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氨硝酸硫酸》教案9(第三课时)(人教版必修1)

《氨硝酸硫酸》教案9(第三课时)(人教版必修1)

《氨硝酸硫酸》教案9(第三课时)(人教版必修1)
《氨硝酸硫酸》教案9(第三课时)(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

教学过程:

[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问题]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板书] 二、氨

1、NH3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9]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证明: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分析] NH3+H2O NH3·H2O NH4++OH-

NH3+H2O NH4++OH-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

[板书] NH3+H2O NH3·H2O NH4++OH-

[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份:分子、离子。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

[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3+HCl=NH4Cl

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讲解]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

[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

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提问]:

1 能否浓硫酸干燥NH3?

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

3 NH4Cl?为什么?

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氨盐的性质

[板书]4、氨盐

[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主要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

[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时升华?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

(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

[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它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讨论]: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再通入足量的CO2,发现有NaHCO3晶体析出,为什么?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p89 1、2、8、10

附板书计划:二、氨

1、氨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2)NH3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

3、NH3的实验室制法: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4、氨盐

(1)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导学 一、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李白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

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关于《蜀道难》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大约是此时为送友人入蜀之作。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2)

第七课启蒙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通过对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上形态的反映”同时让学生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2课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巴黎的标志图片,引出巴黎先贤祠,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建筑,你们会想到法国的哪个城市呢?(巴黎)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一定不会忘记去观看这个被视为巴黎标志的埃菲尔铁塔,但是,除了铁塔外,还有一处地方是所有去巴黎的游客都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享誉世界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至今仍不得入其门。即便是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觅到一个宽敞的位置。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在整个墓群的最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有这么一个墓室,里面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他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虚空,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旁边的棺木上镌刻着金字,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是谁呢?这是历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是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是法兰西的思想之王,甚至被誉为是欧洲的良心。他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伏尔泰正是这场启蒙运动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走进这场运动之中,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影响这个世界的。 进行新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30页,第7课、启蒙运动。请同学们现在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分别找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何谓理性? 【板书】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教师提问)好了,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启蒙,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及何为理性。 (学生回答) 名词解释: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点亮、照亮、智慧、光明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②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③了解从汉至元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 备课札记举制 ④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 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③引导学生运用图标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 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②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 制的开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着手导入,即秦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课讲授: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推恩令”的颁布, 秦朝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刘邦又 封了一批同姓王到各地。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汉朝推行的是郡国 并行制,封国的推行在最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朝廷的依靠力量,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与中央对抗,因此中央集权 受到挑战,中央与地方摩擦不断。从汉景帝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国 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收效并不明显。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有利 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关系,汉朝以后,中央与地方争权夺利的矛盾时隐时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他们的矛盾日趋尖锐。 2、唐朝藩镇割据的出现,唐朝前期国力强盛,能够对地方实行强有力的 管理,但从唐中期开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和实力加强,出现了藩镇割据的 局面,藩镇割据持续了一百多年,期间还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大动乱,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唐朝后期的衰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主要通过三个措施加强中央集权,①“杯 酒释兵权”②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③行政上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并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 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

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一.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神、水、人。 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引言和22页的本课引言,思考并概括“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及人文主义起源发展的线索”,然后教师概述: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1.前6世纪之前,世界由神创造2.前6世纪,泰勒斯:“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3.前5世纪,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压抑: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发展: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 二.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什么是智者学派?(概念)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原因和背景)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影响如何?(主张和影响) 1、“智者学派”的概念 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智者”。反对派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那么当时的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呢? 2、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探究一】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 阿菲尔:你上午去参加公民大会吗? 阿里托:希波战争胜利后,我的葡萄酒生意一直很好,我正要赶往港口送货,然后参加公民大会。 阿菲尔:中午到我家讨论公民发言权问题,如何? 阿里托:不行,我要去听普罗泰格拉老师的课。我想参加陪审法庭,但演说水平不够。上次与你讨论的问题想好了吗? 阿菲尔:“究竟是标枪,还是掷标枪的人,还是主持者对标枪刺死事件负责?”我思考很久,但没有结论! 在当时雅典的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

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所以出现了这样一批专门教授人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①政治因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②古希腊工商业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在广大奴隶的劳动基础上,古希腊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哲学的成长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③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最后教师强调:提示并强调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研究领域: 人和人类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 5、思想主张: 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强调其思想主张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实质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到23页的学思之窗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意思是说,认定事物的本质,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这就对神灵的存在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人取代神的地位,树立了人的价值尊严,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具有反对神灵崇拜传统观念的重大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著导读《红楼梦》导读教案

《红楼梦》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红楼梦》的主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自主阅读《红楼梦》打基础。 2.了解宝黛钗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三人的性格特征,认识宝黛二人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反封建意义。 3.感受《红楼梦》中曲词的美,大致了解个别曲词的隐喻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红楼梦》的主线及宝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少年时贵族生活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同时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又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47

人教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 学设计 师生讨论 了解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作用 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了解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了解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作用 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邮编:250100 地址:济南市桑园路46号济钢高中语文组房伟

一、作家作品介绍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需,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劈开始,祖父、父亲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 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顺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瞩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土。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鹤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文自习】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汉隋唐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汉武帝时设立“_______”决策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_________和枢密院、 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汉初汉中后期隋唐 北宋元

郡县郡国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路府州县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___________。 2、汉武帝东汉末年,设州为________,长官为刺史;东汉末 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为__________。 3、唐太宗设____,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 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将道改为路。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思维能力提高】 1、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5、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第3课宋明理学 本节概述 宋明时期,社会危机日深,统治者拓展疆土的动力不足,专心内部统治,尤其强调教化,强调社会的和谐,儒学思想也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出现了程朱理学。如“二程”的天理是万物本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的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等观点更加完善。朱熹认为仁义理智是天理的反映,人们应当控制自己的感情,用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王阳明的心学进一步要求人们自制,即所谓致良知,规范社会行为。 本课分三目,着重介绍了宋明时期的儒学——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除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方面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避免枯燥,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本节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2)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的资料,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章节内容第八单元《师说》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有一所学校的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 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糊涂!这位家长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抹杀了教师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该生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错误,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有澄清的必要。 [观点都偏激片面。一个彻底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韩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板书:师说韩愈) 第一课时 一、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cháng(姓) 句读dou 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 贻yí(赠送)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二、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 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 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质教案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过程 导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学生看书回忆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学生回答——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结果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硕果累累:《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 三、艺术的春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 师:看来还是不错的。(看来需要继续努力啊)闲话不说,我们进入今天第三课的学习。在此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导入设计 导入:采用《好了歌》导入本课课程 汉: 师:同学们觉得当皇帝好不好? 生: 师:其实皇帝也是很烦恼的,为什么呢?大家看图上这首好了歌,皇帝愁什么呢? 生: 师:很好,担心地方权利过大,这是历代帝王忌讳的问题,第一子目其实也就是讲汉唐宋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那么帝王们又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第一课时:新课讲授 师:首先我们来看汉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页引言部分,思考:汉初实行了什么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分小组讨论)生:…… 结论参考:郡县封国并存、出现七国之乱(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诸王以清军侧之名造反,后来被周亚夫镇压)、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小组陈诉的过程中注意汉初既有郡县,又有封国,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在七国之乱后补充酌金夺爵的故事(公元前112年))通过补充酌金夺爵,说明之后诸侯权利几乎被削弱殆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