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LC教学大纲

PLC教学大纲

PLC教学大纲
PLC教学大纲

《PLC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电气电子类相关专业适用)

[104学时(含实验)]

本大纲依据电气电子类相关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编程方便、性能优越、灵活通用、使用方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掌握PLC技术,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是应用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为今后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本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实验等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实验教学结合实训操作,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掌握调试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

(一)一般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1、PLC的产生和特点及发展动向

2、PLC的一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3、PLC的技术性能指标

4、PLC的分类及应用场合

要求:了解PLC的产生特点和发展方向,理解PLC的一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PLC的技术性能指标;

(二)三菱FX系列PLC的规格及系统构成

1、三菱FX系列PLC的构成及特性

2、三菱FX系列PLC的内部寄存器及I/O配置

要求:了解三菱FX系列PLC的特性,理解各种机型之间的区别,掌握三菱FX系列的内部寄存器及I/O配置;

(三)指令系统

1、基本指令类型

2、基本顺序指令

3、基本功能指令

4、数据传送指令

5、数据移位

要求:了解并掌握基本顺序指令、功能指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灵活应用T定时器和C计数器指令按时序要求控制输出;

(四)编程方法指导

要求:理解基本电路的编程技巧,掌握编程的基本原则,结合指令系统,总结出PLC实施控制的基本点,加深对“入出变化,物理实现”的理解;

(五)PLC硬件的安装、接线和编程软件的使用

要求:了解PLC的硬件安装方法与接线要求,掌握GX Developer编程软件使用方法,能够熟练的录入程序并调试运行。

四.实验教学环节要求: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建议课时数为50学时。参考实验项目如下表所示,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课程进展情况选做不同的实验或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实验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PLC 及其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编程和调试的方法。参考实验项目:

绪论 (1)

1、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

2、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及发展

3、了解常用的可编程控制器

项目一三菱FX系列PLC基本应用训练 (4)

任务一认识PLC的硬件和软件系统 (4)

1、了解认识PLC的硬件

2、了解认识PLC软件系统

任务二GX Developer编程软件使用 (10)

1、了解GX Developer编程软件的安装

2、熟悉GX Developer编程软件的界面

3、学会工程的创建和调试

任务三PLC接线训练 (19)

1、了解电源接线及端子排列

2、了解输入器件的连接

3、了解输出器件的连接

4、学会通信线的连接

项目二三菱FX系列PLC基本指令应用训练 (23)

任务一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训练 (23)

1、了解PLC控制系统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区别

2、熟悉PLC与继电器符号对照表

3、学会如何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转换成PLC控制的梯形图

(1)完成电动机点动控制的PLC I/O设置

(2)完成电动机点动控制的PLC I/O接线

(3)编制电动机点动控制电路梯形图

(4)整理梯形图,写入PLC,对程序进行调试,保存已完成的程序

4、了解PLC中还有软元件——输入继电器、输出继电器、辅助继电器、定时器、

计数器

任务二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训练 (30)

1、归纳出将继电器控制电路转换为PLC控制梯形图的一般步骤:

(1)认真研究继电器控制电路及有关资料,深入理解控制要求。

(2)对继电器控制电路中用到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负载进行分析、归纳,将归纳出的

输入输出设备进行PLC控制的I/O编号设置,并做出PLC的输入输出分配图。

(3)用PLC的软继电器符号和输入输出编号取代原继电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气符号及

设备编号,编制梯形图。

(4)整理梯形图,输入PLC,对程序进行调试,保存已完成的程序(注意避免因PLC

的周期扫描工作方式可能引起的错误)。

2、掌握逻辑取与输出线圈驱动指令LD、LDI、OUT

3、掌握触点串联指令AND、ANI

4、触点并联指令OR、ORI

任务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星/三角换接起动控制训练 (34)

1、了解并认识Y-△换接降压起动控制的目的及接线原理

2、强化将继电器控制电路转换为PLC控制梯形图的一般步骤

3、认识PLC中的定时器有哪些,学会初步使用定时器延时

任务四两台电动机顺序起动联锁控制训练 (38)

1、学会PLC逻辑启/停顺序控制

2、了解熟悉三菱FX系列PLC可编程控制器梯形图编程规则

3、学会进行梯形图变换为指令列表程序

任务五综合训练:电动机优先起动控制训练 (40)

1、学会PLC逻辑启/停优先起动顺序控制

2、强化将继电器控制电路转换为PLC控制梯形图的一般步骤

项目三三菱FX系列PLC定时器指令应用训练 (43)

任务一电动机间歇运行控制训练 (43)

1、理解运行时序图,能进行逻辑编程

2、理解定时器,熟悉其应用

任务二四组抢答器设计控制训练 (47)

1、了解七段数码显示管,明确其控制要求

2、学会使用辅助继电器进行编程

任务三水塔水位控制训练 (51)

任务四综合训练: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训练 (53)

项目四三菱FX系列PLC计数器指令应用训练 (57)

任务一组合吊灯亮度控制训练 (57)

任务二电动葫芦升降机构运行控制训练 (62)

项目五三菱FX系列PLC置位/复位指令应用训练 (66)

任务一自动开关门控制训练 (66)

任务二液体混合装置控制训练 (70)

任务三四节传送带控制训练 (74)

项目六三菱FX系列PLC数据传送、移位寄存指令应用训

练 (79)

任务一天塔之光控制训练 (79)

任务二装配生产线控制训练 (82)

任务三运料小车控制模拟训练 (86)

项目七三菱FX系列PLC步进指令应用训练 (90)

任务一机械手控制训练 (90)

任务二自动运料小车运行控制 (99)

任务三大小球分拣系统控制训练 (102)

五学时分配: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

六.大纲说明:

1.考试采取笔试方式,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掌握教学要求的基本内容为主。最后成绩=考试成绩*50%+平时实验实训成绩*50%。

2.期中测验、实验考核课等机动8学时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25030203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_自动化专业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学时:80 学分: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课程编码:25030210 开设年级:二年级第二学期撰写人:郑雁翎 审核人:XXX 一、课程说明 《数字电子电路》是自动化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本课程阐述数字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具有运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入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应用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的数学及物理基础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本课程的先修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计算机控制》、《微机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的处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常用数字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数字电子技术发展潮流和方向,掌握具体数字电路及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能应用常用的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进行逻辑电路设计等,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本科生在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分析、设计、综合与创新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掌握先进电子技术的目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一、学科基础课 (1)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 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7) 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7)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4) 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1) 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5) 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 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4) 二、专业主干课 (82) 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2) 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5) 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8) 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19) 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8)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 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145) 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3) 三、专业方向选修课 (164) 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4) 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174) 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80) 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1) 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0) 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6) 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 (223) 四、专业任意选修课 (230) 模块1 (230) 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0) 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 (236) 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47) 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7) 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263) 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2) 模块2 (280) 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0) 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6) 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3) 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05) 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12) 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 (320)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2110060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总学时: 72学时学分: 3学分 适用对象: 各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熟练地运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各种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将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分为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培养两部分,基本技能培养主要解决基本操作问题,综合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理论课时36学时;课堂实践36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讲授时间为一学期,内容有: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第三章操作系统Windows 7,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第五章常用工具介绍、第六章文字处理软件、第七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第八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内容根据能力结构按模块进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各部分软件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以便学生直观的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学生要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操作练习,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辅导、答疑。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难点章节是第六章、第八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动化PLC教学大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西门子PLC实训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可编程控制器进行学习,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它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本课程任务是: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构成,掌握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掌握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拆装;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件结构,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语言,掌握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逻辑指令与应用;掌握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指令简单应用;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应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气工程人员的基本技能,能熟练掌握电气工程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S7-200结构、工作原理、拆装 2.能够掌握S7-200编程语言的使用 3.能够应用S7-200PLC实现常见自动化控制 4.掌握如何进行系统安装、接线、调试 5.熟练运用电工工具检查和维修设备线路 6.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应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自动化专业PLC应用基础模块、PLC功能指令应用模块、PLC工业应用模块三部分组成。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基础 课题一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构成

12-13-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课程编号:H110015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学时:16学时, 上机学时:14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组成、微型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几种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使学生掌握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并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 This course is a common basic course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s constitute of computer software and hardware, work principle of micro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windows XP operating system, WORD2003, EXCEL2003, POWERPOINT2003, basic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Internet, Student studying the course should master knowledge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master application of windows XP operating system, use OA software and basic knowledge of network expertly.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全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微型机计算机的Windows2003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为以后的计算机后续课程及应用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史、分类及趋势,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以及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难点:数制转换。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史、分类及趋势。 (2)掌握常用数制与数制的表示。 (3)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4、作业与思考题 (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教学大纲-2017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032005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Design Examples 课程总学时:16学时讲课:1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适用专业: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系统”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主要的控制方法、控制技术,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实例教学,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全方位、多视角介绍采用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要求学生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建立起“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技术。 (三)实施说明 在讲授具体内容时,从一个具体的被控对象分析入手到合理的控制要求的形成,从控制装置、元器件部件选型到控制方案的产生,从硬件结构到电路细节,从软件框图到控制算法以及实施过程一一进行分析讲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自动控制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了解程度;考核学生自动化产品研发思路和独立思考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学生成绩采用二级制(通过、不通过)。成绩由学术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及课堂表现组成,占总的40% ;学术报告成绩占总的60%。 (七)主要参考书目: 1. 《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林敏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过程控制系统》,俞金寿孙自强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PLC编程及应用》(第4版),廖常初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课程通过对精选实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选型、研制、调试和实施等讲授,使学生建立“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本课程将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等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本课程将为后续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学时:48 适用对象: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 业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简介 机器人学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机器人技术是集力学、机械学、生物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之大成,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新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得学生基本熟悉这门技术以及其发展状况,为今后从事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管 理、维护维修、系统安装调试和集成设计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及其应用,掌 握机器人系统组成、机构、运动分析、控制和使用的技术要点和基础理论。机器 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它不是机械、电子的简单组合,而是机械、电子、 控制、检测、通信和计算机的有机融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机器人有 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第1章概述 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机器人的组成原理、机器人应用与外部的关系、机器人应用技术的现状 第2章机器人的基础知识 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的基本术语与图形符号、机器人的技术参数、机器人的运动学基础、机器人的动力学基础 第3章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机器人的腕部机构、机器人的手部机构、机器人的行走机构

第4章机器人的驱动系统 机器人的驱动系统概述、电动机及其特性、液压驱动系统及其特性 第5章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及其参数、交流伺服电动机的调速、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机器人控制的示教再现、机器人控制系统举例 第6章机器人的感觉系统 机器人的传感技术、机器人的内部传感器、机器人的外部传感器、机器人的视觉系统、机器人传感器的选择 第7章机器人的语言系统 机器人的语言系统概述、常用的机器人语言简介、机器人的离线编程、机器人的编程示例 第8章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 工业机器人概述、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 其他教学 环节 第一章概述 4 第二章机器人的基础知识 4 第三章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 6 1 第四章机器人的驱动系统8 第五章机器人的控制系统8 第六章机器人的感觉系统8 1 第七章机器人的语言系统 6 第八章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1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

工业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自动化技术 Automation Technology of Industry 一.课内学时: 32学分: 2 二.适用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三.预修课程: 《现代控制理论》,《机械系统检测诊断与信息处理技术》. 四.教学目的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机械工程及现代制造的大学科背景下,建立工业自动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主要问题;了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前沿、理论研究的热点等问题。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将把近年来参加的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防先进制造计划、江苏省科技攻关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成果作为案例,用于现场教学,以体现本课程的特色和工程实用价值,最终将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具有宽广的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理论基础,又具有灵活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 1.1制造业信息化概述 1.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3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1.4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5本课程的体系、目标及内容 第2 章工业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原理 2.1问题—求解方法的基本概念 2.2西蒙模型 2.3霍尔模型 2.4生命周期法 2.5原型法 2.6复杂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 第3章伺服驱动及控制技术 3.1工业自动化系统对伺服驱动的要求 3.2伺服驱动的组成与分类 3.3步进式伺服驱动系统 3.4直流式伺服驱动系统 3.5交流式伺服驱动系统

3.6其它伺服驱动系统 第4章顺序控制与运动轨迹控制技术 4.1顺序控制 4.2运动控制 4.3轨迹控制 第5章先进控制策略 5.1传统控制策略 5.2现代控制策略 5.3智能控制策略 5.4控制策略的渗透和结合 5.5应用案例:散热器烘焊自动线主烘腔的智能控制 第6章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技术 6.1生产过程优化的概念 6.2生产过程优化的统计建模 6.3生产过程优化模型的求解 6.4基于神经网络的生产目标在线预测 6.5应用实例:切片平均分子量在线预测神经网络系统 第7章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7.1工业控制计算机 7.2输入输出接口 7.3人机接口 7.4嵌入式PC 7.5远程I/O技术 7.6软PLC技术 7.7典型的工业控制组态软件 7.8应用实例:先进烘房自动化系统 第8章现场总线与网络化控制系统 8.1现场总线的产生与发展 8.2典型的现场总线 8.3现代制造系统的管控一体化需求 8.4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现场设备管理系统AMS 8.5 Internet-Intranet-Infranet的集成结构 8.6现代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化控制 8.7应用实例:铝型材生产线网络化监控系统 第9章 eAUTOMATION系统及其解决方案 9.1eAUTOMATION的概念 9.2 eAUTOMATION的体系结构 9.3 eAUTOMATION的网络控制解决方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2110060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 University?Computer?Foundation 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熟练地运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各种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将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分为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培养两部分,基本技能培养主要解决基本操作问题,综合技

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理论课时36学时;课堂实践36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讲授时间为一学期,内容有: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第三章操作系统Windows 7,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第五章常用工具 的操作能力。 (五)实践环节 1.课程实践 学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工具,初步形成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意识和基本能力,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内容与要求 围绕学生的实际应用和专业领域应用,反映基础性内容,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和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能应用现有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 1.中国大学Mooc网国家精品课程: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老师《大学计算机》(建议理工科的学生学习) 2.中国大学Mooc网四川师范大学周建芳老师《信息素养: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建议文科的学生学习)

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教学大纲

《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学时:60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高校学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办公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现代办公设备,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学真正实现专业加特长的就业需求,提高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尽快具备现代办公的意识和能力,增加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这门课程的学习,应重点掌握现代常用办公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与日常维护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深入理解这些设备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应用水平,探索这些设备为工作人员带来高效服务的技巧;了解办公自动化发展趋势。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办公自动化简介(2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办公自动化简介(2学时)重点 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现代办公的特点,办公设备的类别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16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多媒体计算机及常用外部设备(2学时)重、难点 2.笔记本电脑(2学时)重点 3.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应用(2学时)重、难点 4.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2学时) 5.实验(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的使用与维护,以及制作演示文稿技术。 第三章通信与信息传输设备(8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2.移动通信设备(2学时) 3.传真机(2学时)重、难点4.实验(2学时) 重点掌握通信设备与信息传输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第四章复印与复制设备(10学时) 1.静电复印机(2学时)重点2.一体化速印机(2学时)重、难点3.扫描仪(2学时) 4.光盘刻录机(2学时)重点5.实验(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静电复印机、一体化速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的使用与维护。第五章影像设备(12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摄像机的原理、使用与维护(2学时)重、难点2.摄像机拍摄基本技术(2学时)重点3.照相机的原理、使用与维护(2学时)重、难点4.激光影碟机(2学时)重点5.实验(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激光影碟机的使用与维护方法。第六章投影设备(6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幻灯机与投影器(2学时) 2.数据投影机与视频展示仪(2学时) 3.实验(2学时) 第七章其他办公设备(6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掌上电脑与电子词典(2学时)重点2.数码录音笔、碎纸机与数码摄像头(2学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

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

过程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过程与过程控制》(双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82425 学分-学时-实验 4-56-16)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工业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掌握工业生产过程的典型控制方案,为学生将来从事过程控制的设计和系统维护等工作打下理论和应用基础。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掌握过程控制策略及典型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等,使学生从控制系统的高度掌握过程控制专业知识,能够进行过程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及设计工作。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1)过程控制概述:掌握过程控制的定义,弄清过程控制的目的;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2)过程仪表:掌握过程检测仪表信号的标准;掌握过程检测仪表的几种接线方式;掌握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和成份等检测仪表的工作原理以及选型和安装;了解执行器的基本原理,掌握电动和气动执行器的使用;掌握调节阀的流量特性及其选择方法。 (3)过程建模:掌握被控过程的自衡和积分特性;了解被控过程的机理建模方法;掌握被控过程的时域响应建模方法。 (4)常规过程控制策略:掌握PID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掌握各种改进型PID 控制算法;了解各种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5)先进过程控制策略:了解先进过程控制策略的发展和特点;掌握内模控制、预测控制、多变量解耦控制等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掌握基于内模的PID设计方法;掌握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的原理,掌握相对增益的概念。 (6)复杂控制系统:掌握串级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和设计方法,了解串级控制系统的应用场合;掌握前馈控制原理和常用的动态前馈补偿模型,掌握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工业应用;掌握比值控制、选择性控制和分程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7)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掌握集散控制DCS系统、PLC-SCADA系统的典型结构,了解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和现场总线的基本概念。 (8)典型过程:掌握典型生产过程的特点及控制方法,如生化过程、CSTR、气体缓冲罐、精馏过程等的典型特性及控制方法。 三、实验要求 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能力培养的要求 1. 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控制系统动态性能进行分析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针对具体过程选取控制策略的能力的培养。 2. 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对各种被控过程控制参数进行整定计算的能力和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判断或校核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仿真程序的能力。 3. 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精心整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总学时:72学时学 分:3学分 适用对象:各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 二、编写说明基能力,观的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学生要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操作练习,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辅导、答疑。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难点章节是第六章、第八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演示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用计算机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五)实践环节

1.课程实践 学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工具,初步形成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内容与要求 围绕学生的实际应用和专业领域应用,反映基础性内容,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和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能应用现有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3.学时分配:36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旨在 (八)使用教材与主要资料 教材: (1)大学计算机基础,陈亚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 (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集,陈亚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 主要资料(作为课前预习、课外学习、扩展提升的主要内容)下列3选1: 1.中国大学Mooc网国家精品课程: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老师《大学计算机》(建议理工科的学生学习) 2.中国大学Mooc网四川师范大学周建芳老师《信息素养: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建议文科的学生学习) 3.中国大学Mooc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Office高级应用》

《自动化专业》生产(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自动化专业》生产(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7241 学时数:4周学分数:4 执笔人:王庆贤编写日期:2009年10月 一、生产(毕业)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产(毕业)实习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大学教学计划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对自动化专业学生更为重要和必要。为此,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学生通过生产(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实施,应达到的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劳动观念;了解所学专业在工业生产要用到的设备、工作范围、工作性质;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搜集专业技术资料、寻求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建立一个系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自动化专业的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科学的工作、学习作风和严格组织纪律性。 二、生产(毕业)实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四周的生产(毕业)实习,要完成下列几项实习任务: 1.了解工业现场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人员、设备的科学管理措施; 2.了解自动化专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在工业现场的应用;常规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措施及管理办法。 3.了解工业现场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设备及使用维护方法、制度; 4.了解工业现场的供电系统自动化控制的主要设备及使用维护方法、制度; 5.了解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设备及使用维护方法、制度; 6.了解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组成应用及其工作原理及使用维护方法、制度; 7.搜集与毕业设计题目有关的技术资料; 8.搜集工业或工程现场需要解决的相关技术课题和实际问题,对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合。 三、生产(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安排: 1. 生产(毕业)实习时间宜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下达的1-4周内后完成,这样安排对学生解决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技术方案、技术难点更有目的与针对性。教学时间为1-4周。 2.实习地点宜选择在大中型铁路机车车辆工厂或机务段、其技术设备较先进,且具有现代化工业基本特征能够代表我国及当今世界自动化先进水平。整个实习过程应结合我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既有学生亲自参加的一些实际操作环节,还要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一部分理论教学。 3.在实习过程中将全体实习学生按设计小组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 分布在各个工作性质不同的现场,定期进行轮换。 四、认识实习的教学要求: 1. 指导(带队)教师提前联系,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教学条件,学生的住、行安排; 2. 指导(带队)教师要切实认真负责,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和安全教育等工作。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同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和一年级其他专业同学所修学的课程“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相同之处。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导论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导论,从课时量而言,两者比例约为4:1。总学时数为58,其中教学时数为30,学生上机实验时数为28,学分为3。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 7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等。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了解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的使用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实用文档的组织与处理;熟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Excel 2010的使用;掌握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电子邮件系统Outlook 2010和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的使用;了解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专业的特点和就业,信息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如数据挖掘等。 三、主要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与分类;计算机的工作特点与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