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坚持把提升劳动生产率

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着力点当前浙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加快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必须把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推动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切入点,把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扩大规模转到提高效率上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真正实现效率驱动发展。

一、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点和支撑动力也不同。同时经济增长更多是一个长期现象,长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依靠短期需求刺激能制造短期繁荣,不能产生长期增长动力,反而可能制造泡沫。当前,由于“人口红利拐点”、“刘易斯转折点”和“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三点叠加,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加之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显著变化,依靠需求拉动的出口导向型、粗放型传统发展型式日益式微。近年来,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我省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弱化,经济增速趋缓、下行压力加大,前期刺激形成的产能过剩仍处于消化阶段,工业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房地产销售额和面积均出现负增长,转型阵痛加剧。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GDP增速已连续5年列沿海四省末位,这几年一直在8%左右徘徊,与广东、江苏、山东的差距逐年扩大。2014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同比增长7%,再创近五年来新低,在全国已经公布经济数据的十多个省份中排末尾。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三个”过多依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增长质量和效益偏低,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约相当于美国的20%、日本的21%和韩国的44%,而同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8.4%、日本的9.1%和韩国的20.0%,台湾的34.1%,不到人均GDP相对水平的一半。即使与兄弟省市比较,我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明显偏低。2012年,我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9.4万元/人,分别是上海的

54.7%、江苏的82.5%和广东的98.9%。在要素资源投入完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2012年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当年GDP就可以增加

9.3%。我省劳动生产率水平上的差距,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对增长的边际贡献会不断下降,要确保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必须劳动依靠生产率提升。因此,只要我们着力在提升劳动生产率下功夫,推动经济增长向效率提升驱动,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且也可以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增长。

二、提升劳动生产率是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抓手。

劳动生产率水平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核心指标,因而也是衡量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是否取得成效、成效大小如何的关键指标。世界银行《2030年的中国》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体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就是通过技术创新、资本积累、劳动力素质提升等途径,使真实劳动生产率每隔数年翻番,从20世纪50-60年代仅相当于美国的20%提高至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50%以上。我们说当前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就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资源的投入,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过低。2007-2012年,浙江工业劳动生产率从72836元/人提高到100709元/人,年均仅提高4.9%,低于工业增加值(9.2%)和GDP(9.6%)的年均增长速度。从绝对水平看,2013年浙江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3万元/人,分别低于上海(28.0万元/人)、江苏(26.0万元/人)、山东(26.6万元/人)和广东(17.7万元/人),只是全国22.7万元/人的71.8%,其中31个大类制造行业中,浙江有23个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过低的背后是我省长期以来低层次产业比重过大、产品附加值过低、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也不是简单地看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了多少、服务业比重提高了多少,比重仅仅反映数量上变化,而核心是效率的提高,即促进要素资源向高生产率部门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流动,进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坚持内生发展、高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达到不断提高设备、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土地、环境、水资源等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加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现机器换人、腾笼换鸟,达到增进经济运行效率的目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低耗低排放产业,加强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达到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以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目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把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

点,切实破解当前发展中保持经济增长与加快结构调整的“两难”问题,真正为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劳动生产率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是本届省政府的重要目标。但从浙江实际看,提升劳动生产率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六普”表明,2010年浙江工业就业比重达到44.7%,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比江苏、上海和广东分别高出9.6、8.5和4.8个百分点。研究表明,2001-2012年,浙江工业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0.4%,目前这两个比例还在稳步提高。1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下降至37.3%,纯粹的农业收入只占15%左右,主要来自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52.6%,比2000年提升了5.6个百分点。即使在低收入农户中,工资性收入比重也很高,2012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626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996元,占47.86%。2因此,自于工业的工资性收入不仅是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也很大。而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及社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标志,决定了工资收入水平的高低。2013年我省通过实施“机器换人”,规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9.9%,职工平均薪酬增长12.2%。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必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反之亦然。总体上看,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这与相对较低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2012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10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明显低于当年规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的相对比重

(90.3%)。2012年,与我省人口地理、经济规模类似的台湾制造业从业人员小时劳动报酬达到9.5美元,是浙江城镇制造业在岗职工小时劳动报酬的2.8倍,主要由于台湾制造业较高的小时劳动生产率(每小时36美元),约为浙江城镇制造业的2.7倍。全球范围看,2012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足7千美元的50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均GDP低于6千美元(1990年GKs),制造业人均个人可支配所得普遍在2千美元以下;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高达5万美元的25个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GDP 平均超过2万美元(1990年GKs),制造业人均个人可支配所得普遍在1万美元以上,收入增长较快。这说明,如果工业等行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得到较快提高,工业企业劳动报酬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提升全社会尤其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并通过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

续较快增长。

四、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劳动生产率。

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等方方面面,既需要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微观层面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需要继续鼓励物质资本投入、提高全社会资本存量,更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一,加快深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后发经济体的发展实践表明,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确保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的根本基础,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并缩小和发达经济体人均GDP差距根本途径。浙江要紧紧抓住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机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以市场决定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省域经济系统效率,提高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向效率更高方向发展。一是要以“三张清单一张网”为突破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层级,提高审批效率,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活力。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促进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重要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重点投向公共服务、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引导并带动民营资本创新发展。四是强化劳动生产率导向,“以亩产论英雄”,切实把劳动生产率纳入工业强县、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考核的重要指标,不简单地看产业比重。

第二,进一步加大“机器换人”力度,加快物质资本积累。

加大“机器换人”力度,加快物质资本积累,促进人均资本增加,是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工作,有力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加速提升。2012年全省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29%,比2000-2010年年均水平提高0.71个百分

点,32013年规上工业从业人员减少1.3%、劳动生产率提高9.9%。4但总体上看当前浙江全社会人均资本存量,尚不及韩国台湾的一半,不足美

国日本的四分之一;制造业人均资本存量更是远远落后发达经济体。因此,一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机器装备投资力度,进一步落实好设备购置增值税抵扣、进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企业“机器换人”和相关技术改造按研发投入享受政策。二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生产环节开展“机器换人”示范工作,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重点项目和目标要求,为全省各行各业机器化、自动化改造提供示范。三是加强对企业“机器换人”的科技和服务支撑。加大对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设立相关重大科研专项,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技术联盟或协同攻关,鼓励支持与我省“机器换人”重点行业紧密相关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和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为“机器换人”提供方案设计、设备研发、系统集成、安装维护的生产性服务企业。

第三,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强化人力资本支撑。

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全球人力资本指数》报告指出,人力资本禀赋,即劳动人口的生产力与技能,是影响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远胜于其他任何资源。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尤其是从高中到大专和大专到本科

生两个阶段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5

浙江发展的事

实也表明,从长期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大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173451%,但简单劳动力已

经处于过剩或饱和状态。6

“六普”表明,我省非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

限仅9.57年,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0.47年),其中高中及以上比重为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2个百分点。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差距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潜力之所在。因此,一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在职培训的支持力度,允许企业把员工培训经费纳入税前列支或享受研发经费投入同等优惠政策。二是加大政府对在职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就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扩大政府补贴项目职工培训范围。三是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化工学、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参与技能培训,多渠道扩大职业技术规模。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学历层次,努力培养一支高质量的现代产业大军。

第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创新支撑作用。

创新驱动是加快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要加大创新投入,把创新投入作为固定

资产投资的重要内容纳入扩大有效投资考核内容。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去年全面修订GDP核算方法,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把研发经费投入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纳入到GDP计算。二是大力推动小微企业科技创

新,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7,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科技、财金等政策要进一步向小微企业倾斜,允许将小微企业购买技术、发明专利的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纳入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范围。三是积极推动商业模式变革与创新,鼓励引导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跨界合作,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商业

模式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四是加强工业工程研究和成果推广,8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与生产流程再造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装备和生产流程设计延伸,促进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描述

[←1]

浙江工业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研究,《浙江省统计局简报》(统计分析专刊)第17期,2013年3月14日。

[←2]

浙江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及增收对策研究,《浙江省统计局简报》(统计分析专刊)第4期,2013年3月25日。

[←3]

“机器换人”促进浙江劳动就业结构转型升级,《浙江省统计局简报》(统计分析专刊)(第33期)2013年8月15日。

[←4]

浙江省推进“机器换人”取得的成效及下一步措施建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调研与建议》第8期,2014年3月7日。

[←5]

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善为全部是高中学历职工的话,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

24%,如果再进一步改善为全部是大专学历的话,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75%。与此相仿,由大专到本科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见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经济参考报》2009年09月16日。

[←6]

浙江人力资本的经济发展效应,《浙江统计分析》(91),2012年12月25日。

[←7]

统计表明,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创新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更高效率,具有更高的社会资本累积效应;单位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投入的创新发明,小微企业是大中型企业的2倍左右。

[←8]

工业工程是一门以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实际工程与管理问题进行定量、系统的分析、设计与优化,从而实现系统的最大效率和效益。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坚持把提升劳动生产率 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着力点当前浙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加快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必须把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推动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切入点,把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扩大规模转到提高效率上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真正实现效率驱动发展。 一、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点和支撑动力也不同。同时经济增长更多是一个长期现象,长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依靠短期需求刺激能制造短期繁荣,不能产生长期增长动力,反而可能制造泡沫。当前,由于“人口红利拐点”、“刘易斯转折点”和“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三点叠加,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加之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显著变化,依靠需求拉动的出口导向型、粗放型传统发展型式日益式微。近年来,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我省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弱化,经济增速趋缓、下行压力加大,前期刺激形成的产能过剩仍处于消化阶段,工业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房地产销售额和面积均出现负增长,转型阵痛加剧。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GDP增速已连续5年列沿海四省末位,这几年一直在8%左右徘徊,与广东、江苏、山东的差距逐年扩大。2014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同比增长7%,再创近五年来新低,在全国已经公布经济数据的十多个省份中排末尾。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三个”过多依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增长质量和效益偏低,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约相当于美国的20%、日本的21%和韩国的44%,而同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8.4%、日本的9.1%和韩国的20.0%,台湾的34.1%,不到人均GDP相对水平的一半。即使与兄弟省市比较,我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明显偏低。2012年,我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9.4万元/人,分别是上海的 54.7%、江苏的82.5%和广东的98.9%。在要素资源投入完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2012年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当年GDP就可以增加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生产 制度工作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 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 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 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根据4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得到:缺勤工时数800工时,停工工时数20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300工时。试计算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日历人数× =100×30×8=24000(工时)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24000-100×4×8=20800(工时)

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是一回事(李赵宏)

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是一回事 ——与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24题命题者商榷 -- 阿宏哥发起探讨(从逻辑上分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可能是一个概念,“一国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应该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现行教材(大纲版与新课标版)没有涉及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只是新课标教材必修(1)《经济生活》在92页的辅助文中出现了“甲国:每人的劳动生产率”的表述,说明教材也承认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是有区别的。2009高考全国卷(Ⅱ)文综24题的答案,很容易让考生产生把二者混淆的误导,阿宏哥认为这是命题者的疏忽所致,在此提出与命题者商榷。) 2009高考全国卷(Ⅱ)文综24题如下: 2008年某国生产甲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分别为() A。720万元 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 5元 D。600万元 6元 高考标准公布的答案是C。 一、该题的答案是如何得出的 公布的答案C说明甲商品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5元,是根据教材的原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必修1第14页)计算得出的,即6/(1+20)=5(元)。显然,答案制定者把题中的“该国生产甲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当成了“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一国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尽管二者存在完全一致的情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

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阿宏哥认为,答案制定者在解答过程中混淆了“一国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概念,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人教社新课标版《经济生活》配套《教师用书》63页),根据该题的条件,甲商品的价值量不会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甲商品的价值量仍然是6元。 二、该题的命题者有疏忽 如果我们认可该题公布的答案的思路,对考生来说则会误以为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认可一个与教材相悖的原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是答案制定者的错误还是命题者的错误呢?阿宏哥认为是后者,因为命题者的本意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只是由于疏忽漏掉了一个前提条件:全球只有该国生产甲商品。 该题要求答题者计算两个量:甲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第一个量“甲商品的价值总量是无法计算的,“价值总量是指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的总和”(人教社新课标版《经济生活》配套《教师用书》63页),题中的条件只能计算“该国的价值总量”而不能计算真正意义上的“甲商品的价值总量”,在什么情况下“该国的价值总量”就是“甲商品的价值总量”呢?在全球只有该国生产甲商品的情况下。由此可以推断命题者设计试题时漏掉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全球只有该国生产甲商品。加上这个条件,该题不失为一道很有水平的试题 三、2008年海南卷的同类失误 由于命题者疏忽而出现的同类失误在200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2题也同样存在,该题如下:

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从劳动成果及劳动消耗两个方面考虑,一切能增加产出记忆能够节约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的办法和措施,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根据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影响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九个因素。 1、提高产量和劳务量、增加品种 同样一个企业和一台机器设备,如果产量和劳务量提高,经济效益就可以成比例地提高。企业开工率不足,设备利用率不高,产量和劳务量少,经济效益就相应的降低。 2、提高质量、优质优价 质量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提高成品率、优质品率和新产品率,可以直接改善经济效益。 3、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节约资金是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4、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在工业产品中能源和原材料费用占很大的比重(50%~90%)。所以,节约使用物资,尤其是紧缺的原材料和能源,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 5、提高劳务的利用效率 交通运输是主要劳务部门。由于经济布局和运输调度不合理以及各种物资消耗定额偏高等种种原因,所以运输劳务量有很大的浪费。改进布局,合理利用调度,节约物资,减轻重量,就可以节约大量劳务量。 6、提高人力的利用效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活劳动,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7、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利用好,提高利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发挥自然资源的最大作用。 8、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经济效益。缩短建设工期,缩短达产期,缩短生产周期,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9、调整经济结构和合理分配各种生产要素 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和合理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是经济评价和利益分配的工具,如果价格不合理,既不能客观反映经济效益的大小,也不能合理的分配利益,使各方面积极性受到影响,最后都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价格合理化是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个企业要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利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人的劳动生产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主要取决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量调节 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个基本途径。不管是何种企业,人力都不能投入太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必须匹配,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占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入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任务决定。人力投入太多就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下降。但是,人力也不可投入太少,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人力太少就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有时还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如厂房、设备的利用率。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订,根据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及生产率状况,分析现有人力的余缺,余则分流,缺则补充,确保企业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例如,我国许多企业投入人力过多,因此,减员增效是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配置 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基本途径。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企业各部门生产力必须均衡。某一部门若人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出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率下降。例如,目前国有企业有的生产部门人手不足,而后勤及管理部门却人浮于事;有的研究开发部门力量单薄,销售机构也不发达,生产车间却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就是生产力失衡的表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要通过调剂人力解决生产力平衡问题,例如,我国某人造板厂生产的中密度纤维板产销量连续八年均全国第一,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产品由供不应求转为严重积压,最严重时库存达1万多立方米,超过了正常月产量。经分析是销售部门太薄弱,全厂750人只有6个人搞销售。从2000年7月起,厂领导从全厂职工中选拔了30名优秀人才充实销售部门,并建立了市场分片责任制,产品销售量立即迅速上升、重新出现供不应求局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特长不同,在不同部门及岗位上的生产力也不同,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和任务,按照量才录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努力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教育和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三个基本途径。根据联合国科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测控10—2班 黄富宁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劳动生产率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的劳动效率,反映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的能力。一个企业要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利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人的劳动生产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主要取决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量调节 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个基本途径。不管是何种企业,人力都不能投入太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必须匹配,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占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入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任务决定。人力投入太多就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下降。但是,人力也不可投入太少,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人力太少就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有时还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如厂房、设备的利用率。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订,根据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及生产率状况,分析现有人力的余缺,余则分流,缺则补充,确保企业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例如,我国许多企业投入人力过多,因此,减员增效是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配置

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基本途径。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企业各部门生产力必须均衡。某一部门若人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出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率下降。例如,目前国有企业有的生产部门人手不足,而后勤及管理部门却人浮于事;有的研究开发部门力量单薄,销售机构也不发达,生产车间却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就是生产力失衡的表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要通过调剂人力解决生产力平衡问题,例如,我国某人造板厂生产的中密度纤维板产销量连续八年均全国第一,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产品由供不应求转为严重积压,最严重时库存达1万多立方米,超过了正常月产量。经分析是销售部门太薄弱,全厂750人只有6个人搞销售。从2000年7月起,厂领导从全厂职工中选拔了30名优秀人才充实销售部门,并建立了市场分片责任制,产品销售量立即迅速上升、重新出现供不应求局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特长不同,在不同部门及岗位上的生产力也不同,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和任务,按照量才录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努力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教育和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三个基本途径。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指数曲线关系,如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劳

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题型专项讲练(以近三年高考真题为例)

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题型专项讲练(以近三年 高考真题为例) 坚持原则:正比×反比÷上升+下降-(二)价值量+通胀(通缩)/货币价值变化(贬值、升值) [典例2]2017年某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小时,用货币表示其价值为60元。假设2018年该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同时国家多发行货币10%,其他条件不变,此时该商品用货币表示为() A.50元B.55元 C.55.55元D.66元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假设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幅度为X%,则: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单位商品价值量 1+X% 。通货膨胀,物价 上涨,商品的价格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若通货膨胀率为X%,则:现在商品的价格=商品原价格×(1+X%)。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该商品的价值为60÷(1+20%)=50元;国家多发行货币10%,物价上涨10%,该商品的价格为50×(1+10%)=55元,答案选B。] [典例3]假设201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 C.18元D.18.75元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纸币升值,物价下跌。若货币(纸币)贬值X%,现在商品 的价格=原来商品的价格 1-X% ;若货币(纸币)升值X%,现在商品的价格= 原来商品的价格 1+X% 。 B[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当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时,其价值用货币表示则为15÷(1+50%)=10元;货币贬值20%,该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则为10÷(1-20%)=12.5元,故选B。] 1、(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12)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生产该商品相关的判断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正确的是 ①

2021年最新时事政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难题汇编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出现从A点运行到B点(下图)情形的时候,其原因可能有() ①某品牌经销商实行饥饿营销策略,限量销售商品 ②某生产者为了调整产品结构,低价出售过时商品 ③某产品生产者为偿还债务,低价在国内倾销商品 ④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价值量降低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产能利用率(实际产能/设计产能×100%)在75%以下即可称之为产能过剩。假设2015年甲省某企业粗钢设计产能约200万吨,粗钢价格2200元/吨,产能利用率为70%。2016年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并推动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年该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为 A.50.4亿元B.30.8亿元 C.33.6亿元D.35.3亿元 3.2013年某企业生产A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分别为24元和240万元。假设2014年该国货币贬值20%,该年该企业生产A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分别为30元和360万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4年生产A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该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分别是() A.不变、下降20% B.不变、提高20% C.下降20%、提高20% D.提高20%、下降20% 4.不同厂家生产同一种商品,有的赔有的赚。这主要是因为 A.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同B.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同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D.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同 5.1件A商品可以换2克黄金,而1克黄金可以换2件B商品。在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 A.1件A商品=2件B商品 B.1件A商品=4件B商品 C.1件A商品=8件B商品 D.1件A商品=16件B商品 6.2016年某品牌手机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900元,2017年生产该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怎样影响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1、生产率是什么 生产率是指每一个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总和。比如:张三一天内用铁锤手工锻打生产了5把菜刀,李四一天内用空气锤等机器辅助生产了50把菜刀,王五用自动化设备生产了500把菜刀,三个人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比较生产率就出来了:李四的生产率是张三的10倍,王五是李四的10倍,张三的100倍。他们由于采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而导致不同的生产率。生产数量可以用产值来表示,生产率则用倍数和百分比表示,多数情况用百分比。 2、提高生产率是什么 提高生产率是每一个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当每一个人比原先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时,生产率就提高了。 3、提高生产率的意义 a) 提高生产率是劳动者增加收入的源泉。我想我们每一位劳动者就业最盼望的是涨工资,增加收入。但企业为什么要给你涨工资呢?涨工资总得有一个理由和依据。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他的价格的确定除了受劳动力供需状况影响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一、劳动者本身的成本(包括养活自己及家人的费用);二、劳动者所担负的职务和工种类别;三,劳动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数量(即支持劳动价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三个因素确定劳动力的基本价格。如果劳动者要增加工资,得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企业增加盈利;二、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三、企业主愿意将增加的盈利的一部分让劳动者分享,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劳动者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盈利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吗?企业的盈利没有增加,原先预计的盈利又按预定的分配方案分配完毕,企业主拿什么东西来给你涨工资呢?唯一有可能给劳动者涨工资的因素就是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盈利增加了,老板才会给你涨工资。反过来说,如果劳动者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盈利没有增加,老板赚的钱刚好维持简单再生产,那么,老板拿什么来给你涨工资呢?所以,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是涨工资的理由和依据。 b) 提高生产率是社会财富增加的源泉。社会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劳动者(包括老板、老板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劳动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越多,社会财富就越多。社会财富的积累首先是从个人开始的。个人财富增加,社会财富也随着增加。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如果离开了提高生产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人、欧洲人为什么富?是因为他们的生产率高。日本人、韩国人、台湾的中国人、香港澳门的中国人为什么富?也是因为他们的生产率高。所以,提高生产率是国家、民族致富的唯一途径。 c) 提高生产率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古时候有一种人,他穿的是一种最好的用苧麻织的布做的衣服,吃的是当地种植的应时的蔬菜,住是的富丽堂皇的房子,由于当时没有空调没有冰淇淋,喝的是地下冰窖里的雪水,出门坐的是马车,送信用的也是马车。在当时条件下,这个人的生活水平是最富有的了。他是谁?他是一个国王。是一个国王在那个时代生活的最高水平。古代国王的生活水平拿到今天来讲,便算不得什么,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他高,今天普通人穿的衣服更为舒适美丽,吃的饭菜更为丰富营养,住的地方有空调,出门代步有汽车、火车、飞机,信息传递有电话、传真和互联网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今天人们的生产率比古代的人们生产率提高的缘故。生产率标志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生产率越高,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就是一个生产率水平的差距。你要想生活得比古代的国王好,你要想生活得跟发达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一样,你就得提高生产率。 d) 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产率水平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

2021年最新时事政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难题汇编附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假设2011年某国生产一件W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每件W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4元,甲企业生产一件W商品所花费的时间为1.5小时。如果甲企业2012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企业2012年销售一件W商品的价格是A.7元B.10元C.14元D.21元 2.下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条件下,以下变量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的是 ①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数量受政策影响减少 ②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受市场需求影响,该商品市场价格提高 ④受价值规律影响,该商品生产成本下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启示企业要想挣更多的钱应该 A.创新科技和管理,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B.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要普遍提高 C.个别劳动生产率要转化为社会劳动生产率 D.要比同行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4.不同厂家生产同一种商品,有的赔有的赚。这主要是因为 A.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同B.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同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D.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同 5.某行业2017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其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00元。假定甲企业2017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3件商品,乙企业2017年每小时生产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量计算共计600元。根据生活经验,在甲乙企业产品全部合格的情况下,下列推断完全成立的是() ①甲企业劳动生产率>乙企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劳动生产率 ②甲企业产品利润=乙企业产品利润>行业产品的平均利润 ③甲企业劳动生产率=乙企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劳动生产率 ④与同行业相比甲企业和乙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M商品主要由甲、乙、丙、丁四个厂家供应。假如甲厂的劳动生产率比乙厂低,丁厂的个别劳动时间比甲厂长,丙厂的劳动生产率比丁厂低。不考虑其他因素,由此可推断出在M商品市场上

高中政治有关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计算题

近三年高考政治中关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题 【2007年高考】 1、(文综全国卷Ⅰ第24题)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 B、8克 C、16 克 D、32克 【解析】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由材料可知,在去年1克黄金=8克白银,5件A商品=2克黄金,则5件A商品=16克白银。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1克黄金=4克白银,而此时5件A商品=4克黄金=16克白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 2、(文综全国卷Ⅱ第24题)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对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涉及价值总量、交换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的认识。可以分三步解决:第一步,先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4小时所生产的商品总数。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4件,即使用价值总量为4。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题目中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价值总量应该为4×40=160元。第三步求出交换价值总量。商品价值总量160元,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也因该是160元。 【2008年高考】 1、(文科综合全国卷Ι第25小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币值的大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 =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 有X=12.5 综合式为 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 2、(文科综合四川卷第24小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行政效率的提高及其重要意义

行政效率的提高及其战略意义 【摘要】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全部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来提高行政效率,都认识到行政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对于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目前,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行政效率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能否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更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发言权。提高行政效率对当前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行政效率提高途径战略意义 一、行政效率 (一)行政效率的含义 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法律制度要以尽可能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公正和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原则的提出导源于经济学方法对法律的渗透,揭示出法律内在的经济属性,行政主体实施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作一定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率表示使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可能造成行政机构低效率的两种途径是:具有与促进效率相反的目标;不论其目标是什么,它没有将其追求目标的成本最小化。”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资源是指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成果和无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D(本题5分)

第1 题: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_D__。(本题5分)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第2 题: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__D__的统-。(本题5分) A、使用价值生产过程和价值生产过程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3 题:(多选题)社会生产总过程或再生产过程__ACD___。(本题5分) A、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B、是指直接的生产过程 C、中的四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D、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第4 题: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__D___。(本题5分)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第5 题:(多选题)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经常发生背离ACD_ 。(本题5分) A、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B、没有等价交换,所以否定了价值规律 C、是价值规律贯彻其作用的形式 D、是供术关系作用的结果 第6 题:(多选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__BD___。(本题5分) A、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B、对立统一于商品体中,不可分割 C、作为购买者或售卖者在交换中能同时获得它们 D、作为购买者或售卖者在交换中不能同时获得它们 第7 题: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___B____。(本题5分) A、社会分工 B、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机器的出现 D、货币的使用 第8 题:商品价值提高,货币价值降低,则商品的价格____B__ (本题5分) A、下降 B、提高 C、不变 D、缓慢下降 第9 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_B____。(本题5分)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D、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 第10 题:(多选题)相对剩余价值是_A B C D____。(本题5分) A、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如何理解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成反比的意义

如何理解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成正比的意义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马克思观点。这里的成反比可以理解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价值量越低,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反比例关系。 但现实中确实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价值量(价格,下同)也提高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里的成正比的意义仅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价值量也提高,并不是说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正比例关系,是一种同向变化关系。 关于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W=w/Lp W单位价值量,w单位时间产品价值,Lp劳动生产率。 W=w/Lp可以写成微分形式: dW/W=dw/w-dLp/Lp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意义是:单位时间产品价值w不变。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意义是:单位时间产品价值变化,且其变化率大于劳动生产率变化率。 即:dW/W=dw/w-dLp/Lp大于0 此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价值量也提高。 现实世界中,存在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反向变化但未必是反比例的关系。

此时:单位时间产品价值变化,且其变化率小于劳动生产率变化率。 即:dW/W=dw/w-dLp/Lp小于0 此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价值量降低。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生。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同向变化或反向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 住房、茅台酒、粮食等等,劳动生产率虽然提高,但单位时间产品价值提高更快,体现为价格上涨。 电脑、手机等等,单位时间产品价值虽然也提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体现为价格下降。 最后,我们简要说明一下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成正比的意义: W=w/Lp dW/W=dw/w-dLp/Lp 当w=0时,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当dw/w-dLp/Lp小于0时,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变化。 当dw/w-dLp/Lp大于0时,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正向变化——即所谓成正比。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我最喜欢的马原 这学期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了几次课以后我才发现传说中的很枯燥难懂的马原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尤其是老师上课的形式很丰富,有趣味问答,精彩的视频,还有特别接地气、特别有创造力的同学展示,我们在愉快的课堂中慢慢接受了晦涩的马克思原理知识。而在老师讲过的所有知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我将来想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现在,我想把我刚学到的知识辑录下来,做一个总结。 一、绪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方针。 二、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本质的四个重要经济原理。(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人的抽象劳动时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一定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和实体,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三)价值量 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价值转化为价格是在市场中流通过程中实现的。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因为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都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决定和引起的,而且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般是比较缓慢的.所以,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是以商品价值变动为基础的。 三、资本论理论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马克

提高劳动生产率之我见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每个企业都迫切想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却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所在的企业是以装饰、装潢业务为主的企业,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企业所共有的普遍性,论文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因此我就从自己所在的企业说起。 首先我认为设定目标是提升效率的第一招。因为目标设定是为了避免人性“苟且偷安”的弱点,同时目标是可以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激发人类的潜能。在我们公司,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甚至周计划,并且要求每位员工的计划切实可行。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要与自己的主管讨论,上报总部,作为员工本年度或本季度业绩考评的标准,至于月度计划和周计划是要求员工本人自己制定,可以与主管讨论,也可以自己掌握,目的是为了确保年度计划。需要说明的是 。 好意思迟到,因为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走进办公室太碍眼。 我们公司的新助理上任后,第一件事情抓的是档案管理。这一点开始很不为大家所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的有效性便体现出来了。以前当一线的人员需要参考历史资料时,管理部门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寻找,往往提供的资料是错误的。而加强档案管理以后,不仅系统地管理了储存档案,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找到正确的档案资料,无形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以前我们公司开大会,常常会有人迟到,有人睡觉,有人早退,甚至有人干脆不参加,而所开会议呢,也常常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这其实是因为会议事项没有决议,会后又缺乏落实追踪,会议等于浪费一群人的时间,是可怕的时间资源浪费。如果会议没有效率,那么办公室的效率就必须大打折扣了。企业要想做好会议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必须全面规划会议的种类,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并时时检讨会议的必要性及效果,企业必须重视每一场会议的效率,并确保其有效性。为提升会议的效率,我们须从会前的准备、会中的程序到会后的记录,都好好计划管理。记得有一次去一家优秀企业观摩学习,在其会议室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张会议10大须知,很有启发,重点如下: 1、遵守时间,准时开会 2、相关资料,会前准备 3、把握主题,避免偏离 4、聆听众言,发言简洁 5、遵守议程,不可喧哗 6、容纳歧见,遵守决议 7、机密文件,确实保密 8、记录决议,下次追踪 9、坐而言议,起而执行 10、会议成本,相当昂贵 一场会议所动用的人力时间是相当昂贵的,如何让公司的会议具有效率,取决于个人参与会议的能力,企业须全面审视会议本身的类别、程序及效果,最重要的是训练同仁开会的能力,有效率的会议才能创造无比的利润。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中,我个人认为养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习惯。现代人要吸收的新信息,实在太多了,身为现代的企业人必须不断学习成长,如何通过有效率地阅读书籍,充实自己的实力是我们必备的课题。作为企业也应鼓励员工多读书、读好书,为勤奋学习的员工设置一些相应的奖励机制。 我们公司开会时,总会强调凝聚力、向心力,推崇一种企业文化,我有时在业余时间也

2021年最新时事政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全集汇编(1)

一、选择题 1.W企业实施智能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不考虑其他因素,从劳动价值论看,该企业这样做的依据是() ①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企业创造的价值总值增加 ③单位商品生产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优势增强 ④缩短单位商品生产时间→商品价值量增加→拓展企业的营利空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下图中D为需求曲线,S、S'分别为变化前后的供给曲线,EE'分别为变化前后商品的均衡价格。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情况中可能引起均衡点由E向E'移动的是() ①新能源汽车行业获得国家补贴,产能不断扩大 ②受开征资源税的影响,对节能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③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不断升级 ④光伏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市场上同一商品的价格时高时低,造成价格波动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文化等,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 A.直接决定商品的生产和数量来实现的B.直接决定商品的价值来实现的 C.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D.改变该商品的品牌和质量来实现的4.2019年是5G商用元年,华为、三星、中兴、vivo等多家手机厂商均研发并发布了5G 手机。对此,业内人士预测,5G手机价格将逐渐下降,最终会进入中低端手机市场。其依据是() A.个别大型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手机价值量 B.5G手机价格逐渐下降,刺激中低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C.5G手机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D.相关企业加大技术投入,适当减少5G手机的生产规模 5.2019年,华为为了宣传自己的新机P30系列,推出了《古墓丽影》、《死亡游戏》与《卧虎藏龙》续集。分别展现了自己的超感光暗拍、超大广角和潜望式变焦最新功能。企业通过做广告() ①丰富体验形式,促进商品销售②利用消费者求异心理,降低企业成本 ③能提高商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④能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企业的利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