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较为繁荣,取得了很大进步。我们力图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与分析,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

一、关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认识与完善自身能力的研究

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中重要一方,是校企合作的主体。但是高职院校目前难以形成有效推动合作的动力和能力,这制约着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此,当前的研究普遍提出高职院校要提高认识与完善自身能力。

(一)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1.高职院校观念认识方面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表现为对工学结合的内涵认识不足。高职院校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是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以及“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实习,课堂学习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1],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产学合作的定位不准确,不能很好的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由于传统办学模式的惯性,还有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评估的权宜之计,认为校企合作不过是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2],对于和企业建立合作董事会这一横向联合体,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并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与实践[3]。因此,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时,并非积极主动自主寻求解决办法,而总是期望上级领导出面帮助解决,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予以支持。

其次,高职院校对产学研结合认同度不高。有些教职员工认为校企合作只是企业的神圣职责,企业应免费提供相关服务,而这有违高校的教学运行,是不务正业,不利于教学和科研;有些教职员工担忧“引企入校”或“各种各样的商业元素混杂进校会导致教育无序”等等[4],从而对参与和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高职院校完善校企合作理念的对策。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5]。首先,必须破除长期形成的落后的、封闭的办学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利用科技优势,主动积极地与政府、企业沟通,成为企业的良师益友,使学校的培养形式和实训空间的拓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其次,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全体教职工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教职工对校企合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从而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最后,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主动把握合作的方向,调动各方面积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殷红米靖卢月萍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对近年来发表于中国期刊网上的有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文献进行比较全面详细的分析,力图勾勒和描绘出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研究的进展和脉络。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作者简介:殷红(1987-),女,河北保定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米靖(1975-),男,内蒙古固阳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卢月萍(1973-),女,天津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务主任、馆员、教育学硕士。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JA0800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12-0011-07

极因素,找准合作双方的结合点,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6]。

(二)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1.高职院校自身能力的缺陷。目前,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进程中日益显示出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经过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自身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科研能力较弱等方面。(1)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首先,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是限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应用性越强的专业,教师数量越不足。而且专业教师水平差,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现有的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技术素质教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师来源不合理。当前高职教育教师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一部分来自高职院校自己培养的毕业生,他们分别在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上存在着不足[7]。高职院校缺乏专业技术与时代同步的教师,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培训渠道不通畅,也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2)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学者认为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足,教师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8]。再加上本来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也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缺乏吸引力。产学研结合缺乏科研的引领,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而限制了高职校企合作朝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9]。

2.提高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的对策:(1)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学科和专业带头人,造就在行业和区域领域科研及技术应用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名专家[10]。建议在校内建立兼职教师流动站,既可聘任企业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校讲课,也可聘任其它本科院校退休的资深专家、教授任教,帮、带年轻教师等[11]。二是通过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计划,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内培外引,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队伍。三是建立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建立企业“双师”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对从教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和岗前培训,从而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素质[12]。(2)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很多学者认为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高职院校要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相关创新性课题的研究,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项目开发,主动选择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入课题加以研究,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次,高职院校应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合作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去寻找课题,承接项目,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除以上方面外,有些学者还提出,学校应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应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二、对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不适应校企合作的问题

经过学者们的研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教学内容陈旧化、办学模式形式化等问题[13]。

由于高职院校还未能真正认识到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院校在合作对象的选取上没有结合自身专业设置实际仔细考虑,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改革缺少足够的决心和力度,结果仅仅将校企合作停留在文件协议上,往往仍按着自己固有的模式和逻辑在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由于受普通本科院校学科本位的影响,普遍停留于以学科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教学脱离生产实际,教师孤立地搞科研,造成产学研分离,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创新的局面。在实践经验传授方面,实习中缺乏师傅的真传,多数学生在实习之后表示,对岗位技能只能达到肤浅了解的程度,妨碍了高职院校自身功能的发挥。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距离企业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课堂教学不能反映一线生产的实际状况,教学过程与企业不能合拍。由于缺乏企业的依托,多数高职院校根本无法培育以职业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特色,难以形成以应用能力为本的教学优势。而缺乏这种特色与优势,高职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则难以提升。探索符合我国教育特色的成熟培养模式就成为

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被确立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突破点。

在人才培养方式中,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制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

首先,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市场需求面狭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协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又不能及时培养的局面[14]。其次,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15]。高职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的能力口径过于狭小。专业设置贪多求全,课程设置脱离实际。再次,校企双方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课程开发没有突破学科课程的束缚,高职教师缺乏对项目课程的准确认识,高职课程开发进程缓慢,课程体系比例结构失调,课程开发管理存在障碍[16]。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虽然也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探讨,但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合作。此外,教材、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多样化,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些教材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最新动态和企业前沿技术;教材实践性环节相对不足;教材形式单一,缺乏立体化等问题[17]。

(二)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诸方面形成特色和比较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持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复合性[18]。学校必须从制定培养目标开始,各环节就必须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及意见,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科学做好企业生产教学化设计和学院教学生产化设计[19],积极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实践教学必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术操作,注重操作过程,突出实用性、实践性,以确保学生真正学到手艺。同时还应改进实习和实训条件,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20];注重学生方法能力与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责任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以及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专业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献计献策。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的专家可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实施,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21]。对于高职新专业开发,高职院校应做好对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社会调查,加强职业分析和专业开发的可行性论证工作,认真研究产业岗位结构的总体变动情况[22],努力实现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专业开发应具有超前的思想意识,突出区域性和时效性。

3.针对课程开发,学者们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机制,在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力量的推动下,保证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质量水平,加快开发符合校企双元并重模式的职业课程。具体要以社会需求为本,校企共同制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以创业课程为契机,将创业教育有机渗透到产学合作教育中,构建技术应用能力必需的理论教学和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双轨共进的课程体系[23]。校企合作进程中要科学地协调好时间,学校提供生源、师资、校舍等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24];企业则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并负责专业课的教学。要多考虑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时间分配和精力投入问题,促使他们按规范的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工作。

4.对于教材开发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正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具体就是要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开发意识。学校和企业根据学生主体确定理论深度,并加强教材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教材内容要包含前沿技术和专业最新动态。同时活动设计应多样化,教材形式应立体化,有详细的学习方法说明并利于学生自学[25]。

三、对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转变观念与提高自身合作能力的研究

企业作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另一方,也是目前急需提高积极性的一方,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还没有发挥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企业需要转变观念,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企业观念认识方面的问题。首先,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和后备人才储备与培养的意识。在目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下,企业有十分广阔的选择空间,一般情况下不难获得所需的人才。故误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对企业本身没有多大实质意义,认为没有必要与学校合作[26]。其次,很多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由于尚未认识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益处,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有些企业只盯着名校、名专业,合作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

转让等方面。企业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和新产品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有的企业虽然参与了校企合作,但不让学生接触企业的核心技术,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27]。

2.企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对策。有学者提出,企业只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28]。所以企业负责人应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突出企业在合作中的核心地位,主动参与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此外,企业应在办学活动中全程参与校企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加强校企资金合作、推进校企课程开发委员会的成立等工作。

(二)企业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不高限制其在合作中作用的发挥

1.企业自身合作能力存在的问题。由于企业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行业和企业很难长期的、稳定的、全面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目前多数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大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项目支持等方面。单个企业提供实训的岗位少,企业接受学生实训时间有限制,且难以提供校企合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师傅,企业对学生技能指导、监督与评价的力量薄弱[29]。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

—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2.提高自身合作能力的对策。企业要想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所以,企业应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经营战略。其次,企业应建立职工培训制度,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有的学者指出企业掌握着人才需求的主动权,必须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应该积极参与、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企业应及时向院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帮助院校实现招生、教学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扩大办学规模[30]。

四、对构建良性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合作双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外,在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中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只有通过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向着良性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

(一)合作层次需要深化,合作模式有待创新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经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办学尚处于浅层次水平,学校与生产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鸿沟。现有的校企合作,以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浅层次合作较多,“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深层次合作少[31]。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于表层形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仍然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模式单一,最主要的是学生实习,其次是订单教育,参与其他形式合作的学生数目较少,缺乏长远规划。不少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短期实习安排上。有的学校只是为了教学评估的需要而请求与企业签定一份简单的文字协议,举行一个签字仪式或实习基地挂牌仪式而已,满足双方实际需求且具有长期性的深度合作内容非常缺乏[32]。多数高职院校难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甚至难以建立实习基地。即使建立实训基地,条件也非常差。实践教学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实践教学设备与生产设备脱节严重。如何建立适应广大学生需要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

2.深化合作,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学校和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好合作的形式,并且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要勇于创新,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形式都可以大胆采用。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制度和评价原则,建立各岗位技能评价标准,按制度、标准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建立一种工学结合,企业、学校双元并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利用学校的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等优势,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服务[33]。同时,要依托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还有学者指出当前应尽快组织力量对产学研结合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认真总结形成可供其他学校学习参考的典型经验[34]。而且,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成功典范分析,校办产业(企业)模式、行业(企业)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针对实训基地的构建,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应根据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选择专业性强、技术领先的企业本着“诚信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功能多样的校内外产学合作基地。在为学生营造仿真环境的同时积极推动与国内外其它职业院校、社会企业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联盟,以确保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35],使其真正成为学校师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基地。

(二)政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经费问题。许多研究者指出,政府对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经费的不足空前突出。近年来,各级政府比较强调产学合作教育,可经费下拨很少,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对高职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第二,没有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存在。第三,政府也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造成很多合作项目难以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充分协调,在经费方面难以获得扶持和保障。加大对高职校企合作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等。

2.强化政府财政责任,保障校企合作经费。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增加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有计划地支持职业院校更新设备、改善条件。有学者指出,各级政府可以在财税、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36]。还有学者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分别或联合成立专项资助基金,奖励校企合作中的优秀企业或高职院校,并为解决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拨出专项科研经费,鼓励校企双方走自主研发、改造创新之路,引导校企双方进行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市场拓展[37]。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有待健全

1.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通过研究指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体制不健全。政府机构中对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尚处于真空状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加强。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上还未来得及真正转变,很多高职院校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没有设立校级产学合作的对口协调性机构,产学合作教育仍然只是在系(院)层面进行,缺少学校一级的产学合作教育平台;企业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产学合作教育,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或以项目形式开展。由于学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机制和价值取向,彼此的需求不同。再加上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的充分协调,没有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合作提供便利的管理载体[38]。从总体上来讲,体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2.统筹各方力量,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校企合作顺畅发展。首先,政府应承担起组织协调者的角色,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发挥指导、统筹和协调作用,建立权威性的“校企合作事务机构”,与行业机构一道统筹规划,具体解决校企合作事宜,保障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主体构架下的机制的全面运行[39]。

其次,校企双方应在各自内部先行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自一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建设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联络,为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破除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展开[40]。

最后,校企双方应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保证校企合作教育行为有章可循;此外还要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综合评价体制,提高校企合作教育质量。通过立法和政府授权等方式确立行业协会职权使其发挥桥梁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策划、咨询、牵线、评估、指导、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等服务,利用自身优势,在校企合作中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监督企业的培训质量,使校企合作教育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41]。

(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方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方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的运作制度。首先,由于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运作规律,而新兴的校企合作对于两者来说都是新的尝试,必然会遇到许多不同的看法、做法,以致学校与企业的运作机制存

在较大差异。其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再者,合作机制运行不畅。特别是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当与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最后,运行的形式单一,大都是建立“校内工业中心”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进行校企合作[42],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影响校企之间进一步的深度合作。

2.创新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机制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功能,要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从机制上进行创新。规范、持久地坚持校企合作,就要构建包括结合机制、动力机制、投入机制、就业用人机制、政府的保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机制、产学合作的评估机制等在内的高职教育产与学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藕合机制。

所谓互动机制,就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尤其是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的动力机制[43];建立校企合作投入保障机制,就是鼓励企业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并由政府给予投资行业政策方面的保障;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关键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要求学校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活动的开展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主要是对企业参与合作的激励制度和对教师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的完善。当前还特别要在成立评估组织,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统计方法上建立国家评价机制。此外,还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建立产学合作战略导向机制;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建立产学合作项目牵引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产学合作利益驱动机制;以双方感情为纽带,建立产学合作情感沟通机制等等,切实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政策尚不够健全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家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我国也出台过不少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多偏于政策性规定,操作性不强。企业成为办学主体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学校、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义务、权益没有法律来规范;典型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案例,尚没有推广应用的综合环境,特别是法律环境。此外,政府部门在激励政策上不到位,难以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准入制度不完善,使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技师无法进入教师行列。

2.国家应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实施。在法律方面,学者们认为应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职业教育法》进行补充完善。并调动各方积极性,制定具体实施条例,从上层立法和下层立法两个方面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44]。其次,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这一法律框架下,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法规细则以健全校企合作体系,并通过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加强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同时还要建立奖惩制度,对不履行或不能有效履行义务的校企合作责任主体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在政策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校企合作宏现协调和指导。首先,要通过鼓励政策推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包括财政、工商、税务等,在项目启动之初,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调动企业办高职的积极性,以形成有利于产学合作教育的政策环境,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45]。其次,应健全就业准入制度,改变就业准入制度局限于部分技术工种的现状,通过职业等级标准的制定使之覆盖全部职业,并加大执行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46]。第三,要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第四,应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为产学合作提供质量保障。此外还有学者建议政府应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建立高职学院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科技服务、业务交流方面的沟通平台,便于校企双方通过自由选择或公平竞争找到合适的产学合作对象[47]。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还有不少学者指出由于我国“重仕途、轻技术,重学术、轻应用”的观念比较严重,全社会重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同办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社会氛围尚未具备。我们应在政府加强舆论引导下,更新观念,营造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良好社会氛围;针对学术界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的滞后问题,建议政府设立职业院校高教研究所,加强产学研结合理论研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力量对《中国高等职业

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和《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以便对正在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产学研结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48];对于企业和学校在产学合作教育的目标取向和利益追求上未能协调一致的问题,建议应当由政府通过建立政策机制,搭建起企业和学校通向产学合作教育“双赢”的等高平台,调动双方积极性来协调解决。

五、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所做的综述,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很有理论和研究价值。众多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的同时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的还在此基础上为我们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相关的科学研究理论建设相对薄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经过整理归纳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存在于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只有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各方从观念到实践全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

育发展研究,2008(17).

[2][18]朱春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9(30).

[3]张科.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

教育,2008(4).

[4][36]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5][24]宋增,蒋雪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

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6][40]王和才,蔡健,李海林.关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高职

院校自身合作能力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7][30][37]焦树国,张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和对

策[J].中国商界,2010(11).

[8][32]李祥富.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

—从院校角度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9]邵永红,傅潇莹.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

文汇,2006(6).

[10]刘国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

究,2004(8).

[11]许晓峰,李敬,王键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的现状分

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4(4).

[12]肖旭,陈群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3][15]陈祥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14][39]邓波.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化的原因与对策剖析[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16]李闽,于晓丹.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问题实证研究[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17][25]张科,罗冰雁.论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5).

[19]王贵兰,肖平.对高职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

索[J].职教论坛,2010(14).

[20][22]谭梅,杨卫辉,杨玫.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8(12).

[21][33]石建,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教学研究,2010(2).

[23]汪龙.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9(6).

[26][47]刘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

资讯,2009(3).

[27]唐冬生.高职校企合作不同层面的思考与对策[J].继续教

育研究,2009(1).

[28]孟蕴华.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宁

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9]李瑜芳.中国公办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难点与对

策[J].中国电子教育,2006(4).

[31]杨印山.优化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对策[J].产业

与科技论坛,2008(8).

[34]郭占苗.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

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5]金卫东.实施示范建设计划推进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成

人教育,2010(17).

[38]安立华,郝美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1).

[41]丛峰,杨成.论政府推动高职校企合作的对策[J].辽宁行

政学院学报,2010(3).

[42]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

2008(9).

[43]许标,吴春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

宁高职学报,2008(6).

[44][46]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若干难题的理论破解[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6).

[45]陈东汉,史素文.浅谈高职产学合作教育问题[J].辽宁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48]陈琪琳,张炼.当前高职产学研结合的瓶颈与突破口[J].

职业技术教育,2004(6).

责任编辑殷新红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 273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庄 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苏州,215123)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各类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政府和学院针对校企合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以积极推动合作的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够以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文章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改进建议,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学校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双赢互利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利 双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73—02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教育和企业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渊源。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是从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内部需要某种技能型的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需求,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最初,一些企业只是设置实习工场来培养技术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变革的开始,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概念理解及历史变迁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1],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学习是为了能迅速上手工作;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的是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应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2]。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发动、高速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就校企合作本身而言,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时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读书和学习兼顾,是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当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只可能是少量的,非标准化的,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所需,社会急需大量的标准化、专业化劳动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具体类型也出现了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自我控制型、以及学院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不同类型。这几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这些年的检验,虽然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完善,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1. 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法律的根本保 障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环境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除却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一种主要的类型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学校意愿,也不能适当考虑企业的利益,因此既不能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保证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其次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根本保障。1996年9月1日,虽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这仅限于宏观指导层面,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甚至没有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这就使得从法律层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 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外,最大的愿望还在于长期效益,即学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这样,既能帮企业省却大额的培训经费,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引进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企业需要,即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但现在的状况却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还停留在象牙塔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适应,导致企业在是否留用毕业生上裹足不前。 除上面两点主要不足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突破;资金渠道狭窄,经费不能保证;思想僵化,只停留在培养操作工的层面上这些缺陷。 三、我国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1. 政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出台法律细则保障校企合

校企合作协议书(通用模板)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学院地址:********** 联系人:联系电话: 乙方:公司地址: 联系人:联系电话: 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企业发展所起的服务作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广州**职业学院(甲方)与***(乙方)经友好协商,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宗旨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同意就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一、合作基本目标: 甲方自***年起在3至5年内将***专业办成规模稳定、社会声誉良好、学生技能和素质稳步提升的重点专业;****(企业)将积极参与相关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并大量吸收该专业毕业生成为本企业员工。 二、甲方承诺: 1、自***年起将开展与***企业联合办班形式,方式可以采用“一对一”冠名办班、“***”冠名加强办班、“***”校企联盟办班等一种或多种形式; 2、负责“***班”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有关管理、服务事宜; 3、负责“***班”学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教学; 4、利用所拥有的教学场地和乙方提供设施设备、模拟流水线、仿真营业部等资源建成***专业校内实训室以开展教学; 5、与乙方选定技术人员来校讲授部分专业课。对乙方授课技术人员按规定提供服务、进行教学管理并发给课时费; 6、与乙方合编适合行业、企业的特色教材,并纳入教学体系;

7、与乙方共同进行“***班”学生在乙方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8、向乙方提供学生在校操行、学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帮助其遴选学生入职、就业;9、允许乙方在相关宣传活动中使用“与广州***职业学院合办***专业(班)”及类似表 三、乙方承诺: 1、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课程内容的选定、增删; 2、参与特色教材的编写; 3、“***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甲方选定的技术人员前往学院讲授部分专业课; 4、提供设施设备、模拟流水线、仿真营业部等资源以建成***专业校内实训室,为“***班”学生校内实训提供必要的材料; 5、与甲方共同进行“***班”学生在乙方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6、选派高层管理干部出任“***班”的导师,参与开学及毕业典礼和专业教育等活动; 7、设立“***”班奖学金并与甲方确定方案、予以发放,以鼓励“***班”品学兼优的学生; 8、学生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后,企业经过面试及考核,可以提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并明确薪酬及福利待遇,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可直接上岗; 9、允许甲方在相关宣传活动中使用“广州****职业学院与***合办专业(班)”及类似表述; 10、允许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广州***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11、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符合劳动生产安全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按规定为顶岗实习学生发放实习补贴或工资。 四、合作时间: 本协议有效期为三年,自***年**月至***年**月止。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首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续签合作协议。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现状调查论文.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现状调查论文 2018-11-10 摘要:为深入了解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高职院校、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校企合作松散、效率不高,有很大的局限性,被调查者都对第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充满了期待。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第三方 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创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校企合作如何取得更深入、更持续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难点。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钟立群教授主持立项课题“基于4Rs理论的第三方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模式研究”,意在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在各个环节搭建合作平台,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第三方机构是指为高职院校、生产经营性企业提供人才选拔招录、实习培训、岗位技能教学、考核评价、就业咨询指导等服务的专业化盈利性组织。为了深入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笔者拟定了调查,编制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和《“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校卷)》,于2014年6月至8月间对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许多有益的信息。 1关于企业 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问卷共涉及了17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现状、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企业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1.1关于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从收回的企业卷来看,有44.44%的企业与高校有过合作,55.56%的企业从未与高校进行过合作办学。从合作的方式上来看,62.96%的合作方式是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委托学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的比例也较高,分别达到了12.96%,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和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3.7%的比例。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上,55.56%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31.48%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1.2关于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 企业招聘新员工的渠道中,30%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16%是通过院校招聘,16.67%的比例是高校学生在公司顶岗实习后被留用。被企业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对公司工作比较满意,70~90%能长期留任的占59.26%,而能长期留任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要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分析、找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究其对策,有的放矢,才能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之更好地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规律性需求 校企合作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且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还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使其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使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强有力的生命军。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强、技术 过硬、管理水平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校企合作协议书通用版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就业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XXXXXXX学院就业实习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相应的企业(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合作。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院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 4.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

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订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各专业培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5.双方将定期(每季度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相关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乙方应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推荐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教学任务;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与甲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等。 3.应乙方需要,甲方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在乙方挂牌设立“XXXXXXXXXXX 学院函授点”,采取“函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为乙方员工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并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 4.劳动力转移培训:乙方以“招工就业”、“边工作边学习”形式吸纳劳动力资源,并与甲方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灵活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员工。实现“招工”与“求学”联动,甲方为乙方培养专业人才(工作的同时,可以就读甲方的成人大专或成人本科学历教育)。 5.乙方有对甲方的“订单班”或“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6.甲方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乙方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广。 7.乙方选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行业协会企业校企合作协议-标准

金家律师修订 本协议或合同的条款设置建立在特定项目的基础上,仅供参考。实践中,需要根据双方实际的合作方式、项目内容、权利义务等,修改或重新拟定条款。本文为Word格式,可直接使用、编辑或修改 行业协会企业校企合作协议 甲方(企业):_________ 乙方(院校):_________ 丙方(行业协会):_______ 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和企业服务的功能,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经三方友好协商,现就校企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总则 以“______职教集团”为基础,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抓手,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三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进行。未尽之处,可另做补充。 (一)共建研发平台 科研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也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因此校企双方有着课题研发的共同愿望。在课题研究中,或侧重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或侧重于企业的经济运营,或侧重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或侧重于教师的“双师”型素质等,由此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教益的“多赢”。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确定科研项

目,以职业技术院校先进的设备和人力资源为纽带,以科研项目转化和运用为共目努力方自,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一个研发平台,让企业的工程师、高职院校师生都参与科研项目开发、制作和应用,实现以项目为驱动,共同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软件”能力。 (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条件,是学生提高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保障。共建,就是彼此分工合作,从各自教育资源的优势出发,在不同的教育教学阶段,或侧重物质条件,或侧重师资队伍,或侧重教学内容,或侧重教学管理,或侧重质量评价等,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健全有效的实践教学场所。 (三)订单培养、双向委培 双向委培包括校内定向委培和企业定向委培两种方式,前者以学校学生为生源,根据企业导求,定向培养,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后者以企业招聘员工为生源,根据企业要求,完成企业员工基本技能、基本素质要求等前期培训,为企业员工培训缩短时间,节约成车。校企双方的“定向委培”不仅是“订单预购”性质,“委培“方必须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育教学质量各环节的考核评估,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双方定向委培过程中,双方可以相互成立冠名班级。为了学校能更好的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出人才,企业可口提供助学奖学金,激励学生学习。 (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学校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体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最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管理制度,明确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 (五)就业推荐、优先录用 对于学校优秀毕业生,企业要落实学生。落实学生就业是建立在合格标准基础上,按市场“双自选择”的要求而彼此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企业录用具有相应岗位职业技能的合格毕业生,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这些就业能力。校方要把好人力资源输出质量关,企业在充分提供就业岗位的前提下也要把质量关,而学生本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有在选择的自由。 (六)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 一般而言,学校的教学实施和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往往逊于企业方,企业方优势在于实践经验和技术手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企业方必须投入相应的兼职师,或课堂、或工厂,给予学生渐进而全面的企业文化、实践技能的教育

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 商贸与电子信息系校企合作工作小结 2017-2018学年是我系与武汉伟创聚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办学的第二学年。在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双方的共同付出下,从摸索到进入正轨,在教学、管理上初步展示了特色和优势,无论是教学管理效能、学生技能比赛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第一届校企合作班从16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共招收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专业共计31人;2017级共招收39人,人数略有增长。本学期,2016级进入实践实训的收尾阶段,即将开始顶岗实习。 二、相关工作总结 1、企业领导高度关心,工作人员兢兢业业,体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素质修养。 3月20日,公司总经理陈强、副总经理石勇一行来我校调研,并得到了校长沈波的亲自接见,双方就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深入交换了意见。这体现了校企双方领导对合作工作的高度关心和支持。 负责具体对接合作工作的企业方负责人刘照明,工作责任心强、为人谦虚诚恳,经常性来校与我方研讨相关工作,遇到问题从不推诿,总在第一时间牵头解决,也高度重视我方提出的一些建议并及时落地生根;专业教师周跃教学态度端正,教学能力突出,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成果显著,他一直任劳任怨、不计得失、默默付出、勤勤恳恳,其成熟的项目教学方法也大大启迪了我校教师同行,其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让我校教师深受感动;辅导员马艳的管理规范、有效,企业式的

管理模式高效实用,对学生几乎实现了管理上的全覆盖、零间断,既严格督促学生学习,又亲切关心学生生活,打造了和谐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 2、项目化教学模式贯穿课堂,凸显了前沿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专业课教学中,企业教师大量使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去参与真实的项目,为了更加接近工作环境,在教学管理中采用了企业的任务数据化管理模式,要求每天提交学生的任务完成率和任务合格度至总公司审查,并对任务完成困难的同学进行小班辅导,督促指导其早日跟队。项目化教学模式更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2018年3月,校企合作班学生团队代表我校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比赛,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也创造了我校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而获奖同学仅是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更加可贵。另,合作班学生团队又在六月份夺得“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铜奖。技能竞赛水平是实践技能水平的体现,也充分证明了校企合作办学在教学模式上的诸多优势和亮点。 3、企业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展示了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水平。 在常规管理中,辅导员和教师使用了严格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氛围,将学习环境转换为工作环境,督促学生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打卡形式上下课,上课必须上缴手机统一管理等等,其管理强度和管理效能均有很多特色,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据统计,本学年来校企合作班所有同学各门考试科目再次实现零挂科,两学年均如此,非常难得。 三、今后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完整word版)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学校的高职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

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三)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四)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2017校企合作协议

校企合作协议书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就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就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或意向): 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合作 1、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很强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同意甲方在乙方挂牌建立“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 2、甲方所属系部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影响乙方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派遣学生到乙方实习,乙方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和项目、课题给予适当安排,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 甲乙双方组成实习领导小组,对实习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组长视实际情况由双方协商确定。 3、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 确定基地名称和牌匾的制作,并负责在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企业知名度。 (2)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初步确定每次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提前一个月与乙方联系,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安排,并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实习学生的行政事务。 (3) 教育实习学生严格遵守乙方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劳动制度。 (4) 在职业培训等方面优先安排乙方。 4、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 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指导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2) 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和原材料。 (3) 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4)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在乙方就业。 (5) 学生在使用机器设备时,必须在乙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上机操作;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二、双方人员互派合作 1、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甲方邀请乙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甲方的客座教授或外聘专业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专题讲座和校内实训指导课教学工作,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2、甲方教师亦可根据乙方的需要担任一定生产或工作岗位的相应职务,同时提供专业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支持。 三、科研合作 1、甲乙双方可依靠各自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科研项目研究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提高双方的科研水平、人才素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根据乙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甲方有责任向乙方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援助。 四、工学交替与招生、就业合作 1、根据乙方的需要,甲方可推荐优秀学生在乙方带薪顶岗实习,具体安排由乙方确定。

“校企合作”心得体会

“校企合作”心得体会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仅仅把校企合作当成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深度和范围离深层次的合作相距甚远;产业部门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国家出台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但缺乏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校企合作”,值得广大职教同行思考和探索。我院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不少体会。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学院主动与世界和国内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进企办学”、“订单培养”等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开辟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新途径。一是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二是进企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三是订单培养,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订单式)。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 一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院长赵学通说:“学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量体打造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学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率先在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中,开展了以多学期、分段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由传统的“2+1”教学模式(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年集中顶岗实习),改革为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三年级第一学期根据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技能再进行有针对性专业学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半年的顶岗生产,从而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二是构建“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学院把改善教学条件,打造一流的实训中心,作为办好职业教育重要突破口。一是建设了国家一级图书馆。二是建设了省内一流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三是建设了高标准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四是建设了职业教育园区。突出于“效”,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同时,学院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服务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抢抓机遇,穿针引线,成功助推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投资项目落户济源,包括富士康产业园、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校办工厂和培训中心项目。 尽管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距离所期望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在学校、企业、社会以及政府之间

校企合作 创新 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感发 论文摘要:通过现代校企合作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市场需求满足”和“创新技术投资”共赢的动因,并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宜采用“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在企业和高校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合作中,科研人员“带土移植”式的流动机制,加强高校同企业的人员交流,制定科研人员奖励政策、入股机制也将会给企业和高校带来更多的科学成果转化,并确立高校和企业、政府共同构成的“多元综合主体”,为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明道路。 鉴于我国企业和高校在提高科技竞争力中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进程中,提高科技竞争力的主体大体可以理解为高校和企业。195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分别处在相互独立的活动领域内,各自依循着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社会的进步首先冲破了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自闭性,将两者纳入到统一的活动范畴之内,科学开始成为技术的成长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必要的支撑手段,最终实现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的不断融合与重组。从宏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战略的协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从微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科技型组织,如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经济型组织,主要是企业,的相互内涵和相互合作。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要将校企合作视为启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并施以重点政策加以扶持,以期最终实现多组织、跨学科的大规模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不足 我国高校与工业企业发生联系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但这里着重表述文革停滞之后的全新局面。1977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产学合作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局面。1986年就提出产学研合作的主张,随后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4年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全国理工农医类759所高校,科研经费70.5亿元,其中75%是校企合作的课题经费。1983年底,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与天津、常州和有关企业组成了38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经过逐步地发展壮大,至1997年,我国有高校1020所,与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开发实体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产学合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办公室,并编制了本地区的合作项目计划。此外,还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的一些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数百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在合作中建立了校企合作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变。而这种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为此所起的第三重作用。政府统筹全局,具有权威性,可发布法规、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仙湖出台了12个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推广计划,“十五”期间还安排校企合作项目8000多项。同时,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还加大了奖励科技成果的力度,在推动了校企合作、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 我国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势头良好,但不足之处仍然存在,调查表明合作程度还较低。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

校企合作协议书(知名大学与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合作)-经典示范版

校企合作协议书(知名大学与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合作)-经典示范版 甲方:XXX 学院 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向企业输入所需应用型人才,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同时为进一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为企业培养大量潜在人才,以达到相互支持、实现双赢的目的。宁波大红鹰学院高职学院(以下简称甲方)与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就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总则 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教育、科研、设备、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在信息、技术、生产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甲、乙双方本着互相支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为企业培养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二、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 1.通过学院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发布合作办学的相关信息,将与乙方联合办学作为学院的优势与特色进行宣传。 2.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为乙方提供有关专业的新信息、技术咨询和技术协作。 3.优先为乙方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为转岗工人提供服务。 4.根据乙方提供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业需要。 5.在学生实习阶段,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初步确定每次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提前二个月与乙方联系,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安排。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实习学生的行政

事务,并参与教学和指导工作。负责实习学生的往返交通和其它教学工作。教育实习学生严格遵守乙方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劳动制度。 6.在乙方有用工需求时,应为乙方优先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供乙方选拔和录用。 7.甲方每年派遣2-3名教师到乙方下企业锻炼,并聘请乙方2-3名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8.双方可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利用甲方的设备、资源联合开展面向第三方的各种培训,双方也可联合进行产品开发。 (二)乙方: 1.乙方作为甲方的就业实习基地,在甲方有实习安排时应尽量满足实习需要,并在乙方加挂甲方校外实习基地牌匾。 2.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指导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和原材料。 3.学生实习期间,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并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 4.学生在使用乙方的机器设备时,必须在乙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设备操作;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5.协助学院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实习内容,为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基础。 6.负责向甲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等信息;协助甲方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教学计划和各种培训班实施计划。 7.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就业,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当地《劳动合同条例》的相关程序,签订就业协议。 8.每年接收1-2名甲方教师参与乙方的生产、管理和研究,同时派遣2-3名技术人员到甲方从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 三、合作时间

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人才的实用型要求就是人才的实际动手技能,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存在先天的不足,而企业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十分有必要,文章就校企合作当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的途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能力 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重新调整的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的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内在特质,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基层人才的需求服务,因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融入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真实环境的岗位锻炼,就会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力机制。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们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技术升级对新进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完成。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只有深化合作力度,开发有效的合作路径,明确办学思想,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发展,才能适应企业随经济形势而发展变化的需要,才能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实状况 (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校企合作的加深 1.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联系也不断加深,竞争在不断加剧。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链中,我国主要就业途径是处在最低端的简单制造业,虽然换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速度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要遭遇瓶颈,中国制造必然向中国创造转变。特别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的制造业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造的产品甚至我们整个以制造为主的产业类型,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因而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必须调整结构,不断升级,加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以适应这种设备、技术、和理念的升级。以往的那种简单劳动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东部各省,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屡屡发生“技工荒”,现有的技术人才的现状已经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例如,2009~2011年,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人才短缺现象,而且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求人倍率(需求人数/供给人数)越来越高。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求人倍率最高的是高级技师。

2020校企合作方案书

校企合作方案书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二,策划目的:……………………………………………… 三,策划背景:……………………………………………… 四.目标受众分析……………………………………………… 五,方案组织形式及流程:…………………………………… 六,预算与收益……………………………………………… 七,组织结构及职责…………………………………………… 八.预算…………………………………………………………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与大学院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有机结合,深入了解企业对大学院校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在校园内部建立自己的宣传和营销基地。 二,策划目的: 建立校企间合作共建关系,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新的建议性建设方案,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种智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三,策划背景: 1,一方面社会发展速度快,公司面临竞争,社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社会上新的模式不断出现,新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而企业如果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新的知识指导,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营销模式。 2,校园内有独特的背景,有很多资源都可以利用。 大学校园内部有很多资源,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有很多有知识有管理经验的教授作指导,也有很多专业方面的人才。他们在管理方面都很有理论上知识的指导,理论上涉及到很多最新的模式和管理案例。大学们思维也很活跃,也很有想法,易于创造。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一、合作目的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 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合作原则(一)互利原则。 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 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二)互动原则。 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合作模式(一)共建顶岗实习基地。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 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 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 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 才。 (二)共建培训实训基地。 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 样的技能培训。 符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政策规定的给予培训补贴。 1、订单培训。 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 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 题。 3、在岗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4、送教下乡。 在校企合作期间,围绕企业需求,就地就近组织 45 周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 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5、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培训。 发动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训,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三)共建服务平台。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局联合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定期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 举办专场招聘会, 让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享校企合作成果。 四、合作方法(一)实施范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