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禅密功功法简化版

中国禅密功功法简化版

中国禅密功功法:

1.筑基功

2.双云功

3.吐纳法

4.阴阳和气法

5.慧功

6.神通法

中国禅密功六部功法:

1.筑基功(可迅速得气、健身防病)。

2.双云功(可外气回授、自我治疗)。

3.吐纳气法(可内外相合、外为我用)。

4.阴阳合气法(可阴阳交泰、天人合一)。

5.洗心法(可自医医人、医中奇术)。

6.慧功(可悟中生慧、激发潜能)

筑基功:脊椎跟着旋转,体会体内真气无数个圆圈,旋转气动强壮脊椎

一、姿势:

1.阖眼睛:呼吸自然。

2.预备式:三七势、三点一线、松会阴、展慧中、膝滑利。

3.三七分力:双腿与肩同宽,前三后面七、重量放在脚后跟、能量可直接传达到大脑(调身)。

预备式

4.会阴:像尿非尿、想像会阴是鼻孔、呼气使全身更放松,达到天人合一必由之路(调呼吸)。

5.展慧中:似笑非笑,笑从内心起

6.爱笑不笑、休息、闭眼,想像自己在喜爱大地、蓝天、音乐、字画事物之中、完全放松、解放压力、使思想舒展(调心)。

预备式

7. 膝滑利:身体飘动时、膝顺着身体滑利、曲中求直。前、后、左、右飘动。

功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放松自我,脊椎骨的运动,强壮内脏,其根在脚,力源于地,须调身、调息、调心。

筑基功功法(一)蛹动:前后S形

(一)蛹动:

毛毛虫

一节一节绕圈旋转

脚底到头顶

筑基功功法(一)蛹动:前后S形

(一)蛹动:前后S形内视脊柱。

1.诀:弯腰、弯脚、挺腹、挺胸、肩膀打个圈、分开两边。

2.力源:力源于跟、膝弯曲、由后往前(逆时钟),升降浮沉、阴阳开合、力源于地、下实上虚、呼吸以踵、节节贯串。

(一)蛹动:前后S形

3.蛹动窍门:前后S形

《1》尾椎-手指加意念(画圆)屁股分开两边板开尾椎。

《2》腰椎-手肘、手臂扳开。

《3》胸椎-挺胸分开两边,含胸肩头画圆,扳开后面椎骨(大椎)

《4》头椎-吞口水、由后向前画圆。

(一)蛹动:前后S形

3、蛹动窍门:前后S形

《5》脊椎跟着旋转,体会体内真气无数个圆圈,旋转气动。

《6》脊椎上下、前后如S形波浪旋转,像毛毛虫一节一节蛹动,肢体外动带动内气动,两手自然拉回,旋转送出。

《7》平斜圆球体,以脚根为支点,跨股为圆边,上升挺肚,下降跨坐弓身,作前上半圆形,后坐弓身下半圆形,力源于尾椎。

《8》颈椎一以弯曲身,带动颈椎由后向前画圆。

(二)摆动:左右S形

1.气的经验:三七势,重心左右移动,想像双腿是空水管,脚跟→丹田→右脚跟,体会气左上升右下沉转移的感觉。

2.肩头先垂直下去,再向横拉开(肩胛骨),跨骨也要拉开不可耸肩,不可用头带路。

3.手拉、推要有气感。

4.尾骨似绑一秤铊,在转移左右波浪摆动(立体)。

(二)摆动:左右S形

5.身体不可前屈或后伸。

6.水灌进左脚跟→经丹田→水上推右肩→右肩头画垂直圆形→水灌进右脚跟。

7.体会左右上升、下沉重量转移的感觉。肩头先垂直下去,再向横拉开(肩胛骨),跨骨也要拉开不可耸肩,不可用头带路身体不可前倾仰,正面的摆动。

(三)扭动:螺旋形,呼拉圈,彩带舞(蛹+摆动综合)

秘诀:1.正面扭,再左右扭,脚跟带动,前上升半圆,后下沉半圆。

2.前、后、左、右、中间,六点皆旋转到四正,四隅的八卦方位

3.右脚跟S形下升→膝→左肩头打个圈→腹→右膝→右脚跟→不能在扭→左肩→腹(反方向)→左脚跟

4.胸椎要挺胸,肩头由后向前画圈。

(三)扭动:螺旋形,呼拉圈,彩带舞(蛹+摆动综合)

1.直球加横球螺旋形,摇呼拉圈(平圆),捲彩带舞如麻绳、麻绳斜圆45度旋转(蛹+摆动综合)左靠、前上挺,右靠,后凹坐弓身(立体圆动作)脚跟带动,前上升(肚)半圆,后下沉(跨臀)半圆,肩头打个圈斜圆45度旋转,转成90度逆时钟方向横球螺旋形。

2.口诀:左靠、前挺,右靠,后坐

(三)扭动:螺旋形,呼拉圈,彩带舞(蛹+摆动综合)

3.左脚跟S形上升→膝→腹→右肩头打个圈(反方向逆时钟旋转)→腹下沉45度旋转→右膝→右脚跟→左脚跟S形上升

4.不能再扭(反方向)→左肩→腹→左脚跟→右脚跟S形上升→膝→腹→左肩头打个圈→腹→右膝→左脚跟→右脚跟S形上升。

1.体验:其跟在脚力源于地呼吸以踵(涌泉)形于手指主宰于腰节节贯串一气呵成以心行气

2.跨要开,双腿不要尖裆。

3.全身有无数个圆在旋转,一点动全身皆动。

4.脊椎内有无数个子气圈扭动中,无数个立体的八卦交替的变换。

(五)蠕动:蛹、摆、扭三合一波浪大动作由里及表、内外相合

1.大动作的蛹动、扭动、摆动。

2.大动作的连合动作

(1)蛹动:变手在前,由下往上。再由上往下,顺身体之势,由下往上蛹动,气由(吸)后上,由前下(呼)。

(2)扭动:双手平伸,向右,向左,顺滑有拉,搓绳子之感,必须柔顺,顺身体的扭动。

(3)摆动:双手平身两侧。一高一低。顺势身体之气。由左而右。气由最高处,慢慢带下来,身体越来越重,尾椎似乎有一根很重的铁饼在摆动,体会其根在脚,身体一推,一开放,好像有人在大摇动该铁饼。

(4)大动作的联合运动

◎好像地上有人在摇此铁饼,视身体的气,如何飘,如何动,自由自在的动,不是乱动,而是气动,达到如意的动。

☆(体会呼吸于踵,不是加重心肺的负担)

双云功-被动的功,是离心力(收回、放出…)

筑基功-是主动的动,是向心力。

(5)小动作的联合运动:动作虽小,但圆满的肢体动作没有了,内部随着气慢慢的动内动。体验:容天纳地、吞吐乾坤、内外结合、表里相通、舒展大方,眼球内视,表露自己就是佛的境界,将自己全身和空气混合在一起。

(6)小动作是将功赎罪气浓缩在脊椎内-摄本归周。

小动作的联合运动动作变小,气在脊椎运转,以蛹、摆、扭一式为主,其他两式融入渐渐运转,蛹中有摆有扭,摆中有蛹有扭,扭中有摆有蛹,体会气由地底抽上身体,脊椎、身体一节节蠕动

(六)收功:

1.双手慢慢提高,顺着由尾椎、腰椎,胸椎、头椎,手带气柔顺的飘上来。

2.手平举到头顶,头顶似莲花,打开脊椎似喷水管,喷上去。

3.洗髓观想。

《1》用手外道内行、冲关、破顶。

《2》结手印,在洗髓观想(灌顶

4.两手外动运作引导内动是将气浓缩在脊椎内-摄本归周

5.双手合掌带至胸前,两手指并拢相对、气往下带用手外导内行、冲关、破顶(灌顶)…观想头顶(百会)莲花打开,宇宙能量纳为己用,经慧中、膻中、丹田-两手从地上,海中捞月(结手印)再洗髓观想,气聚丹田,宇宙能量导引至地下,为自己体内所用。

(七)双云功:行气、运气、天、地、人、三气合一、吐秽气、吸取宇宙能量

1.主动吸气:(1)丹田呼吸(2)劳宫打开(3)慧中打开。

2.被动吸气:(1)全身毛孔(2)吸地阴采天阳之气

3.收功:抱心印-轻、柔、松。圆。

八、结语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为晨,即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勇往精进。炁通天地外,功贯五行中,绕九龙珠,无心见本性。

(个别字稍有改动,如不对请指正。)

2006中國禪密氣功王熙元95.9.20—95.9.27(富春國小)

中國禪密功是傳統佛教,講求性命雙修的密傳功法。禪密功傳人,劉漢文師經五十多年研習修練,領其要義,得其精隨,根據修練層次,功用的不同,整理成六部功法:

1.築基功(可迅速得氣、健身防病)。

2.雙雲功(可外氣回授、自我治療)。

3.吐納氣法(可內外相合、外為我用)。

4.陰陽合氣法(可陰陽交泰、天人合一)。

5.洗心法(可自醫醫人、醫中奇術)。

6.慧功(可悟中生慧、激發潛能)。

l 禪密氣功--修練方法課程

一、觀想、意念、勤練(輕、柔、緩、慢、圓)。

二、三通:大、小便通、血通、氣通。

三、三養(氣):保養、營養、休養(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

四、飄:身體進入氣功狀態、鬆至忘我境界(呼氣時身向前傾、吸氣時身向後仰躺,氣動時身體會前、後、左、右旋轉、飄動,展慧中、鬆會陰、想著藍天白雲、喜悅之事)有意識的自己帶動,逐漸變成自然飄動、一陣一陣氣動。

五、舉臂吐納法:胸腔上提、橫隔膜下降、腹式呼吸。

(一)吐氣手上舉:吐氣縮肚,兩手掌相對托天,身體拉直。

轉兩手掌掌心向下,手臂下壓,吸氣凸肚。

(二)一陽一陰,吐氣縮肚兩手掌上升,過胸,兩手掌上升吸氣凸肚一反一正,吐氣縮肚兩手掌下降,過胸,兩手掌下降吸氣凸肚。

六、息長命長,息短命短。

七、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土,人有三寶精氣神,會用三寶天地通。

八、炁通天地外,功貫五行中,身繞九龍珠,無心見本性。

九、舉臂吐納、上仰後甩、轉體拍打(雲門穴、腎俞穴)、曲身甩手、頂天立地、降壓功、端盤子、轉體潑水、游龍擺尾、繞圓圈(s、○、)。

中國禪密氣功

1.築基法:(脊椎跟著旋轉,體會體內真氣無數個圓圈,旋轉氣動)

一、蛹動:脊椎上下、前後如s形波浪旋轉,像毛毛蟲一節一節蛹動,肢體外動帶動體內氣動,兩手自然拉回、旋轉送出。

口訣︰彎腰、彎腳、挺腹、挺胸、肩膀打個圈、分開兩邊、凹折弓身。

平斜圓球體,以腳根為支點,跨股為圓邊,上升挺肚、下降跨坐弓身,作前上半圓形,後坐弓身下半圓形,力源於尾椎。

竅門:

(一)尾椎─手指加意念(畫圓)屁股分開兩邊板開尾椎。

(二)腰椎─手肘、手臂後向前扳開。

(三)胸椎─挺胸開兩邊,含胸肩頭畫圓(由後向前),扮開後面脊椎椎骨(大椎)。

(四)頸椎─像吞口水(下巴)由後向前畫圓。

二、擺動:左右S形,垂直圓球體,像剪刀支點【腰】不動,兩腳如握柄、兩肩如刀肩斜圓、左右圓球體。重心左右移動,想像雙腿是真空水管。

1. 水灌進左腳跟→經丹田→水上推右肩→右肩頭畫垂直圓形→水灌進右腳跟。

2. 體會左右上升、下沉重量轉移的感覺。肩頭先垂直下去,在向橫拉開(肩胛骨),跨骨也要拉開不可聳肩,不可用頭帶路身體不可前傾後仰,正面的擺動。

三、扭動:直球加橫球螺旋形,搖呼拉圈(平圓),捲彩帶舞如麻繩、麻恅斜圓45度旋轉(蛹+擺動綜合)左靠、前上挺,右靠、後凹坐弓身(立體圓動作)腳跟帶動,前上升(肚)半圓,後下沉(跨臀)半圓,肩頭打個圈斜圓45度旋轉,轉成90度逆時鐘方向橫球螺旋形。口訣:左靠、前挺,右靠、後坐

1.左腳跟S形上升→膝→腹→右肩頭打個圈(反方向逆時針旋轉)→腹下沉45度旋轉→右膝→右腳跟→左腳跟S形上升。

2.不能再扭(反方向)→左肩→腹→左腳跟→右腳跟S形上升→膝→腹→左肩頭打個圈→腹→右膝→左腳跟→右腳跟S形上升。

四、蠕動:蛹、擺、扭三合一波浪大動作由裏及表、內外相合。

1.蛹動:雙手在前,由下往上,從腳指蛹動,一節一節顫動感應從尾椎,氣由下往上,順身體之勢,通過胸椎、頸椎、百會蛹動,氣由後上(吸),由前下(呼)。

2.扭動:雙手平伸,向右拉,向左送,順滑有拉,搓繩子之感,必須柔順,順身體的扭動,手由內往外搓繩,經過面前掌心轉翻拉外,大圓圈穿過腋下掌心朝上。

3.擺動:雙手平伸兩側。一高一低,如提兩桶水,由下提水到最高處,水順勢流至低處,順身體之氣。由左而右,氣由最高處,慢慢帶下來,身體越來越重,尾椎似乎有一根很重的鐵餅在擺動,體會其根在腳,脊椎一拉推,一左右開放,好像有人在大搖動該鐵餅。

1. 大動作的連合運動:

(1)好像地上有人在搖此鐵餅,視身體的氣,如何飄,如何動,自由自在的動,不是亂動,而是氣動,達到如意的動。

(2)小動作的連合運動動作變小,氣在脊椎運轉,以蛹、擺、扭一式為主,其他兩式融入漸漸運轉,蛹中有擺有扭,擺中有蛹有扭,扭中有擺有蛹,體會氣由地底抽上身體,脊椎、身體一節一節蠕動。

(五)收功:容天納地、吞吐乾坤、內外結合、表裡相通、舒展大方、眼球內視,表露自己就是佛的境界,將自己全身和空氣混合在一起。

兩手外動動作引導內動是將氣濃縮在脊椎內-攝本歸周。

雙手合掌帶至胸前,兩手指並攏相對、氣往下帶用手外導內行、沖關、破頂(灌頂)---觀想

頭頂(百會)蓮花打開,宇宙能量納為己用,經慧中、膻中、丹田-兩手從地上,海中撈月(結手印)再洗髓觀想,氣聚丹田,宇宙能量導引至地下,為自己體內所用。

四、雙雲功:行氣、運氣、天、地、人、三氣合一、穢氣吐、吸取宇宙能量。

主動吸氣:

1.丹田呼吸。

2勞宮打開。

3.慧中打開。

被動吸氣:

4.全身毛孔。

5.吸地陰採天陽之氣。

收功:抱心印~輕、柔、鬆、圓。

五、自我按摩與認識穴道:

甲、頭部:頭常敲、眉常刮(承泣、鑽竹、妙谷、太陽穴)、鼻常搓(迎香)、牙常叩、耳常拉(關元)、頸常按。

乙、軀幹:胸常拍(左手打會右肩,右手打腋窩、膻中、左手打會肩,右手打腹部)手臂(孔最、天井)、外關、內關、合谷、膏肓+骨盆、臀部腿骨凹(環跳)。

丙、腳:風市、梁丘、足三里、委中、承山、三陰交、太沖、湧泉。

十一、中級功法:吐(長呼短吸)納(長吸短呼)氣法。

納氣法(1):

1.一字勢:兩手打開,川流不息,脊椎左右擺動或前後蛹動,雙手向內擠吸氣,兩(有意在吸、無意在呼)臂平舉收地下之氣(平面),再拉上,向外拉呼氣天、地、人合在一起。

2.陰陽勢:兩手交替,交叉由外向內收氣,蛹動180度由後向側再向前收氣,左右畫弧兩臂帶動左右轉身的同時,以腰帶動手掌,身體同時上身下沉,由跨、臀由後向側再向前左深劃弧。

3.渾圓勢:手足相對,下呼、前後蛹動上吸提按(過門連接動作)兩掌合併再貫下。

吐氣法(2):4.排山勢:兩手橫向擺動脊椎,先通臂,再轉身,一手平收,轉腳,手肘垂直曲推,(有意在呼、無意在吸)另手平ㄉ圈放至於腿部(長呼短吸)蛹動,重心在後腿。收功渾圓勢。

5.立天勢:兩手向天,川手橫向擺動脊椎,抽氣到頭頂兩手掌心外翻托天,推上呼氣按下勞氣,頂天立地,沿身體中間呼氣(長呼短吸)。收功渾圓勢。

6.翻江勢:川手右手由內向外翻,左手經右腋穿出,往右手不同方向旋轉,下兩手交叉太極旋轉(利用腰的蛹動轉身),兩腳同時轉、兩手一前一後,平推後撈回,渾圓勢收功。

7.地動勢:手掌齊發右手抬起,左手川出轉身,拉長脊椎右手掌心由左腋穿出,兩手上拉開胸吸氣,拉長脊椎,兩手舉高由頭頂向下發氣(長呼),收功渾圓勢。

8.崑崙勢:手掌發氣,兩手指伸直抽氣,兩臂垂手指發氣,由外向內,由內向外手順時針、逆時針臂撈回吸氣。

9.指掌勢:指掌齊發如排山勢,左手抬起,右手川出,過頭後拉長脊椎,同時轉身另手掌垂直立圓,一一手在身體側前,一手在丹田劃圓手在丹田旋轉蛹動,指掌齊發反方向由內向外(吸、吸、呼)。

10.顛倒勢:過門調整兩手360度扭動調氣,平行川手如蛇行調整陰陽兩手舉高180度發氣(吸、吸、呼),兩手掌心相對吸另一手在吸、蠕動拉長脊椎發氣。

11.龍鳳勢:兩手掌心相對,手掌垂直上下吸,蠕動發氣反方向垂直90度畫圓,兩手舉高180度、兜小周天後,由手掌發氣(吸、吸、呼)

納氣法(3):

12.祈天降魔:高級功蠕動調氣,立天勢,收功至胸前時,兩手掌心相背分開,接排山勢,一手在腰,一手在腰下沉氣壓地上,再拉回來。

13.四面風雲:搓(抱)圓球,左右旋轉,平行發氣有上升下沉扭動,立天勢。

14.一聲雷:壓縮氣,聚能量,兩手掌心相背分開,跳起來,「嘿」出聲由下向上吸氣兩手掌心向上。

納氣法(4):

15.虎步:一腳踩45度向前轉身踩住,接另一腳踩45度向前轉身踩住,意在腳根。先兩手垂下,再兩手平伸大拇指、小指蛹動,食指、中指、無名指代表天、地、人,兩手掌心向上一前、一後,蛹動發氣以意行氣、以氣行身。

16.蛇行:兩腳交叉,兩手平伸擺動,頭擺45度,兩手掌心向後,再大拇指、中指、無名指微微擺動45度,兩手由下而上吸氣在跳起來【叭】一聲。

17.天沉地浮:抬右腳向後45度,兩手同時由後向前畫圓,轉金雞獨立,氣在腳根。

18.六大威:兩手心相對,由上拉下,聚氣跳起,左叭右叭掌心向上,慢慢收回在收功。

19.理氣法:兩手磁鐵般,收功兩手交叉洗臉蛹動由下而上,後腦枕扳開,收回整各身體,一動無處不動。拍打身體收功。

十二、陰陽和氣法:

1.洗心法:三瀉一補,功用:

2.三圓功:

l 平圓(擺動)—畫平面的圓,站好三七勢,利用擺動的動作,雙掌在腹部上方約10公分上下,身體在擺動的時候,雙掌順時鐘方向繞圓圈轉動36次後,反方向擺動,雙掌亦同時反時鐘方向繞圓圈轉動36次。

l 側圓(扭動): 站好三七式利用扭動的動作,冥想運氣由左腎經肚臍繞到右甚,並由右後方繞到左腎再由左腎到右腎,運行36次後返方向由右而左,按摩自己的雙腎(動作十雙掌置於自己的丹田)。

l 側圓(扭動)—沿腹腔兩側畫垂直的圓,站好三七勢,利用扭動的動作,

l 正(立)圓(蛹動)-沿腹和背的正中線,前後直立畫圓,站好三七勢,利用蛹動的動作,冥想運氣由丹田任脈經會陰,往後薦骨,經督脈,

3.加強功法:接地陰、通天陽、升降勢、合氣法。

4.灌頂法、吐納法(行氣法高級功法):

(1)灌頂法步驟:

5.人部:

·冷沖熱灌-練功生活化可以療病、消除疲勞、平衡血壓。

·1冷沖:早上用冷毛巾,冷敷天庭,然後將量氣滲透全身。【注意事項】身體強壯時才能使用充法。

·2熱罐:隨時均可,用熱水泡雙腳至小腿中間。【注意事項】最好晚上睡覺前時行之,利用三圓功旋轉之法,吸取熱,環繞全身,氣到血到。身體虛弱者適用之。

·零飲倒走-1.零飲: 冷水:慢慢喝(身體強壯者適之)。 溫水:慢慢喝(身體虛弱者適之)。2.倒走:A.定步倒走B活步倒走C前行倒走。

·虎躍鳳鳴- 中風、高血壓不穩定者,不要練。對於長期臥病已漸恢復者,勤練可加速恢復體能。A.虎躍:姿勢:後胸與臀部著地,脊椎往上弓起,雙膝屈起。B.鳳鳴:1.姿勢:用雙手食指插入雙耳。2.動作: 左右擺動脊椎,雙點(後胸、臀部亦隨之左右擺動)。 雙手食指在耳多內鑽動,一直尋找適合自己的頻率。 三至五分後,慢慢坐起,盤坐、禪定,練功後收功。

6.養功:三七式一站,雙手左右平舉,掌心向前,雙腿微閉,開啟會中,利用吐納法,雙手

舉起時就吸氣,然後由雙掌心及會中將氣送出無邊無記,在吸氣由雙掌心,會中吸氣飽滿後,再次呼氣將氣送出連續6次後吸氣將氣存入丹田。

注意動作:吸氣時脊隨順時鍾方向旋轉往西阿降,呼氣時反時鐘方向由薦骨往上旋轉,氣經由會中及雙掌心送出。

7.胸臂勢:(1).全身報抱元一,內氣內轉,內氣外轉,由上而下,由下而上。(2).左下右上(3).右下左上。進行大週天功法之儲備動作。

(禅密功)健身术心法

藏传,密中之密的佛家(禅密功)心法,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健身术。它是用特定的观想和导引来实现整个动作,而达到健身目地的一种功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得气快,对武功(内功)的修为会起到很好的效用。

此套功法,只限本门派少数人在密室,通过严密的仪式(摆密坛)、修密、戒定、密侓、密语、结密法、身传口授。因为不准写文字,不许外传,所以外人求之不得,难受其益,至今瀕于失传。

师承:禅密功的传人、刘汉文、的曾祖父先从医后为僧,祖父皆医亦禅,汉文得家传,后传于我师,郭济身,河北人氏,法号慧明(居士)。亦禅亦武。

刘汉文余五六年负笈于前南亰中央大学,受中国佛教史于汤固彤先生(汤先生解放后任北大副校长)。又于四零年前在重庆受藏密于贡噶上师,又在昆明受藏密于丽江圣露上师。以是对于佛学中之禅密略知皮毛。

按佛学本非研究长寿健康之学,其所追求者为解除烦恼得大自在,与拜佛烧香求福、求寿的宗教迷信不同。

禅那者,气功也,即(大学),气而后能安之意。密宗传于中国,又传于日本,因中原被禁,世称东密,其传西藏,世称藏密。藏密又分:红、白、黄、黑。

红教最早,其始祖曰、莲花大士至。释迦牟尼死后八年农历七月初十生于西印度达喇郭咴海。西印度王思涨波选,故归立为王子,以义昌伏之。后乃逊位出家。师事阿南学者虚心苦学,精通玉明勒修禅定,受无上密那心传大法。又受三次灌顶,观音化身成就,观音根身成就,观音法身成就。后应西藏王赤松德真之聘,由印入藏,是为第一祖师,后死于西藏。

白教继之,黄教又继之(宗喀巴为黄教之主)。藏密最重观世音,叫做(綠度母)。至于禅密乃中国产物,其修持以禅定为入门,亦崇俸观世音,由此观之,观世音乃禅密之典范。佛、只是一个有智慧而开悟了的人,绝不是上帝。所以,佛教不是宗教。观世音菩萨是人,是追求真理的人,不是神,而且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导师。东方学术不论儒、释、道、其最高境界都是整体的宇宙观,都是无我的。

禅密功是最高级的定功(指的是理论),不是指功法,功法在于练。

禅密功是观世音传授下来的,他本人有亲身的自白。修定的过程,见《楞严经》其文如下:“初于闻中,入流之所,所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増,闻所闻尽,尽闻不尽,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即灭,寂无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传说,观世音这个人是在海滨习禅密功的。他每天听到海潮声音的来去,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来,打破清静,不久潮声退去,又恢复了清静,随后潮声又来,潮声又去,清静又消失了。这现象在天文学者看来,是月亮与潮夕的自然现象,在东方艺术家来说,是诗的境界。可在观世音看来,发现它有五个因术。即:声、听、闻、性闻、我。

潮声是客观存在的,你听与不听,潮来时总归有声,声入我耳,接触耳官就听见了。可是有人众,声喧杂,心烦,就听而不闻。(可是闻是在大脑与听神经中注音了),才有所闻。正常

的耳官听神经以组成一个能听能闻的系统,这叫闻性。等到声音入内记录在录音带上,不在是客观的声,而是成为我的占用品。

初于闻中,即、最初听到潮声,潮声入耳,此之谓入。潮退则静,所入即寂。可见潮是有生有灭的。这一生灭,流去了,此之谓流。潮在来又听见了,潮去又寂静了,可见,潮来潮去,有声有灭。而听觉器官并无来去,并无生灭。

观世音和我们一样,有能听的我,和所能听的声,“能”与“所”对立。这是生活教我们执着,实际上是此能。此能、皆是虚妄的,因为所听的潮声是生灭的,应该论之为“入而即流”。凡夫却把潮声留在脑子里。而观世音初步功夫,是让所听的声音入于耳,而后随声之灭而流去,则、能听之我,不起妄惑。例:“单独一个观字音,入而即流。单独一个观世音,入而即流。无奈三个音入而不留(被留住了),而且连贯起来,成为观世音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在各人的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各时各地的联想,但、不管你联想引深的结论是好是坏,都是妄想执着。这一步,叫做,入流之所。

耳朵、是向所有远近声音开放的。色香、味、触、也是如此。如果都任其一入即流,岂不成为木石之人。可是观世音指出,入而不流是妄、执着。此妄将招来自寻烦恼。客观的声音,闯进耳朵是事实,我用无所法去对待它,先是所入噪音,不去联想几分是,次是不去分析这是什么声,终于让有个单音,一入即流,到充耳不音闻,这叫忘所了。到了忘所的锻炼成熟后,观世音进入第二步习练功夫。

所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増。观世音此时在闻性中,之没有任何可听的对象。即入已寂。此谓,所入即寂,自无动相。与动相对亦静相,此之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以进入禅定境界。到此境界,仅仅去掉所听的声和能听的我。这两个妄相、执着。由于了然不生,世人到此境界以有很多快乐,自在地受用,但,还需要继续锻炼,因脑子里闻的作用还在。所以要如是渐増,使定功,由浅入深。

第三步是: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观世音在空中深入研究,这能闻的我,和所能闻的对象,到底有没有区别。后来恍然大悟,原来能闻的我与所闻的对象并无分别,此之谓,闻所闻尽。这时,闻性及闻的观念已不存在,心中自在净乐。一般的痛苦,除生死外已完全消除,能闻所闻,了知一无分别。此之谓,尽闻不住。

第四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这是观世音在空中更深的境界,只有觉在定中。谁觉呢?我在觉。因此有觉的观念,还有我在。观世音又深入研究,原来,能觉的我和所觉的对象,也没有分别,同时,又有可琢磨的空。此之谓;觉所觉空。到此境界,肉体的我以不复存在,生死的痛苦,到此解脱。这空的感觉,无时间限制,也无空间的边际。此之谓:空觉极圆。第五步:空所空灭,观世音又深一层,定中还有空的感觉存在,此时虽已没有肉体的生命存在,但意识中的我,还微细的隐隐存在。也就是说,妄想、执着、还未能彻底除净。这时,往往误认为修持以到顶峰,其实,达到最后最重要的一关,还须把能空的我和所空的对象,再深入探究。原来能空与所空,也无分别,空也失去所在。此之谓,空所空灭。

第六步:到了这个境界,一切有生有灭,可生可灭的念头,感觉,关照,如闻、觉、空、我都寂灭,所有的即寂,寂灭现前,全是光明(现前者,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到了这个境界,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光明

其实到了这个境界,也是错误的,因为十方是没有固定的中心点,无我,也没有固定的方向或层次,而是圆满无缺,无所不及。天有边际,而明则无有障碍,在本性之外,连虚妄也找不到。观世音修持到此,称之为:“菩萨”。我认为人自出世以后,为了生存,有各种器宫适应外界环境,应该说是很幸福的。(原来人类几百年或几千年来,逐渐进步到了今天),科技发展了。可是地球上的痛苦与烦恼疾病与衰老,还是很多,总的来说苦多乐少。苦、与乐是医学、心里学(身、心)的分支。属医学范畴。在这里无权论之。

习练禅密功光练功,不练定,是得不到效果的。按佛学上的理论讲: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种什么业,受什么报。大致明心见性之人,往往是慷慨的、诚实的,慈悲的。愿解除别人的痛苦,做利善于别人的事,传授知识和技术,来改善别人的生活。总之,人生观里的我,是与宇宙万物为一体,人我合一,即是本性(佛性)。禅密功者,心定无病,常会面带笑容,物质布施,无量布施。平时言语温缓,举止端详甚至一诺千金,视死如归。这样人,习禅密功必有大利益。观、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名心、利心、未除(未尽)。好胜心又强,人苦相剪,(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求不得苦、别离苦、怨増气苦、求阳炽盛苦)、三毒俱全(贪、嗔、痴)。

有了以上这些,得不到大自在。甚至内分秘旺盛,不知化而为用,而生淫欲之念,口腹之馋。对身心终不利。因此习练禅密功到最高境界是学者,有證有悟,是用语言无法说明的。功到自然成,水滴石穿,要用“常”字诀,念慈(常想)不间断,自然似之。久练此功法可改善精神态度,使人神志清醒,生活乐观,精力充满。

以上所讲,纯属个人对佛家(禅密功)健身术心法之理解。一句话:修禅定、归自然、无私欲、壮身体。

一:築基功

禅密功的修持方法,是从築基功开始的。其功法(动作)由意念导引、呼吸导引、动作导引、同时运作来完成,并逐渐向深层发展。在修持中(动作)始终是阖目(闭双眼)和自然呼吸,务必使全身放松,收敛精神,达到气机运行,使之身心康乐,心安自在。

築基功,是禅密功的基础功,也是迅速得气的一种功法。主要修练人体内脏器官,它是通过意念和动作的导引,活动人体脊柱,从而带动体内脏腑蠕动,久练可排除体内毒素,增强人体机能。其修练方法如下:

1、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膝关节不曲不直,以松动滑利为度,站好三七势(或谓用好三七力)即、全身体重十分之七落在脚跟,其余在脚掌。要三点一线,即、头顶(百汇穴)、密处(前阴与后阴中间),两脚跟连线的中点。这上中下三点垂直一线。两臂自然下垂,至此,重心稳定。全身可放松,呼吸匀长,精神安逘。全身由下向上蠕动,(脊柱要一节一节动)。意念在尾骨,向上至腰椎、到胸椎、达颈椎。然后再由上向下蠕动,可多次往复练习。

2、两脚开立不变,可接做下式。身体可做左右摆动(肢体带动脊柱),意念:随摆动内气由下向上走,再由上向下走。可多次往复练习。

3、站立姿势同上不变,身体做左右扭动,(双手于腹前两侧划圆,左、右、左、)次数自定。收功:两手掌心向上重叠(右手掌背置于左手掌心内)两手拇指相抵,这叫结,定印。意念:全身之气收回到小腹腔中心,(即、丹田)功毕,睁开双目,活动手脚即可。

说明:在练功的整个过程中,要松,前额(古称:慧中)和松,密处。松前额,可调节情感,松密处,可体酥。

二:慧功

慧功是修禅定的功夫,可增智慧,激发人体之潜能。习练时以坐盘为主,双盘(金盘),自由盘(银盘),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盘坐方向:根据四季,春季、(东方),夏季(南方),秋季(西方)冬季(北方)。地点:最好选空气流通,寂静的地方为佳。(室内也可)

盘坐后,双手掌心朝上并重叠(左手下,右手上)两大拇指相抵,置于腹前。要求:身体中正,阖目(闭双眼)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起功;1、意念前额处,"慧中”(注意:它是面,而不是点。点可称,印堂穴)。由慧中向前上方看(这里所说的看是意念,不要睁眼),看得越远越好。(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久练自知。稍停后,意念收回。

2、意念头顶(百汇穴),向上看,(不要抬头)。方法同上,稍停后,意念收回。

3、意念全身(全方位)向外松放(内气),无限远大。稍停,意念收回。

收功:打开双手,向身体两侧拉开,掌心朝上,举至头上方合十,并下落于胸前,稍停,睁

双目,功毕。起身,活动手脚即可。

说明:练功过程中,不可睁眼,功毕方可,练功时间长短,可根据情况自定。

三、无上瑜伽(金刚诵)修持法

“唵"、(念、“翁”)“啊”、“吽”、(念、“轰”)是佛家禅密功上乘功法之一。是密宗真言的奇特大法。此咒亦称“三字明”,或“金刚诵”乃三字总持。即、(总概括、总指令、总密码、)之意。

偈曰:密教密法密修持,妙印妙语妙心意,古往世俗不相授,今来传世同悉地。

在(无神的开语)一书中分析,“唵”字,道、一切都是“唵”。世间一切有形无形之物都是“唵”的表现。“唵”、是永恒不朽的音声,绝对的本体。亦名之为“唵”。如果“唵”是文字,整个宇宙都是它的注脚,如果它是一个音声,整个宇宙就是它的波动。“唵”代表了所有意识层次的音声与音阶,所有的潜能、形象、和思想都是“唵”的表示。喇嘛大尊者认为:“修持者静坐念诵“唵”和观想“唵”(一切都是“唵”的涵盖),就能进入最深的意识层次。”“唵”、“啊”、“吽”、三字是梵文声母的总纲。此三字真言组成的真言,是普贤如来的三字根本咒。此真言(咒),发声从中脉里的顶、喉、心、三脉轮发出的声音,可用来调整(明点)于宇宙原气共振的音频,是极高超层次,而又简易的修持法。以此法加"念力",从广阔深聚的宇宙空间,去採取能量。通过人体,从百汇区到会阴区之间,纵贯全身五轮三脉,表现它较高的功能境界。

人生的生化进程是,内气由高能谱向低能谱流动,这种有序性的气流,与生物体,和有序结构间的,相互转化,形成了人类的自然衰老。即;气功学讲的“顺者凡”。因此修炼此真言(金刚诵),是促使人体内气,从低能转化到高能,从低频升到高频,这就是“逆者圣”的修持方法。这种内气由低能向高能,低频向高频的逆行修持,是人体精、气、神、不断生华的过程。

修持者,要把复杂的动态世界,分为两个层次来研究。即:缘起态(物态)与性空态(场态)。笔者认为人体这个小宇宙,也应有对应的两个态,即:固态与场态的对应形式。场态本身,就是人体自身能量场的有序化,和宇宙能量场的完全统一。它是实现宇宙能量场,对自身能量场的调正。并产生自身能量场,与宇宙能量场的同频、同辐、同向、的共振。所以说,只有禅密功才能达到,控制生命两态,相互转化的作用。

“唵”字,是宇宙原始能量的根本音,它含有无穷无尽的功能。是头顶内部的音声,与心脏跳动,和血管流动的声音相似。所以说,凡念诵“唵”字部,发声的咒语,应懂得它发音机构的妙用。最低效果可达,头脑清醒,精神振发,对于伤风感冒者,连发“唵”字声,头部出汗而愈矣。

“啊”字,是开阔宇宙。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具有无量的功能。是世界一切生命开始散发的音声,此音可打开身体内脏脉结,清理脏腑之宿疾。

“吽”字,是万有生命潜藏生长的根本音。

也可以说:“唵”、是上冲天之音声。"啊”是、人部之音声(丹田发音)。“吽”、是下冲地之音声。

“吽”字,可振动全身而开脉节,启发新的生机,最低可使人健康长寿。

真言,(唵)的修持是用音波,感应身体内的能量,以不同的声音,而产生不同的频率之振动。这就得到不同气机之反映,其效果当然也是有益的。修此功之妙要,是谓三密也,三密:即、身、口、意、是也。(身结印契是身密、口诵真言是语密、观想是意密、)

行持如来之三密,所加持众生之业,与如来之三密乃入我、我入,无一区别。谓之,三密相应是也。

“唵"、“啊”、“吽”、修持法:

金刚诵,是无上瑜伽修练气脉明点的主要方法,此法须想中脉,随呼吸之入、注、出、同时

默念密咒及观想密咒梵字,字(略),及本尊身(金刚上师),了了分明。其修持方法如下:双腿盘坐,身体正直。结手印(一):双手掌手指相交叉合拢,两手中指相贴朝前,并上举,头上抬,中指尖顶在慧中穴(印堂)稍停。结手印(二):双手从上,下落并成合掌式停于胸前,稍停。结手印(三):双手向下移于腹前,成双手重叠(右手掌背置于左掌心内),两拇指尖相顶,(为定印)稍停。

一、全身放松,先吐一口浊气,入静。然后内气上提,并持气,同时观想金刚上师在(远方或身前),额前有一“唵”字,闪放白光,亮如水晶。将此白光,注入修持者顶轮入中脉,持气,稍停后,从修持者鼻孔缓缓呼出。

也可观想修持者,眉间有一“唵”字放白光,并与无限的虚空之白色原点(明点)相融合,注入修持者中脉稍停,(持气)。然后将气从鼻孔缓缓呼出,并同时发出,“唵”之声。可顿感身心无比清静,全身脉逐通畅。

二、结手印(一):两手无名指相顶,两手食指相顶,其于手指交叉,上抬置于喉咙处,稍停。结手印(二):可结定印,(同上)。全身放松,先吐一口浊气,入静。然后吸气于脐下四指处,持气。同时观想金刚上师,喉部有一“啊”字,放红光,如感到红莲之鲜艳,便可注入修持者喉轮,并使其入中脉,而后将所持之气,从鼻孔缓缓呼出。也可观想,修持者喉轮有一“啊”字,放红光,于无限虚空的红色原点(内气)相融,如盛开的红莲之艳丽。便可将红光(明点)进入中脉,稍停,(持气)。然后将所持之气,由鼻孔缓缓呼出。可顿感喉咙气息清静而顺达。

三、结手印:双手相交叉,两小指尖相抵,(朝下)两拇指尖相抵,(朝上)停于胸前。全身放松。先吐一口浊气,入静。然后吸气入脐下四指处生发宫,(左、中、右、脉之交点),持气。观想,金刚上师。心中有一“吽”字,放蓝色光,犹如天空之碧蓝,清澈。然后将此光注入修持者心轮,顿感心如明镜而舒适。手印不变,持气至不能忍时,从鼻孔缓缓呼出。呼出的同时,观想金刚上师。心中出现第二个“吽”字。此字快入射前,直入心中,心与“吽”字,融为一体,谓之,修持者与金刚上师相空天地也。

也可观想,心中有一“吽”字,大放蓝光,与无限虚空的蓝光原气(明点)相融。犹如天空之色碧蓝,同时发出“吽”字声,并将蓝色光注入顶轮,进喉轮,至心轮,入中脉,稍停。然后,将所持之气,从鼻孔缓缓呼出。

如上之修持法,初感到困难时,可暂用以下简便方法修持,同样见效快。待有一定基础,可任选修持,其效更佳。

方法如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腿不曲不弯不僵。含胸拔背,三点一线(百汇、会阴、两脚跟中心线),松静自如,阖目。结手印:右手掌背放在左手心上,两手掌心均朝上,两手大拇指尖相抵,置于腹前。(定印)

1、先吐一口浊气,然后,吸气入脐下四指处,同时观想“唵”字,在头顶上空放出白光,“唵”字清析,了了分明。默念而发声,头顶如漏斗。发声的同时,将光注入顶轮,再进入中脉(进入中脉的同时),要深呼吸将气纳入,生发宫。即:(左、中、右、脉的交点处),持气至不能忍时,从鼻孔缓缓呼出,再吸入脐下。

2、观想头顶上有一“啊"字,鲜如盛开的红莲之红光,“啊”字清晰,了了分明。默念而发声,头顶如漏斗。在发声的同时,深呼吸,将红光和气息,经喉轮入中脉一并入生发宫,而持气。至不能忍时,从鼻孔缓缓呼出。

3、吸气压于脐下四指处。观想头顶上空有一“吽”字,放碧蓝清澈的蓝光。观、字迹清析,了了分明。同时,默念真言“吽”字,声音低沉而有力。头顶如漏斗,光随着声波直入心轮,深呼吸,使气进入中脉,入生发宫,持气。至不能忍时,从鼻孔缓缓呼出。顿感头清气爽,耳清目明,气息清澈而顺达,全身,心情舒畅,气脉畅通,观照全身内外,通明光亮,宇宙之光与身内之光,融为一体,得大自在。

“唵”、“啊”、“吽”三字总持咒,代表诸佛三身。“唵”、字,即法身大遍照如来。“啊”、字、即报身无量寿如来。“吽”、字、即阶介如来。(瑜伽大轮王经)

此功:金刚诵,虽然字迹不多,但,功德之大,效果极高。虽不易修持,若以四心具备,不过甚也。四心者:(决心、恒下、信心、潜心、)。修此功,要以意识控制内气,使内气进入中脉,以达心气合一

刘汉文《禅密功》函授教材(上)

预览摘要

刘汉文《禅密功》缺图

目录.

筑基功.三七力.甲、展慧中.乙、松密处.丙、三七分力.丁、三点一线.

动静功.甲、四动.乙、内外相合,由里及表,动静兼备.丙、摄本归周.丁、洗髓观想

双云功.功理功法.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注意事项.

吐纳气法(一).筑基法,纳气法.甲、一字势.乙、阴阳势.丙、浑圆势.

吐气法.甲、排山势.乙、立天势.丙、翻江势.丁、地动势.戊、昆仑势.己、指掌势.庚、收功. 吐纳气法(二)颠倒势龙凤势.

阴阳合气法(天地部).甲、筑基功.三七势.水火势。乙、浑圆气.丙接地势.丁、通天阳.戊、升降法.己、合气法.庚、收功。

洗心法.甲、增量功夫。动静势。内外势。阴阳势。指掌势。手足势。胸背势.乙、辫质功夫.丙、论症功夫。手象与应用.丁、施治功夫.戊、冼垢功夫.己、注意事项.

慧功

派生功法.降压功.自我外气矫治近视眼.

练功诱导语.

释疑.

阴阳合气法静功(人部)

筑基功.三七力

甲、展慧中.法和理. 慧中,亦称缘中、慧目,位于两眉头上凹陷处(不是一个点,是个窝。图1)。它,象征和表达智慧、慈爱和吉祥。它,是人体发放气功信息,或者说发射某种特异物质,但又不只限于至今已测示出的光、电,磁和声等,即古人统称它为出“神光”的一个主要窗口。这个窗口,不仅可发,而且能收。收,是对宇宙场的万有能而言。发,是为了探索,有其目的,有它的价值。收,是为了辨别,有作用,有效应。练功有素者,发射气功信息,即“神光”,可以作用于外。他(她)们又可以通过气功手段有选择地摄取外界万有和无限的“质”及其“能”,通过发——收——发这一循环,激发作用和交换过程,做有计划的自我调节,或者进行助功和治疗于他人。站,坐、卧均可,以舒适自然为原则,不限姿势。阖目:轻轻地闭起眼(筑基功的全过程,均阖目)。吐纳方法:自然呼吸。不要故意把呼吸拉长、缩短或者中间停顿。最好把呼吸忘掉,“忘息”,最后过渡到似有似无,“似有者尚有有,似无者未真无”,即所谓“止息”。(操练筑基功全过程,都是自然呼吸)

体会展慧中,与“愁眉苦脸”相反,是把眉头舒展开,有笑意。这种笑,不仅仅是着重在慧中部,更主要的是从慧中表达出“出自内心”的开朗,坦白、纯洁、爱慕,善良、慈祥和布施于人的愿望等等。是由内向外的。换言之,不是斤斤于肉体的其一部位及笑的广度,说是“似笑非笑”还不到家,而是在精神方面,是发自内心的笑及其深度,是“笑从内心起的笑不休”——笑得开心,笑得永恒,即“涅磐笑”。体松、心笑,息平,三者融会贯通,化为一,即可阴平阳秘,真气从之,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加速步入“气功态”,尽快地收到锻

炼和治疗的效果。)

乙,松密处。法和理。不限姿势。密处,亦称海底、地户。男子,是位于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它不是一个小点或在片的表面,而是一个“体”。其深度和广度可连通小腹腔。它,可以接受外界的赐予,又可以由此摄取,再通透全身,直达“地根”或“天根”进行冲洗,吐故纳新。它可以媾合人体先天气(生前固有的生命能)和后天气(生后所具有的生命力),进行“法轮运转”。可以助人,可以与天地交换信息,取得能量,进而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它是从“人天相应”着手,取得“人天效应”,达到“人天合一”为目的的必由之路。

体会密处,是气机运行的主要通道和枢纽重地,但很不容易松开。被喻为“铁门”。欲想松开它,必须理解和掌握松它的方法和适度。说是“似尿非尿”还不够。方法是用意不用力,松下来之后,两大腿里侧(相当于祖国经络学说中的阴跷脉)有温热感,外阴部有轻微的电麻感和些微的性感,这是适度。展慧中与松密处,上下配合而同步,阴阳交泰之后,即可“体酥、心融,乐陶”,这是效果和目的。展慧中和松密处,不限姿势,可随时随地操练,要“念兹(常想),在兹(常练),常惺惺(经常体察和保持气感)”。展慧中和松密处,是禅密五步功各功法的组成部份,均需有,是修练禅密功中任何一部功法(包括第六部功“人部”)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功夫。三七分力。法和理。展慧中和松密处之后,在站势中要求,①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稍外撇)。把体重的十分之七平均,分别落在两个脚跟上,其余在脚掌(脚趾要松散、平铺,可微微在动)。②两膝既不弯曲又不僵直,膝关节保持滑利状态(微微在动。图2)。

③髋关节要松。松的窍点在腰,把腰椎生理性前弯消灭掉,即牧臀,或者把胯部微微向前挺一些就可以了(图3)。④松肩,腹胁要空虚(两肘尖略向外撑即叮),两臂下垂,手指自然分开。⑤颈椎竖立,头部略有向上提或顶的感觉。上述要求,用口诀来概括,就是“指、趾散,腋胁空,头颈虚顶,密处松,体重落于踵”。这些要求,是为了便于全身放松,有利于气血运行,它与展慧中相配合,即可调身宁神、身心轻安自在,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大大得到改善。

体会练功到此阶段,自觉先手足、后全身有着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如轻微、舒适的温热,清凉、电麻或性感,即“气感”,或谓之“得气”。这是“气作用”于生理进而进入生化过程又反馈于心理时自觉的客观存在,是良性反应,是在受益,可以说是已经“气到生效”了。关于坐和卧的姿势问题,上述那种站势是我们习惯了的,很自然很舒适,应该如此。禅密功要求一切顺乎自然,在操练站势中已有体现。坐和卧的姿势,理所当然也应该是以舒适,自然为原则为前提为尺度,不应该一反常态,改变如今的坐椅子和沙发,再复古地去跪或席地盘腿而坐,等等。自然,总是美的,又总是对的但,就是不论姿势如何,仍要展慧中和松密处。展慧中和松密处是掸密功极为重要和宝贵的功法,不可忽视和轻视。在练功中它又是不可轻意或省略的功夫。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亦要“念兹,在兹,常惺惺”,须臾不可离.“久持宝瓶气,炼就金刚身”。

丁、三点一线。法和理。用于站势,只在站势中有此要求。练法:头顶(我们叫“天顶”)、密处和两脚开立后两脚跟(双踵)联线的中点,这上,中,下三点垂直一线(图4)。

功用:可使身躯中正,不偏不倚,重心稳定,它是“三七分力”的补充,有利于全身放,这个要求,从力,意、气等各方面讲,它图4与“真人之息以踵”相呼应,有共同语言。反之,身体歪斜,休重中心落于脚掌,或者落在体外,身躯某些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加之精神紧张,不宜人静,久之,肌肉酸痛、颤抖甚至痉挛等等,轻者得不到练功预期效果,重者在练功中会出现“偏差”。体会综合“三七力”,中的展慧中,松密处,三七分力和三点一线等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各个功法之间相互维系,制约和相辅相成。其内核就是“松”。如果说“三七力”是禅密功筑基功的基础,是较好较快的得气方法,那么“松”就是这个基础中的奠基石。就是说。“松”是“三七力”功法及其功理的核心,是得气的根源。“松后能静,静中有

定,定中可悟,悟中生慧”。“松”是重要的第一步,“一松无有不松”有道理,行之有效。动静功

甲、四动.法和理.坐和卧时除去不需要“三七分力”和“三点一线”以外,均要按下列要求,进行练功。

一,踊动:踊动前,要展慧中,松密处、三七分力、三点一线。内视脊柱。由尾骨(骶椎)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的波浪式(蛇形)的前后蛹动,一节一节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蛹动。然后,再一节一节地往下蛹动(图5-10)。由下到上,继而再向上到下为一遍,操练三遍或六遍或九遍(女是二或四或六遍)。也可按时间条件、身体情况和病情需要,根据自己感觉的最佳适度,选择遍数(以下皆同)。

二、摆动,接着,由尾骨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的波浪式(蛇形)的左右横向摆动,一节一节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摆动。然后,再一节一节地向下摆动(图11-19)。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为一遍,或三或六或九遍(女二或四或六遍)。

三,扭动:接着,由尾骨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的或左或右平面旋转式的扭动,一节一节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扭动。然后,再一节一节地向下扭动(图20-29)。扭动的遍数与蛹动,摆动同。

四、蠕动,蠕动是把脊柱的蛹动,摆动,扭动揉合到一起,互相交叉(不是交替)又相互推动,进行综合性整体运动的导引动作。操练时,蛹中有摆有扭,摆中有扭有蛹,扭中有蛹有摆。即所谓的“三合一”吧。初练时,不易掌握,“不在窍”。熟练后.很是自得,“已有妙”,耐人寻味。

体会练功到此阶段,气感更加明显,收效更为理想。这时候的气庙是气布全身,自觉通体温热或电麻,偶见脊柱形态(在体内或在体外)一一这是由于反复内视脊柱的蛹,摆、扭,持久习修的结果。由于脊柱各型和多样的运动牵连全身,包括内脏各器官,从而调整,增强了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此外,因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均由脊髓传导上行和下行,而脊柱的多种运动,相对地讲,有着调节和修复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良好作用。这与祖国医学的“诸髓皆属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也”和脊有“贯肾,填髓,通脑”的功效等学说相吻合,可以得到认证。展慧中和忪密处,可导致全身松,“一松无有不松”。四动,可导致全身动,“一动无有不动”。但是.松和动只是手段,共目的是通过松和动,以求得气,以行调整。所以,在松和动的同时,要体察气感,标本兼顾,如若在精神上专注一点(意守一窍),在动作上单动于一处,将都会影响大局。松开后才能更好的动,通过良好和合理的动,才能调整和改变积劳成疾后的“现有常态”(这是后天的常态)。反之,不松不动,或松后不动、不松硬动,因为都不全面,那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如,不松不动,陷于僵,运动消失,上命将会告结,松后不动,等于懈,是消极、被动的,不松硬动,等于机械运动,日久招损,禅密功的松,松在有窍,禅密功的动,动在有窍,两者都有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乙,内外相合、由里及表,动静兼备.法和理.这是“四动”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体现,它要求,l、脊柱动,牵连内脏器官,继而波及到全身关节和肌肉,最后是一齐动。这是“内外相合”。外,当然包括手指和脚趾也在动。2、继续动,继续使发自脊柱的动波及全身,直至肤毛,再扩展、延伸到宇宙的无边无际这是“由里及表”,但是这个“表”是无止境的。

3、在此同时,为了加强“气感”,促进“气作用”,取得“气效应”,可以把蛹,扭、摆联合起来(是先后交替,不是“三合一”不分彼此的混合),与两臂划圈的动作配合起来进行操练。

①两臂微屈,由身侧向前平举比肩略高(掌心向下),两掌相距与肩同宽。在向前乎举过程中,要加强和着重蛹动,但不能忽略蛹小有摆有扭,图(30-34)。②接着,两臂分别向左向右分开,呈一字形。在左右分开过程中,要力口强和着重扭动,但不能忽略扭中有蛹有摆(图35-38)。

③继而,两臂落至身侧(两掌心分别对向两大腿外侧)。在落至身侧过程中,要加强和着重摆

动,但摆中有扭有蛹,图(39-45)。两臂向前、向横和向下划弧,这个绕环导引动作,要轻、柔,缓、圆。还要留意手指和脚趾也在节节地动。两臂划弧一圈为一遍,操练三或六或九遍(女二或四或六遍)。这是“动静兼备”。“动”(导引动作),是在松静的前提下和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两者俱备,又相辅相成。

体会舒展大方,纳天容地,气势磅礴,吞吐乾坤。阖目视察,内景外象,时而显现。

丙,摄本归周.法和理.这是展后可放可收、松时可动可静,松中连通小腹腔、动中内视脊柱,继而扩展,延伸到宇宙的无边无际,为期全始全终而进行的收功方法和收功过程。操练“三七力”和“四动”,包括共扩展、延伸的功法——“内外相合、由里及表、动静兼备”,要“适可而止”。要收功,练法是:1.接上势,停止两臀回环运动,两掌由体侧平举至头上,“合十”(实心合掌),然后下落至胸前(虚心合掌),两掌分开,下插至脐下,结“手印”(两手拇指相抵,食、中、环,和小指互相交插。男,左食指在上,女,右食指在上)。

注意松肩,坠腕,掌心斜向上,对脐(图46-53)内视小腹腔内。

丁、洗髓观想.法和理.“洗髓观想”是“摄本归周”中“以意领气”、“以气洗髓”的观想方法(意念活动的高级功夫),是“摄本归周”的深化和妙用过程。这是禅密功筑基功特定的功法。古人云“髓净则见”,说明存神于髓,并上下往来,日久可内外照见,了了分明。

体会综合“摄本归周”、“洗髓观想”以及“内外相合,由里及表、动静兼备”来谈。我们认为,静极生动,万物在动,动则生,静则养,阴阳交泰,变化万千。从上述动与静的基因、产生、作用及其发展等论点看,对有关气功的内涵及其应用等,可以理解,对气功中静——动——静或者是动——静——动,就是说谁先谁后,谁主谁次,孰是孰非,哪个是手段,那个是目的,抑或都是过程等等一些疑问,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学练气功,目的是受益,要求生效。功效如何,在于功法,这同优良的产品出于良好的生产手段一样。法,通过实践来体现,同时验证了法的优或劣。所以,法,是关键,是根本,是宝贵的,但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气功所以有效,在于“气”的内作用和外作用。“气”的产生及其作用,又在于功夫,而功夫是由人来掌握来运用的。运用的是“法”,而不是别的什么。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有了好法,才能得气,才能生效,但是要下功夫。古人说,要“法功两相依”。

内主静,外主动。禅密功的“内”是自身,“外是宇宙。“静”可孕育生养,“动”可成长壮大,禅密功的对内要求是在“松”(慧中、密处以至全身)的基础上,也就是在静的前提下(松后方可静),进而“动”(脊柱以至全身)。对外的要求是通过轻,柔、缓,圆的“动”(由体壳到宇宙的无边无际),进而“静”(内外照见)。实践证明:禅密功特定的气“先生于内,后取于外”的练功方法、“虽生于内,却取于外”的功能来源、“外为我用”的练功目的等,可以说“内外相合、由里及表、动静兼备、摄本归周、洗髓观想”是禅密功基本和主要的筑基功和筑基功夫,是理、法、能、效俱备,言之有据,行之有效的

吐纳气法

吐纳气法,功法分筑基法,纳气法、吐气法。筑基法古称“水火势”,是吐纳气法的基础。气是物质是能量,有限度,先纳(先吸、先接收)继而后吐(后呼,后发放),是为了无损于己利于人,反之,既有害于己又无益于人,或因微弱无力、时断时续,满足不了需要,收不到预期效果,久之,必然要伤己误人。纳气是吐气的前提,纳气必先松体(调身)。因此,松体又是筑基功夫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松是通过意念、呼吸和动作来实现的。操练方法如下。

一、导引动作1、松密处又称“酥体”,即放松会阴部,保持一种轻微的“性感”。做到这一点,可以导引全身肌肉和关节松散,并可导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静和呼吸自然。可。体酥、心融,乐陶陶”。2,三七分力古称“三七势”,即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足尖稍向外撇,全身体重由两足跟承担七成,两脚掌承扭三成,即所谓的“体重落于踵”。在操练本功法全过

程中要贯彻始终,其目的是便于全身肌肉和关节的松动,包括外动、内动和大动,小动等等。3,三点一线站立时要求天顶、密处和两脚跟联线的中点,上中下三点垂直一线(坐时天顶与密处两点婆上下垂直,卧时不限制)。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弯为重点,腋胁空虚,膝关节耍不屈,不僵、不直,保持一种滑利感。4,动在脊柱松肩,两臂自然下垂。由手指和脚趾开始向上和向里节节蠕动,逐渐波及全身各关节,最后使脊柱前后弯曲呈波浪式蠕动、横向弯曲呈摇晃式摆动和左右旋转式扭动,或蛹,摆、扭三者混合式蠕动,再过度到以脊柱为中心轴,带动全身,即“一动无有不动”。5、全身皆动在脊柱带动下,两臂前乎举、侧平举和下落,交替进行,全身皆动。要求“内(内脏器官)外(四肢百骸)相合(齐动)。详见《禅密功筑基功》。

二,意念活动集中精神,体察全身关节运动的幅度和力量。留意诸多导引动作中的全身关节,特别是脊柱各椎体是否在松在动,是否在一松(指密处)无有不松(指全身关节和肌肉),一动(指脊柱)无有不动(指全身各部)。始终存念于松和动的既矛盾又统一之中,既被动分离又主动联合,既是动静平分,又在变化万千。用“意守体内”,一心调动和检查身躯各部位的松和动,从而收敛精神,这是调身方法,也是调心方法之一。三,吐纳方法.自然呼吸,或谓“无意息”,“忘息”,即把呼吸忘掉,在自然中形成。

四,要领重、松身要松,特别是松密处,在整个过程中贯彻始终,要“念兹在兹,常惺惺”。

2、动动作缓慢柔和,不停顿不间断。动,是在意的支使下进行,使“心”与身逐渐融化一起。存意于肢体活动,以收敛精神,是训练入静的起步功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动中求静”,动静兼用,内外相合。3,息细心体验于肢体,必然无意于呼吸,或者会忘掉了呼吸。当然,这时的呼吸会随着缓慢柔和的导引动作而深匀细长,进而“似有似无”。这是调心、调体、调息三者融会贯通的结果。切忌在动中留念于息。如舍本求末,故意造作,或把呼吸拉长,缩短,中间停顿等,均有碍筑基。

五、气感与效应在松的前提下,在动静结合中,始终一心于身的各部动的形态和松的程度,加以平柔舒长的呼吸,体内自会“生气盎然”,自觉先手足后全身产生温、热、冷,凉,酸、麻,痛、痒、胀,紧、轻、重、大、小,空,无等气感。这是气作用于肌体的良性反应,是“气在人中”的“内象丛生”。在此阶段,要欣然受之,使其继续生育、成长和壮大,任其充盈,流窜和鼓荡,久之将蔓延全身,开始生效和受益,纳气法纳气法有一字势,阴阳势、浑圆势三式。

甲、一字势在筑基的基础上,自觉得气并充盈之后,学练之。

一,导引动作两臂由体侧平举(掌心向前),目视目标(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或山海天云等)。同时脊柱左右摆动或者前后蛹动。两臂做波浪形合拢,两掌随之做对挤(掌心相对)和分离(指尖相对)动作,同时蠕动脊柱(图91-97)。两臂也可以上举过头(掌心向前)或两臂前伸平举(掌心相对),三者轮换交替操练。脊柱或蛹或摆,配合齐动。以此训练和加强全身肌肉和关节运动的随意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意念活动举两臂,两掌对脐和分离时,始终盯住目标,意想目标及其周围的“外气”(物质能),源源不断自掌心摄入,沿两臂内侧流入腹内,再由腹内经两腿内侧流人地下,接地根,即地之最深处,并且“川流不息”。三,吐纳方法吸气(纳)时有意且长,呼气(吐)时无意要短。在纳气法中,以吸气为主。

四,要领1、神注视目标。即要断层透视其内部,又要兼顾其外围,有深度有广度,要时上、时下、时左、时右、时前,时后地目视目标的各个方面。2,身体重落于踵,三七分力,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协调一致。3,意意念掌,臂、胸、腹、大腿内侧和密处,均在吸吮。4,气体察外气摄人体内又流入地下的实感。5,息有意的长吸,外气可通透全身。无意的短呼,外气又可川流不息。神(目视目标)、身(导引动作)、意(意念活动),气(外气流入),息(呼吸方法),五者紧密配合,相互作用,要“以采之景,及采之法”,天一一人——地,浑圆一体。

五、气感与效应手足心,小腹和大腿内侧气感明显,在不练功时脚心偶尔或时时阵阵有温热感,密处有轻微电麻感,这是纳(补)气以行(活)血应有的初步效应。

乙,阴阳势

一、导领动作接上势。左右扭转身的同时,手掌由胯测先后向身后、身侧,再向身前划弧左右手各三次。最后,收归胯侧(掌心向上。图98-103)。扭动时,脊柱配合蛹动或摆动。二、意念活动手掌划弧时,气由掌入,沿臂的内侧,经胸、腹、密处,大腿内侧、足心,纳入地根,随着两掌的连续动作而川流不息。三,吐纳方法同一字势。

四、要领,神左右扭身时,身转头不转,仍然盯住原目标。2、身以脊柱的蛹动或摆动带动左右扭身和两掌划动,里外齐动,一动无有不动。3、意不要因导引动作增多,只顾肢体活动,忽略了时时检查全身松和动的综合性,全面性和整体性。4、气同一字势。5、息吸气不宜过长,既配合两掌划动的次数(三次),又自觉舒适自然。初练时,两掌向后划动的次数可左右各一次,逐渐增多。动作、意念、呼吸三者虽应兼顾,但以气(气感)为主。动作、意念和呼吸是为气感,也就是为效应服务的。

五、气感与效应两掌划动时,气由掌,入,有实物感。“似花雨,似水流,有味有声,似穿线?似火团,有形有光”。诀云:长纳短吐长江水,滔滔向东(向里)流,流到地根方到头,藕断(改吸为呼时的中间)丝(气)尚连,神足气走(取于外的效应)。

丙,浑圆势

一,导引动作接上势。收回两掌,分置于两脚之上,上下相对(指尖向里,掌心向下)。臂微屈,两掌轻轻提起,再缓缓下按,以掌心为主,提按三次或六次、九次。最后,两掌交叠抚于脐下。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掌心对脐(图104---106)

二、意念活动两掌上提下按时,阎目内视手心和足心。两掌抚于脐下时,内视小腹腔。“耳目并用,察觉内景”。

三、吐纳方法自然呼吸,

四,要领1,两掌上提下按,要连续做,既不断力(中间不停顿),又不断意(始终体察气感),更不断气(始终保持气感)。2,“察觉内景”,即沿颈椎、胸椎,由上到下巡视各个椎体,通透脊髓,直至腹腔。要耐心等待,直至手足心和全身气感消失。“存神于此,而后与之相亡,神自凝。息自定,气自回”。3,“耳目并用”,即“耳闻于内,目凝于中”,以期“摄本归周”,达到“回阳不漏”之目的,这是操练纳气法或整套吐纳气法完毕后的“收功”方法,是锻炼所得(气)的储存功夫,要缓慢、细致,务求园满,顺利,彻底,成功。勿忘勿助,既不掉以轻心,又不固执造作,有道是“弦缓不鸣,弦紧声绝,缓急得中,渚音普矣”

五、气感与效应提按时,手足心有热、胀或电麻感。内视时,胃肠蠕动增强,有热感或偶见光团(古称“现珠”),偶有打嗝或矢气发生。前者,为气行于内达到四肢末梢的自我感觉。后者,是水(足心,属肾),火(手心,属心)相济,阴阳得调,初步“浑圆归一”的局部效应。吐气法纳气法运用自如之后,方可学练此部功法。吐气法有排山势、立天势、翻江势、地动势、昆仑势,指掌势六式。

甲,排山势

一、导引动作先操练筑基法,得气后,横向摆动脊柱,带动两臂由身侧平举与肩同高,男先用左掌向左平推,女先用右掌向右平推,立掌,五指上晓),转头,先目视左中指,再视射远方目标。然后推右掌(男),先视右中指,再视射远方目标。脊柱前后蛹动,两掌向胸前合拢、对脐,再“合十”,然后指尖向里转、下插和下落,再分置于两脚之上,手足上下相对(图107-122)。臂、掌诸动作,均由脊柱带动和配合进行。

二、意念活动向横推掌、目视中指时,气由地根来,经踵,腰,背、臂,从掌心和中指发出。两掌对挤,合十转下插时,气由天根来,经头、面、胸、腹、大腿内侧、足心直贯地根。三、吐纳方法两臂侧平举、两掌对挤和转掌下插时吸气,可短且无意,推掌时呼气,略长要

有意。

四、要领1、身指尖向里转时含胸,下落时要挺胸,以力口强脊柱前后蛹动和吸气。平推掌,柔中有刚,严肃认真,有排山倒海之意。下插时,纯柔无刚,轻意粗犷,用好三七分力。2、息呼吸的长短,要因人而异,逐步延长呼气,以舒适自然为原则,不强求统一,不做模式规定,利用手足相对这个暂缓时间,来调整呼吸,两掌可做上提下按动作,也可上提时吸气,下按时呼气,呼与吸长短相等,连续上提下按几次,进行调整,直至呼吸恢复常态后,再连续练下次的平推、下插等导引动作和长呼短吸的吐纳运动。或者过渡到下项功法的学练。五、气感与效应向横推掌时,手心和中指有跳动或热、胀,麻等气感,并有阻力。合拢、对挤和下插时,有阻力,由面、胸、腹,大腿内侧至足心,有热流或气体感。这是气可吐于外,又可纳入内,内外相合,共有往来的实感,是吐故纳新,内外气通透全身的结果和效应。乙,立天势

一、导引动作,接上势。横向摆动脊柱带动两臂由身侧举至头上,两掌上推(十指相对,掌心向上),目视手背。接着,目视前方,脊柱前后蛹动,两肘相合,两手背相对,下落,经面部至胸前,再指尖向里转和下落,两掌再分置于两脚之上(图123-129)

二、意念活动向上推掌时,视线透过手背,气冲星斗,按天根。两臂下落两掌下插时,又觉透过足心,气贯井泉,接地根。

三、吐纳方法,两臂侧平举和落臂插掌时,短吸,无意,推掌时,长呼、有意,

四、要领“呼自地根由踵经背到手,吸白天根由头经腹到足”,是吐纳气法中基本的气息运行走向和意念导引方法,是“后取于外”所强调和遵循的重严途径。

五、气感与效应两掌上托和下插,连续操练时,自觉气来自地根冲上天根和来自天根贯入地根,通透全身,川流不息。“气在人中,人在气中”的实感和“外为我用”的实效,山此愈加明显。

丙,翻江势

一、导引动作接上势。右转身,左掌经腹前向右划弧至头右侧的同时(掌心向下),右掌由下向右再向左前方划弧至左肩前,两脚尖随之向左转,后腿水担七成体重。脊柱配合前后蛹动的同时,两掌随之上提和向前平推各三次。体重后移的同时,右转身抽回右掌(掌心向上)。再左转身抽回左掌(掌心向上),最后转向前方,两掌由腹前划弧收归两脚之上身躯。左转身操练时,动作与右转身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图130-146)。

二、意念活动两掌上提前推时,气自地根出,经踵、背,臂,由两掌心发气,直射远方目标。两掌回抽时,气由远方目标回,经掌、臂、胸,腹,大腿内侧,足心,贯入地根。

三、吐纳方法两掌前推时呼,要长呼,呼尽,两掌回抽时吸,要短吸,要自然。也可呼吸均长并有意,吐纳兼练。

四、要预1、神身转头不转,吐和纳都要盯住原目标。“发至彼,收自彼”。2、身动作要外柔内刚,绵绵不断,缓慢进行。3、息吐和纳各自的一套动作与一呼一吸相配合,并要一气呵成。

五、气感与效应发气直射目标时,双掌有脉冲或热、胀或电麻感,仪器测试掌部和掌前可见有某种物质,人体特异功能者也偶有所见。

丁,地动势:

一,导引动作接上势。右转身,左掌经腹前向右划弧至头右侧的同时(掌心向下),右掌由下向右再向左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下),两腿尖随之左转,后腿承担七成体重。脊柱横向摆动的同时,两掌十指随之横向左右划动前扫(指尖向前)。右转身抽回右掌(掌心向上),再左转身抽回左掌,最后身躯转向前方,两掌由腹前划弧收回,落于两脚之上。左转身操练,动作与右转身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图147-163)。

二,意念活动参照翻江势。

三、吐纳方法参照翻江势。

四,要领脊柱横向摆动和十指横向前扫,两者要协调齐动,以胯部的横摆来辅助和加强脊柱运动。

五、气感与效应十指左右横划前扫时,有电麻感,掌部和掌前有线或条状气体,自身有时可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4057126.html,/thread-19389-1-15.html

吐纳气法,功法分筑基法,纳气法、吐气法。筑基法古称“水火势”,是吐纳气法的基础。气是物质是能量,有限度,先纳(先吸、先接收)继而后吐(后呼,后发放),是为了无损于己利于人,反之,既有害于己又无益于人,或因微弱无力、时断时续,满足不了需要,收不到预期效果,久之,必然要伤己误人。纳气是吐气的前提,纳气必先松体(调身)。因此,松体又是筑基功夫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松是通过意念、呼吸和动作来实现的。操练方法如下。

一、导引动作1、松密处又称“酥体”,即放松会阴部,保持一种轻微的“性感”。做到这一点,可以导引全身肌肉和关节松散,并可导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静和呼吸自然。可。体酥、心融,乐陶陶”。2,三七分力古称“三七势”,即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足尖稍向外撇,全身体重由两足跟承担七成,两脚掌承扭三成,即所谓的“体重落于踵”。在操练本功法全过程中要贯彻始终,其目的是便于全身肌肉和关节的松动,包括外动、内动和大动,小动等等。3,三点一线站立时要求天顶、密处和两脚跟联线的中点,上中下三点垂直一线(坐时天顶与密处两点婆上下垂直,卧时不限制)。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弯为重点,腋胁空虚,膝关节耍不屈,不僵、不直,保持一种滑利感。4,动在脊柱松肩,两臂自然下垂。由手指和脚趾开始向上和向里节节蠕动,逐渐波及全身各关节,最后使脊柱前后弯曲呈波浪式蠕动、横向弯曲呈摇晃式摆动和左右旋转式扭动,或蛹,摆、扭三者混合式蠕动,再过度到以脊柱为中心轴,带动全身,即“一动无有不动”。5、全身皆动在脊柱带动下,两臂前乎举、侧平举和下落,交替进行,全身皆动。要求“内(内脏器官)外(四肢百骸)相合(齐动)。详见《禅密功筑基功》。

二,意念活动集中精神,体察全身关节运动的幅度和力量。留意诸多导引动作中的全身关节,特别是脊柱各椎体是否在松在动,是否在一松(指密处)无有不松(指全身关节和肌肉),一动(指脊柱)无有不动(指全身各部)。始终存念于松和动的既矛盾又统一之中,既被动分离又主动联合,既是动静平分,又在变化万千。用“意守体内”,一心调动和检查身躯各部位的松和动,从而收敛精神,这是调身方法,也是调心方法之一。三,吐纳方法.自然呼吸,或谓“无意息”,“忘息”,即把呼吸忘掉,在自然中形成。

四,要领重、松身要松,特别是松密处,在整个过程中贯彻始终,要“念兹在兹,常惺惺”。

2、动动作缓慢柔和,不停顿不间断。动,是在意的支使下进行,使“心”与身逐渐融化一起。存意于肢体活动,以收敛精神,是训练入静的起步功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动中求静”,动静兼用,内外相合。3,息细心体验于肢体,必然无意于呼吸,或者会忘掉了呼吸。当然,这时的呼吸会随着缓慢柔和的导引动作而深匀细长,进而“似有似无”。这是调心、调体、调息三者融会贯通的结果。切忌在动中留念于息。如舍本求末,故意造作,或把呼吸拉长,缩短,中间停顿等,均有碍筑基。

五、气感与效应在松的前提下,在动静结合中,始终一心于身的各部动的形态和松的程度,加以平柔舒长的呼吸,体内自会“生气盎然”,自觉先手足后全身产生温、热、冷,凉,酸、麻,痛、痒、胀,紧、轻、重、大、小,空,无等气感。这是气作用于肌体的良性反应,是“气在人中”的“内象丛生”。在此阶段,要欣然受之,使其继续生育、成长和壮大,任其充盈,流窜和鼓荡,久之将蔓延全身,开始生效和受益,纳气法纳气法有一字势,阴阳势、浑圆势三式。

甲、一字势在筑基的基础上,自觉得气并充盈之后,学练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