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

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

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
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

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

西方哲学传统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鲜明地体现出两个基本特征,这就是重“认知”和扬“理性”。正是从这种“认知理性”精神出发,西方哲学传统对各种哲学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建构起了它自身很有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对人为践履活动问题的特殊关注。

儒家和墨家思潮都明确主张“有为”、“为政”,强调以能动进取的肯定精神从事人为践履活动尤其是政事治理活动,由此建构人的积极有为的社会性存在。不过,它们之间在究竟是以仁义道德还是以功利效用作为人为践履活动的动机目的的问题上,又存在一些内在的分歧。孔子更注重“为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凸显了基于血缘亲情关系的仁义道德因素在人为践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把个体的存在发展也归结为君子品格的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墨子则更重视“为利”,主张“务求兴天下之利”、“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凸显了效用功利因素在人为践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肯定了社会性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

与此对照,道家哲学则依据“无为”精神,对从事有目的的人为践履活动持否定态度,主张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老子不仅运用“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界定“道”的根本特征,而且还要求人们象道那样也在“无为”之中实现“无不为”的目的,即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做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在社会政事治理方面做到“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在个体生存发展方面做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庄子一方面坚决反对从事社会的政事治理活动,并对儒、墨两家所肯定的仁义道德和功利效用展开了激烈批判,另一方面又凸显了超功利超道德的个体精神自由在人生存在中的重要意义,主张“余立于宇宙之中,……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庄子·让王》)企业信用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3970798.html,)

此后,中国哲学传统经历了长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理论内容也得到了明显的拓宽和深化,但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的这种关注人为践履活动的哲理精神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根本上制约着它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解答。

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习指南

首先,我需要重申的一点就是,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志愿”,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身之本,即夫子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最重要。如果你果真立志考上中国哲学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专业的问题,可以暂且放在第二位。 其次,我需要说,尽管“志愿”为最重,专业放第二,但因为这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本专业与跨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本专业的同学经过四年的专业内的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与答题思路等都已经熟络,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南京大学的要求进行复习、巩固,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现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的领域中,学会用中国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本人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跨专业不算太大,加之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素来的兴趣,所以也易于上手。即便如此,我也是一步一步先进行基础的阅读,再慢慢熟悉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而展开复习的,这个过程对于所有跨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接下来,就说一说具体的复习问题。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考研,大约算来还有10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完全充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松后紧的,但这个“先松”也要有个张弛之度,我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复习阶段这样划分: 第一阶段,现在——本学期末。重点:英语(单词、阅读)、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二阶段,暑假。重点:英语(加入作文)、中国哲学史部分(系统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阶段,开学——国庆节。重点:英语、中国哲学史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第四阶段,国庆节后——11月中旬。加入政治的复习。 第五阶段:11月下旬——考前。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我的考研历程大约就包括这五个阶段,也是我给各位的建议,当然,我的建议并不代表一种规律,但我以为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其效果是可观的。接下来,我会根据现阶段的情况,重点给大家说一说第一阶段的复习要点,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在最后实现考试顺利的总目标下,需要“跬步”来积累,所以这一次我只详细说明第一阶段,也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之阶段。对于基础差心里没底,复习摸不着头绪的同学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辅导班也要慎重选择,不靠谱的更会雪上加霜,北京爱考的专业课辅导口碑就不错。会根据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给你安排在读的研究生助教来讲课(都知道学校老师不能出来讲课吧,所以信息量最大的也就是导师的研究生了) 一.关于英语: 我的英语分数很一般,所以并没有很大价值的建议,好在英语的攻略和各种经验在网上或是现实中都是最多的,各位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咨询都不难找到复习的方法。我在这里只是简略的说几句关于英语的忠告,有些曾是前辈学长、学姐给予我的: 1.英语没问题,考研就没问题。——这句话有些绝对,学中哲的恐怕都不喜欢说这么绝对的话,但这无妨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英语确实很重要。这不合理,却是国情,现阶段,我们的考研复习必须把英语放在特殊的位置,保证55分的分数线。 2.英语的复习最关键在把握单词与真题。——这是复习考研英语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学期英语复习的重点也是单词,背单词需要不辞辛苦,若能背熟考研单词中的绝大多数,最后应付考试应当是不成问题的。真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这里不详细讲了。单词的参考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中国哲学史考核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

中国哲学史考核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D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全盘西化论胡适根本西化论 2、容闳《西学东渐记》 3、科学哲学 4、哥伦比亚杜威《先秦名学史》 5、中国哲学的史在中国的哲学史 6、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 7、张君劢人生观 8、性体中国哲学牟宗三 二、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 1、①②④ 2、①③④ 3、① 4、④ 5、①②③ 6、① 7、②③ 8、③ 9、②③10、①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上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2分)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3分) 2、充分西化 “充分西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化思潮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主张,其代表人物是胡适。(1分)胡适曾主张全盘西化,但这只是他的出发点,或手段。其目的其实是通过中西文化的碰撞来打磨改造确立“中国本位文化”。所以其所主张的“全盘西化”并非百分百的西化,而是“充分西化”。(3分)其立论的基础是“文化惰性论”。(1分) 3、觉解 觉解,是冯友兰人生哲学核心概念之一(1分)。解是指了解,觉是指自觉,觉比解更进一步。(2分)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1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了解,有赖于我们觉解程度的深浅。(1分) 4、两层存有论 是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1分)在存有论的领域,牟氏从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别出发,提出了两层存有论:无执的存有论与执的存有论。(2分)牟宗三将佛家消极意义的“执”转为积极意义的“执”,认为在无执的存有境界,执是不存在的,而在执的存有论中,执是绝对需要的。两层存有并非隔绝的,而是可以通过“坎陷”来沟通。(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何在? (1)政治意义:五四运动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2分)(2)思想意义:新文学、新哲学等新文化的产生。革命需要启蒙。思想需要创造。(4分) 2、简述张君劢对人生观之特点的看法。 张君劢将科学与人生观加以比较,指出了两者的五点区别,即人生观之特点所在,曰主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中国哲学史习题集

《哲学基础》(1)之中国哲学史习题集 主要参考资料:1、课堂笔记;2、《<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中国哲学史分期、、、、、 。 2、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 、、、。 3、《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 、、、、、、、等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 4、《易经》的八卦是、、、、、、、。 5、六经是指先秦的六种典籍,包括、、、、、。 6、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 7、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即、、。 8、正始名士主要是在理论上阐发老庄的玄言,竹林名士则多在行为上受用老庄的思想,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等,世谓“竹林七贤”。 9、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10、东汉末年,道教正式形成。其时社会上主要有两大道教组织:一是于吉、张角创立的“”,一是张道陵所创立的“”。他们尊为教主,奉为经典。 11、唯识宗的基本思想是“”和“”说,该宗的代表著作是玄奘和弟子窥基编译的。 12、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3、在宋明理学中,理的意义可以分为四种:宇宙的普遍法则,可以称为,人性的理可以称为,伦理与道德规范的理可以称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可以称为。 14、张载最著名的言论是,, ,,这四句话被后人称为横渠四句教。 15、张载还将性区分为和,这可以视为后来理学中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区分的先导。张载还将人的知性区分为和。 16、1175年,陆九渊应吕祖谦的邀请与朱熹论学于鹅湖寺,史称。在这次会面上,他因为和的不同趋向和朱熹发生了争论。由此之后,成为宋明理学中的一大公案。 17、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认为、、、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到孟子以后中绝了。 18、理学是以的姿态出现的,一方面,指责佛老的虚无主义,认为它们破坏了封建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又是的糅合。 19、从魏晋正始年间到西晋末年,何晏、王弼(玄学)、阮籍,嵇康(玄学)、裴頠,郭象(玄学)分别代表了玄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20、关于玄学的方法,冯友兰认为是,汤用彤认为是。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

哲学” 即爱智慧、求智慧,使人聪慧之学。爱智慧就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沉思。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希腊语中“ philosophy ”有两个词根——“爱”和“智”, 中国自古即有,“哲”作聪明、贤明、智慧解释;“学” 当学问解释。“哲学”一词是近代从日本流传而来,日本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将“哲” 和“学” 拼成“哲学”一词,意译了“ philosophy ”,后传入中国。 中国哲学的特质1、哲学追寻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哲学所追求的智 慧,不是知识,不是某种可以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体悟,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种智慧,中国哲学称之为“道”。 2、中国哲学的特质核心问题:天人合一主要思维方式:体悟 1立足现实的态度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2整体联系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探讨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3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 ,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所谓“外王” ,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 4不拘一格的表达1、语录体孔子弟子《论语》、禅宗《五灯会元》、二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 《朱子语类》、熊十力《十力语要》 2、寓言体庄子及弟子《庄子》、韩非《韩非子》、吕不韦《吕氏春秋》 3、哲理诗老子《道德经》 4、注解体韩非《解老》《喻老》,王弼的《周易注》、郭象《庄子注》、朱熹《四书集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1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代表作:《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3)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代表作:宗密《华严原人论》5)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代表作: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6)清代朴学孔“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1 命“天命”:孔子言论中的“天命” ,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天命观念的痕迹。有时也借用“这个词来说明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五十而知天命 “天”:孔子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自然界及其运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命”:指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必然性。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命”的支配。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2 “仁”:孔子哲学的中心范畴1 .自我意识由人的精神自觉所产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 .人伦情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孝悌”本是宗族奴隶制家庭关系的准则,起着维系宗法血缘纽带的作用。孝,指尊敬父母长者;弟,指爱护兄弟姐妹。 3 .人道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4.理想人格从“仁”出发塑造了士的理想人格。包括:严 肃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勇敢 的献身精神。 3“敏行慎言” 的理性态度言” 与“行” “学”与“思” 1.学习态度——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学思关系——相互结合 4、“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中庸之道”的总特征,就是 承认矛盾,而又调和矛盾,达到矛盾双方的和调。(一) “执两” :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对立的矛盾双 方——即“两端”。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 而竭焉。——《子罕》(二)“ 用中” :不仅应当承认 事物的矛盾,而且要采取折中的办法,调和矛盾,无 “过”、无 “不及”,实现矛盾双方的和调。君子和而不同(三)评 价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主张协调矛盾 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人们用一种比较平稳温和的 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 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孟 1 性善论1. 人禽之辨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 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 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心——善端四端是人之本性 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 端,则不能成为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下》若充分扩 充,其强调的仁、义、 2 尽心说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事天也。.,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心是人之“大 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 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 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 合在一起是爱智慧之意。中文哲学”这两个字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就变成四种“常德” ,即儒家极礼、 智。 1. 尽心、知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中国哲学史习题

2004级近现代中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明夷待访录 六经皆史 新学伪经考 俱分进化论 物竞天择 群己权界论 新民说 古史辨 新唯识论 新理学二、分别对下列二段语录作简单的分析(每小题12分,共24分)1、 子贡不欲人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 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由自立,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康有为)2、 近世言汉学,以其文可质验,故讆言无由妄起,然其病在短拙。自古 人成事以外,几欲废置不谈。汉学中复出今文一派,以文掩实,其失则诬。(章太炎)三、论述题(26分)分析王国维哲学思想中“可爱”与“可信”的矛盾。04级中国哲学史期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其中所说的“六家”是指 、 、 、 、 、 等先秦以来的六大哲学流派。 2、用以概括《大学》思想的三纲领指 、 、 ,八条目指 、 、 、 、 、 、 、 。 3、董仲舒认为思想家应该“ ,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两宋时期道学四大流派分别指 、 、 、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 二程、张载、朱熹。 5、张载又被称为 先生,他所讲的“为 ,为 ,为 ,为万世开太平。”被看作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6、东汉王充的主要哲学著作是 ,《论衡》其宗旨是“疾虚妄”。 7、《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学者 的哲学代表作。全部高互作用护装置

二、标点下列哲学文献,并评论其思想(每题12分,任选5题,共60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 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 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 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 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 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 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 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 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韩非子·解老》)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 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 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 自行自成佛道(慧能:《坛经》) 7、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 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

北京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解析

北京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849中国哲学史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Monad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3970798.html,

【资料说明】 北大哲学系《849中国哲学史》近年来一般有三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注重全面,考察考生知识面的广度,个别考题在教材上没有直接涉及,本资料从典型工具书中尽可能收集罗列、查漏补缺;简答题要求对学科的熟悉程度,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适当展开;论述题注重深度,强调考生对于本学科的融会贯通与领悟、表达能力。 北大哲学系专业课近几年不再指定参考书,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学科重点。对于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重要命题,甚至会连续重复命题,所以熟练掌握历年真题是备考的基本要求,去年的题或许就会出现在明年的试卷上。在要点方面,第一,宋明理学几大思想家:张载、朱熹、王阳明最为重点,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直接看出。第二,先秦时期重要思想家的重要概念也是频繁出题。第三:魏晋玄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的争论,也常常可能出高分值题。第四,佛教方面一般每年都会有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题。 由于时间、水平所限,资料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尚需考生谅解,并恳切希望不吝赐教。

目录 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4) 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哲学概论尔雅答案2020

中国哲学概论尔雅答案2020 《中国哲学概论》是台湾地区对中国哲学长期研究的四位教授,首次集体合作所撰成的一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哲学中形上学、逻辑与知识论、伦理学、美学与政治哲学向度的精作。 《中国哲学概论》是台湾地区四位有着对中国哲学长期研究的教授,首次集体合作所撰成的《中国哲学概论》一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哲学中形上学、逻辑与知识论、伦理学、美学与政治哲学向度的精作。各章节脉络均有内在理路的密切联系,前后融贯。对中国哲学的五大课题,以殊途同归的路径,本天道立人道为主轴,诠解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自性、存在及意义的根源、自我与他者互为际性脉动精彩而多样的价值生活。作者在书中不仅绍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意义和价值,还关切了中国哲学未来去向的展望。《中国哲学概论》为想认识中国哲学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参考。 曾春海,履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哲学学会常任理事。著作:《易经哲学原理》、《两汉魏晋哲学史》、《朱熹哲学论丛》、《儒家的淑世哲学》、《易经哲学的宇宙与人生》、《朱熹易学析论》、《王船山周易阐微》、《竹林玄学的典范——嵇康》等。叶海烟,履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长荣大学哲学与宗教系教授,台湾哲学学会理事长。著作:《庄子宇宙论试探》、《庄子的生命哲学》、《现代生活哲学》、《老庄哲学新

论》、《人文与哲学的对话》、《中国哲学的伦理观》、《道德、理性与人文的向度》等。尤煌杰,学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现职:辅仁大学哲学系皴、辅仁大学研究发展处研发长。著作:《哲学概论》、《哲学入门》、《中国文化概论》、《西洋哲学史》、《美学》等。李贤中,学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现职: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台湾哲学学会秘书长。著作:《先秦名家名实思想探析》、《哲学概论》、《墨学——理论与方法》等。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哲学家(a)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根据《中国哲学简史》、《中西哲学小史》的介绍,结合查阅的资料,遴选了31位对中国哲学发展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梳理、编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开创了儒家学派。他编纂了《春秋》,修订了“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在道德哲学方面以“仁”为核心自成系统--孔子之道即是“仁”。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各个时代很不相同。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了公元前2世纪,地位更加提高,认为他是接受天命,继周而王,被称为文宣皇帝、文宣王;公元前1世纪,孔子被认为是活着的“神”,这也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在汉朝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之后,孔子的地位回归到理性上来,不再被认为是“神”,但他依旧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总的来说孔子如同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根据他与弟子言行编辑的《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一)正名说: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必也正名乎”!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

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社会关系的名。比如“君”的本质即所谓的“君道”,这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也就是“实”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否则纵然使别人称他为君,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都有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指向事物的本质“实”。(二)仁、义之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比如,父行父道爱其子。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仁”就是人的一切德性的总和,“仁人”就是“全德之人”的意思。所以统治者要“爱人”,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义”,宜也,即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且所做的这些事从道德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如果出于非道德的原由,虽然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而属于利的行为。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辩”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三)忠、恕之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那么实行仁的方法,即“仁之方”是什么呢?在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庸》所举的例证,“己所欲,亦施于人”,孔子称之为“忠”,强调的是忠恕之道肯定方面;另一是《大学》所举例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强调的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这正反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也就是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1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 )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2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情”为“仁”之本。“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3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2)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3)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在这里,他并没有对天命的权威加以限制的企图,也没有将天命和人力划出不同势力范围的思想,而是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从这一点说,他也对人力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由于中国传统中本无“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日本哲学家西周对philosophy一词的翻译而由我们加以引进,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家始终有对中国哲学身份的焦虑。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正是这种焦虑新的又一次体现。 在一般人看来,中西哲学的区别显而易见,根本不需特意加以区分。其实不然。由于中国人是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对古代中国哲学开始研究的,自然而然会比照西方哲学的样子来理解和重塑中国哲学。明明知道中西哲学有重大的不同,中国哲学不是西方哲学,可是在实际研究时却往往不自觉地以西方哲学的问题、形态、范畴和概念来论述和要求中国哲学,结果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因为西方哲学以本体论(ontology,应译为“存在论”)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们也要在中国哲学中找出本体论,却不知将ontology理解为“本体论”本身已经错了。Ontology是对“存在”的研究,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因此,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可能有存在论。但由于首先将

ontology误解为“本体论”,因而以为既然宋儒那里已经有了“本体”概念,中国哲学当然有本体论。殊不知传统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西方哲学的存在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 再比如人们在谈论中国传统哲学时开口“主体”,闭口“主体性”,甚至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就是主体性。例如,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就说,中国哲学的特质“用一句最具概括性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劳思光认为哲学或归于主体性,或归于客体性。“中国哲学传统中,诚然有宇宙论,形上学等等,但儒学及中国佛学的基本旨趣,都在‘主体性’上,而不在‘客体性’上。”这种对中国哲学特质的认定是成问题的。 “主体性”(subjectivity)并不像那些先生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哲学的普遍原则;而是一个非常西方的概念。并且,它在漫长的西方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主体性这个概念是从主体(subject)这个概念派生的。现代西文中Subject (主体)这个概念来自拉丁文subjectum,,而它又是希腊词hypokeimenon的拉丁文翻译,意思是“支撑者”,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这个词指属性的承载者。这个意义上的主体的意思近于Substance(实体)。因此,在逻辑推理当中,它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