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施工作业

指导书

二○一四年五月

目录

第一节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 (3)

第二节基坑开挖 (4)

第三节基础浇筑 (9)

第四节混凝土支柱安装及整正 (16)

第五节硬横梁安装—钢柱安装 (25)

第六节硬横梁安装—横梁安装 (29)

第七节硬横梁安装—吊柱安装 (34)

第八节拉线安装 (39)

第八节支柱装配—腕臂安装 (44)

第九节补偿下锚—拉线安装 (49)

第十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展开 (54)

第十一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归位 (61)

第十二节承力索架设—中心锚结安装 (67)

第十三节接触线架设—线索展放 (74)

第十四节定位装置安装 (84)

第一节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腕臂结构预配

第二节基坑开挖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厢车站接触网的基础浇筑。包括支柱、拉线、硬横梁支柱基础等。

2 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 外业技术准备

(1)基坑测量定位准确;

3 技术要求

(1)基坑开挖采用人工开挖;

(2)开挖好的基坑要做好防护支撑;

(3)开挖好的基坑四周做好警戒标识。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开挖→防护措施→填写记录

4.4工艺流程

5 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1)先将需安装基坑周围地面清理干净、平整;

(2)复核基坑类型、基坑坑深和侧面限界;

(3)确认基坑类型、支柱限界、基坑深度(轨面埋深):区间:(道床高度按1.04米,底板按0.1米);H78、H60、H93 、400等径支柱:为4.14米;站场:(道床高度按

0.7米,底板按0.1米)H78、H60、H93:为3.80米H170支柱应确保支柱实际埋深不小于3.5米。当腕臂柱道床高度小于1.04米(区间)或0.7米(站场)时,支柱采用轨面高度控制埋深进行深埋。当区间腕臂柱道床高度大于1.04米小于1.2米时采用浅埋方法并培土砌石。当区间腕臂柱道床高度大于1.2米时应书面报告项目部。特别注意现场道床高度并不能作为施工的直接依据,必须结合工务段起、落道资料,由技术人员下发施工作业票,控制埋深。

支柱埋深施工偏差为±80mm。位于曲线上的支柱计算埋深时,应考虑曲线超高,曲线外侧支柱以曲外轨测量时应减去1/2超高,曲内支柱以曲内轨测量时应加上1/2超高。(4)基坑位置确定:1、确定基坑中心位置:基坑中心=设计侧面限界+1/2支柱底长度支柱底长度尺寸: H78、H60、H93 : 705毫米 H170: 920毫米2、以坑中心为准确定坑口开挖尺寸。3、开挖时按底板、横卧板来确定坑口大小。4、为确保下部横卧板安装,基坑开挖时应测量准确,以坑后部尺寸确定基坑开挖大小为最好。5、横卧板、底板尺寸:(单位:毫米)Ⅱ型横卧板 1000×600 孔距 314 IV型横卧板 1800×400 孔距 420 底板 I型 1200×800底板II型 1300×900;

(5)地下管线确认;

(6)清理工作面;

(7)安设防道碴挡板:选用防护板立于坑口边缘线路侧,在顺线路方向坑口两侧打木桩两根固定防护板,防护板长度为坑口长+1.5米,宽度以道碴不高出防护板为准。

5.2施工工艺

(1)开挖时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按层次进行挖掘;

(2)安装防护板。基坑每下挖200mm,便安一层防护板。先安装线路和田野侧的防护板a(比坑口长30~50mm),两侧打入泥土,让防护板紧贴坑壁。再安装垂直线路的防护板b,打击至防护板a与b互相垂直,密贴坑壁,在防护板a上安装木档,防止防护板b受力滑出。

(3)开挖过程中用碎石或土将防护板与坑壁的间隙填满;

(4)使用静力触探仪测量承载力,承载力小于100Kpa时书面报项目部。

(5)按上述程序挖一层再按照“防护板安装”程序要求安装一层防护板,直至坑深达到标准为止。

(6)对于发现的电缆采用φ150的玻纹管防护,即将玻纹管从中剖开,将电缆放入其中,再将玻纹管合拢并在其外面用彩条布包好,然后用细铁线将其牢固绑扎;玻纹管的两边

分别埋入土中300mm 深,玻纹管与土的空隙处用棉纱牢固塞住。

线路

防护示意

(7)使用静力触探仪测量承载力,填写隐蔽工程记录。 6劳动组织

6.1 劳动力组织方式

以基坑作业组组织模式。

6.2人员配置表

每个作业组人员配置表如下:

7

8

每个作业组工机具配置表

9

9.1质量控制

(1)基础开挖好以后,应复核基坑位置、侧面限界、基础型号、外形尺寸、基坑

深度、模型板位置等;

(2)支的模板应稳固、可靠浇筑基础是不漏浆。

10安全及环境要求

施工作业应遵从安全为主、预防为主原则,在基坑开挖及支柱安装作业时,如遇有特殊或紧急情况时,应及时采用有效方式,尽可能减少损失。

(1)线路因挖坑而下沉的应急预案:开始开挖至支柱未整正回填期间,组织线路工

24小时检测钢轨高程的变化,次数不少于每2小时一次。回填后一天内组织线路工每4小时检查一次。发现沉降速率≧2mm/天时,立即停止开挖,采取回填、加强支护等措施,及时组织线路工处理并向工务部门通报情况。影响行车时,立即在施工区段两端按规定设置防护并通知车站、工务等部门,组织抢修。其程序如下:1、巡视线路工或其他施工人员发现影响行车安全时立即停止施工,通知相邻车站和行车组织部门,以及时通知司机在安全地点停车。2、在事故地段按要求设置防护,显示停车信号。如遇了望困难应点燃火炬(巡视人员按要求配备信号旗、火炬、报话机等工具,夜间还须配备信号灯)。

3、组织线路工及时抢修,重大险情在必要时应通知工务部门配合处理。

4、经工务等设备管理单位确认达到开通条件时慢行放行列车,并组织线路工继续养护和巡查,直至行车恢复常速。

(2)开挖基坑施工中遇到电缆的应急预案:开挖基坑施工中轻挖轻刨,遇到电缆等地下管线时按设备管理单位要求用φ150mm波纹管进行防护,7~8个基础压在同一根光缆上时应考虑基础移位或电缆移位。确需改移电缆时,必须在设备管理单位配合人员指导下进行。发生碰坏电缆的情况应设置防护并及时通知就近车站和行车组织部门,应及

时通知设备管理单位进行抢修。

(3)开挖过程中不能污染道床。

第三节基础浇筑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厢车站接触网的基础浇筑。包括支柱、拉线、硬横梁支柱基础等。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1)基础测量定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进行实验设计;

(3)选用的砂石料、水泥进行专项试验并提供合格试验报告;

(4)基坑开挖完成,基础钢筋网已加工完成。

3技术要求

(1)基坑开挖采用旋挖钻机或人工开挖;

(2)基础钢筋采用工场集中预制加工;

(3)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或现场机械搅拌;

(4)固定基础螺栓框架采用双层结构,保证螺栓位置及垂直度要求;

(5)同组硬横梁基础宜成对进行浇筑。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安装钢筋网→安装基础模版→固定基础螺栓→基础浇注→制作试块→基础养护→基础拆模→基础帽浇注→结束。

4.2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图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1)先将需安装模型板的基坑周围地面清理干净、平整;

(2)复核坑深和限界;

(3)清理坑内杂物及积水等,平整坑底面和坑壁。

5.2施工工艺

5.2.1安装钢筋网(根据设计图纸)

(1)把加工预制好的钢筋网运至坑位;

(2)利用推车和人工(4~5人)将钢筋网安放在基坑内;

(3)与设计图核对钢筋网安装位置使其达标。

5.2.2安装模板

(1)清理、平整路肩面,保证模板安装水平;

(2)根据设计基础型号及测量标记和记录安装模型板;

(3)复核限界、标高、型号等是否符合设计并达标;

(4)根据坑口设计尺寸事先用木板钉制做木框架或采用钢模架,运至坑口,复核基础型号,将框架或钢模架摆放在坑口上,根据设计数据调整框架高度及中心线使其达标,保证侧面限界和标高符合要求;

(5)加固木框架或钢模架保证其稳固可靠;

(6)安装前将模板清洁干净,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涂刷废机油以方便脱模。

5.2.3 固定基础螺栓

(1)按照设计对应型号将基础螺栓固定在钢模上; (2)检查螺栓外露长度符合要求并套好防护套管。 5.2.4 浇制基础

(1)按试验室给定的配合比把一定量水泥、砂子、石子加入搅拌机料斗; (2)搅拌机操作人员开动搅拌机,按水灰比加水进行拌合,达标后,混凝土装入斗车,运至坑位;

(3)地面下3米灌注时,需放置滑槽,混凝土从滑槽注入坑内;3米以上直接注入基坑内;

(4)在每次注入混凝土300~400 mm 厚度时,按照规定分层捣固; (5)灌注需要连续进行,直至基础完成为止;

(6)用水平尺测量基础模板顶面的倾斜度,满足向支柱荷载的反方向有5‰的倾斜度要求;

(7)基础完成后用抹子将基础面抹平,基础抹面时,基础面应与基础模板相平齐。 5.2.5 制作试块

(1)在浇注过程中,用原混凝土材料制作试块;

(2)试块上注明地点、基础号、日期、并与基础在同工况下养护; (3)试块表面应平整与基础同条件下养护。 5.2.6 养护

(1)基础浇制完毕后的10-12小时以内,应立即开始遮盖并浇水,在炎热和有风的天气中,应在灌注后2-3小时以内进行遮盖并浇水。对硅酸盐水泥不得少于7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

140

图1

820

图2

420

140

基础框架

螺母

基础螺栓

套管

(2)浇水次数应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为准;

(3)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

(4)试块表面应平整与基础同条件下养护。

5.2.7拆模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5kg/cm2时,可进行拆模。

5.2.8结束

基础浇制完毕后,如实填写基础隐蔽工程纪录;清理现场工机具,将弃土以及其它施工垃圾清运至指定地点。

6劳动组织

6.1劳动力组织方式

以基础浇筑作业组组织模式。

6.2人员配置表

每个作业组人员配置表如下:

7

8

每个作业组工机具配置表

9

9.1质量控制

(3)基础浇筑前,应复核基坑位置、侧面限界、基础型号、外形尺寸、基坑深度、模型板位置等;

(4)模板应稳固、可靠不漏浆;

(5)模型板的限界、标高、尺寸等应与基础型号相符,且中心线应垂直于线路中

心线,同一组硬横梁偏斜不得超过2°;

(6)水宜采用饮用水,砂宜采用干净河砂,石子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通过法定计量单位检测;

(7)基础标高、不同螺栓布置位置及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8)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等应按批次进行检验合格;

(9)钢筋网距基础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10)混凝土自由落度不得超过3m,否则应设置滑槽;

(11)振捣器进行捣固时应逐层进行,振捣器垂直或稍带倾斜插入混凝土内部,深入已捣固层30-50 mm,振捣器应与模板保持100 mm净距,并不得触及钢筋及螺栓。每层灌注深度不应超过插入式振捣器工作部分的1.5倍;

(12)同一基础应连续浇制不得有间歇;

(13)每灌注50m3混凝土应做一组试块,试块强度不低于设计要求,试块表面应平整并与基础相同条件下养护。

9.2质量检验

(1)基础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保护层0~+10 mm,高程为±10 mm;

(2)基础螺栓外露长度允许偏差+20~0 mm,螺栓间距允许误差±1 mm;

(3)基础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50mm-0mm;

(4)基础横线路方向的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允许偏差不大于1.5°。

10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安全要求

(1)灌注基础前应对基坑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基坑的稳定程度,是否有塌方的危险,有塌方危险的基坑应进行修整、加固,保证在浇注过程中的安全,坑内有杂物应清理干净;

(2)施工前搭设的作业架,施工料具的放置,施工过程中拆除作业架等均应稳固,不得侵入铁路建筑接近限界;

(3)支模前应检查基坑有无裂缝和塌方危险,坑边1米范围内不得堆放料具,向坑内传递料具应放在工具袋内,不得上下抛掷或随处乱放,装好的模板不得有露在模板外面的钉尖;

(4)坑内有人捣固或其他作业时,坑上应有人防护,防止石渣落下伤人,使用振捣器捣固时,必须派专人负责电源开头,振捣器的接地线必须完好,并要随时调顺电缆

线,不得挤压,扭结或挂绕在导电物体上,不得侵入水中,移动时不得硬拉电线,有漏电现象时必须修好后方可使用;

(5)操作搅拌机的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资格证的人员;

(6)使用搅拌机前,必须检查电源开头电机、接地线、防护罩、离合器和制动装置等,确认良好后,方可开始作业;

(7)搅拌机的配电箱箱体必须完好并有锁闭装置,配电箱必须设有漏电保护器,所用电源线必须使用三芯电缆;

(8)向搅拌机料斗内倒搅拌物,不应蹬在料斗上,升降料斗时,下方工作人员必须躲开,清理料斗时,必须与司机联系,将料斗保险链扣牢后,再进行清理;

(9)禁止用手或工具从搅拌筒内加速卸出混合料,搅拌机在运转中,严禁用任何工具从搅拌筒中掏取搅拌物,清除残留在搅拌筒上的搅拌物时,必须切断电源,锁上开关箱;

(10)拆模板时,不得用大锤打拆或拉拆方法。

10.2环保要求

(1)将拆除的模板送到指定地点,不得乱扔乱放。养护用的草帘、草袋用完后,应随时清理,堆放到指定地点;

(2)混凝土的添加剂应严格保管、使用,浇注后剩余的添加剂应有专人负责回收保管,瓶装添加剂使用后应回收空瓶,防止污染。使用时一般应配戴橡皮手套,禁止与皮肤直接接触;

(3)开挖出的土应放在彩条布上或汽车上,并运到当地环保部门制定的地点弃置,严禁污染路基;

(4)在使用汽车运送基础弃土时,在弃装车后应进行喷水降尘处理,并盖上防尘篷布后方运走;

(5)基础浇制过程剩余的混凝土严禁随意处置,运到当地环保部门制定的地点弃置。

第四节混凝土支柱安装及整正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厢车站混凝土支柱安装。

2 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1)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核对支柱型号、安装位置是否和设计相符。

2.2 外业技术准备

基坑已开挖好,支柱、三板已运抵施工现场。

3 技术要求

3.1支柱型号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2支柱侧面限界符合设计要求。

5 立杆操作

5.1核对设计图选用横卧板型号。

5.2安放底板

(1)将坑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2)用棕绳将底板系好,缓慢放入坑底。

5.3立杆

(1)立杆车就位。

(2)将钢丝套子套在自杆顶向下第4腹孔内。 (3)将钢丝套子挂在吊钩上。

(4)司机操作吊车将杆吊起后对准坑位。

(5)支柱对准坑位后,徐徐下落,落至坑口时扶杆人员将支柱方向扭正,使杆落入坑底。

(6)待支柱顺线路倚住坑壁稳定后,摘钩,取下钢丝套子、吊臂复原、安装列车撤离。

(7)加固支柱,坑内加设方木支护防止支柱在整正前的倾覆。 5.4基坑防护

(1)普通基坑使用可调式钢管加强支护。每个基坑设置3层可调式防护支撑装置(每套6根)。第一层距基坑基面500mm ,第二层位于基坑中部,第三层距基坑底面500mm 。根据基坑的不同情况,相应增加可调式防护支撑装置数量。

(2)塌方坑使用袋装砂石回填。

6 支柱整正:

6.1技术标准(受力后标准)

(1) 既有线支柱侧面限界应按设计值,允许误差为0~+50毫米。

(2 )轨面埋深误差应控制在-50毫米~+50毫米。

(3) 支柱顺线路方向的倾斜标准(钢筋混凝土支柱从地面算起,钢柱从基础面算起):一般支柱均应直立。施工偏差为支柱高的±0.5%。即:H78、H60、H93支柱为46毫米,H170支柱为60毫米。锚柱端部应向拉线侧倾斜,其斜率不超过1%。

(4) 横线路方向:曲线外侧和直线上的支柱:腕臂柱(含桥支柱)外倾斜率为:0~0.5%;软横跨混凝土支柱外倾斜率为:0.5%~1%;曲线内侧支柱、两侧悬挂的支柱、安装隔离开头支柱、硬横跨支柱:均应直立,施工偏差为0~0.5%。

(5) 独立锚柱为中心直立。

(6) 软横跨H170支柱、特殊地段设计要求加固支柱须严格按加固图进行加固,H170支柱整正时须用手搬葫芦进行。H170、H93支柱应严格按受压面方向立杆、整正,不可用错。

(7) 软横跨支柱中心线应在同一直线上,不可相互错开。施工偏差不得大于1°。

(8) 横卧板安装:曲线外侧和直线上的支柱,下部横卧板安装在支柱田野侧,上部横卧板安装在线路侧。曲线内侧支柱横卧板安装与上述相反。横卧板应与支柱密帖,不应有空隙或夹土,用L型螺栓与支柱固定。

横卧板位置如下图所示:

(10) 支柱实际埋深小于设计值时:应进行培土和砌石处理或按特殊基础处理。设计实际埋深为:H78、H60、H93:3.0米H170:3.5米。

(11) 基坑应分层回填,分层夯实,每回填300毫米夯实一次。

(12) 位于侧沟及田野侧支柱,田野侧厚度小于400毫米时应进行侧沟改移及培土或砌石处理。

(13) 支柱占用线路排水沟截面积超过1/3时,应改移水沟,使排水沟截面积保持不变,改移侧沟砌石方式与原排水沟保持一致。

(14) 在无缝线路区段整杆,气温在锁定轨温以上时,严禁利用钢轨进行支柱整正,同一曲线上不得同时有两组作业。

(15) 在有轨道电路的岔区整杆时,不可同时把整杆器安装在两端钢轨上,以免短接轨道电路。

(16) 整杆时,应注意钢轨是否有变形,如有危及行车现象,应及时采职措施,并

及时和工务部门联系,尽快予以解决。

(17)及时按要求规范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及检查证。

6.2 整正

(1) 将整正器的框架安装在支柱上。

(2)将整正器丝杠一端用钢轨卡子联至支柱两侧钢轨上。

(3)整正器丝杠的另一端联至框架。

(4)同时摇动整正器手柄,用其丝杠长度的变化调整支柱限界。

(5)若需要移动支柱根部时,则将垫木放至支柱根部的内侧(或外侧),再用手柄调整丝杠长度,使支柱根部移动。

(6)若需要调整支柱二个“小面”时,则将杆现校正器插入腹孔进行调整。

(7)在进行“4-6”程序时,应同时将丁字尺、水平尺、倾率测量仪置放在指定位置,边调整、边观察。

(8)当支柱侧面限界、倾度达到标准后,停止整正,将整正器手柄卸下。

6.3 安装下部横卧板

安装下部横卧板时,将横卧板送至坑底,施工人员下坑将横卧板调整至与支柱密贴,安装“U”型螺栓。

6.4 按设计要求进行回填,回填应密实,逐层夯实,不得留有空洞。

6.5 安装上部横卧板

当回填到距地面1米高度时,将上部横卧板安装完后,再继续回填。

京哈高铁接触网接挂地线作业指导书

京哈高铁接触网接挂地线作业指导书 (试行) 哈西高铁供电车间一班组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京哈高铁接触网停电检修接挂地线作业。 二、编写依据 序号引用资料名称文号 1 《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铁运[2007]69号 2 《高速铁路接触网维修岗位》2012年8月第1版 三、作业的目的 为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停电施工中确保行车人身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措施。 四、作业程序(流程图) 五、作业前安全预想及控制措施 序号安全风险点控制措施 1 准备接地线及验电笔时,验电笔头连接不牢固, 易掉落、摔坏。 准备地线及验电笔各连接件时,要连接牢固,防止脱落, 施工准备会前,由地线操作人、监护人共同确认状态, 保证连接良好。 2 AF线在大桥护栏外部,存在风险。AF线验电接地时,操作人员要带安全带,并且将安全带另一端与钢轨相连。 作业前安全预想工具材料准备检查绝缘工具绝缘性能 清点工具材料防止遗漏作业结束作业开始清点工具材料拍照 留存

六、接挂地线作业准备 1人员准备 序号要求分工安排 1 接挂作业应两人进行,着装整齐,正确佩戴护品。一人操作,一人监护。 2 接挂地线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良好。 3 接挂地线人员应熟练掌握安全工作规程及设备运行方式,取得相应安全等级合格证,熟知作业指导书内容。 2主要工器具准备 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 1 绝缘靴35kV 双 1 2 绝缘手套个 1 3 手电筒个 2 夜间 4 对讲机及备电个 1 5 工具袋个 1 6 扳子250mm 个 1 7 验电笔27.5kv 个 1

3 组织原则 3.1接挂地线过程中携带对讲机并检查状态良好,以保证应急处置联系畅通。 3.2接挂地线前听从作业领导人指挥,验明接触网是否停电后方可接挂。 七、接挂地线作业内容 1、准备工具材料 (1-1) (1-2) (1-3) (1-4) 准备验电笔,检查外观有无破损验电笔头声光显示是否正常

接触网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教学文案

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方案 一、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合福线合肥至福州段DK588+588.21~DK636+661.62接触网基础预留接口设计图》(合福施图(路)-HFMG-07-J00) 2、《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 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 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5、《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6、《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7、《路基接触网基础》(合福客专施(房)-2001) 8、《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08)2322A-V) 9、《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08)2322A-II) 10、《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 11、路基段CPIII控制桩基础施工图 1.2编制原则 本方案遵循有关规范、标准、设计文件、招标文件等,并严格按照各相关施工和设计规范、验收标准中各项规定进行编制。 1.3编制范围 本施工方案仅适用于京福客专合肥至福州铁路段HFMG-V标段桥梁公司分部施工管段DK607+813.97~DK619+000内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京福合肥至福州铁路客运专线采用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型式,设计速度为250km/h,采用电力牵引动车组双线运营模式。中铁一局集团合福铁路客运专线福建段V标桥梁公司分部,起讫里程为:DK607+813.97~DK619+000,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境内,总长11.2km。 2.2主要工程数量 我分部管段内路基接触网H型钢支柱基础分六种:ZJ-A1、B1、C1桩基础和DJ-A(二)、B(二)、C(二)独立基础。拉线基础有两种,分别是ZJLX和DJLX。桥梁接触网H型钢支柱基础分三种QJ-A2,QJ-B,QJ-C,拉线基础为QJLX-1基础一种。 各型号接触网基础数量见表2.1、2.2

作业指导书全套

《作业指导书》版序说明建筑工程全套作业指导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7 第二章土方工程-------------------9 第一节排水与降水------------------9 第二节挖土(大型土方工程) ------ 10 第三节基坑(槽)开挖与围护----------11 第四节回填土-------------------16 第三章地基与基础工程-------------21 第一节灌注桩工程----------------21 钻(冲)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桩 第二节水下混凝土工程--------------35 第四章地下防水工程--------------39 第一节防水混凝土结构-------------39 第二节水泥砂浆防水层-------------44 第五章钢筋混凝土工程-------------48

第一节模板工程-------------------48 木模板(含大夹板)安装与拆除 定型组合模板的安装与拆除 门架支顶 可调式钢管支顶 第二节钢筋工程------------------65 钢筋制作 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闪光焊 钢筋电孤焊 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 钢筋气压焊 锥螺纹连接 钢筋冷挤压连接 第三节混凝土工程-----------105 现场混凝土制备与浇筑 预拌混凝土生产与运输 泵送混凝土 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掺合料(粉煤灰) 第四节厚大体积混凝土工程---------132 第六章砌砖工程-----------------135

第七章木作工程------------------154 第一节楼梯扶手安装--------------154 第八章地面与楼面----------------156 第一节基层处理------------------156 第二节整体楼地面----------------156 水泥砂浆面层 水磨石面层 第三节板块楼地面-----------------166 大理石、花岗岩、预制水磨石铺贴 釉面砖、水泥花阶砖、陶瓷锦砖(马赛克)铺贴第九章门窗工程------------------174 第一节钢窗安装------------------174 第二节铝合金门窗安装------------177 第十章装饰工程------------------183 第一节一般抹灰------------------183 一般规定 墙面抹纸筋灰或石灰砂浆 墙面抹水泥砂浆 墙面抹建筑石膏 现浇混凝土楼板顶棚(天花)抹纸筋灰 钢板网顶棚(天花)抹灰 第二节外墙水刷石----------------194

施工过程作业指导书

施工过程作业指导书 编号:QW7.1/0301 1.目的: 保证本企业的桥梁加固、粘钢技术、碳纤补强、结构渗漏止水工程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使工程施工质量满足客户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承担的桥梁加固、粘钢技术、碳纤补强、结构渗漏止水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控制。 3.职责: 3.1工程部: 负责组织编制项目施工组织制定重大施工方案,必要时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负责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负责监督施工过程的设备的安全运行,确保施工现场的设备正常使用。 3.2 行政人事部: 负责保证项目施工的各种规定岗位人员的配备和资格管理工作。 3.3工程部: 3.3.1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现场施工并解决施工过程中有关问题。 3.3.2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施工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负责提供工程施工技术文件。 3.3.3 工程部质检人员负责工程施工所需原材料的验收,并做好记录,对试验设备、计量器具和材料的做好标识工作。 3.3.4 工程部质检人员负责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监控,对工程施工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向主管部门提供有关的质量记录,负责工程的标识工作。 3.3.5工程部材料员负责提供现场施工所需的产品(原材料、设备、配件、机具、构件),记录产品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并做好物资设备的标识和可追溯性工作。 4.程序: 4.1 工作流程 施工准备施工生产交付验收 4.2 施工准备过程 组建工程部直到工程项目具备开工的条件的过程。

4.2.1确定工程部 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合同要求由公司组建工程部。 4.2.2合同交底 由经营管理部(或首席人员)对工程部进行合同交底,明确合同条款和客户的要求。 4.2.3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编审 4.2.3.1施工组织施工方案必须在开工前由工程部组织编制,工程部经理(或首席 人员)审核,必要时经客户或监理批准后方可执行。 4.2.3.2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经过审批后,施工单位应认真贯彻实施,未经原审批人 员同意不得任意修改。 4.2.4施工图纸审核: 工程部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熟悉图纸,详细掌握设计要求和施工要点,在图纸会审中澄清有关设计的问题,为组织施工做好充分准备。图纸会审应做好记录。 4.2.5技术交底 4.2. 5.1技术交底是施工中的首要环节,未经技术交底不得施工。 4.2. 5.2工程部对项目施工的重大工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施 工组织设计,组织专业施工员向主要作业人员进行交底,并做好记录。 4.2.6施工现场的准备: 现场准备包括测量控制点的确定和保护、施工总平面的布置、临建施工、三通一平

宁杭高铁接触网作业指导书概论

NGG/JS280-2013 南京供电段宁杭高铁接触网检修工艺 第一章总则 根据宁杭高铁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高速接触网施工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铁道部相关验收标准,制定本检修工艺。 对于新操作项目,需要样板引路,确认安装标准和工艺操作。特别是对于需要新增材料、配件的验证,确保材料申请的正确性。 不得踩踏接触线或对接触线施加外力,以避免影响接触线的平直度。配备携带方便和功能良好的照明工具。以确保检修的准确性。 带入线路的工机具和材料、配件等应登记编号,确保工完场地清,不留任何杂物(如一个螺帽、一个铁丝头等)。 修正或更改现有零部件(及结构)位置和状态必须得到车间技术人员、现场负责人的同意,并做好记录,确保现状满足高速运行和安全质量要求。 切实落实记名检修制度,记录检查人、检修人和现场负责人。排查发现的问题应提供照片。 第二章腕臂结构 一、作业准备 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1)车梯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车梯上作业:2人;推、扶车梯:4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作业车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平台上作业: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工、机具:作业车(或车梯)、水平尺、力矩扳手、钢丝套、滑轮组、滑轮、大绳、橡胶锤(或木锤)、温度计、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套管双耳(套管绞环)、承力索座(钩头鞍子)、定位环、管帽、黄油、调节板、平腕臂、斜腕臂等。(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 1、套管座 2、承力索座 3、套筒双耳 4、套管单耳 5、定位装置 6、弹性吊索 7、其他零部件 三、检查方法与标准 1、套管座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施工作业 指导书 二○一四年五月

目录 第一节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 (3) 第二节基坑开挖 (4) 第三节基础浇筑 (9) 第四节混凝土支柱安装及整正 (16) 第五节硬横梁安装—钢柱安装 (25) 第六节硬横梁安装—横梁安装 (29) 第七节硬横梁安装—吊柱安装 (34) 第八节拉线安装 (39) 第八节支柱装配—腕臂安装 (44) 第九节补偿下锚—拉线安装 (49) 第十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展开 (54) 第十一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归位 (61) 第十二节承力索架设—中心锚结安装 (67) 第十三节接触线架设—线索展放 (74) 第十四节定位装置安装 (84)

第一节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 附加线安装架设 定位装置安装 腕臂计算参数测量 腕臂结构计算 腕臂结构预配 腕臂结构安装 承力索、中锚安装、倒鞍子 设备、接地装置安装 电连接安装、下锚绝缘子安装 静态检测 动态检测 承力索悬挂点测量 接触悬挂精调 吊弦计算 吊弦安装 吊弦制作 基坑确认 支柱安装整正 拉线安装 硬横梁及吊柱安装 预配车间施工现场工程技术部 接触线架设 定位装置初安装 补偿装置安装

第二节基坑开挖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厢车站接触网的基础浇筑。包括支柱、拉线、硬横梁支柱基础等。 2 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 外业技术准备 (1)基坑测量定位准确; 3 技术要求 (1)基坑开挖采用人工开挖; (2)开挖好的基坑要做好防护支撑; (3)开挖好的基坑四周做好警戒标识。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开挖→防护措施→填写记录 4.4工艺流程 5 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1)先将需安装基坑周围地面清理干净、平整; (2)复核基坑类型、基坑坑深和侧面限界; (3)确认基坑类型、支柱限界、基坑深度(轨面埋深):区间:(道床高度按1.04米,底板按0.1米);H78、H60、H93 、400等径支柱:为4.14米;站场:(道床高度按

建筑工程全套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编撰说明 建筑产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效益的源泉。为了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配合ISO9000贯标工作,规范现场施工操作,保证工程质量,公司有关人员在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室的指导下,编撰了《作业指导书》,本书在吸收施工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新工艺等先进实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了本企业近十余年来的技术发展与实践经验进行编撰,可作为公司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控制工程质量的主要依据。 《作业指导书》以国家及行业现行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依据,借鉴本行业的部分相关成果,结合南方地区和本企业的技术条件、特点等要求进行编写。全书共分十二章,每章节按施工准备、操作工艺、质量标准、施工注意事项等编写层次,突出重点,内容基本涵盖作业流程。 《作业指导书》除按照国家及行业的现行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外,还主要参考了广州市建筑总公司编《建筑施工工艺标准》、四川省地方标准《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及操作规程》(DB/5100P01001—88)、《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有关等文献。 由于时间仓促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作业指导书》中的遗漏和失妥之处,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7 第二章土方工程-----------------------------------------------9 第一节排水与降水---------------------------------------------9 第二节挖土(大型土方工程) ------------------------------------ 10 第三节基坑(槽)开挖与围护--------------------------------------11 第四节回填土-------------------------------------------------16 第三章地基与基础工程------------------------------------------21 第一节灌注桩工程----------------------------------------------21 钻(冲)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桩 第二节水下混凝土工程------------------------------------------35 第四章地下防水工程--------------------------------------------39 第一节防水混凝土结构------------------------------------------39 第二节水泥砂浆防水层------------------------------------------44 第五章钢筋混凝土工程------------------------------------------48 第一节模板工程------------------------------------------------48 木模板(含大夹板)安装与拆除 定型组合模板的安装与拆除 门架支顶 可调式钢管支顶 第二节钢筋工程------------------------------------------------65 钢筋制作 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闪光焊 钢筋电孤焊 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 钢筋气压焊 锥螺纹连接

不锈钢管道焊接施工作业指导书-内容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2. 工程概述 (2) 3. 开工条件和施工准备 (3) 4. 人员及工器具配备 (3) 5. 主要施工工序和方法 (4) 6. 质量保证措施 (6) 7.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措施 (7) 8. 环境控制措施 (9) 9. 附图 (10)

1.编制依据 1.1 1.2 施工组织总设计和汽机专业施工组织设计; 1.3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第五部分管道及系统DL/T5210-2009; 1.4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T5009.1-2002); 1.5 《锅炉压力容器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细则》[2002]109号; 1.3 《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技术规程》DL/T 821-2002; 1.4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2004; 1.9 《焊接工艺评定规程》DL/T868-2004; 1.10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七部分焊接DL/T5210.7-2010; 1.11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19-2002; 1.12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T438-2009; 1.13 《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752-2001; 1.14 1.15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 1.16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DL/T 5031-94。 2 工程概述 可实现集中供热,不仅能够满足石河子市区近、远期采暖热负荷增长的需要,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和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及环保政策。 2.2 施工内容 依据设计院设计图纸,不锈钢管道主要包括:仪用压缩空气系统、化学水系统、本体润滑油及抗燃油油等系统组成,为了在施工过程中提高焊接质量,特制订此作业指导书。 本机组不锈钢管道材质分别为:仪用压缩空气系统材质为0Cr18Ni9;本体套装油管道材质为0Cr18Ni9Ti;化学水系统材质均为1Cr18Ni9Ti。 仪用压缩空气系统:设计压力1.0MPa,常温,管道从汽机精处理接出至锅炉仪用压缩空气管道,管道主要规格为φ159×4.5。 本体润滑油管道为套装油管道,设计压力:0.3MPa,45℃,接口形式均为钢管对接,由主机油箱引出至前轴承箱,#1--#9各轴承箱进、排油管道,包括顶轴油管道规格有:φ219×6,φ610×10,φ57×4,φ108×4.5,φ325×8,φ89×4.5,φ20×2.5等。

史上最全建筑工程全套作业指导书

史上最全建筑工程全套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号 文件版序: :**** 发布日期: :**** 生效日期: :**** 受控状态: :**** 文件分发号: :**** 持有人: :****

《作业指导书》编撰说明 建筑产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效益的源泉。为了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配合ISO9000贯标工作,规范现场施工操作,保证工程质量,公司有关人员在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室的指导下,编撰了《作业指导书》,本书在吸收施工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新工艺等先进实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了本企业近十余年来的技术发展与实践经验进行编撰,可作为公司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控制工程质量的主要依据。 《作业指导书》以国家及行业现行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依据,借鉴本行业的部分相关成果,结合南方地区和本企业的技术条件、特点等要求进行编写。全书共分十二章,每章节按施工准备、操作工艺、质量标准、施工注意事项等编写层次,突出重点,内容基本涵盖作业流程。 《作业指导书》除按照国家及行业的现行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外,还主要参考了广州市建筑总公司编《建筑施工工艺标准》、四川省地方标准《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及操作规程》(DB/5100P01001—88)、《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有关等文献。 由于时间仓促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作业指导书》中的遗漏和失妥之处,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编者 :****

《作业指导书》版序说明 《作业指导书》的版序: 第1版第0次修改 主要编撰人员: 任伟建(第二~四章、第五章第一节、第六、七章) 邝雪霞(第五章第二~四节) 张文忠(第一章、第八章、第十章第一~三节) 郭斌(第九章、第十章第四~六节) 朱宏波(第十一、十二章) 审核: 1998年7月29日 批准人: 1998年8月3日

施工作业指导书(正文)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青岛润亿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综合利用安装工程Ⅰ标段安装工程一台Q415/567-75(11)-6.1(0.5)/530(210)型HRSG燃机余热锅炉整体水压试验。 2编制依据 2.1《青岛润亿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综合利用工程Ⅰ标段锅炉专业施工组织设计》; 2.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DL 5190.2 2012); 2.3《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 869—2012; 2.4《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锅炉机组篇)DL/T5210.2-2009; 2.5《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焊接工程篇)DL/T5210.7-2010; 2.6 南京奥能锅炉有限公司提供施工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3作业项目概述 3.1工程项目概况 3.1.1工程概述 3.1.1.1 Q415/567-75(11)-6.1(0.5)/530(210)HRSG燃机余热锅炉是南京奥能专门为青岛润亿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项目设计的一种新型双压余热锅炉;本项目由一台MHIW251型燃机、一台余热锅炉、一台蒸汽轮发电机组组成一套“1+1+1”建制的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其中由南京奥能承担的余热锅炉采用室外卧式布置、无补燃、双压、自然循环,部分低温低压蒸汽用于热力除氧(除氧器为内置式,由余热锅炉自带)。具体由锅炉本体、烟气系统、蒸汽系统、给水系统、除氧系统、疏排水系统、汽水取样系统、加药系统、一次仪表及阀门等组成; 锅炉本体一般包括汽包、除氧器(包括除氧头和水箱)、过热器、蒸发器、省煤器、除氧蒸发器、本体钢架护板、平台扶梯、进出口烟道、烟囱及锅炉本体上安装的一次仪表阀门、加药点、取样点等; 锅炉受热面采用螺旋翅片管结构,一般包括过热器、蒸发器、省煤器、除氧蒸发器等; 余热锅炉的主要系统:烟气系统、蒸汽系统、给水系统、除氧系统、疏排水系统、汽水取样系统、加药系统、一次阀门仪表; 3.1.1.2锅炉水压试验是在锅炉承压部件安装完毕后,对承压部件的制造和安装质

接触网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作业指导书

目录 一、接触网一日作业流程及作业标准 (3) (一)作业前一天的准备 (3) (二)出工前的准备工作 (4) (三)要令及验电接地程序 (5) (四)作业过程 (6) (五)撤出地线及消令 (7) (六)收工 (8) 二、岗位作业指导书 (11) (一)工作票签发人作业指导书 (11) (二)工作领导人作业指导书 (12) (三)安全员作业指导书 (14) (四)驻站联络员作业指导书 (15) (五)现场行车防护员作业指导书 (16) (六)地线监护人及操作人作业指导书 (17) (七)高空作业人员作业指导书 (18) (八)平台操作员作业指导书 (19) (九)车梯推扶人作业指导书 (20) 三、接触网巡视作业指导书 (21) 四、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 (23) (一)整体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 (23) (二)两跨式中心锚结检修作业指导书 (26) (三)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28) (四)电联结检修作业指导书 (32) (五)支持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35) (六)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39) (七)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42) (八)棘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44) (九)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46)

(十)绝缘子检修作业指导书 (48) (十一)附加导线检修作业指导书 (50) (十二)隔离开关检修作业指导书 (53) (十三)避雷器检修作业指导书 (56) (十四)吸上线检修作业指导书 (59) (十五)分段绝缘器检修作业指导书 (61) (十六)扭力扳手使用作业指导书 (65) 一、接触网一日作业流程及作业标准 9

接触网维修作业指导书

接触线检调 一、周期 200km/h及以下区段正线检调周期为12个月,侧线为24个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接触线的线面校正、校直、磨耗测量和调整接触线位置、接触线补强等作业。 三、作业项目 校正接触导线线面、校正接触导线波浪弯、测量接触导线磨耗、检调接触线拉出值(之字值)、检调接触线高度、检查接触线补强 四、技术标准 1、在曲线区段,接触线与承力索的连线应该垂直于轨平面,直线区段接触线呈“之”字型布置。 2、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应符合: 200km/h以下区段: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200km/h及以上区段:设计值±20mm,并保证在0-300mm间。 同时,应满足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的要求。 3、接触线高度应符合: (1)最高高度不得大于6500mm,最低高度不得小于5700mm。 (2)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3)符合设计要求,并结合接触线坡度同时调整。 4、接触线坡度(工作支)应符合: (1)标准值: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其他同标准值。 (2)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1根吊弦应等高,相对定位点的高度允许偏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3)200km/h区段相邻两吊弦的高差不得大于10mm。相邻两悬挂点的高差不得大于30mm。 5、接触线不得偏磨和扭面。 6、接触线硬弯不得超过0.2mm。 7、200km/h及以上区段,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接头。200km/h以下区段,正线接触线接头不超过2个,接头处必须有负驰度。 8、接触线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应不小于2m。 9、中心锚结所在跨距内避免出现接头,各接头距离不小于150m。 10、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查表待定) 11、200km/h及以上区段,在电连接、中心锚结等集中负载处,接触线高度比相邻吊弦分别高出0-

施工作业指导书内容及格式要求

关于规范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的要求 根据《西成铁路管理制度标准化》相关要求,现对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要求如下: 一、施工作业指导书主要编制依据: 国家和铁道部颁布的规范、验收标准和施工指南; 经审核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合同及相关协议; 国家级工法和成熟的施工工艺; 《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 二、施工作业指导书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明确施工作业指导书适用工程类别、地质、环境等作业条件。对特殊地质等条件有不合适情况时,应予说明。 作业准备:说明作业开始应具备的条件和应完成的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及施工器具配备、材料、试验等。 技术要求:明确工程类别和项目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相应的技术标准。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说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内部施工阶段划分,各组成部分的作业顺序和先后顺序。(可绘制施工流程图、工艺流程图) 施工要求:分解说明作业方法、采取的相关措施,需要控制的内容和参数。

劳动组织:说明建设项目的劳动力组织方式,完成施工项目需要的人员构成、数量、使用安排和作业指标。 材料要求:说明完成施工项目的材料总类、型号、数量、和使用计划,相关技术要求。 设备机具配置:说明施工项目需要的设备、机具的型号、性能和数量。 质量控制及检验:明确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控制要点,检查方法、验收程序及指标、 安全及环保要求: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按照级别进行分级管理,明确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和卡控措施;按照文明施工要求,对施工现场和作业环节进行分析,提出控制要点,指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对设计既有线、公路、航道、高空作业等安全重点工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重要的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必须都编制作业指导书。 根据我项目特点,现将需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的项目汇总如下:桥梁: 基坑开挖、砌体工程、钻孔桩、桩基钢筋笼、水下灌注砼、承台、大体积承台、墩身、空心墩身、翻模、施工脚手架、托架施工、0#块施工、挂篮施工(安、运行、拆)、线型控制、合拢、综合接地、桥面系、钢筋施工、模板施工、砼施工、预应力施工(孔道、张拉、注浆)、支座施工。 路基:

接触网支柱装配作业指导书

支柱装配作业指导书 编制孙正成 审核 批准

支柱装配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时速200公里及以下标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工程支柱装配(腕臂安装、定位安装和拉线制作安装)的施工。 2. 作业准备 熟悉设计文件,认真审核施工图纸,对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编制专项的作业指导书并现场进行技术交底;检查支柱状态符合设计要求且已稳定,腕臂计算软件已进行初始化调试、试验和验证;以设计(或线路开通时)的线路轨道标高为基准在支柱上标注轨面红线,轨道线路中心已达标或者已取得线路中心标准交桩测量资料;支柱已按要求整正到位;配备测量人员、技术人员及现场作业人员;准备好梯车、滑轮、线坠、钢卷尺、丁字尺、支柱倾斜仪、道尺、水平尺、扭矩扳手、电工工具、安全带、微机或手提电脑等工器具。所有支柱装配施工所需材料全部进场,检测合格并对绝缘子做耐压试验。 3. 技术要求 3.1电力金具、接触网零配件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2314)、《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通用技术条件》(TB/T2073)和《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TB/T2075)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3.2腕臂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时应采用力矩扳手紧固,

紧固力矩要求符合设计要求。紧固件要按设计要求配齐螺帽、垫片、止动垫片、弹簧垫圈等,新产品应符合该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3.3开口销安装后的劈开角度不应小于60°,开口后不得有裂纹、断裂现象。销钉安装时垂直放置的应钉帽在上,水平放置的两销钉头应相互倒置安装。 3.4锚柱拉线宜设在锚支的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当地形受限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 3.5板型号、抗压极限强度、埋设深度及锚板拉杆规格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锚板拉杆与拉线在一条直线上,锚板垂直于拉线。锚板拉杆与地面夹角宜为45o,特殊困难地段不得大于60o,但锚板埋设深度应按设计要求相应加深。 3.6拉线角钢水平,应与支柱密贴,连接件镀锌层无脱落和漏锌现象,钢绞线拉线无锈蚀现象并涂防腐油防腐。回头绑扎牢固。 3.7锚柱拉线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7规定。 表3.7 锚柱拉线允许偏差(mm)

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内容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线路分为两个工程,我公司承担该工程施工。一是静乐220KV站至泉庄110kVⅠ回,线路全长8.531公里,线路起止点直线距离8.2公里,曲折系数1.04。全线共用铁塔30基,新建直线铁塔22基,占新建杆塔总数的73.3%,转角耐张及终端铁塔8基,占新建杆塔总数的26.7%。二是静乐220kV站至泉庄110kVⅡ回,线路全长8.507公里,线路起止点直线距离8.2公里,曲折系数1.04。全线共用铁塔29基,新建直线铁塔20基,占新建杆塔总数的68.9.%,转角耐张及终端铁塔9基,占新建杆塔总数的31.1%。导线采用LGJ-300/25钢芯铝铰线;地线一侧架设一根OPGW光缆,另一侧架设良导体。 1.2杆塔编号顺序及铁塔塔腿编号 本工程杆塔编号顺序是由新建静乐220KV变电站向泉庄110KV变电站方向递增为准,并以此方向区分线路的左右和前后。顺时针方向转动分别为A、B、C、D,线路左右转亦以面向前进方向为准。 铁塔塔腿编号如下图所示: 大号侧(泉庄110KV站) 小号侧(静乐220KV站)A、B、C、D腿编号图 第二章基础配置表 2.1线路复测 施工对设计的杆位中心桩及线路径进行复测,复测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1)以设计勘测标定后的两相邻直线桩为基准,用正倒镜分中法检查塔中心桩,若发现中心桩偏移,应将中心桩移正,若有误差时,其横线路方向的偏值应不大于50mm。 (2)用方向法复测线路转角值,对设计值的误差不应大于1′30〞。 (3)用经纬仪视距法复核档距,其误差不应大于设计档距的1%。

(4)对线路地形变化较大和杆塔间有跨越物时,应复测杆塔中心桩处,在凸起点被跨越物的标高,对设计测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5M。 (5)对丢失的直线杆塔中心桩,可用正倒镜分中法补测,丢失转角桩补测,可按图1所示, 将全站仪安平于C 2点,用正倒镜分中法定出A、B两点,再将仪器安平在C 3 点,用同样方法 定出C、D点,AB、CD两线之交点J 1 ,就是转角点。 图1 转角桩的补测 2.2 施工基面的测量 施工基面由设计给出自杆塔中心桩地面处下降多少米作为施工基面,施工基面是基坑深度的起算标准面,施工基面的测量如图2所示,首先在杆塔桩2安平经纬仪,前视和后视相邻杆塔中心桩3和1,并分别定出辅助桩A、B;然后用经纬仪或水准仪按照测高的方法,根据给定的施工基面,I—I的标高,测出施工基面桩C、D、E,并根据杆塔根开尺寸测出开挖施工基面的范围桩。施工基面开挖完毕后,利用辅助桩就可以恢复杆位中心桩2。 图2 施工基面测量 平面图(左)断面图(右) 1、施工前必须复测线路直线、转角度数、档距、塔位间高差、地形地物、ABCD四个塔角与中心桩的高差、塔基断面的远近点与中心桩的高差等,其结果应与《平断面等路径图》《杆位明细表》《基础配置》相同后方可开挖。 2、为保证施工无误,在基础施工前,应根据塔位现场地形地貌校核塔基剖面图,及时通知工程科尽早申报设计单位处理。 3、在复测塔基断面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基础成形后陷在凹坑内如可能出现此情况时,应联络技术人员报告设计处理; 4、如发现基面及基面附近地形有裂纹、滑坡等不稳定地质现象,以及根据现场地形地势需新增基础保护措施的塔位也应及时申报处理; 5、要复核沿线路的交叉别跨越物是否与设计相符,线路通道内是否有新的跨越物,同时要将各跨越物相对最近塔位中心桩的距离、与线路方向的交叉角度以及相对标高作精确测量并

普速铁路接触网定位及支撑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

普速铁路接触网定位及支撑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 一、准备工作 1.人员:8-12人。 2.工具: 序号 工具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接触网作业车 台 1 2 大绳滑轮组 1: 3 套 1 3 单大绳 20m 根 1 4 链条葫芦 1T 个 1 5 钢丝套 800mm 根 2 6 工具包 个 1 7 钢卷尺 把 1 8 水平尺 600mm 把 1 9 力矩扳手 套 2 10 断线钳 900 把 1 11 扭面器 85-120 把 2 12 铁榔头 把 1 14 木手锤(橡胶锤) 把 1 15 记号笔 支 1 16 测量工具 测量仪或测杆 套 1 17 安全工具 18 防护工具 3.材料: 序号 材料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支撑定位装配 通过计算确定 套 钩头鞍子(承力索座)、定位支座、定位管、定位器、支

持器、定位线夹、定位环、 定位环线夹、定位管卡子、 管帽、钢线卡子、调整螺栓、 整体拉线、防风支撑管等组 合已预配完整。 2 棒式绝缘子 区分平、斜腕臂只 装配形式确定 3 悬式绝缘子 串 装配形式确定 或硅橡胶 4 定位线夹 个 装配形式确定 5 锚支定位卡子 个 装配形式确定 6 支持器 个 装配形式确定 7 布袋或草袋 个 适量 包扎棒瓶 8 开口销 个 适量 各种型号 9 弹簧销 个 适量 各种型号 10 销钉 个 适量 各种型号 11 钙基脂润滑油 袋 1 12 镀锌铁线 4.0 m 适量 4.资料: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安装图、支撑装置预配表、钢筋混

图3-2-2 平腕臂支撑装置基本结构 1.腕臂底座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mm。腕臂底座与支柱密贴应呈水平状态,底座槽钢(或角钢)呈水平。顶端管帽封堵良好。各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标准。腕臂底座中M20与M16直径的螺栓标准紧固力矩分别为120 N.m和70 N.m。 2.平腕臂(压管)端部露头200mm,直线及曲线上腕臂安装完毕后,不得抬头,平腕臂(压管)低头斜率不大于30‰。 3.腕臂带电部分不得侵入电气包络线。双线电气化区段,上、下行接触网带电体间距离,正常情况下不应小于2000mm,困难时不应小于1600mm。 4.结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200mm。 5.支撑装置各部件组装正确,腕臂上的各部件(不包括定位装置)应与腕臂在同一垂面内,铰接处转动灵活。防风拉线环的U形螺栓穿

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试行)

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本指导书对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的检调工作进行规范,保证安全供电。 2、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客运专线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的检调。 3、所需人员、工机具、材料 3.1所需人员 3.2 主要工机具

3.3 主要材料、设备 4、检修程序 4.1流程图

4.2方法 4.2.1作业准备 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4.2.2 完成安全措施 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4.2.3测量检查 ①转换柱、中心柱处承力索的垂直、水平间距。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1和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2,计算出非工作支承力索抬高量:△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1和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承力索的水平间距:△a=a1-a2。 ②转换柱、中心柱处接触线的垂直、水平间距。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1和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2,计算出非工作支接触线抬高量:△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1和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接触线的水平间距:△a=a1-a2。 ③两中心柱间接触线等高位臵、等高值及偏移值。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在两中心柱跨中位臵测量两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1、H2,计算出两接触线的等高值:△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在两中心柱跨中位臵测量两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1、a2,保证两支接触线在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符合标准值。 顺线路方向水平移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找出实际等高位臵。 ④定位器坡度。 1)用水平尺测量定位器坡度:将水平尺放在定位器上方,调平同时用钢卷尺测量出高度差,计算出定位器坡度(mm/m)=两点高度差/水平尺长度。 2)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测量定位器坡度:

高铁一次作业过程作业指导书

高铁一次作业过程作业指导书

高铁接触网作业车一次作业总流程图 一、编制依据: 1.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2.铁路机车操作规则 3.接触网作业车管理规则 2 2020年4月19日

二、总的规划流程: 3 2020年4月19日

三、一次出乘作业指导书: 作业 项目 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图示及要求 出乘准备工作流程 安全风险 点 1.测酒不合格出乘。 2.漏收、漏(错)登运行揭示。 安全风险 控制措施 1.出乘前按规定认真测酒,测试结果合格方能上岗。 2.及时签收并认真登记运行揭示命令。 着装 1.按规定着装并佩戴岗位标 识。 测酒 1.出勤前司机、副司机按规定 测酒并记录。

分工1.参加班组分工会,明确本次作业计划和任务。 2.根据本次计划、任务,司机、副司机进行安全预想,制定安全措施,熟悉车网联控风险登记表内容。 确认揭示命令1.副司机阅读运行揭示,司机核对。 库内作业工作流程 安全风险 点 1.证件、安全防护备品不全、失效。 2.GYK漏(错)输。 3.行车安全装备未全程运转。 4.油管路泄漏 安全风险 控制措施 1.认真检查证件、安全防护备品齐全、有效。 2.确认GYK参数、模式正确。 3.检查确认行车安全装备全程运转。 4.未加固或更换严禁出 库存 证件确认 1.司机检查证件符合要求。

备品检查1.副司机检查安全防护备品齐全、良好。 GYK试验1.司机输入GYK基本参数、核对运行揭示是否正确输入。 2.司机进行GYK自检。 3.副司机负责发码试验,司机确认机车信号显示正常。 车辆检查1.司机检查车辆上部。 2.副司机检查车辆下部。 3.司机进行制动机试验、副司机配合。 4.副司机试验平台,司机确认。 5.司机检查车辆装载状态。 出 库 作 业 工作流程 安全风险 1.未撤除防溜动车。

接触网基础浇筑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接触网支柱基础、下锚拉线基础。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的收集。为倒运基础浇制材料做好准备。 3.技术要求 3.1 由当地质检部门测试出合格有效的配合比,混凝土的各种配料须按试验比例用磅秤或其它手段进行计量,不应随意估算。 3.2 浇制C15级基础,允许填入片石,但应遵守下列原则;填入片石的数量,不应超过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应选用无裂缝、无夹层和未锻烧过的片石,不得使用卵石;片石的尺寸,最大直径不得超过600mm;片石填充前,应用水冲冼干净;片石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并不得与螺栓钢筋接触;片石间距离不应小于100mm。上、下两层片石间距不应小于150mm,在最上层片石的表面上,必须有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覆盖层。浇制C20级基础则不允许填入片石。 3.3混凝土浇注完毕12小时后,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浇水;当天气炎热、干燥有风时,在浇注后3小时内应进行覆盖并浇水。 4.工艺流程

4.1安装模型板 将安装模型板的地面清理干净、平整;②安装模型板;③复核限界、标高、型号等是否符合下部施工表。 4.2清理基坑 坑底、坑壁清理干净和平整。 4.3安置基础螺栓框架 ①根据基础型号选择基础框架类型;②将基础框架固定到模型板上口;③按设计要求选择基础螺栓型号、数量等;④将基础螺栓由框架孔中穿入。 4.4搭置搅拌台 用钢板、木板、方木等搭置混凝土搅拌作业台。 4.5浇制基础 ①坑底铺一层石碴,在其上注入一层混凝土砂浆,使砂浆渗入到石碴空隙中。 ②将一袋水泥和砂子按配合比试验比例,在作业台的钢板上进行拌合,六个人“站板”,每两个人一组,用方锹相互进行拌合,拌合三遍,至砂子、水泥拌合均匀为止。③按水灰比加入水,并按前述“3”的方法继续拌合三遍。④按试验配合比的规定加入石碴,拌合三遍,至水、水泥、砂、石碴混合均匀为止。⑤将拌合完的混凝土推送基坑中。⑥每推入基坑中2~3 板(200mm厚)混凝土用振捣器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