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知识点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知识点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知识点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知识点1

250

第10章 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

知识点1 红外传感器

10.1.1工作原理

(1)红外辐射

红外辐射是一种人眼不可见的光线,俗称红外线,因为它是介于可见光中红色光和微波之间的光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大致在0.76~1000μm ,对应的频率大致在1411Z 410~310H ??之间,工程上通常把红外线所占据的波段分成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极远红外四个部分。

红外辐射本质上是一种热辐射。任何物体的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就会向外部空间以红外线的方式辐射能量。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越多,辐射的能量就越强(辐射能正比于温度的4次方)。另一方面,红外线被物体吸收后将转化成热能。 红外线作为电磁波的一种形式,红外辐射和所有的电磁波一样,是以波的形式在空间直线传播的,具有电磁波的一般特性,如反射、折射、散射、干涉和吸收等。

(2)红外探测器

红外传感器是利用红外辐射实现相关物理量测量的一种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的构成比较简单,它一般是由光学系统、红外探测器、信号调节电路和显示单元等几部分组成。其中,红外探测器是红外传感器的核心器件。红外探测器种类很多,按探测机理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热探测器和光子探测器。

1)热探测器

红外线被物体吸收后将转变为热能。热探测器正是利用了红外辐射的这一热效应。当热探测器的敏感元件吸收红外辐射后将引起温度升高,使敏感元件的相关物理参数发生变化,通过对这些物理参数及其变化的测量就可确定探测器所吸收的红外辐射。

热探测器的主要优点:响应波段宽,响应范围为整个红外区域,室温下工作,使用方便。 热探测器主要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热敏电阻型、热电阻型、高莱气动型和热释电型。在这四种类型的探测器中,热释电探测器探测效率最高,频率响应最宽,所以这种传感器发展得比较快,应用范围也最广。

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是一种检测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的传感器,是根据热释电效应制成的。所谓热释电效应就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电荷的现象。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的带电粒子(电子、原子核等)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总体上讲,正电荷趋向于阴极、负电荷趋向于阳极,其结果使电介质的一个表面带正电、相对的表面带负电,如图10.2所示,把这种现象称为电介质的“电极化”。对于大多数电介质来

说,在电压去除后,极化状态随即消失,但是有一类称为“铁电体”的电介质,在外加电压去除后仍保持着极化状态。

P(单位面积上的电荷)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极化一般而言,铁电体的极化强度

s

强度降低。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极化将突然消失,这个温度被称为“居里温度”或“居里

P是温度的函数,利用这一关系制成的热敏类探测器称为热点”,在居里点以下,极化强度

s

释电探测器。

热释电探测器的构造是把敏感元件切成薄片,在研磨成5~50μm的极薄片后,把元件的两个表面做成电极,类似于电容器的构造。为了保证晶体对红外线的吸收,有时也用黑化以后的晶体或在透明电极表面涂上黑色膜。当红外光照射到已经极化了的铁电薄片上时,引起薄片温度的升高,使其极化强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降低,表面的电荷减少,这相当于释放一部分电荷,所以叫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释放的电荷可以用放大器转变成输出电压。如果红外光继续照射,使铁电薄片的温度升高到新的平衡值,表面电荷也就达到新的平衡浓度,不再释放电荷,也就不再有输出信号。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的电压响应率正比于入射光辐射率变化的速率,不取决于晶体与辐射是否达到热平衡。

近年来,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在家庭自动化、保安系统以及节能领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常用于根据人体红外感应实现自动电灯开关、自动水龙头开关、自动门开关等。

2)光子探测器

光子探测器型红外传感器是利用光子效应进行工作的传感器。所谓光子效应,就是当有红外线入射到某些半导体材料上,红外辐射中的光子流与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相互作用,改变了电子的能量状态,引起各种电学现象。通过测量半导体材料中电子能量状态的变化,可以知道红外辐射的强弱。光子探测器主要有内光电探测器和外光电探测器两种,内光电探测器又分为光电导、光生伏特和光磁电探测器三种类型。半导体红外传感器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如红外制导、响尾蛇空对空及空对地导弹、夜视镜等设备。

光子探测器的主要特点: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响应频率,但探测波段较窄,一般工作于低温。

10.1.2 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1)红外测温仪

红外测温技术在产品质量监控、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20年来,非接触红外测温仪在技术上得到迅速发展,性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增强,品种不断增多,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比起接触式测温方法,红外测温有着响应时间快、非接触、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如在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期间,曾在一些窗口单位(如机场、港口、车站等)大量使用红外测温仪。

251

252 图10.4常见的红外测温仪方框图。它是一个光、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测温系统主要

由下列几部分组成:红外光透镜系统、红外滤光片、调制盘、红外探测器、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器和温度传感器等。红外线通过固定焦距的透射(也有采用反射的)系统、滤光片聚焦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面上,红外探测器将红外辐射转换为电信号输出。步进电机可以带动调制盘转动将被测的红外辐射调制成交变的红外辐射线。红外测温仪的电路包括前置放大、选频放大、发射率(ε)调节、线性化等。现在还可以容易地制作带单片机的智能红外测温仪,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更高。

图10.4 红外测温仪原理框图

2)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红外线在大气中传播时,由于大气中不同的气体分子、水蒸气、固体微粒和尘埃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都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形成不同的吸收带,称为“大气窗口”,从而会使红外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由图10.5可见:CO气体对波长为4.65μm附近的红外线有很强的吸收能力;CO2的吸收带位于2.78μm、4.26μm和波长大于13μm的范围。

空气中的双原子气体具有对称结构、无极性,如N2、O2和H2等气体;以及单原子惰性气体,如He、Ne、Ar等;它们不吸收红外辐射。

红外线被吸收的数量与吸收介质的浓度有关,当射线进入介质被吸收后,其透过的射线强度I按指数规律减弱,由朗伯-贝尔定律确定,即:

(10.3)

式中:

I,

I-分别为吸收后、吸收前射线强度

μ-吸收系数

c-介质浓度

l-介质厚度。

253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利用了气体对红外线选择性吸收这一特性。它设有一个测量室和一个参比室。测量室中含有一定量的被分析气体,对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参比室(即对照室)中的气体不吸收红外线,因此两个气室中的红外线的能量不同,将使气室内压力不同,导致薄膜电容的两电极间距改变,引起电容量C 变化,电容量C 的变化反映被分析气体中被测气体的浓度。

图10.6是工业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结构原理图。 该分析仪由红外线辐射光源、滤波气室、 红外探测器及测量电路等部分组成。光源由镍铬丝通电加热发出3~10μm 的红外线,同步电机带动切光片旋转,切光片将连续的红外线调制成脉冲状的红外线,以便于红外探测器检测。测量气室中通入被分析气体,参比室中注入的是不吸收红外线的气体(如N 2等)。红外探测器是薄膜电容型,它有两个吸收气室,充以被测气体,当它吸收了红外辐射能量后,气体温度升高,导致室内压力增大。

测量时(如分析CO 气体的含量),两束红外线经反射、切光后射入测量室和参比室,由于测量室中含有一定量的CO 气体,该气体对4.65μm 的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参比室中气体不吸收红外线,这样射入红外探测器的两个吸收气室的红外线造成能量差异,使两吸收气室内压力不同,测量边的压力减小,于是薄膜偏向定片方向,改变了薄膜电容两极板间的距离,也就改变了电容量C 。如被测气体的浓度愈大,两束光强的差值也愈大,则电容的变化量也愈大,因此电容变化量反映了被分析气体中被测气体的浓度大小,最后通过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或输出频率等来反映。

图10.6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结构原理图

图10.6中设置滤波气室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干扰气体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知识点2 微波传感器

微波是介于红外线与无线电波之间的一种电磁波,其波长范围是1m ~1m m ,通常还按照波长特征将其细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三个波段。

254 另一方面,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它具有电磁波的所有性质,利用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人们制成了微波传感器,即微波传感器就是利用微波特性来检测某些物理量的器件或装置。

10.2.1 工作原理

(1)微波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微波传感器的基本测量原理:发射天线发出微波信号,该微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被测物体时将被吸收或反射,导致微波功率发生变化,通过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微波信号转换成低频电信号,再经过后续的信号调理电路等环节,即可显示出被测量。

根据微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反射式和遮断式两种。

(2)微波传感器的组成

微波传感器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微波发生器(或称微波振荡器)、微波天线及微波检测器。

(3)微波传感器的特点

1)优点

·微波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式传感器,如进行活体检测时,大部分不需要取样;

·其波长在1m ~1m m ,对应的频率范围为300MHz~300GHz ,因此有极宽的频谱; ·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如高温、高压、有毒、有放射线等,它基本不受烟雾、灰尘、温度等影响;

·频率高,时间常数小,反应速度快,可用于动态检测与实时处理;

·测量信号本身是电信号,无须进行非电量转换,简化了处理环节;

·输出信号可以方便地调制在载波信号上进行发射和接收,传输距离远,可实现遥测、遥控; ·不会带来显著的辐射。

2)缺点

·存在零点漂移,给标定带来困难;

·测量环境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如取样位置、气压等。

10.2.2 微波传感器的应用

(1)微波液位计

如图10.8所示。微波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相距s ,相互成一定角度,波长为λ的微波从被测液面反射后进入接收天线。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微波功率的大小随着被测液面的高低不同而不同。接收天线接收的功率r P 可表示为:

2

2244t t r r PG G P s d λπ??= ?+??

(10.4) 式中: d -两天线与被测液面间的垂直距离

255

s -两天线间的水平距离

,t t P G -发射天线发射的功率和增益

r G -接收天线的增益。

当发射功率、波长、增益均恒定,且两天线间的水平距离确定时,只要测得接收功率r P 就可以获得被测液面的高度d 。

图10.8 微波液位计原理图

(2)微波湿度传感器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在常态下形成偶极子杂乱无章地分布着。当有外电场作用时,偶极子将形成定向排列。在微波场作用下,偶极子不断地从电场中获得能量(这是一个储能的过程),表现为微波信号的相移;又不断地释放能量(这是一个放能的过程),表现为微波的衰减。这个特性用水分子的介电常数可表示为:

εαεε'''+= (10.5)

式中:

ε-水分子的介电常数

ε'-介电常数的储能分量(相移)

ε''-介电常数的放能分量(衰减)

α-常数。

ε'、ε''与材料和测试信号频率均有关,且所有极性分子均有此性质。一般干燥的物体,其ε'在1~5范围内,而水的ε'高达64,因此,如果被测材料中含有水分时,其复合(指材料与水分的总体效应)的ε'将显著上升。ε''也有类似的性质。

微波湿度传感器就是基于上述特性来实现湿度测量的,即同时测量干燥物体和含有一定水分的潮湿物体,前者作为标准量,后者将引起微波信号的相移和衰减,从而换算出物体的含水量。

(3)微波无损检测仪

一方面,微波在不连续的界面处会产生反射、散射、透射,另一方面,微波还能与被检测材料产生相互作用,被检测材料的电磁参数和几何参数将引起微波场的变化,通过检测微波信号基本参数的改变即可达到检测材料内部缺陷的目的。这种检测不会对材料本身造成任何破坏,因此,称为微波的无损检测。

256 微波无损检测仪主要由微波天线、微波电路、记录仪等部分组成,如图10.11所示。检测时,当金属介质内有气孔时,气孔将成为微波散射源(使微波信号的相位发生变化,此时,被检测介质相当于一个移相器)。当产生明显的散射效应时,最小气隙的半径与波长的关系符合以下公式:

1K a ?≈ (10.7)

式中:

2K π

λ=(λ为波长)

a -气隙的半径。

被测介质

(移相器)

图10.11 微波无损检测原理框图

(4)微波多普勒传感器

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探测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方位。微波多普勒传感器是利用雷达将微波发射到被测对象,并接收返回的反射波来实现的。若对以相对速度v 运动的物体发射微波,由于多普勒效应,反射波的频率发生偏移(称为多普勒频移),表示为:

(10.10)

式中: d f -多普勒频率

v -物体的运动速度

λ-微波信号波长

θ-方位角。

当物体靠近发射天线时,d f 取“+”号;物体远离发射天线时,d f 取“-”号。 在确定v 、λ、θ中任意两个参数后,由于d f 可测出,因此,根据式(10.10)即可确定第三个参数,通常用于测定物体的运动速度。d f 的测量基于接收机将来自发射机的参照信号和来自运动物体的反射信号混合后,可得到多普勒输出信号:

257

4sin 2d d d r u U f t ππλ??=- ??

? (10.11) 式中:r -运动物体与发射天线间的距离;

d u -多普勒电压信号;

d U -多普勒电压信号的幅值。

如果要确定运动物体与发射天线间的距离r ,可发射两个不同波长的信号,引起式(10.15)中的信号初始相位的变化,即:

21114r ?πλλ???=- ???

(10.12) 因此有:

()

12124r ?λλπλλ?=- (10.13) 由式(10.13)可知,只要测出不同波长1λ、2λ下的初始相位差??,即可确定距离r 。 微波多普勒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多普勒测速仪可用于交通管制的车辆测速雷达;水文站用的流速测定仪;海洋气象站用来测定海浪与热带风暴;火车进站速度监控等。

知识点3 超声波传感器

超声波传感器是一种以超声波作为检测手段的新型传感器。利用超声波的各种特性,可做成各种超声波传感器,再配上不同的测量电路,制成各种超声波仪器及装置,广泛地应用于冶金、船舶、机械、医疗等各个工业部门的超声探测、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医院的超声医疗和汽车的倒车雷达等方面。

10.3.1 工作原理

(1)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

1)超声波的概念

频率高于2×104Hz 的机械波,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频率高、波长短、绕射小。它最显著的特性是方向性好,且在液体、固体中衰减很小,穿透力强,碰到介质分界面会产生明显的反射和折射,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中。

2)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①超声波的波型

由于声源在介质中施力方向与波在介质中传播方向的不同,声波的波型也有所不同。通常有: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它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表面波—质点的振动介于纵波与横波之间,沿着表面传播,其振幅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的波。表面波随深度增加衰减很快,只能沿着固体的表面传播。为了测量各种状态下的物理量,多采用纵波。

②超声波的传播速度

纵波、横波及表面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弹性常数及介质密度。气体和液体中只能传播纵波,气体中声速为344m s,液体中声速为900~1900m。在固体中,纵波、横波和表面波三者的声速成一定关系。通常可认为横波声速为纵波声速的一半,表面波声速约为横波声速的90%。值得指出的是,介质中的声速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在实际使用中注意采取温度补偿措施。

③超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超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介质的分界面上一部分超声波被反射,另一部分则透过分界面,在另—种介质内继续传播。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超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2)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要以超声波作为检测手段,必须能产生超声波和接收超声波。完成这种功能的装置就是超声波传感器,习惯上称为超声波换能器,或超声波探头。

超声波传感器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压电式、磁致伸缩式、电磁式等,以压电式最为常用。下面以压电式和磁致伸缩式超声波传感器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

1)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

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原理来工作的。常用的压电材料主要有压电晶体和压电陶瓷。根据正、逆压电效应的不同,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分为发生器(发射探头)和接收器(接收探头)两种。

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是利用逆压电效应的原理将高频电振动转换成高频机械振动,从而产生超声波。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等于压电材料的固有频率时会产生共振,此时产生的超声波最强。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可以产生几十kHz到几十MHz的高频超声波,其声强可达cm。

几十瓦/2

压电式超声波接收器是利用正压电效应原理进行工作的。当超声波作用到压电晶片上引起晶片伸缩,在晶片的两个表面上便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被转换成电压经放大后送到测量电路,最后记录或显示出来。压电式超声波接收器的结构和超声波发生器基本相同,有时就用同一个传感器兼作发生器和接收器两种用途。

258

259

(a ) (b)

图10.16 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

(a)通用型 (b)高频型 通用型和高频型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结构分别如图10.16(a )、(b )所示。通用型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的中心频率一般为几十kHz ,主要由压电晶体、圆锥谐振器、栅孔等组成;高频型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的频率一般在100kHz 以上,主要由压电晶片、吸收块(阻尼块)、保护膜等组成。压电晶片多为圆板形,设其厚度为δ,超声波频率f 与其厚度δ成反比。压电晶片的两面镀有银层,作为导电的极板,底面接地,上面接至引出线。为了避免传感器与被测件直接接触而磨损压电晶片,在压电晶片下粘合一层保护膜(0.3m m 厚的塑料膜、不锈钢片或陶瓷片)。阻尼块的作用是降低压电晶片的机械品质,吸收超声波的能量。如果没有阻尼块,当激励的电脉冲信号停止时,晶片将会继续振荡,加长超声波的脉冲宽度,使分辨率变差。

2)磁致伸缩式超声波传感器

铁磁材料在交变的磁场中沿着磁场方向产生伸缩的现象,称为磁致伸缩效应。磁致伸缩效应的强弱即材料伸长缩短的程度,因铁磁材料的不同而各异。镍的磁致伸缩效应最大,如果先加一定的直流磁场,再通以交变电流时,它可以工作在特性最好的区域。磁致伸缩传感器的材料除镍外,还有铁钴钒合金和含锌、镍的铁氧体。它们的工作频率范围较窄,仅在几万赫兹以内,但功率可达十万瓦,声强可达几千瓦/2

mm ,且能耐较高的温度。

磁致伸缩式超声波发生器是把铁磁材料置于交变磁场中,使它产生机械尺寸的交替变化即机械振动,从而产生出超声波。它是用几个厚为0.1~0.4m m 的镍片叠加而成,片间绝缘以减少涡流损失,其结构形状有矩形、窗形等。

磁致伸缩式超声波接收器的原理是:当超声波作用在磁致伸缩材料上时,引起材料伸缩,从而导致它的内部磁场(即导磁特性)发生改变。根据电磁感应,磁致伸缩材料上所绕的线圈里便获得感应电动势。此电动势被送入测量电路,最后记录或显示出来。磁致伸缩式超声

260 波接收器的结构与超声波发生器基本相同。

10.3.2 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

(1)超声波测厚

超声波测量厚度常采用脉冲回波法。图10.17为脉冲回波法检测厚度的工作原理。

图10.17 脉冲回波法检测厚度工作原理

在用脉冲回波法测量试件厚度时,超声波探头与被测试件某一表面相接触。由主控制器产生一定频率的脉冲信号,送往发射电路,经电流放大后加在超声波探头上,从而激励超声波探头产生重复的超声波脉冲。脉冲波传到被测试件另一表面后反射回来,被同一探头接收。若已知超声波在被测试件中的传播速度v ,设试件厚度为d ,脉冲波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t ?可以测量,因此可求出被测试件厚度为: 2

t v d ?= (10.18) 为测量时间间隔t ?,可采用图10.17所示的方法,将发射脉冲和回波反射脉冲加至示波器垂直偏转板上。标记发生器所输出的已知时间间隔的脉冲,也加在示波器垂直偏转板上。线性扫描电压加在水平偏转板上。因此可以直接从示波器屏幕上观察到发射脉冲和回波反射脉冲,从而求出两者的时间间隔t ?。当然,也可用稳频晶振产生的时间标准信号来测量时间间隔t ?,从而做成厚度数字显示仪表。

(2)超声波测物位

将存于各种容器内的液体表面高度及所在的位置称为液位;固体颗粒、粉料、块料的高度或表面所在位置称为料位。两者统称为物位。

超声波测量物位是根据超声波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的反射特性而工作的。图10.18为几种超声波检测物位的工作原理图。

261

图10.18超声波物位检测的工作原理

根据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的功能,超声波物位传感器可分为单换能器和双换能器两种。单换能器在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时均使用一个换能器(如图10.18 (a)、(c)所示),而双换能器对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各由一个换能器担任(如图10.18(b)、(d)所示)。超声波传感器可放置于水中(如图10.18(a)、(b)所示),让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由于超声波在液体中衰减比较小,所以即使产生的超声波脉冲幅度较小也可以传播。超声波传感器也可以安装在液面的上方(如图10.18(c)、(d)所示),让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这种方式便于安装和维修,但超声波在空气中的衰减比较厉害。超声波传感器还可安装在容器的外壁,此时超声波需要穿透器壁,遇到液面后再反射,注意:为了超声波最大限度地穿过器壁,需满足的条件是器壁厚度应为四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如果已知从发射超声波脉冲开始,到接收换能器接收到反射波为止的这个时间间隔,就可以求出分界面的位置,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物位的测量。

对于单换能器来说,超声波从发射到液面,又从液面反射回换能器的时间间隔为: v h t 2=

? (10.19) 则:

2

t v h ?=

(10.20) 式中: h —换能器距液面的距离

v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对于双换能器来说,超声波从发射到被接收经过的路程为2s ,而

262 2t v s ?=

(10.21) 因此,液位高度为: 22a s h -=

(10.22)

式中: s —超声波反射点到换能器的距离

a —两换能器间距之半。

从以上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测得从发射到接收超声波脉冲的时间间隔t ?,便可以求得待测的物位。

(3)超声波测流量

超声波测量流体流量是利用超声波在流体中传输时,在静止流体和流动流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从而求得流体的流速和流量。

图10.19 超声波测流体流量工作原理

图10.19为超声波测流体流量的工作原理图。图中v 为被测流体的平均流速,c 为超声波在静止流体中的传播速度,θ为超声波传播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θ必须不等于

900),A 、B 为两个超声波换能器,L 为两者之间距离。以下以时差法为例。

1)时差法测流量

当A 为发射换能器,B 为接收换能器时,超声波为顺流方向传播,传播速度为θcos v c +,所以顺流传播时间1t 为: θ

cos 1v c L t += (10.23) 当B 为发射换能器,A 为接收换能器时,超声波为逆流方向传播,传播速度为θcos v c -,所以逆流传播时间2t 为:

θ

cos 2v c L t -= (10.24) 因此超声波顺、逆流传播时间差为: θ

θθθ22212cos cos 2cos cos v c Lv v c L v c L t t t -=+--=-=? (10.25) 一般来说,超声波在流体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流体的流速,即c >>v ,所以式(10.25)

263

可近似为: 2cos 2c

Lv t θ≈

? (10.26) 因此被测流体的平均流速为:

测得流体流速v 后,再根据管道流体的截面积,即可求得被测流体的流量。

(4)超声波探伤

超声波探伤的方法很多,按其原理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穿透法探伤

穿透法探伤是根据超声波穿透工件后能量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工件内部质量。

该方法采用两个超声波换能器,分别置于被测工件相对的两个表面,其中一个发射超声波,另一个接收超声波。发射超声波可以是连续波,也可以是脉冲信号。

当被测工件内无缺陷时,接收到的超声波能量大,显示仪表指示值大;当工件内有缺陷时,因部分能量被反射,因此接收到的超声波能量小,显示仪表指示值小。根据这个变化,即可检测出工件内部有无缺陷。

该方法的特点是:指示简单,适用于自动探伤;可避免盲区,适宜探测薄板,这是其优点。但其缺点是:探测灵敏度较低,不能发现小缺陷;根据能量的变化可判断有无缺陷,但不能定位;对两探头的相对位置要求较高。

2)反射法探伤

反射法探伤是根据超声波在工件中反射情况的不同来探测工件内部是否有缺陷。它可分为一次脉冲反射法和多次脉冲反射法两种。

① 一次脉冲反射法

测试时,将超声波探头放于被测工件上,并在工件上来回移动进行检测。由高频脉冲发生器发出脉冲(发射脉冲T )加在超声波探头上,激励其产生超声波。探头发出的超声波以一定速度向工件内部传播。其中,一部分超声波遇到缺陷时反射回来,产生缺陷脉冲F ,另一部分超声波继续传至工件底面后也反射回来,产生底脉冲B 。缺陷脉冲F 和底脉冲B 被探头接收后变为电脉冲,并与发射脉冲T 一起经放大后,最终在显示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通过荧光屏即可探知工件内是否存在缺陷、缺陷大小及位置。若工件内没有缺陷,则荧光屏上只出现发射脉冲T 和底脉冲B ,而没有缺陷脉冲F ;若工件中有缺陷,则荧光屏上除出现发射脉冲T 和底脉冲B 之外,还会出现缺陷脉冲F 。荧光屏上的水平亮线为扫描线(时间基准),其长度与时间成正比。由发射脉冲、缺陷脉冲及底脉冲在扫描线上的位置,可求出缺陷位置。由缺陷脉冲的幅度,可判断缺陷大小。当缺陷面积大于超声波声束截面时,超声波全部由缺陷处反射回来,荧光屏上只出现发射脉冲T 和缺陷脉冲F ,而没有底脉冲B 。

②多次脉冲反射法

多次脉冲反射法是以多次底波为依据而进行探伤的方法。超声波探头发出的超声波由被测工件底部反射回超声波探头时,其中一部分超声波被探头接收,而剩下部分又折回工件底部,如此往复反射,直至声能全部衰减完为止。因此,若工件内无缺陷,则荧光屏上会出现呈指数函数曲线形式递减的多次反射底波;若工件内有吸收性缺陷时,声波在缺陷处的衰减很大,底波反射的次数减少;若缺陷严重时,底波甚至完全消失。据此可判断出工件内部有无缺陷及缺陷严重程度。当被测工件为板材时,为了观察方便,一般常采用多次脉冲反射法进行探伤。

264

传感器原理复习提纲及详细知识点(2016)

传感器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 1.检测系统的组成。 2.传感器的定义及组成。 3. 传感器的分类。 4.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5.列出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并明确各指标的含义。 x输入量,y输出量,a0零点输出,a1理论灵敏度,a2非线性项系数 灵敏度传感器在稳态下,输出的变化量与引起该变化量的输入变化量之比。 表征传感器对输入量变化的反应能力 线性传感器非线性传感器 迟滞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中输出输入曲线不重合称为迟滞。 产生迟滞的原因:由于传感器敏感元件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机械另部件的缺陷 所造成的,如弹性敏感元件弹性滞后、运动部件摩擦、传动机构的间隙、 紧固件松动等。 线性度传感器的实际输入-输出曲线的线性程度。 4种典型特性曲线 非线性误差 % 100 max? ? ± = FS L Y L γ ,ΔLmax——最大非线性绝对误差,Y FS——满量程输出值。 直线拟合线性化:出发点→获得最小的非线性误差(最小二乘法:与校准曲线的残差平方和最小。) 例用最小二乘法求拟合直线。 设拟合直线y=kx+b 残差△i=yi-(kxi+b) k y x =?? % 100 2 max? ? = FS H Y H γ 最小 ∑? n i2

分别对k 和b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 =0,可求出b 和k 将k 和b 代入拟合直线方程,即可得到拟合直线,然后求出残差的最大值Lmax 即为非线性误差。 重复性 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化时, 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重复性误差属于随机误差,常用标准 差σ计算,也可用正反行程中最大重复差值计算,即 或 零点漂移 传感器无输入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读数,其输出偏离零值,即为零点漂移。 零漂=,式中ΔY0——最大零点偏差;Y FS ——满量程输出。 温度漂移 温度变化时,传感器输出量的偏移程度。一般以温度变化1度,输出最大偏差与满量程的百分比表示, 即温漂=Δmax ——输出最大偏差;ΔT ——温度变化值;YFS ——满量程输出。 6. 一阶特性的指标及相关计算。 一阶系统微分方程 τ:时间常数,k=1静态灵敏度 拉氏变换 )()()1(s X s Y s =+τ 传递函数 s s X s Y s H τ+= = 11 )()()( 频率响应函数 ωτ ωωωj j X j Y j H += = 11 )()()( 误差部分 7. 测量误差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相关概念 (1)等精度测量(2)非等精度测量(3)真值(4)实际值(5)标称值(6)示值(7)测量误差 分类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粗大误差 %100)3~2(?± =FS R Y σ γ% 1002max ??± =FS R Y R γkx y dt dy =+τ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2版习题解答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2版)习题解答 王涛 第1章概述 1.1 什么是传感器? 答: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2 传感器的共性是什么? 答:传感器的共性就是利用物理定律或物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将非电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输入转换成电量(电压、电流、频率、电荷、电容、电阻等)输出。 1.3 传感器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分为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分别完成检测和转换两个基本功能。另外还需要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辅助电源。 1.4 传感器是如何分类的? 答:传感器可按输入量、输出量、工作原理、基本效应、能量变换关系以及所蕴含的技术特征等分类,其中按输入量和工作原理的分类方式应用较为普遍。 ①按传感器的输入量(即被测参数)进行分类 按输入量分类的传感器以被测物理量命名,如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②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物理定律、物理效应、半导体理论、化学原理等),可以分为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敏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 ③按传感器的基本效应进行分类 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所蕴含的基本效应,可以将传感器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1.6 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有哪些? 答:①差动技术;②平均技术;③补偿与修正技术;④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⑤稳定性处理。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1 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描述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它在稳态信号作用下的输入、输出关系。静态特性所描述的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中不含时间变量。 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分辨率、迟滞、重复性和漂移。 2.3 利用压力传感器所得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计算非线性误差、迟滞和重复性误差。设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全套教案

!知识目标:掌握接近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各种接近开关的环境特性及使用方法,掌握应用接近开 T丨关进行工业 技术检测的方法 教学■ 口h I能力目标:对不同接近开关进行敏感性检测,使用霍尔接近开关完成转动次数的测量。 目标! i素质目标: ■ ■ ■ W ■?Fr??T??* 教学 重点 .■该学…t 难点i接近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 I ---一一 ^—--十一- ——一一-一-一一--- —一-- . - — - - _-一- --- 教学]理实一体千 輕丨实物讲解手段!小组讨论、协作 接近开关的应用 教学! 学时丨10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1理论学习〗 项目一开关量检测 任务一认识接近开关 一、霍尔效应型接近开关 1.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运动电荷在磁场作用下受到洛仑兹力作用的结果。把N型半导体薄片放在磁场中,通以固定方向的电流i图1-2霍尔效应 么半导体中的载流子(电子)将沿着与电流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如图1-2所示,i || (从a点至b点),那\ I讲解霍尔效应基i本原 理,及霍尔电 I动势。 2.霍尔元件 霍尔元件的结构简单,由霍尔片、四根引线和壳体组成,如图1-3 所示。 图1-3 霍尔元件

—H ■ ——= H H H —H ■ ■ H H H H — H I 3.霍尔原件的性能参数 1)额定激励电流 2)灵敏度KH 3)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4)不等位电动势和不等位电阻 5)寄生直流电动势 6)霍尔电动势温度系数 4.霍尔开关 霍尔开关是在霍尔效应原理的基础上,利用集成封装和组装工艺制作而成,可把磁输入信号转换成实际应用中的电信号,同时具备工业场合实际应用易操作和可靠性的要求。 图1-6霍尔开关 5.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1)霍尔式位移传感器 霍尔元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动态特性好和寿命长的优点,有功功率及电能 参数的测量,也在位移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1-7 霍尔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 2)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图1-8所示的是几种不同结构的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图1-8 几种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的结构 3)霍尔计数装置 图1-9所示的是对钢球进行计数的工作示意图和电路图。当钢球通过霍尔开关传感器 时,传感器可输出峰值20 mV的脉冲电压,该电压经运算放大器(卩A741)放大后,驱动半导 蒞H尤 {牛 吐n惑坳强屢曲同的传黑 器 霜晦疋件 \ -Av 骷]罰腋的怖楞传想 器 雷耳朮件 At 畑铀构柑同的拉牌传感盟 1 了解霍尔传感器 I i的应用。 它不仅用于磁感应强度、 U) 2

传感器技术知识点

1-1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说明含义。 1、线性度——表征传感器输出-输入校准曲线与所选定的拟合直线之间的吻合(或偏离)程度的指标。 2、回差(滞后)—反应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过程中输出-输入曲线的不重合程度。 3、重复性——衡量传感器在同一工作条件下,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所得特性曲线间一致程 度。各条特性曲线越靠近,重复性越好。 4、灵敏度——传感器输出量增量与被测输入量增量之比。 5、分辨力——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内所能检测出的被测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 6、阀值——使传感器输出端产生可测变化量的最小被测输入量值,即零位附近的分辨力。 7、稳定性——即传感器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保持其性能的能力。 8、漂移——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传感器输出量存在着与被测输入量无关的、不需要的变化。 9、静态误差(精度)——传感器在满量程内任一点输出值相对理论值的可能偏离(逼近)程度。 1-2计算传感器线性度的方法,差别。 1、理论直线法:以传感器的理论特性线作为拟合直线,与实际测试值无关。 2、端点直线法:以传感器校准曲线两端点间的连线作为拟合直线。 3、“最佳直线”法:以“最佳直线”作为拟合直线,该直线能保证传感器正反行程校准曲线对它的正负偏差相等并 且最小。这种方法的拟合精度最高。 4、最小二乘法:按最小二乘原理求取拟合直线,该直线能保证传感器校准数据的残差平方与最小。 1-3什么就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为什么要分静与动? (1)静态特性:表示传感器在被测输入量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时的输出-输入关系。 动态特性:反映传感器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 (2)由于传感器可能用来检测静态量(即输入量就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量)、准静态量或动态量(即输入量就是随时间变化的变量),于就是对应于输入信号的性质,所以传感器的特性分为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 1—4 传感器有哪些组成部分?在检测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及测量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各部分在检测过程中所起作用就是:敏感元件就是在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一定联系的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电阻式传感器中的弹性敏感元件可将力转换为位移。传感元件就是能将敏感元件的输出量转换为适于传输与测量的电参量的元件,如应变片可将应变转换为电阻量。测量转换电路可将传感元件输出的电参量转换成易于处理的电量信号。 1-5传感器有哪些分类方法?各有哪些传感器? 答:按工作原理分有参量传感器、发电传感器、数字传感器与特殊传感器;按被测量性质分有机械量传感器、热工量传感器、成分量传感器、状态量传感器、探伤传感器等;按输出量形类分有模拟式、数字式与开关式;按传感器的结构分有直接式传感器、差分式传感器与补偿式传感器。 1-6 测量误差就是如何分类的? 答:按表示方法分有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按误差出现的规律分有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与粗大误差按误差来源分有工具误差与方法误差按被测量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分有静态误差与动态误差按使用条件分有基本误差与附加误差按误差与被测量的关系分有定值误差与积累误差。 1-7 弹性敏感元件在传感器中起什么作用? 答:弹性敏感元件在传感器技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是检测系统的基本元件,它能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压力等)的变化,进而将其转化为本身的应变或位移,然后再由各种不同形式的传感元件将这些量变换成电量。1-8、弹性敏感元件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各有什么用途与特点? 答:弹性敏感元件形式上基本分成两大类,即将力变换成应变或位移的变换力的弹性敏感元件与将压力变换成应变或位移的变换压力的弹性敏感元件。 变换力的弹性敏感元件通常有等截面轴、环状弹性敏感元件、悬臂梁与扭转轴等。实心等截面轴在力的作用下其位移很小,因此常用它的应变作为输出量。它的主要优点就是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测量范围宽、可承受极大的载荷、缺点就是灵敏度低。空心圆柱体的灵敏度相对实心轴要高许多,在同样的截面积下,轴的直径可加大数倍,这样可提高轴的抗弯能力,但其过载能力相对弱,载荷较大时会产生较明显的桶形形变,使输出应变复杂而影响精度。环状敏感元件一般为等截面圆环结构,圆环受力后容易变形,所以它的灵敏度较高,多用于测量较小的力,缺点就是圆环加工困难,环的各个部位的应变及应力都不相等。悬臂梁的特点就是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输出位移(或应变)大,灵敏度高,所以常用于较小力的测量。扭转轴式弹性敏感元件用于测量力矩与转矩。 变换压力的弹性敏感元件通常有弹簧管、波纹管、等截面薄板、波纹膜片与膜盒、薄壁圆筒与薄壁半球等。弹簧管可以把压力变换成位移,且弹簧管的自由端的位移量、中心角的变化量与压力p成正比,其刚度较大,灵敏度较小,但过载能力强,常用于测量较大压力。波纹管的线性特性易被破坏,因此它主要用于测量较小压力或压差测量中。 Z-1 分析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与措施。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知识点 一、电阻式传感器 1) 电阻式传感器的原理:将被测量转化为传感器电阻值的变化,并加上测量电路。 2) 主要的种类:电位器式、应变式、热电阻、热敏电阻 应变电阻式传感器 1) 应变:在外部作用力下发生形变的现象。 2) 应变电阻式传感器: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化为电阻值的变化 a. 组成: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 b. 主要测量对象:力、力矩、压力、加速度、重量。 c. 原理:作用力使弹性元件形变发生应变或位移应变敏感元件电阻值变化通过测 量电路变成电压等点的输出。 3) 电阻值:A L R ρ= (电阻率、长度、截面积)。 4)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εσE =(被测试件的应力=被测试件的材料弹性模量*轴向应变) 5) 应力与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面积) (力) (应力)A F = σ 6) 应变片的种类:

种类金属电阻应变片(应变为主)半导体电阻应变片(压阻为主)灵敏度 优点散热好允许通过较大电流 电阻应变的温度补偿:电桥补偿 应注意的问题: a.R3=R4; b.R1与R2应有相同的温度系数、线膨胀系数、应变灵敏度、初值; c.补偿片的材料一样,个参数相同; d.工作环境一样; 测量电路:直流电桥、交流电桥 直流电桥交流电桥 平衡条件R1R4=R2R3 输出电压

典型应用 种类被测量 电阻式力传感器荷重或力 电阻式压力传感器流动介质 ~液体重量传感器容器内液体的重量 ~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 ~差压传感器气动测量 二、电感式传感器 1)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将输入物理量的变化转化为线圈自感系数L或互感系数M的 变化。 2)种类:变磁阻式、变压器式、电涡流式。 3)主要测量物理量:位移、振动、压力、流量、比重。 变磁阻电感式传感器 1)原理:衔铁移动导致气隙变化导致电感量变化,从而得知位移量的大小方向。

高考物理最新电磁学知识点之传感器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3)

高考物理最新电磁学知识点之传感器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一个基本逻辑电路。声控开关、光敏电阻、小灯泡等元件构成的一个自动控制电路。该电路的功能是在白天无论声音多么响,小灯泡都不会亮,在晚上,只要有一定的声音,小灯泡就亮。这种电路现广泛使用于公共楼梯间,该电路虚线框N中使用的是门电路.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R2为光敏电阻,N 为或门电路 B.R2为光敏电阻,N为与门电路 C.R2为热敏电阻,N为或门电路 D.R2为热敏电阻,N为非门电路 2.如图所示是某居民小区门口利用光敏电阻设计的行人监控装置,R1为光敏电阻(光照增强电阻变小),R2为定值电阻,A、B接监控装置.则() ①当有人通过而遮蔽光线时,A、B之间电压升高 ②当有人通过而遮蔽光线时,A、B之间电压降低 ③当仅增大R2的阻值时,可增大A、B之间的电压 ④当仅减小R2的阻值时,可增大A、B之间的电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图甲为斯密特触发器,当加在它的输入端A的电压逐渐上升到某个值(1.6V)时,输出端Y会突然从高电平跳到低电平(0.25V),而当输入端A的电压下降到另一个值的时候(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图乙为一光控电路,用发光二极管LED模仿路灯,R G为光敏电阻.关于斯密特触发器和光控电路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斯密特触发器是具有特殊功能的与门电路 B.斯密特触发器的作用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C.调节R1和R2的阻值都不影响光线对二极管发光的控制 D.要使二极管在天更暗时才会点亮,应该调小R1 4.图甲是在温度为10℃左右的环境中工作的某自动恒温箱原理简图,箱内的电阻R1="20" kΩ,R2 ="10" kΩ,R3="40" kΩ,R t为热敏电阻,它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当a、b 端电压U ab ≤ 0时,电压鉴别器会令开关S接通,恒温箱内的电热丝发热,使箱内温度升高;当a、b端电压U ab>0时,电压鉴别器会令开关S断开,停止加热,则恒温箱内的温度可保持在() A.10℃ B.20℃ C.35℃ D.45℃ 5.如图所示为用热敏电阻R和继电器L等组成的一个简单的恒温控制电路,其中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电源甲与继电器、热敏电阻等组成控制电路,电源乙与恒温箱加热器(图中未画出)相连接.则( ) A.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数值,衔铁P将会被吸下 B.当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衔铁P将会被吸下 C.工作时,应该把恒温箱内的加热器接在C、D端 D.工作时,应该把恒温箱内的加热器接在A、C端 6.电熨斗能自动控制温度,在熨烫不同的织物时,设定的温度可以不同,图为电熨斗的结

传感器的主要知识点

绪论 一、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分类、发展趋势 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 如果传感器信号经信号调理后,输出信号为规定的标准信号(0~10mA,4~20mA;0~2V,1~5V;…),通常称为变送器, 分类: 按照工作原理分,可分为:物理型、化学型与生物型三大类。物理型传感器又可分为物性型传感器和结构型传感器。 按照输入量信息: 按照应用范围: 传感器技术: 是关于传感器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检测和应用的综合技术. 发展趋势: 一是开展基础研究,探索新理论,发现新现象,开发传感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二是实现传感器的集成化、多功能化与智能化。 1.发现新现象; 2.发明新材料; 3.采用微细加工技术; 4.智能传感器; 5.多功能传感器; 6.仿生传感器。 二、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现在信息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是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技术,即传感器技术、通

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课后习题 1、什么叫传感器,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与相互关系? 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国标GB7665—2005)。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一般为非电量)部分。 转换元件: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可用输出信号(一般为电信号)部分。 信号调理电路(Transduction circuit) :由于传感器输出电信号一般较微弱,而且存在非线性和各种误差,为了便于信号处理,需配以适当的信号调理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显示、记录和控制的有用信号。 第一章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动态特性 静态特性 2. 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性能指标 (1) 测量范围、量程 (2) 线性度 %100max ??± =?S F L y δ 传感器静态特性曲线及其获得的方法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曲线是在静态标准条件下进行校准的。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 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 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其代码“1”为高电平,“0”为低电平。 三、传感器的特性及主要性能指标 1、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有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当传感器的输入量为常量或随时间作缓慢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叫静态特性,简称静特性。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指标有线性度,敏感度,重复性等。 3、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称为动态特性,简称动特性。传感器的动态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知识点总结

、电阻式传感器 1) 电阻式传感器的 原理:将被测量转化为传感器 电阻值的变化,并加上测量电路。 2) 主要的种类:电位器式、 应变式、热电阻、热敏电阻 应变电阻式传感器 1) 应变:在外部作用力下发生形变的现象。 2) 应变电阻式传感器: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化为电阻值的变化 a. 组成: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 b. 主要测量对象:力、力矩、压力、加速度、重量。 c. 原理:作用力使弹性元件形变发生应变或位移应变敏感元件电阻值变化通过测量电路变成电压等 点的输出。 PL 3) 电阻值:R (电阻率、长度、截面积)。 A 4)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打二E ;(被测试件的应力=被测试件的材料弹性模量 *轴向应变) 应注意的问题: a. R3=R4; b. R1与 R2应有相同的温度系数、线膨胀系数、应变灵敏度、初值; c. 补偿片的材料一样,个参数相同; d. 工作环境一样; 、电感式传感器 1) 电感式传感器的 原理:将输入物理量的变化转化为线圈 自感系数L 或互感系数 M 的变化 2) 种类:变磁阻式、变压器式、电涡流式。 3) 主要测量 物理量:位移、振动、压力、流量、比重。 变磁阻电感式传感器 1) 原理:衔铁移动导致气隙变化导致 电感量变化,从而得知位移量的大小方向。 点 八、、 5) 应力与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二(应力) F (力)

2)自感系数公式: 2 N 4 (( 磁导率)Ao (截面积) L 二2;(气隙厚度) 3) 种类:变气隙厚度、变气隙面积 4) 变磁阻电感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取决于工作使得 当前厚度。 5) 测量电路:交流电桥、变压器式交变电桥、谐振式测量电桥。 P56 6) 应用:变气隙厚度电感式压力传感器(位移导致气隙变化导致自感系数变化导致电流变化) 差动变压器电感式传感器 1) 原理:把非电量的变化转化为互感量的变化。 2) 种类:变隙式、变面积式、螺线管式。 3) 测量电路:差动整流电路、相敏捡波电路。 电涡流电感式传感器 1) 电涡流效应:块状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的磁场中或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磁通变化,产生电动 势,电动势将在导体表面形成闭合的电流回路。 Z W 「,r ,f ,x ) 等效阻抗 (电阻率、磁导率、尺寸 、励磁电流的频率、距 离) 2) 趋肤效应:电涡流只集中在导体表面的现象。 3) 原理:产生的感应电流产生新的交变磁场来反抗原磁场,式传感器的等效阻抗变化 4) 测量电路:调频式测量电路、调幅式测量电路。 5) 测量对象:位移、厚度、表面温度、速度、应力、材料损伤、振幅、转速。 三、电容式传感器 1) 原理:将非电量的变化转化为电容量的变化。 2) 特点:结构简单、体积小、分辨率高、动态响应好、温度稳定性好、电容量小、负载能力差、易受外 界环境的影响。 3) 测量对象: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压力,差压,液面、成分含量。 结构分类:平板和圆筒电容式传感器 1) 公式: >0 zr A d 2) 平板式电容器可分为三类:变极板覆盖面积的 的变极距型。 变面积型,变介质介电常数的 变介质型、变极板间距离 3) 测量电路:调频电路、运算放大器、变压器是交流电桥、二极管双 T 型交流电路、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4) 典型应用 四、压电式传感器(有源) 1) 正压电效应:对某些电介质沿一定方向加外力使之形变,其内部产生极化而在表面产生 电荷聚集的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开课对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二)传感器的特性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响; 重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 难点:工艺计算与平面布置;微机联网控制系统。 广度: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特性的基础知识。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特性,不涉及复杂的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电阻式传感器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2.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传感器主要知识点

1.传感器 定义 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化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精确处理和应用的另一种量的测量装置或系统。 静态特性 指传感器在输入量的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时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即当输入量是常量或变化极慢时,输出和输入的关系。 动态特性 输入量随时间动态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也随之变化的回应特性。 扩展 一阶环节 微分方程为 a1dt dy +a0y=b0x 令τ=a1/a0为时间常数,K=b0/a0为静态灵敏度 即(τs+1)y=Kx 频率特性y (j ω)/x (j ω)=K /(j ωτ+1).课后习题1-10 2.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导体或半导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形变,从而导致其电阻值发生变化的现象。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主要由电阻应变计、弹性元件和测量转换电路三部分构成;被测量作用在弹性元件上,弹性元件作为敏感元件,感知由外界物理量(力、压力、力矩等)产生相应的应变。 3.实际应用中对应变计进行温度补偿的原因,补偿方法及其优缺点 原因:由于环境温度所引起的附加的电阻变化与试件受应变所造成的电阻变化几乎在相同的数量级上,从而产生很大的测量误差。 补偿方法:A 自补偿法a 单丝自补偿法 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使用方便,成本低,缺点是只适用于特定的试件材料,温度补偿范围也狭窄。b 组合式补偿法 优点是能达到较高精度的补偿,缺点是只适用于特定的试件材料。B 线路补偿法a 电桥补偿法 优点是结构简单,方便,可对各种试件材料在较大温度范围内进行补偿。缺点是在低温变化梯度较大的情况下会影响补偿效果。b 热敏电阻补偿法 补偿良好。C 串联二极管补偿法 可补偿应变计的温度误差。 4.变隙式电感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输出特性及其差动变隙式传感器的优点 由线圈、铁芯和衔铁构成;在线圈中放入圆柱形衔铁当衔铁上下移动时,自感量将相应变化,构成了电感式传感器 输出函数为L=ω2μ0S0/2δ 其中μ0为空气的磁导率,S0为截面积,δ为气隙厚度。优点 可以减小气隙厚度带来的误差。 5.电感式传感器和差动变压器传感器的零点残余误差产生原因,如何消除 原因①两个电感线圈的等效参数不对称,使其输出的基波感应电动势的幅值和相位不同,调整磁芯位置时也不能达到幅值和相位同时相同; ②传感器的磁芯的磁化曲线是非线性的,所以在传感器线圈中产生高次谐波。而两个线圈的非线性不一致使高次波不能相互抵消。 措施 ⑴在设计和工艺上,要求做到磁路对称、线圈对称,磁芯材料要均匀,特性要一致;两个线圈要均匀,紧松一致。 ⑵采用拆圈的试验方法,调整两线圈的等效参数,使其尽量相同。 ⑶在电路上进行补偿。 6.改善单组式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非线性 传感器输出特性的非线性随相对位移△δ/δ0的增加而增加,为了保证线性度,应限制相对位移的大小。 一般采用差动式结构,使之在结构上对称,减小非线性误差。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两平行极板组成的电容器,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C=εS /δ式中ε 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 S 极板的遮盖面积 δ 极板间的距离 当被测量的变化使式中的εδS 任一参量发生变化时,电容C 也随之变化。

东南大学传感器技术复习要点

绪论 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2传感器构成法: 自源型、辅助能源型、外源型、相同敏感元件的补偿型、差动结构补偿型、不同敏感元件的补偿型、反馈型 3传感器按照传感机理分类:结构型,以敏感元件结构参数变化实现信号转换; 物性型,以敏感元件物性效应实现信号转换。 第一章传感器技术基础 1传感器的一般数学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 2传感器的特性和指标 传感器的静态模型:线性度、回差(滞后)、重复性、灵敏度、分辨力、阀值、稳定性、漂移、静态误差; 传感器的动态模型:频率响应特性、阶跃响应特性、典型环节的动态响应、幅频特性、相频特性。 3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 结构、材料与参数的合理选择,差动技术,平均技术,稳定性处理,屏蔽、隔离与干扰控制,零示法、微差法与闭环技术,补偿、校正与“有源化”,集成化、智能化与信息融合。 4合理选择传感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依据测量对象和使用条件确定传感器类型、线性范围和量程、灵敏度、精度、频率响应特性、稳定性。 5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静态标定:静态标定主要用于检测、测试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如:静态灵敏度、非线性、回差、重复性等; 动态标定:动态标定主要用于检测、测试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指标,如:动态灵敏度、频率响应和固有频率等。 第二章电阻式传感器 1概念:通过电阻参数的变化来实现电测非电量的目的。 2电阻应变计的主要特性 静态特性:灵敏系数、横向效应及横向效应系数、机械滞后、蠕变和零漂、应变极限 动态特性:对正弦应变波、阶跃应变波的响应,疲劳寿命。 3温度效应及其补偿 热补偿原因:在实际应用应变计时,工作温度可能偏离室温,甚至超出常温范围,导致工作特性改变,影响输出。(这种单纯由温度变化引起应变计电阻变化的现象,叫应变计的温度效应。)在工作温度变化较大时,这种热输出干扰必须加以补偿。

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课后习题答案.doc

西安理工研究生考试 传 感 器 与 智 能 检 测 技 术 课 后 习 题

1、对于实际的测量数据,应该如何选取判别准则去除粗大误差? 答:首先,粗大误差是指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的预期值的误差。去除粗大误差的准则主要有拉依达准则、格拉布准则、t检验准则三种方法。准则选取的判别主要看测量数据的多少。 对于拉依达准则,测量次数n尽可能多时,常选用此准则。当n过小时,会把正常值当成异常值,这是此准则的缺陷。 格拉布准则,观测次数在30—50时常选取此准则。 t检验准则,适用于观察次数较少的情况下。 2、系统误差有哪些类型?如何判别和修正? 答:系统误差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如果误差按照一定规律出现的误革。 系统误差可分为:定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 变值系统误差乂可以分为:线性系统误差、周期性系统误差、复杂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判定与修正: 对于系统误差的判定方法主要有: 1、对于定值系统误差一?般用实验对比检验法。改变产生系统误差的条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找出恒定系统误差。 2、对于变值系统误差:a、观察法:通过观察测量数据的各个残差大小和符号的变化规律来判断有无变值系统误差。这些判断准则实质上是检验误差的分布是否偏离正态分布。 b、残差统计法:常用的有马利科夫准则(和检验),阿贝-赫梅特准则(序差检验法)等。 c、组间数据检验正态检验法 修正方法: 1.消除系统误差产生的根源 2.引入更正值法 3.采用特殊测量方法消除系统误差。主要的测量方法有:1)标准量替代法2)交换法3)对称测量法4)半周期偶数测量法 4.实时反馈修正 5.在测量结果中进行修正 3、从理论上讲随机误差是永远存在的,当测量次数越多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越接近真值。因此,我们在设计自动检测系统时,计算机可以尽可能大量采集数据,例如每次采样数万个数据计算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结果合理否? 答:这种做法不合理。随机误差的数字特征符合正态分布。当次数n增大时,测量精度相应提高。但测量次数达到一定数Id后,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下降很慢。对于提高精度基本可忽略影响了。因此要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不能单靠无限的增加测量次数,而需要采用适当的测量方法、选择仪器的精度及确定适当的次数等几方面共同考虑来使测量结果尽可能的接近真值。 4、以热电阻温度传感器为例,分析传感器时间常数对动态误差的影响。并说明热电阻传感器的哪些参数对有影响? 答:1、对于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来说,传感器常数对于温度动态影响如式子t2=t x-T (dtJdt)所示,7■决定了动态误差的波动幅度。了的大小决定了随着时间变化

电磁感应知识点总结

电磁感应 1、 磁通量Φ、磁通量变化?Φ、磁通量变化率t ??Φ 对比表 2、 电磁感应现象与电流磁效应的比较 3、 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条件比较

4、 感应电动势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流比存在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电路断开时没有电流,但感应电动势仍然存在。 (1) 电路不论闭合与否,只要有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则这部分导体就会产生 感应电动势,它相当于一个电源 (2) 不论电路闭合与否,只要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产生感应电动 势,磁通量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相当于电源。 5、 公式 n E ?Φ =与E=BLvsin θ 的区别与联系 6、 楞次定律 (1) 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

(2)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3)对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还可以推广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1)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或原磁场的变化; 2)阻碍相对运动,可理解为“来拒去留”。 3)使线圈面积有扩大或缩小趋势; 4)阻碍原电流的变化。 7、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 (1)图像问题 (3)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明确图像的种类,是B-t图像还是Φ-t图像、或者E-t图像和I-t图像 2)分析电磁感应的具体过程 3)结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等规律列出函数方程。 4)根据函数方程,进行数学分析,如斜率及其变化,两轴的截距等。 5)画图像或判断图像。 8、自感涡流 (1)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比较

(2) 自感电动势和自感系数 1) 自感电动势:t I L E ??=,式中t I ??为电流的变化率,L 为自感系数。 2) 自感系数:自感系数的大小由线圈本身的特性决定,线圈越长,单位长度的匝 数越多,横截面积越大,自感系数越大,若线圈中加有铁芯,自感系数会更大。 (3) 涡流 9、电磁感应中的“棒-----轨”模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章 传感技术基础 参考答案

第2章传感技术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测量方法属于组合测量的是()。 A. 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的电路 B. 用弹簧管压力表测量压力 C.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功率 D. 用电阻值与温度关系测量电阻温度系数 2、测量者在处理误差时,下列哪一种做法是无法实现的() A.消除随机误差 B.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 C.修正系统误差 D.剔除粗大误差 3、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如果影响和决定误差大小的全部因素(条件)始终保持不变,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这样的测量称为() A.组合测量 B.静态测量 C.等精度测量 D.零位式测量 4、用不同精度的仪表或不同的测量方法,或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这样的测量称为() A.动态测量 B.静态测量 C.组合测量 D.不等精度测量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测量误差的有:() A.相对误差 B.绝对误差 C.引用误差 D.基本误差 E.附加误差 三、填空题 1、以确定被测值为目的的一系列操作,称为。 2、明显偏离测量结果的误差称为。 3、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被测量时,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但误差总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类误差称为。 4、仪表的精度等级是用仪表的(①相对误差,②绝对误差,③引用误差)来表示的。 5、测量过程中存在着测量误差,按性质可被分为、和引用误差三类,其中可以通过对多次测量结果求平均的方法来减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6、测量误差是。

7、随机误差是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被测量时,其 和 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 8、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被测量,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的称为 。 9、系统误差有 和 系统误差两种。 10、某测量系统由传感器、放大器和记录仪组成,各环节的灵敏度分别为:S 1=0.2mV/℃、S 2=2.0V/mV 、S 3=5.0mm/V ,则系统总的灵敏度为 。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 2、什么是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 五、计算题 1、铜电阻的电阻值R 与温度t 之间的关系为)1(0t R R t ?+=α,在不同温度下,测得铜电阻的电阻值如下表所示。请用最小二乘法求0℃时的铜电阻的电阻值0R 和铜电阻的电阻温度系数α。 2、某电路的电压数值方程为2211R I R I U += 当电流 A I 21=, A I 12=时,测得电压U 为50 v ; 当电流 A I 31= ,A I 22=时,测得电压U 为80 v ; 当电流 A I 41= ,A I 32=时,测得电压U 为120 v ; 试用最小二乘法求两只电阻1R 、2R 的值。 3、已知某金属棒的长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为)1(0t L L t ?+=α。在不同温度下,测得该金属棒α。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 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 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 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 (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 (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 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 (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 (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 (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 (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 (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其代码“1”为高电平,“0”为低电平。 三、传感器的特性及主要性能指标 1、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有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当传感器的输入量为常量或随时间作缓慢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叫静态特性,简称静特性。 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指标有线性度,敏感度,重复性等。 3、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称为动态特性,简称动特性。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取决于传感器的本身及输入信号的形式。传感器按其传递,转换信息的形式可分为①接触式环节;②模拟环节; ③数字环节。评定其动态特性:正弦周期信号、阶跃信号。 4、传感器的主要性能要求是:1)高精度、低成本。2)高灵敏度。3)工作可靠。4)稳定性好,应长期工作稳定,抗腐蚀性好;5)抗干扰能力强;6)动态性能良好。7)结构简单、小巧,使用维护方便等; 四、传感检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传感检测技术是一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猛发展的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2、作用:能够进行信息获取、信息转换、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等功能。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加工中心(MC)、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 五、基本特性的评价 1、测量范围:是指传感器在允许误差限内,其被测量值的范围; 量程:则是指传感器在测量范围内上限值和下限值之差。2、过载能力:一般情况下,在不引起传感器的规定性能指标永久改变条件下,传感器允许超过其测量范围的能力。过载能力通常用允许超过测量上限或下限的被测量值与量程的百分比表示。 3、灵敏度:是指传感器输出量Y与引起此变化的输入量的变化X之比。 4、灵敏度表示传感器或传感检测系统对被测物理量变化的反应能力。灵敏度越高越好,因为灵敏度越高,传感器所能感知的变化量越小,即被测量稍有微小变化,传感器就有较大输出。K值越大,对外界反应越强。 5、反映非线性误差的程度是线性度。线性度是以一定的拟合直线作基准与校准曲线作比较,用其不一致的最大偏差△Lmax与理论量程输出值Y(=ymax—ymin)的百分比进行计算。 6、稳定性在相同条件,相当长时间内,其输入/输出特性不发生变化的能力,影响传感器稳定性的因素是时间和环境。 7、温度影响其零漂,零漂是指还没输入时,输出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长期使用会产生蠕变现象。 8、重复性:是衡量在同一工作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连续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不一致程度的指标;(分散范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