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第7课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标导航】

1、朗读四首现代诗歌,把握诗歌意象,继续培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重点把握“丁香一样的姑娘”“春

天”“山”“海”等几个意象]

2、正确解读诗人情感,抓住关键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欢乐》抓住“忧郁”一词,《雨巷》抓住彷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等词语,《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抓住“少年时订下的盟约”“岁月的那头”“半生的荣辱悲”等词语,《山民》抓住“山”“海”两个意象及“疲倦”“遗憾”等词。]

【自学引领】

我们在第五课已经接触了一些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有了一些了解,这四首诗同样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同学们应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四位诗人的情感。

“欢乐”是什么?诗人何其芳以传神之笔,把欢乐勾勒成一个可视、可听、可感的形象。然而对于诗人自己,这“欢乐”却那么缥缈,“忧郁”才是诗人真正要抒发的情绪!在吟

读《欢乐》这首诗时注意体会“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这句诗。

江南雨季的青石板巷路上,孤独的彳亍的“我”,渴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满愁怨的姑娘。“雨巷诗人”戴望舒为我们营造的这种感伤的悲情与迷蒙的意境会多方的吸引你去读,去沉思,去体味。即使你体味不出实质性的什么,但你会喜欢那种感觉,这就是《雨巷》韵律的魅力吧。

我们正青春年少,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这份纯真与热情也许会在以后的人世打磨中渐渐消退,但记住这些纯真美好的岁月,记住青春的誓言和承诺,当你在现实中迷失的时候,记住你“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诗人韩东用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山民的故事,诗行的每一句都那么平谈,但是它们共同支撑着诗美的空间,使全诗极具张力,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知识窗口】

1、何其芳及《欢乐》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诗人,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诗作有《预言》《夜歌》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入诗坛,当时正是新月派后期及现代派兴盛之时,他的创作很受这两个诗派的影响。从格律的追求上,他的诗近新月

派,从意象的摄取来说,又靠近现代派。这首《欢乐》就是并受二者影响又自有何其芳艺术特色的作品。诗人当时处于黑暗时代,时时苦闷着,哀怨着。他所接触的西方世纪未文学的神秘主义,也给他烙下了悲观、怀疑的印记。这首《欢乐》便是当时思想和情绪的写照。

2、戴望舒及《雨巷》

戴望舒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赴法国、西班牙留学,进一步受西方象征派影响,加之他本人气质多愁善感,所以他的诗歌一般比较朦胧。

关于《雨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们在解读时不能忽略《雨巷》的创作背景: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戴望舒接触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期间(1926年)他加了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遭拘捕,经保释后又遭通缉,先后避居于杭州与松江。《雨巷》便作于大革命失败之际。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革命者被害,进步者受压,满街狼犬,一片黑暗。《雨巷》诗中的追求与惆怅,表现的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迷惘的心境。

3、《雨巷》中“丁香姑娘”这一意象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丁香”

丁香花无论是白色的高洁,还是紫色的高贵,绝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文人青睐。丁香形状似结,姿色较好,却开在暮春,又容易调谢,这些很容易触发人们将美好与愁怨郁结结合。于是丁香成了美丽、高洁又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是愁怨与凄美的标志。唐代李王景在《摊破浣溪沙》词中咏出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怨。”(一般认为戴望舒的“丁香姑娘”语化于此)唐末李商隐在《代赠二首》(其一)中更是语出惊人:“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雨巷》之所以用“丁香姑娘”做意象,显然是借传统文化底蕴,抒发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惆怅。至于“姑娘”,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总是与美好事物联在一起的,尤其是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4、焦桐,1956年出生于高雄市,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已出版著作包括诗集《蕨草》、《咆哮都市》、《失眠曲》,散文《我邂逅了一条毛毛虫》、《最后的圆舞场》、《在世界的边缘》、《在世界的边缘》,童话《乌鸦凤蝶阿青山的旅程》,诗作被译成英文出版,现任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执行副主任。

5、韩东与《山民》

韩东,当代作家,主要创作是小说,但作为“后新潮”主要代表人物,在诗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主要诗集为《白色的石头》。

《山民》发表于1982年,当时是变革的时期。这首诗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山民”是一个象征性形象。变革到来之前,他们处境闭塞,安于现状;变革到来之时,有走出封闭的强烈愿望,欲投自于广阔的世界,融入时代的洪流,灵魂思想开始骚动不安。全诗借山民之口,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要点探究】

1、《欢乐》这首诗为什么用了一连串的问号?

【提示:诗中反复咏叹“欢乐是什么颜色”,“欢乐是什么声音”,“欢乐是怎么来的”,并以通感的手法,捕捉来自白鸽的羽翅、燕子的红嘴以及芦笛、流水、温情的手、爱怜的眼光等等可视、可听或可感的形象,织成一幅幅绚丽的意象,竭力烘托出欢乐的情状。可它们都不是以肯定的句式出之,而是涌出了一连串的问号,其艺术效应是把这许多欢乐勾勒得可望而不可即,其深意可破译为:欢乐也许是这一切,可它实在并不是这一切,欢乐是在虚无缥缈间。正是基于这一点,诗人在前三节尽情铺陈之后,最后如此直抒: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如我的忧郁?“这才是诗人所要真正抒发的。在朦胧的树阴中如萤火虫飞来的欢乐,来时脚上也许响着铃声的欢乐,它们来了,却不属于诗人,属于诗人的

只有忧郁。这是已经逝去的那个时代浮现在诗人心灵上的一抹色彩。】

2、《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提示:根据诗的创作背景,诗中阴沉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正是当时阴沉黑暗社会现实的暗喻。“我”就是在这个“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虽然孤寂但仍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的追寻。那“丁香一样”的姑娘,便是诗人企盼的美好理想的象征:她飘然而来,却又带着叹息与惆怅飘然而去“颓圮”之处,这不正是理想美好而难觅的形象写照吗?】

3、《山民》中“山”“海”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提示: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前进中遏制的艰难险阻,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诗中的“海”则可以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期望的事业,丰硕的成果,追求的境界,人生的金顶……这“山”与“海”两个意象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

4、《山民》一诗前后两次出现的“疲倦”有什么意义?

【提示:诗的第一节,他连续发问,表现他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显出了不耐烦。“他”“疲倦”是他的思考

更趋于深刻:他应该走出这山,向海靠近。“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疲倦”,这“疲倦”是残酷的现实带给他的。他是一个“山民”,他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是这向往还只停留在一种刚刚觉醒的朦胧状态,还缺乏坚定地走出大山的信念和行动。所以就只是遗憾了。】

【一课一得】

鉴赏诗歌的方法(三):把握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之外,天地间的一切都是“物”,一般情况下物是客观存在,但物进入诗歌,就蒙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如《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双桅船》中的“双桅船”“岸”“雾”“风”等,《死水》中“死水”《山民》中的“山”这些都是意象,都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我们在品读诗歌的时候,就是要看出这些“物”所蕴含的意义,即把握住意象。把握了意象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就比较清晰了。

品味诗中的意象,还了解诗所反映的年代、诗人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这些有助于解读意象。

【达标演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芦笛()簌簌()潺潺()颤抖()

朦胧()寂寥()彳亍()惆怅()

颓圮()鹧鸪()鹳鸟()悄然()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欢乐是怎么来的?/从什么地方?/荧火虫一样飞在朦胧在树荫?

B、他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进这雨巷。

C、所有的心事都悄然放晴/春天,请你等一等。

D、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3、下列句子画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为一家人采办年货,精打细算的妈妈在街上逛了一天,晚上回来非常。

(2)我十分我童年时在农村度过的那段快乐的时光。

(3)亲爱的孩子,虽然你失去了父亲,但请你不

要,我们大家都会帮助你的。

A、疲惫留恋忧伤

B、疲倦留恋忧郁

C、疲惫留连忧郁

D、疲倦留连忧伤

4、对《欢乐》一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欢乐”是什么?欢乐是一种情绪,它无形、无声;而诗人却调动一系列比喻,赋予它形、赋予它色,赋予它声。表现诗人无比欣喜的情绪。

B、这首诗十分注重色彩的配合,“白鸽的羽翅”配之以“燕子的红嘴”,这一“白”一“红”,对比分明又相映成趣。

C、诗人通过色彩和图案的组合,把难以捉摸的微妙情绪抒写得绚丽多姿,神秘诱人。

D、诗的最后一节情绪急骤逆转,理应重点抒发,却点到为止,从而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是在艺术构架上的匠心所在。

5、下列诗句使用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欢乐)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B、她彷徨在这寂寞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C、若不是雷声提醒虫鸣,我几乎忘了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D、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阴雨的/季节太长,人间的/是非太忙

B、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7、与《山民》主旨最接近的一项是()

A、“山外青山楼外楼”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能力提升】

1、阅读戴望舒的《偶成》,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务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阅读臧克家的《老马》,回答问题。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A、《老马》承继了杜甫《瘦马行》、李纲《病牛》等咏物抒情的现实主义传统。诗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农民息息相通,诗中的“老马”形象正是30年代饱受剥削,含辛茹苦的农民象征。

B、“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两句诗从两个侧面塑造的老马的形象:一是任劳任怨惟恐付出的少;二是忍辱负重,情状怆然。

C、“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诗句坚韧沉默的性格,丰富的内心活动,是老马形象的另一特点。它有苦、有怨、,也有愤怒,却无力改变现状。

D、写实手法,逼真的细节描绘,诗中所展示的丰富联想与想象,以及隔句押韵的旋律美,使本诗具有较大的审美价值。

【拓展创新】

“词无达诂”说的是个性化鉴赏的问题,结合你读这几首诗的感受,挑选一首诗,谈谈你的独特体验。(300字左右)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内容包括五个诗歌单元和五个散文单元,每个单元都把主题相同的诗歌和散文收集起来,且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精读、几篇略读、一个思考和探究和一篇文章。尤其是文章,诗歌部分几篇文章下来,“如何鉴赏诗歌”已有了章法可循;散文部分的文章也是如此。 必修课中已学过几篇出自大家之手的现代诗歌和现代散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他应把学生在必修课上学的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选修课中,使学生的鉴赏力和和审美力顺其自然合乎规律的发展。因此,我打算用学案教学法进行选修课的诗歌和散文教学。 下面先来谈一谈诗歌教学的学案: 一、挚情朗读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嚎叫就是诗,那么驴就是伟大的诗人”,可见,无论写诗还是读诗,都应该有真挚的情感在里面。 1、扫清字词障碍 2、培养学生初读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读后作者写些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知人论世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他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三、抒发情感 学生在初读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情感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品味语言就成为鉴赏诗歌的重要部分。 四、品味语言 诗歌中某些字的锤炼,某些意象的含蓄,某些修辞的运用,就能为语言增色,为诗歌添彩,为情感表达服务。 (可见,抒发情感和品味语言这两块密不可分,不分主次先后,同时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课后都设有导读,学生借助导读内容,理解诗歌的内容会更容易,体味语言会更深刻,更容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喜欢上现代诗歌。) 五、表达技巧 要想很在行地鉴赏诗歌作品,还要适当地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探寻一些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比喻拟人等 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等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荡漾(yànɡ)青荇(xìnɡ)笙箫(ēnɡ)长篙(hāo) B.沉淀(àn) 漫溯(sù) 罗绮(qǐ)饥馑(jǐn) C.憔悴(áo) 絮聒(xù) 监禁(ān) 棱角(lénɡ) D.桅船(wéi) 朝夕(āo) 灼热(ó) 弯曲(qū ) 解析A项,“篙”读ɡāo。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列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①揉碎在浮藻间,着彩虹似的梦。[来源:学_科_网] 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着中国呀…… 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 A.沉淀封锁摇摆 B.沉积封锁招摇[来源] C.沉淀封锁招摇 D.沉积笼罩招摇 解析沉淀:凝聚、积累,用来形容“梦”更加逼真,化无形为有形。沉积:重在聚积。封锁:用强力阻断和外界的联系。笼罩:遮盖。摇摆:摆动。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拟人化手法赋予青荇人格化。 答案 C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如今,不少老师感慨孩子“不好教”,但这不足以成为体罚学生的理由。转化后进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心浮气躁,工作一曝十寒,教育必然没有效果。教育是门艺术,它讲求技巧,需要循循善诱。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臣服,管理学生的办法就是扇耳光,这样的教育方式也难免太过拙劣。正如有网友指出的,“孩童如璞玉之未琢,治玉之道,在于顺其天然文理而精雕细刻,体罚犹如以刀斧攻玉,粗鲁野蛮,鲜有不碎者!”

A.一蹴而就B.一曝十寒 C.难免D.精雕细刻 解析C项,难免:不容易避免,免不了。此处应用“未免”,意思是对人对事的委婉批评。A项,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B项,一曝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D项,精雕细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5分) A.1928年,他故地重游,于归国途中的11月6日,在轮船上写下了《再别康桥》。 B.几经周折,电台的同志才帮助出租车司机查找到了这只手提包的失主是第一热电厂的一名会计丢的。[来源] C.艾青五岁时被领回自己家,但是在家里依然受歧视。[来源:学|科|网] D.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有深有浅,文艺修养和鉴赏能力有高有低,所以有的读者可能会把《老马》一诗看成“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解析B项句式杂糅。[来源] 答案 B 5.默写(5分) (1)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答案(1)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2)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来源:学&科&网] (一)阅读闻一多的《死水》,完成6~8题。 6.诗中的“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死水变成了一沟绿酒在冒泡沫……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 (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

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 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品格:具体、质朴 --->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 A.长锸:实践。 守,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 (2)辩论结果: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 延续: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 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近苍生的神 思考: 1,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 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 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 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 灵魂。 二、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简况,教师 相机补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 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 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在昆明他和他的朋友不仅通过书本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而且他们 的老师当中就有现代派,如冯至和卞之琳。尤其是英国“超 前式”的诗人和新锐的批评家威廉燕卜逊(1906-1984)直接为他们开课讲英国当代诗歌。中国的现实和西方现代派的结合,形成了40年代昆明现代派的一大特色。抗战以来穆旦 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

新人教版学高中语文诗歌部分蛇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错误! 蛇的寓言 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寓意点评】 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 错误!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错误! 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错误! 沉钟社 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译有俄国安德烈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作家的作品。创作方面,他们不满于旧社会的黑暗,但又无可奈何,因此常为忧郁沉闷的气氛所笼罩。他们总是认真地将真和美歌唱给与自己一样的寂寞的人们。 [整体·感知] 《蛇》一诗一改蛇的传统意象的特征,将其变为诗人寂寞心绪的体现,通人性,有灵性,成了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侣伴”。诗人借这一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热烈的单恋情思。 [文本·精析] 阅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句中“我的寂寞”是本体,“蛇”是喻体,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 短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现代诗”这一主题,编排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4篇课文,这些课文中的诗歌都有着浓浓的意味,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短诗三首》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绿》是对春天的赞美,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桦》歌颂了白桦的高洁之美。《在天晴了的时候》体现了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主题。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短诗三首 2 1.认识18个生字,会写23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的韵味,与同学交流读后感。 4.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绿 2 白桦 2 在天晴了的时 候 1 综合性学习 2 1.根据需要收集诗歌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合作编小诗集;朗读诗歌时能用恰当的语气、表 情、手势。 语文园地 2 1.能与同学交流诵读诗歌后的感受。 2.认识8个古代文人,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3.学习描写颜色的句子。 4.诵读诗歌,并尝试仿写诗歌。 5.积累有关诗的名言。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主要指导学生读准“啊、膝”等字的音变和易误读的字,指导“繁、藤”等笔画较多的字的书写,理解“永不漫灭、思潮”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 3.表达运用 在引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繁星》学习现代诗的特点,根据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简明教案(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第7课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标导航】 1、朗读四首现代诗歌,把握诗歌意象,继续培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重点把握“丁香一样的姑娘”“春 天”“山”“海”等几个意象] 2、正确解读诗人情感,抓住关键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欢乐》抓住“忧郁”一词,《雨巷》抓住彷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等词语,《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抓住“少年时订下的盟约”“岁月的那头”“半生的荣辱悲”等词语,《山民》抓住“山”“海”两个意象及“疲倦”“遗憾”等词。] 【自学引领】 我们在第五课已经接触了一些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有了一些了解,这四首诗同样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同学们应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四位诗人的情感。 “欢乐”是什么?诗人何其芳以传神之笔,把欢乐勾勒成一个可视、可听、可感的形象。然而对于诗人自己,这“欢乐”却那么缥缈,“忧郁”才是诗人真正要抒发的情绪!在吟

读《欢乐》这首诗时注意体会“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这句诗。 江南雨季的青石板巷路上,孤独的彳亍的“我”,渴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满愁怨的姑娘。“雨巷诗人”戴望舒为我们营造的这种感伤的悲情与迷蒙的意境会多方的吸引你去读,去沉思,去体味。即使你体味不出实质性的什么,但你会喜欢那种感觉,这就是《雨巷》韵律的魅力吧。 我们正青春年少,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这份纯真与热情也许会在以后的人世打磨中渐渐消退,但记住这些纯真美好的岁月,记住青春的誓言和承诺,当你在现实中迷失的时候,记住你“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诗人韩东用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山民的故事,诗行的每一句都那么平谈,但是它们共同支撑着诗美的空间,使全诗极具张力,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知识窗口】 1、何其芳及《欢乐》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诗人,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诗作有《预言》《夜歌》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入诗坛,当时正是新月派后期及现代派兴盛之时,他的创作很受这两个诗派的影响。从格律的追求上,他的诗近新月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材全解通

1.毛泽东词二首 开心果冻 重庆和谈期间,毛泽东谈到国内形式时说:“蒋先生的‘蒋’字,乃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位草头将军而已。而我这个‘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民众意愿和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此言一出,全场掌声雷动。 感悟课程新理念 文题背景感悟 【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 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 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 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 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 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时代背景】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 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采桑子·重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 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 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面对革命 形式。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

炙人口的词作。 【相关链接】 1、关于志摩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语言知识积累 【音形积累】 1、生字 注音:荇(xìng)斓(lán)畔(pàn)溯(sù)篙(gāo)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多音字 (céng)曾.经 (zhòng)重.量(fēn)分.析曾.重.分. (zēng)曾.孙(chóng) 重.叠(fèn)分.量 3、形近字(加注音) 竞(jìng)竞争惆(chóu)惆怅沁(qìn)沁人心脾 竟(jìng)毕竟稠(chóu)稠密泌(mì)分泌 【词语积累】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对诗歌做简要赏析,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精炼的语言。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诗歌了解) 各位学员,“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都说诗歌是最能传递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处于不同时期的三位诗人的作品,看看这几首诗分别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呈现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让学员对现代诗歌做一简单的了解。) 二、诗歌吟诵: 1、朗读指导: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注意在体味各自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体会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和语调很重要。语调: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3、正音解词:荡漾(yàng)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青荇(xìng):绿色的水草。 招摇:原本贬义。这里是逍遥的意思, 表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的:光润的样子。 漫溯(sù):悠闲地溯流而上。 斑斓(lán):灿烂多彩。 笙箫(shēngxīao):两种管乐器。 4、听录音朗读 5、学员齐读,个别朗读 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员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多读,让学员自己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三、诗歌作者: (一)、徐志摩: 1、徐志摩其人及代表作: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名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0岁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5) 22岁赴美留学。( 1918) 24岁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两年后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6岁时,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30岁与陆小曼结婚。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湖北人。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代表作品:《七子之歌》、《醒呀》、《死水》。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其代表作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食指,本名郭路生,北京人,当代诗人。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代表作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舒婷,当代女诗人,生于福建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基本解读】 闻一多的《死水》写于1925年。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允许大家联想,允许大家见仁见智。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在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1928年7月底的一天,徐志摩一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的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到了11月6日在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再别康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分行,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滋味,纯粹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⑶《春》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⑸《川江号子》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 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诗三首》优秀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重点:学习《致橡树》,把握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过程 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他,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为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那诗人舒婷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二、解题: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

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范读全诗。 2自由朗诵注意字音节拍。痴(chi一) 慰藉(jie四) 霹雳(pi一li四) 霭(ai三) 岚(lan二) 霓(ni二) 3指定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大意。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

1齐读第一层,思考并讨论本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有何特点?通过哪些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或攀缘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或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齐读第二层,思考并讨论诗中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几组对偶句表现诗人怎样的爱情观?明确:诗中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像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