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巧妙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巧妙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巧妙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巧妙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巧妙引导,让孩子学会学习》

一、导语

很多家长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但越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却似乎求以及越来越不理想,家长们都很焦急,采取了不少办法,有加码布置练习题的,有教学目标花钱请家教的,有无可奈何的,更多的是天天督促孩子做作业,不停口地叮嘱孩子上课要专心听课,但效果并不好。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习好,父母又可以少操心呢?本节共同探讨如何引导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问题。

二、授课目的

1、让家长知道要使孩子学习好,关键是要让孩子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帮助家长掌握防止孩子厌学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及方法。

(一)孩子学得好的关键是爱学习和会学习(二)帮助孩子消解厌学情绪(三)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员分析家长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实际上方法不太妥,对孩子出现的情况,不知怎样处理,感到烦恼。所以,本次的授课,是针对这种情况,共同探讨,采取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孩子学得好的关键是爱学习和会学习

在一座小楼里,住着相处很好的刘姓和王姓两户人家,两家都有一个儿子,同在一所小学上学。可是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差距。小刘总是学得很轻松且成绩名列班级的前矛,而小王却学得很辛苦而成绩考不上去。其实,小王家里的经济条件比小刘家好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小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学习就很有兴趣,而且有较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复习、作业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很重视“改错题”而小王的学习没有一点计划,总是匆匆忙忙做完作业了事,成绩经常是倒数前几名。为此,没少受老师批评,同学也瞧不起他,小王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不想上学,星期一就盼着星期五。爸爸妈妈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小王还是没丝毫改变,小王的爸妈真是烦恼极了。

这两个孩子的情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孩子学习好,关键是要让他爱学习,还要象小刘一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怎样帮助孩子消解厌学情绪

“厌学”是孩子学习的大敌,要引起父母高度关注。

小杨杨上六年级了,但父母对他越来越失望。他从来不捣乱,还很听话,老师说他上课时都老老实实坐着,在家也做作业,但父母逐渐发现儿子只是做做样子,遇到问题并没有认真思考,也不主动问老师和家长。从儿子看电学习习视、玩游戏、与同学交往的积极性与聪明劲来看,父母判断儿子的智商没问题,问题是人在学习,心却不在学习,父母不知道他整天在想什么,他自己又不说,眼看小孩要毕业了,父母很着急,不知所措。杨杨的表现,其实是厌学情绪的反映。

什么是厌学情绪呢?就是指孩子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无趣、冷淡、怠慢、厌倦等消极情绪和行为方式。厌学的孩子所占比例大,成为当代学生的主要情绪问题。厌学的结果容易被家长误解为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家长的教育态度容易变得急噪,并说孩子“没救了” “没希望了!”等等,所以厌学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不仅是学习成绩低于他的能力,还影响孩子的自

信心和个性品德。厌学情绪分为三个等级。轻度厌学表现为孩子不喜欢或不想学习,如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表现为孩子逃学。重度厌学则发展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厌学症,出现动机、品质、个性或躯体上的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矫治。大多数孩子都处于轻度厌学,对孩子的危害隐性且长久,父母要引起足够重视。

导致孩子厌学的因素是多反面的,排除智力因素,大致可分为社会因素(如孩子生活或学习的环境是娱乐和商业区。)同学因素(孩子结交了习惯或品行不良的伙伴。)学校因素(有些学校片面抓分数或升学率,孩子学习压力太大。)家庭因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关心,方法不当或父母关系不和。)个人因素(孩子自己怕吃苦、依赖性强、常撒谎等。)在多种因素中,家庭不良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长虽然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出现下面三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厌学。一是管理随便,张弛无度。有的家长开完家长会或与别的家长交谈后会紧张一阵子,对孩子的要求和监督比较严格,不久因各种原因就会松下来,孩子随着会变得松松垮垮,导致孩子学习态度马虎,不自觉。二是目标单一,期望过高。很多家长只重视智育,对孩子学习以外的成长和进步不关心,不鼓励,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同时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总达不到家长定的目标,造成压力太大,心理紧张,良好的意导致厌学。三是包办过多,娇纵溺爱。有的家长事事顺着孩子,包办过多,志品质最以为这样孩子就会专心学习,事实却相反,孩子养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终不仅有冷漠和懒散,不愿主动思考,遇到困难就退缩,结果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逐助于消解渐掉队和厌倦学习。

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父母不要用批评,发脾气等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要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孩子是会改变的。一是要关注过程,注重子以后做细节。父母不能在孩子成绩好时就把他捧得很高,成绩差了就把他说得一无人做事都是处,对孩子想起来就管,自己忙起来就不管。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变化是很重要过程,平时多交流,勤检查,常督促,为孩子营造稳定情绪的环境。还要关注过程中的细节,与孩子一起分析成绩好坏的原因,要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怎样分配学习与玩的时间,引导孩子扬长避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目标实际,小步前进。当孩子已有厌学情绪时,要与孩子商量,制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每段时间进步一点点,不要着急,但要坚持不懈,使孩子逐步树立信心,体验成就感,让孩子从厌学的阴影中一步步走出来。三是减少帮助,培养意志。厌学的孩子都有畏难情绪,对家长、老师和同学有依赖心理,希望得到的帮助越多越好。家长要矫正孩子这种懒散和懒惰习惯。可以采取逐步减少帮助的方法,逐步增加孩子的自理程度,培养他的意志力。良好的意志品质最终不仅有助于消解厌学情绪,对孩子以后做人做事都是很重要的。

(三)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养成哪些习惯

(1)养成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按计划学习就是为了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都安排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一时空耗。按计划学习首先要制订好科学的学习计划。计划要全面,除了学习外,还要安排好社会工作时间、锻炼身体时间、充足的睡眠时间、文化娱乐的时间,使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同时要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常规学习的时间主要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学的知识。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这正是学习计划中要做出具体安排的时间。这段时间一般可用作补课和提高。补课是指引导孩子弥补学习中的缺陷,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和特长。补形成良好课或提高,都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这样学习比较容易见效。此外,要注意的学习习长计划和短计划安排要结合好,一段较长时间内究竟要学什么应有个大致的惯,校内、计划,但不能太具体,不要把整整一个月每一天干什么都确定下来,但一个家里一月内学习应解决哪几个主要问题要心中有数。但短

时间内的安排一定要具体。如制订6月份的学习计划,先确定主要解决语文作文的审题问题,数学划、有目要解决好运算问题。而6月份第一个星期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星期的每标,有沟天要干什么,就应当制订得具体。有了具体的短安排计划,长远计划中的任通地进务就可以逐步得到实现,有了长远计划,又可以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时,心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计划学习习惯形成得好,可以解决现在不少学生存在的一些现象:当天老师留的作业多,明天要测验,学习就要抓紧,出现一片手忙脚乱的现象,如果老师今天作业留得少,近期又没测验,就放松了:放学后不到天黑不回家,回家后上网、看电视、听录音、聊天等,就是老师留的那点作业挤到睡觉前才做。会让孩子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随意性大到计划性强,提高学习效率。

(2)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

孩子只有聚精会神,才能学得好,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要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让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比尔.盖茨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他从小就有惊人的专注力,法国的大作家巴尔扎克也是如此,他一位朋友在他写作时来访,但他专注写作,以至于朋友在他家吃完午饭离开他也没有察觉到。到了天黑,自己觉得该吃午饭时,一看桌上饭菜已被吃光,他还责备自己:“真是个饭桶,吃完还要吃”,可见成功人的专注力都很高。事实证明,专心才能调动大脑神经来解决问题,高效率的完成任务。而分心则会降低学习的效率,甚至连本来可以弄懂的问题也无法弄明白。孩子最重要的是听课时专心和做作业、复习、阅读时专心,发生什么事情也不会分心,不会干干这又干干那,这样会什么都学不好。

(3)养成复习、预习的习惯

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复习和预习,上完课就做作业,任务式地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复习和预习对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复习可以把刚学过的知识梳理,掌握知识的规律,还可以使知识不易忘记,如果先复习再做作业,会做得快,且不易出错。课前预习可帮助孩子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记忆和提高自学能力。(4)要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首先要专心听讲,精力高度集中,这样,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就会很深刻地印在脑子里。课堂上只有集中精力,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抓住知识的重点。听课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板书,或是老师讲解时的动作与表情,然后再边听,边思,边记,这样才能防止上课“走神”,保证听课质量。

(5)要养成“改错题”的习惯

对作业、测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要及时弄懂,特别要注意弄清楚错的原因,然后重做一遍。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及时克服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缺漏的知识及时填补,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重犯类似的错误。

(6)要养成对不明白的知识了解清楚的习惯

听完课后,对一些知识还有一些不清楚的并不奇怪,但必须尽快用各种方法想办法弄明白,每一节知识都弄清楚了,后面的学习就少了障碍,如果让不明白的东西成了堆再去解决就很麻烦了。

此外,要使学习成绩好,还需要养成独立思考,不断积累知识,勤于观察,主动学习等好习惯。

2.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进行具体指导

除了老师对孩子的指导外,在家里,父母也要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如制订学习计划,要告诉孩子怎样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引导孩子确定一段时间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要告诉孩子制订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不能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又如培养复习、预习习惯时,要告

诉孩子复习要安排在做作业之前,可以回想一下当天的知识,翻翻课堂笔记,重新熟悉当天的学习的字、词、定义、概念、计算公式;预习要选择好时间,一般放在复习,完成作业后,预习时要记录,主要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提醒第二天听课时要特别留意等等。父母在方法上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好建议,使孩子培养习惯时更顺利。

(2)加强检查督促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如果一天打鱼,两天晒网,断断续续,好习惯是形成不了的,要让孩子坚持下去,直到习惯形成,就要父母经常督促检查。孩子做好了要表扬,奖励,有时做不好,父母不要急,更不能打骂,要讲道理,想办法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无论如何要让孩子说到做到,不能出现订了计划不执行,明知道要做的却拖着不做的现象。

(3)要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学习是孩子的责任,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不能父母指挥孩子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该怎么做,父母要与孩子商量决定。当孩子的主意不妥时,父母要慢慢引导,这样孩子执行起来才有积极性,另外也会让他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增强对学习的责任感。

(4)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在学习时,父母要让他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父母间要和睦相处,让孩子觉得安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恰当,不要要求过高,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轻松地按学习规律学习。

(5)要多与老师沟通

一是了解孩子学习习惯养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情况,二是向老师请教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具体方法,使自己能当好孩子的导师和参谋,这样孩子的习惯养成更顺利,也能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四、思考与实践

1、要使孩子学习好,当父母的关键要抓好什么?

2、孩子的学习习惯哪些养成得好?哪些还没养成?你打算怎样帮助他?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孩子多了解、多沟通,与老师密切配合,并科学地加以引导,才能共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学生课堂质疑引导策略

学生课堂质疑引导策略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是重视激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对单纯的师问生答、重答轻问的教学法的一个挑战。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敢“问”、爱“问”、学“问”、会“问”。 [关键词] 问题;质疑;研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须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关键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使读书不断得到深入。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 因此,教师应采用质疑学法,引导学生敢“问”、爱“问”、学“问”、会“问”。 一、初读课文,质疑激趣 初读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包括读懂课题,读懂全文,目的是要提纲挈领,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学生初读课

文接触的是新事物,一定会感到好奇、新鲜,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初读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适当处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实践探索新事物的欲望。 1.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 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内涵丰富,统领全文。抓住了题眼,就为准确快捷、深刻地理解文章铺平了道路。例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们先让学生读题,然后问:“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五壮士是哪五壮士?五壮士去狼牙山干什么?五壮士为什么要去狼牙山?为什么课文中称他们为‘壮’士?”这四个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回答,只是抓住机遇再次发问:“你们想知道吗?如果想知道,大家就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吧!”当然第四个问题最有深度,教师要多加点评,因为题眼就在“壮”字上,五壮士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的壮志,在山路上痛击敌人的壮举,弹尽时,用石头砸敌的高大形象,纵身跳崖的悲壮画面都尽在文中。 2.引导学生从文尾质疑 学生读文时,有时读完了还余味未尽,对于文尾也记得最深。有时一篇文章,作者喜欢在末尾洒金、点睛。例如,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八九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手机是一个工具,如果学生适度使用手机,确实能够方便生活,增长见识,但沉迷手机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成绩下降,还伴随着视力模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淡薄,亲子关系紧张,缺乏安全感,幻听头痛,拇指腱鞘炎,弯腰驼背等生理心理和人际交往的问题。 各种网络游戏,更不用说了,“十个玩游戏的九个半成绩下降”。游戏开发者抓住青少年追求刺激,自控力差的特点,画面,角色设定,段位设计让学生“欲罢不能”越陷越深。有些网络游戏也能学到一些知识,但那是数量少且不成体系的碎片知识,花费的时间长,收获的知识少,这实在不能算一种好的学习渠道。“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这一句戏谑道出了在信息时代,手机搜索功能的强大,也道出了目前在教育领域一个普遍性的困惑——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 如何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眼前的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的,好的教育是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QQ、微信等社交软件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更加轻松便捷,有些心里话不方便面谈的可以借助网络近距离交流,但也方便了一些学生抄作业、恋爱、相约打游戏等行为,色情暴力、自残欺凌等借助网络的便利也成为一道灰色的暗流真实存在着。 微博、抖音等软件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能让他们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同时也容易让学生淹没在纷杂琐碎的信息流中,在庸俗甚至低俗的笑料中消磨青春。 小猿搜题、作业帮等作业软件提供答案和解题思路,以便学生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解决疑难,习得知识,但在现实中更多的是被学生奉为抄作业的“葵花宝典”。 面对这一棘手的教育难题,身为班主任又该如何引导教育学生呢严令禁止是肯定不行的,会容易激起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越是想得到,可能会暂时控制住,但反弹的力量会更大。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的,好的教育是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那么何不转换思路,来一次“百家争鸣”呢 在一次班会上,“我七八年级玩过手机,我现在不玩手机。”一位同学说。九年级学生能不能玩手机当然能!但我们选择不玩,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这不是能不能的

关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1

关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一、活动背景 由于前段时间的网课,学生有了明目张胆拿手机的理由——学习。但许多学生拿了手机却做了和学习无关的事,玩游戏、聊天儿、看小说、漫画等。导致许多学生玩手机成瘾。即使开学后,还是很多学生戒不掉手机。 二、活动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不沉迷玩手机。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活动对象:五年1班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2020年6月 五、活动准备 1.家长问卷调查 调查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频率,以及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态度。 2.学生问卷调查 调查学生使用手机都做些什么,怎么拿到手机的,为什么喜欢上玩手机。 六、活动过程 (一)问卷调查结果

(二)沉迷手机的危害 1.影响学习 与同学讨论的话题更多关于手机,注意力也都在手机上,甚至上课、做作业都在想手机的事。 2.影响健康 长期玩手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1)在玩手机的时候,屏幕背景光线会不受控制的突然变强或变弱,这会导致瞳孔、眼底肌快速调节、收缩,造成强烈的眼部疲劳,进而诱发视力减退、弱视、散光等症状。 (2)玩手机的时候由于过度关注,会保持一个姿势很久,会导致颈椎受到压迫,使脑部供血不足,影响眼周附近微循环,加快近视症状的产生,还可能会诱发头晕、恶心等全身性症状。 (3)不良网站的不良信息玷污孩子心灵。

(三)如何正确使用手机 如果你一直在玩手机,说明你缺少的是一个:比手机更有意思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比手机更有意思的生活环境。 1.寻找替代品 如果不玩手机,我们可以如何打发课余时间呢?想一想。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 预设: (1)运动(和同学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等) (2)学厨艺 (3)兴趣班(学书法、打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 (4)课外阅读,增长知识,对学习有帮助。 2.签订使用手机的协议书 与家长商议后,签订使用手机的协议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并遵照执行。

怎样引导学生质疑

怎样引导学生质疑 连云港市建宁小学张善喜 新课程理念对学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唤醒学生问题意识,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数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的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因此,学生不爱问、不会问问题,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上特别是数学课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提问,效果较好。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是问题多,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他总说没有问题。正因为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没有思维的活动,是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困生越学越“困”,也就不足为奇了。究其原因是问题意识的淡漠。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难题而产生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并由此激发积极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一种心理品质。 如何唤醒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生活是创作之源,素材是思维之泉”。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其涉及的学习内容是多学科渗透交叉,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多渠道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文本呈现方式。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问题求知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先让学生对数学教师感兴趣,而后对数学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

辩论:中学生玩手机的利与弊

正方一辩: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手机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书信、固话必定被手机代替。手机的出现让人们的沟通更方便、休闲娱乐更多样、网上购物更快捷。当前手机在国内发 2015年12月底, 我国手机用户数达13.06亿户 头族。既然有先进的技术为人所用,为什么要对青少年禁止呢?再者,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要的工具。1.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2.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3.里面的闹钟、天气、计算器等装置,可以随时使用。4.心情不好时可以听听音乐、聊聊天等 5.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现在的人们出门可以不带钱,但不能不带手机,用手机支付更方便快捷。6.当学生外出时,手机可以做导航。7.学生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可以锻炼眼、脑、手的反应速度等。8.随时随地快速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时事,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百度一下都解决了。手机的利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新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在玩耍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对于激发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学生不断创新,民族才有希望。总之,基于以上三点: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二、生活中的必要工具。三、创新精神的需要。所以我方认为,中学生玩手机一定是利大于弊的。谢谢 正方二、三辩:1.手机对于全体人类有益的。那么对于中学生为什么就有害呢? 2、是因为他们上课玩手机?那你可以要求他们上课关机。如果是引发攀比,那么他们可不可以戴手表?如果是引发盗窃和抢劫,那么他们可不可以带钱?虽然有政策被废止,但政府及学校在没有调查清楚就开禁,而不是想办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不是无能的表现? 3、你玩手机不?偶尔玩与一直不停的玩是一回事吗,对我们的作用一样吗? 我们说玩手机,也没有说不停地玩啊。 4、吃水果蔬菜能补充维生素,对人体好不好?是不是我们都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吃?(那不撑死了吗) 5、社会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还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难道你不认为玩手机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吗?多一条培养创新精神的渠道不好吗?(条条大路通罗马) 6、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还是向后退步的?因为手机有辐射,我们就要回到落后的原始社会吗?那是不是所有的信号塔我们要去推倒呢? 7、手机本没有错,玩也没有错,你认为象棋、足球、篮球错了吗?你认为下象棋、踢足球、打篮球错了吗?今天我们是价值的判断?我们说的是玩,也不是时时玩呀。 8、我们强调中学生玩手机利大于弊,并不是否定他有弊端。就像喝水容易呛着,吃饭容易噎着,难道我们就不喝水不吃饭了吗?玩手机有点危害,难道就禁止玩?这是不是因噎废食?你们学校不禁止吗?你认为学校制度合理吗?寄宿制学校前些年规定7点起床,现在又有很多学校要求学生6点前进教室,你说学校的那一项制度更合理呢? 合理是不是就科学呢?你认为学校禁止学生玩手机科学吗? 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今天有很多老师在用手机录像,这很好的发挥了手机的利,请问对方辩友,老师可以录,学生可以录吗?(不可以,学校禁止带手机)(可以,为什么不录呢?难道他们对今天的辩论没有兴趣?还是过目不忘呢?还是另有隐情?)请问老师与学生的法律地位平等吗?用极少数学生危害的例子,剥夺大多数学生玩手机的权利,这公平吗? 10、对方同学说玩手机诱发违法犯罪,你有多少事例能证明是因为玩手机进监狱的呢?请多举几个例子我看看。对方的假设只是建立在自己的凭空想象之上,假设是不成立的。或者说这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学会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讲完课之后问学生,“听懂了没?学会了没?”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听懂了,学会了。”但是,做作业或考试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不仅要问“什么原因呢?”是学生课本上的学会了不会应用,还是根本就没有学会。仔细对比教科书上的题目和课后作业或考试的试题,我们会发现他们是殊途同归的,学生被他的表象迷住了眼睛,没有抓住题目的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抓住课本题目的本质,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在那些地方质疑呢,在这里就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谈几点看法。 课文题目处质疑 我们常说“画龙点睛”,课文的“睛”就是题目,所以只要抓住题目这个根本,就可以很好的了解课文内容。例如,《草船借箭》,题目就为“草船借箭”,在这里,我们就引导可以引导学生发问“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草船借箭”“怎样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借到了吗”等等,引发学生思考,找到文章的主旨,学习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句子矛盾处质疑 中国的语言很神奇,有些似是而非,学生会有迷惑。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句话“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这个句子中用了两个矛盾词“焦急”、“耐心”,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了,“为什么焦急而耐心呢,到底是焦急呢,还是耐心呢”,

学生也许会思考的焦头烂额,但经过思考之后会感到浑身清爽,因为自己靠自己的质疑解决了问题。此后,学生会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善于学习。 文章空白处 我们了解绘画时,要“留白”,留白会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可知很多绝妙的文章也有“留白”,很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包围了邱少云”这一段只描写了“我”的心理,但对主人公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却着墨很少,这就需要我们来思考填补,学生质疑“邱少云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学生在思考中就理解了主人公的心态,理解了课文的本质。 文章结尾处 很多学生有这样的疑问,“老师这篇文章没写完,应该再写上什么什么”,真是这样吗?其实,文章再写完就无意义了,留下的是给我们延伸理解猜想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主旨和自己的理解续写文章来填补自己的疑问。 通过这几点质疑,学生会很快的掌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根本理解课文。懂得学习,我们要学会质疑;学会学习,我们更要学会质疑。

如何正确使用手机

学生怎样正确使用手机 教育部网站日前发出关于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要利用放假前、开学后等时机,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等形式,争取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 通过调查了解得知,学生使用的手机,绝大部分是家长自愿购买的。之所以为正在念书的孩子购买手机,家长们的出发点却是各不相同:1、方便联系:让孩子与家长之间实现随时联络,这是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最主要原因。2、掌握行踪:给孩子买部手机等于给孩子安装了一个“遥控器”,不管他在哪里、在干什么,家长都能随时掌握。3、迫于无奈:有的孩子认为周围的同学都有,只有自己没有,很没面子,强烈要求家长给买手机。 其实,手机是这个时代信息化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强制其不带手机,可能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很懂得怎样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所以,与其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不要带手机,不如从正面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手机,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机,这样做的效果会比简单的一禁了之来得好。 对学生来说,文明使用手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好开机和关机时间。一般来说,上课时间都应让孩子关机,家长最好准确地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家长要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二是能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这往往反映出使用者的文明素质。如果在大家静悄悄地听报告或看电影、听音乐时,也哇啦哇啦地用手机与别人聊天,这就是不文明的表现;三是交际内容和对象的恰当选择。同什么人说,说些什么?这是手机使用中的核心问题。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就是怕他们随便交友,说些毫无意义的话,而且没完没了发短信等。其实,现代化的设备是需要每个人掌握的,关键是怎样引导孩子合理、正确地使用。家长认为怎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37347882.html,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作者:余雪梅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2期 课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解决有关问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则会把课堂教学拖进死泥潭。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如果教师越俎代庖,用教师的提问取代学生的质疑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者;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重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变老师的提问为引导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诱导、点拨、启发等手段,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项提问为主,学生的疑就会受制于问。教师问得越多,学生疑得越少,学生独立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也越少,一堂不是由学生质疑而主动参与的课,不管教师问得多巧多妙,教学的效果都不会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引导学生质疑,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质疑要讲求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愤”“悱”的境界,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质疑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中。一般来说,同一单元的各篇课文有共同的特色,也有其各自的特色,而这种个性特色的鉴别往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认识到作者对文中人物、事件的态度,表明学生明白了“学法”,但要把“学法”迁移转化为“用法”,从而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怎样读书”的要求,这就要有的放矢地激励、鼓舞、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质疑。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学生抓题目质疑、抓重点词句质疑、抓课文中心思想质疑、抓课后思考题质疑、抓读写训练项目质疑等等。还可从创设情景法入手,实现导疑。 (一)创设直观情景 教师通过手势、动作、画面、演示等直观手段提示其中的矛盾,启发学生质疑。例如教学课文《詹天佑》,学生对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是:詹天佑如何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两个学习的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从中间向两端同时凿进的办法”和“中部凿井法”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相关段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平面图,再找几个画法不一样的学生上讲台演示,讲述自己的思路,全班进行评议。然后再进行文字的填空练习:如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方法叫()。

关于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建议

关于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建议 校运会后,我们观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较松懈疲怠,学习状态不够好,尤其是自习课(晚修)违规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了解得知,学生使用的手机,绝大部分是家长自愿购买的。之所以为正在念书的孩子购买手机,家长们的出发点却是各不相同:1、方便联系:让孩子与家长之间实现随时联络,这是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最主要原因。2、掌握行踪:给孩子买部手机等于给孩子安装了一个“遥控器”,不管他在哪里、在干什么,家长都能随时掌握。3、迫于无奈:有的孩子认为周围的同学都有,只有自己没有,很没面子,强烈要求家长给买手机。 其实,手机是这个时代信息化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强制其不带手机,可能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很懂得怎样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所以,与其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不要带手机,不用手机,不如从正面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手机,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机,这样做的效果会比简单的一禁了之来得好。 对学生来说,文明使用手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好开机和关机时间。一般来说,上课时间都应让孩子关机,家长最好准确地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家长要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二是能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这往往反映出使用者的文明素质。如果平时生活中在大家静悄悄地听音乐会、看电影时,也哇啦哇啦地用手机与别人聊天,这就是不文明的表现。或者在校期间,上课、自习(晚修)时,使用手机容易分散精神,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三是浏览内容和交际对象的恰当选择。浏览什么内容?同什么人说,说些什么?这是手机使用中的核心问题。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就是怕他们随便交友,说些毫无意义的话,而且没完没了发短信等。 对家长来说,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使用手机很重要,家长首先要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比如自制力欠缺的孩子就不能给他手机的使用权。然后尽量了解、配合学校的规定要求。 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要求是:1、在教学区域,教学时间,即上课、自习(包括晚修)禁止使用手机,要求学生不带手机或者关机。2、在休息时间,合理有度地使用手机。

关于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建议

关于规范学生使用手机 的建议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关于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建议 校运会后,我们观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较松懈疲怠,学习状态不够好,尤其是自习课(晚修)违规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了解得知,学生使用的手机,绝大部分是家长自愿购买的。之所以为正在念书的孩子购买手机,家长们的出发点却是各不相同:1、方便联系:让孩子与家长之间实现随时联络,这是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最主要原因。2、掌握行踪:给孩子买部手机等于给孩子安装了一个“遥控器”,不管他在哪里、在干什么,家长都能随时掌握。3、迫于无奈:有的孩子认为周围的同学都有,只有自己没有,很没面子,强烈要求家长给买手机。 其实,手机是这个时代信息化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强制其不带手机,可能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很懂得怎样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所以,与其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不要带手机,不用手机,不如从正面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手机,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机,这样做的效果会比简单的一禁了之来得好。 对学生来说,文明使用手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好开机和关机时间。一般来说,上课时间都应让孩子关机,家长最好准确地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家长要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二是能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这往往反映出使用者的文明素质。如果平时生活中在大家静悄悄地听音乐会、看电影时,也哇啦哇啦地用手机与别人聊天,这就是不文明的表现。或者在校期间,上课、自习(晚修)时,使用手机容易分散精神,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三是浏览内容和交际对象的恰当选择。浏览什么内容?同什么人说,说些什么?这是手机使用中的核心问题。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就是怕他们随便交友,说些毫无意义的话,而且没完没了发短信等。 对家长来说,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使用手机很重要,家长首先要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比如自制力欠缺的孩子就不能给他手机的使用权。然后尽量了解、配合学校的规定要求。 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要求是:1、在教学区域,教学时间,即上课、自习(包括晚修)禁止使用手机,要求学生不带手机或者关机。2、在休息时间,合理有度地使用手机。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是创造的起点,创造的本质就是批判、就是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基础。初中化学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要关注学生在这一时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终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一、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分析 1、外在因素 (1)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升学的需要,所以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老 师讲解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只会解答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都是请求别人给讲清楚,有明确的答案即可,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2)学生家长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结果,即成绩的高低、是否优秀或及格、学生排名等,这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对学生的 学习经历、学习品质却少有过问。这样就造成学生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没有提问的意愿,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3)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的影响。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几乎不对所谓 的权威以及教材产生质疑。教师在课堂上只管自己讲,不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有价值、有意义,在课堂上让学生提问只会浪费时间,耽误上课。教师没有鼓励学生的提问,只会使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日趋降低。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便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了,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了。 2、内在因素 (1)学生害怕被人嘲笑,丢了面子。当老师问学生“你不敢提问题的根本原 因是什么”时,有的学生说“老师讲的都会,没问题”,有的学生是怕提的问题太简单遭人嘲笑。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不全面或提出的问题简单、没有创造性,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这也为教师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机。 (2)学生对老师、对教材深信不疑。绝大部分的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观点,

如何指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如何指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手机是把双刃剑,如何指导孩子合理使用,明珠小学家长学校来给家长支支招。 01 手机对儿童的危害 不久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不玩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一项测试表明,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近期,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指出,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英国华威大学的杰勒德·凯都博士警告说,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手机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呢?

1 智能手机影响儿童健康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 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3 手机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4 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小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主题班会教案设计【2篇】

小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主题班会教案设计【2篇】 第一篇: 别让你的注意力“被收割” 班会背景: 在当今讯息繁杂的社会环境中,专注,已经变成一种宝贵的资源与财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在《注意力商人》这本书里指出,争夺注意力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在我们毫无察觉时,我们的注意力已经被悄悄被商家收割了。为了掌控注意力,媒体、广告主和观众陷入三方博弈,互联网、智能手机兴起后,注意力争夺战更加升级。刷抖音、刷朋友圈、看直播、玩网游、小程序、APP……成人也一样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更何况孩子们。 由此可见,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已经变成每个人都需要去提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在求学阶段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而进入社会后也一样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为了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的注意力、并尝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设计了此次主题班会。 班会目标: 1.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自己的注意力很宝贵。 2.学生能反思自己平时对注意力的管理情况。 3.学生能重新尝试管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将自己的注意力用于自我发展上。 设计理念: 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杜威则直接提出,“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教育即生活,倡导在做中学。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刘惊铎在其《道

德体验论》一书中,澄清了体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在理论上把体验分为“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体验教育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级教育实践中。 体验教育,即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二是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是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学生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孩子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本次主题班会就是基于体验教育的理念来设计。 班会形式: 活动体验、讨论交流、内心体验、实操 班会对象: 六年级学生 班会准备: 班会设计教案、班会课件 班会过程: 一、开始阶段: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一)小调查: 1.你玩网络游戏吗?一周玩几次?还有谁也玩? (PPT依次出示4组图片及文字: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刷抖音……)做过吗? 2.出示手机里的APP。这是我手机里安装的APP,你的手机里安装了哪些APP? (二)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情时,我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商家收割了。(PPT出示:《注意力商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这本书里指出,我们的注意力被商家以极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收割,然后

如何引导学生在学校正确使用手机

关于大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常州电大朱志明 现在的家长对住校的孩子大多配备了先进的通讯工具--手机。孰不知,除了具有通讯功能之外,手机的娱乐功能引起孩子们更大的兴趣。经常在课上发现,有学生偷偷使用手机,上QQ,玩游戏,看电子书。有时学生会突然举手说,老师,学校门口有同学找我,有急事! 如何去引导呢? (一)召开主题辩论班会—《学生在学校能不能用手机》,提高学生对正确使用手机的认识。 学生在班会辩论赛准备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超乎现象的积极和踊跃,双方学生都精心做了准备,都为了说服对方而找材料、搜证据。在辩论过程中,同学们唇枪舌剑,辩论精彩和激烈。辩论的结果双方旗鼓相当,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但双方还是达成了共识:使用手机必须把握一个度。通过这次辩论赛学生也意识到使用通讯工具存在利弊两个方面:三成学生认为弊大于利,七成学生觉得利大于弊;此外,学生们也一致认为,短信是他们最喜爱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同时也体现出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如上课发短信,发不健康短信,考试传答案作弊等,上网玩游戏则是其另一个弊端表现。对于弊端,同学们都表示他们一定会避免,尽量发挥手机增进亲情交流、便于交流和相互联系的优势。辩论赛后我和同学定了一个协议,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旦任何一方的手机在上课期间发出声音的话,教师将手机交给班委、学生将手机将给教师,由对方保管一周作为惩罚。 (二)针对个别学生具体问题的解决,具体解决。 一次上课期间,学生课桌里传出手机声,有一位同学很尴尬的把手伸进课桌关掉了手机,其他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该同学的身上。由于这个突发事故,我讲课暂停几秒钟后,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等待同学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后接着讲课。下课后该同学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他说他忘关手机上课了,他很抱歉。我跟他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不过你还得向全班其他同学道歉,因为你影响的不止是老师的教学,你还影响了同学的听课;同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同名45604)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同名45604)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古人云:“有疑才有所思。”一个善于质疑的学生,其创新意识必定是非 常强烈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探究的源头 就是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 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因此,质疑是一 切探究和创造的基础。但是,一个人的质疑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与人的天 赋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靠后天培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 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能力、质疑水平、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是非常 重要的一项工作。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学生都想提出问题,可 就是感觉仿佛什么都懂,没有什么问题可提;或是有问题不敢提。这与长期形 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 面做好工作: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传统的教学比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 回答,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质疑,即使有,也总是安排在新授课结束或在课堂小 结时问一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往往提 不出辨别是非或者有问题不敢提,因为提出的问题一旦偏离轨道,就会招来批 评。这实质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解放,未形成适宜学生质疑的环境。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 “是什么”、“怎么办”,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 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 的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 课堂气氛,师生之间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 的主体,允许他们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例如:插嘴),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或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均应 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

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从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线电话的发明以来,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手机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现代通信产品,仿佛已经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像手机这样的高科技通信产品的推广使用,自然也不例外。手机既便利了人与人的沟通,同时也势必会给生活带来一系列改变,甚至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在这个科技引导生活的时代,手机已经脱离了奢侈品的范畴,越来越多地“飞”入了平常人的生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手机也逐步“飞”入了中学生手中,大街小巷乃至校园内,中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拥有手机的中学生人数也日渐增多,手机的档次也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价格也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功能也趋向多样化成人化:能拍照的、能听音乐的、甚至能看视频的、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它们的拥趸。 手机的普及,不可否认,的确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作为中学生,手机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好处: 1、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血多生活上的方便,家长可以通过手机从而更方便的与孩子联系,而学生也能

够直接向老师或者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 2、手机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学们可以通过手机与老同学交流,保存那一份可贵的友谊,也可以与现有的同学交流,还可以讨论问题。 3、大部分手机拥有可以随时使用的功能,如拍照、闹钟等,以便在某些特殊时刻使用。 4、手机的体积很小,方便携带。 5、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学生外出游玩时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机联系家长和老师。 二、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弊 如今的中学生身心还没有发育完全,自控能力差,而手机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才引发了一系列中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 1、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 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2、许多不法分子利用手机进行诈骗,或者散布不良信息,引 导学生走向歧途,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学习都是极其不利 的。 3、助长学生攀比之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 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 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 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 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主体性教育研究开展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 一、创设质疑环境,让学生勇于质疑。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但长期以来,师传生学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就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是不是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我想肯定不是的,是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问的自由权,他们不愿质疑,不敢质疑,不会质疑。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创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教师对学生应持多表扬多鼓励的心态,不压制不挑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我常常面带微笑,用期待的眼神去望着他们,让学生从内心放松,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接着用温和的语言去激励他们,比如“你们能提问什么问题?”“你能从课文中看出了什么?”“你这问题很有针对性。”、“你的想法很特别。”……有时我还配以手势,用饱满的情怀来

感染他们。这样,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来带动学生进入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他们也就乐于思考,勇于质疑。 其次,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平时我很少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常鼓励学生要大胆去质疑,大胆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当学生提出奇离古怪或幼稚甚至错误的见解时,我会先肯定他的勇于质疑,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不会断然否定或加以指责;而对提出有针对性问题的同学,加以表扬,从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其感受到质疑探究的乐趣。这样,学生打消了思想顾虑,解除心理压力,增强信心,就能轻松思考,从容质疑,自主性也就提高了。 二、指导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授之以渔”,通过指导示范,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高能力。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 1、初步感知,抓住关键点质疑 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循循善诱地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点: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修辞手法、主题、材料的选择甚至文章插图等。如课题通常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之眼。针对课题质疑能够从总体上提纲挈领把握文章内容。如教《背影》时,我教学生针对课题

数学课堂怎样正确引导学生的质疑

数学课堂怎样正确引导学生的质疑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严重。”质疑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造动机的切入点。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优良质疑的习惯 (一)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严重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 (二)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例如在教学“比一比哪个动物重”这一题时,学生都在仔细观察,发现天平秤虽然是平均的,但是左边有四只小鸡、右边只有一只小猫。所以得出结论:小猫重。而班中一位平时挺爱“异想天开”的小朋友却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天平本身就不对,那称出来的东西不就错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我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再告诉他天平在称东西时每次都要“较零”,让他观察了这架天平“较零”是否正确,自己明确了答案。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他应该怎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 (三)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如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时,有一位平时很善于观察的学生就提出质疑:“为什么十几减9的结果都比十几个位上的几多1呢?这个问题提的非常有意义,学生一旦知道了原因,也就等于掌握了减法的算理。因此,我高兴又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小朋友。然后抓住这珍稀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十几减9可以先想10减9等于1,再把1和个位上的几合起来,因此答案总是比个位上的几多1了。”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两、三位数的乘法”教学片段引发思考 建设路小学叶女英 儿童的心理决定他们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开口多说、多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啦?是谁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针对此问题,作了调查,原因大致归纳为:(1)教师讲的多、问的多,很少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说、去问。(2)对发言学生的评价褒扬的少,对问题结果的对错关注过度,对发言错误的学生宽容不够,不能形成积极发言的宽松课堂氛围。(3)问题过大、过难,学生不会、不理解,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4)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引导不够,学生不会提问题,怕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要求而挨批评。 《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为长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下面结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三课时“两、三位数的乘法”教学片段谈谈个人的浅见。 情境导入,引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114×21,让学生先估算。 师:114×21到底等于多少呢?我们来精确地算一算,好不好?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准确的结果,先认真想,想好后把方法写在本子上。 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生1:114×21 =(110+4)×21 =110×21+4×21 =2310+84 =2394 生2:114×21 =114×(20+1) =2280+114 =2394 生3:114×21 =114×3×7 =342×7 =2394 生4: 114 × 21 114 228 2394 生5:114×21 =(100+10+4)×21 =100×21+10×21+4×21 =2100+210+84 =2394 师:对这5位同学的做法,大家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 【评析】问题提出后,师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是质疑的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