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是其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培养智障儿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信心,使其融入社会,回归主流。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个案研究

一、前言

我国在特殊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成为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是儿童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教育制度,让特殊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自理能力的发展。

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智障儿童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精神和人生态度。所以,智障儿童必须学会生活自理。然而智障儿童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比普通正常孩子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长期得不到社会各界重视,自身也有生理缺陷,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且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对智障儿童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已成当务之急。本文探究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因及状况,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二、个案基本资料

(一)基本情况

庄媛,女,8岁,现就读于扬州市江都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一年级,个案注意力分散,智力低下,常常不在状态,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但能听见,会咿咿呀呀,但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生活方面不会完成自己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等基本的自理。

三、训练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观察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初步记录了个案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观察内容具体有洗脸、刷牙、穿衣、吃饭、如厕等一些日常最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问题。详细情况见表1。

2.访谈

针对上面表1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个案庄媛的妈妈进行了访谈,目的是找出造成个案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深入挖掘表象与内在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根据个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自身现阶段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方案。以下是根据访谈所记录的内容:

据个案妈妈说庄媛小时候持续不断地发高烧,大脑器质性方面遭到损伤导致她智力低下,生活自理能力受到阻碍。父母觉得造成庄媛这种情况可能与自己有关,因此对她更心疼加宠爱,以至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刚开始时,王清觉得这些像玩耍一样自己会动手尝试,却每次都会有失误,母亲脾气比较急躁,觉得让庄媛来做反而会有麻烦更加耽误时间,直接帮助其完成,而父亲工作繁忙无暇管教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母亲包办庄媛日常生活的所有事宜,最终导致了个案庄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

根据上面的访谈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造成个案现阶段状况有两种原因:(1)个案自身原因,(2)父母家庭教育问题。但本研究仅研究和训练个案本身。

据此设计一下训练方案。

1训练预期目标

表2

2选择强化物

在训练个案生活自理技能时,选择强化物对对个案进行训练,有利于促进个案生活自理能力。我们根据庄媛的爱好,选择微笑、漫画、新玩具、贴纸等作为强化物。

3训练计划实施

(1)针对洗脸这一项生活自理技能,我们设定了预期目标是:庄媛“知道早晚要洗脸”。本研究采用了行为改变技术中的塑造法对个案进行训练。所谓塑造法是指在建立一个新行为,从起点开始对与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应逐个进行正强化来达到最终的预期目标。在认知领域建立早晚洗脸的概念和意识。起初,教师将庄媛带到生活适应功能室,给庄媛播放与洗脸有关的视频,并且热情亲切的和个案聊天。让个案模仿老师洗脸的过程,并跟着老师做,老师在早晚时候,提醒和指导个案洗脸,让个案知道早晚洗脸的概念。根据对庄媛的了解,我们在生活适应功能室放了许多庄媛最喜欢的漫画书。因此,个案去生活适应功能室的行为被强化了。庄媛就很喜欢去生活适应功能室。过几天,老师要求个案庄媛看漫画书之前先进行洗脸10秒,在洗完脸后,老师便及时给她漫画书看。第二天,洗脸时间延长到10秒,这样庄媛就洗脸20秒之后才可以看漫画书。当她能够知道早晚要洗脸后,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强化物了。最终,庄媛能够知道早晚要洗脸。

(2)在刷牙方面,该个案现阶段所具有的情况:是刷牙时吞咽牙膏泡沫,

据此我们想通过训练让庄媛“知道要吐掉牙膏泡沫”。在训练过程,本研究中采用模仿法对个案进行训练。在训练前,我准备好牙膏、牙刷、水杯。在训练时,我在班里挑选两个会刷牙的学生与庄媛一起进行刷牙吐泡沫这个训练。我运用模仿法中的榜样法来增强个案吐牙膏泡沫的行为,并以自己的关注和表扬作为强化物。每当其他两位同学能准确吐掉牙膏泡沫,我就关注她们并对她们进行表扬和给予个案喜欢的东西;而庄媛没有完成吐掉牙膏泡沫,则不给予任何反应。在以后的几天里,班里的两位学生一直得到奖励。庄媛便开始模仿两位同学的行为以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奖励。当庄媛能够吐掉牙膏泡沫,不再吃掉后,老师立即对庄媛进行关注并表扬他,给予她喜欢的东西。直到最后能不用强化物就可以自己吐掉牙膏泡沫。

(3)对于穿衣这一项生活自理技能,我们设定预期目标是:庄媛“会穿好开衫上衣,并拉好拉链”。在这一环节我采用逆向链锁法对个案进行训练。让其最终学会穿拉链式开衫上衣。在训练前:准备一件宽松并易于穿着操作的拉链开衫,将穿好拉链的开衫上衣的整个过程分解成具体的行为环节如下——1)把拉链开衫从衣柜拿出来,放在自己面前;2)双手拿起开衫衣服,左手抓住衣领,右手对准开衫一个相应的衣袖里;3)左手抓住衣领,右手前臂伸进开衫一个相应的衣袖里;4)左手抓住衣领往肩的方向拉,同时右手从袖口伸出,穿好一个衣袖;5)右手拉住衣领,左手对准开衫另一个衣袖里;6)右手拉住衣领,左手前臂伸进开衫一个相应的衣袖里;7)右手拉住衣领,往肩的方向拉,同时左手从袖口伸出,穿好另一个衣袖;8)捏住开衫两侧的下摆,把开衫向下拉好;9)双手分别握住拉链下方的两端;10)用手把拉链下方的一端对准另一端,并插入拉链槽内;11)用一只手捏住拉链下端,另一只手握住拉链链头慢慢往上拉。在训练时:第一步,先训练最后一步。即按照上面的开衫链锁分解,帮助庄媛完成1)—10)步,11)步则手把手地教她。当庄媛把拉链拉好后,给予她所喜欢的小贴纸作为奖励;第二步,在熟悉和掌握了第11)步后,开始训练倒数第二步,先帮庄媛完成1)—9)步,10)步手把手地教她。在教她10)步的同时,还紧接着练习11)步。在庄媛掌握了10)步后,给予言语赞扬以及她喜欢的事物、、、就这样,一步接一步地这样依次进行逆向训练。直到庄媛学会了穿拉链开衫上衣。

(4)吃饭是人生存下去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因此对个案的吃饭技能培养也是我们训练的重中之重。让庄媛“缩短进餐时间,能较快地咽下食物”。是训练的关键点。本研究决定采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消退法和正强化来对个案进行训

练。在训练初期,我们对庄媛进餐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更不喂她,结果庄媛的进餐时间更长了。因此,我决定改变策略,开始跟庄媛讲道理,让她知道老师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她能较好的进餐,使身体长得好。并且活动课的时候给她讲“良好进餐习惯”的故事给她听,让她懂得良好进餐习惯的好处。在一次吃中午饭的时候,吃的是肉丸子西红柿鸡蛋汤,庄媛很喜欢吃并且吃的也很快,我抓住这一点变化,马上给予强化,表扬她并给她喜欢的漫画书或者新玩具。庄媛非常高兴,老师继续鼓励她要大口吃饭,吃得快一些,这样就可以给她喜欢的新图书让她看。果然庄媛有一些进步。后面又继续鼓励庄媛吃饭的速度提高一些,然后给她喜欢的新玩具作为奖励。在训练过程中,每当庄媛吃得比较慢时,不理睬她,而当她自己吃得有一点点进步时,就鼓励强化。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良好行为的强化刺激,庄媛在进餐时间和习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5)在表2中,明确列出对庄媛大小便这一生活技能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庄媛“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便意,较能控制大小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渐隐法进行训练。给庄媛充足的水。让吃较咸的食物和喝足够的水(每天8-10杯水)来让庄媛有想上厕所的意愿,在给庄媛喝了很多水之后,带着庄媛到厕所,让庄媛跟着老师说(老师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我想要上厕所”,当庄媛模仿跟着说“我想要上厕所”,老师就带她上厕所。说对了便奖给她一个喜欢的新玩具,同时语言奖励说“好孩子”,说不好,就重做。第二步,老师指着厕所说(老师的声音放低只起到提示作用):“我想要上厕所”,个案庄媛能模仿说出“我要上厕所”,老师就带她上厕所,说对了便奖给她喜欢的新玩具。第三步,老师指着厕所,让庄媛自己说我要上厕所,并带她进入厕所,如厕。说对了仍然给予奖励,说不对重新做一遍,直至完成任务。

五、训练结果

经过三个月对个案生活自理能力技能进行训练,个案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一)个案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结果如下:

(二)个案庄媛由最初的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干,到现在能自己洗脸、穿衣、吃饭,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可以完成刷牙、大小便。个案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六、反思

(一)确定强化物,吸引个案兴趣进行训练

对于重度智障儿童来说,抓住他们的心理,确定强化物来吸引兴趣进而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用他们所喜欢或者易接受的事物来鼓励他们,会增强她们的自信心。

(二)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

在整个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总结到不能急于求成,对个案过分要求,这样反而容易出错。要将任务分解,采取小步子,多循环的方式,不断深化巩固期望行为,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让个案循序渐进的达到目标行为。从训练后期庄媛生活自理能力有提高时,与原问题相对比,可以发现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三)多方支持合作,注重强化巩固

训练计划的实施,需要学校环境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该个案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母亲包办代替,因此,家长应该和教师联合起来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有必要对训练结果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巩固。回到家后家长也应该适时作出一些训练来促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定期地将孩子的生活自理情况记录下来报告给老师。

本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训练过程只有2个月,对重度智力障碍

儿童来说,持续时间更长的训练过程可能效果会更好,需生活老师或者其他老师对个案后期生活自理能力加强训练。

[参考文献]

[1]郝传萍、张瑜、马薇.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的个案研究

[C].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17期

[2]蒋姿.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J].教苑教学研究,2015年09期

[3]王桐娇.提高中度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案研究[J].智力障碍研究,2015年10期

[4]韩晓兵.提高智障儿童个人卫生自理能力的个案研究[N].科研天地,2014年01期

[5]杨世容.浅谈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T].专业视窗,2015年11期

[6]庞健、周萍.浅谈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P]教育讲坛,2013年10期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李** 性别:男年龄:6岁 残疾类型:智障语言障碍类型: 语言发育迟缓 二:学生语言水平初评情况: 1、呼吸、构音器官正常。 2、字母发音方面:①单元音能正确发单元音a o e i u ü ②声母发音方面:t n q x zh ch sh z c s不能正确发音,能模仿发四声 3、仿说单音节词:能放说单音节 4、仿说双音节词:能仿说双音节之叠音。非叠音的双音节词不能仿说。 5、理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6、表达:能表达简单的需求 三、初评情况分析与训练策略 李**语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构音器官运动不灵活,而导致字母的发音部位方法不正确,造成语言表达不清晰。由于说词能力处在单音节阶段,所以其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 四、制定实施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及短期目标) 1、提高李**构音器官的灵活性。 ①、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口部活动:张口闭口、下颌运动 20次/项 ②、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唇部活动:撅、咧嘴 20次/项 ③、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舌部活动:伸舌、翘舌 20次/项 2、加强声母发音矫正训练。 ①、声母n 及其声韵组合:拿奶奶牛女孩男孩你好 ②、声母l 及其声韵组合:喇叭老师长颈鹿狼萝卜脸 ③、声母zh ch及其声韵组合:猪手指吃饭叉子炒菜早晨 3、加强双音节词的发音训练(非叠音),提高理解能力。 双音节训练词表: ① 阿姨鳄鱼 ② 蚂蚁玉米乌龟耳朵企鹅 ③ 你好再见开门喝水训练看书弹琴吃饭睡觉老师 ④ 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五官名称) ⑤ 其他双音节词语(水果名称、动物名称、食物名称等),根据情况选训 4、加强三音节词的发音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三音节训练词表: ①abb 大姐姐布娃娃吃豆豆老奶奶 ②aab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训练指导

智障儿童,他们也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帮助他们控制情绪不稳定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主流社会,需要家长的努力,需要老师的教育,更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所有人的帮助。 智障儿童是我们群体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他们.虽然他们在心理上或者在身体上,与我们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他们与我们一样,都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需要被爱护。 智障儿童其实与我们普通儿童一样,他们有着活泼可爱的笑容。天真好动的天性。纯真无邪的话语,他们也是一群可爱的天使.只不过他们有时候不能够很快的理解我们惯用的表达方式,不能够很快的接受我们认为很简单的知识,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恰当方式.所以,他们感到无助,他们发脾气,他们伤害自己,他们攻击别人. 作为一名智障儿童的家长,每天都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请问一下自己,我们真正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我们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表达什么,我们又知道吗?当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也那样看我们的孩子呢?我们知道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爱,但是不需要我们的溺爱,不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他们是勇敢的海燕,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坚强,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孩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该怎么做?智障儿童其实与我们普通儿童一样,他们有着活泼可爱的笑容,由于智力障碍的关系导致儿童情绪和交流不是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他们进行一个康复训练,加强儿童的语言交流。以下是专家介绍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 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 1.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3. 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 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5. 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

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活动方案

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及自理能力活动方案 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自理能力等。自理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喜欢的接受方式,我们集体商讨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以便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及自理能力。 一、洗手 目标: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知道饭前便后要主动洗手。 实施: 1、教师以故事、生活中的实例等形式让幼儿认识到为什么要洗手以及洗手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学习六步洗手法,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洗手。 3学习洗手小儿歌,乐于洗手。 4、在一日生活中,教师提醒并监督幼儿用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做到不玩水、不弄湿衣袖等。 5、知道饭前便后及户外活动后要洗手,培养幼儿主动洗手的意识。 二、漱口 目标:掌握正确的漱口方法,主动漱口。 实施: 1、学念漱口小儿歌,从中了解漱口的方法。 2、向幼儿讲解漱口的相关知识,了解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识。 3、学习正确的漱口方法,教师从旁指导,提醒幼儿仰起头、咕噜咕噜吐出水,不把生水咽到肚子里。 三、叠外衣、穿脱鞋 目标:能独立穿脱鞋子,会叠自己的外衣 实施: 1、教幼儿区分鞋子的正和反,能学着自己穿脱鞋子。对平时经常将鞋子穿反的幼儿,教师要重点指导、帮助他们。

2、在午睡的时候能主动将鞋子整齐的摆放在床边。起床后可组织幼儿进行穿鞋子,比比谁的鞋子穿的又快有对。 3、在幼儿入园的时候指导幼儿主动脱下外衣,并练习叠外衣,叠好后放到指定的位置。在幼儿离园时,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穿外衣,或者同伴之间相互帮忙。 4、 5、经常进行叠外衣或穿外衣的游戏比赛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乐趣的同时,尽快的掌握穿脱及叠外衣的技能。 四、进餐 目标:会帮助教师分餐具,能饭后收拾餐具及桌面。 实施: 1、请幼儿轮流分组学习分餐具,愿意为大家服务。 2、学习进餐小儿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如:进餐时不说笑、不打闹、不东张西望、不挑食等等。 3、饭后能主动收拾桌面,将餐具放到指定的位置。 五、入厕 目标:能独立入厕,会整理衣服,养成及时入厕的习惯。 实施: 1、学习正确的入厕方法,知道男女分开。 2、学习擦屁股的正确方法,入厕后会将裤子整理好。 3、学会独立入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及自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坚持不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幼儿的次方面能力。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科教文化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郭昱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智障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在智商或心理发展上都比正常儿童迟缓,从而导致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分析、批判能力低,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智障儿童很容易受人挑唆与 诱骗,易模仿电影、 电视中对少年儿童不利的镜头,做出越轨等不可预见行为。因此如何对待智障儿童, 如何开展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1智障儿童的特质在智障儿童教育时,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特质,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从五个方面对智障儿童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方面:学习能力有限,记忆力较差,持续性较短,应用能力较低,抽象思维欠缺,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情方面: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 他们,便会很开心,很满足。沟通方面: 表达能力比较差,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有些智障儿童行为怪异,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的态度与期望有关。 2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对智障儿童教育方法往往欠妥当,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2.1悲观失望,养而不教。家家都期盼生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人皆有之,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好的心态也是人皆有之。可当自己家里生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失去信心和耐心,认为健全的孩子都不一定能成材,何况一个傻孩子?因此产生养而不教的现象。 2.2自卑自闭,不愿交流。智障儿童的家长大多不能做到心态平和。有的认为自己家生了一个傻孩子是家门不幸、脸面无光。因此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羞于带孩子出门,家长的心态成了禁锢孩子的巢臼,使本来就智力不健全的孩子远离同龄孩子、远离人群,人为的把孩子的心灵孤立起来。 2.3心烦意乱,急于求成。智障孩子干傻事甚至破坏性的事的现象很常见,个别家长总以为傻孩子没什么羞耻,忽略了智障儿童一样拥有自尊心,往往是训斥孩子,特别是在心情烦躁时,甚至是说些挖苦或羞辱孩子的气话,偶有烦心事,就对孩子进行语言伤害。 2.4培养不足,溺爱有余。有的家长认为智障儿童很可怜,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从内心深处就没指望孩子能做什么,甚至以为让孩子自己学做点事儿,是对孩子的发难或是多此一举,觉得不缺孩子吃喝穿用,照顾好一切,就是对得起他了,往往是事事代替包办,因此孩子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人。 2.5圈养看管,放任自流。学校(幼儿园)对智障儿童一般是不接收,即使勉强接收,一般也是以看管好了,别出什么意外事故为要点,形成了家长送来,学校(幼儿园)接着,保证孩子别出事儿,家长就满意。这种圈养式看管的模式,形成了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甚至盲区。 3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对策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上,进行了多方研究,总结了一些对策:3.1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应该歧视,不能有埋怨情绪,一定要树立起信心,用对待正常儿童数倍的耐心来对待他们,要坚信教育优于忽视,放宽时间长度,给予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2恪守实际,方法灵活。由于智障孩子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孩子差,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 孩子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3.3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而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让他们经常去参加一些游 戏活动,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当他们做得好时,适当的给他们表扬及奖励,要知道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 但是,也要记住,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甚至厌恶,一定要真诚的赞美。 3.4要求合理,水到渠成。一般说,儿童在他的能力足以承担的情况 下,才愿意试着去学习,太困难的要求只会使儿童感到失败、 颓丧,聪明的父母应避免使儿童陷于困境。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件事表示毫无兴趣并断然拒绝时,父母就要想到这件事对他可能太困难了,因此,不要强迫他去做,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3.5典型示范,事半功倍。具体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父母和老 师的热心帮助将使儿童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 例如,学拿筷子或学抹桌椅时,要多次反复地亲自做给他们看,并从旁指导。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 3.6创造环境,激发潜力。智障儿与同伴交往会受到限制,家长和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和正常儿童交往玩耍,在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家长和老师要参与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食物和快乐,学会自控,帮助他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智障儿童教育中注意的重点问题智障儿童虽然不多,但毕竟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在教育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重点把握。 4.1社会重视,不离不弃。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是一个弱势而又相对封闭的小群体,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社会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和能否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整个社会要形成关心和尊重弱智群体的氛围,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人格,更好的享受美好生活,活得更有尊严。 4.2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学校和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对智障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让孩子真正觉得,在家里和在学校,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学会。对待智 障孩子,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 仁厚的胸襟、真挚的爱心去教导他们,并适时听取家长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智障孩子才有学习和劳动的热情,才会更加进步。 4.3直面挑战,提高能力。智障儿童教育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即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要求教育者要提高相应业务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学习和掌握正常儿童教育以外的知识和本领,承担起教育智障儿童的重任。 4.4循序渐进,完善措施。智障儿童教育要有章可循、有案可备,形成长效机制,应从教育、法规、社会、家庭等多层次着眼,明确目标、方法、标准、 权责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研究,让各方面都有认可和遵循的东西,而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说、去做、去评价好与坏。智障儿童教育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对待,使其在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快乐、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正,李文玉清.心理辅导个案示例与启迪[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3-102. [2]汤盛钦.特殊教育的实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72. 作者简介:郭昱(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现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学习和研究。 摘要:根据多年研究,从智障儿童的特质、教育误区、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简要阐述了智障儿童培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并 指出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误区;教育方法161··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智力障碍儿童儿童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干预的相关内容以及早期干预的支持依据。此外,本文还概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大纲,包括以父母为主和以家长--教师为主的两种形式,分别有有密尔瓦基大纲、波特奇计划、母子家庭大纲等。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强调了家庭的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关键词:智力障碍、早期干预 1、前言 “智力障碍”是一个伸缩性的描述性概念,自其提出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美国智力与发展协会(The America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简称AAIDD)2010年版《智力障碍定义、分类与支持体系》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明显受限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技能,智力障碍出现在18岁之前[1]。一般而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力功能明显落后于平均发展水平且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很是重视,若能够及早的发现和鉴别智力障碍儿童并进行干预和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既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早期干预的依据 2.1生理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发展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而大脑的发育决定着认知的发展。年幼儿童的脑部功能障碍虽然无法单独用药物予以改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脑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表现出更多和更好的功能,这些训练越早进行,其效果越好。另外,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非常具有可塑性,早期正常的诱发与刺激可以有效加强脑部功能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不一样,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2]。 2.2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又被称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或转变期,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3]。心理学家将关键期的研究运用到儿童早期发展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种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候能够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3、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鉴定 早期干预的明确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在特殊教育中主要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迟缓或有发展迟缓风险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教育与支持的过程[4],其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早期发现与鉴别,二是早期教育与训练。现在 [1]转引自:沈立.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5. [2]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35-38. [3] 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25.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促进学生社会化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能够自理自立,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借助于在培智学校实习半年的机会,通过日常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主要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展开,介绍当前我国智障儿童的现状,智障儿童的介绍,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介绍 (一)儿童智力障碍的分级简介 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 1.轻度智力障碍 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中度智力障碍 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

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生活自理能力

xx小班主题活动《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精品教案在日常生活中,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常常要依赖家长、老师。通过本次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精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精品教案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穿鞋方法。 2.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在地毯上粘一个圆圈,圆圈里粘有即时贴小星星、小脚印。 2.物质准备:幼儿鞋架三个,拖鞋若干双,哭、笑小鞋脸各一个,家长的大鞋若干双。 活动过程 xx互动过程实录 1.入场:在欢快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幼儿说儿歌走圈。(儿歌:走走走,走走走,围着圆圈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围着圆圈走、走、走。) 师:xx们看看圆圈里有什么? 幼:小脚印、xx

2.和小脚印、小星星玩游戏。教师和幼儿边说儿歌边做游戏:123、321,我和小脚印做游戏,你也踩我也踩,踩到小脚印快蹲下。123、321,我和小星星做游戏,你也踩我也踩,踩到小星星快站好。 3.玩小脚印的游戏。 (1)师:请宝宝们站在小星星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许多小脚印。 师:请xx看一看小脚印有什么不一样? 幼:有反的脚印,有正的脚印。 师:谁来说一说反的脚印什么样?谁会用小手模仿一下? (2)师:请宝宝动脑筋想办法将反的小脚印变成正的小脚印。(幼儿将小脚印换位置) 4.玩小鞋的游戏。 (1)师:宝宝们过来坐在小星星上休息。(出示一双幼儿的鞋子)提问:宝宝们发现了什么?(幼儿:是反的)请幼儿将小鞋子摆好。 (2)学习儿歌《小鞋子》:两只小鞋头碰头,好像一对好朋友,小鞋帕向外扣,穿好小鞋到处走。 (3)师:把自己的小鞋子在小脚印上摆一摆,让小鞋子变成好朋友。 5.送鞋xx回家。 (出示哭了的小鞋脸)师:小鞋怎么了?咱们一起送鞋宝宝回家。现在,鞋宝宝怎么了?(笑了) 6.穿大鞋游戏。

智障儿童的教学方法

智障儿童的教学方法 虽然智力障碍儿童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但他们与正常儿童具有相同的学习顺序、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鉴于此,一个普通教育机构的通用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智力障碍儿童。但是,智力障碍儿童毕竟存在大脑损伤和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所以他们在认识事物、理解和感受外界刺激、思维与表达方面还是有别于正常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征、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选择或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任务分析法 所谓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地掌握该行为或技能。任务分析法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价值非常高,该方法几乎可以覆盖所有技能类教学内容。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相对比较差,因此在学习比较复杂地进行操作性技能时不能对操作步骤进行有效观察、分析和记忆,而最终导致操作困难。为帮助智力障碍儿童看清楚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规范操作程序,教师常常对相对复杂的技能进行动作技能的分解,即将复杂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容易观察、容易模仿的细小操作步骤,通过帮助学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操作实践,使他们掌握技能完成的要点,最后将每一细小步骤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操作技能。任务分析法符合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的小步子教学原则。 (二)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又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基本形式。谈话法既可以用于班级教学和小组讨论中,又可以用于个别化教育训练中。由于使用谈话法有较大的灵活性,它既适合于讲授新课,又适合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因此谈话法常常被用于班级或小组讨论的教学之中。通过生生或师生对具体问题的谈话、讨论,不但可以扩大智力障碍儿童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更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交际技巧,还能够学会对社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教学内容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

二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活动方案

顺溪小学二年级学生 生活自理大比拼活动方案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规范和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特开展二年级学生生活自理大比拼活动。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有趣的比赛活动,让小学生感受到自己长大了,引导小学生懂得自 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2、通过比赛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训练小学生健全的体魄,增进 团队精神。 3、通过比赛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生活自 理意识。 二、活动对象: 二年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时间:

1、班级比赛:2015年5月11日——13日 2、年级比赛:2015年5月14日 四、活动形式: 1、教师组织班级孩子在本班进行预赛,选出男女生各5名优胜者。 2、各班推选人员参加年级决赛。 五、活动内容、地点及规定时间 (注、衣服均为扣子;毛衣为套头毛衣;鞋要系鞋带;用品为学生自己准备。)六、活动规则: 参赛同学必须遵守规定顺序和方法。 (1)、穿戴顺序为:袜子——裤子——鞋子——上衣——检查(是否整齐,领子翻平,内衣放进裤腰内;二条腿是否分别伸进左右裤腿内;袜子是否上下穿反,鞋子是否左右穿反,鞋带是否系好。) (2)、洗手帕和红领巾:既要看洗的过程,也要看结果,顺序是:先湿物品,再用洗衣粉,搓揉、洗刷,后清洗拧干,动作熟练、有条理、沉着不慌张。(3)、整理书包课桌:桌面干净,书本、文具、饭盒分类合理,摆放有序、整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着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着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着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6.68%。 6.中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苏州市吴中区殊教育学校李晓英 摘要:针对一例有中度智力障碍并有严重语言发育迟缓的九岁儿童,通过对该儿童的语言发育迟缓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生理评估,分析产生其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心理因素,笔者运用科学的言语治疗技术,通过在学校实行个别化语训方案,并与家长合作的方式在家庭中延伸其家庭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实施康复训练,经过八个月的持续康复,最终取得明显改善的效果。本个案可为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未来伴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技术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训练言语矫治 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 语言发育迟缓定义: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其主要

表现为:1.过了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 2、说话晚或很晚 3.开始说话后,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 4.虽然会说话,语言技能较低 5.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均低于同龄儿童 6.只会用单词交流不会用句子表达 7.交流技能低 8、回答问题反应差 9.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言语治疗定义: 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 原指一套为矫正发声和构音缺陷而设计的与行为有关的技术和方法,如矫正口吃。现在也指用于失语症的康复和处理发育性言语障碍的技术和方法。言语治疗是由言语治疗专业人员对各类言语障碍者进行治疗或矫治的一门专业学科。其内容包括对各种言语障碍进行评定、诊断、治疗和研究,对象是存在各类言语障碍的成人和儿童。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发声障碍和口吃等。直接从事言语治疗工作的人称为言语治疗师或语言治疗师。 本文拟通过对一名特殊学校的伴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个案研究,探寻可供参考的语言训练方法。 1、研究对象和康复模式 1.1研究对象 阳阳(化名),男,2002年11月出生,9周岁,医学诊断评估结果为中度智力障碍,且伴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其父母均为工人,文化程度为高中,内向,不苟言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中还有一个健康的妹妹,现已上幼儿园。入学前其父母对阳阳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母亲甚至有一段时间不敢出来见街坊四邻,及其自卑。有了小喆妹妹后,阳阳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但由于阳阳

幼儿园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论幼儿生活自理 能力的培养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将来健康良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美国教育家爱雷﹒马洛尼提出培养幼儿的要诀之一,就是“能够极早让他们自立”,他说:“过分的保护只会妨碍幼儿从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得有效经验教训,从而影响其尽快成长。”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信心,意志品质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把对“自理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培养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科学、有序、合理的生活卫生习惯既能保证幼儿健康、安全的生活,又能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后,幼儿就可以很好的计划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如果经常压制幼儿独立做事的愿望,他将来可能成为一个没有主见、依赖性强、无所作为的人;或是使幼儿情绪压抑,信心丧失,对周围的生活失去兴趣。 在带小班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况:上厕所时,几个孩子站在那儿等着你去帮他们脱裤子;该吃饭时,又有几个孩子围在你的周围等着你去喂、去哄他们吃,自己不动手而且还哭鼻子;午睡时,孩子们眨着可爱的大眼睛等着你去帮她们脱鞋、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 )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 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 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 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 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 6.68%0 6?中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 7按ICF分类和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碍的分类:: 按照ICF框架,健康状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小班自理能力计划

小班自理能力计划 本学期,根据我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情况,我对本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制定以下计划: 一、首先要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现在由于在家庭中父母包揽了所有家务,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而没有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口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吃饭了,妈妈会喂;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根据这些事例,我想通过故事“我是乖宝宝”“好孩子”“我长大了”等,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让幼儿判断对与错,通过分辨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他学谁,为什么?学什么?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从而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又增强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让幼儿学习认真盥洗:学会正确地刷牙和使用手帕、毛巾、便纸等,熟悉地使用勺子、筷子;能独立做力所能及的事并逐步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例如:摆放桌椅、洗脸、把自己玩完的玩具放回原处等等)。 二、其次用一些富有童趣的儿歌、故事,激发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的兴趣。 我们知道,孩子不是一出生就会做任何事情的,都是由成人教了从不会到会的。我们在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方面的技能时,要先将动作的要领直观地演示给孩子看,把动作的顺序、方法解释清楚,边讲边示范,如果配上富有童趣的歌谣效果更好。比如:学

习漱口时,配上歌曲《漱口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来;教给孩子洗手的方法,配一些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的儿歌:“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手指缝搓搓、手指间搓搓、小手洗个澡、用力甩一甩!”又如,孩子学习叠裤子时,可说“两个好朋友(裤腿)要互相拥抱,并一起弯弯腰”等等,这些都会激发幼儿亲自动手尝试的兴趣。 三、利用生活和游戏给孩子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获得,那么如何提供给孩子各种练习的机会呢? 我们可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幼儿小便、洗手、喝水时,我们都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我们抓住孩子生活的每个细节去指导、监督幼儿使其形成习惯。游戏是幼儿自愿参加的轻松愉快的活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来加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在孩子在玩桌面玩具时,我们提供雪花片、积木等,让孩子练习搭雪花片、积木等动作来训练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在课间活动时,我带领幼儿一起玩手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手指的灵活性,从中也可学到一些生活小知识(如;吃饭、穿衣、穿鞋等)。 四、开展适当的自理能力比赛,在竞争之中促自理。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常用教学方法(借鉴参照)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常用教学方法 虽然智力障碍儿童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但他们与正常儿童具有相同的学习顺 序、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鉴于此,一个普通教育机构的通用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智力障碍儿童。但是,智力障碍儿童毕竟存在大脑损伤和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所以他们在认识事物、理解和感受外界刺激、思维与表达方面还是有别于正常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征、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选择或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实现教学目标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任务分析法 所谓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地掌握该行为或技能。任务分析法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价值非常高,该方法几乎可以覆盖所有技能类教学内容。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相对比较差,因此在学习比较复杂地进行操作性技能时不能对操作步骤进行有效观察、分析和记忆,而最终导致操作困难。为帮助智力障碍儿童看清楚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规范操作程序,教师常常对相对复杂的技能进行动作技能的分解,即将复杂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容易观察、容易模仿的细小操作步骤,通过帮助学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操作实践,使他们掌握技能完成的要点,最后将每一细小步骤连缀成一个 完整的操作技能。任务分析法符合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的小步子教学原则。 (二)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又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基本形式。谈话法既可以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