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论文模板

2014年论文模板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蒋亮

(镜湖新城实验学校445771881@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3789245.html,)

摘要:师生互动基本想法,就是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使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沟通和理解”,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和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从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师生互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笔者从经历初中与小学的教育中,发现了共性,从而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所思与所想,现在的课堂中师生互动怎么开展,怎么才是最有效的师生互动。互动不拘泥于形式,还需要把握住课堂的文化味。

一、师生互动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1.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师生关系自古以来讲求“师道尊严”。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关注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种关系下的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乏味,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思维放不开,能力得不到发展。心理学家罗杰思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当个人的心理感到安全时,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创新教育下的师生互动,是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实现这种教学形式,学生需要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这就需要教师从“师道尊严”的台阶上走下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理解学生,树立朋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放下架子,抛开权威,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透着爱意,含着相信,流露出期盼,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能,个个会成为创造性的人,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肯定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总之在教学中应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既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情感基础,也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达到从真情交融进行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氛围。

2. 师生互动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师生双方间的相互承认(即双方要承认在互动中各自所承担的权利、义务与角色。特别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在互动中需承担一定责任的同时,更要承认学生所享有的权利),意味着师生在互动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等。

二、师生互动中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

教师和学生是师生互动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互动主体,彼此必须做到和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要努力摒弃“教师权威”等因素所形成的优势地位,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也就是说,在认知上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在情感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要求,要尊重他们做出的行为选择,更要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王献伟,2004)

2.教师要精心备课,鼓励学生提问,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教师要注意钻研教学法,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并把它们融会贯通于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安排每堂课。在课堂中,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同时把自己的激情释放出来,这样才能吸引感染学生,他们也才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行动起来,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3教师要注意形象,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学生极强的评价能力和追求美的热情,要求教师以适中的讲课速度,幽默风趣的言谈、表情和动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气氛,使长期处于渴望求知的兴奋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使授课方式日渐完善。此外,教师也应注意自身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养,从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王永红.郑志花,2004)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1.语言互动策略

语言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方式。语言互动的核心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互相关照,互相包容。在单向传播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显性控制。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组际进行语言交流,因为无交流比组际言语交流更容易控制,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课堂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种语言交流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该在教师和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之间展开,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探索知识的世界。

2.情感交流策略

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许多功能,它们在教学中发挥一系列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过程不仅是言语的知识信息的表达、倾听、领会、理解的过程,更是交往者彼此受言语负载的情绪、情感的熏染、人格感化的过程。交往者的精神世界在对话和理解中接受洗礼和启迪,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往时的言语方式、面部表情、体姿变化、视线接触等,都能使学生获得有关自我在教师心目中的价值,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方面的无数信息。小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威慑感的形成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生能主动地向教师吐露心声,进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他们共享经验、体验成功。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边的高度有效。”

3.情景设置策略

互动教学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既要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突出本节课的独特性,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

体现科学性。这样,可由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也可在课堂中激疑,或让学生提出问题,营造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营造开放的教学情景和民主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挑战,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改进评价策略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预定的、明确的,注重学习结果。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预定好目标,然后通过学科和教材的形式,再根据目标所设计要求,“克隆”到学生身上。分数成为了强化这种“克隆式”评价的催化剂,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并在学习结束时给学生打个分数,以证明其中有了多少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地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对我国的教堂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在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相反,多多益善;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

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王伟杰,2002)

要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必须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知。(向华,2004)总之,师生互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教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教师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

五、师生互动的方式

1.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学生没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不能开展自主的数学活动,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双向交流和互动.师生互动基本想法,就是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的相应活动,使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沟通和理解”,双方以自己的已有经验,相互传递着某种信息、某种思想,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在互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即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必须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因此,生生互动涉及竞争性、个体性和合作性三种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三种课堂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在合作性课堂教学情景中,满足个体的个性发展及课堂交往的需要,让学生体验自己有能力作出影响同伴的决定的需要,使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在互动中得到全面发

展.

实际举例来说明互动课堂里的优点。

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要学生证明“等角对等边”,此时应指导学生证明如何添加恰当的辅助线,如果自己笼统的说按照上一节证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方法。就达不到会出现取BC边的中点并不可以证明的问题了,对同学来说也更加加深了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六、师生互动的意义与实现

1.师生互动的意义

(1)“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师生互动”却能克服这一缺点,使学生和教师互相“动”起来,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真快乐,这样就主动去学习,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2)“师生互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师生互动”教学,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表达能力更强,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渐趋完善。

(3)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陶冶情操。通过“师生互动”方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真好,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集体依恋之情,增强同学之间的情谊,使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增强集体的荣誉感,使整个集体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2.师生互动的方式的实现

(1)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首先需要遵循教学常规,要确立教学目标,要进行精心备课,要梳理教学内容,要设计教学方式,要实行教学反馈。在常规教学中还要追求独特性,新颖性,把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闪现创新的火花。

(2)教师在课堂上巧提问。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就问题提问题,较直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而应该将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每个问题既紧扣大题,又有一层的价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中得到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来越灵活,更富有创意,培养出时代的新人。

(.3)在教学中实行“学生老师”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真正充分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从当“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各方面还远不如教师,从而他们佩服教师,服从教师的正确管理,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从“学生老师”教学中,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4)教师应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快乐的课外活动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它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培养实践型人才。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也可以激发出教师的灵感和机智,促使教师去钻研、探索,为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七、师生互动的问题与对策

1.师生互动避免形式化

要做到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研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的相关知识,要认识

到新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而不可以只将互动形式化,对教师要求如此之高,很必然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达到师生教学“双赢”的效果。

2.师生互动的主体比例

一般的课堂里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只限于教师与有限的学生之间,往往优等生受关注,而所谓的差生则很少有机会完成互动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仅局限在老师对上一节课的检验和提问上。而老师会借此指出不足,似乎把这样的学生只当作是错误的代表和批评对象,无疑对学生的自尊上的伤害是有的,而一些精辟的问题很少被老师问津。如果差生长时间被老师冷落,首先他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挫败感,其次还会认为老师放弃他了,形成对老师的偏见,很容易自暴自弃,造成恶性循环,成绩愈来愈差。

另外男女生比例上也存在问题。传统课堂里女生更加循规蹈矩,男生比较活跃,这样男生就比较受关注,教育工作者担心女生服从和安静付出的代价是不够果断和自信。当然这也涉及到了群体教育的缺点。因为社会上也的确出现了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例子。

3.师生互动的人数过多问题

在许多课堂里教师往往受到教学任务的限制,不可能安排过多的互动环节,尤其是人数过多的班级教师更是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的时候还要将时间用在维持课堂纪律等方面,所以如果能编制一定规模的班级那会大大有利于开展互动环节。

参考文献

[1]吕靖媛、冷建华:《数学课师生互动之功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6期(总第160期)

[2]李庆林:《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形式与策略》[J],广西教育,2007年7,8月合刊

[3]程志:《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几点尝试》[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第3期

[4]陈丽萍:《课堂教学互动效应的内涵、层次与演变》[J],《广西教育学报》2005,6(总第80期)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魏国栋、吕达: 《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7]王林金: 《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8][美]约翰·桑切克:《教育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9]幸克坚:《数学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10]朱启美:《师生互动教学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1期, 2005年3月

[11] 谭金锋:《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 大学数学, 2007年6月

[12]李群: 《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兼论师生交感互动教学模式及其构建》[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 9月

[13] 韦寿高: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互动与调控》[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3卷第 2期, 1997年10月

[14] 李姝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辽宁师专学报,第5卷第4期,2003年12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