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人训 诫子言

古人训 诫子言

古人训 诫子言
古人训 诫子言

古人训诫子言,八十句代代传。

国学经典世代传承,圣贤智慧取之不尽,古为今用仍不过时,诗词歌赋警句名言,

累积学识陶冶性情,修身立德处世智慧,只言片语言简意赅,寓意绵长人生哲理。

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语出:《尚书》

句解:为名为利玩弄别人就是缺德;沉迷于个人的浅薄喜好就会失去人生志向。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出:《治家格言》

句解:在生活中,一粥一饭,一件半衫都不要轻易浪费,应当明白这些都是来之不易。

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语出:《增广贤文》

句解:羊羔吃母乳都是跪着以示感恩,母鸦老了小乌鸦懂得衔食喂母,为人子女理当懂得尽孝。

4、有容,德乃大。语出:《尚书》

句解:心怀宽阔的人可容人,可容事,这就是高尚的道德。

5、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语出:《治家格言》

句解:家里雇佣人不必讲究美貌,自己的妻子最好不必穿着暴露打扮妖艳,居家过日子讲究低调。

6、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出自《治家格言》

句解:偏听妇家之言而伤害了骨肉亲情,不是男人汉所为,重钱财而不善待父母,不配为人子。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

句解:人在困难时也必须洁身自好注重品德,在富有时也要顾济贫困多做慈善。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出:顾炎武

句解:国家要想兴旺发达不致落后衰败,这是每个国人的责任。

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语出《劝学》

句解:年轻时不明白学习的重要,到老了就会后悔,再来学习为时已晚。

10、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语出:《警世通言》

句解: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必在人前显摆自夸,比你厉害的人肯定还有。

11、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句解:做人做事留点余地,春风得意时要懂得知足,不要得寸进尽。

1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语出:朱熹

句解:读重要的书,不但要用心思考,还要用认真细看,平时还要多读,这样才能读的明白透彻。

1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语出:《增广贤文》

句解:做学问必须持之以恒,否则就会退步。

14、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

句解:“礼”就是国有章法,民有道德,做人做事讲规矩讲原则,最重要的就是要达到社会和谐。

1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语出《增广贤文》

句解:要想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一定高度,撑握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靠勤学苦练。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出:屈原《离骚》

句解:追求人生真理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必须持久的去追寻和擦索。

17、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语出:《醒世格言》

句解:人不要认为自己笨,只要肯付出别人多倍的努力,可能还会比所谓聪明人早成材。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出:《论语》

句解: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之前,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各项准备和谋划。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语出:诸葛亮

句解:不贪图虚名私利,保持着淡定的心境就不会失大志,做事不要浮躁,心正心静才能着眼未来看得更远。

2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语出:陈廷焯

句解:很多知识在用到时才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许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明白其难处。21、治人不治反其智、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语出:《孟子》

句解:自己认为对别人很友爱,可还得不到别人的友爱时,就反思自己是否做得不够;管理属下时没管理好,别人不认可你,就要反思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你认为对别人很尊重,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时,就要反思自己做的是否真诚。

22、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语出:陈寿《三国志》

句解:国家是以民生为根本,而百姓是以衣食无忧为根本。

2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语出:陶渊明《杂诗》

句解:岁月飞逝转眼就老了,当年豪情已不再有,就如同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

2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出:苏轼

句解:平进多观察学习,见多则识广,好的知识牢记于心,知识积累丰富做事情就会得心应手。

25、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语出:《增广贤文》

句解:人的一生总有起起落落,贫富无常,哪怕十年时间里都会有起落无常。

2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出:《贤文》

句解:真诚善言就如同冬天炉火一样温暖,刻薄恶毒之语哪怕是炎热夏天也让人心寒。

2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语出:苏轼《水调歌头》

句解:人隔千里只要心中有情,哪怕千山万水,只要看到明月就能想起对方,此情是永远长久的。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语出:秦观《鹊桥仙》

句解:只要两人感情真诚,彼此心心相印,又何必在意卿卿我我,朝夕相守。

29、义感君子,利动小人。语出:《晋书》

句解:只有君子能深明大义,而小人只要一点小利就可以让他心动。

3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语出:《左传》

句解:安全的时候就要意识到可能会出现的危机,意识到了才能有所准备,有了准备就可

3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语出:韩愈

句解:做学问做事业就要勤劳刻苦,游戏玩乐就会荒废时光,成功在于心用思考,失败就败于盲从放纵。

3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语出:《旧唐书》句解:用铜镜可以保持衣冠整洁,博览古今就可以明白世事兴衰的道理,看懂人情世事方会明白自己优点和缺点。

3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语出:《史记》

句解:有智慧有谋略的人在家里也能指挥千军万马打胜仗。

3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语出:《史记》

句解:再聪明的人千番思虑后,也会有一次失误;再愚蠢的人经过千番考虑,也会有正确的思路。

35、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语出:李商隐

句解:纵观以往前人,国也好家也好,兴旺发达都是因为勤劳节俭,衰败都是由于奢侈高调。3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出:《诗经》

句解:自家山石无玉,可借用别的山石头来琢磨玉器。自己没有条件可以借助外在能力来帮助自己,提高自己改正错误。

37、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

句解:率先出击就能一招制敌,随后应战就有可能受别人限制。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句解:一个有志向的人哪怕年龄大了,仍然还有雄心壮志。就是到了晚年心态也不会消沉。老当益壮、锐意进取,虽是暮年,雄心不减。

39、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语出:《尚书》

句解:人不学习,就如同面墙而立,眼前都是空白。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语出:《汉书》

句解:看到塘里有鱼又想得到,就赶快回家想办法得到渔网。别人发财光羡慕没用,还是要靠自己想办法。

4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语出:《史记》

句解:人潮中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哪一个不是为了利益在奔波。

4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语出:唐太宗《赠萧禹》

句解:在风雨中方可看出谁是真心朋友,在动荡环境中才可看出难是忠诚。

43、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语出:《孔子家语》

句解:好药味苦但能治好病;良言奉劝话不好听但能有利。

4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出:荀子

句解: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哪能远到千里,不把小溪细流汇聚一起,哪能有茫茫大海。4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语出:《左传》

句解:没有人不会犯错误,知错就改,这就是智慧。

4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语出:《庄子》

句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4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语出:《论语》

句解:在同伴三人当中,就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取其长处而学习,视其缺点而自戒。

4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语出:《庄子》

句解:真诚道德的人交往,就如同水一样平淡纯洁,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就如同酒一样甘甜。4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出:《论语》

句解:君子不会夸夸其谈,但在行动上反应敏捷而又迅速。

5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语出:《孟子》

句解:在金钱地位面前不迷惑贪心,在贫困潦倒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在权势压力下不屈服变节,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5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

句解:对别人的父母长辈就如同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尊重,爱护别人的孩子也如同爱护自己孩子一样对待。

5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

句解:为人坦荡正直,问心无愧,抬头不怕雷打,低头没有人骂。

53、小人之过也必文。语出:《论语》

句解:小人不敢面对自己的过错,只知道掩饰和狡辩。

5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语出:《周易》

句解:君子处世行为就像天一样,刚强有力,生生不息,为人道德就像大地一样,坚厚博大,容载万物。

55、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语出:《礼记》

句解:只要自己不恶言相对别人, 再难听的恶语也不会骂到自己身上来。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语出:《礼记》

句解:再好的玉石不经过一般雕琢,不会成为玉器;人不经过努力学习,就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57、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语出:《尚书》

句解:天灾可以逃避;自造的罪孽是逃脱不了的。

5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语出:《战国策》

句解: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后面做事情就会有个借鉴和参考。

59、青取于蓝、而青于蓝。语出:《荀子》

句解:青色是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草更深。后人通过努力超过前人这是很正常的。6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出:《楚辞》

句解:比喻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61、德不孤,必有邻。语出:孔子

句解:有道德的人就不会孤单,志同道合的人都会彼此为伍。

6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语出:《弟子规》

句解:为人要合群而使团队和谐、亲近、有德行,只要有空闭的时间和精力都要用到学习当中。

6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出:《左传》

句解:一个人说过的话再有道理如果没有记载下来,这个方案也执行不了多久。

6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语出:《战国策》

句解:不要只顾眼前的争战利益,要考虑最终的敌人是谁,最张的胜利归谁。

6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出:《礼记》

句解: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和策划,否则就会导致失败。

66、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语出:《礼记》

句解:接受别人的赠礼而不知道回礼,就是失礼,别人这样也是失礼。

6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礼记》

句解:水太清的塘里是没有鱼的,人过于精明了就没有什么朋友了,一个领导过于苛刻也就没人跟从了。

6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语出:《孟子》

句解:做人做事要遵循道义和法则。

6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语出:《老子》

句解:真实可信的言语可能不好听,漂亮的言词未必真实可信。

7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语出:《后汉书》

句解:真诚之心最为可怕,能感天动地,哪怕坚固的金石也为之裂开。在团队里只有真诚待人才会有感召力。

71、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语出:《答宾戏》

译文:一个人一件事都是靠实干才取得名气和品牌,而不是弄虚作假就能得到的。人不可以骗取功名,也不应虚假炒作名声。

7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语出:《三国志》

句解:长时间不见的人就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他。别人在进步而你却没有看见。

7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语出:《礼记》

句解:工作和学习都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这才是很好的方法。

74、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语出:《老子》

句解:解决难事情就要从容易解决的时候去想办法,做大事情都是从小事做起。7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语出:《增广贤文》

句解: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76、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语出:《小雅》

句解:夫妻儿女感情深厚,恰如琴瑟协奏。兄弟间和睦相处,快乐无比。

7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语出:《老子》

句解:能看透别人是聪明,能战胜自己才是智慧。

78、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

句解:自己都不喜欢的就不必强加给别人。

7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语出:《后汉书》

句解:贫困时的知心朋友富贵了也不可忘记、共患难的妻子即使富贵了也不能抛弃。

8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语出:《孟子》

句解:有利的机会不如有利的地理环境位置,有利的位置不如精诚合作的好伙伴。

古诗周公诫子翻译赏析

古诗周公诫子翻译赏析 文言文《周公诫子》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注释】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贵:地位显要。畏:同“威”,威严。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翻译】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b/19670,并凭借行为

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柳宗元驳复仇议翻译优选稿

柳宗元驳复仇议翻译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臣伏见天后时①,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②,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③,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④。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⑤,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⑥。 注释: ①伏见:旧时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可译为知道,了解。天后:即武则天(624-705),名武瞾。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立为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在位十六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李哲复位,恢复唐朝。 ②同州:唐代州名,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一带地区。下邽(guī):县名,今陕西省渭南县。徐元庆:当时某驿馆的服务人员,徐元庆替父报仇,谋杀官员赵师蕴案是武则天时轰动一时的谋杀案。 ③县尉:县令的属官,专司当地的治安工作。或称御史大夫。 ④卒:最后,最终。束身归罪:自首。 ⑤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武后时曾任右拾遗,为谏诤之官。旌(jīng):表彰。闾:里巷的大门。 ⑥过:错误,失当。 译文:微臣知道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并且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将他处以死罪,同时在他的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臣私下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②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僣③,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注释: ①贼虐:残害,践踏 ②黩(dú)刑:滥用刑法。黩,轻率。 ③僭(jiàn):越过,超出本分。 译文: 臣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意思是说,不要让礼受到践踏,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仇而杀了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意思是说,不能让刑受到践踏,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礼和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实际应用却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昭示天下,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躲避刑罚的人就不能辨别立身之道,以此作为法则行吗?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探究事理来制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和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向使刺谳①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②,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③,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④为大耻,枕戈⑤为得礼,处心积虑,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 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 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 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 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 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 悲守穷庐()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周公诫子

《周公诫子》教案 常营镇第一中学李秋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韩婴及其《韩诗外传》的文学常识;并能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并能把握课文内容,领悟选文主旨,学习言简意赅的写法。 ?情感价值观:从课文内容中受到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分析: 《周公诫子》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是一个古诗文单元,所选古诗文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周公诫子》这篇课文中以“握发吐哺”来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并以六中“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到了九年级,已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并大致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对于本文,我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分析方法。学法上,我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准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和讨论交流法。 媒体选择与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有关周公的视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教学设计>文章的写法。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周公的故事及诗文,进而循此导入新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周公诫子 ――韩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关于周公的视频导入对周公的介绍,引出课题。 周公”何许人也? 师归纳:周公,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武王死,以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周公摄政七年,“握发吐哺”,呕心沥血。曹操《短歌行》中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解题:诫:告诫,警告劝诫。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 三、了解韩婴,伯禽。 韩婴,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 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 伯禽:姬姓,字伯禽。周公长子,周代鲁国的始祖。 四、温故知新:(1)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岳母刺字》、《孟母三迁》、

驳复仇议阅读题及答案.doc

驳复仇议阅读题及答案 《驳复仇议》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驳论性的奏议,这篇奏议阐述了"调"即"和谐"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驳复仇议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驳复仇议》阅读原文 臣伏见天后①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

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天后:武则天。②刺谳:刺,探寻;谳,议罪。 ③推刃:往来项杀。 《驳复仇议》阅读题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窃独过之过:认为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僭:僭越 C.不愆于法愆:罪过

《周公诫子》精讲精练

《周公诫子》 【通假字】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畏”通“威”,威严) 【古今异义】 1、聪明睿智 古义:明察事理 聪明: 今义:听觉、视觉敏捷,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 2、德行宽裕 古义:宽大,宽容 宽裕: 今义:宽绰富裕 【一词多义】 名词: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成王封伯禽于鲁) 1、封: 动词:封闭,封合。(节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动词: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亡:动词:灭亡(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动词:走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介词:给,把(成王封伯禽于鲁) 3、于: 介词:对(吾于天下亦轻矣) 连词:因为(子无以鲁国骄士) 4、以: 连词:并且(守之以恭者) 形容词:强大(人众兵强) 5、强: 形容词:强,好(博闻强记) 形容词:聪明,智慧(聪明睿智) 6、智: 名词:有学问(守之以浅者,智) 【作者简介】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治今北京市)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外传〉。 【背景探秘】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武王死,因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管叔、蔡叔等起而反对,散布流言蜚语,纣子武庚乘机勾结管、蔡和东夷部族联合叛周。他亲率大军再次东征,讨平叛乱。又派召公营建东部维邑(今河南不洛阳),驻兵八师,对殷顽民加强监督,称成周。旋全面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包括同姓五十五人(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异姓十六人,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在封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井田制,

驳《复仇议》阅读答案附翻译

驳《复仇议》阅读答案附翻译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①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天后:武则天。②刺谳:刺,探寻;谳,议罪。③推刃:往来项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独过之过:认为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僭:僭越 C.不愆于法愆:罪过 D.不宜以前议从事从事:处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而又何诛焉王问:何以知之? C.我乃杀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元庆杀了父亲的仇人后投案认罪。陈于昂建议,先处死徐元庆,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把这个案例编入法律文书中。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礼与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实际运用中有区别,不能对同一个人既施死刑又行褒奖。自相矛盾的做法,公之于众,只会让天下人无所适从。

大学语文重点句翻译练习

重点句翻译 一、《诗经》 1、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疾,我行不来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郑伯克段于鄢》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亻它邑唯命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3、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4、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5、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6、厚将得众,不义不暱,厚将崩 7、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8、公赐之食,食舍肉 9、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0、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君将不堪 1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三、《燕昭王求士》 1、先趋而后患,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2、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3、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4、燕兵独追北,人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5、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6、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7、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四、《管晏列传》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2、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3、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5、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6、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7、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为我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1

9、知与之为政,政之宝也 10、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五、《苏武传》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4、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5、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6、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7、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8、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9、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10、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11、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12、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六、《先秦诸子语录》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七、《谏逐客书》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3、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八、《驳复仇议》 1、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2、向使刺谳其诚伪,烤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3、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4、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5、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终于一而已矣 6、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 九、《留侯论》

《周公诫子》练习题

《xx公诫子》练习题 一、阅读: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子无以xx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恭俭卑畏愚浅 4.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二、基础题(10分) 1.给下列字注音。(4分) xx()姬()怠()嚼()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成王之叔父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守之以愚者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莲,xx君子者也 D.执策而临之 3.翻译句子。(4分) ①又相天子,吾于天亦不轻矣。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xx。 三、课文阅读题(20分) 阅读整篇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xx词义。(4分) 俭:畏: 贵:哲: 2.翻译句子。(4分)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②夫贵为天子,富有xx,由此德也。 3.文中提到的xx、纣是谁?(3分)

优秀教案《周公诫子》

《周公诫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一)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进行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三)学习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衍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四、教材精华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土。(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成王:即周成王,姓姬,名诵。其父武王死时,他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伯禽:周代鲁国的始祖。姬姓,字伯禽。周公旦长子。无以鲁国骄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相:辅佐。于:在。轻:低。]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土。(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几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几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沐:沐浴。哺:口中含嚼的食物。犹:还。]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威严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德行:道德品行。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

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 (附翻译赏析)

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附翻译 赏析) 文言阅读练习:《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 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 悲守穷庐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语文版《周公诫子》课文全解

27.周公诫子 选文中以“吐哺握发”形容君王为国家礼贤下士,殷求人才的精神,并以六种“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守以畏者(wēi)睿智(ruì)桀(jié)纣(zhòu)欤(yú) 2、形近字 ┏禄(lù)俸禄┏裕(yù)富裕┏沐(mù)沐浴 ┗碌(lù)忙碌┗俗(sú)通俗┗淋(lín)淋湿 3、多音字 ┏(xiāng)相信┏(wèi)畏惧 相┫畏┫ ┗(xiàng)宰相┗(wēi)守以畏者 4、词语解释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往】去,到……去。 【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 【相】辅佐。 【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 【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贵】地位显要。 【畏】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聪明。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亡】灭亡,死亡。 【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5、文学常识填空 (1)《周公诫子》选自____,作者____,____(朝)古今诗学_____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___家,姓___名___,曾帮助____灭商。 (3)“一沐三握发,_____,犹恐_____”就是____的典故。 【参考答案】 (1)《韩诗外传》韩婴西汉韩诗学 (2)政治姬旦武王 (3)一饭三吐哺失天下之士吐哺握发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燕(郡治在今北京市)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外传》。清赵怀玉曾辑《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外传》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2、关于周公 【明确】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3、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 4、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

柳宗元驳复仇议翻译

驳复仇议 臣伏见天后时①,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②,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③,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④。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⑤,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⑥。 注释: ①伏见:旧时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可译为知道,了解。天后:即武则天(624-705),名武瞾。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立为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在位十六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李哲复位,恢复唐朝。 ②同州:唐代州名,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一带地区。下邽(guī):县名,今陕西省渭南县。徐元庆:当时某驿馆的服务人员,徐元庆替父报仇,谋杀官员赵师蕴案是武则天时轰动一时的谋杀案。 ③县尉:县令的属官,专司当地的治安工作。或称御史大夫。 ④卒:最后,最终。束身归罪:自首。 ⑤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武后时曾任右拾遗,为谏诤之官。旌(j īng):表彰。闾:里巷的大门。 ⑥过:错误,失当。 译文:微臣知道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并且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将他处以死罪,同时在他的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臣私下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②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僣③,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注释: ①贼虐:残害,践踏 ②黩(dú)刑:滥用刑法。黩,轻率。 ③僭(jiàn):越过,超出本分。

《周公诫子》练习题

《周公诫子》练习题 一、阅读: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 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 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 恭俭卑畏愚浅 4.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二、基础题(10分) 1.给下列字注音。(4分) 禄()姬()怠()嚼()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成王之叔父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守之以愚者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执策而临之 3.翻译句子。(4分) ①又相天子,吾于天亦不轻矣。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三、课文阅读题(20分) 阅读整篇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义。(4分) 俭:畏: 贵:哲:

《诫子书》《周公诫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①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②,守以卑③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④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⑤;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⑥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①恭:肃敬,谦逊有礼.②尊盛:位高势盛.③卑:低下。④畏:同"威",威严。⑤哲:明智,聪明.⑥由:奉行,遵从.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本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 【答案】 5.(1)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6.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驳《复仇议》-柳宗元-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驳《复仇议》|柳宗元|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驳《复仇议》|柳宗元|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①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天后:武则天。②刺谳:刺,探寻;谳,议罪。③推刃:往来项杀。 柳宗元《驳复仇议》参考译文 我(从记载上)看到天后在位时,有个同州下圭人,叫徐元庆,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他终于能够亲手杀死父亲的仇人,再自缚其身投案认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处死徐元庆,然后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且请求将这一案例编入律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典。我个人认为他的建议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最根本作用,用来防止动乱。如“礼”说,不要做凶残暴虐的事,凡是做儿子的杀害无辜之人,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刑”的最根本作用,也是用来防止动乱的,如“刑”规定,不要做凶残暴虐的事,凡是做官的杀害无辜之人,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一致,但运用起来有差异,表彰和诛杀是不能同时运用到一个人身上的。处死当

周公诫子

周公诫子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一)解题: “周公”,是周初的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诫子”告诫儿子。 (二)作者简介。 《周公诫子》选自《韩诗外传》,作者韩婴,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韩婴,涿郡郑人(今任丘市)人,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称他韩太傅。韩婴是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讲学授徒写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韩故》、《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他是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三)《韩诗外传》简介。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篡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二、字词学习。 (一)生字学习。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沐(mù):1、洗头发,也泛指洗涤。如:沐浴。2、<书>借指蒙受。如:沐恩。3、姓。 睿(ruì):<书>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 <书>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二)多音多义词。 相 (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5、相貌。 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3.姓。 (三)通假字。 守以畏【通“威”,威严】者 (四)一词多义。 于成王封伯禽于【介词,将,把】鲁吾于【介词,对】天下亦不轻矣 由由【奉行,遵从】此德也必由【经由】之路由【因为】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以子无以【因为】鲁国骄士守以【介词表凭借,相当于“用”】俭者 智聪明睿智【聪明、智慧】守之以浅者,智【显示出明智】 德德【名词,道德】行宽裕皆谦德【名词,品德,美德】也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名词,恩,恩情】其德【精神】全矣 之周公诫之【代词,代伯禽】曰吾,文王之【结构助词,的】子 德行宽裕,守之【代词,代“德行宽裕”】以恭者犹恐失天下之【结构助词,的】士 (五)古今异义。 1.子无以鲁国骄.【古义——怠慢、轻视;今义——骄傲】士 2.又相.【古义——辅佐;今义——互相】天子 3.吾于天下亦不轻.【古义——轻微,低下;今义——重量小】矣 4.吾闻,德行宽裕 ..【古义——宽大、宽容;今义——指宽绰富余】,守之以恭者,荣 5.富有四海,由此 ..【古义——遵从这些;今义——由于这】德也 6.聪明 ..【古义——明察事理;今义——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睿智 (六)词类活用。 1.子无以鲁国骄.【形容词用作动词,怠慢、轻视】士

《周公诫子》课后练习及答案

《周公诫子》课后练习及答案《周公诫子》课后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 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 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 恭俭卑畏愚浅 4.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二、基础题(10分) 1.给下列字注音。(4分) 禄( ) 姬( ) 怠( ) 嚼( )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成王之叔父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守之以愚者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执策而临之 3.翻译句子。(4分) ①又相天子,吾于天亦不轻矣。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三、课文阅读题(20分) 阅读整篇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义。(4分) 俭:畏:

《周公诫子》知识点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周公诫子》 知识点滴 【通假字】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畏”通“威”,威严)【古今异义】 1、聪明睿智 古义:明察事理 聪明: 今义:听觉、视觉敏捷,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2、德行宽裕 古义:宽大,宽容 宽裕: 今义:宽绰富裕 【一词多义】 名词: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成王封伯禽于鲁) 1、封: 动词:封闭,封合。(节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动词: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亡:动词:灭亡(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动词:走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介词:给,把(成王封伯禽于鲁)

3、于: 介词:对(吾于天下亦轻矣) 连词:因为(子无以鲁国骄士) 4、以: 连词:并且(守之以恭者) 形容词:强大(人众兵强) 5、强: 形容词:强,好(博闻强记) 形容词:聪明,智慧(聪明睿智) 6、智: 名词:有学问(守之以浅者,智) 课文助读 【作者简介】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治今北京市)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着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外传〉。【背景探秘】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武王死,因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管叔、蔡叔等起而反对,散布流言蜚语,纣子武庚乘机勾结管、蔡和东夷部族联合叛周。他亲率大军再次东征,讨平叛乱。又派召公营建东部维邑(今河南不洛阳),驻兵八师,对殷顽

民加强监督,称成周。旋全面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包括同姓五十五人(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异姓十六人,作为扞卫王室的屏藩。在封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归政成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建立各项典章制度,使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一生注重礼贤下士,善待来者;并主张“明德慎罚”,即使对持殷人,也实行所谓“义刑义乐”。 【资料链接】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辨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即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着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着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着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着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