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苏南俗人12-05-04

1。历经沧桑绒庄街

初来南京的人会发现,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很多大街小巷都有一个怪怪的名字,比如三步两桥、螺丝转弯等就足以让外地人云里雾里地晕上一阵。殊不知,这些看似古怪的地名其实正是南京人的骄傲。这每一个街名背后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古老街巷上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千百年来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生活轨迹,不少街道名字的变化还折射着历史的变迁。从今天开始,本报特别开设专栏《老街巷背后的故事》,为您介绍南京的大街小巷。

“刘长兴”这个百年老字号,在南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据说刘长兴早年就住在绒庄街。虽然这些名人的遗迹如今在绒庄街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走在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老街巷上,入眼尽是古老的建筑,还是感觉到这条街巷的久远历史。

据南京市地名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很多地名的来源与当地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南京地名起源》记载,绒庄街在明代叫帽儿行,是专门加工和出售帽子的街道。南京地区的幼儿常常喜欢用“没没”表示“没有”这个意思,“帽”和“没”二字在南京的方言中读音极近,故“帽儿行”常被喊走了音,变

成了“没儿行”。古人思想非常保守,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来传宗接代自然是最严重的大事。因此人们十分忌讳这与“没儿行”十分相近的街名。这条街原有一个非常大的绒庄,供应做帽子的原料。当时,仅这家绒庄就占了大半条街。于是这条街上的人们就将这条街改为“绒庄”街。绒庄的老板刘万丰觉得以他的店名为街名,当然十分欢喜。就这样,绒庄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昨天,记者顺着中山南路一路找下去,经鸽子桥终于找到了这条有了百余年历史的老街。狭长的街巷两侧,是古朴的典型江南老房子。这些历尽沧桑的旧房子墙壁已经斑驳剥落。在一幢旧屋前,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侯荣福老人。老人说,他在这条街巷已经居住了70多年。在他最初住进来时,这里还有不少织缎的小作坊,不少作坊都会织云锦。但是现在已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不少房子都是50年前翻修过的,其中一些房子用的还是老城墙的城砖。

记者发现,整个街巷保存最完整的是58号院,这也是老街上颇具特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侯荣福老人说,70年前,那里还是一家镖局,记得当时里面还摆放着刀、枪等兵器。当时这家镖局装饰得非常气派,厚重的黑漆木门,雕刻着精美图腾花案的门头,在这条街上显得非常醒目。不过,这些雕花在文革中都被当做“四旧”除掉了,现在看到的只是平整的门檐和油漆斑驳紧紧关闭着的木门。

侯老先生57岁的儿子侯建存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这里只剩下一个大的织锦厂了。从前,这条街后面还有一家名叫朴园的私人花园,又被称为周家花园。那里有假山有水有花有树,以前巷子里的孩子都会在园里玩耍。后来,这园子就荒废了,园子里的假山石一部分被运到了瞻园,用于瞻园的修缮;另外一部分运到了玄武湖,用于玄武湖风景区的建造。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绒庄街周边的古老街巷逐渐消失。现在,周围林立的高楼早已将花园的遗迹掩去。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衬托下,绒庄街显得更加不起眼了。

据当地居民说,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绒庄街已列入政府的拆迁计划。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古老的建筑就会被拆除。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目前南京还很少见到有完整的镖局展览,希望有关部门在拆迁过程中,将镖局遗址保留下来。如果能够将这个镖局好好地修缮一下,恢复旧貌,我们的后代就可以不仅仅从武打小说中了解镖局了。

2。行将消逝的裱画廊

明清时期,裱画作为一个独特行业在南京红极一时,至今还有不少老南京人家中藏有古旧字画。古南京城中大裱画店聚集地——裱画廊,今年已被列入拆迁范围,一个月后,裱画廊的古旧建筑将不复存在。

位于三山街东北的裱画廊西起中华路,东经承恩寺通往建康路,是一条在一般的南京地图上都难觅其踪的小巷子。而它其实颇有历史。据《金陵野史》等记载: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在某些行业集中的街道两旁建“官廊”,百姓在廊下买卖货物,既可以遮阳又可以避雨,所以明代起,行业集中的小街都称为“廊”。据说,裱画廊就是明朝以来裱画店的集中地,更因清代此处有几家大裱画店而得名。

昨天,记者好不容易找到裱画廊,发现小巷长不过百米,大约有几十户人家。窄小的巷子两边是古朴的老式房屋,但已经没有裱画店了。个别房子已被拆了一半,不少院子里已经无人居住。墙壁上用白色涂料刷的“拆”字格外刺眼。

住在裱画廊8号的朱金陵先生已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他说,裱画廊一带的老房子在他父辈们上世纪50年代初刚搬来时就有了,当时都是典型的南京旧居。记者看到,这些房子的窗户都是雕花木窗,房子一般都有阁楼。朱先生说,当初这些房子家家都相通,他记得不少人家的阁楼里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装满古画的筐,还有一些用来裱画的框。那些画估计应该是当年的裱画店留下来的。只是当初他们对这些破旧的东西不太在意,有的顽童会拿出那些旧画轴卷来玩耍。后来,这些旧画都在文革中流失了,如今再也寻不到那些古画的踪迹了。他们已经接到通知,这一带全部要拆迁,听说要建一个大型商贸中心,到8月份这里可能就是一片平地了。

与裱画廊一巷之隔的李老太在这里已经居住了70多年。她告诉记者,当初这里的居民还不是很多,大家都从边上的双眼井中取水做饭洗衣。在水井边上还有人家建了一个烧水炉,周围的居民都是从这里打开水。后来,这里通了自来水,可还有不少人用井水洗衣、洗菜。20年前,有关部门将双眼井保护起来。记者看到,双眼井上已经盖上了厚厚的石板,还上了锁,井旁长满了青苔。从水井旁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看,这口双眼井是清代挖掘的,在1983年被南京市白下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离开时,一位居民这样说,再过一个月,裱画廊可能连地名都不存在了,可能只有这口双眼井能幸存下来。裱画廊曾有的盛况,人们也只能在传说中追忆了。

3。乌衣巷:夕阳还在,旧燕不归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年乌衣巷见证了六朝古都的风风雨雨,用脚一跺,这条老街似乎都会弥漫出历史沧桑的味道。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文德桥附近,西与钞库街、大石坝街相交接,东面直通白鹭洲公园,全长五六百米。据《至正金陵新志》引《丹阳记》的文说:“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三国时,这里是东吴禁军驻地,因官兵都穿黑衣,军队被称为乌衣营,驻地也被称为乌衣巷。东晋以来,人才辈出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此,留下“王家书法谢家诗”之

说。王谢两家唐朝时没落,刘禹锡的诗就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乌衣巷的萧瑟。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这条千年古巷。从文德桥转两个弯就到了,门楼上“乌衣巷”三个墨绿色的大字赫然在目。巷

子很幽静,但越过王谢古居后,就传来机器的轰鸣。巷子所在地已经成了一个狭长的工地,两边的低矮房子基本被拆除,仅剩的几间上斗大的“拆”字,也表明了这些老房子最后的归宿。施工人员说,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一条马路,公交车会从这里通行。

80岁的杜向忠老先生就住在乌衣巷的边上,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四五十年。老人掰着指头告诉记者,40年前,乌衣巷是附近比较大的一条街,街两面主要是一些裁缝店、小生意摊,房子也全是低矮的平房。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的菜地,靠近秦淮河的一头有许多澡堂、茶馆,“5分钱泡个澡,比现在12块钱的浴室要舒服得多。”老古井也让老人牵挂,他说当

时附近有五六个古井,他常从里面舀水冲凉,还有许多人从里面取水做饭洗衣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这里的古井一个个都被填埋了,旁边也盖起了新的居民楼,剩下的一口古井也被移了。“就连乌衣里、糟坊园这些老街巷也都是有名无巷了”。在乌衣巷王谢古居前,一位老先生慢慢地走在小巷里,他说,历史上乌衣巷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现在的乌衣巷是后来命名的,只是古乌衣巷的一

部分。但就是这条老巷也许很快也“有名无巷”了,只会剩下王谢古居前短短的一段供人们回味了。

4。桃叶渡:守望浪漫爱情

如果没有才子佳人,也就没有了桃叶渡的神韵了。王献之和美女子桃叶的风流佳话,使得这里成了人们怀古凭吊、守望爱情的浪漫地。多少年来代代相传,到如今这里的居民几乎每个人都能向你讲述这个爱情故事。

桃叶渡是老城南的一个渡口,位于夫子庙贡院东边的秦淮河和青溪河的合流处。此处得名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小妾桃叶的风流逸事。当年王献之常在这个渡口接送桃叶,还为桃叶写了几首缠绵绯恻的爱情诗。《吴声歌曲》收录的一首为“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把大才子对佳人的一片痴心描摩得淋漓尽致。之后,桃叶渡的名字就随之流传开了,加之此处风景极佳,是“桃叶映桃花,无风自婀娜”的所在。许多喜爱觅风弄雅的文人逸士也慕名而来,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文。更有一些怀春男女常来此仿效古人,制造出些许浪漫情愫。发展到了明代,此处竟因其特殊意义而被誉为金陵十八景之一(在今天,或许会被更名为“情人渡”?)。

可惜的是,这一切美妙的意境,竟在清顺治年间,被一个“好心人”给生生断送了。这好事者看来桃叶渡的人太多,担心会发生拥挤落水之类的意外,就主动出资修了一座桥

——利涉桥。结果呢?自然是有桥无渡了。只留下几块石碑和几片枯黄的落叶,让后人回味千年前的浪漫。

昨日午后,记者来到了桃叶渡。却找不出半点想象中的往日痕迹,秦淮河畔摇扇纳凉的老人指了指一座老宅说,别找了,那里面就是桃叶渡了。老宅是吴敬梓故居,里面有一碑坊,上面清晰地刻画了“古桃叶渡”几个字,两边是“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的坊联让人慨叹历史的厚重。对那段往事的心驰神往已无物慰藉。与园外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相比,这里已经显现出了突兀和孤单。也许只有流淌不息的秦淮河水还记得桃叶渡当年的风光。

桃叶渡所在的位置已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附近居民说,这里将会建一个桃叶渡遗址文化公园。也许过不了多久,新版桃叶渡的故事,将在这里演绎另一种精彩。有一点可以确定,故事终归与爱情有关。

5。瞻园路:这里法桐最老

沿中华路商业景观街一路南行,路两边年轻瘦弱的法国梧桐在一个丁字路口突然高大起来,这就是瞻园路了。

瞻园路上的宫灯别有一番韵味,但最抢眼的,还是贯穿整条道路的法国梧桐树。这些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法国梧桐早在建国初期就已栽种了,1998年前后瞻园路车道拓宽,

在“砍树”还是“保树”的问题上曾有争议。经多方努力总算留下了这片绿阴。

园路南北两侧建筑历史相距甚远,北侧是以瞻园为代表的明清风格的园林建筑,夹杂着一些木质结构的小阁楼与平房。而南侧仅留下了挪移过来的纪念太平天国运动的浮雕。原有的与北侧相近的民居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幢楼层不高、却保留了秦淮风光带明清风格的新楼宇。楼宇大多闲置着。其中一处开了“夫子庙土特产总汇”,规模不小,

顾客却不多。

无论是夫子庙商贸城,还是周围的居民小区,或是隐约可见的百年老校中华中学的校舍都以白、灰色调为主,与瞻园、夫子庙整体风格相搭配,衬托出这条老街浓重的历史韵味。

瞻园路上最著名的建筑自然是瞻园。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七世孙太子太保徐鹏举府第的西花园。清初改为江宁布政使司衙门,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两度到此游览,并亲笔题写了“瞻园”匾额。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东王杨秀清与夏宫副

丞相赖汉英先后将此作为自己的府第。太平天国保卫战中该园毁于战火,光绪年间两次重修,但园景远不及旧观。

据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陈大荣老先生介绍,解放前瞻园曾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占用为中统局办公地。解放初期,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彭冲时常在瞻园接待外宾。前越南主席胡志明曾于七十大寿之际来到瞻园参观,并沿瞻园路游览

了与之毗邻的夫子庙。陈毅、郭沫若、陈云等人也曾在此留下足迹。解放后,瞻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瞻园路的变化大啊!”在附近居住了三十多年的陈老夫人发出由衷的感慨:“马路单的变双了,停车场从地上到地下了,平房阁楼变成楼房商厦了。商店也多了,公交车也通行了……”原来在此的居民大都早已搬迁,解放前曾是米店、妓院的房屋如今基本上都被改造为古董店、红木家具店、面包房、服装店、典当行等。与瞻园路东端交汇的东牌楼街心花园,现在是附近居民散步、聊天的好去处。

6。糖坊廊:河房上的秦淮古韵

廊者,走廊也。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南京的商业空前繁荣,为适应需要,便利行人,于某些行业集中所在的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这些官廊,有的是朝廷兴修,有的是富家捐建,都用一色的青石板铺路,比较整洁,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廊”字的地名,糖坊廊也因此而得名。

糖坊廊位于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原名叫灭街,后讹化为篾街,再后来,因设糖作坊于此,故而得名。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这条老街。从中华门过来,要转过几道弯才能到。走进糖坊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条很狭小的老巷,两边的房子是清代多进穿堂式民居建筑,老巷的门牌号是从36号开始的,到70多号就结束了。巷子很幽

静,听不到任何的吵闹声,外面喧嚣的世界也好像远去了。在糖坊廊61号,记者看到一处名为糖坊廊河房,上面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一位姓王的老人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完整的老巷子,但后来拆迁,从1号到35号都被拆掉,盖了新的办公大楼。就是留下的老房子,很多也被住户自己重新修缮一新,找不到老房子的一点痕迹了。

记者走进一户居民家,门很狭窄,就一米左右宽,进门后,是一个很狭窄的弄堂,穿过弄堂是院子,而过了院子才是居民的住房。房子以砖木结构为主,可以看出屋梁是用木头做成的,有的隔墙也是木质结构的。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在城南现存多处清代多进穿堂式民居建筑,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古都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糖坊廊河房是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记者了解到,该组建筑为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现存较完整的一处河房。近看,有跑马楼二进,河厅一进。跑马楼的格扇木雕十分精美,多为戏曲图案,现保存完好,院外有高大封火墙。去年,附近居民在该建筑周围私搭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的环境。接到群众举报后,市、区文物部门十分重视,专门开会研究,并会同区、街道执法大队多次现场办公。经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该处近2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早已被拆除。

记者了解到,该河房有十多户居民居住在这里,最早的

1958年就来了。从大门往里看去,房屋里面已经很破烂、

很陈旧了,但从屋内的雕花和楼梯的扶手可以看出手工艺的精湛和华丽。

如今的糖坊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多进穿堂式的民居建筑成了这里的一个特色。在记者采访要结束时,一个老人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担忧:现在这样的房子已经不多了,它们还是很有历史价值的,真担心以后会不会被拆掉。7。御道街:六朝风雨古御道

御道,顾名思义,是皇家专属领地的道路。在六朝古都南京,过去共有两条道路被称为御道,一条大约在今天的中华路位置,是六朝时期的御道;另一条,就是御道街。中华路的御道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湮没,但不久前曾在位于同一轴线的大行宫一带挖出了当时用青砖垒起的马路,说明了六朝御道的大概情况。明朝的御道,现在仍能看到。现在御道街的起点午朝门内,有一条宽约6米磨得极其光亮的青石板小道,在上世纪30年代前,这条只有皇帝及其亲信大臣才能走的青

石板小道一直绵延到2公里外的光华门。今天的御道街就是在此基础上拓展修建的。

午朝门公园的历史

午朝门遗址公园,现在是城东市民熟知的城内市民公园。每天早上,公园内小鸟啁啾,上千市民在此跳舞打拳晨练,一派和平景象,但在明代,午朝门可是皇家威严所在。在

影视戏曲里,皇帝大怒,会说: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古代帝王处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闹市行刑,但在南京午朝门内确实发生过一件杀戮大臣事件。大臣就是方孝孺。

1399年,建文帝即位后,名儒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朱棣攻下南京后,迫令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孺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咬牙切齿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针锋相对地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闻言大怒,当即下令在午门内将方孝孺磔死(腰斩)。老南京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

血迹石之说,只是老百姓悯惜硬骨头的忠臣。但午朝门另有一块石碑,确是反映了当时南京城市发展的水平,这块石头上篆刻的是明代南京城市包括御河、金川河、秦淮河在内所有水系的进排水情况,说明南京在古代就有较为科学的城市水系研究。值得一说的是,碑上还特意提到了,居民不能随意往河里丢垃圾,否则官办,可谓古代的环保法。

御道街过去叫“千步廊”

午朝门往光华门南北走向全长2300米的大街就是今天的御道街。这条街现在因为两所大学毗邻在此,宽阔热闹。绿化和景观都十分漂亮的御道街还是南京20世纪90年代初期评出的星级景观大道。其实在中国的政治史上,它的作用

并不亚于明故宫。

御道街光华门以北段,过去称为“千步廊”。当时两边一字排开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和中央行政机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高级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太平门外)。西面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国家社稷的宗庙太庙也在这一带。不过这些建筑均毁于南京历代的战火。只有光华门内御道街中段的外五龙桥,还是明代初年的原物。

去年,南航校园内施工时曾经发现一些建筑遗址,经过有关专家根据仿效南京明故宫建造的北京故宫布局图判断,它就是太庙遗址。其具体位置在南航办公区中轴线的中北部(即中心花园内)。

南航当年曾是机场

说起南航,御道街今天的繁华几乎都是因为这所全国著名的高校发展起来的。古代的御道街是禁区,近代的民国时期,御道街以西、御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则也少有人迹,因为这里是蒋介石的专用机场,当年只能见到高墙和铁丝网。解放南京之时,国民党官员就是在这里仓皇撤离南京的。

此后,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南航在这里建校,昔日的飞机场开始为新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培养人才。如今,这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大学已经培养无以计数的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徐至展,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范绪萁……

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的御道街,已经是一条充满宁谧生活气息的景观道路。虽然长了青苔的城门依旧,五龙桥的雕栏仍在,但来来往往的都是悠闲自在的南京市民。一幢幢住宅区隐藏在成排的苍翠树木后面,而马路边,小亭、假山、长廊以及花木,将平平实实的生活气息与车水马龙隔绝开。在御道街,不经意间,你甚至可以发现遛鸟的老人歇脚的石礅可能就是明代奉天殿前的雕花柱础。只有在御道街,才能述说这么多历史沧桑的变化。

8。长乐街:秦淮影照古廊房

南京人都知道长乐路,可是知道长乐街的就不多了。这条闹市古巷,默默傍依秦淮河几百年,无语诉说金陵风物变迁,历史沧桑过往。

长乐街的历史

长乐街古名长乐巷、长乐坊,又称篾街。它南接糖坊廊,北接牛市,位于秦淮河北岸,隔河与钓鱼台相对。

追溯长乐街的历史,至少可到元朝。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长乐坊在古御街左,镇淮桥东北”。可见那时这条古巷就已存在。明朝《万历上元县志》上则有更详细的记载:“长乐巷在军师巷东北,即旧长乐坊。北通古层楼巷。”说起这个层楼巷,又是一段怀古幽情。历史上确有其楼,为宋咸淳时建,还有元萨都刺诗为证:“半空云气层楼暗,四月江南

欲雨天”。可惜这个叫人心驰神往之地,没有长乐街那么幸运,在历史车轮中飘然而逝。

关于“灭街”的传说

住在长乐街的老人都知道,长乐街古名叫做“篾街”,又称“灭街”。这里面可就有典故了。“篾街”,顾名思义,是因古代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工人集中于此。至于“灭街”,相传产生于明洪武初年,但究竟为什么叫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传说很多:

传说一:明朝时,因为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扎了一张大脚女人的彩灯,犯了马娘娘的讳,锦衣卫竟枉杀了整条街的人,所以叫灭街。

传说二:此街曾是元朝官员福寿居住之地,元灭亡时,福寿及其部下誓死不降,纷纷合家自尽,整条街的大小人口几乎灭绝,惨烈无比,故称“灭街”。

传说三:还有的文献记载说,清朝末年,王、陈两姓在此开糖坊,人们厌恶“灭街”这个不吉利的名称,于是把他们居住的那段“灭街”改为“糖坊廊”。这就是现在为什么这条街分为长乐街和糖坊廊两截的原因。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此街原本名“长乐”,却演变成“灭街”这个阴鸷的名字,后来居住之人为了避讳,又将其改回为长乐,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的古街貌

记者走进了这条沉蕴浓浓历史余香的古巷。狭小古旧的街面,几乎一般高低的旧式民宅,如果不是远处突兀支棱的摩天大楼,几乎以为踏进了倒错的时光。几百米长的巷子,被马路硬生生隔断成两截,那头与糖坊廊相接,这头与牛市相望。

糖坊廊有文物保护单位——糖坊廊河房;牛市因为曾拍过《秦淮人家》系列剧而成名;可是它们中间的长乐街却显得无比沉默和寂寥。没有任何文物保护的遗迹,只有灰白斑驳的墙身和风化龟裂的窗棂,像一位无语的老人,用面孔和眼神傲视他的全部沧桑。

民宅的格局意外地相似,黑瓦灰墙,屋顶支起一方带着三角檐的小阁楼,木窗吱呀开合,和背景的高楼互相掩映,形成一幅奇异的画面。在长乐街住了40多年的徐文举老人说,在过去,这样格局的房子就算很不错了,想来,它们也曾经明瓦朱漆,光鲜明丽过,在那些遥远不可知的岁月中。

最有意味的是那一扇扇木头门扉。虽然老旧,不少人家还保留着完好的门头,隐约可见残留的吉祥图案。遍布疮孔的木门呈现暗红或灰褐色,有的还是门板拼接的,上面坠着掉了栓孔的铁门扣,主人似也无意修葺。房子是典型的清代穿堂式民居,狭窄的过道后,一方天井般的院落,磨得光滑可鉴的青石路面,还有不经意间的一点雕刻。

记者顺着房根去寻秦淮河。到了河边,对面是一座古韵

十足的旧式阁楼,高高的屋檐,细密精巧的栏杆,像古时闺阁小姐的绣房。水光潋滟,从阁楼栏影上爬过,悠悠然,如同历史中那些秦淮名艳的传说。

老人解说长乐街

记者找到了住在长乐街75号的王振远老人。老人已经80高龄,1947年搬至长乐街,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起长乐街的历史,老人很清楚:“明朝的时候叫做蔑街,很多手工艺人在这儿卖竹器,后来才改名叫做长乐街。”他还颇为自得地告诉记者,朱元璋都曾到这条街来过。

老人说,50年前,秦淮河水很干净,那时长乐街家家户户都用河水淘米洗菜;像这样的大热天,傍晚时小孩子在河水里游泳嬉戏,大人们坐在河边纳凉聊天,开着窗子和对岸的人说话,非常热闹。“那时,秦淮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很多小贩坐在船上,沿河叫卖酒酿、馄饨。穿红衣的小姑娘坐在船头熬汤汁,香味整条河都闻得到。好多小孩子就会缠着大人去买,人们在河边和他们交易,还可以坐上他们的船去吃。”老人怀念地眯起双眼,然后微微叹息:“现在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

《至正金陵新志》曾记载:“唐秦淮河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县东二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当记者询问王老时,得知长乐街真的曾经有一座桥。老人指着集庆路与长乐街交叉口处那座完全变成现代桥栏的地方:“那边以

前有一座拱桥,大青砖铺成的,有3个桥洞。后来集庆路拓宽,桥改造了两回,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按照老人的回忆,古代历史上的长乐桥应该就是现在的新桥,只不过承载了繁华的车水马龙,已经再也找不到过去江南小桥的模样了。

对于长乐街的历史,还有一些则是连老人们也不知道的了。据说,长乐街古有孔子庙,故古代又称它为“孔子巷”。《奥地志》上记载:“孔子庙盖圣嗣侯所奉之庙也。

本东晋所立,中废。宋元嘉十九年,诏复孔子庙,今名孔子寺,一名孔子巷。在城东南五里古长乐桥东。”此外,旧时长乐街还曾有个江东书院,元吴草庐先生讲学之地。如今,这些遗迹已统统在历史的尘埃中湮灭。

新闻链接

老街巷名片整条长乐街都是民居,只有一家单位的旧址——南京搪瓷厂。据介绍,南京搪瓷厂1958年成立,厂房就在长乐街一排民宅之后,占到半条街之多。搪瓷厂已于1991年搬迁至别处,但现在依然留着不少旧式的厂房,见证长乐街的变迁。在长乐街门牌号码上,还能找到搪瓷厂经营服务部的字样。至今住在那里的一些居民,仍能回忆起搪瓷厂建厂以来的点点滴滴。

9。船板巷.钓鱼台.柳叶街

船板巷位于秦淮河西岸,这条幽深小巷现今已有些破败,不过从布满苔藓的老青砖和那一块块黑瓦上,还可依稀觅得当

年古建筑群的风采。

船板巷名的传说

船板巷南起新桥,北至上浮桥。据南京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看,船板巷1995年已经并入柳叶街。“船板巷”这个名字的由来无史籍可查,民间传说出自明洪武年间,这其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船板巷居住了60多年的王老先生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说起这条老街的传说。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迷信,而且疑心很重,动辄杀人。有一次奸臣刘伯温编造说,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向秦淮河边俞通海家宅附近的一条小沟里,躲藏了起来。朱元璋信以为真,下令将秦淮河的鱼赶尽杀绝。他采取的措施是先在上下浮桥布满滚钩,将鱼儿堵在这段秦淮河内聚歼之,并命令部队将捕来的鱼全部用柳枝串起来挂在街上凉晒。这样,整条街就布满了落下的柳叶,因此人们就叫这条街为柳叶街(还有一种说法,说满街都是被晒干的鱼,扁扁的鱼干就像一片片柳叶,因而叫柳叶街),还留下了其他相关的地名:用船板拦鱼的“船板仓”(又叫船板巷);用门板在桥洞口堵鱼的“堵门桥”(今称陡门桥);设台钓鱼的“钓鱼台”;从江边将鱼往回赶的“赶鱼巷”(今称甘雨巷)……另外,还在俞家对门立一牌坊,即百猫坊,上面刻了一百个猫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俞家大门,使“鱼精”不敢出来,永无翻身之日。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25篇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25篇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一): 抚摩着已经相隔十年的老照片,我不禁泪眼婆娑,氤氲了双眸。这是我小时候在那不复存在的庄里与奶奶的合照,在我出生的地方与我的爷爷奶奶在一齐的时光。照片上的人啊,面带微笑,小小的我啊,在奶奶怀中,那种幸福的味道仿佛能够从这张照片中、从那个遥远的十年前,再次追随我回到此刻。我多愿意再回到那些年…… 已经入冬的寒冷与东屋热炕的温暖,真是有着天差地别。已经年近古稀的奶奶坐在热炕上,紧紧拥着我。面带微笑,奶奶虽华发早生,大大小小的皱纹布满整张脸,但面色却出奇的红润,一抹喜悦之色悄上眉梢。身穿红色夹袄的小身影依偎在老人怀中,充斥着温暖与幸福。 大字不识的奶奶,用她的所见,在白纸上为我勾勒出一条又一条鲜活的金鱼。圆鼓鼓的鱼眼,肥大的鱼肚,密密麻麻的鱼鳞,灵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奶奶画……画的好棒,能教……教航航画吗?”口齿还有些不清的我,大大的眼睛紧紧盯着那条鱼,欢喜得不得了。迫不及待的我便拿起笔,在那些来之不易的白纸上,模仿着奶奶画的鱼,尝试画自我的鱼。小时候领悟本事比较差的我,一上来就画了一条并不像样的瞎眼鱼。奶奶眼中盛满慈爱,微微笑着便握住我的小

胖手,一笔一笔在纸上勾画着。鱼眼、鱼肚、鱼尾。奶奶的手一点也不光滑,也不纤细,满是厚厚的老茧。只是这双甚至有些变形的双手,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温暖,那是来自心与心的温度。 “航航要听话啊,等奶奶买鱼,给你炖鱼吃。”奶奶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却格外亲切。 那天,我和奶奶竟画了一午时的鱼,冬日里的一缕稀有的暖阳斜射进窗,洒在鱼身上,闪着金光。 恰是如今,已不一样往昔。等我想起已经认字的我能够教渴望读书的奶奶识字时,已经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机会。此刻的奶奶躺在床上,坐在炕上,有的只是空洞的双眼和交流时寥寥几句的应答。终是再想,也是物徒留,人却不必往昔。 老照片的牵引,使我重温了那些年的一幕幕,我想如果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必须要紧握着奶奶的手写下“爱”这个字。“吧嗒”“吧嗒”……灯光已暗,夜已深,泪更长,老照片的故事和眼泪遗落了满地……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二): 翻开我的几大本相册,让我最想看到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幼时妈妈给我拍的“百日照”,照片中的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圆圆胖胖的可爱无比的小婴儿。小小的我坐在一堆大圆饼的中间。还没有长牙齿的我竟然津津有味地埋着头啃大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苏南俗人12-05-04 1。历经沧桑绒庄街 初来南京的人会发现,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很多大街小巷都有一个怪怪的名字,比如三步两桥、螺丝转弯等就足以让外地人云里雾里地晕上一阵。殊不知,这些看似古怪的地名其实正是南京人的骄傲。这每一个街名背后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古老街巷上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千百年来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生活轨迹,不少街道名字的变化还折射着历史的变迁。从今天开始,本报特别开设专栏《老街巷背后的故事》,为您介绍南京的大街小巷。 “刘长兴”这个百年老字号,在南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据说刘长兴早年就住在绒庄街。虽然这些名人的遗迹如今在绒庄街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走在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老街巷上,入眼尽是古老的建筑,还是感觉到这条街巷的久远历史。 据南京市地名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很多地名的来源与当地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南京地名起源》记载,绒庄街在明代叫帽儿行,是专门加工和出售帽子的街道。南京地区的幼儿常常喜欢用“没没”表示“没有”这个意思,“帽”和“没”二字在南京的方言中读音极近,故“帽儿行”常被喊走了音,变

成了“没儿行”。古人思想非常保守,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来传宗接代自然是最严重的大事。因此人们十分忌讳这与“没儿行”十分相近的街名。这条街原有一个非常大的绒庄,供应做帽子的原料。当时,仅这家绒庄就占了大半条街。于是这条街上的人们就将这条街改为“绒庄”街。绒庄的老板刘万丰觉得以他的店名为街名,当然十分欢喜。就这样,绒庄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昨天,记者顺着中山南路一路找下去,经鸽子桥终于找到了这条有了百余年历史的老街。狭长的街巷两侧,是古朴的典型江南老房子。这些历尽沧桑的旧房子墙壁已经斑驳剥落。在一幢旧屋前,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侯荣福老人。老人说,他在这条街巷已经居住了70多年。在他最初住进来时,这里还有不少织缎的小作坊,不少作坊都会织云锦。但是现在已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不少房子都是50年前翻修过的,其中一些房子用的还是老城墙的城砖。 记者发现,整个街巷保存最完整的是58号院,这也是老街上颇具特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侯荣福老人说,70年前,那里还是一家镖局,记得当时里面还摆放着刀、枪等兵器。当时这家镖局装饰得非常气派,厚重的黑漆木门,雕刻着精美图腾花案的门头,在这条街上显得非常醒目。不过,这些雕花在文革中都被当做“四旧”除掉了,现在看到的只是平整的门檐和油漆斑驳紧紧关闭着的木门。

一张照片的故事作文

一张照片的故事作文 在我家的相册里,珍藏着许多照片。每一张就是一个美好的瞬间,一段甜美的回忆。 瞧,这张照片是2004年10月2日照的。那天,秋风瑟瑟,晚风习习,爸爸妈妈带着我去节日里的公园游玩。 我可高兴了,嘴里哼着歌,欢蹦乱跳地向公园里奔去。公园里玩的可多了,有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灯展;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还有北方来的冰雕呢。 我们一家人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进入了一个蒙古包似的穹体里。呀真冷!一股寒气迎面扑来;我一进去就想出来,但里面许多巧夺天工的冰雕作品吸引了我。有北京天坛、宫中玉女、西天取经、黄鹤起舞,还有而儿童滑梯呢!当我来到南京中华门前,想摸一下门前高大的冰狮子。于是便踮着脚、努力地想去触摸着狮子身上的铃铛。这时,爸爸的照相机不知什么时候啪地闪了一下。一张我在中华民族象征中华门前摸狮子的有趣的照片就这样永远地定格下来。 这张照片留下了美好的一瞬间,让我难以忘怀。 篇二:一张照片的故事 瞧,这是一张在鹿山村的照片,照片中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

美丽的鹿山村就在身后,中间那个胖胖的,头上扎着蝴蝶结又可爱的小女孩就是我。这张照片虽然看起来普通,却记录了我6岁时发生的一件事. 这张照片是2006年6月7日拍摄的.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鹿山村,快到红艳艳的桃花山时,妈妈已经快倒下了.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下来.这时,后面来了一群游客,说:这桃花山可怎么爬得上去呀!这些路弯弯曲曲的真难爬呀!妈妈说:没事的,我们只要坚持,就能爬上去的我迫不及待地跑上了山顶,大声地说:上来吧!只要坚持一会儿,就能爬上来的.游客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喀嚓爸爸就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我就会想起美丽的鹿山村,想起我的年幼天真,想起和我一起登桃花山的旅客. 篇三:一张照片的故事 故事源于一次六一儿童节,我们的那个班的女孩子必须合力演出一个节目。我们决定跳舞。当时的我,跟现在截然不同,那时的我的肤色跟同年的女孩一样,不过有点像男孩子。 当天,我们班先一起跳舞。跳的很好,非常合拍。校长现场问问题。接着是别的班了。当中场休息时,我们还没出场时,我们女孩子穿上即将要表演的衣服时,我父亲要给我们照照片。我和同学一起照照片,一时女孩子一起来个合照,一时两个两个的照。真好玩。

中国的变化照片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变化照片背后的故事 “相册、”照片,这些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每本相册中都记载着一件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每张照片都值得我们去回忆,去珍藏。我奶奶今年六十多了,她经常翻出以前的老照片,给我讲述着那过去的往事。这不,奶奶又开始回忆了她从房间里拿出一个小相框,坐在我身边,小心翼翼地取出相框里面的照片,用手轻轻抚摸着。我仔细地看着那张照片,那是一张黑白照,已经有些年代了,听奶奶说是她为爸爸和姑姑拍的唯一一张照片图中的爸爸和姑姑还年少,差不多十、十一岁左右。他们兄妹两站在一条小径上,姑姑扶着一辆小单车,则爸爸站在姑姑身边。他们的背后是几座老房子和一片油菜花田。奶奶看着这张黑白照很久很久,才缓缓开口说道”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不富裕,吃任何东西用任何东西都十分节俭,平时要是吃上一口肉,你爸爸姑姑啊,那叫个开心,连衣服也只能在新年里换新的。那时并不像现在,吃好的用好的........哎------奶奶看着照片,轻轻地抚摸着,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 我看着照片,听着奶奶的回忆,目光不由得转向茶几上的相框,这个相框里的照片变成了彩色的,是我们全家在南京拍的全家福照片中的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妈妈抱着年幼的妹妹,我和妹妹一边开心地笑着,一边摆出”V形手势。从照片上看,我们这一家是多么得和谐温馨。 我看了看奶奶手中的老照片,又看了看现在的这张彩色照,心里思绪万千”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科技发达了,国家也进步了!现在的我

们不像以前那么苦了,生活也过得好了起来,现在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 两张照片的变化可真大!转眼间,时光飞逝,在这个新社会里,我们是有幸的,能享受到如此美好的生活。不过,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得好好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加强大!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初中生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初中生 过去的事情早已如看过的书页,被现在看的书页压住了,丝毫没有再 映入眼帘的迹象。慢慢地,轻轻地,我翻开了昔日的影集,一张张老 照片带给我的是一个个欢快悲伤的老故事,随着那案上的茶香,幽幽 地浮上我的心头。惟那张老照片,带给我的仅仅心的一次颤动、眼的 一次模糊。 那是一张极普通的生活写照,照片上是我和我的朋友们,那时我 们上幼儿园,我才3岁,照片的背景就是我可爱的幼儿园。照片上的 我脸上挂着只有孩子才拥有的最灿烂的笑容,似乎这世上没有任何能 够破坏我的好心情的事物。可我当时不知,不知这双拿着相机的手是 怎样从细嫩到粗糙的,不知这手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蕴藏了怎样的爱, 不知这手连着的是怎样一颗被孩子占有的心,不知这颗心为何会从脆 弱变到坚强。 小时候家里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工资收入,妈妈在读研,爸爸虽工 作也挣不了多少钱,两人加起来一个月也就挣二百多块钱。妈妈去读研,爸爸去上班,我当然需要人来看管。没办法,在我1岁时,只好 把我送到私人家开设的幼儿园去。听妈妈说,她每次去接我时看到被 我尿湿了的裤子和我哭干了的泪眼都非常难过。私人幼儿园的条件当 然不会很好,我小时候就在那儿待了两年,在我3岁时我说什么也不 去了,于是妈妈只好把我带到地院幼儿园去。其实和别的地方比,这 所幼儿园并不算好,但在我当时看来,那儿简直是个天堂,有玩的地方、有小伙伴、有和蔼的老师……简直棒极了。听妈妈说,我第一天 去都没有掉一滴眼泪。条件好了,收的钱当然也要增加,妈妈爸爸工 资的一半都要为我而付出,可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爸爸是搞地质的,一年四季都要在外奔波,于是妈妈就独自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我 从来不会了解妈妈的辛酸,我也从不会知道妈妈到底流过多少泪,但 在妈妈转身之前,她是绝不会让我看到她脸上的泪水的。 时间运转着,我现在13岁了。

三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

三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 三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念旧的人,总是会乐此不疲地岁月拾荒。当我们在喟叹岁月无情飞逝的同时,幸好有一张张照片将岁月定格,给我们留下追寻过去的线索。我总爱像小时候一样,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她总是一边翻起泛黄的老相册,给我一点点讲起过去的故事。 卷角的黑白照片 在那个年代,或许拥有一张黑白照片都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看着奶奶用彩纸精心贴好边边角角来装饰保护就知道,这张照片一定是很有意义的。照片上的人是几十年前的爷爷,佝偻着腰背站在一望无际的土地。炎炎烈日晒得他汗珠细密。我分明可以看出,那时年纪还不算衰老的他,迫于生活的压力,在双鬓已经生出几撮白发。奶奶给我讲述这个照片时,眼角闪烁着泪光,或许那个年代的苦痛,是永远也不能忘怀的。每个人都是为了生计,每天在生产队里早出晚归,勉强生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在我们看来似乎无法想象,然而我们的祖辈真真切切地从那个年代蹒跚走来,在党的搀扶下,依旧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憧憬。泛黄的涂色照片 这个照片上的人变成了爸爸,那时的他年纪还小。衣服上的补丁深一块,浅一块。可以看出,家里的日子变得比之前好太多,虽然照片由于时代久远,已经略微泛黄,可还是能清晰地看出家里已经有了几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房屋的天花板还是清晰地留有漏雨的水迹,墙皮也是小片小片地脱落到墙面粗糙。奶奶说,后来家里添置的那台很小尺寸的黑白电视,也是曾经给爸爸的同年带去了不少欢乐呢!照片上那台不起眼的缝纫机样式很古老,一个线轴固定在上面。那些渐行渐远的时光,就像丝丝缕缕的线呀,慢慢地被越扯越长 奶奶告诉我,那时候的日子已经渐渐变好,党的好政策已经逐步落实到每家每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让有些家庭渐渐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我看到奶奶眼睛里流露出笑容,看到她用手抚摸着那些泛黄的相片,最后视线还是落在了墙上悬挂的毛主席像章上,我知道,那一定是一种很特殊的感情。那段三十年前的岁月,被融进了泛黄的老照片里,引导着我们,去怀念那段过去的生活。崭新的组合照片

南京的一些地名的由来.

南京的一些地名的由来 乌衣巷 南京巷名最老的可能算乌衣巷了。乌衣巷的名称由来甚早,相传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当年东吴孙权在南京建都,军营就驻扎在乌衣巷一带。东吴士兵穿黑色军服,此地遂被后人称为乌衣巷。 琵琶巷 与乌衣巷相比,离之不远的琵琶巷名称的来历要浪漫许多。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琵琶声已成绝响。 紫竹林 新模范马路上的紫竹林也因历史的改变而面目全非。明朝崇祯年间,这一带植有大片竹林,以紫竹为盛。有位高僧云游至此,但见竹影婆娑,景色秀丽,就在此处定居下来,创建禅寺,取名“紫竹林”。紫竹林禅寺到明清时已成金陵名刹。后来寺庙荒废,地名却留用了下来。 南京的街道名称与佛教相关的很多,除紫竹林外,还有新街口的大香炉。元朝时此处有一龙翔寺,寺前有一铁鼎,终年香火不断。南京人就把铁鼎所在的街道称为大香炉。 明瓦廊 与大香炉相邻有一街巷叫做明瓦廊。明瓦,即是一种瓦片,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明朝时新街口已是商业繁华之地,此处以销售明瓦而出名。久而久之,原来的地名就没人记得了。 三山街 明清南京商业繁华之地至少有两处,一处在明瓦廊一带,另一处在以三山街为中心的城南一片。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七家湾 南京城中有象三山街这样充满诗意的街道,也有象七家湾那样有着凄惨故事的巷陌。传说明初某年新春灯节,朱元璋微服游览,见一户人家门口悬一西瓜灯,灯上绘一大足妇人,并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脚”。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大脚,下令把此处七户人家全部抄斩。当地百姓怜其无辜,就把此地改为七家湾。 龙潘路 龙蟠里、虎踞关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 多彩夏季,快乐出游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乐途驴友五一出游特辑聚焦国内知名企业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 长干里 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 百猫坊(柳叶街)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忌惮富豪俞通海(因谐音“鱼通海成龙”),便依刘伯温的风水之计,在俞通海生辰时赠其牌坊,上面雕着百猫图案,以显示猫吃“鱼”的王气。朱元璋还在街上遍植柳树,意指柳树串鱼、晒鱼干,以挫俞锐气,后来此街就名为“柳叶街”。 邀笛步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作文800字(优秀作文)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作文800字 翻开相册,在花花绿绿的相片中有一张黑白照特别的醒目。这张照片离现在已有50多年了,是爷爷抗战胜利退伍回来以后,在济南火车站当铁路调度员的时候拍的。 这是一张全家福,太奶奶坐在中间,抱着才几个月大的二伯、大伯那会儿也就两三岁吧,照这张相的时候,我的大姑和我爸爸还没有出生呢!相片中的爷爷奶奶大概30多岁,虽然是黑白照,却难掩俊秀。 我的爷爷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每次翻看相册,爸爸就会给我讲述爷爷的故事,虽然他记得也不是很多。爷爷是个军人,有七枚勋章。他当过连长,参加过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参加了解放青岛,解放潍坊的战斗;爷爷当过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爸爸说在抗美援朝中,爷爷是个通讯兵,在其中一次战斗中爷爷差点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当时敌人的轰炸很猛烈,爷爷卧倒在一个角落,一个战友叫他快离开那儿,爷爷猛地就地滚了,一个炮弹就落在了爷爷刚刚躲避的地方,真是惊险呐!我想战场上处处都是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吧,随时都面临着死神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爸爸说爷爷援朝的那个时期,条件很艰苦!生活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几乎没有睡过囫囵觉,大部分都是和衣而卧的;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很多时候都是用野菜充饥的;手上脚上冻得裂得几乎没有一处好的。爸爸说爷爷转业回来后,他给爷爷洗脚,爷爷的脚趾甲又厚又硬,得泡了热水才能剪得动。爷爷也经常告诉爸爸:“朝鲜战场牺牲了那么多好同志、好战友,我们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与他们比起来,我们很幸福了!要知足,感恩啊!” 爷爷十多年的参军经历,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可以写成十几册厚厚的书吧,可惜没有记载,也没有机会亲耳听爷爷讲述。每每翻开相册,我总是会缠着爸爸叫他讲述关于爷爷的故事,可惜爸爸也知之甚少。我只能望着照片,想象爷爷在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之间英勇杀敌的壮烈的场面。我总是想要是爷爷现在健在那该多好,我可以在他的膝下听他讲述战场上的故事,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篇一:照片背后的故事 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多变化。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说现在的日子在过去式连想也不敢想的,那过年拜访亲戚来说,这样的自行车是他们那个年代最好的交通工具。而且实在路途遥远的就用写信的方式给家人拜年。 而到了爸爸那个时候就通上了这样的公交汽车,新年拜访亲戚就可以乘汽车去了,省时省力。过于远的亲戚也可以打一通电话去拜年,比爷爷那时候先进多了。 我们现在呢,虽然距老家很远可还是隔三差五的回去看望老人,正是因为私家车的普及。它能带我们去很多很多的地方。而且现在拜年的方式既不是写信也不流行打电话了。二十变成了省钱省力的qq群发和电子邮件了。 篇二:照片背后的故事(策划) 照片背后的故事 ------主题演讲比赛策划 一、活动背景 荏苒时光,总会让人遗忘些什么。所以,我们学会记录,按下快 门,定格住不愿丢失的美好。小小的镜头,其实承载着对于永远的莫 大渴求。将那些相片精心收藏,却也经不住岁月流转,和那些故事一 起,被尘封在某个角落。但有那么一天,相册被不经意打开,曾经青 涩的笑容,朋友相聚时的放肆,彼时美好的远方,已经擦肩而过的 TA……一切的一切,让回忆汹涌而至。当时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照片背后究竟折射了怎样的心情?来,和我们说说照片的故事吧。 二、活动主题: “照片,静止的光阴故事” 三、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演讲,提高参赛选手的演讲能力 2、用积极向上的故事,配以生动的演讲,震撼大家的心灵,达 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扩展心理部的影响力,方便学院心理工作的展开 4、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创新能力,积极调动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 情与信心。并了解到只要敢想就有可能实现的意义。 四、活动时间 初赛:2012年4月23日、24日晚上(暂定) 决赛:2012年5月8日下午(暂定) 五、活动地点 初赛:公共教学楼 决赛:学术报告厅 六、活动组织机构 1、活动主办方:工程经济学院心理部 2、活动参与者:工程经济学院全体大一班级 3、活动评委:初赛:工程经济学院学生会各部门部长及主席团 决赛:学生干事XX老师 心理部指导老师XX老师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津地名里蕴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例如,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就为数不少,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一些地名的来源都和李世民有关联。 据民间传说,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据民间传说,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大小“黑豆窝”,传说当地盛产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石桥镇还有一个叫“歇马台”的村落,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帐房衢”是李世民东征途中设帐房之处。 在历史上宋朝和辽国相隔大清河、拒马河南北对峙,辽国曾多次越过界河与宋军杨延昭部(即俗称“杨家将”)激战。今静海县与河北省交界一带,就是两军驰骋交战之处。传说静海县南部的古城洼(今子牙河与南运河之间的堤外洼地)一带,就是杨延昭军队的大营。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的北部,后形成村落初名“辕门口”,元朝时更名为“元蒙口”。为侦察搜集辽军情报,杨延昭派出两个侦察机构,一处设在辕门以北,后形成聚落初名“探马庄”,后演化为今名“谭庄子”。另一处设在辕门以西的寺庙内,由杨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敌情,人称“禅房”。后形成聚落,现已发展为“东禅房”、“当禅房”、“西禅房”三个村落了。 静海县子牙镇所在地名“王二庄”,原名“望儿庄”,传说每当杨延昭临阵与辽兵交战,其母佘太君常于此眺望观战,故名。距王二庄一里多远有“宗保村”,传说是杨延昭之子杨宗保领兵驻扎之处。附近还有“孟庄子”和“焦庄子”,传说是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的驻地。宁河县“潘庄”,因是宋将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据民间传说,武清区“牛镇”是杨六郎当年抵御辽兵大摆牤牛阵的地方。最具浪漫色彩的地名是宝坻区的“南仁浮”,相传杨六郎在此与大刀王怀女交战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杨被迫与王怀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为今名。 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938~947),据《畿辅通志》转引《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以禁嫔妃之有犯者。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 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故事 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

老照片的故事500字

老照片的故事500字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照片的故事500字(一) 我从小到大照过许许多多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我一看到就会想起一件有趣的事: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爸爸说带我们兄弟俩去郊外钓鱼。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我们带上钓鱼竿和一些蚯蚓就出发了,路上,我时不时地往车窗外观看那美丽的风景。 大约一小时后,我们就到了! “哇!郊外的风景好美呀!”一下车,我就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不信你看:那绿茵茵的草地就像一张铺在地上的绿色地毯;连绵起伏的山如士兵一般;蓝天、白云、大树……形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我们开始钓鱼了,我把鱼线用力甩到湖面上,就坐在那里等着鱼上钓了,不一会儿,我就钓了两条鱼了,而爸爸呢,早已钓了十几条鱼了,唯独只有弟弟还没钓到有一条鱼。于是,我冲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一下子就明白了,我俩一起冲上去,摇着爸爸的手臂,嘟嚷着要他教我们钓鱼的方法,老爸始终守口如瓶,不肯说出。 过了一会儿,老爸终于招架不住了,便拿起了鱼竿。哦,原来如

此!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老爸的鱼竿上有好几个鱼钩呢! 我们按照老爸的“秘诀”,果然一会儿就钓上了很多鱼。 临走时,老爸见我们这么开心,便从车里拿出了‘数码相机’,说要帮我们照个相,我赶紧从旁边拿起老爸发明的鱼竿跟我们照相。“咔嚓”一声,老爸按下‘快门’键,那开心的瞬间将永远定格。 第二天,我到照相馆把那张照片冲洗了出来,装到相框里。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时,便会想起这件有趣的事。 老照片的故事500字(二) 翻开那本相册,一张照片映入我的眼帘。乘上记忆的快车回到云南玉龙雪山森林公园。登上“玉龙雪山”那天,照片背后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妈妈,还有很多老师一起乘坐着大巴车来到了云南玉龙雪山森林公园。今天我们要攀登一座大山,世界上纬度最低的海洋性冰川-------玉龙雪山。因为山很高,导游给我们买了坐缆车的票。 坐缆车的人真多呀,等了大约半小时才轮到我们上车。我们坐上了缆车,一开始我还有点害怕。缆车开始徐徐上升了,风在我耳边呼呼作响,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过了好一会儿才适应。和我坐同一辆缆车的哥哥却好像很兴奋,一点也不害怕。看到他这个样子,我也镇定了下来。往下一看,哇!眼及之处都是绿树,这郁郁葱葱的树木连成一大片就象是绿色的海洋。我和哥哥高兴地大声呼唤起来。转眼间我们就来到了山顶,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了雪山山顶的观景处观看山下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800字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800字 篇一:八年级第五单元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 | 2015-02-24 11:44 老照片的故事当我翻开家里的多本影集时,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便呈现在我的眼前。忽然眼前一亮,一张老照片将我的思绪引向那个快乐的时段。照片上的我那时大概三岁。胖嘟嘟的身上带着一个红肚兜,小手和脸上满是香喷喷、白花花的奶油,一对牛角辫俏皮的扎在头上,双眼散发着欢快的光芒。身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大蛋糕,上面赫然写着“甜甜生日快乐”六个大字。哈,我在过生日呐!至于为什么满脸奶油,就听我细细道来:那天,妈妈本来要给我买一个小的蛋糕,可我不干,正在闹别扭的时候,舅舅送来了我喜欢的大蛋糕!我兴奋地围着它左看看,右瞧瞧,并竭力想把它抱起来,正当我想亲它一口的时候,爸爸趁我不备,一下子把我的头摁进了大蛋糕的奶油里,妈妈马上给我拍下了这个特写镜头。一张老照片虽然不值钱,但它却保留下了你人生中难忘的一幕。当你若干年后,再看到这张照片,说不定会惊讶的说:“咦,这就是我吗?” 板凳回目录 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 | 2015-02-24 11:44

老照片的故事张爱玲在她的名作《沉香屑》的开头写道:“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现在,我要说,请集中您的注意力,凝视一张微微发黄的黑白老照片,听我讲一个一张老照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最近才听说的。在奶奶家,我陪奶奶在里屋“唠”起了家常。我不知哪来的感慨,到:“不知奶奶爷爷年轻时是什么样子的。”纯粹出于私心,想知道他们年轻时“美不美”。奶奶竟马上找到老花镜,拿来一本印着“美人图”的相册给我看,指着其中一张黑白照说:“这就是你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模样。”原来,奶奶把她珍藏的结婚照展示给了孙女。那个姑娘梳着两根大辫子,穿着一身制服,挺立着;小伙子留个“小平头”,挺直了的腰杆让那身中山装更显精神,仿佛在表明:“我已准备好挑起家庭的重担。”两个人好像忍着笑,却又忍不住,那笑容偷偷地“溢”了出来。每张照片都包含着故事,这张也不例外。奶奶讲起了他们的故事,不像是说给我听,倒像是自言自语,自己正做着梦。她准想起了那个大辫子的姑娘。爷爷奶奶的婚姻可是经受住了爷爷“倔强憨态”的考验。奶奶说,结婚前,她很想买件新衣服,爷爷“呆”着一张脸,算是答应了。下午,奶奶一个人在百货商场门口“晒”了半天,也不见爷爷的影子。那颗年轻气盛的心都快气炸了,一着急顿时明白是爷爷小气,躲着“准媳妇”呐!这下子可不要紧,八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一股脑“倒”了出来。奶奶又想起爷爷骑着小毛驴去自己家“登门拜访”,“丢人丢到家”。虚

南京地名

南京地名 乌衣巷 南京巷名最老的可能算乌衣巷了。乌衣巷的名称由来甚早,相传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当年东吴孙权在南京建都,军营就驻扎在乌衣巷一带。东吴士兵穿黑色军服,此地遂被后人称为乌衣巷。 与乌衣巷相比,离之不远的琵琶巷名称的来历要浪漫许多。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琵琶声已成绝响。 新模范马路上的紫竹林也因历史的改变而面目全非。明朝崇祯年间,这一带植有大片竹林,以紫竹为盛。有位高僧云游至此,但见竹影婆娑,景色秀丽,就在此处定居下来,创建禅寺,取名“紫竹林”。紫竹林禅寺到明清时已成金陵名刹。后来寺庙荒废,地名却留用了下来。 南京的街道名称与佛教相关的很多,除紫竹林外,还有新街口的大香炉。元朝时此处有一龙翔寺,寺前有一铁鼎,终年香火不断。南京人就把铁鼎所在的街道称为大香炉。 与大香炉相邻有一街巷叫做明瓦廊。明瓦,即是一种瓦片,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明朝时新街口已是商业繁华之地,此处以销售明瓦而出名。久而久之,原来的地名就没人记得了。 明清南京商业繁华之地至少有两处,一处在明瓦廊一带,另一处在以三山街为中心的城南一片。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南京城中有象三山街这样充满诗意的街道,也有象七家湾那样有着凄惨故事的巷陌。传说明初某年新春灯节,朱元璋微服游览,见一户人家门口悬一西瓜灯,灯上绘一大足妇人,并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脚”。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大脚,下令把此处七户人家全部抄斩。当地百姓怜其无辜,就把此地改为七家湾。 龙蟠里、虎踞关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 多彩夏季,快乐出游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乐途驴友五一出游特辑聚焦国内知名企业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 长干里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天飘着小雨,我喜欢在这种时候翻翻相册,回忆过去。谈不上惬意,只是觉得那滴滴雨水正像过去的往事,在记忆的长天空中飘飞,让人重温过去的酸甜苦辣。翻开相册,众多照片都呈现在我眼前,每一张都令人感到温暖,因为它们都是过 去真实的记录。翻着,其中有一张我记忆特别深,在众多的照片中,或许没有人能发现它的不同,而我觉得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有一个令我至今难忘的故事。 画面上有三个人,坐在石头上的是我和妹妹,旁边的是奶奶,这张照片是在方塔 公园里拍的。妹妹的样子十分开心,而我不在笑,好像略有所思,奶奶则出神地望着我们。为什么我和妹妹的表情有所差异,这还要从拍照前说起。 这天,奶奶带我们去方塔公园玩,一路上树木葱茏,亭台楼阁,更有假山池塘相衬,风景好不优美。我们的兴致都很好,有说有笑。走到一庭院处,看见那里有一小池塘,奶奶便提议照一张相,我们当然都举双手赞成。奶奶让我们坐在假山前的两块石头上,嘴里还说着:“来,姐姐坐大石头,妹妹坐小石头,坐好了啊!”我 听了连忙坐了上去,还摆出了我认为是最可爱的造型,可一旁的妹妹却不高兴了,弄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奶奶的耐心“交涉”下,终于弄清了缘由,原来妹妹不肯“低人一等”,坐那块小石头。看着摆好造型的我,奶奶只好继续作“思想工作”,可妹妹却铁了心地不肯坐上去,这可难坏了大家。僵了一会,我有 写不耐烦了,“快拍啊!”我嚷道。奶奶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说:“妹妹想坐你 那块大石头,要不。。。?”我连忙一挪身子坐到了旁边的小石头上,妹妹这才露 出了笑容。奶奶夸奖道:“真不愧是姐姐啊,多么懂事,还懂得谦让了!”想着奶 奶说的话,我笑不出来了,心里只是牢牢记住了“谦让”这个词。随着闪光灯的闪这一刻被定格了下来,而“谦让”也被定格了下来。 现在,我和妹妹都长大了,再也不会为小事而闹不愉快了,但我时时刻刻都记着这个故事,即使当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谦让”,但起码我做到了,这一点,是我一直为之自豪的。 许多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一直放在相册里,每次翻开,总会把它抚平一下,就像是抚平我心中的记忆。。。

南京地名九大特征

南京地名文化九大特征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概而言之,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群交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 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 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 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脉。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色彩。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 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南京地名的频繁更迭,绝不是一种称谓的简单变化,它反映的是历史沧海桑田之变,留下的是一部充满荣辱兴衰的编年史,一幅饱经风霜的画卷,一曲悲欢离合的壮歌。 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代豪华”;至近代,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49年,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学者们称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编年史并不为过。 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许多古都城的印记。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灭吴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率领士兵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此后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传。南京第一个正式的称谓则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此后历经改朝换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废。 而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如孙权建造的石头城,雄峙江滨;南唐续建的金陵城长“二十二里四十四步”。有“城”便有“门”。明代开国建都南京,朱元璋采取“高筑墙”方针,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城池和外城,内城辟13门,外城辟18门。至今仍沿用的内城

以照片背后的故事为话题的作文4篇_话题作文

以照片背后的故事为话题的作文4篇 在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下面是橙子带给大家的高中优秀话题作文《照片背后的故事》,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以照片背后的故事为话题的作文篇1 天飘着小雨,我喜欢这种时候翻翻相册,回忆过去的岁月。谈不上惬意,只是觉得那滴滴雨水正像过去的往事,在记忆的长空中飘飞,让人重温过去的酸甜苦辣。 翻开相册,众多照片都呈现在我眼前,每一张都令人感到温暖。翻着,其中有一张我记忆特别深,在众多照片中,或许没有人能发现他的不同,而我觉得他与众不同,是因为他有一个令我感动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相知,相识到相爱漫长的岁月里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周围朋友眼中的最佳恋人。午后,慵懒的阳光洒落在地面上,纵长的道路上,我姐和姐夫在缓慢的走着,共同约定了一个诺言:不管以后我到底走多远,我都会带着你往前走。直到高中毕业典礼那一天,他们去了一家婚纱店。他指着一套婚纱,有点忧郁,然后他轻声告诉她:“等你嫁给我那一天,我把它买给你。”和所有恋人一样,他们一起逛街,一起去看电影,人虽然贫穷,爱情世界里的光芒是一样的,他和她,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爱了。 当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我姐带他去见我的爸爸,由于他的贫穷,我爸始终不同意他们结婚,当那天我爸把他撵出去以后,我姐就准备1 / 6

行李和他私奔,最后,我姐被我爸带回来了,把她打了一顿,可还是阻挡不了他爱她的心,最后终于用他们的行动感化了爸爸。 时光飞逝,终于迎来了他们最幸福的时刻,在这一刻,他们讲述了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最后终于用他们的行动实证了诺言。 照片虽小,内涵却大。照片是爱留下的足迹,一切都在那里,不要放大也不要缩小,我只能说十年之后再翻开这张照片时,依然放射着爱的光芒。 以照片背后的故事为话题的作文篇2 每当我打开相册的时候,第一张照片会呈现在我眼前、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张可以令我回忆起童年时代美好的照片。——它就是我的小学毕业照。 照毕业照那一天,有的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有的同学脸上带着依依不舍的情怀。那一天太阳公公似手毫不留情,大大的太阳爆晒在我们脸上。足足站了两个钟头的我们,终于拍照出了一张完美的毕业照。从毕业照中的确看到了同学们灿烂的笑容,怎可知毕业照后面同学们的情义有多深。 我们也许只是一班兄弟姐妹,虽然在一起只有短短三年,但之前的友谊远远不是能想象的到的!我们就这么一次,打饭时互相谦让。我们有这么一次。科技节互相观察。我们有这么一次,上课时会认真听课。我们就这么一次,作业时会互相讨论。我们有这么一次,拍毕业照时会留下灿烂微容。因为想同学们留那一刻最美好的一面,因为我们是围绕着爱、生活在同一个班的兄弟姐妹。 2 / 6

最新【描写老照片的句子】描写老照片的故事优秀范文8篇.doc

【个人简历范文】 第一篇老照片的回忆 甜润的空气在周围荡漾开来一月亮笑了。它的淸辉通过附近的窗口亳无阻拦地泻在一架宽大的书橱上。轻轻地,抽屉开了,一本影集踉踉跄跄地走了出来,一张老照片掉岀来了,它揉着惺松的睡眼,甩着疆硬的手臂,坐下来对着影集说 “瞧啊!我的画而还是那么清晰!” 影集仔细地端详起来这是一张母女合照,女儿大约五、六岁,穿着一件牛仔衣,母亲大约30岁,穿着一件黑上衣。女儿黑色的短发随风飘扬。她们依偎着;身后是一棵髙大的梨花树,嫩黄的树叶中已迸出许多纯洁的花儿。它们依偎着;梨花树下是一条幽幽的小径,旁边有一些深绿的树叶儿,仿佛在思考。它们依偎着。一阵轻快地鼾声裹着影集的目光飞岀窗外_ 月光是那样美,像杯香醇的美洒,饮一口,就醉了。这可不比十年前的月亮,十年前的它,像青涩的果子,酸中有甜。影集不想了,因为它看见了另一张老照片,披着一股书香优雅的说 “请看我!我的画而是多么充实呀!这么多的孩子,他们都长大了!” 影集和老照片看去这是一所学校的一角,一盆盆五彩缤纷的花儿衬着孩子们上翘的嘴角。孩子们的胸前都飞扬着一条红领巾—那是荣誉的象征,标志着一个新阶段。 新老照片和影集,一齐注视着熟睡中的孩子,她的思维正在快速地转。它们又看了一会儿那隐在云雾中的月儿,便落到抽屉里期盼着美好明天…… 第二篇老照片的故事 打开抽屉,无意间看到在角落里有一本孤独的相册。轻轻擦去封而上那层浅浅的灰,翻开时掉出了一张老照片。 照片上的我大约两岁,扎着两个小辫子,一双眼睛水汪汪的,脸上还挂着晶莹的泪珠。看着这张老照片,我不禁疑惑,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呀?于是我跑去问妈妈。妈妈看着照片笑了起来,给我讲起了这张老照片中承载的故事。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恫玩。淘气的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到地上后,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可是那时,爸妈并没有过来扶我,爸爸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声,没事儿,自己爬起来。我傻傻的坐在地上,一看爸妈都不过来帮我,便委屈的哭了起来。慢慢地我小心翼翼的站了起来,不过仍然在哭。这一幕刚好就被妈妈给照了下来。 现在来看这件事,也不会再感到伤心、委屈了。我也理解了父母的这种行为,也正是父母的这种行为使得日后的我在而对困难时,变得更坚强、独立了。 看着这张老照片,我不禁笑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