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议线路测量中RTK的应用研究

小议线路测量中RTK的应用研究

小议线路测量中RTK的应用研究

摘要RTK技术是GPS实时载波相位差分的简称,这是一种将GPS与数传技术相结合,实时解算并进行数据处理,在1~2s内得到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实时提供测量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精度。本文对RTK在电线路测量中的进行了阐述分析。

关键词线路测量;RTK;实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力度的加大,电网建设施工企业所承担的施工任务也在逐年增加,测量任务越来越多,要求完成的时间越来越短,野外地形条件越来越复杂,而用常规仪器作业根本不能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架空输电线路测量工作包括选线测量、定线测量、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和定位测量。这些测量工作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System)民用技术和产品的普及,现在可借助GPS技术更方便、快速、准确地进行。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GPS测量具有显著优点:不受通视的限制、测量的距离远、速度快、精度高、操作简便,因此,可以显著地提高测量速度、测量精度和生产效率。对于架空输电线路测量而言,测量人员需当场知道测量结果或精度,实时动态测量RTK(Real Time Kine2matic)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1 RTK技术简介

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采用空间被动式测量原理,即在测站上安置GPS用户接收系统,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接收GPS卫星系统发送的各类信号,由计算机求解站星关系和测站的三维坐标。

对GPS信号的处理从时间上划分为实时处理及后处理。实时处理就是一边接收卫星信号一边进行计算,获得目前所处的位置、速度及时间等信息;后处理是指把卫星信号记录在一定的介质上,回到室内统一进行数据处理。实时动态测量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就是采用的实时处理测量技术。

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1误差分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学期: - 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实验1 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及其处理。 二、实验内容 1.推导出满足测量要求的表达式,即 0? (?)的表达式; 0= (( * )/ (2*θ)) 2.选择初速度A,从[10,80]的角度范围内选定十个不同的发射角,测量对应的射程, 记入下表中: 3.根据上表计算出字母A 对应的发射初速,注意数据结果的误差表示。 将上表数据保存为A. ,利用以下程序计算A对应的发射初速度,结果为100.1 a =9.8 _ =0 =[] _ = ("A. "," ") _ = _ . ad ()[:-1] = _ [:]. ('\ ') _ = _ . ad ()[:-1] = _ [:]. ('\ ') a (0,10): .a d( a . ( a ( [ ])* / a . (2.0* a ( [ ])* a . /180.0))) _

+= [ ] 0= _ /10.0 0 4.选择速度B、C、D、重复上述实验。 B C 6.实验小结 (1)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将B表中的数据保存为B. ,利用以下程序对B组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为 -2.84217094304 -13 a =9.8 _ =0 1=0 =[] _ = ("B. "," ") _ = _ . ad ()[:-1] = _ [:]. ('\ ') _ = _ . ad ()[:-1] = _ [:]. ('\ ') a (0,10): .a d( a . ( a ( [ ])* / a . (2.0* a ( [ ])* a . /180.0))) _ += [ ] 0= _ /10.0 a (0,10): 1+= [ ]- 0 1/10.0 1 (2) 举例说明“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的概念。 1. 精密度 计量精密度指相同条件测量进行反复测量测值间致(符合)程度测量误差角度说精密度所 反映测值随机误差精密度高定确度(见)高说测值随机误差定其系统误差亦。 2. 正确度 计量正确度系指测量测值与其真值接近程度测量误差角度说正确度所反映测值系统误差 正确度高定精密度高说测值系统误差定其随机误差亦。 3. 精确度 计量精确度亦称准确度指测量测值间致程度及与其真值接近程度即精密度确度综合概念 测量误差角度说精确度(准确度)测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综合反映。 比如说系统误差就是秤有问题,称一斤的东西少2两。这个一直恒定的存在,谁来都是 这样的。这就是系统的误差。随机的误差就是在使用秤的方法。 篇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大数据误差分析报告和大数据处理

第二章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1 222221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实验大数据误差分析报告与大数据处理

第一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一、概述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需要对实验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并不是即成事实的消极措施,而是给研究人员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武器,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影响,使我们有可能预先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素,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实验误差分析也提醒我们注意主要误差来源,精心操作,使研究的准确度得以提高。 二、实验误差的来源 实验误差从总体上讲有实验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等)、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和被测量五个来源。 1.实验装置误差 测量装置是标准器具、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实验装置误差是指由测量装置产生的测量误差。它来源于: (1)标准器具误差 标准器具是指用以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由于加工的限制,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单位是有误差的。例如,标准刻线米尺的0刻线和1 000 mm刻线之间的实际长度与1 000 mm单位是有差异的。又如,标称值为 1k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真值)并不等于1kg等等。 (2)仪器仪表误差 凡是用于被测量和复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设备,称为仪器或仪表.它们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指示值。例如,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干涉仪、天平,等等。 由于仪器仪表在加工、装配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以致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不等于被测量的真值,造成测量误差。例如,天平的两臂不可能加工、调整到绝对相等,称量时,按天平工作原理,天平平衡被认为两边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天平的不等臂,虽然天平达到平衡,但两边的质量并不等,即造成测量误差。 (3)附件误差 为测量创造必要条件或使测量方便地进行而采用的各种辅助设备或附件,均属测量附件。如电测量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测点、电源、热源和连接导线等均为测量附件,且均产生测量误差。又如,热工计量用的水槽,作为温度测量附件,提供测量水银温度计所需要的温场,由于水槽内各处温度的不均匀,便引起测量误差,等等。 按装置误差具体形成原因,可分为结构性的装置误差、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和变化性的装置误差。结构性的装置误差如:天平的不等臂,线纹尺刻线不均匀,量块工作面的不平行性,光学零件的光学性能缺陷,等等。这些误差大部分是由于制造工艺不完善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如投影仪物镜放大倍数调整不准确,水平仪的零位调整不准确,千分尺的零位调整不准确,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在使用时,未调整到理想状态引起的。变化性的装置误差如:激光波长的长期不稳定性,电阻等元器件的老化,晶体振荡器频率的长期漂移,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和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2.环境误差 环境误差系指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 被测量在不同的环境中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测量是有影响的,是测量的误差来源之一。环境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测量附件同被测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 测量环境除了偏离标准环境产生测量误差以外,从而引起测量环境微观变化的测量误差。 3.方法误差

误差测量实验报告

误差测量与处理课程实验 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年月

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正态分布 设被测量的真值为0L ,一系列测量值为i L ,则测量列中的随机误差i δ为 i δ=i L -0L (2-1) 式中i=1,2,…..n. 正态分布的分布密度 ()() 2 2 21 f e δ σδσπ -= (2-2) 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2 2 21 F e d δ δ σδδσπ --∞ =? (2-3) 式中σ-标准差(或均方根误差); 它的数学期望为 ()0 E f d δδδ+∞ -∞ ==? (2-4) 它的方差为 ()22f d σδδδ +∞ -∞ =? (2-5) (2)算术平均值 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 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 121...n i n i l l l l x n n =++= =∑ 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 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 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 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 1 1 n n i i i i v l nx ===-∑∑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 1 n i i v ==∑0 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 当 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 i i v =∑为零; 当 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 i 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 1n i i l =∑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告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物理实验的每一个课题的完成,一般分为预习、课堂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 实验前的预习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一定要作好实验前的预习。 实验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在弄清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性能及测试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下列栏目: 实验名称 写出本次实验的名称。 实验目的 应简单明确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扼要地叙述实验原理,写出主要公式及符号的意义,画上主要的示意图、电路图或光路图。若讲义与实际所用不符,应以实际采用的原理图为准。 实验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为了使测量数据清晰明了,防止遗漏,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用一张A4白纸预先设计好数据表格,便于测量时直接填入测量的原始数据。注意要正确地表示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2 课堂操作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熟悉仪器和安装调整仪器(例如,千分 尺调零、天平调水平和平衡、光路调同轴等高等)。 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测量的原始数据(一定不要加工、修改)应忠实地、整齐地记录在预 先设计好的实验数据表格里,数据的有效位数应由仪器的精度或分度值加以确定。数据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便补充。发现是错误的数据用铅笔划掉,不要毁掉,因为常常在核对以后发现它并没有错,不要忘记记录有关的实验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仪器的精度,规格及测量量的单位。实验原始数据的优劣,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读数时务必要认真仔细。运算的错误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则不能擅自改动。全部数据必须经老师检查、签名,否则本次实验无效。两人同作一个实验时,要既分工又协作,以便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并将桌面收拾整洁方能离开实验室。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报告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验报告 要求文字通顺,字迹端正,图表规矩,结果正确,讨论认真。应养成实验完后尽早写出实验报告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 数据表格 在实验报告纸上设计好合理的表格,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之中(有老师签 名的原始数据记录纸要附在本次报告一起交)。 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可采用列表和作图法(用坐标纸),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 实验要求计算待测的量值、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书写在报告上的计算过程应是:公式→代入数据→结果,中间计算可以不写,绝对不能写成:公式→结果,或只写结果。而对误差的计算应是:先列出各单项误差,按如下步骤书写,公式→代入数据→用百分数书写的结果。 结果表达 按下面格式写出最后结果: )N ()(N )N (总绝对误差测量结果待测量?±=.. %100(??=N N )Er 相对误差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

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 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 1 2222 21 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2 1212 121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x -=--=对 (2-4) 应指出,变量的对数平均值总小于算术平均值。当1x /2x ≤2时,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 当1x /2x =2,对x =, =x , (对x -x )/对x =%, 即1x /2x ≤2,引起的误差不超过%。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docx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力学习题 误差及数据处理 一、指出下列原因引起的误差属于哪种类型的误差? 1.米尺的刻度有误差。 2.利用螺旋测微计测量时,未做初读数校正。 3.两个实验者对同一安培计所指示的值读数不同。 4.天平测量质量时,多次测量结果略有不同。 5.天平的两臂不完全相等。 6.用伏特表多次测量某一稳定电压时,各次读数略有不同。 7.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摆角过大。 二、区分下列概念 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4.真值与算术平均值。 5.测量列的标准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三、理解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这三个不同的概念;说明它们与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关系。 四、试说明在多次等精度测量中,把结果表示为 x? (单位)的物理意义。 五、推导下列函数表达式的误差传递公式和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1.v? 2. g?432s t2?r 3 2d?11? a3. ?2s?t2t1 六、按有效数字要求,指出下列数据中,哪些有错误。

1.用米尺(最小分度为1mm)测量物体长度。 3.2cm50cm78.86cm6.00cm16.175cm 2.用温度计(最小分度为0.5℃)测温度。 68.50℃ 31.4℃ 100℃ 14.73℃ 七、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99.3÷2.0003=? 2.?6.87?8.93?133.75?21.073?=? 3.?252?943.0479.0 ?1.362?8.75?480.062.69?4.1864.?751.2?23.25?14.781 八、用最小分度为毫米的米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l=12.10cm(单次测量),若估计米尺的极限误差为1mm,试把结果表示成l?l?的形式。 九、有n组?x,y?测量值,x的变化范围为2.13 ~ 3.25,y的变化范围为0.1325 ~0.2105,采用毫米方格纸绘图,试问采用多大面积的方格纸合适;原点取在何处,比例取多少? 十、并排挂起一弹簧和米尺,测出弹簧下的负载m和弹簧下端在米尺上的读数x如下表: 长度测量 1、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是如何读数?游标本身有没有估读数? 2、千分尺以毫米为单位可估读到哪一位?初读数的正、负如何判断?待测长度如何确定? 3、被测量分别为1mm,10mm,10cm时,欲使单次测量的百分误差小于0.5%,各应选取什么长度测量仪器最恰当?为什么? 物理天平侧质量与密度 1、在使用天平测量前应进行哪些调节?如何消除天平的不等臂误差? 2、测定不规则固体的密度时,若被测物体进入水中时表面吸有气泡,则实验所得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1、本实验的各个长度量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测量仪器测量 ? 2、料相同,但粗细、长度不同的两根金属丝,它们的杨氏模量是否相同?

实验报告误差

实验报告误差 篇一:误差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一) 问题与解题思路:假定该测量列不存在固定的系统误差,则可按下列步骤求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 2、求残余误差 3、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 4、判断系统误差 5、求测量列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6、判别粗大误差 7、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8、求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9、写出最后测量结果 (二) 在matlab中求解过程: a = [24.674,24.675,24.673,24.676,24.671,24.678,24.672,2 4.674] ;%试验测得数据 x1 = mean(a) %算术平均值 b = a -x1 %残差 c = sum(b) %残差和 c1 = abs(c) %残差和的绝对值

bd = (8/2) *0.0001 %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误差,利用c1(残差和的绝对值)% 3.5527e-015(c1) xt = sum(b(1:4)) - sum(b(5:8)) %判断系统误差,算的xt= 0.0030.由于xt较小,不存在系统误差 dc = sqrt(sum(b.^2)/(8-1)) %求测量列单次的标准差dc = 0.0022 sx = sort(a) %根据格罗布斯判断准则,先将测得数据按大小排序,进而判断粗大误差。 g0 = 2.03 %查表g(8,0.05)的值 g1 = (x1 - sx(1))/dc %解得g1 = 1.4000 g8 = (sx(8) - x1)/dc %解得g8 = 1.7361 由于g1和g8都小于g0,故判断暂不存在粗大误差 sc = dc/sqrt(8) %算术平均值得标准差 sc = 7.8916e-004 t=2.36; %查表t(7,0.05)值 jx = t*sc %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jx = 0.0019 l1 = x1 - jx %测量的极限误差 l1 = 24.6723 l2 = x1 + jx %测量的极限误差 l2 = 24.6760 (三)在matlab中的运行结果 实验二测量不确定度 一、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步骤: 1. 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列出对测量结果影响显著的不确定度分量;

实验一 基本电工仪表使用及测量误差分析

实验一 基本电工仪表使用及测量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等使用方法。 2. 会测定电压表、电流表准确度。 3. 学会减少电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及测量误差的计祘。 二、实验原理 用电工测量仪表测量一个电量时,仪表的指示值Ax 与被测量的实际值Ao 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误差,它可用两种形式表示: 绝对误差:△=Ax -Ao 相对误差:ν= o A ? ×100% 用仪表测量会影响测量误差的因素很多(可参阅“附录一”或相关书籍),下面仅讨论其中的两个主要因素及处理方法。 1. 仪表准确度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仪表准确度关系到测量误差的大小。目前,我国直读式电工测量仪表准确度分为0.1,0.2,0.5,1.0,1.5,2.5和5.0七个等级。这些数字表示仪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进行测量时产生的最大相对误差的百分数。 仪表准确度等级通常标在仪表面板上。仪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校验,最简单的校验方法是比较法。按仪表校验规定,必须选取比被校表的准确度等级至少高2级的仪表作为标准表,校验可用图1-1所示电路。 图1-1 比较法校验电路 在仪表的整个刻度范围内,逐点比较被校表与标准表的差值△,根据△最大值的绝对值 m ?与被校表量程Am 之比的百分数%100m m m A ?= ν,可以确定被校表的准确度等级。如 测得结果 %1.2=ν m ,则被校表的准确度等级νn 为2.5级。 例:有一准确度为2.5级的电压表,其量程为100V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可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即:由于仪表本身结构的不精确所产生的基本误差)为: m n U U ?=?ν=±2.5%×100=±2.5(V ) 对于量程相同的仪表, ν n 越小,所产生的U ?就越小。 恒压源 被测 表 恒压源被测 表 (a)校验电压表 (b)校验电流表

测量密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测量密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密度”这一知识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社会生活及现代科学技术中密度知识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对未知物质密度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为物理的探究式教学,自主参与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和挖掘。 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只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下面就从误差的分类和来源两各方面来分析常见的几种实验方法中的误差产生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一、误差及其种类和产生原因: 每一个物理量都是客观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小,人们将它称为该物理量的真值。进行测量是想要获得待测量的真值。然而测量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方法,使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环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由于实验理论上存在着近似性,方法上难以很完善,实验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有局限性,周围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待测量的真值是不可能准确测得的,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真值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种偏差就叫做测量值的误差。 测量误差主要分为两大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一)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1、测量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较低;2、实验原理和方法不完善等。 (二)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1、环境因素的影响;2、实验者自身条件等。 二、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 2、完善实验原理和方法;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测量固体密度 (一)测量规则固体的密度: 原理:ρ=m/V 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刻度尺、圆柱体铝块。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圆柱体铝块的质量m; 2、根据固体的形状测出相关长度(横截面圆的直径:D、高:h), 由相应公式(V=Sh=πD2h/4)计算出体积V。 3、根据公式ρ=m/V计算出铝块密度。 误差分析: 1、产生原因:(1)测量仪器天平和刻度尺的选取不够精确; (2)实验方法不完善; (3)环境温度和湿度因素的影响; (4)测量长度时估读和测量方法环节; (5)计算时常数“π”的取值等。 2、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分度值较小的天平和刻度尺进行测量; (2)如果可以选择其他测量工具,则在测量体积时可以选 择量筒来测量体积。 (3)测量体积时应当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如“热 胀冷缩”对不同材料的体积影响。 (4)对于同一长度的测量,要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读数

实 验 二 长度测量及误差分析

实验二长度测量及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游标尺的结构及规格, 掌握使用方法 2了解螺旋测微计的结构及规格, 掌握使用方法 3 掌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计算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千分尺) 被测物(轴承园柱金属垫片) 三实验原理 1 游标尺上共有n个分格, 而n个分格的总长度和主刻度尺上的(n-1) 分格的总长度相等. 设主刻度尺上每个等分格的长度为y, 游标刻度尺上每个等分格的长度为x则有nx=(n-1)y, 主刻度尺与游标刻度尺每个分格之差△X=y-x=y/n, 为游标卡尺的最小读数值, 即最小刻度的分度数值. 常用卡尺分格数n有10 20 50三种,主尺最小分度是毫米, 游标卡尺的最小分度为1/n毫米.

读数可分为两部分, 从游标刻度上0线的位置读出整数部分(毫米位); 其次, 根据游标刻度尺上与主刻度尺对齐的刻度线读出不足毫米分格的小数部分, 二者相加为测量值. 2 螺旋测微计(千分尺) 的结构原理及读数

千分尺是利用螺旋进退装置把测微丝杆沿轴线方向的微小位移通过微分套筒上间隔较大的弧长放大后来提高测量准确度. 丝杆螺距为0.5mm. 因此微分筒每旋转一周, 丝杆同时前进或后退0.5mm, 而套筒刻度50格. 每旋转一格测微螺丝杆沿轴线方向移位0.01mm 即为最小分度值. 在读数时可估计到最小分度的1/10 即0.001mm故称千分尺. 使用时要注意0点误差即微分筒0和主刻度尺0线所对应的位置.

使用中一般对不齐, 要分清正负误差, 如果零点误差为正, 测量结果应减去零点误差; 为负, 则应加上零点误差. 四实验内容步骤 1 用游标尺测轴承内外径和厚度各五次, 计算平均值,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用完整式表示结果.

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

《力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复习提纲(参考) 第二章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 本章內容: 1. 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2. 随机误差 3. 系统误差 4. 间接误差 5. 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 6. 实验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1. 测量——比较 ?测量的方式: (1)直接测量:米尺量桌子可直接知道桌子长度。 (2)间接测量:由直接测量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计算求得结果的测量方法? 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按照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的状态是否随时间变化判断静态/ 动态,常规、稳态/过程、瞬态 2. 误差——测量的质量 ?真值: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某物理量的理想值,表达为A 。真值仅为理想概念。真 值可以用修正过的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代替。? 误差的表达方法: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被测量物理量的真值的差示值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百分比测量值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测量值x 的百分比

[例1] 仪表的精度用额定相对误差(满度误差)表示。额定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仪器满度值 A0的百分比。 A0——表盘上的最大值(满度值)。仪器工作在满度值2/3以上区域。 思考题2:用万用表测电池电压1.5V ,选2V 档?200V 档?允许误差更小? 3. 误差分类 ?系统误差——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量过程中,误差的数值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恒定 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来源于测量仪器本身精度、操作流程、操作方式、环境条件。 ?随机误差——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量过程中,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 着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具有随机变量特点,一定条件下服从统计规率的误差。 来源于测量中的随机因素:实验装置操作上的变动性、观测者本人的判断和估计读数上的变动性等。 2.2 随机误差 1.随机误差的特点 随机变量——依赖随机因素,以一定概率取值的变量,如:交通事故随机误差——随机变量的一种具体形式, 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随机误差分布特点: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及这些物理性质与其化学反应间关系的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一方面要拟定实验的方案,选择一定精度的仪器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测量;另一方面必须将所测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纳,科学地分析并寻求被研究变量间的规律。但由于仪器和感觉器官的限制,实验测得的数据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因此,在着手实验之前要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以及在实验以后合理地进行数据处理,都必须具有正确的误差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误差分析,选用最合适的仪器量程,寻找适当的实验方法,得出测量的有利条件。下面首先简要介绍有关误差等几个基本概念。 一、一、基本概念 1.误差。在任何一种测量中,无论所用仪器多么精密,方法多么完善,实验者多么细心,所得结果常常不能完全一致而会有一定的误差或偏差。严格地说,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值之差,偏差是指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但习惯上常将两者混用而不加区别。根据误差的种类、性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种。 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所造成的恒定偏差,或者偏大或者偏小,其数值总可设法加以确定,因而一般说来,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用改正量来校正。系统误差起因很多,例如: (1)仪器误差。这是由于仪器构造不够完善,示数部分的刻度划分得不够准确所引起,如天平零点的移动,气压表的真空度不高,温度计、移液管、滴定管的刻度不够准确等。 (2)测量方法本身的限制。如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式测量某蒸汽的相对分子质量时,由于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有偏差,不用外推法求得的相对分子质量总较实际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大。 (3)个人习惯性误差。这是由于观测者有自己的习惯和特点所引起,如记录某一信号的时间总是滞后、有人对颜色的感觉不灵敏、滴定等当点总是偏高等。 系统误差决定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它恒偏于一方,偏正或偏负,测量次数的增加并不能使之消除。通常是用几种不同的实验技术或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或改变实验条件、调换仪器等 以确定有无系统误差存在,并确定其性质,设法消除或使之减 少,以提高准确度。 偶然误差: 在实验时即使采用了完善的仪器,选择了恰当的方法,经 过了精细的观测,仍会有一定的误差存在。这是由于实验者的 感官的灵敏度有限或技巧不够熟练、仪器的准确度限制以及许 多不能预料的其他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类误差称为 偶然误差。它在实验中总是存在的,无法完全避免,但它服从 几率分布。偶然误差是可变的,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正,有时负。但如果多次测量,便会发现数据的分布符合一般统计规律。这种规律可用图I一1中的典型曲线表示,此曲线称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此曲线的函数形式为: y=y= 式中:h称为精确度指数,σ为标准误差,h与σ的关系为:h=。 自图I一1中的曲线可以出: (1)误差小的比误差大的出现机会多,故误差的几率与误差大小有关。个别特别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极少。 (2)由于正态分布曲线与y轴对称,因此数值大小相同,符号相反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近于相等。如以m代表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在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它可以代表真值。σ为无限多次测量所得标准误差。由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可以得出,误差在±

光纤传感器的位移测量与及数值误差分析实验

实验报告:实验07 (光纤传感器的位移测量与及数值误差分析实验) 实验一:光纤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测量其静态特性实验数据。学会对实验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二、基本原理:本实验采用的是传光型光纤,它由两束光 纤混合后,组成Y 型光纤,半园分布即双D 分布,一束光纤端部与光源相接发射光束,另一束端部与光电转换器相接接收光束。两光束混合后的端部是工作端亦称探头,它与被测体相距X,由光源发出的光纤传到端部出射后再经被测体反射回来,另一束光纤接收光信号由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量,而光电转换器转换的电量大小与间距X 有关,因此可用于测量位移。 三、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实验 模板、测微头、反射面。 四、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所示: 表1光纤位移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位移数据

实验二:随机误差的概率分布与数据处理 1.利用Matlab语句(或C语言),计算算术平均值和标准 差(用贝塞尔公式) clc; clear; l=[20.42 20.43 20.40 20.43 20.42 20.43 20.39 20.30 20.40 20.43 20.42 20.41 20.39 20.39 20.40];%例2-22数据 v0=l-mean(l)%残差列 M1=mean(l)%算术平均值 M2=std(l)%标准差

计算结果 数据分布 2.利用Matlab语句(或C语言),用残余误差校核法判断 测量列是否存在线性和周期性系统误差 %残余误差校核法校核线性系统误差 N=length(l)%原数组长度 if(mod(N,2))%求数组半长 K=(N+1)/2 else K=(N)/2 end A1=0; delta=0;%delta=A1-A2 for i=1:K;%计算前半部分残差和 A1=A1+v0(i);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及其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教学目的1、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成像规律及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 2、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技术,掌握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重难点重点:1)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2)透镜焦距的测量。 难点:1)光学系统共轴调节; 2)凹透镜焦距的测量。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学时3学时 一、实验简介 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元件,是构成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基础。 焦距是表征透镜成像性质的重要参数。测定焦距不单是一项产品检验工作,更重 要的是为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学习透镜焦距的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对几何光学中透镜成像规律理解,而且有助于训练光路分析方法、掌握光学仪器调节技术。 最常用的测焦距方法大都是根据物像关系设计的,如:物像法、大小像法、辅助 成像法等。 二、实验目的 1、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及成像规律; 2、学会光学系统共轴调节,了解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 3、掌握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会用左、右逼近法确定像最清晰的位置,测量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 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对实验数据进行不确 定度处理,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原理 薄透镜是透镜中最基本的一种,其厚度较自身两折射球面的曲率半径及焦距要小得多,厚度可忽略不计,在近轴条件下,物距、像距、焦距满足高斯公式: 符号规定:距离自参考点(薄透镜的光心)量起,与光线进行方向一致时为正,反之为负。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自准法 自准法测焦距 光路如上图所示,若物位于焦平面上,则由平面镜反射后成一与原物等大倒立的 像于同一焦平面上。 2、物像法(选做)

现代测量技术与误差分析报告

现代测量技术与误差分析(作业) 摘要:本文根据作业要求设计数据采集及输出控制电路,经过分析选用常用的8位处理器89C51作为处理器。由殳计任务要求采集两路压力传感器信号,并且输出端同样要求控制两路电机,而设计要求的ADC和DAC芯片仅提供单路,因此需要加上多路控制开关,实现分时采集及控制,以减小设计成本。另外本设计增加滤波放大电路等提高实验精度。 1.实验任务及要求 输入端:两个通道 1、压力传感器的最程:0~100Kg; 2、传感器灵敏度:0.01Kg; 3、传感器分辨率:0.01Kg; 4、传感器信号输出频率:<1000Hz; 5、测试系统工作量程:O~5OKg; 6、测试过程中具有髙频扰动; 7、测试系统工作温度范围:-40e C?60?C。 8、传感器输出采用电流输出:4?20mA标准电流输出 输出端:两个通道 9、电机所需驱动电压:一IOVTOV; 10、电机所盂驱动电流:<100nιA; 11、测试系统工作温度范I札 -40e C-60 °C: 要求: 1、设计完整的数据采集及输出控制电路,ADC釆用AD976: DAC 采用AD669 2、各通道测控周期<5ms;

3、详细说明采集电路的设计依据: 4、C PU可不指定型号,采集电路与CPU的接口由示意图形式表示;

5、Sl 出采集电路所有用到的元器件的具体型号、参数,主要考虑的 指标: 6、 提供主要元器件的说明书; 7、 给出ADC 、DAC 的驱动程序。 2 ?总体设计 本设计任务要求有信号采集和输出控制两部分。其中数据采集传感器输出信 号为带有高频噪声干扰的4一一20InA 的电流信号。 图1 总体设计框图 3?数据釆集电路 根据实验任务要求,需要采集网路床力传感器输出的电流信号,同时采集的 信 号帝有高频噪声干扰。根据设计需耍,应刘传感器输出的电流信号就行信号调 理放大滤波等操作,然后进行A ?D 转换存进CPU ψo 1.信号调理模块 设计要求采集两路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流信号,而所提供的的AD976芯片只 提 供单通道输入,为节约设计成本,在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情况下采用多路模拟 开关CD4066控制输入和输岀的选择。CD4066是一种双向模拟开关,在集成电路 内有4个独立的能控制数字及模拟信号传送的模拟开关。每个开关有一个输人端 和一个输出端,它们可以互换使用,还有一个选通端(乂称控制端),当选通端 为高电半时,开关导通:当选通端为低电半时,开关截止。使用时选通端是不允 许悬空的。 Kl 号路择关 压力传需務 MiaiiS 波放 大电路 1-2OmA - O -一 IOT 转换M

误差与理论分析实验报告

误差与理论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正态分布 设被测量的真值为0L ,一系列测量值为i L ,则测量列中的随机误差i δ为: i δ=i L -0L (式中i=1,2,…..n) 正态分布的分布密度: ()() 2 2 2f δ σδ -= 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2 2 2F e d δ δ σδδ --∞ = ,式中σ-标准差(或均方根误差); 它的数学期望为:()0E f d δδδ+∞ -∞ ==? 它的方差为:()22f d σδδδ+∞ -∞ =? (2)算术平均值 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 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 121...n i n i l l l l x n n =++= =∑ 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 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

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 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 1 n n i i i i v l nx ===-∑∑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 n i i v ==∑0 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 当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 n i i v =∑为零; 当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 i 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 n i i l =∑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3.5.1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 水准测量误差包括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 仪器误差 ① 仪器校正后的残余误差 例如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虽经校正仍然残存少量误差等。这种误差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只要观测时注意使前、后视距离相等,便可消除或减弱此项误差的影响。 ② 水准尺误差 由于水准尺刻划不正确,尺长变化、弯曲等影响,会影响水准测量的精度,因此,水准尺须经过检验才能使用。至于尺的零点差,可在一水准测段中使测站为偶数的方法予以消除。 (二) 观测误差 ①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 设水准管分划道为τ″,居中误差一般为±0.15τ″,采用符合式水准器时,气泡居中精度可提高一倍,故居中误差为 m =ρτ' '?'''±215.0·D 3-35 式中 D —水准仪到水准尺的距离。 ② 读数误差 在水准尺上估读数毫米数的误差,与人眼的分辨力、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以及视线长度有关,通常按下式计算 m v =ρ' '?''D V 06 3-36 式中 V —望远镜的放大倍率; 60″—人眼的极限分辨能力。 ③ 视差影响 当存在视差时,十字丝平面与水准尺影像不重合,若眼睛观察的位置不同,便读出不同的读数,因而也会产生读数误差。 ④ 水准尺倾斜影响 水准尺倾斜将尺上读数增大,如水准尺倾斜033'?,在水准尺上1m 处读数时,将会产生2mm 的误差;若读数大于1m ,误差将超过2mm 。 (三)外界条件的影响 ① 仪器下沉 由于仪器下沉,使视线降低,从而引起高差误差。若采用“后、前、前、后”观测程序,可减弱其影响。 ② 尺垫下沉 如果在转点发生尺垫下沉,使下一站后视读数增大,这将引起高差误差。采用往返观测的方法,取成果的中数,可以减弱其影响。 ③ 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 如式3-25所示 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影响之和为 R D f 2 43.0?= 3-3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