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政治第一册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第一册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第一册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第一册知识梳理

前言、经济生活和经济意识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A]

①经济生活包括哪四个环节?

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②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产是基础,交换是流通过程,分配是中间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

(2)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B]

①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真正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如何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B]

①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做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

加强城乡污染治理。

(4)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蓝图和目标[B]

①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蓝图和目标各是什么?

蓝图:我国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目标:社会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完善;

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宽裕;全国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在实现经济目标、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有什么不同?

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标准低高

范围偏重于物质消费生存消费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表现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缩小各种差距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③上海如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上海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唯一的出路在于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

(5)青年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意识[B]

青年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意识、经济眼光。

第一课、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

①如何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其他社会生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关系各是什么?

生产力: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B]

①构成社会生产有哪些基本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

②他们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劳动者的劳动: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

质量。(实体)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实体)

资本: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实体)

经营管理:是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联结)

科学技术:(渗透性要素)

③如何认识“资本的三态”?

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商品形态

④如何理解经营管理是联结性要素?

经营管理是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因而,经营管理也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

⑤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3)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B]

①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传统的工业化是以大量人力或资本的投入为特征的,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突出问题。

②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这些特征?

科技含量高:合理选用当代科技进步成果,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

经济效益好: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一国能否实现工业化的根基所在。只有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才会有企业的生命力,从而也才能实现工业化。

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文明生产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点。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竞争力,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使更多的人成为工业化道路上的创造者和受益者。

③什么是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④信息化和工业化是什么关系?

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互相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4)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A]

①什么是GDP?如何正确理解GDP?

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

一国(或地区)的GDP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有形产品的价值,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无形产品(服务)的价值。

②为什么要使用GDP这个统计指标?(意义)

GDP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人均GDP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是富裕程度。

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③GDP和GNP有何异同?

相同点:GNP和GDP都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不同点:GDP采用的是“国土法”,而GNP采用的是“国籍法”。

④如何正确看待GDP?

GDP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财富变化;

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5)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B]

①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保障社会成员享有的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②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要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③什么是积累、积累基金、积累率?

所谓积累,就是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

积累基金指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建设和物资储备的部分。

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④为什么要积累?

所谓积累,就是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

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有收入;才会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才会有力量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⑤积累的用途和来源是什么?

用途: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有收入;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来源:政府的财政渠道、企业的利润留成、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第二课、生活消费和消费文明

(1)倡导适度消费[B]

①个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有何区别?

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②如何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因素

③生产和消费是什么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

④适度消费的涵义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消费要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消费要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

⑤适度消费的作用?

适度消费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消费具有动力功能: 消费需求量增长→生产量增长→增加就业)

适度消费有利于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适度消费→推动社会生产发展→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⑥在生活中要注意克服哪些不良的消费倾向?

(1)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攀比心理、炫耀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2)不成熟的消费心理:

容易产生消费冲动; 缺乏自制力; 宣泄情绪

(2)提高生活质量和发扬艰苦朴素作风[B]

①影响生活质量高低有哪些因素?

提高消费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其它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注重精神消费,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恰当安排好工作与闲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反映生活质量的6大指标:

1人均GDP;2就业率;3成人识字率;4平均预期寿命;5人口出生率;6婴儿死亡率

②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不要提倡艰苦朴素?

提倡艰苦朴素不是反对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是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浪费。艰苦朴素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品质。

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有利于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和恩格尔系数[A]

①消费结构及其分类?

②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和发展消费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日常消费品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消费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比重逐步减少,商品性消费的比重逐步增大。

(5)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③恩格尔系数和公式?派什么用处?

恩格尔定律: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

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

家庭消费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体现了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即:

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改善消费结构的前提

消费结构的改善是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

(4)学会合理消费[B]

①什么是合理消费?为什么要学会合理消费?

在一定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的效益。

②什么是消费的刚性和弹性?

消费弹性是由该消费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决定的。

③如何学会合理消费?

要保证那些消费需求弹性小的项目

合理安排消费需求弹性大的项目。

要学习有关的消费知识,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健康的消费心理

(5)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C]

①为什么要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不健康、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②有哪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1)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攀比心理、炫耀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③有哪些不成熟的消费心理?

不成熟的消费心理:

容易产生消费冲动; 缺乏自制力; 宣泄情绪

(6)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C]

①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特别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在消费者和经营者关系中,经营者处于强势,消费者处于弱势: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一般是个别消费,而经营者多数是有组织的法人

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③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主要权利和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

(依法结社权、监督批评权、获得知识权)

④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解决消费争议?

消费者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课、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

(1)社会生产中的三大产业[A]

①三大产业的产生和划分

按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农业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③什么是“三农”?什么是“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④第二产业的分类及地位作用?

采掘工业

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制造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⑴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

⑵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⑶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⑤第三产业的涵义、特点和地位?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或意义?)

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一般提供无形的服务,而不是有形产品。

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当代世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A]

①产业结构变化发展的原因

产业结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②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

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③怎样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工业内部结构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3)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B]

①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有哪些影响?

A.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

B.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

C.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②现阶段,我国劳动就业有哪些良好的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2)加入世贸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3)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

(政府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4)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B]

①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劳动就业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人们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

劳动就业创造社会财富;

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着人们的前途与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并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正确选择职业将为个人一生的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②劳动者就业的含义及就业的途径和方式

含义: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男16周岁~60周岁,女16周岁

~55周岁)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方式:固定工、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

③劳动者如何正确解决择业问题?

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④劳动者和创业者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

(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B]

①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意义?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②取得劳动报酬

③休息休假④获得劳动保护

⑤接受职业培训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⑧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②我国劳动者依法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

(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水平)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为适应未来,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

(5)遵守职业道德:

含义: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核心:为人民服务

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意义: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③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是统一的。

(6)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C]

①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在经济上处于优势,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关系中常会出现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为此国家需指定专门的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②如何理解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③为什么要签订劳动合同?

签订劳动合同,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④如何正确处理劳动争议?

协商调解仲裁(最重要环节,是法定必经程序)诉讼

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

(1)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A]

①什么叫财政?重要性?

所谓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保证国家所必需的财政收入,合理安排国家的财政支出,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②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来源?

含义:国家通过征税等所取得的收入,就是财政收入

来源: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其他费用

③国家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用途?

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就是财政支出

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④如何正确理解国家财政的计划(预算和决算)?

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分配,是通过国家的预算实现的。我国每年的财政收支计划都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批准后开始实施的。这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财政工作的监督。

⑤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如何?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有收才有支,多收才能多支,少收只能少支;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⑥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上,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国家如果不通过财政收入集中必要的财力,国家职能的实现也将得不到保证。

⑦国家安排财政收入、支出的原则?

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国家每年的财政支出,应当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2)财政的重要作用[B]

①国家财政支出的作用?

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用于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的投入,特别是财政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②什么叫财政赤字和财政结余?如何解决?

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解决方式:动用历年结余、增加税收、发行国债(不增加社会总需求,因此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财政结余: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

③如何保证发挥财政的作用?

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要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3)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A]

如何正确理解税收的定义?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

(4)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B]

①我国税收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我国的税收在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国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还是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②在我国,税收起什么作用?

税收的基本作用是筹集国家财政资金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5)税收的种类和基本特征[A]

①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相对固定性

②税收有哪些要素?

纳税人(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税率(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③税收有哪些种类?

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关税等

(6)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B]

①纳税人有哪些权利

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

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的权利、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②纳税人有哪些义务?

纳税申报的义务、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按时纳税的义务

③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公民依法纳税,既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7)依法诚信纳税[C]

①为什么要依法诚信纳税?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②如何做到依法诚信纳税?

依法诚信纳税需要征纳双方的努力,一方面纳税人能够自觉地按照税法的规定申报自己应缴的税,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应该创造一个简便、公开、透明的缴税环境,并宣传好纳税人的权利,让纳税人明明白白地纳税。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新版)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也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联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价格与供求相互关系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不同行业和地区得到配置)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结构框架(人教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调节人、财、物等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配置资源,推动科学技术 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 △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措施:(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 △缺点(局限性)——市场失灵:(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一是市场不能调节(如国防、治安、消防);二是不能让市场 调节(如枪支、危险品、麻醉品等)(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征信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3)经济活动者必须学法尊法守法 用法,并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3)必要性:P83第三段 作用。(2)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 △宏观调控:(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2)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需要科 (1)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实现意义:这是中国 (3)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1)实现时间:2020年。(2)表现或特点:P86第二段。(3)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③资源节约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P44-45《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党和政府方面(参看笔记①②③);劳动者自身(参看笔记①②③)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表现:生产全球化 △解决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矛盾需要社会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市场秩序 范、道德规范等。△市场规则的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2)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 (3)载体:跨国公司。(4)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 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手段: 以经济手段(最常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P44-45《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党和政府方面(参看笔记①②③);劳动者自身(参看笔记①②③) (1)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 (2)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位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本途径) 。 ②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是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 ③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5)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双刃剑”) (WTO ,1995.1.1,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WTO ):(1)地位或作 (2)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的,包括最惠国国民)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3)我国加入世贸(2001.12.11)的意义: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 (详见P96第一段) (1)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2)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 (1)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地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加快转变 (详见P97第二段)(3)促进“引进来”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会考是高考的通行证,只有通过会考,才能参加高考,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 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点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较高的使用价值都有顺利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注:商品生产者从商品判断标准的中得到的启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上乘的商品,其价值容易实现。同时,产品质量越好,信誉越高,使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职能是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生活中表示为价格标签)——表现和衡量其他 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注1: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注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不是说货币只有这两个职能。注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货币参与交换的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手段的 职能;若交钱提前于交货或滞后于交货则表现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的含义和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出现通货紧缩。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和工具: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①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②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③其他外汇资产。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为物价稳定,对外为汇率稳定),能让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普通商品(耐用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推荐)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重点总结

必修一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重点知识点不完全归纳(仅供参考)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联系:①都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6、外汇和汇率:【多数选择题,会考汇率提高或降低的影响】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①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人民币既不贬值,也不升值。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②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升值后果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中国进口。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②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③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④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⑤中国RMB国际地位提高。 (2)负面影响:①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②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的伤害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④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多数选择题】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盈利。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亏损。C、相等不亏不赚。它决定了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率↑单位时间产品数量↑劳动时间↓【多数选择题】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单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总量=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高中政治全套知识点整理

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压力; (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 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 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框架全部

专题一生活与消费 商品含义:用于交换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有用性自然属性 价值: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本质:价值尺度:价格、观念的货币 货▲ 流通手段:交换媒介、实在的货币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发展: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 含义:实际发行量过多 纸币发行量 优点:实际发行量太少 币信用工具:信用卡(含义、优点)、支票(种类) 汇率(含义、变动情况、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就是什么(从不同角度瞧:起源、本质、职能) 树立正确金钱观如何获得(取之有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如何使用: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供求影响价格:间接因素、如何影响、结果(买方与卖方市场) 影响价格正比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反比 (单位商品)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 价价值规律:内容、地位、表现形式 一般规律(需求法则) ▲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影响生活必需品变化大 价格变动高档耐用品变化小 的影响对相关商品的需求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品)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供给法则) 格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其她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物价总水平扩大内需的措施 影响消费当前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收入 的因素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未来预期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前提基础) 社会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消消费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最常见)、贷款(含赊帐等)、租赁消费 类型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 费恩格尔系数(定义、变化的含义)▲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不健康)、求实心理(理智)▲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求)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求) 正确的消费原则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含义、特征、意义)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因)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人教版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框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清单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清单 吴舜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政治生活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或者公民正确对待政治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EG、网络民主一方面促进了政府与公民的活动,另一方面导致网络谣言四起,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积极: ①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②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③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①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④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EG 我国为什么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为什么: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利。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权利。 3.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标志。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如何做: 1.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政府要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 ⑤有利于调动公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型。 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④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如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2)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力: A.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B.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意义: (1)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是什么:有序的政治参与就是合法的政治参与, 一方面,公民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另一方面,公民政治诉求的表达,应当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进行。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较全)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章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 1、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⑴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⑴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⑴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⑵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⑶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⑴信用卡: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⑵支票: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⑴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⑵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⑷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 ⑴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