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貌规划说明书正文

风貌规划说明书正文

风貌规划说明书正文
风貌规划说明书正文

说明书正文

木垒东天山大龙王景区风貌规划说明书

1 规划背景

1.1风貌规划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现在,城市新城区的建设工作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开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在建筑的规划方面也出现了忽视各个城市自身建筑风貌特色的规划和打造,造成了新城区风貌千篇一律的景象出现。新城区在自身城市风貌的塑造工作是相当有必要的。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同时也进入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近30年的城市发展成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新区建设,尤其是建设数量和速度令世界瞩目,但各个城市的新区建筑风貌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问题。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地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当前中国城市新区建设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可谓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二是城市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地方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投资者,更多的是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由开放商投资建设;三是城市新区作为体现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新形象的载体,已成为不少地方官员展现其政绩的“显示器”。在开发商看来,建筑作为空间生产的最终产品。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全球的建筑公司及其代理者涌入中国。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开发商提供“款式”多样的选择。而信息化和全球化也使得建筑符号的传播极其便利。建筑师在设计周期、资本和文化的多重压力下,一般只能只能按照开发商的要求提供建筑设计产品。可见,在政府开发控制弱化的情况下,依靠开发主体和建筑师的理性自觉,有可能在某些地块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的建筑个体或建筑群体(有同一个开发商),但难以在片区和城市层面有效形成整体有序的建筑风貌。所以风貌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1.2风貌规划的紧迫性

1、扩大有效需求要求,旅游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从木垒县的经济运行态势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要把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力气。旅游业可以带动很

多行业的发展,直接增加高额收入,扩大有效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必须加快发展。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要求旅游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当前,木垒县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旅游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服务业的比重,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因此,要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3、扩大就业、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要求旅游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旅游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大,劳动力转岗适应快,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尤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较大贡献。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旅游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是调整结构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走出一条加快木垒县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1.3风貌规划的挑战性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处阿尔泰构造带,博格达构造带和准噶尔地块交汇处,在不同构造的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戈壁和沙漠等地貌类型。同时复杂的城镇格局与风貌状况也为规划的进行与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2 景区性质与规划结构

2.1木垒概况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接壤,西与奇台县毗邻,南倚天山与鄯善县相望,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

交界,境内设有乌拉斯台口岸,国界线长约150公里。

木垒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民风古朴。原始的胡杨群落,古老的森林硅化木,神秘的鸣沙山,都巧妙的荟萃在木垒。境内生长着丰富的药用植物,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雪莲、紫花贝母、苁蓉、马鹿茸、甘草、柴胡、大力子等十余种。珍稀野生动物有鹅喉羚、狗熊、雪豹、野驴、北山羊等。矿产资源有金、铜、铁、石英、盐、石墨、煤等3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有羊绒衫、水泥、鹰嘴豆粉、粉丝、粮油、白酒、建材等。木垒县交通便利,省道303线、228线贯穿全境,通讯方便快捷。

木垒地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古代曾是匈奴、鲜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兵家必争之地。虽经几千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西域地方政权的多次更迭,但是木垒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时期,西域有36国,蒲类国为其中之一,木垒为蒲类国后国,史载蒲类国人“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有牛、马、骆驼、羊畜。能作弓矢,国出好马”。唐贞观十四年,唐王朝统一了西域各国,在木垒设蒲类县,属庭州管辖,清代,木垒定名“穆垒”,清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在木垒设置警备衙门,民国6年,木垒设县佐,属奇台管辖,民国19年,木垒正式建县,定名为木垒河县,隶属迪化行政长官公署第一行政区。

2.2木垒性质与规模

全县总面积22171平方公里,有可利用草场1664万亩,耕地面积95万亩,年播种面积52万亩左右,其中水浇地29万亩(喷灌地13万亩),山旱地23万亩。县辖13个乡镇场60个行政村8个社区。全县有14个民族,共有人口86344人,其中哈萨克族21575人,占总人口的24.98%;汉族58181人,占总人口的67.4%;维吾尔族4365人,占总人口的5%;乌孜别克族1076人,占总人口的1.2%;其它民族1147人,占总人口的1.3%。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4664人,占74.89%,非农业人口21680人,占25.1%。

2.3总体结构

木垒“一主三副、三轴、三板块”的县域空间结构布局(一主三副:木垒县域是空间增长极。一主是县城,含木垒镇、照壁山乡、新户乡以及周边居民点,是县域综合中心;三副是西吉尔、雀仁和老大石头,承担次区域中心城镇的职能。

三轴:中部县城由南向北延伸的产业整合轴,构成了县域产业发展的脊梁、东部村镇聚合轴以及西部村镇聚合轴,是县域村镇职能的主要拓展轴。三板块:准东煤化基地协调板块、有机特色农业拓展板块、特色牧业及下游产业拓展板块)。

2.4功能

木垒县围绕打造“阳光绿色之城、避暑宜居之城、旅游休闲之城”,以打造城市景观为重点,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为着力点,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2.5风貌格局

景区设施建设就地取材,外土内洋,反城市化规划建设,突出边疆农牧区、乡村、城镇原生态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尽量避免钢筋、水泥、瓷砖等现代建材人为造成与环境不协调的视觉污染。

2.5.1现状各功能建筑风貌

2.5.1.1村庄民居

2.5.1.2居住建筑

2.5.1.3公共建筑

2.5.1.4商业建筑

2.5.2现状其他城市风貌要素

2.5.2.1城市道路广场

2.5.2.1城市家具

2.5.3现状城市空间风貌

2.5.

3.1现状公共开敞空间布局

2.5.

3.2现状道路界面

2.5.

3.3现状建筑高度布局

3 景区现状风貌分析

3.1自然环境

3.1.1环境特点

1.地形地貌

木垒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天山东段余脉自西向东纵贯于县境的南部。南部山地,群峰挺拨,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林间空地牧草茂盛,是传统的夏牧场。中部是传统的河灌农耕区。北部的沙漠地带及北塔山、哈甫提克山一带,是传统的牧业区。

(1)南部山区

南部博格达山属天山东段末梢,海拔3482—1700米,山势由西向东递减,最高峰位于西吉尔南部,海拔3482米。全县6条山水河流均分布于博斯坦河以西的山区,这一地区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坡陡谷窄,河谷发育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形成悬崖陡壁。博斯坦河以东的山区,山势逐渐低缓,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山体低矮,岩石裸露,无常年性河流分布,但泉水分布较丰富。分布在南部山区的主要景区(点)有大南沟、石人子沟、岩画及山区水库。

(2)山前丘陵

南部山前丘陵海拔1700—1200米,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使东西部丘陵形成明显的差异,博斯坦河以西的山前丘陵分布有大小河沟33条,山前缓坡被冲刷切割成梁槽相间的缓坡浅丘,梁顶浑圆而坡缓,这一地区是木垒县旱地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博斯坦河以东的山前丘陵由于降水较西部丘陵少,旱地种植较少。

分布在该区域的主要景区有霍加墓、龙王庙水库、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等. (3)中部平原

自山前丘陵以北至北部沙漠以南为辽阔的平原戈壁,整个地貌属冲洪积平原,海拔1200—700米,地势平坦,博斯坦牧场以西的平原区,土层深厚,宜耕性好,是木垒县灌溉农业的主要种植区。博斯坦牧场以东的平原区,因降水少,

河流发育差,无灌溉条件,农业耕地少。

分布在该区的景区主要是围绕县城周边的民族风情度假村,丝路烽燧遗址等。(4)北部沙漠、戈壁

本区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段末梢,海拔800—600米。为东西走向的条带状,分两道沙梁横贯东西,多为固定或半固定垄状沙丘和平沙地,沙丘高约50—60米。二道沙梁以北的戈壁,有大面积的裸岩砾石地。

该区域主要景区有鸣沙山、胡杨林、哈依纳尔泉、狩猎场和硅化木群等。

(5)北部山区

主要指北塔山和大、小哈甫提克山地,系阿尔泰山向东延伸的余脉,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山体矮小,地形复杂,地质结构零乱,山体走向不一,地表多被风化石片覆盖。

2、气候特征

木垒县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只有西风气流把大西洋上空的湿润空气,经过长途跋涉带入本区,形成降水。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冷空气,从西北方入侵县境,常造成大风和降温天气。由于木垒县所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差异,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而比较凉爽,光照充足;春、夏多风,降水少,属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降水:受地形地貌、植被的影响,地区差异性明显:平原小于山区,西部多于东部。沙漠区年降水量100—150毫米;戈壁平原地带年降水量150—250毫米;山前丘陵区在照壁山以西为250—400毫米,以东250毫米左右。

蒸发:木垒县蒸发量存在垂直分带及水平分带性。木垒河以西山前丘陵蒸发量一般为2000—2100毫米,木垒河以东为2100—2200毫米;戈壁平原及沙漠区为2200—2430毫米。气温:木垒县多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最高气温11.2℃,极端最高气温36.9℃,年平均最低气温-0.2℃,极端最低气温为-31.8℃,雀仁地区可达-42℃。

3、河流水系特征

木垒县河流均属山溪性河流,发源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北坡,源头无冰川,有英格堡河、水磨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共六条河流,6条河流径流总量8442万立方米,有庙尔沟、菜籽沟、孙家沟、沈家沟、芦塘沟、沙

尔塞克、哈什湖、大浪沙、小浪沙、七城子、白石头沟、江湖里、乌宗布拉克沟、西地沟、大石头沟共16条泉水沟。泉水沟径流总量1244万立方米。

4、野生动植物

木垒县山地面积大,天然森林茂密,生长有丰富的药用植物,主要有贝母、党参、雪莲、甘草、柴胡、冬花、锁阳、肉苁蓉等140余种。木垒县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以绵羊、山羊、马、牛、骆驼等放牧家畜为优势畜种。野生动物有哦喉羚、盘羊、青羊、野驴、野猪、雪豹、雪雕、雪鸡、天山马鹿等。

3.1.2自然景观

木垒县现有自然旅游资源11处,主要有:

(1)沙砾石地型旅游地——鸣沙山。是木垒县北部沙漠深处的一座神奇沙丘,长800米左右,宽100—150米,相对高度100米,砂粒浑圆,分选好,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鸣沙山以其隆隆的沙鸣声而著名,只要有沙粒滑动,便发出隆隆之声,气势壮观,据专家考证,堪称亚洲最响的鸣沙山。近年来有不少中外游客专程来鸣沙山滑沙,感触这声音轰鸣,经久不息,尤如战斗机低空飞行的沙鸣声。

(2)生物化石点——硅化木群。木垒县的硅化木群呈东西向分布,以乌鲁功一带最多,直径12—100厘米不等,最大长度30米左右,它们千姿百态,闪烁着奇光异彩,是沙漠中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进行地史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3)奇特与象形山石——卧驼堡。位于木垒县西南部山区,以其地貌形态酷似一峰卧地的骆驼,远看又像几座相互连接的城堡而得名,这里地形奇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4)观光游憩河段——石人子沟和大南沟。均分布于木垒县南部山区崇山峻岭之中,这里苍松翠绿、遮天闭日,茸茸小草,绵绵密密,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然景色十分优美,景区内有一线天、美女峰、卧龙潭等十几处景点,是优良的避暑、野营、度假、疗养的场所。

(5)瀑布——神龙潭瀑布。位于木垒县城以南照壁山乡平顶山村境内,这里分布有大大小小7个石潭和二道瀑布,潭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为天然矿泉

水,瀑布飞流直下,似水帘挂在近10米高的石崖上,呈现出七色彩虹,十分壮观,神龙潭两面的山体,石壁矗立,陡峭险峻,状似远古时代的古城堡,又像气势宏伟的古罗马建筑,游人到此,可以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

(6)泉——喀依纳尔泉。哈语的意思是“沸腾翻滚的泉水”。这是在广阔无垠的沙海中喷涌而出的一处“救命泉”,泉的周围一丝丝翠绿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向人们展示沙漠绿洲的生命力。

3.2人文环境

木垒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距今3000多年前即有人类在县境内活动,1997年在东城镇四道沟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便是佐证。境内陆续发现的古代岩画群几乎遍布南部山区,境内沿天山一带的座座古烽燧遗址和丰富的古文化遗存,揭示了木垒文化的灿烂和历史的久远,为发展现代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多民族和谐相处,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宗教文化、民族歌舞、服饰刺绣及娱乐风俗,构成了丰富的民俗民情,成为当地具有浓郁色彩的旅游资源。

3.3现状建筑

3.3.1传统建筑

3.3.2新建建筑

3 风貌评价

3.1景区风貌总体评价

木垒东天山大龙王景区现有空间格局是两山、六水、一城,有山有水。山群环抱城区,山、水、城融为一体,自然环境优越;城市草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城市局部景观环境优美,建设较为成熟,但乡村建筑布局较为无序,建筑景观没有特色,景区整体环境有待整治,文化内涵有待挖掘。

3.2景区风貌因素评价

影响木垒东天山大龙王景区风貌的因素主要有山水、草原文化、民俗文化、

乡村建筑与景观环境。

4 风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1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结合镇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自然环境特色。将城镇、建筑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继承传统建筑文脉,在造型、比例、色彩等方面吸收传统手法加以新的发展,建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相融合的景观风貌。

4.2规划原则

4.2.1因地制宜原则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因地制宜原则,在景区总体风貌定位指导下,不同区域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景区风貌。

4.2.2整体连续性原则

风貌规划区功能多样,含有商贸、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等。每个功能片区虽各具特色,但是却同属一个整体的景观风貌格局之中,因此,它们在保持自己景观风貌特色的同时,必须具备整体连续性。这种整体连续性是人们所感觉到的一种内在的连续,而非形式上千人一面的雷同。

4.2.3动态性原则

反映社会发展的景区景观风貌存在着一个不断更新演替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景区景观风貌的塑造过程中,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力争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赋予景观以新的内容和意义。

4.2.4生态性原则

景区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设计应遵循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生态性原则,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3规划目标

打造“丝绸之路木垒民族风情游”品牌,努力将木垒县建设成为疆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大漠鸣沙山、原始村落遗址以及南部山区的“天山画廊”都将成为木垒县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支撑点。

5 景区风貌规划定位

5.1审美特征与风貌定位

所谓审美特征,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美学征象、标志。而一个景区的风貌定位,就其本质即找出这个景区区别于其他景区的显著的风貌意义上的美学标志。

木垒东天山大龙王景区自然风貌主要体现在山与水,人文风貌主要体现在草原文化与民俗文化。

木垒县河流均属山溪性河流,发源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北坡,源头无冰川,有英格堡河、水磨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共六条河流,6条河流径流总量8442万立方米,有庙尔沟、菜籽沟、孙家沟、沈家沟、芦塘沟、沙尔塞克、哈什湖、大浪沙、小浪沙、七城子、白石头沟、江湖里、乌宗布拉克沟、西地沟、大石头沟共16条泉水沟。泉水沟径流总量1244万立方米。水河道有收有放,水质良好,水面平静,有洁净、宁静、祥和之感,人工景观和沿河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升华成一个审美特征就是“净”,这里的“净水”就是木垒景区风貌中水的风貌定位。木垒县的山具有风景秀丽、文化丰富的特点,升华成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灵”,这里的“灵山”就是木垒县风貌中山的风貌定位。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通过不断举行各种对唱活动、舞会以及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娱乐活动。其中,叼羊和姑娘追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情趣。这些活动都反映出木垒人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由山水、文化而生,进而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精神与气质。这些文化升华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审美特征就是“自在”。

从而我们得出了木垒东天山大龙王景区的风貌定位为——净水·灵山·自在城。

5.2风貌定位概念解读

面阐述了木垒东天山大龙王景区风貌定位的基本概念,这里还要进行具

体的解读,从而指导规划中对净水灵山和自在城的体现。

“净水”主要是通过木垒县“水都”的形象、风貌来体现的。木垒景区区有英格堡河、水磨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等形态各异的水体,形成了丰富的水体景观。

“灵山”主要是通过木垒的照壁山、鸣沙山的风貌来体现的,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木垒的山自然就拥有了灵性。木垒山的风貌,具有“灵山”的风韵。

无论是“净水”、“灵山”抑或是遂宁独具特色的观音文化、民俗文化,都反映了遂宁的一个重要的城市精神“自在”,水的“净”体现的是木垒人民如水般宁静淡泊的心情;山的“灵”体现的是木垒人民的感悟,对生活的态度和体验;草原文化、民俗文化体现的是木垒人民对民俗文化的崇尚,丰富的类型各异的民俗文化,如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等,都体现了木垒人民的乐观、自在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木垒的城市风貌,通过山水、文化勾勒出一幅怡然自得的风景,体现出“天山木垒,养心的家”的独特韵味。

5.3宏观

5.3.1景区与环境关系

东天山大龙王景区风貌与环境的关系是山、水、城乡相互交融的现代山水园林景区。规划借鉴国内外山水园林城镇建设、开发及改造经验,并结合木垒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本土文化内涵,探索适合木垒地方特征的山水园林建设模式。

5.3.2宏观控制

东天山大龙王景区建设要严格保护景区景观特色,挖掘并发挥东天山大龙王景区自身的内在特点,包括山水形态格局和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山地地域特色。宏观控制主要是在规划中保护水体及山体环境,保留现状冲沟成为绿化渗透带,从而维护东天山大龙王景区山水园林格局。

5.4中观

5.4.1不同风貌区域

中观层次通过规划四个重点控制区域予以控制,包括游客中心、山水风貌区、民俗文化区、商务会所区、高档别墅住宅区及生态农业种植区,这几处作为规划和建设发展的重点,建筑要与东天山大龙王景区的地形特点相融和,建筑造型及环境等都应重点处理,突出它的地位与作用,并划分建筑高度控制区,控制中高层建筑。低层建筑以1~3层建筑为主,主要布置在重要景点周围及其景观通廊控制范围内。引导中高层建筑区主要是商务会所和标志性建筑物。重点控制区域应注意建筑色彩的变化,丰富和充实景区的色彩搭配。色彩的选择应以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为依据,宜采用清淡的浅色为基调,如白色、淡黄色、浅绿色或淡红色为建筑的基调。

5.4.2山水风貌区

沿河流地带留出防护绿地,两侧各留出15米、10米宽的绿廊,确保其他区域建设用地不得侵占河流生态保护带,保护景区水体两岸山体不受开发破坏。结合防洪堤控制木垒岸线,保证岸线的连续性、完整性、秩序性。

5.4.3民俗文化街区

传统街道的空间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构成一种连续的动态美,同时街道空间的变化还反映出街巷曲折、上上下下的布局,正是这种变化,给人以非常深刻的空间变化体验。街道的构成形态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山地建筑的灵活性和建筑外部空间的自由性,更体现了街巷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构成关系,沿街的街道随地形的坡度而起伏,依山势向上蜿蜒,街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和景区整体空间给人以层次丰富、自然灵活的感觉。

5.4.4商务会所区

木垒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天山东段余脉自西向东纵贯于县境的南部。南部山地,群峰挺拨,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林间空地牧草茂盛,是传统的夏牧场。中部是传统的河灌农耕区。北部的沙漠地带及北塔山、哈甫提克山一带,是传统的牧业区。由于地形地势原因木垒县是一种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利用其做商务会所是对商务会所形式上的创新。与利用山地、丘陵、牧场创建商务会所共同点是都充分利用地形来因地制宜地开发环境景观,但不同之处在于地形的变化为商务会所室外娱乐项目增添了新的趣味性。独特的地形赋予环境景观设计太多的发挥空间,而其核心就是利用好大面积、高落差的坑壁,岩、

瀑、山、水、林、花、草等自然元素形成层叠的空中花园和空中奇观,同时自然与建筑内外贯穿、巧妙结合,形成另类的和谐居所。

5.4.5生态农业种植区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一个新方向,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围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引导和推动木垒县的生态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形成的浪漫田园大地景观,农舍依山傍水而建,三户一组,十户一团。随着地势起伏,农舍与农田变得浪漫而宁静。

5.4.6住宅区

住宅区的建筑空间布局纳入整体空间结构控制之中。以建设环境优美、舒适、公建配套齐全的示范级居住小区为目标。移步换景的“街景”有利于交往和驻足的尺度及空间,行进中不会轻易感到疲惫感等,在竖向街道中体现了“街”之精神,将不同片区标高住宅的入口分别设置而又互相连通,满足不同住户的出行要求并使得徒步攀缘的层数控制在4层及4层以下。在不防碍他人的前提下,楼梯的宽度最低应作到2米。在楼梯间休息平台处设计较大的面积,也可以使楼梯间中的交往正常进行。将爬坡的竖向街道置于室外环境中,并结合了小品与环境的设计,使人行走在其中感到放松和愉快。

5.5微观

5.5.1旧建筑改造

旧建筑的改造主要分为传统街区的建筑保护改造和国道“303”线的沿街建筑的风貌控制。由于传统街区——体现木垒的发展历史及文化积淀,传统建筑的保护改造主要针对乡村建筑,通过改造、加建、更新等方式,赋予乡村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旅游开发及发展。其他地段的旧建筑改造可以现代风貌为主。

5.5.2新建建筑

新建建筑的风貌定位应与所在区域的风貌定位相吻合,从而通过建筑风貌来体现和提升区域整体风貌特色。新建建筑根据不同地段分为不同的类型。“民俗”的新建建筑,与现有传统建筑的风貌相吻合,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乡村的新建建筑,以为中心,结合旅游发展,以民俗文化为特点,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其他地段的新建建筑以现代风貌为主,可适当点缀古典建筑符号,如坡屋顶、木构架等。

6 景区风貌规划与设计

6.1重点控制区域

景区风貌并非单纯为建筑物的风格,景区的结构、布局、标志、天际轮廓线,民居街巷的人际关系,商业文化娱乐活动的人文环境,街道广场,远山,近水的空间景观等综合起来共同构成城镇的风貌。风貌设计涉及到特定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充分运用这些环境要素来进行风貌设计,是体现风貌特色的关键所在。根据木垒历史及文化特色,以及历史延续下来的特征,建筑风格应充分考虑地方建筑及文化环境特色。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反映传统的地方建筑风格确定为干道风貌设计的主调。以适应现代人所需要的建筑功能、道路空间,景区轮廓线和精神心理上的需求。

本次规划从八大方面综合考虑,包括重点控制区域(建筑色彩、层数及风格)、景观节点、重点控制街景、景区标志物、保护山脊线、绿线蓝线控制、河流景观界面控制面、视线通廊。

6.2景观节点

6.3重点控制景观

景区内规划了六个重点控制区域,包括游客接待区、山水风貌区、民俗文化区、商务会所区、高档别墅住宅区及生态农业种植区。

6.4旧建筑改造

6.5新建筑风貌设计

(1)山水园林建筑

该区建筑以衬托自然山水之美为原则,以小木屋、小别墅、度假村、庄园形式为主。在靠近现代都市建筑区的范围内可点缀现代建筑形式。该区不宜采用仿欧建筑形式。现代建筑应和自然山水风貌相协调,不宜采用给人以过于炫目华丽感觉的建筑形式。建议该区建筑采用坡屋顶形式,材料宜用木材、石材、仿生图等乡土材料。

(2)草原、民俗文化建筑

该区建筑形式要体现古朴的建筑风貌。应保留现有乡土建筑——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建筑形式定位为仿汉唐建筑形式。此区域尽量不建造现代建筑。新区建筑应该和乡土建筑群在形式上协调,避免新建筑对现有环境的破坏。该区域建筑宜采用坡屋顶形式,宜多采用曲线的造型。该区建筑材料以乡土材料为主,严禁使用玻璃和钢材。

(3)民俗文化建筑

该区建筑形式以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为主,靠近民俗文化建筑区范围的建筑可采用土木建结构,形态为院落式。院落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4)商务会所区

该区建筑形式以现代庄园建筑形式为主,参考欧洲乡村田园景观建筑,建筑应和自然山水风貌相协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建筑材料以石头、木材等当地的原材料为主。建筑设计的多样性与大、小环境相协调,是以养生养心、休闲度假、田园生态享受养生会所。

(5)生态农业种植区

该区建筑形式以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为主,并且结合当地特色在民居中加入民族符号的传统民居。以仿生土和石头为建筑主体木质为建筑装饰的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应结合功能需要,进行组团式规划,大聚小散,错落有致。

(6)高档别墅住宅区

该区建筑形式以现代欧洲庄园建筑形式为主,参考欧洲乡村田园景观建筑风格。建筑是景观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应风格多样而又与环境协调统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1.景观风貌整治规划

1.景观风貌整治规划指导思想 在布局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地形的宏观角度出发,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对自然和人工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和村庄空间秩序的艺术设计规划,给村民创造一个尺度宜人,空间舒适的形态,同时通过对标志性建筑和空间的精心设计增强地域的可识别性,形成牧业村独有的景观风貌。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林、资源条件以体现自然的山水村庄为特色,减少人为加工制造;同时在村庄中布置适当的点式绿地,与主要道路交叉口及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一起形成主要的景观节点,再通过道路联系形成视觉通廊,使整个规划区的景观体系更加完整,效果更具立体感及动感。 2.景观风貌整体构架 以公路为主体构成景观设计轴线,河流为纽带,组成山、水、村相融的特色景观。建设区内景观结构主要是明确建筑高度、景观走廊、节点和地标等内容。 3.景观风貌整治规划 3.1景观风貌整治规划分类 在调查建筑风貌中,整体建筑质量较好,按质量调查可分为两类 一类建筑:近几年修建的建筑,质量较好,满足使用要求,但风格各异,需按统一风格进行整治,这类建筑属保留整治建筑。

二类建筑:这类建筑质量较好,但附属设施、院落.建筑造型等.与整体不协调,需局部改造整治。 3.1建筑的整治分类与更新方式 根据建筑质量、风貌、层数以及建筑所处的不同地段要求建筑的高低错落而进行整治,其方式分为保留修缮、局部整治、两个类别: 保留修缮 在不影响功能布局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符合规划要求的近期建筑,予以保留,对立面进行整治,使之符合统一风貌要求。 局部整治 一是安置区建筑,由于其修建较长、建筑造型单一等原因,需翻新墙面,局部修复,丰富造型,统一风格,但基本功能不变。 二是散落安置区农牧宅的附属建筑太破旧,实行整体保留局部拆除重建的办法,改善居住条件及建筑形象,统一风格。 建筑整治措施分为三类 整治措施一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精编版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一)物流的含义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我国入世以后,将面临不断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所追寻的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流通效率,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和数量获得产品,才能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生产商和经营者才能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国内主要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六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

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形象工程;在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中,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图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天津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天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确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带动国内外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与人才流,成为物流集聚与辐射中心。发展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 天津市现代物流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不少部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其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提出了以落实天津定位、提高天津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天津口岸、综合运输网、信息网及其辐射力为总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高起点构建开放式现代物流体系。争取在三年内形成天津现代物流体系雏

城市景观风貌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 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 [评论] 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山东省威海市风貌基础设施生态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 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 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doc资料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说明书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2005年9月

简介 1992年元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重庆市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近年,为深入发掘“长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长寿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将长寿湖开发建设成为重庆主城区近郊的休闲、观光、康娱、度假旅游中心,使其成为长寿区旅游拳头产品;并在长寿区内逐步形成以长寿湖为重点的“园区—城区—湖区”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长寿区逐步加大了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力度,将理顺管理体制,向湖区纵深发展,提高开发层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线路等作为近年长寿湖风景区建设工作重点。并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抓紧完成长寿湖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开工建设双龙—罗山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广场、旅游码头、西岸片区道路、电、水、气等。 在此背景下,2005年4月,受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承担《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5月初,项目组共十一人进入现场,展开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 ——以河北省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为例 摘要: 风貌特色突出是世界上优秀城市所共有的品质,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称赞的对象。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对城市自然环境、地方文化、历史文脉等要素的挖掘,力求打造一座屹立于京、津、保“金三角”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塑造独具特色的“风雅”之城。 关键词:景观风貌定位景观风貌控制标志建筑重点地段风貌设计 引言 城市景观风貌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外部显现所给人的总体印象。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景观的地方特征与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景观风貌规划以现有各项规划为基础,全面分析城市现有各类资源,以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宗旨,具体而详尽地探讨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合理指导城市建设。 本文以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为例,探讨一座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塑造自身的景观风貌特色,形成富有个性魅力的空间形态。 1 “霸州”市由来 霸州市历史悠久,新石器中、晚期这里就有人居住。勤劳朴实的霸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升息繁衍了几千年。秦属广阳郡,汉属琢郡益昌县,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置霸州,建置前此地多为水乡,当时,因此地近霸水河,又有对辽称霸之意,故称霸州。 2 区位交通 霸州市位于河北省中东部,东邻天津市,西接保定市,南邻文安县,北与廊坊市接壤。地处北京、天津和保定三大城市“金三角”中心。

霸州宋辽时期可谓边 关重地,自古交通发达。 因为是南北交通之咽喉、 水运交通之要道而成为兵 家必争之地。宋人称“此 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冀中 之机枢”,史有“帝阙下临 通万国,行人至此下燕山” 的记载。后随水量减少、洼淀淤积,内河航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发达的公路和铁路运输业。 如今的霸州交通条件优越,铁路线有京九铁路和津保铁路,其中京九铁路南北纵贯,霸州站为京南第一大站,是北京的南大门;津保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112国道、106国道和省道廊霸公路,构筑了霸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霸州已经成为环京津经济带上新兴的交通枢纽型城市。 3 霸州市城市建设现状 霸州市依托自身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近 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 市区现状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津霸铁路以南, 京九铁路以东,112国道以北,牤牛河以西区 域。其中建设道以南为老城区,建筑质量良莠 不齐;建设道与裕华道之间为新城区,行政中 心、商业中心、高档社区等建筑相继拔地而起, 以市政府为中心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裕华道 以北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高科技、 外向型项目为主导,以生物医药、电子化工、 保健食品、汽车配件等项目为主的产业格局。 4 规划思路 规划充分利用霸州市自然环境,结合现状条件,挖掘城市各种构成要素,把握其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 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 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山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 2、水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 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 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 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城遗址景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