现状 (一)房价过高是房地产的最根本问题,近几年,房地产的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特别是有很多人把房产作为投资项目,进行投机买卖,房产价格一直处于相对高位。根据最新美国行业统计资料,国际上房地产利润率一般维持在5%左右,高的有6-8%,而中国房地产的利润率高达30-40%,甚至更高。在国外人们购一套适于居住的房屋仅是年工资的3-5倍,而国内工薪阶层购一套房的费用多是年工资的10-20倍。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不给予调控,广大居民的住房困难就难以解决。(二)相关配套机制及政策不健全目前,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税收等配套机制和政策还不健全,房地产融资、抵押贷款渠道单一且不畅通,房地产税费种类繁多,且存在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既不利于市场。房地产调控就成了国家重要的方向和目标,让普通民众能买得起房,让普通民众“居有其所”。但随着国家的调控“国*条”政策的不断出台,让大家感觉到“房地产调控”难,为什么“房地产调控”就那么难喃? 2.2我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 最近五年我国城镇化率: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45.68%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49.7%;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最近五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量:2008年,6.21亿平方米;2009年,9.37亿平方米;2010年,10.43亿平方米;2011年,10.99亿平方米;2012年,11.13亿平方米。 2010至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的农民进城,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虽然进城了,但并没有落户城市的,所以住房刚性需求旺盛,所以调控难度非常大。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我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应该是70%左右,即目前农村居民人数将由6.2亿人减少到4亿人左右,需要转移的农村居民人数达2亿2000万人(按2012年全国13.54亿人口来计算)。解决2亿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刚性需求。我国城镇化发展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房地产调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3地方政府“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房价越高,土地价格越高。而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钱就更多。我车现行的土地批租制度使卖地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不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占了地方政府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曾经报纸上还报道过有一个贫困县有一年的土地财政收入占了地方政府收入的90%以上。地方政府乐见房价的上升,具有推高土地价格的利益驱动。由此也必然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制订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上不积极,大打折扣,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房地

1993年-2010年我国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五大阶段

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的五大阶段 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 号文件、18号文件等。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第一阶段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时间:1993-1996年 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 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 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 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社会经济的宏观和总体的角度,运用计划、经济政策和各种调节手段,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维护和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一种国家调节方式。或者说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引导、促进方式,对社会经济宏观结构和运行进行调节的一种国家经济职能活动。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指以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政府通过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运行进行调节和规范的各项职能活动。国家启动对房地产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是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推动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总体而言,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施宏观调控是房地产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能。社会资源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但是,市场配置资源也存在着自发性与盲目性等缺陷。为克服市场失灵,保证其健康运行,政府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资源配置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同样需要政府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房地产市场中,土地和房屋是重要资源,尤其是作为房地产基础的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迫切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其合理配置。 (二)实施宏观调控是由房地产业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房地产行业关联度,带动力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房地产业的运行状况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诸多产业的繁荣与衰退,尤其会对直接相关产业,如建筑业、建筑装潢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房地产业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正因为房地产业的特殊地位与巨大影响力,中央与地方政府始终采取各种手段与措施,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力求在市场发挥积极调节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履行政府职能,来克服市场失灵,维持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实施宏观调控是由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房地产是不动产,具有位置固定不能移动的特点,短期内难以调整或调整费用很高,所以必须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同时,由于房地产是使用年限特别长、价值很高的耐用品,所以房地产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对整个社会的房地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平衡和结构平衡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关乎整个社会经济能否良性运行,所以必须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有效控制。此外,房地产交易是一种产权交易,要依法通过产权转让来完成,如产权的界定、分割、复合、重组、转移都要靠法律来界定、确认和保护,因而也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其行为。因此,正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具有以上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宏观控制的必要性。 (四)实施宏观调控是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需要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还不够成熟,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部过热;住房保障能力差、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市场管理体制仍不健全;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市场主体行为缺乏理性等。因此,必须由政府提供有力的扶持和引导,通过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促使其

2003~2013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汇总

2003年-2013年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摘要】完善稳定房价,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一直都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核心宗旨。 2003年(1项政策) 2003年8月份,国务院明确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将房地产行业定位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2004年(2项政策) 2004年3月,831大限提高拿地“门槛”,调控开始 ——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又联合发文,严令各地须在当年8月31日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的“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纳入国家土地储备,是为“8.31”大限,此举是中央政府从土地供给抑制房地产过热的举措。 2004年10月,央行10年来首次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5年(6项政策) 2005年3月,房贷优惠政策取消,调控涉及消费层面 ——央行决定即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房贷首付比例从20%上调到30%。 2005年3月,房地产税改革深入,调控涉及交易环节 ——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目前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今后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2005年3月,国八条出台,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老国八条) 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 一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 二是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 三是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的土地供应,并督促建设; 四是严格控制被动型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 五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六是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 七是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八是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2005年5月,七部委意见,调控加强、细则出台(新国八条)

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四个阶段

至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全面展开,相关部门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政府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既有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也有经济政策和行政措施,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严控房地产信贷、严格土地供给阶段(2003.2~2005.2) 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继续增长了30.6%,商品房屋竣工面积为3.95亿平方米,销售面积为3.22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率达到82%,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其政策重点是围绕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问题和土地问题展开,具体包括严控信贷,提高项目自有资本金要求,从而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整顿清理土地市场,彻查开发区与大型项目,完善各项土地制度,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土地交易实行招、挂、拍,杜绝协议出让土地。其目标在于调控住房供给总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使投资和供应的增长速度适度下降,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状况,抑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总的来说,此次宏观调控基本达到了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的目标,但明显存在时滞效应。在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一段时间,住宅供给总量增速开始回落,调控效果逐渐显现。 (二)重点抑制房地产价格阶段(2005.3~2006.4) 根据前面的分析,第一阶段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在加强土地供给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房地产价格飞涨的新问题。2005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第一次公开表达了政府对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的深切忧虑,这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其政策重点是围绕打击供给环节和消费环节的炒作行为展开,政府主要从提高房贷门槛、提高房地产投资成本和降低房地产投资收益的角度着手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控住房需求总量。具体包括: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限制期房转让、提高住房交易税等。调控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预期,将房地产市场引入理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提出打击土地炒作;利用税收政策,打击投机性购房等房地产交易行为。本阶段政策推出初期,中国房地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下半年,控制需求总量的政策效应开始显露,上海等标志性城市的房价出现增长趋缓甚至下降,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全面治理房地产市场阶段(2006.5~2008.8) 2006年以来,中国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报复性上涨”,被暂时压抑的房地产需求开始反弹。2006年5月1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由此拉开序幕。本阶段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重点是围绕部分地区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展开,主要目的在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控住房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与以前的调控政策相比,本次宏观调控政策有了很大的改进,政府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调控房地产供求结构。具体包括:通过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来抑制房价上涨,同时引导住房需求结构调整;通过调节住房供给结构,增加小户型供给比例,来降低当套住房的价格,以缓解住房价格的上涨导致的中等收入阶层住房问题;通过住房分类供应机制,兴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3619413.html,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分析 作者:刘艳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4期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住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房地产业已日趋成熟和完善,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表现为价格的不合理持续上涨,房地产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并存,市场运作不规范,房地产的投机性需求日益增长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房地产金融的安全,也深刻影响了广大人民的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为此,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持续高涨的房价和增长过快的房地产投资,中国政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经过五年多的调控,并没有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改善,部分城市仍然存在着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供求结构失衡等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有助于相关部门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探究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问题症结,正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方向,为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中国新一轮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于2003年全面展开,相关部门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政府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既有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也有经济政 策和行政措施,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严控房地产信贷、严格土地供给阶段(2003.2~2005.2) 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继续增长了30.6%,商品房屋竣工面积为3.95亿平方米,销售面积为3.22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率达到82%,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其政策重点是围绕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问题和土地问题展开,具体包括严控信贷,提高项目自有资本金要求,从而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整顿清理土地市场,彻 查开发区与大型项目,完善各项土地制度,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土地交易实行招、挂、拍,杜绝协议出让土地。其目标在于调控住房供给总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使投资和供应的增长速度适度下降,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状况,抑制房价上涨的势头。 总地来说,此次宏观调控基本达到了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的目标,但明显存在时滞效应。在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一段时间,住宅供给总量增速开始回落,调控效果逐渐显现。2004年6月,全国商品住宅开工面积同比增速15.2%,增速首次回落到2002年以前的水平以下,前后经历了17个月的时间;2004年和2005年住宅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下降到11.7%和12.6%,比2003年低了近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此阶段宏观调控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带来了地价房价飞涨的新问题。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中控制供给和鼓励消费的矛盾在2004年左右爆发。

我国宏观调控房地产的目的及手段

我国宏观调控房地产的目的及手段近几年,房地产的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特别是有很多人把房地产作为投机项目,进行投机买卖,使得房产价格畸高且不断攀升,已远远超出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我国房地产市场自步入市场化以来,由于历程较短,房价的波动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波动周期。从我国房价的波动的经验来看,房屋销售价格表现出持续上涨的波动特征,在最几年房价上涨幅度大幅提高。住所是百姓生活的基础,对房地产的调控是政府的职能所在,其目的在于: (一)有力弥补房地产市场的失灵 政府管制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任何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失灵要求我国政府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管制是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出现功能上的缺陷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管制以实现提高效率、促进平等和稳定社会的一种有效措施,进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中,商业银行基本参与了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筹集各种形式的信贷资金集中,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③]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建立,商业银行难以对贷款人的贷款行为进行严格的调查监控,未来房价的波动和利率的变化也使拖欠还款的危机存在。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给银行带来风险。 (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房地产开发商在利益的驱动下,提高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促使房地产价格大幅而且快速的上涨,很多普通老百姓只能望房心叹,买房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外部性的问题必须由政府出面解决,才能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四)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权威 土地是稀缺资源,居住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政策调控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政府在住房保障上的不作为以及与房地产开发商狼狈为奸,以获取良好的政绩表现或者体制外的灰色收入为代价,任由开发商哄抬房价,中低收入家庭居无定所将极大的影响到政府的执政威信和执政能力。 政府要达到以上这些目的,对房地产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应对房地产产业的发展进行正确定位 "中国的房地产业投资和产品的主体结构,应视为新进城的居民提供安居条件,提供中低档小户型住宅。而当前商品房供给结构却比较大地背离。国民经济主要矛盾转化的需要,背离消费需求结构,因而在总量不足的条件下就出现了泡沫。当前不是整个房地产业

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和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事业的飞速发展,使房地产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涨,因此,我国运用了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抑制房价。本文通过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对房地产市场和价格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影响;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促进了我国房地产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有效的抑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的逐渐膨胀,我国的相关部门运用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政策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控制房地产价格,维护房地产发展的秩序,使房地产事业能够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最终实现房地产市场和国家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一、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作用 我国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一定程度的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也相应的带来了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比如采取变动税收和支出、变动货币量等相关政策,来有力的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缓和经济矛盾。比如在国五条中明确提出,要坚定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楼市调控由供求关系管理转向预期管理等内容。 1.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作用 财政政策,指的是我国的相关部门采用变动税收和支出的手段,来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我国的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影响。在房地产事业发展最为蓬勃时,通过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政府减少支出等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减少投资者获得的利润、提高房地产的投资成本,从而有效的控制房地产的发展,减少潜在消费者,缓和经济市场矛盾,避免由于房地产发展过快而引发的其他问题,最终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2.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作用 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加大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从而对利率和相关的需求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了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率政策。其中,存款准备率政策,指的是我国运用提高或者降低银行存款准备率的方法手段,来增加或者减少银行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到利率、投资。比如,国家为了有效的控制房价的上升,可以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银行存款,减少银行的贷款数量,进而提高银行利率、减少投资者贷款,最终有效的缓和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力,避免其他问题的出现。再贴现率政策,指的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进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率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量进行调控,对利率的升降产生影响,对房地产市场投资者资金的流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有效的对房地产的投资、需求以及贷款等进行控制,抑制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控制房价,进而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 二、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和作用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 10页)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 10页)

2006年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 一、宏观经济环境:国内外需求增长强劲,可持续性较好 自2001年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以住房、汽车、电子通讯、 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业较快发展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其中,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迅猛增长,带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4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53%,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能源、运输供应紧张,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开始走高(6月同比上涨5%),中国经济运行出现偏热的迹象。 进入2006年以来,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稳步提高,在一季度同比增长12.8%的较高水平上,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13.3%,剔除价格因素,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比较活跃,6月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类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4%,通讯器材类增长25.5%,汽车类增长27.7%。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3-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76个百分点,较1990-200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提高0.96和1.16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7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考虑收入增长、储蓄增长和汽车、住房需求的潜力,预计未来消费结构升级仍然比较活跃,消费需求将持续旺盛。

房地产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房地产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一、房地产业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商品住宅价格持续上涨,从先前中心城市的上涨到目前二三线城市住宅价格也呈“飞涨”的势头。据统计:2004年商品房平均售价比上年增长 14.4,。其中,住宅平均售价全年增长15.2,,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而2004年国内gdp增长率为9.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3.9,。进入2005年后上涨势头依然不减,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显示,2006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3132元/平方米,其中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同比上涨6.4,。房地产价格极大的偏离长期均衡值,房地产处 于市场失灵的状态。 不合理的高房价对经济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表现在:1、高房价与房地产开发企业高利润使社会经济要素配置错位,导致房地产业投资居高不下,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畸形发展。2、高房价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支付了房款,不得不缩减其他消费,产生了消费的“挤出效益”。3、高房价使居民购房不得不依赖银行金融支持,个人住房按揭款的增加使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也在积累。4、高房价直接引致了“买不起房”和“穷人无房”现象的发生,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权利无保障。5、高房价扭曲了居民的正常预期,引发45th problem you () participate in various form of teachers learning or training [single topics] option small meter proportion a,. often 9 18.75% b. occasionally 31 64.58% c. rarely 8 16.67% d. has never no 0 0% beside the effective fill in passengers 48 from statistics data view, reflect has we young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various form of teachers learning or training of

政府对于房地产采取的政策调控及其分析

政府对于房地产采取的政策调控及其分析 (一)原理: 政府调控手段对房地产价格既有抑制作用,又有拉动作用。政府通过信贷、税收及土地等政策,可以调控房地产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动。 (1)房地产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的调高,能有效地抑制房地产信贷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利率提高,有利于控制房地产投资商的投资冲动,减少房地产的供给,从而增加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压力。 (2)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控房地产用地的数量与结构。一方面,国家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给,会推升房地产价格;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价格的下降。 (3)政府通过税收手段,可以调控房地产交易的数量。比如,政府提高房地产交易的税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易的规模;如果政府降低房地产交易的税率,又会增加房地产交易的规模。另外,增加或减少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环节,也可以对房地产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变动 (二)我国对房地产的历年的重要宏观调控: 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号文件、18号文件等。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时间:1993-1996年 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1998-2002年: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房改 时间:1998-2002年 现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 对策: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23号文件强调,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在“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按照建设部当时

房地产宏观调控主要政策概览

宏观调控主要政策概览 2003年6月5日,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件)? ? 2004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通知,规定“8.31大限” 2004年4月27日,国务院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到35%及以上? 2004年9月30日,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 ?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和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两个“八条”) ? 2005年,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12号文件) ?2005年12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将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列为限制类投资项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 2006年4月25日,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 ?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六条措施(“国六条” ) 2006年5月24日,银监会刘明康主席提出房地产调控措施? 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委起草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 2006年5月,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调整住房信贷政策有关事宜的通知》 2006年7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 ? 2006年7月,六部门下发《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 2006年8月,五部委下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 ? 2006年9月,建设部出台《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 2006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6年10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坚持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加快落实国家土地督察制度;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 央行五次升息,两度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195号文件主要内容 ?2001年6月19日,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规范住房金融业务的通知》,主要有三条规定,成为121号文件的前身 ?严格住房开发贷款条件:企业自有资金不得低于30%,项目必须“四证”齐全,防止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住房开发项目 195号文件主要内容 强化个人住房贷款管理:严禁发放“零首付”贷款,严格工程进度规定——多层封顶,高层完成总投资的三分之二? ?规范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管理:贷款比例不得超过60%,贷款期限不得超过10年,所购商业用房应为现房 121号文件主要内容 ?2003年6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以银发[2003]12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被称为121号文件 ?121号文件共八条,分别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公积金委托贷款业务进行了规范 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规定 贷款对象:应为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信用等级较高、没有拖欠工程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商品房空置量大、负债率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严格审批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并重点监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