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得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她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她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她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她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五)其她

六、颅内血管畸形

(一)脑动静脉畸形

(二)海绵状血管瘤

(三)静脉性血管畸形

(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五)毛细血管扩张症

(六)脑-面血管瘤病

(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八)硬脑膜动静脉瘘

(九)其她

七、脑血管炎

(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1、感染性疾病导致得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

等)

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

(1)大动脉炎、

(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

(3)结节性多动脉炎

(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

(5)其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

3、其她(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

八、其她脑血管疾病

(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

(二)肌纤维发育不良

(三)脑淀粉样血管病

(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

L)与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

(五)头颈部动脉夹层

(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九)其她

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

(三)直窦血栓形成

(四)海绵窦血栓形成

(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

(六)脑静脉血栓形成

(七)其她

十、无急性症状得脑血管病

(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得脑梗死)

(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得脑实质内小量出血)

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

(二)脑出血后遗症

(三)脑梗死后遗症

(四)脑血管病后癫痫

(五)其她

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

(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

(二)血管性痴呆

1、多发梗死性痴呆

2、关键部位得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

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

样血管病、脑微出血)

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

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

6、其她(如CADASIL)

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

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得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得分类方法,随着研究得深入与检查治疗技术手段得进步,对脑血管病得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得需求。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结合1995年分类方法及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得新认识,对以往得脑血管病分类经过多次讨论、修订,重新撰写了中国脑血管病分类草案(2015)、本分类主要参考了《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脑血管病分类部分与2009年由法国、瑞士、美国、澳大利亚与德国五国脑血管病专家提出得《国际卒中新分类》,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得新认识,对中国脑血管病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

新分类综合考虑了脑血管病得病因、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等,努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清晰、全面、实用得脑血管病分类方法、

本次脑血管病分类较《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 年)》主要做了如下修订:

1、将脑卒中分类改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病;

2、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进一步按照病变血管进行了分类;

3、将继发于脑梗死得脑出血归入脑梗死中;

4、将脑分水岭梗死单独列出;

5、将脑盗血综合征列入缺血性脑血管病中;

6、增加了慢性脑缺血;

7、对高血压脑出血按照出血部位进行分类;

8、增加了非创伤性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

9、增加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

10、增加了无急性症状得脑血管病;

11、增加了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CADASIL、

CARASIL 、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血管病后抑郁;

12、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将脑血管炎做了重新分类;

13、弃用了1995年分类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4、弃用了1995年分类中颅外段动静脉疾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8。

2.世界卫生组织编,北京协与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译。疾病与有

关健康问题得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3.Gao S,Wang YJ, Xu AD, Li YS, Wang DZ、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Front Neurol. 2011; 2: 6.

4.HanSW, Kim SH, Lee JY, ChuCK, Yang JH, Shin HY,Nam H

S, LeeBI, Heo JH. A new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treatmentandetiologic mechanism、Eur Neuro l、2007; 57(2): 96—102.

5.SaccoRL1,Ellenberg JH,Mohr JP, TatemichiTK,Hier

DB, Price TR, Wolf PA、Infarctsof undetermined cause: the N INCDS Stroke DataBank、Ann Neurol、1989;25(4):382—90.

6.AmarencoP,Bogousslavsky J, Caplan LR, Donnan GA,Henneri

ciMG、New approach to strokesubtyping: the A-S—C-O (phenotypic)classification of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9; 27

(5):502—8。

7.Bamford J1, SandercockP, Dennis M,BurnJ, Warlow C. Classifi

cation andnatural historyof clinically identifiable subtypes ofcerebralinfarction。Lancet. 1991;337(8756):1521—6 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写作组、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

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 44(2):142-147、

9.Hajj-Ali RA, Calabrese LH. Diagnosisand classification of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J Autoimmun.2014;

48-49:149—52。

10.John S, Hajj—Ali RAS vasculitis、SeminNeurol。2014;

34(4):405-12.

11.WallerR, Ahmed A, Patel I, Luqmani R、Update on the classifi

cationof vasculitis、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2013;

27(1):3-17。

12.Scolding NJ、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Semin Immu

nopathol、2009;31(4):527—36。

13.Jennette JC, Falk RJ, Bacon PA, Basu N,Cid MC,Ferrario F,F

lores-Suarez LF, GrossWL, Guillevin L, Hagen EC,Hoffman GS,Jayne DR, Kallenberg CG, Lamprecht P, Langford CA, LuqmaniRA,Mahr AD, Matteson EL, MerkelPA, Ozen S,Pus ey CD, RasmussenN, Rees AJ,Scott DG, SpecksU, Stone JH,Takahashi K,WattsRA。2012revised International Chapel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Nomenclature of Vasculitides。Arthritis Rheum。2013; 65(1):1-11、

14.Basu N, WattsR, Bajema I, Baslund B, Bley T, Boers M, Brog

an P,Calabrese L, Cid MC, Cohen-Tervaert JW, Flores—SuarezLF,Fujimoto S, de Groot K, Guillevin L, Hatemi G, HauserT, JayneD, Jennette C, Kallenberg CG, KobayashiS, Little MA, MahrA, McLaren J, Merkel PA, Ozen S, Puechal X, RasmussenN, SalamaA, SalvaraniC, Savage C, Scott DG, Segelmark M, Specks U, Sunderk?etterC, SuzukiK, Tesar V, Wiik A, Yazici H,LuqmaniR、EULAR pointsto consi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ficationand diagnostic criteria insystemic vasculitis。Ann Rheum Dis。2010; 69(10):1744-50。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

2018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湘发〔2006〕11号)精神,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二三级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上下对口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整治连续化管理的工作机制,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特制订《雨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初稿)》。 一、工作目标 以病人利益为导向,综合运用省市医疗机构、医保、价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构建稳定的省市医院与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城市医院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完善预约诊疗服务机制,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建立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便捷转诊通道,控制外转诊比例,力争18年底前实现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的目标。 二、工作原则 ——科学引导。以为病人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为导向,运用医保差别化支付、拉开价格差距、强化医疗机构间转诊服务平台建设等手段,引导病人合理有序就医。 ——分级管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急危重症、疑难疾病病人在省市医院诊疗,康复期的病人回基层医疗机构诊疗。 ——专病专治。充分考虑医院专科、专病特色,提高转诊患者疾病诊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畅通的转诊程序,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和无缝衔接,并原则上实行检查结果通用。 三、主要内容 (一)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制。 除危急患者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以及手术病人复诊、急诊和特殊情况(如在外

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年国家脑血管疾病分类 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劲内动脉系统 2.椎-基底动脉系统 Ⅱ脑卒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引起 A.先天性动脉瘤 B.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C.感染性动脉瘤 (2)血管畸形 (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其他 (5)原因不明 2.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2)继发于梗死的出血 (3)肿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的出血 (5)淀粉样脑血管病 (6)动脉炎引起 (7)药物引起 (8)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 (9)其他 (10)原因不明 3.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 梗死 (2)脑栓塞 A.心源性 B.动脉源性 C.其他 (3)腔隙性脑梗死 (4)出血性脑梗死 (5)无症状性脑梗死 (6)其他 (7)原因不明 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Ⅳ脑血管性痴呆Ⅴ高血压脑病 Ⅵ颅内动脉瘤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外伤性假动脉瘤 5.其他 Ⅶ颅内血管畸形 1.脑动静脉畸形 2.海绵状血管瘤 3.静脉性血管畸形 4.Galen 静脉瘤 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6.毛细血管扩张症 7.毛细血管瘤 8.脑-面血管瘤病 9.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10.其他 Ⅷ脑动脉炎 1.感染性动脉炎 2.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结节性多动脉炎 5.颞动脉炎 6.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7.其他 Ⅸ其他动脉疾病 1.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3.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 4.淀粉样血管病 5.动脉壁夹层病变 6.其他 Ⅹ颅内静脉并、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1.海绵窦血栓形成 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3.直窦血栓形成 4.横窦血栓形成 5.其他

县医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县人民医院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快我院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制度,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宣传等手段,完善上下联动、对口支援、增强能力、签约服务、政策引导等机制,同步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支持保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二、工作措施 (一)构建合理分级诊疗流程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基层首诊,基层首诊是指当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医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发病时地域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双向转诊包括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从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与**省人民医院以及我县37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开展双向转诊服务

1、基本程序 (1)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参保(参合)人员县内住院就医时,应遵循乡镇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首诊医疗机构一县内二级综合医疗机构一市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在同等级内自主选择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 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按 照就近就医”原则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2)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根据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相关转诊标准及时将康复期的病人转入下级医疗卫生机构。 2、转诊程序 县内参保(参合)人员在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需转我院治疗 时,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由当地医保办人员审核签字,然后转我院治疗,双向转诊单作为患者报账必要手续。 我院住院治疗的参保(参合)人员因病情需要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的,由 我院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医务科签章,由县合医办(县社保局)审核签字并登记住院信息,然后转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登记信息和转诊转院证明一并作为患者报账必备手续。 3、特殊情况住院程序 县内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 医生开具的急诊、病重、病危等相关医疗文书作为报账必备手续。 县外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 患者或其家属在入院3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形式向县合医办(社保局)登记住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基本原则等文件精神,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能在市级医院治疗的,不到省级医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

上级医院治疗的坚决按程序转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按规定需要转诊到定点医院诊疗的病种,坚决按要求转定点医院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就诊范围划分 (一)村卫生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二)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暨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 4、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 5、老年护理病人; 6、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7、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得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她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她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她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她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基本原则等文件精神,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能在市级医院治疗的,不到省级医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坚决按程序转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按规定需要转诊到定点医院诊疗的病种,坚决按要求转定点医院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

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就诊范围划分 (一)村卫生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二)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暨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 4、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 5、老年护理病人; 6、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7、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三)县二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B型、C型病例暨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D型病例,包含: 1、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基层医疗机构及一级医院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 3、较大伤亡事件中受伤的病人。

南丹县中医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院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 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 社区”的就医制度,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 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综合运用医疗、 医保、价格、宣传等手段,完善上下联动、对口支援、增强能力、签约服务、 政策引导等机制,同步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分级诊 疗制度的支持保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二、工作措施 (一)构建合理分级诊疗流程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 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基层首诊,基层首诊是指当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 医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发病时地域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 医。双向转诊包括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从上级医疗机 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与河池市人民医院以及我县12 个乡镇卫生院(所)开展双向转诊服务。

1、基本程序 (1)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参保(参合)人员县内住院就医时,应遵循“乡镇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首诊医疗机构→县内二级综合医疗机构→市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在同等级内自主选择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 65 岁以上老年人、 0—6 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按照“就近就医”原则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2)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根据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相关转诊标准及时将康复期的病人转入 下级医疗卫生机构。 2、转诊程序 县内参保(参合)人员在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需转我院治疗时, 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由当地医保办人员审核签字,然后转我院治疗,双向转诊单作为患者报账必要手续。 我院住院治疗的参保(参合)人员因病情需要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的,由 我院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医务科签章,由县合医办(县社保局)审核 签字并登记住院信息,然后转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登记信息和转诊转院证明 一并作为患者报账必备手续。 3. 特殊情况住院程序 县内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医生开具的急诊、病重、病危等相关医疗文书作为报账必备手续。 县外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患者或其家属在入院 3 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形式向县合医办(社保局)登记

分级诊疗方案

分级诊疗方案(讨论稿) 为加强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工作,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体系中的引领作用,逐步建立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疾病整治连续化管理的工作机制,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特制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初稿)》 一、工作目标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构建稳定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完善预约诊疗服务机制,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建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便捷转诊通道,控制外转诊比例,实现医院所属社区诊治和转诊率逐步提高的目标。 二、工作原则 1、科学引导。以医院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为病人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平台和远程医疗建设,做好社区信息化职能导医、专家团队、预约诊疗、一键呼叫、健康管理等内容介绍并推送给辖区居民,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间转诊服务搭建好平台,合理引导病人有序就医。

2、分级管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急危重症、疑难疾病病人转医院救治,康复期的病人回基层医疗机构诊疗。 3、健全机制 (1)建议医院临床科室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帮扶医院承办的社区做好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慢病管理、中药先行、医养结合、居家养护等工作,积极培育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使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能力不断提升,让社区居民在辖区享受三级医院的专家技术水平的同时提升医院和社区的社会影响力。 (2)规范服务内容,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医院和社区联合形成院前、转诊、住院、院后服务工作。 (3)加强帮扶工作,医院专家定时、定点、定人到社区坐诊,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干预,以选配院内专家导师对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一对一传、帮、带的形式,逐步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高技术力量,做好社区人员梯队建设。 4、建立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成立分级诊疗转诊办公室,制定分级诊疗流程,并指定专人负责,对外公布双向转诊办公电话。制订合理便捷的转诊流程和相关制度,建立可追踪、可调控、可监管的分级诊疗网络平台。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XX医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XX医院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我院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二、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三)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四)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

国家分级诊疗制度

国家分级诊疗制度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基层首诊。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双向转诊。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急慢分治。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二、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加强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等专业人员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三)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政府举办或购买服务等方式,科学布局基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漳浦县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基本原则等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实际情况分村卫生室、卫生院、县级医院分级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运转有效的新型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县域内就诊率尽量提高到90%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我县成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 组长:洪振惠 副组长:余活泼蔡学瑜郑毅聪 秘书:许志荣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完善制度加强控管 1、完善首诊制度、首接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将新农合资金支付与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挂钩。 2、确立分级诊疗标准:乡镇卫生院主要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已经确诊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我院主要负责疑难杂症的专科诊治,并根据乡镇卫生院的要求进行适时会诊,对条件允许的特别重大、疑难重症、其它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转三级医院救治。 3、完善双向转诊流程:规范我县转诊程序,明确转出、转入标准。

二级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

永中医发[2016] 号 永宁县中医医院 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银政办发…2015?211 号)和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卫计委?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宁人社发…2015?179 号)精神,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运用医疗、医保、医药手段引导患者形成合理就医格局,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配置利用医疗资源,构建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合理就诊、基层首诊、自主选择、畅通转诊、稳步推进”的原则,保证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统筹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工作目标 建立本院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运转有效的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将危重患者转送上级医院救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危。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力争实行基层首诊率5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90%以上;到2016年底,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医院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级诊疗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管与考核。 组长:吴自平 副组长:刘建忠保金林 成员:刘宝生徐如平张丽芝刘艳玲周学梅王文俐

浙江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浙江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工作,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4〕1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分级诊疗推进合理有序就医的试点意见》(浙政办发[2014]57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以病人利益为导向,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构建长期稳定的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城市医院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完善预约诊疗服务机制,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建立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便捷转诊通道,控制县外转诊比例,力争2015年底前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的目标。 (二)工作原则 ——科学引导。以为病人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为导向,运用医保差别化支付、拉开价格差距、强化医疗机构间转诊服务平台建设等手段,引导病人合理有序就医。 ——分级管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急危重症、疑难疾病病人在医院诊疗,康复期的病人回基层医疗机构诊疗。 ——专病专治。充分考虑医院专科、专病特色,提高转诊患者疾病诊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畅通的转诊程序,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和无缝衔接,并原则上实行检查结果通用。 二、试点对象 当地医院已经与省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医的县(市、区)先行先试;鼓励有条件、有积极性的设区市开展试点,温州、绍兴市为省级试点联系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以病人利益为导向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 实行当地医疗机构首诊制,除危急患者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以及手术病人复诊、急诊和特殊情况(如在外地工作等)外,参保人员未经转诊,自行到常住的县(市、区)域外医疗机构就诊的,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要在原有基础上明显下降。健全差别化支付制度,拉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跨统筹区域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全面执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起付标准的住院起付线政策,转诊病人采用累计起付线政策。合理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使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保持适当差距,引导患者分流就诊。

二级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

永中医发[2016] 号 永宁县中医医院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银政办发〔2015 〕211 号)和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卫计委《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宁人社发〔2015 〕179 号)精神,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运用医疗、医保、医药手段引导患者形成合理就医格局,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配置利用医疗资源,构建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合理就诊、基层首诊、自主选择、畅通转诊、稳步推进”的原则,保证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统筹医

疗卫生体系发展,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工作目标建立本院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运转有效的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将危重患者转送上级医院救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危。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力争实行基层首诊率55% 以上,县域内就诊率90% 以上;到2016 年底,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医院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级诊疗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管与考核。 组长:吴自平 副组长:刘建忠保金林 成员:刘宝生徐如平张丽芝刘艳玲周学梅王文俐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控。 1、建立健全首诊制度、首接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和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将分级医疗工作实施情况与具体任务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2、完善双向转诊流程:规范本院转诊程序,明确转出、转入标准。建立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下级医疗机构转入我院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转入患者及时获得诊疗服务;同时协助和指导转出的病人选择合适的三级医院,并提供相关诊疗资料,方便转入医院获得可靠信息,减少重复检查。 3 、把分级诊疗工作列入医疗质量、安全与服务考核的指标体系,同步进行监管、考核与持续改进的分析评价,与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近日,市卫计委等单位联合印发了《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XX年,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不低于70%。 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2年内万人全科医生数达3名 以上 《方案》中明确,到20XX年,要初步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个区至少有1家三级综合医院,每个街道至少有1家一类社康中心。常住人口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 3名以上。 到20XX年,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及时有效诊治,康复期患者、慢性病患者得到规范服务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达到7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50%。 另外,将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由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的签约率≥80%。 二三级公立医院优先接诊基层转诊患者 根据《方案》,20XX年9月前,将制定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构建 以三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其他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协同关系。 今年上半年,完善双向转诊的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慢性肾脏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的入出院和转诊标准。二、三级公立医院将设立全科医学科,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实行“四优先”服务,即优先开放专科号源,对其转诊的患者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今年年底前,三级公立医院将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建立远程会诊、影像和心电图诊断等协作关系,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健全本市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护理服务、消毒供应等质量控制中心,促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独立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中心,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共享区域资源。 年底前完成社康和医院药品配置一体化 针对目前社康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方案》对增强基层医疗服务力量做了明确规定。将提高一类社康中心的业务用房、设备配备、医务人员配置标准。20XX年12月前,实现每个街道有一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一类社康中心。20XX年12月前,完成社康中心-医院药品配置一体化工作,增加社康中心的高 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品种,增配常用中药材。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公立社康中心全部开展适宜中医药技术服务;20XX年12月前,中医诊疗量占其总 诊疗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 另一方面,今年底前,将通过推动一级公立医院以及医院外设门诊部转型为社康中心,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新建、转型、改制等方式举办社康中心,充实壮大基层医疗服务力量。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1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和评估病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治疗。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围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卒中组织化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卒中组织化管理(完整版) 卒中组织化管理涵盖了卒中的院前急救系统、卒中中心的院内急诊快速诊治、卒中单元和卒中门诊的组织化管理、各级卒中中心之间的区域协同网络建设,及涉及前述各个环节的卒中医疗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 1 院前急救系统的组织化管理 1.1 院前迅速识别卒中 推荐意见: ·急救人员采用中风120、CPSS、LAPSS或FAST等标准化工具进行卒中院前筛查,使卒中患者得到快速识别(I类推荐,B级证据)。 ·急救人员采用RACE、LAMS、FAST-ED或PASS进行卒中院前筛查大血管闭塞(II类推荐,B级证据)。 1.2 急救医疗服务人员的派遣和现场诊疗 推荐意见:

·EMS调度员应利用卒中院前识别和筛查工具快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并优先派遣救护车和EMS人员(I类推荐,B级证据)。 ·EMS人员在现场应对疑似卒中患者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包括确定发病时间,处理呼吸和循环问题,进行心电图检查及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因院前干预而延误转运(I类推荐,B级证据)。 1.3 快速转运至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推荐意见: ·卒中急救为了达到快速高效的转运目的,EMS人员在遵循就近原则的前提下,应结合患者病情和转送医院对卒中救治能力等因素制订合理的转运方案(I类推荐,A级证据)。 ·发病在时间窗内可能需要静脉溶栓的疑似AIS患者,EMS人员应将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转运至最近的有资质的PSC/CSC(I类推荐,A级证据)。 ·疑似大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在时间窗内(最长发病24h内)可能需要急诊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患者应及时转运到能开展血管内治疗的CSC(I类推荐,A级证据)。 ·直接转运模式(hub)、分级转运模式(drip-and-ship)和移动诊疗模式(trip-and-treat)各有利弊。EMS人员对疑似大血管闭塞所致AIS 患者选择何种转运模式时应综合患者病情、发病时间、当地PSC/CSC分布、交通状况、转运距离、患者意愿等因素制订合理的转运方案(I类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