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已排版)

2019年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已排版)

2019年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已排版)
2019年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已排版)

管理学基础各章复习题小抄

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影响组织管理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1)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2)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3)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党和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4)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可提供利用的技术资源。(5)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6)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3.组织的外部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

(1)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时综合地对组织发生影响,制约着组织的行为。组织生存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必须全面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2)交叉性,构成组织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其中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3)变动性,组织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影响组织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有的呈渐进性,变化比较缓慢,不容易为组织及时觉察和认识;有的呈突变性,它会很快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组织的领导者具有预见性,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并迅速采取对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

4.组织与外部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各种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概括起来说,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A.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具体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B.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织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C.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也就是说,某一事物行为对他事物或周转的人或社会行为的波及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任何组织要想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都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5.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1)计划。计划就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最后,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决策。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决策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穿管理的全过程。(3)组织。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4)人事。是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5)领导。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6)激励。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

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去。

第2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科学管理有哪些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

发点,是确定各种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的基础。(2)

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

的管理。(3)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

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根据这些基本出发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原理:(1)

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

与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

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为什么称法约尔为经营管理之父?

享利?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

表。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有重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

管理》,该书成为一般管理理论的最早的全面论述。

法约尔由此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3.霍桑实验指的是什么事情?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1932),美国国

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

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

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

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

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

察试验。

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

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

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

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的

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该实验导致人际关系学

说的出现。

4.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

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

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

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

综合性学科。进入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

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

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

涉及的范围来看,包含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

行为和组织行为。

5.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

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约法尔认为管理的职能有

五个,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

种职能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职能具有

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

点不同。

6.何谓企业文化?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

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

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

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

的行为准则。(3)物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

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

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7.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

其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

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

职能是共同的。(2)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

戴尔。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不

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

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培育学

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3)系统管

理学派。该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

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

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

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它提出,必须以

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综合运用

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

系。系统管理学派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

研究管理的局限性,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明管理的本

质,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4)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

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

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

中研究决策问题。(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

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

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

情报的系统。(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

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

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

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有效也

不是绝对无效,采用哪种理论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

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

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2)主导性:组织、人事、

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

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

主导性特征。(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

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

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

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

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

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

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

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

等等。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

综合计划。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

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

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1)目标

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

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

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2)

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

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

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

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3)定量化原则。

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

度性。(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

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

目标必然实现。(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

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

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

行管理。目标管理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开放系统进行

动态控制。通过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在企业内部建立

起纵横交错的完整目标连锁体系。企业管理工作主要

是协调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考核监督目标的完成情

况。(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

佳的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强调职工自

我管理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

上下级之间的充分协调,让职工参与管理,实行管理

的民主化。(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目标管理

中,对目标要达到的标准,成果评定的方法都规定得

非常具体,明确。按照成果优劣分成等级,反映到人

事考核中,作为晋级,升职,加薪的依据。

4.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目标建立。这目标管理实

施的第一阶段,主要指企业的目标制定、分解过程。

这一阶段是保证目标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在目标设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

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第二,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

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

确性。第三,目标期限要适中。第四,目标数量要适

中。

(2)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

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

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

任。

目标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标体系的逻辑

要严密,纵横成网络,体现出由上到下越来越具体的

特点。第二,目标要突出重点,与企业总目标无关的

其他工作不必列入各级分目标。第三,要鼓励职工积

极参与目标分解,尽可能把目标分解工作由“要我做”

变为“我要做”。第四,目标分解完毕,要进行严格

的审批。

(3)目标控制。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民主管理,

同时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

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目标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发挥职工自

我控制的能力必须将领导的充分信任与完善的自检

制度相结合。第二,建立目标控制中心,结合企业均

衡生产的特点保证企业生产的动态平衡。第三,保证

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目标做

出必要的修正。第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企

业在目标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形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

围。(4)目标评定与考核。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

现问题,奖优罚劣,及时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

与不足,以此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目标评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首先进行自我评

定。第二,上级评定要全面、公正。第三,目标评

定与人事管理相结合。第四,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目

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5.如何评价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

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

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

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组织

管理任务的过程。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

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向企业提出

了相应的要求。

目标管理制度的优点:(1)目标管理能有效地提高

管理的效率。(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3)

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4)能实行有效的

监督与控制。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

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

果的考核与奖惩标准很难统一。(4)企业职工素质差

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第5章预测

1.预测的作用有哪些?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

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

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1)为企业计划

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2)

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3)有利于企业制

定科学的技术创新策略。(4)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和应变能力。

2.预测的类型是怎么样划分的?

(1)按预测范围的不同分为: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

经济预测。(2)按预测内容的不同分为:市场预测;

技术预测;收入预测或经营绩效预测;经济形势预测

(3)按预测性质的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4)按预测时间长短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

短期预测。

3.选择预测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2)要注意预测

的经济性。(3)要考虑收集资料的难易程度。(4)对

准确度的要求。

第6章决策

1.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1)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要求

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能够预见事物的发

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2)目标性。决

策目标就是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无目标的决策或目

标性不明确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误。

(3)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4)可行性。决策所做的

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

切实可行。(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

的分析判断过程。(6)科学性。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

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

2.决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决策根据其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可分为许

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采用不同的决策方法。

为了正确进行决策,必须对决策进行科学分类。

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

和业务决策。

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划分,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

序化决策。

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分类,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

不确定型三种。

3.决策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满意原则。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

(2)层级原则。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

务活动的客观要求。实行层级原则,既有利于组织高

层决策者集中精力抓好战略决策,例外决策,又可提

供下级单位的领导者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改善组织管

理。(3)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4)整体效用的原则。

4.决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一个组织管理工作成效大小,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决策正确,可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决策失误,则一切工作都会徒劳无功,甚至会给组织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2)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决策贯穿于组织各个管理职能之中,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每个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决策。无论是计划、组织职能还是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其实现过程都需要做出决策的。

第7章组织概述

1.组织有哪些作用?

组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1)组织是帮助人类社会超越自身个体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2)组织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3)组织是连接企业领导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桥梁。

2.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企业一般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一些不适于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比较容易解决;(2)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与团结;(3)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职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加强协作关系。

3.如何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目标。

4.如何处理分工协作与精干高效的关系?

企业在设置管理组织结构时,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既要保持组织精干又要使组织高效,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注意分工的合理性,即分工要符合精干的原则;(2)要注意发挥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的作用;(3)要加强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5.如何理解统一指挥与权力制衡的组织工作原则?统一指挥,是指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权力制衡是指,无论哪一级领导人,其权力运用必须受到监督,一旦发现某个机构或者职务有严重损害组织的行为,可以通过合法程序,制止其权力的运用。

统一指挥可以说是组织设计原则中最古老的原则了。任何人如果接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命令时,都将无所适从。同样,如果对权力没有任何制衡措施,一旦某个领导人做出错误决策或出现作风腐败时,整个组织就容易被搞垮。

因此,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或调整时,应处理好统一指挥与权力制衡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处理直线经理与职能经理的关系。对直线经理管辖范围内的某项业务,因职能经理承担部分管理责任,必然拥有部分管理权,这时很可能出现双重指挥。因此,为避免多头指挥或无人负责的现象,应实行首脑负责制。即:一个部门必须确定一个人总负责并实行全权指挥。(2)在同一层次的领导班子中,必须明确主辅关系,副职必须服从正职,正副职之间是上下级关系。(3)一级管一级。即“指挥链”的原则。各个管理层次应实行逐级指挥和逐级负责,一般情况下不应越级指挥,否则会影响下级领导人的威信,挫伤他们的积极性。(4)企业高层领导,一定要保证行政指挥权的统一。此外,在企业高层组织中还必须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因为在组织的中下层,其上级自然形成权力制衡。但企业最高层没有上层,因此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例如公司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6.在进行组织设计或调整时,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或调整时,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两者不可偏废。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而分权则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大问题。因此,集权与分权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

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一般来讲,企业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1)

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规模小,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

的重要权力都集中在公司总部,中下层管理机构和生

产经营单位只有执行权。企业规模大,尤其是现代大

企业一般更多采用适当分权模式,有的甚至采取分权

的模式。(2)公司产品种类。公司在权力的划分上

采取什么模式,还要看产品种类的多少。如果是专业

化生产的企业,如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等企业,尽管

企业的规模很大,但集权模式对它仍然是适用的。相

反,如果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很多,即采用的是多

样化经营,即使公司规模不太大,也要采用适度分权

或分权的模式。(3)公司经营单位的数量、区域分布

和产品的市场范围。公司的分公司、子公司的数量少,

而且集中在某一区域或几个区域,就有可能采取集权

模式管理;反之,就应当采取适度分权的模式。同样,

区域产品的市场范围比较小,公司对产品的销售比较

容易管理,总部集中的权限就可以多些;相反,公司

的产品市场范围比较大,特别是要进入国际市场,就

应采取分权模式。所以,跨国公司多采取分权的模式。

(4)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发展战略与企业的组织模

式的选择也有很多关系。一般来说,采取多种经营领

域扩张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分权的模式。

7.企业组织工作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组织结构

的全部设计工作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为

此,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及其每一部分的构成,都应

当有特定任务和目标,并且这些任务和目标应当服从

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要求。(2)责权利相结合

的原则。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权力是责任的基础,

有了权力才可能负起责任;责任是权力的约束,有了

责任,权力拥有者在运用权力时就必须考虑可能产生

的后果,不至于滥用权力;利益的大小决定了管理者

是否愿意担负责任以及接受权力的程度。(3)分工协

作及精干高效原则。企业目标任务的完成,离不开企

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

各专业部门又必须加强协作和配合,才能保证各项专

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以达到组织的整体目标。企

业在设置管理组织结构时,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

既要组织精干又要使组织高效。(4)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

员的数目。由于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成

反比的关系,因此在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时,也必须

考虑到有效管理幅度的大小。(5)统一指挥和权力制

衡原则统一指挥,是指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

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权力制衡是

指,无论哪一级领导人,其权力运用必须受到监督,

一旦发现某个机构或者职务有严重损害组织的行为,

可以通过合法程序,制止其权力的运用。(6)集权

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或调整时,

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两

者不可偏废。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保

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

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而分权则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

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

情况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

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大问题。因此,集权与分权是

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

第8章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1)在因素分析阶段,要充分分析制约组织结构设

计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因素。(2)在职能分解与设计阶段,应主

要进行以下工作: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职

能分解、横向协调设计。(3)在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阶段,主要确定以下内容:企业高层权责关系的形式;

企业各部门、岗位的权责划分。(4)在组织运行保障

设计阶段,主要做以下工作:管理规范设计。设计企

业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方式方法等;人员配备与

训练设计。(5)在反馈与修正阶段,要通过组织的运

行,及时接受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必要的

修正,以检验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持组织

的弹性。

2.试比较M型和H型组织结构的异同。

M型结构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事业部制是在总公

司领导下按产品、按地区或按市场划分的统一进行产

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相对独立经营、单独核

算的部门化分权结构。

H型组织结构是实行公司分权的一种形式。H型结构

中的事业部门由独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替代,公司总

部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中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子公司

是独立的法人,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总公司对子公司

的投资承担有限责任。

相同点:事业部和子公司都是独立经营的。

不同点:(1)子公司是独立法人,事业部不是独立法

人;(2)M型结构公司总部对事业部进行战略协调,

H型结构则注重风险和人事控制,缺乏战略协调。

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

员的数目。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种:(1)

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和能力。在主管人员与

其下属的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管理幅

度就可以大些。(2)工作本身的性质。有些工作的

本身就要求领导和下属人员经常直接联系,而有些工

作则不一样。因此,凡是要求相互直接联系的工作越

多,管理幅度就应越小。(3)工作的类别。如果管理

者管理的工作都是相同或相类似的话,其管理幅度就

可以大一些;否则,其管理幅度就应小一些。(4)管

理者和下属人员的倾向性。如果管理者倾向于对下属

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而下属也要求领导进行严格

要求的话,管理幅度就应小些;否则,管理幅度就可

以大一些。(5)组织沟通的状况。组织沟通渠道畅通,

信息传递迅速、准确,控制技术比较有效,考核制

度比较健全,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6)组织环境

和组织自身的变化速度。如果环境和组织自身都比较

稳定,则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些;反之,管理幅度就应

小些。

4.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有哪些?

(1)决策的数量。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做出的决策

数目越多,则分权的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

高。(2)决策的范围。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

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3)决策的

重要性。若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越重要,影响面越大,

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4)决策

的审核。组织中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

的程度越低,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分权程度越低。

5.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1)决策的代价。一般来说,从经济标准和其它无

形标准来衡量的代价越高的决策,越不适宜交给下层

决策者。重大决策也不宜授权。(2)政策的一致性。

如果希望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那么集权程度就高些;

反之,那么分权的程度就高些。(3)组织的规模。组

织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越多,为了提高管

理效率,分权程度就应高些;相反,集权程度就应高

些。(4)组织的成长方式。如果组织是靠组织内部积

累由小到大逐级发展起来的,则集权程度较高;若组

织是由并购或联合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5)

管理哲学。主管人员的个性和他们的管理哲学,对组

织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影响较大。(6)管理人员的

数量及素质。如果管理人员数量充足、经验丰富、训

练有素、管理能力强,则可较多的分权,反之,趋向

集权。(7)控制技术与手段。如果控制技术与手段比

较完善,主管人员对下属的工作和绩效控制能力强,

则可较多的分权。

6.授权的原则有哪些?

(1)因事设人,视能授权。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

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2)明确责任。授权时,

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

围。(3)不越级授权。越级授权必然导致中层领导的

被动,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4)要适度授权。

授权过少,往往下属的权力过小,积极性受到挫折,

达不到授权的效果;授权过度,等于放弃权力,造成

工作杂乱无章,甚至失去控制。

7.试述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

及其优缺点。

直线职能制又称为U型结构。它是以权力集中于高层

为特征的组织结构。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企业的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每一个

部门又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每个部门或系统均由企

业最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所以这一结构又叫“功

能型垂直结构”。

U 型结构的优点是,由于是垂直领导,有利于企业集

中有限的资源,按总体设想,投资到最有效的项目上

去。同时这种结构还有利于产供销各个环节之间的紧

密协调,这一点对于纵向一体化的产品相关度很高的

企业来说,尤其重要。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U型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

要,其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即高层领导者陷于日常

经营活动,过多地涉入原本应是中层管理者的范围,

疏于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同时,由于行政机构

越来越庞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越来越困难,形成

体制僵化,管理成本上升。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

织结构。它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事业部制是在总

公司领导下按产品、按地区或按市场划分的统一进行

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相对独立经营、单独

核算的部门化分权结构。事业部是总公司控制下的利

润中心,下设自己的职能部门,如生产、销售、开发、

财务等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M型结构的优点在于:(1)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

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的大政方

针和战略问题。(2)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能充分发

挥部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各事业

部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4)便

于培训管理人才。M型组织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在上层与事业部内部都要设置职能机构,容易

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管理费用增加;各事

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容易忽视整体利益,各事业

部之间协调难度增大,等等。

第9章人员配备

1.人员配备的任务是什么?

(1)物色合适的人选。人员配备的首要任务就是根

据岗位工作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查和科学的论证,找

出或培训为己所需的各类人员。(2)促进组织结构功

能的有效发挥。只有当人员配备适应各类职务的性质

要求,组织设计的要求才能实现,组织结构的功能才

能发挥出来。(3)充分开发组织人力资源。组织之

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适当

选拔、配备和使用、培训人员,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

的协调匹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开发。

2.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1)经济效益原则。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

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要保证组织的正常运

转。(2)任人唯贤原则。在人事选聘方面,从实际

需要出发,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发现人才,爱护人

才,重视和使用确有真才实学的人。(3)因事择人

原则。因事择人就是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和实

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

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4)量才使用原则。

简单地说,量才使用就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

排合适的岗位。因为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

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

(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一

定的标准和程序。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办

事,才能选聘到真正愿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才。

3.管理人员的需要量怎么确定?

管理人员需要量的多少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组织规模。一个组织规模越大,其业务量越大,

所需管理人员数量也就越多。(2)业务的复杂程度。

一个组织其业务越复杂,环节越多,所需的管理人员

越多。(3)管理部门的数目。在特定性质和特定的业

务条件下,组织机构设置层次越多,职能分工越细致,

管理部门的数目就越多,所需管理人员的数量也越

多。(4)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防止管理人员因种种

原因出现突然空缺或为将来规模扩张做准备,组织部

门不仅需要现职的管理者,而且需要管理人员的储

备,以应付管理人员变动、业务规模变动等方面的需

要。

4.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是什么?

(1)较高的政治素质。管理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

质,只有这样才能一切从大局出发,维护社会和国家

利益。(2)良好的道德品质。管理人员能否有效地影

响和激发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

理者个人的影响力。形成个人影响力的因素就是管理

者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3)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

管理者未必是专家,但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

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仍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4)良好的决策能力。管理者离不开决策,“多谋善

断”,“当机立断”便成为管理人员的必备能力。(5)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实现

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密切配合。所以管理者应有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按分工协作的要求合理调

配人员,布置工作任务;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协调内

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6)富

于创新精神。管理的任务不仅在于执行上级的命令,

维持系统的运转,而且要在组织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中

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才能充满生机,才能

不断发展。(7)健康的身体素质。

5.管理人员培训的作用是什么?

(1)通过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

平。用科学方法对管理者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

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2)通过培训可以

增强组织的运作效率。通过针对性地对各层次管理人

员的培训,可以增强其管理水平,提高其协调配合能

力,保证组织的高效、有序的运转。(3)通过培训可

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竞争的决定因素是人才的竞

争,因此,培养人才,并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高管

理者的水平,是任何组织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培训也是进行管理人员储备的重要方式。通过

培训管理人员,可以增加潜在的管理者,增强组织的

发展后劲。

6.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是什么?

(1)业务培训。管理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内容,管

理人员也不能不了解所在部门的业务性质和基本流

程,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是十分必要的。(2)管理理

论培训。管理者只有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才能进行

科学的管理活动。对任何层次的管理者来说,掌握一

定的管理理论都是必要的。(3)管理能力培训。管理

能力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活动能力等。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的培训而得到提高。(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管理是支配他人行为的活动,与人打交道必须有较强的交际能力,高层管理者尤其如此。同时管理者要与各种人相处,可能遭遇各种事件,因此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7.企业选聘高级主管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援渠道?为什么?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能力的同事提升而自己未果时,就可能产生不满情绪,懈怠工作,不服管理,甚至拆台。从外部选聘可能使这些竞争者得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缓和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10章领导

1.领导的实质是什么?

领导是由领导者向下属施加影响的行为,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影响力有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法定权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随职务的授予而开始,以职务的免除而终止。通常法定权包括: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和奖惩权。自身影响力是领导者以自身的威信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与强制性的法定权不同,自身影响力不具有法定性质,而是由领导者个人的品质、道德、学识、才能等方面的修养在被领导者心目中形成的形象与地位决定的。它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无法由组织“赋予”。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品德、学识、能力和情感等。

2.组织赋予领导者哪些法定的权力?

法定权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们包括:(1)决策权: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过程就是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2)组织权:主要包括: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规定必要的组织纪律,确定适宜的人员编制和配备恰当的人员等。这是领导意图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3)指挥权:指挥权是领导者实施领导决策或规划、计划等的必要保障,如果没有这种保障,领导者便无法完成其使命。(4)人事权:人事权是指领导者对工作人员的挑选录用、培养、调配、任免等权力。大量事实说明,如果人事问题不与主管领导发生直接联系,必然要削弱领导者的权力基础。(5)奖惩权:领导者根据下属的功过表现进行奖励或惩罚的权力。

3.管理系统理论是怎样对领导方式进行分类的?

管理系统理论将领导方式分为以下类型:(1)专权命令式。即领导人极为专制,对下属缺乏信任,主要用恐吓和惩罚来激励下属,惯于由上而下地下达命令、传递信息,决策权高度集中。(2)温和命令式。即领导者允许下属反映意见和提出要求,允许下属一定的决策权但严加控制。(3)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有较高的信任度。以允许下属参与管理的方式激励他们;注意倾听下属意见,重大决策由领导者裁决,具体事项则由下属安排或协商解决。(4)参与式。即主管领导对下属完全信赖,凡事听取下属意见并酌情采用;鼓励下属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和评价工作;鼓励下属就其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作出决定或共同作出决定。

4.对领导者个人素质有哪些要求?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对企业领导者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方面的要求。政治素质是其他素质得以正确发挥的前提。(2)知识素质:领导现代化事业,领导者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3)能力素质:领导者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具备以下能力:筹兼顾的筹划能力;多谋善断的决断能力;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循循善诱的协调能力;正确交流的表述能力。(4)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即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5.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正确处理、调适人际关系,

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1)经营目标调适法。每个

职工都是为了实现具体的目标而来到企业的,用企业

发展的总目标把所有职工组织起来,是一种很好的处

理人际关系的技巧。(2)制度规则调适法。建立健

全企业内部各种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的标准、流

程和制度,使领导和职工、职工和职工之间都能依规

按制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有利于减少职工之间

的摩擦和冲突。(3)心理冲突调适法。职工之间的心

理冲突对影响人际关系,往往是看不见,摸不到,潜

在性强,又不易很快消除,因此,必须注意职工心理

的调适艺术。(4)正确利用隐性组织的润滑作用。利

用企业中的隐性组织(或称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

在疏通人际关系,贯彻企业目标等方面,有可利用之

处。(5)随机处事技巧法。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工

作繁纷复杂,在处理事情时,要做到积极又稳妥,有

利于正确调适领导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需要有随机

处事的技巧。这些技巧包括:转移法、不为法和换

位法等。

6.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表现在:(1)知人善用的艺术。

也就是用人用其德才,不受名望、年龄、资历、关系

亲疏所干扰。(2)量才适用的艺术。帮助职工找

到自己最佳的工作位置。(3)用人不疑的艺术。

对委以重任的员工,应当放手使用,合理授权,使他

们能够对所承担的任务全权负责。

7.影响企业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职工空间距离的远近。人与人在工作的地理空

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发生彼此的往来和相互了

解。(2)职工彼此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越高,越

容易相互了解,关系越容易密切。(3)职工观念态度

的相似性。如果职工在这些方面基本趋同,具有共同

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情,容易相互理解,倾吐心声,交

流思想,形成较为密切的关系。(4)职工彼此需要的

互补性。这是基于每个职工的需要不同,动机各异,

性格有别所致。不同知识层次、性格有别的人结合在

一起,就可以相互扬长补短,提高领导层的整体素

质。

第11章激励

1.简述激励过程。

激励的过程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

的连锁反应。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

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

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

的驱动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

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

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2.简述激励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积极性是职

工在工作时一种能动的自觉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这种

状态可以促使职工的智力和体力的能量充分的释放

出来,并导致一系列积极的行为。(2)有助于将职工

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个人目标及个人利

益是职工行为的基本动力。激励的功能在于以个人利

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前提,诱导职工把个人目标统一于

组织的整体目标,激发和推动职工为完成工作任务作

出贡献,从而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的共同实

现。(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

部分的协调统一。为保证组织整体能够有效、协调地

运转,除用良好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外,还

需运用激励的方法,根据职工的不同需要,分别满足

他们多方面的要求,进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归为五大类,

它们都是哪些需要?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为维持人类自

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和睡眠。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这是有关人类避免危

险的需要第三层次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当生理及

安全得到相当的满足,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

主要地位。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根据马

斯洛的理论,人们一旦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要,他们

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第

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

要。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

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

足。

4.简述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赫茨伯格围绕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理论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来的一种激

励理论,通过采用“关键事件法”,即要求被访者回

答“什么原因使你愿意干你的工作”和“什么原因使

你不愿意干你的工作”两个问题来研究人的需要。该

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存在着两类因素,即保健因素和激

励因素。保健因素就是指包括组织的政策、管理、监

督系统、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

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和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

的因素。激励因素就是指包括成就、赏识、艰巨的工

作以及工作中的成长、晋升、责任感等与工作内容紧

密相连的因素。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

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才能起到

激励作用。

5.简述精神激励的主要方法。

(1)目标激励法。目标是企业及其成员一切活动的

总方向。企业目标有物质的,如产量、利润等;也有

精神方面的,如企业形象、职工个人心理的满足等。

(2)环境激励法。据调查发现,如果一个组织中缺

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紧张,就会

造成人心思离;相反,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人际关系,就能激励每个职工安心工作,积极

进取。(3)领导行为激励法。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

能力的40%有赖于领导者去激发。(4)榜样典型激励

法。有了榜样,职工就会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从榜

样成功的事业中得到激励。(5)奖励惩罚激励法。奖

励和惩罚得当,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12章控制的基础理论

1.现代管理中控制的作用。

(1)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

缺乏控制过程的计划是注定要失败的。(2)控制是及

时改正缺点、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这一作用表

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降低失误对组织效率的负面影

响;二是提高未来管理工作的效率。(3)控制是组织

创新的推动力。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反馈

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对受控者进行管、压、卡,而是

一种积极主动的管理实践活动。

2.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实现有效的现场控制必须具

备的条件。

(1)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现场控制中,管理者

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很少

有机会和他人一起分析讨论,常常依靠自身的知识、

能力和经验,甚至是“直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2)下属人员的积

极参与。现场发生的问题常常是程序化的,多数操作

性较强,注重问题的细枝末节。管理者在按照计划对

下属实施控制过程中,必须多听取下属人员尤其是一

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3)适当的授权。在现场控制

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

应当也不能事事都向上级请示,以免造成工作中断和

贻误战机。所以,担负现场控制责任的管理人员应当

拥有相应的职权。(4)层层控制,各司其职。一般

而言,现场控制是上级管理者对下级人员的直接控

制。一个管理组织中,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管理层级,

有效的现场控制必然由最熟悉情况的管理人员实施,

这样才能保证全面深入了解问题并提出最为切实可

行的方案,这样还可以避免多头控制和越级管理。

3.控制系统的特点。

(1)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在一定的范

围和限度内,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抗干扰能

力。同时,控制系统可以有限度地影响到一些环境条

件的变化,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

方向发展。(2)控制系统具有自身的目的性。从根本

上讲,任何一个控制系统的目的都不外乎两个方面:

保证现有计划的实现以及修正现有计划,保证组织目

标的实现。不过,对于一个组织具体的控制系统而言,

上述两个方面总是可以衍化为一些更加明确的目的,

成为整个系统努力的方向。(3)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

反馈功能。控制系统以信息的反馈为基础,通过对比

控制标准和反馈信息,判断是否出现偏差及其大小,

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在采取纠正措施之后,进

一步通过反馈检查措施的有效性。

4.对组织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控制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

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控制工作必须围绕既

定的目标开展。从根本上讲,控制工作的目标就是保

证实现组织目标。(2)重点原则。控制不仅要注意偏

差,而且要注意不同偏差的重要程度,我们不可能控

制工作中所有的项目。有效的控制只能针对关键项

目,而且只有当偏差超过了一定限度,足以影响实现

计划目标时才予以控制。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关键和重

点进行局部的和重点的控制,这就是重点原则。(3)

及时性原则。高效率的控制系统,能迅速发现问题并

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控制的及时性原则,一方面要求

及时准确地提供控制所需的信息,避免时过境迁,使

控制失去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要估计可能发生的变

化,使纠偏措施有一定的预见性。(4)灵活性原则。

控制的灵活性原则要求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和

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

方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5)经济性原则。控制是

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活动,耗费

较大。行使控制职能的时候,必须考虑控制的经济

性,要把控制所需的费用与控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经

济上的比较,只有当有利可图时才实施控制。

5.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1)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组织的一切行为都

应当围绕组织的目标实现而展开,控制工作也应当从

组织发展的全局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2)

控制工作应面向组织的未来发展。组织所谋求的是长

远发展,而不是一时的繁荣。因此,控制工作既要保

证当前目标的实现,又必须着眼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3)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中有许多

主观因素,但是对下属各项工作的评价,不能仅靠主

观来判断,还要采用定量的客观标准。(4)控制系统

应切合主管人员的个别情况。控制系统是为了协助每

个主管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的。因此,建立控制系统

必须符合每个主管人员的情况及其个性,为主管人员

所理解、信任,并自觉地运用。(5)控制工作应有纠

正措施。有效的控制系统,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即

制定标准、衡量工作绩效和采取纠正措施。其中,制

定标准是基础,但落脚点是采取有效措施以纠正偏

差。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控制的作用才能发挥

出来。

6.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标准?

控制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过程。要控制就要有标准,

离开可比较的标准,就无法实施控制。因此,控制过

程的首要步骤就是拟定控制标准。通常,选择对整个

计划意义重大的关键指标,对其制定适宜的评价数值

作为控制标准。

制定合理可行的控制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目

的性。控制工作必须以实现组织计划为目的。制定控

制标准必须体现组织的目标,反映计划所规定的目的

要求。(2)多元性。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都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元的,因此控制标准也应是多元的。(3)

可检验性。标准不是虚无飘渺的幻象,而是在具体实

践过程中能够确实作为行动比照物的对象。使标准

具有可检验性,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把目标定量化。例

如,制定企业中研究开发部门的工作控制标准,要具

体量化为每年提供多少个产品开发创意、进行多少个

产品开发项目等指标,这样,控制标准就具备了可检

验性的特征。(4)可行性。标准的制定要切实可行,

即标准水平的高低要适当。控制标准必须明确清晰,

便于理解,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实践性。(5)利益

目标一致性。组织目标是多元的,多元的组织目标是

通过内部各子系统子目标体现出来的。为了确保企业

目标的实现,控制标准就必须体现部门目标与企业整

体目标一致的要求。这种一致要依靠利益的引导和驱

动。因此,目标一致性的核心,必然是利益目标的一

致性。

那么,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有以

下三种:(1)统计方法,相应的标准称为统计标准。

它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记录或是对比同类企业的

水平,应用统计学方法确定的标准。最常用的有:统

计平均值、极大或极小值等。这种方法常用于拟定与

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有关的标准。(2)工业工

程法,相应的标准称为工程标准。它是以准确的技术

参数和实测的数据为基础制定标准的方法。例如:根

据一个熟练工人正常条件下一天完成的工作量确定

工人的生产定额标准。(3)经验估计法,相应的标

准称为经验标准。它是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凭个人主观

经验确定的标准,一般是作为统计法和工业工程法的

补充。

第13章控制技术与方法

1.企业质量控制的内容。

企业单位的质量控制包括产品质量控制和工作质量

控制。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

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而进行的控制工作。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控制应达到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二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

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

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

的水平控制。一方面,某些工作是直接面对顾客的,

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合二为一,工作过程,也就是向

顾客提供服务产品的过程。另一方面,工作过程是加

工制造产品的过程,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从

一定意义上讲,提高工作质量也就是在提高产品质

量,而且只有提高了工作质量才能提高产品质量。

2.全面质量管理的涵义。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

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

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

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

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

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

观念。它不仅是指企业产品的性能,还包括企业的服

务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企业内部不同部

门之间相互服务和协作的质量等。全面质量管理强

调了动态的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市场调

查、研究开发、新品设计、加工制造、产品检验、仓储管理、途中运输、销售安装、维修掉换等的整个过程。

3.预算具有哪些特点?

(1)计划性。预算首先是一种计划方法或者说计划形式,是一种特殊的计划。它的主要构成内容是各种数字计划。(2)预测性。预算是对未来的计划,不论是在历史数据基础上进行必要调整后得到的数据,或者是根据主管经验推测得到的数据,都无一例外地暗含了对未来的估计。(3)控制性。预算是未来需要达到的工作指标数值,或者说是需要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也是组织中涉及收入支出的活动的一种数量化标准。因此,制定预算构成控制的第一步,即制定控制标准。

4.预算的种类有多少?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有如下几种:(1)刚性预算与弹性预算。按预算控制的力度,可以将预算区分为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刚性预算,指在执行进程中没有变动余地或者变动余地很小的预算。弹性预算,指预算指标留有一定的调整余地,有关的当事人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灵活执行预算确定的各项目标和要求。(2)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收入预算,是对组织活动未来的货币收入进行的预算。支出预算,是对组织活动未来支出进行的预算。(3)总预算与部门预算。总预算,是指以组织整体为范围,涉及组织收入或者支出项目总额的预算。部门预算,是指各部门在保证总预算的前提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安排的预算。

5.零基预算法是由谁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什么?

“零基预算法”是由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彼德?菲尔于1970年提出来的。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是从零开始的,重新编制预算。预算人员以一切从头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6.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时应考虑哪些问题?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编制一项活动的预算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组织的目标是什么,预算要达到的目标又是什么?(2)这项活动有没有必要,不开展行不行?如果必须开展,开展这项活动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3)开展这项活动的可选方案有哪些,目前执行的方案是不是最好的?(4)这项活动需要多少资金,资金获取途径有哪些,按目前的方案使用是否合理?

7.与传统的预算管理相比较,零基预算具有哪些优缺点?

与传统的预算管理相比较,零基预算的优点是预算编制依据科学,按照具体情况考虑预算大小,有利于资金分配和节约支出;缺点是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大,费用较高。

8.什么是成本控制?其本质是什么?

所谓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成本控制本质上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目标,各个部门在明确成本责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旨在提高管理者成本意识、提高成本效率的管理工作。表面上看,成本控制的直接的对象是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开支,其实,其主要对象是管理过程中的“人”。因此,成本控制的关键是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者”,即通过成本控制者履行自身的成本控制职责,严格执行企业的成本计划。

9.简要说明成本控制的实施过程。

一般来说,成本控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制定控制标准,确定目标成本。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有:历史成本法、计划法、定额法等。(2)根据企业的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所用的记录应当是反映核算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等支出的全部原始记录,是可靠的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依据。通过成本核算,有关管理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企业在控制期内的成本水平是否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为分析改进提供数据资料。(3)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将实际成本与事先确定的目标成本相比较,发现差异,并对差异进行类别分析。(4)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在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比较不同的成本控制措施方案的优劣,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成本控制方案,并组织实施。

10.试将产品质量控制与工作质量控制相比较,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企业单位的质量控制包括产品质量控制和工作质量控制两方面。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而进行的控制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质量控制应达到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二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这两个要求相辅相成: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是产品为市场所接受的必要条

件,而只有在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条件下生产出

的合格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

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

进行的水平控制。工作质量的好坏,通过企业内各单

位、各部门以及每一位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

反映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产品质量控制和工作质量控制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因为,一方面,某些工作是直接面对顾

客的,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合二为一,工作的过程,

也就是向顾客提供服务产品的过程。另一方面,工作

过程是加工制造产品的过程,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

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工作质量也就是提高产

品质量,而且只有提高了工作质量才能提高产品质

量。对产品质量的检验毕竟是一种事后工作,而对产

品质量的事前控制必须通过控制工作质量来实现。因

此,在现代质量管理中,工作质量控制已经占据重要

地位,企业越来越将质量控制的重心放在工作过程

上。

11.企业在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如何正确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

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

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

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

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

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

观念。质量不仅是指企业产品的性能,还包括企业的

服务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等。它强调产品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企业对质量的

控制,应当强调动态的过程控制,将重心落在和生产

制造相互关联的所有环节,而不仅仅是产成品的最终

检验。企业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二是全过程质量管理(1)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企业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阶段的任何工作都会不

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而任何一

项工作都是在人的操作或者组织指挥下完成的,因

此,必须把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

起来,提高每一个人的质量管理意识,做到“质量工

作人人有责”。(2)全过程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取决

于设计、工艺准备、外购原料、制造、储存、销售等

各个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强调,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必须对产品生

产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对企

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企业对不同的部

门、岗位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指标、工作规程和奖惩

措施,工作的质量水平直接和自身的利益挂钩。

第14章协调

1.协调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促进组织目标的

实现。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人们的行为就

会趋向统一,组织目标就容易得到实现。管理者可以

通过协调工作,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辅相成,从

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2)解决冲突,促进协作。

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矛盾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种矛盾和冲突如果积累下

去就会由缓和变到激烈、由一般形式发展到极端形

式。如果这样下去,轻则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重则

会使组织崩溃、瓦解。所以,管理者必须通过协调,

很好地处理和利用冲突,发挥冲突的积极的作用,并

使部门之间、人与人能够相互协作与配合。(3)提高

组织效率。协调使组织各部门、各成员都能对自己在

完成组织总目标中所需承担的角色、职责以及应提供

的配合有明确的认识,组织内所有力量都集中到实现

组织目标的轨道上来,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各项活动

和谐地进行,而各自为政、相互扯皮、不顾组织整体

利益的现象则会大大减少,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的效

率。

2.协调的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协调的目的是使组织成员充分

理解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

一致,从而促进组织总目标的实现,所以管理者的协

调工作必须围绕组织总目标进行。(2)效率原则。

协调的目的不是掩盖、抹杀问题,也不是“和稀泥”,

而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部门之间、个体与

个体之间更好地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能满腔热忱、

信心十足地去工作,从而提高组织效率。(3)责任明

确原则。明确责任就是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完成组

织总目标方面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除了

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还要明确互相协作的责任,

提倡互相支援、积极配合,反对各自为政、相互扯皮

的恶劣作风。(4)加强沟通原则。沟通是协调的杠杆,

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沟通越有

效,彼此间的理解、支持就越容易建立,发生误会、

摩擦、扯皮的可能性就越小,而组织的协调性就越强;

反之,沟通效果越差,组织协调性也将越低。

3.简述冲突的二重性理论。

在传统意义上,冲突对组织是不利的,必须加以克服。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对冲突的认识有所变化,

即组织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接纳它。此

外,还发现冲突有时能给组织带来好处。直到今天,

这种观点发展成为冲突的二重性理论。今天的冲突理

论认为,冲突具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

性质;没有冲突的组织将表现得呆滞,对环境变化适

应慢和缺乏创新精神,因而绩效也不是最好的;而存

在一定水平的冲突,可以促进组织变革,使组织充满

活力,因而绩效水平可以大大提高。基于这种认识,

管理者的任务不再是防止和消除冲突,而是管理好冲

突,减少其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4.冲突对组织发展的益处。

(1)冲突可以使对抗双方采取适当方式发泄他们心

中的不满,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避免由于长期压抑

而可能发生极端状态;(2)冲突可以使组织内一些平

时不被重视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使管理者及早发现

并加以解决;(3)冲突可以促进新思想、好建议的产

生,从而促进组织变革;(4)组织间的冲突,可以增

加组织的内聚力,使组织内部成员更团结并齐心协力

一致对外;(5)冲突可以促进联合,以求共同生存。

譬如,现今世界上发生的大公司之间的购并案,就是

为了战胜他们共同的对手而进行的联手。

5.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通常,解决组织冲突的对策有以下几种方法:(1)回

避。这是解决冲突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让冲突双

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当冲突微不足道

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以采取让双方

暂时回避的方法来解决冲突。(2)强制解决。即管

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当你需要对一个事情做

出迅速的处理时,或当你的处理方式其他人赞成与否

无关紧要时,可以采取强制的办法。在强制解决中,

往往以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为代价。(3)妥协。即通过

要求冲突各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当冲突各方势均力敌时,或当希望就某一问题尽快取

得解决办法时,可以采取这种处理方法。(4)树立更

高目标。当其中一方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

冲突双方可能会进行合作并做出一定让步,为完成更

高的目标而统一起来。(5)合作。将冲突各方召集到

一起,让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搞清楚分歧在哪

里,并商量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双方的

利益都得到满足,因此从结果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6.怎样理解信息沟通的含义?

信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要从以下几点来理

解信息沟通:(1)信息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如果

信息没有被传递到接受者那里,信息沟通就没有发

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因信息不能传递到位而导致

沟通失败的情况普遍存在。如基层的员工因对环境、

条件不满而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这些意见或建议

在向上传递中,经常被截留,导致一些问题久拖不能

解决。(2)成功的信息沟通,不仅需要信息被传递,

还要被理解。如果主管人员拿给下属一份专业性很强

的文件请他提出看法,而这个下属恰恰不懂这个专业

的知识,那么主管人员也就很难从这个下属那里得到

什么满意的回答。因此,成功的信息沟通应包括传递

和理解两层含义。(3)信息沟通的主体是人,即信息

沟通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通常,信息沟通主要有

三种类型,即人与人、人与“机”、“机”与“机”之

间的沟通。从管理学角度看,人际沟通是最有意义的。

(4)由于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沟通相互关联、交错,

所以管理者把各种信息沟通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即

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社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管

理信息系统为主体,信息沟通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

阶段,其特点就是沟通更有效、更及时、更全面。

7.为什么说人际沟通是最主要的沟通?

沟通是发生在双方之间的行为。广义地说,这里的“双

方”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也就是说,沟通

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机”之间、“机”与

“机”之间。从管理学角度讲,在这三种类型的信息

沟通中最有意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即人际

沟通。这是因为人际沟通有其独特之处:(1)人际

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或文字形式进行的。(2)在人际

沟通中,不光是信息的交流,中间还夹杂了情感、思

想、态度的交流,所以沟通双方的心理、态度、知识

及价值观都对沟通结果有重要影响。(3)由于受沟通

双方心理、态度、知识等的影响,在人际沟通中经常

出现一些特殊的沟通障碍,如一些人为讨好上级而

“专挑好听的说”、爱激动的人经常说一些情绪化的

言辞等,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一点;(4)人际沟通也是

沟通中最重要的,它可以使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

融洽、心情愉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协调一致,

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8.影响信息沟通的因素。

1)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信息

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对发送出去的

信息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经

验,即有的老师讲课旁征博引、生动活泼,学生听完

后既学到了知识,精神也感到很愉快;而有的老师讲

课枯燥乏味,学生听着很累,而且糊里糊涂。在老师

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中,前者的沟通效果明显好于

后者,这显然是由于作为信息发送者的老师的讲课技

能不同所致。个体的态度也影响着其行为。信息发送

者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也会影响沟通效果。此

外,沟通过程还受到人们在一些问题上所掌握知识的

制约。(2)接受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等因素同样也影响着接受

者接受信息的能力。要使沟通顺利进行,接受者要善

听、善读、善观。此外,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听、读、观的能力,从而也影响

着他接受信息的能力。另外,接受者的态度和价值观

也影响他接受信息的能力。(3)沟通通道的选择。通

道是指传递信息的媒介物。媒介物一般由信息发送者

选择,如双方以通信的方式交流,那么媒介物就是纸

张;如果进行面对面地口头交流,那么媒介物就是空

气;如果打电话,那么电话系统就是媒介。不管以那

一种方式交流,都可能发生信息失真。此外,沟通

通道的长短也可能会造成信息失真。(4)外部噪声。

整个沟通过程都在受着“噪声”的影响。这里所指的

“噪声”是指沟通过程中的外界干扰因素,如在口头

交流中,有人在一旁高声喧哗;看电视时,突然停了

电等。“噪声”常常使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甚至沟通

失败。

9.信息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1)沟通方式选择不当,造成的沟通障碍。沟通模

式多种多样,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如果不能根据组

织目标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沟通模式,将会导致组织沟

通效果下降。(2)沟通双方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

差异,会影响沟通效果。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

可能会使接受者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曲解信息发送者

的意图,或发送者不能以最易被理解的方式表达他的

意图,从而降低了沟通的效果。(3)态度和兴趣障

碍。发送者的态度和兴趣会影响其发送信息的质量。

而接受者也经常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有选择地去

听、去看。在解释接收到的信息时,接受者也会把自

己的态度和兴趣带进去。(4)情绪障碍。沟通双方的

情绪也会影响沟通效果。这是因为个体在不同的情绪

下,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管理者在情

绪激动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做决断,以免造成失误。(5)

信息过滤。指故意篡改或歪曲事实,使信息接受者接

收不到真实、全面的信息。如下级在向上级报告工作

时,因害怕承担责任,往往专拣对自己有利的说,或

挑领导爱听的去说,就是在过滤信息。

10.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根据沟通内容的特点、

沟通双方的特点、沟通方式本身特点的不同,选择合

适的沟通方法。(2)善于运用反馈。在沟通中,由于

知识、技能、经验、情绪等方面的原因,经常出现误

解或解释不准确的情况。如果双方在沟通中,能利用

好反馈这一环,就可以减少误解或解释不准确的情况

的发生。(3)学会积极倾听。在口头沟通,尤其是

面对面的沟通中,积极倾听对沟通效果非常重要。积

极倾听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在倾听时,双方都在思考,

促进了信息的理解和接受。(4)建立和完善管理信

息系统。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沟通的效

果。

11.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

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企

业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开放的组织,在其生存和

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的关系很多也很复杂,大体上

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内部关系,一部分是

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那么,企业应如何协调各

个方面的关系呢?(1)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A.各

生产要素的协调。组织要顺利地运转,必须根据组织

总目标的要求,对组织各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配

置,并使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对生产要素进

行协调的主要工具是计划。同时,完善、科学的规章

制度是协调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另外,会

议也是一种重要的协调方式。横向部门间可采用定期

或不定期的会议方式,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沟通。

B.企业与股东关系的协调。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

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没有股东也就没有企业。协调

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争取现有股东和潜在投资者的了

解、信任和支持,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资金来源。

在这方面,首先应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产权清

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控制权的合理

配置,在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

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

企业运营效率。其次,企业,尤其是上市的公众公司,

应按《公司法》、《证券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信息

披露行为,为投资者提供充分、准确的投资信息。C.组

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

的是正式途径以外的非正式关系,如同学关系、亲朋关系等。这些关系一般是自愿自发的人际关系,所以往往比正规的沟通渠道更迅速有效、更富于弹性。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组织凝聚力。协调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应坚持以下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待人;互助互利;诚实守信。(2)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A.组织与消费者关系的协调。市场经济下,企业与消费者可谓“唇齿相依”。没有了消费者,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协调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要求企业树立消费者导向观念,在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要。B.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协调。这里的政府不是指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而是指作为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的政府。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接受政府的统一监督和管理。协调与政府的关系,首先要加强企业与政府的信息沟通。其次要熟悉政府机构的内部层次、部门职能和办事程序,以提高办事效率。还要利用一切机会,扩大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影响和信誉。最后,要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C.企业与新闻界关系的协调。新闻界通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社会讨论等形式来引导公众舆论。它既是企业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媒介,又是企业对外关系中的一个方面。企业可以借助新闻界,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加强与政府、消费者等外界间的沟通。新闻界对企业也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协调与新闻界的关系,应注意:尊重新闻界人士,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给予工作上的方便和合作,提供真实信息;与新闻界的沟通、联络应保持经常性;根据新闻媒体的特点、背景,选择合适的新闻中介。D.企业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如城镇、街道等。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社区中运作的,因此,必然与社区及社区中的社会公众发生种种联系。这要求企业必须从多方努力,搞好与社区的关系,以取得社区的支持,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发展下去。企业社区化是建立和维持良好社区关系的根本方法。企业社区化是指通过接受、汲取社区文化并以自己的行为反作用于社区,从而使企业被社区公众接受、爱戴,并融为社区一员。在实现企业“社区化”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企业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企业要像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爱护社区;妥善处理与社区间的冲突、摩擦。

12.在组织中为什么会产生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中的信息沟通大致可以划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大类。正式沟通是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组织内的文件传达、定期召开的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汇报以及组织间的公函来往等。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途径以外的、不受组织层级结构限制的沟通方式。由于非正式沟通不必受原则、规定的限制,因此它在组织内通常比正式沟通还要重要和普遍。非正式沟通产生的原因:非正式沟通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通过非正式沟通,常常可以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要。例如,朋友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常常意味着相互的关心和友谊的增进;有些人乐以探听有关报酬变动、职位升迁的消息,是出于对安全的需要等。此外,组织中非正式关系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也促进了组织成员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正式沟通的不足。非正式沟通的特点:非正式沟通的优点:(1)沟通形式多样,弹性大,速度快;(2)一些来自非正式沟通的信息,经常能使决策者更全面、准确地认识问题,提高决策的合理性;(3)通过非正式沟通,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改善成员的心态,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改进组织绩效。非正式沟通的缺点:(1)非正式沟通经常是在非常广的范围和非常多的个体之间发生,由于人们的技能、知识、态度的差异,所传信息常常失真和歪曲;(2)难以控制,一些不实的小道消息经过散布,会造成很坏的影响,破坏组织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非正式沟通在组织中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无法消除的。非正式沟通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管理者应了解它并学会利用它,发挥它在组织沟通中的积极的作用。

案例

㈠我国的永久,飞鸽自行车

1案例反映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组织外部环境主要有哪几类?

2案例中涉及的是哪种环境?

3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有哪些?

答:组织外部环境主要包括(1)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职业结构,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2)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3)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4)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

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等。(5)文

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

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6)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

条件等。2、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3、社会环境

对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

决定作用,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具体的

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2)社会环

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

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3)社会

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如习俗观念或民族文化对

组织活动的影响。

㈡被欧洲人成为天才的经营者卡尔森

1结合案例分析领导合理用人的艺术主要包括哪些方

面?

2结合案例分析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北欧联航的懂事们具有很高的领导水平,尤

其在用人方面。(1)科学用人,知人善任,量才使用

(2)适当控制,用人不疑与监督控制相结合(3)用

人所长,全面考察。2、要注意全面了解,使管理人

员能真正发挥长处,限制其短处,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一般来说,应具备下列条件:(1)道德素质,包括政

治素质,品德修养等方面(2)知识素质,包括广博

的知识面,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3)能力

素质,包括筹划,分析,决断,组织,协调,表达等

多方面能力(4)身体素质。

㈢优秀企业家马恩华

1马恩华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他充分运用了自己的

影响力带动职工,那么领导的影响力都包括哪些方面

呢?

2案例中提到了马恩华一情动人,激励职工的事例,

主要是运用了精神激励方法,请问,目前企业经常采

用的精神激励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1、有法定权力,即权利性影响力(决策权,组

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和自身影响力(品

德,学识,能力,情感)两方面组成。2、目前企业

经常采用的精神激励方法主要有:(1)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企业及其成员一切活动的总方向,企业目标有

物质性目标,如产量,品种,质量,利润等,也有精

神性的目标,如企业信誉,形象,文化,职工个人心

理方面的满足。(2)环境激励法。据调查发现,一个

人人相互尊重,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能够激励

职工安心工作,积极进取。(3)领导行为激励法,根

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报酬引诱及社会压力下的

工作表现,仅能发挥个人工作能力的60%,其余的

40%有赖于领导者去激发。(4)榜样典型激励法,榜

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有了榜样,职工就会学有方

向,赶有目标,从榜样成功的事业中得到激励。(5)

奖励惩罚激励法,奖励和惩罚得当,有利于激发职工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批评或惩罚是一种负强化的激

励。

㈣上海印染工业公司是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重

要基地

1上海印染工业公司所运用的预测,决策方法是什么

方法?

2这种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3上海印染工业公司对这种方法的应用有哪些成功和

不足之处?

答:1、特尔菲法。2、特尔菲法的特点:(1)匿名性,

特尔菲法采用匿名函询征求意见,克服了专家之间因

名望,权利等带来的心理影响,可以保证各成员能独

立地作出自己的判断。(2)多轮反馈,通过多轮反馈

可以使成员充分借鉴其他成员的意见并对自己的意

见进行修正。(3)统计性,对专家意见的分析多采用

统计方法,体现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特点。3、上海

印染工业公司对这种方法的应用有哪些成功和不足

之处?成功之处:(1)预测题目的选择具体,明确,

适合实际的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2)专家的选择

范围广,涉及面宽,具有代表性(3)调查表问题设

计的明确,有针对性。不足之处:(1)第二轮反馈采

用座谈会的方式有违匿名,函询的原则,容易对第三

轮及以后的反馈产生不好的影响。(2)专家的人数较

多,使分析工作繁重,容易出现失误。

㈤中外合资上海贝尔有限公司

1结合案例理解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激励措施的重

要意义。

2伤害贝尔的做法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结合案例理解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激励措

施的重要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结合

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解释人的心理需要和动

机(2)贝尔现有的人群层次(从受教育程度、成长

地域、兴趣爱好等方面分类)(3)不同的人群为什么

需要不一样(4)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应分别采用哪

种激励方法及其原因。2、上海贝尔的做法对我们有

哪些启示?(1)您所了解的企业现有的激励或福利

措施是怎样的,与贝尔的做法相比较,有什么优缺点

(2)您自己独创的激励方法是什么。

㈥IT公司最大的特色是变化快

1企业是哪些人需要培训?

2在企业发展中,培训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3你如何看待朗讯公司的“管教一体”?

4试比较利用外部培训力量和企业内部培训力量做培

训各有什么利弊?

答:1、企业里人人都需要培训,但根据朗讯公司的

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中有三种人特别需要培训;

第一种是加入企业的新员工,培训的目的是让新人尽

快熟悉企业文化的需要,教新员工一些做事的基本技

能,例如如何在企业作方案,如何制定计划。此外,

通过这种上岗培训还要告诉员工整个公司行政部门

的结构和职能,让员工知道一些具体的办事程序。第

二种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培训目的是让他们掌握担

当更高职位的基本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对企业运行

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第三种是可以改进绩效的人,

这种人可能是企业的一般员工,也可能是中高级管理

人员,只要他们有改进绩效的可能,对他们进行培训

就是必须的。例如,朗讯公司要求员工每年都要提交

个人培训计划,这个计划根据自己能力与需求有差距

的地方,再结合将来发展的需求而制定,朗讯公司对

所有经理人员的培训也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即提高他

们的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2、从世界各国企业的实

践看,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员工

培训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不仅因为员工培训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更因为它日益成为企业获

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具体说,员工培训在企业发

展中发挥着以下方面的作用:(1)衔接学校教育和工

作需要,帮助加入企业的新员工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熟悉企业的文化,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等,实现从“外

部人”向“内部人”的转变。这正是岗前培训最主要

的作用。(2)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竞争

力。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进而提高

他们的工作绩效和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

实现。我们知道,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速,企业

人力资本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对人力资源进行

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必然会影响创新步伐和技术水

平的提高,进而影响企业竞争力。(3)员工培训不仅

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措施,而且由于员工培训有助

于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激励员工的重

要手段,从朗讯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员工培训不仅可

以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促进员工发展到更高的职位

上,还可以提高员工适应变化的能力。所有这些对于

员工个人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员工培训成为激

励员工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积

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措施。3、朗讯的培训师有来自

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但来自内部的培训师基本

上都不是专业的培训师,而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朗

讯在利用外力和内力作培训的比例大约各占50%。朗

讯公司的“管教一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先进的培

训机制。我们认为,这种机制具有以下方面的好处:

(1)可以节约培训成本,毕竟请外部的培训师要比

请内部人费用高。(2)内部人更熟悉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大环境,这样有助于满足培训需要,进而提高培

训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培训都必须由企

业内部人来承担,例如一些公共课的培训完全可以聘

请外部培训师,而朗讯公司也正是这样做的。4、正

如第三题所分析的,利用企业内部培训资源有两方面

的好处:一是节约培训成本,二是更好的满足培训需

求。除了这两方面外,内部培训还有其他一些好处:

(1)内部培训的方式越来越丰富,除了课堂教学外,

还可以采取见习,副手,岗位轮换等方式,这些方式

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实践中锻炼人(2)内部培训

往往可以提供一个好的内部交流,沟通的机会,这对

于企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内部培训也有不足,首

先内部培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近亲繁殖”的问题,

不利于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的引入和传播。其次

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适合在内部进行,例如有关宏观

经济形势分析的培训,还是由外部专家培训效果会更

好些。朗讯在注重利用内部培训力量的同时,并不放

弃利用外部培训力量,与内部培训相比较,外部培训

也有其利弊。外部培训有利于方面包括:(1)提高新

鲜知识,促进企业变革与创新(2)可以提供更为系

统的培训等等。外部培训也有不足之处,费用相对高,

外部培训内容有可能偏离培训需求,脱离实际。

㈦当A.P.斯隆接受通用汽车公司时

1斯隆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

式的?

2由斯隆首创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主要有哪些特点?

3与通用电气公司首创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相比,

事业部制有哪些优点?

4企业选择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需要哪些基本条

件?

答:1、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所带来的复杂管理问题。

2、一种分权式结构,在总公司领导下按产品,地区

或市场划分建立事业部,并统一进行产品设计、采购、

生产和销售,各事业部相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

己设立自己的职能部门。总公司通过人事、财务和利

润指标对事业部进行调空。3、主要优点有:(1)权

力下放,利于高层抓大(2)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利

于发挥积极性(3)事业部之间的竞争,利于提高效

率(4)便于培训管理人才。4、企业选择事业部制组

织结构形式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产品条件。所负

责的产品或服务能在本部门内独立完成,才能作为一

个事业部单位开展活动。(2)市场条件。所负责的产

品或服务能够形成独立的市场和市场价格,同时市场

比较稳定和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3)经营条件。

所负责的产品或服务或管理职能能够分解后独立完

成和实行独立核算制,这样才能准确地计算成本与收

益,事业部经理才能发挥对利润的管理作用。(4)授

权条件。事业部经理能够被赋予所必须的管理权限,

如某些生产,销售,人事等权限。

㈧某内燃机零部件总厂从1987年开始推行目标管理

1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2目标管理有什么优缺点?

3增加和减少员工奖金的发放额是实行奖惩的最佳方

法吗?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激励和约束措施?

4你认为实行目标管理时,培养完整严肃的管理环境

和形成自我管理的机制哪个更重要?

答:1、(1)MBO中的目标应简明扼要,并尽可能量

化,这样便于评价目标实现情况。目标的内容不易太

多,应突出重点。案例中的企业通过把部门目标分为

必考目标和参考目标,这样便于集中精力抓好主要问

题和关键目标。目标要有挑战性,案例中的企业要求

在制定部门目标时必须高于企业总目标正是贯彻这

一原则。(2)在目标分解过程中,强调员工的参与,

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共同协调,这样既保证了目标的可

行性,也有助于激发下级和员工的积极性。(3)在计

划实施过程中强化员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样

有助于充分调动各部门及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和工作热情,充分挖掘潜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

督与信息反馈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当部门之间发

生冲突时,必须及时了解情况并加以解决,该企业建

立“工作质量联系单”和“修正目标方案”制度,就

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4)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要

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反馈评价

结果。2、案例中的企业通过多年实践表明,目标管

理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挖掘了企业潜力,提高了企业素质,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绩效。但是目标管理也有不足:(1)目标

制定过程费时,费力,如果协调不好,反而会影响参

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目标管理的效果(2)企业员工素

质高低会影响目标管理的实施,如果企业员工素质水

平较低,就会影响目标管理的效果。(3)在上下级或

部门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最

好要有明确的制度加以规范和提供保证,但这往往是

很难的。3、计划末期必须进行目标成果评价,并根

据实际绩效对不同执行者给予奖惩,以达到激励目

的,该企业的做法是根据成果评定情况,增加或减少

相关部门个人的奖金发放额。应该说这种做法是相对

有效的激励措施,因为它将员工收入与绩效很好地挂

起钩来,但这种方法不一定是最佳方法,因为一方面

奖金基数的确定很可能出现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有

些部门或个人收入大幅度减少也会严重挫伤其积极

性,尤其是在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目标没有完成的

情况下。因此除了增加或减少奖金外,企业还可以配

合采取其他一些奖惩或激励措施,如精神激励,即对

于完成任务较好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荣誉称号等,或者

给予晋级机会,或者给予培训机会等。4、完整严肃

的管理环境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之

一,但具备了这一点,并不代表企业管理水平或绩效

水平一定就高。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员工自我

管理、自我控制的机制,那么对于提高员工积极性,

创造性,挖掘企业潜力,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绩效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二者都重

要,只不过发挥的作用不同。或者可以这样认为,在

管理基础工作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基础工作

就是比较重要的,如果管理基础工作做好了,寻求建

立自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变

得更重要了。

㈨法国统盛,普连德公司是一个生产电子产品,家用

电器,放射线和医用电子仪器的大型电器工业企业

1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有哪些?

2结合案例谈一谈你对集权体制、分权体制的看法?

3既然是分权体制,集中大权力和派出管理控制员的

做法是否有违分权的精神?

答:1、主要有:(1)决策的数量,组织中较低管理

层次作出的决策数越多,则分权的程度越高,反之亦

然。(2)决策的范围。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

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3)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越重要,

影响面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亦然。(4)决策

的审核。组织中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

2018电大管理学基础 形考任务4 答案

管理学基础形考4 一、名词解释(20分) 从教材中找出十个关键词,并加以解释答: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7.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1)工厂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 3)谈话研究; 4)观察试验。 8.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i 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9.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10.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二、撰写一篇小短文(80分)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任何一一个组织,凡是有目标、有协调活动,都需要管理。学完课程后,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体会?请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短文。 答: 管理学分为总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2017年6月中央电大行管专科《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2064 2017年6月中央电大行管专科《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6月30日;2017年春期考试时间为2017年6月25日;资料适用于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学员期末考试;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50%)、终考手段为纸质(50%)。 一、单项选择 1.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C)。 A.管理的科学性 B.管理的复杂性 C.管理的实践性 D.管理的变动性 2.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 (D)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效价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保健因素 3.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的(A)特征。 A.全局性 B.纲领性 C.长远性 D.客观性 4.当信息接受者对信息发送者的信息做出反应时,就出现了反馈。反馈体现了沟通的(B)特征。 A.单项性 B.双向性 C.强制性 D.独特性 5.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D)原则。 A.现实性 B.协调性 C.关键性 D.权变性 6.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D)过程。 A.通报 B.下达 C.反馈 D.上报 7.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来的是(D)。 A.弗雷德里克·泰罗 B.乔治·梅奥 C.赫伯特·西蒙 D.彼得·德鲁克 8.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5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0元,每台售价2200元,则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C)。 A.25台 B.100台 C.125台 1

《管理学基础》试题1及答案

试卷代号:?座位号□□安徽电大芜湖分校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计算机应用专业《管理学基础》试题 2004年1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资源和一一一。 A分配资源 B组织劳动 C组织活玫 2、马克思认为,管理活动的性质是二重的,就是一一一。 A技术属性和人文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 3、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该学派实质上是传招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被称为一一一。 A经验教学 B案例学派 C案例教学 4、经济活动中,指明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卖的方针和一般规定,这就是一一一。 A策略 B目标 C政策 5、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程序和过程。 A管理系统 B指标体系 C指标管理系统 6、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常采用一一一的方法。 A市场预测 B定性预测 C定量预测 7、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技术权利要求分散,适于采用一一一组织形式。A集权式 B职能式 C分权式 8、激励方法得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一一一。

A 70—80% B 80—90% C 90%以上 9、着眼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偏差,根据偏差探究原因,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使之改进工作的控制活动,就是一一一。 A直接控制 B间接控制 C现场控制 10、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和组织规模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管理幅度既定时,一一一。 A组织规模越大,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越多 B组织规模越大,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越少 C组织规模的大小,对管理层次的设置没有影响” 二、判断正误(请指出正误并改正。每小题4分,共20分) 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西“置和最优利用,其手段都是管理。 2、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3、反馈控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努力促使整个管理过程不发生偏差的控制方法。 4、两个企业力争夺同一个市场而在价格、技术等方面发生的冲突,属于竞争。 5、事先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管理 2、计划

2014年7月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年7月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 1.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原则。 A.因人设职B.量才使用 C.任人唯贤 D.因事择人 2.考评管理人员的理解能力和组织执行能力主要通过向(A)获取信息。 A.上级部门 B.关系部门 C.下属部门 D.协作部门 3.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A)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效价因素 4.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D)。 A.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B.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C.将工作布置下去D.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5.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 D)。 A.建立联络小组 B.强制解决 C.协调解决 D.解决问题 6.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即(B ) 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反馈控制 D.局部控制 7.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B)。 A.各级管理者 B.员工的行为 C.人事部门 D.主管人员 8.对供应商的评价中,(C)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方需求变化的能力。 A.技术能力 B.服务能力 C.协同能力 D.供应能力 9.关于战略远景的描述,下列选项中,(C)是不准确的。 A.它说明了组织的性质 B.它明确了组织所从事的事业 C.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 D.它明确了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0.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B)。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二、多项选择 11.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与自然属性相联系的是(AC)。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社会化大生产 D.社会制度 1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13.组织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目标具有如下性质:(ABD)。 A.多重性 B.层次性 C.单一性D.变动性 14.确定组织的宗旨应避免(CD )。 A.抽象描述 B.定量描述 C.狭窄 D.空泛 15.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比直线型和职能型都有优势,它(ABC)。 A.保持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特点 B.分工非常细密 C.注重专业化管理 D.下属有灵活的自主权 三、判断正误 16.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协作过程。(对) 17.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错) 18.现实中,许多中小型组织大量采用的是非正式计划。(对) 19.组织实施稳定性战略就是保持组织的原有状态。(错) 20.战略决策,主要是由组织的中高层领导决定的。(错) 四、简答题 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管理学基础》练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 A. 控制 2.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 A. 管理的实践性 3.“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C. 西蒙 4.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的角色。 A. 精神领袖 5.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 目标、部门和关系 二、多项选择 6.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管理具有二重性 B. 管理具有时效性 C. 管理具有艺术性 D. 管理具有科学性 7.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

角色被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信息传递角色 B. 人际关系角色 C. 组织人事角色 D. 决策制定角色 8.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与自然属性相联系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社会化大生产 B. 社会制度 C. 生产力 D. 生产关系 9.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人际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信息技能 D. 概念技能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干扰应对者角色 B. 资源分配者角色 C. 谈判者角色

D. 企业家角色 三、判断正误 11.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者必须应对的环境因素的数量越多。() 对 12.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对 13.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错 14.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错 15.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错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 工的经学家。 正确答案是:亚当?斯密 2.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 正确答案是:军队

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全部试题答案

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全部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管理的对象。 正确答案: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计划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这强调的是()。 正确答案:管理的实践性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她行使的是()的角色。 正确答案:精神领袖 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是最为重要的。 正确答案:概念技能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正确答案: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正确答案:效率的逻辑 日本经济之因此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计划工作的前提是()。 正确答案:预测 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制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特征。 正确答案:普遍性 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正确答案:更短 选择方案就是根据评价结果,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出()的方案。 正确答案:最满意 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是可取的方法。 正确答案:定量预测 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正确答案:权变性 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以内。 正确答案:5个

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的()特征。 正确答案:全局性 战略只是规定了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措施,为了使其得以顺利执行,必须(),以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 正确答案:编制具体的行动计划 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 正确答案:密集型发展战略 海尔公司原来以生产冰箱为主,后来又引进空调生产线,这是()的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关联多元化 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简单化决策,属于()。 正确答案:程序化决策 ()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正确答案:头脑风暴法 某公司的固定成本为30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40元,产品单位售价为55元,那么,当该企业的产量达到20万件时,其总成本为()万元

2017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最新版)已排版

单选题 下列各选项中,(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属于管理的对象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控制)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控制)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对于高层管理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亚当.斯密)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 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经济人)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是(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计划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决策) 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规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普遍性) 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对各种商品规格、数量、价格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市场预测) 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员工的行为)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9-1型)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较多,对人很少关心,属于任务式领导。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保健因素)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 最新电大小抄 马斯洛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工作丰富化的重点是(一般专业人员) 沟通的深层次目地是(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方式是(正式沟通) 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使用反馈技巧) 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反馈)过程 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前馈控制)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环节)不同,控制可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2017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二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目1 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的()特征。 正确答案:全局性 题目2 战略只是规定了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措施,为了使其得以顺利执行,必须(),以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 正确答案:编制具体的行动计划 题目3 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 正确答案:密集型发展战略 题目4 海尔公司原来以生产冰箱为主,后来又引进空调生产线,这是()的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关联多元化 题目5 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简单化决策,属于()。正确答案:程序化决策 题目6 ()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正确答案:头脑风暴法 题目7 某公司的固定成本为30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40元,产品单位售价为55元,那么,当该企业的产量达到20万件时,其总成本为()万元。 正确答案:1100 题目8 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那么,用冒险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 正确答案:丙 题目9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静态方面含义就是()。 正确答案:组织结构 题目10 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责权利对等 题目11 以下组织结构形式中,()最适用于组织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正确答案:矩阵制结构 题目12 某公司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从各部门抽调有关人员成立了临时科研小组,任务完成后小组自动解散。这种组织结构就是()。 正确答案:矩阵制组织结构 题目13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原则。 正确答案:量才使用 题目14 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 正确答案:自我考评 题目15 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 正确答案:职务轮换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目16 “战略”一词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 正确答案:科学艺术 题目17 确定组织的宗旨应避免()。 正确答案:狭窄空泛 题目18 公司在为是否进入某一产业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正确答案: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公司是否拥有优势资源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题目19 组织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正确答案:稳定型战略收缩型战略发展型战略 题目20 目前,新希望集团从生产饲料起家,后来又进入了房地产、旅游等行业。这种发展战略属于()。 正确答案:无关联多元化复合多元化 题目21 关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新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正确答案:生产系统产品的核心技术顾客基础销售渠道 题目2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 选择一项或多项:

电大2020年冬期末复习资料《管理学基础》国开平台(齐全)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小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中,(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属于管理的对象 2.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控制) 3.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 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4.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控制)职能 能够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 实现。 5.对于高层管理来说,掌握良好的(概 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6.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亚当.斯密)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 学家。 7.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 高劳动生产率) 8.“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 法约尔)提出来的。 9.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 为人是(经济人) 10.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 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 用是(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11.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 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 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 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 12.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 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 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 务赢得客户。 13.计划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决策) 14.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 的规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普遍性) 1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 该(更短) 16.对各种商品规格、数量、价格变动 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市场预测) 17.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 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是可取的方法。 18.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 理思想提出来的是(彼得.德鲁克) 19.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 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 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 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20.通过对目标变迁的分析,我们有理 由相信,(企业长寿)是成功管理的直 观标志,也是企业的永恒追求。 21.企业目标具有变动性,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顾客之上)的企业目标日 益普及。 22.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 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5 个)以内。 23.(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 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 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 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24.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 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 定组织总的行为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 的(全局性)特征。 25.关于战略远景的描述,下列选项中, (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是不准 确的。 26.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 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 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swot 分析) 27.组织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的 依据是(公司层战略) 28.目前,决策者用于选择战略方案的 方法有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bcg 矩阵法) 29.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已规定的程序、 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简单化决策属于 (程序化决策) 30.决策的第一步是(识别问题) 31.(头脑风暴法)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 振法、畅谈会法 32.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 15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0元,每 台售价2200元,则该产品的盈亏平衡 点是(125台) 33.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30 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30元,产品单 位售价为45元,如果现在的产销量为 25000件,则该公司的经营安全状况属 于(不太好) 34.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 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 态下的损益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那么,用冒险法选取的最 优方案为:(丙) 35.在管理学中,组织的静态方面含义 就是(组织结构) 36.企业采用大批量生产,如汽车装配 线,需要高度集权,组织结构的设计应 采用(机械式结构) 37.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 (事业部制结构) 38.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 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量才使用) 39.组织内部管理人员的选聘主要来自 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一般而言,(高 层管理者)的选聘多采用外源渠道。 40.考评管理人员的理解能力和组织执 行能力主要通过向(上级部门)、 41.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 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 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 方法之一,即(职务轮换) 42.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构成领导者 非权利性影响力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 面(品德、学识、能力、情感) 43.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 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 的力量是他的(自身影响力) 44.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 性的领导类型,(9-1型)领导方式对业 绩关心较多,对人很少关心,属于任务 式领导。 45.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 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 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 是(保健因素) 46.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 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 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属于(内容型激励 理论) 47.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 (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 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48.“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 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成就需要) 理论的观点 49.工作丰富化的重点是(一般专业人 员) 50、沟通的深层次目地是(激励或影响 人的行为) 51.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 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方式是(正 式沟通) 52.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 (使用反馈技巧) 53.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 (解决问题) 54.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 (反馈)过程 55.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 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 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前馈 控制) 56.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环节)不同, 控制可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 控制 57.在控制标准中,诸如单位产品产出 所需工时数、耗电量、原材料消耗量, 及单位机器台时产量、货运吨公里油耗 等标准属于(实物标准)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管理学基础》精选考题库

管理学基础(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D)的重要性。 A. 组织 B. 预测 C. 预防 D. 计划 满分:3 分 2.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C)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 目标、原则和结构 B. 目标、部门和效率 C. 目标、部门和关系 D. 目标、部门和人员 满分:3 分 3.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D)的角色。 A. 发言人 B. 组织联络者 C. 领导者 D. 精神领袖 满分:3 分 4. 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C)是最为重要的。 A. 人际技能

B. 概念技能 C. 技术技能 D. 管理技能 满分:3 分 5.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 A. 科学技术 B. 加强人的管理 C. 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增强责任感 满分:3 分 6.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C)。 A. 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B. 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 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满分:3 分 7. 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B)。 A. 复杂人 B. 经济人 C. 社会人 D. 单纯人 满分:3 分 8.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A)。 A. 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B. 先进的社会制度 C. 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 D. 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 满分:3 分 9.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C)。 A. 企业精神 B. 企业价值观 C. 企业文化 D. 企业形象 满分:3 分 10. “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A. 泰罗 B. 法约尔 C. 西蒙 D. 韦伯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ABC)。 A. 管理具有二重性 B. 管理具有科学性 C. 管理具有艺术性

2019电大《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题库完整

一、单选题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书面沟通)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 (头脑风暴法)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首创的一种预测决策方法。(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运营能力)控制能够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而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计划)的重要性。 “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西蒙) 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事业部制结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科学管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A— 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沟通类型中,(情感式沟通)具有润滑剂的作用。 B—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马克斯·韦伯)。 C— 成就需要理论一般适用于(主管人员)的研究。 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 D—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精神领袖)的角色。 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转移法)。 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是可取的方法。 当信息接受者对信息发送者的信息做出发应时,就出现了反馈。反馈体现了沟通的(双向性)特征。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对于营利性组织来说,(降低成本)是提高组织经济效益或获取价格优势的基本途径。 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市场预测)。

2019年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已排版)

管理学基础各章复习题小抄 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影响组织管理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1)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2)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3)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党和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4)科学技术环境。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可提供利用的技术资源。(5)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6)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3.组织的外部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 (1)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时综合地对组织发生影响,制约着组织的行为。组织生存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必须全面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2)交叉性,构成组织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其中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3)变动性,组织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影响组织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有的呈渐进性,变化比较缓慢,不容易为组织及时觉察和认识;有的呈突变性,它会很快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组织的领导者具有预见性,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并迅速采取对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 4.组织与外部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各种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概括起来说,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A.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具体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B.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织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C.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也就是说,某一事物行为对他事物或周转的人或社会行为的波及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任何组织要想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都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5.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1)计划。计划就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最后,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决策。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决策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穿管理的全过程。(3)组织。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4)人事。是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5)领导。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6)激励。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 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去。 第2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科学管理有哪些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 发点,是确定各种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的基础。(2) 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 的管理。(3)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 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根据这些基本出发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原理:(1) 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 与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 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为什么称法约尔为经营管理之父? 享利?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 表。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有重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 管理》,该书成为一般管理理论的最早的全面论述。 法约尔由此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3.霍桑实验指的是什么事情?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1932),美国国 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 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 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 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 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 察试验。 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 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 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 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的 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该实验导致人际关系学 说的出现。 4.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 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 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 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 综合性学科。进入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 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 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 涉及的范围来看,包含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 行为和组织行为。 5.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 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约法尔认为管理的职能有 五个,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 种职能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职能具有 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 点不同。 6.何谓企业文化?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 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 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 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 的行为准则。(3)物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 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 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7.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 其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 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 职能是共同的。(2)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 戴尔。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不 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 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培育学 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3)系统管 理学派。该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 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 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 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它提出,必须以 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综合运用 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 系。系统管理学派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 研究管理的局限性,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明管理的本 质,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4)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 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 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 中研究决策问题。(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 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 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 情报的系统。(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 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 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 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有效也 不是绝对无效,采用哪种理论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 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 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2)主导性:组织、人事、 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 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 主导性特征。(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 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 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 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 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 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 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 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 等等。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 综合计划。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 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 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1)目标 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 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 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2) 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 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 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 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3)定量化原则。 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 度性。(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 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 目标必然实现。(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 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 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 行管理。目标管理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开放系统进行 动态控制。通过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在企业内部建立 起纵横交错的完整目标连锁体系。企业管理工作主要 是协调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考核监督目标的完成情 况。(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 佳的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强调职工自 我管理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 上下级之间的充分协调,让职工参与管理,实行管理 的民主化。(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目标管理 中,对目标要达到的标准,成果评定的方法都规定得 非常具体,明确。按照成果优劣分成等级,反映到人 事考核中,作为晋级,升职,加薪的依据。 4.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目标建立。这目标管理实 施的第一阶段,主要指企业的目标制定、分解过程。 这一阶段是保证目标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在目标设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 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第二,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 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 确性。第三,目标期限要适中。第四,目标数量要适 中。 (2)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 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 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 任。 目标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标体系的逻辑 要严密,纵横成网络,体现出由上到下越来越具体的 特点。第二,目标要突出重点,与企业总目标无关的 其他工作不必列入各级分目标。第三,要鼓励职工积 极参与目标分解,尽可能把目标分解工作由“要我做” 变为“我要做”。第四,目标分解完毕,要进行严格 的审批。 (3)目标控制。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民主管理, 同时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 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目标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发挥职工自 我控制的能力必须将领导的充分信任与完善的自检 制度相结合。第二,建立目标控制中心,结合企业均 衡生产的特点保证企业生产的动态平衡。第三,保证 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目标做 出必要的修正。第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企 业在目标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形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 围。(4)目标评定与考核。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 现问题,奖优罚劣,及时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 与不足,以此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目标评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首先进行自我评 定。第二,上级评定要全面、公正。第三,目标评 定与人事管理相结合。第四,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目 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5.如何评价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 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 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 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组织 管理任务的过程。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 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向企业提出 了相应的要求。 目标管理制度的优点:(1)目标管理能有效地提高 管理的效率。(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3) 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4)能实行有效的 监督与控制。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 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 果的考核与奖惩标准很难统一。(4)企业职工素质差 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第5章预测 1.预测的作用有哪些?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 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 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1)为企业计划 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2) 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3)有利于企业制 定科学的技术创新策略。(4)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和应变能力。 2.预测的类型是怎么样划分的? (1)按预测范围的不同分为: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 经济预测。(2)按预测内容的不同分为:市场预测; 技术预测;收入预测或经营绩效预测;经济形势预测 (3)按预测性质的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4)按预测时间长短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 短期预测。 3.选择预测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2)要注意预测 的经济性。(3)要考虑收集资料的难易程度。(4)对 准确度的要求。 第6章决策 1.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1)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要求 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能够预见事物的发 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2)目标性。决 策目标就是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无目标的决策或目 标性不明确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误。 (3)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4)可行性。决策所做的 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 切实可行。(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 的分析判断过程。(6)科学性。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 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 2.决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决策根据其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可分为许 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采用不同的决策方法。 为了正确进行决策,必须对决策进行科学分类。 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 和业务决策。 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划分,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 序化决策。 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分类,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 不确定型三种。 3.决策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满意原则。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 (2)层级原则。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 务活动的客观要求。实行层级原则,既有利于组织高 层决策者集中精力抓好战略决策,例外决策,又可提 供下级单位的领导者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改善组织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