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模拟卷近三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命题特点解读与对策

模拟卷近三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命题特点解读与对策

模拟卷近三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命题特点解读与对策
模拟卷近三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命题特点解读与对策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近三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命题特点解读与对策

高考是对所有高三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的检测,也是一次选拔考试,如何在有限的最后冲刺中,使高考语文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取得高考语文令人满意的成绩,成为每一个高三学生迫切关注的问题。虽说高考每年都会有变化,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变与不变是一对矛盾,变的是试卷内容、试题形式,而不变的则是试卷的命题意图、题型规律与解题技巧。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考语文复习虽无秘诀可言,然而语文学习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样高考语文复习也可以从上海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走向的分析中作出相应的预测,并且找寻到应对的措施,从而从容地握住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手。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与07、08年相比,主要表现为: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覆盖不同文体,有利于更全面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试题设计上,注重阅读目标的指向性和阅读材料本身特点的结合,进一步落实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在材料作文要求上,提供平实而又内涵丰富的材料,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一、阅读部分选文与命题特点:

纵观近三年现代文阅读语段,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特别强调了文本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可读性相互结合,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和流畅,同时又兼顾到各种不同文体的风格特点。第一篇都选用事理说明性文化时文,第二篇选用文学性较强的散文。

2007年:第一篇以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包豪斯”学校为载体,着重说明了艺术应从艺术“神坛”上解放出来,指出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才是真正的艺术理论。第二篇“重西湖”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作者以“今年杭州第一朵荷花开了”起首,紧接一句“杭州还有什么”发问,引发下文从多个角度赞叹杭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后以袁枚“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名句过渡并转折,由上文转向了“重西湖”更深层次缘由的阐述。

2008年:第一篇选用了“文汇时评”中孙逊的《城市地标的文化底色》,谈关于城市地标与历史文脉的关系。这篇时文以“世搏会中国馆”为话题,不仅关乎上海2010年世搏会,又切合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开放大气的特色。第二篇牛汉的散文《灯笼红》借物写人,赞美具有美好心灵的平凡而伟大的普通百姓,人文性与文学性兼具。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内涵,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认同感、亲切感,很有文学味。

2009年:就选文的文体而言,现代文阅读材料第一篇是议论文,第二篇是侧重于写景与抒情的文学散文;文言文阅读材料第一篇是记人的叙事性文章,第二篇是说明文。选文避免了在体裁上的重复。就选文的内容而言,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一篇,选入了历史学家雷海宗的议论文《专家与通人》。该文要求培养“通人”的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既贴近“二期”课改提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符合近年来大学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主张。第二篇选取的是当代著名作家林斤澜的散文《春声和春深》。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有利于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欣赏趣味。而作品思想感情的丰富和艺术成就的精湛,也有利于我们由浅入深、从各个层次来检测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区分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更好地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

阅读部分的试题强调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联系,如第8题至第10题分别从句意、文

意、写作特点等角度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强调课外文本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如第12题要求将《春声和春深》与新教材第四册《故都的秋》进行比较,评析二文在南北景象描写中的不同用意,引导对教材和课堂教学的重视;强调内容分析与语言品味的联系,如第27题“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即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语言形式。整张试卷在难易程度上保持了中等偏易的特点。

在各板块试题的设计方面,近三年上海语文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考查标准都属于《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中所规定的内容,考查的内容覆盖面比较广,阅读部分涉及到对认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方面能力的测试。

在“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中,“读懂、理解浅显的文言诗文”,是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选择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基本依据。正是紧扣“浅显”这一关键词,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难易度作了适当调整。文言文阅读材料一,选入的是记人的史传文《明史·沈周》;文言文阅读材料二,把往年的文论类替换成了说明类。除了紧扣“浅显”的特点外,也保持了整张试卷的文体平衡。

二、作文题命题变化与发展趋势: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题型,一改延续了三年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可以有效地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多年来习惯于写命题作文,对材料作文会感觉陌生,今年选择了有关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了心理的缓冲。

从材料内容看,郑板桥书法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与“二期”课改的理念紧密相关。材料更深层体现出了文化多元性要求、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等,对整个社会也有借鉴意义。材料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让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开放性,使他们有充分的施展余地。考生既可以把材料视为一个整体,把郑板桥书法艺术创新性的来由、艺术的独特体现以及评价连成一气予以分析,也能根据材料的多极层次任选一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比如观点可以是“创新源自嫁接,活力来自兼容”。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说,文学的发展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叔侄相承,当本门领域的文学、艺术等发展已经登峰造极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别门别派乃至不同学科的嫁接,开出一片新天地。这一解读蕴含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观点也可以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评价须从整体着眼,从个体看出来的缺陷也许正是整体意义上的美。当然,个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郑板桥这样的高手在设计中予以通盘考虑,再加以落实的。这提醒我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是有条件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个体与整体得以联系起来的那些因素。

我们也可以直接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角度来拟题。如果没有郑板桥的创新给书法艺术带来独特的“板桥体”,对整个艺术天地来说是种遗憾;别人如果“师其迹”而未能“师其心”,书家自身的独特性就会因此而丧失。考生可以通过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来展开文章。

写作的角度,远不止我们列出的几种,它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联想和思考。

这则材料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开放和保守、传承和创新、循古与通变等概念的思辨,也涉及到对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树立问题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加以深入思考,并推动学生向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道路健康发展,这是“二期”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艰巨任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与复习对策:

(一)阅读题对策:

二期课改倡导的教与学理念越来越与每年高考考试说明紧密联系起来。这也引导教师注重研究“教与学”的联系问题。教师必须关注落实一下几个问题:

1.课内课外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强人文积累。

2.引导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文本内涵。

3.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文本意义,鼓励一元理解与多元理解并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现实生活,展开想象,引发更多的感悟。

5.阅读写作相结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一便是: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由原来的以单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发展。

(二)写作指导训练对策:

1、对于热点的准备

对于热点准备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热点作材料作文的组成材料;第二,热点作为应考者的作文素材。

几个热点需关注:

第一,中国元素的复兴。应试者可从要传统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的启示和它精髓对于现代的指导意义入手。可用材料有:奥运会上的中国元素,世界“中国”热等等。

第二,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应试者可从多元性和包容性对于文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入手。可用材料有:网络流行语的普及,新晋文化热点,大众文化审美等等。

第三,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唤。应试者要从大角度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入手。可用材料有:三聚氰胺事件,强生事件等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事件等等。

2,把握加分性题材

阅卷老师喜好的题材一般以“文、史、哲”的题材为主,对于生活哲学视角的深挖也是重点题材。建议备考时,就这两个方面的题材做针对性梳理和应用配对,方便高考时顺利应用。

四、语文复习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一)基础是关键,练好基本功。

(二)现代文阅读是保证,关键是方法。

①先看题目,理解题目,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②通读全文,划出关键语句,诸如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首尾句。

③二读全文,理解大概的中心。文段写了什么内容、观点、事物、人物,表扬什么、批评什么、抒发什么。

④弄懂注解,了解背景。

⑤扣紧题干,锁定语段、语句、上下文的语段、有关联的语句。

⑥读懂题干,按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答在文中,段中。即使用自己的话回答,也要尽量用文中关键的语句。注意语境、上下文联系、上下题联系。

⑦选择题注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扣紧语句,分析选项,对比选项,找出对错。这类题往往分值大,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或以偏概全,或臆断绝对,或扩大范围,或无中生有,

或张冠李戴。

(三)文言文阅读是提高,一分不能少。

①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

②二读,理解全文,了解全文写了什么人、多少事,说明什么性格、思想、精神。

③答实词、虚词,注意联系课文学过的字词,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古——单音解析,今——双音解析),并将选项的解析套入原文,检验解析是否正确。

④答题必须联系原文,应该联系上下题。

⑤选择题要多比较和推敲。

⑥翻译遵守“信、达、雅”的原则直译(对号入座,字字落实),表现句式特点。

⑦三册教材共同文言篇目要反复阅读、整理和积累。

(四)默写是送分,要多多益善。

①以课文重点文言诗文内容为主,兼顾课外“非常熟识”的内容。

②以“一分也不能少”为抓手,熟读熟背熟记。

③注意书写正确、清晰、规范,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五)古诗赏析,难度不算大。

①注意体裁,注意题目,明了意思;注意作者,明了风格、流派;注意注解,明了背景(作者心情、写作缘由);注意构思,明确规律(一般先写景状物或叙事,后抒情或议论);注意景物(意象),抓住特点;注意语言,品味风格;明了意境,获得美感;注意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起兴,衬托,象征,直抒胸臆等),掌握规范术语;积累典故,明了作用。

②诗歌内容(题材):

山水田园诗派:自然风光——喜悦、恬静——表达隐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边塞诗派:奇特风光、艰苦生活、战争——立功报国的乐观豪迈精神、思乡、思归、思亲——情景交融、夸张、比喻、用典、以古喻今。咏物诗:赞颂高贵品质——托物言志。怀古——铺陈、渲染、对比、用典——怀才不遇、讽今。羁旅——借景抒情——思念、寂寞、不得志;闺怨——直抒胸臆——思亲、孤独

③宋词流派:

婉约派:男女恋情——离情别绪、哀婉缠绵、深沉幽怨、凄凉寂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豪放派:立功报国——豪情壮志、爱国热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直抒胸臆、以古喻今、用典、虚实相生。

④语言风格:通俗简明,质朴清新,平淡无奇,优美明丽

⑤弄清题干,明了问题。问什么,答什么。答法:用什么方法(技巧),写什么内容(景物),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思想,刻画什么形象。

⑥读写题目:观点要明朗合理,论述要严谨,能够自圆其说,遣词造句注意分寸。评价角度有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宜结合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六)作文是大头,千万别放手。

1、不离题(审清题目要求)

2、不抄袭(借鉴适当)

3、有中心(一个)

4、有内容(充实)

5、有条理(思路清晰)

6、合逻辑(论据能够证明观点,记叙能够合乎生活逻辑,令人信服,幻想要符合生活真实)

7、能够拟题(记叙文的题目:要素式、顺序式、线索式、象征式、修辞式;议论文题目:观点式、范围式、告诫式、感想式、引用式、延伸式、选择式)

8、能写完800—1000字

9、符合文体要求(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时、地、人、事、记叙、描写、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卒章显志) 10、表达通顺 11、卷面整洁 12、内容深刻,有启发性 13、材料新颖,有时代气息 14、善用方法(入题要快,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开门见山,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一波三折,

对比衬托,插叙倒叙)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全国卷)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一、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32分。 试卷结构: 1.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2.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①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②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写作1题60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 表1:2013—2015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 年份 课标卷Ⅰ 课标卷Ⅱ 2013 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102字 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868字 2014 王晓旭《美的奥秘》 1060字

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007字 2015 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069字 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085字 选材特点:论述类文本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篇幅在1000字左右。 设题:考点与设题方式与四川卷相同。 三、文言文阅读试题特点 表2:2013—2015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 年份 课标卷I 课标卷Ⅱ 2013 《明史?马文升传》 647字 《旧唐书·李揆传》 649字 2014 《旧唐书·于休烈传》 584字 《明史?韩文传》 792字 2015 《宋史?孙傅传》 601字 《北史·来护儿传》 599字 选材特点:经史子集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篇幅以600字左右为主,超过700字偶尔出现。 设题: 试卷 题序 2013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分析新乡市一中语文组(2018年6月15日)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从文本题材上看,今年节选的是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属文化、哲学范畴,仍旧是千字左右,选文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化内涵深厚。 2.从命题形式上看,本大题依然设置3个小题,均为单项选择,两道选择错误项,一道选择正确项,总分值没有变化,依然是9分。 3.考查内容上,第1题侧重于对主要概念的理解,第2题从2017年开始出现的重大变化依然延续,考查对文段整体论证的把握,这点在备考上尤其需要注意,第3题侧重于对文中观点的正确理解。 4.从考查难度上,整体难度不大,设置陷阱依然是七大类型,因此学生在做题时不能总是停留在找寻原句的阶段,应该特别注意训练自己对文章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 文章从体裁上看,本次所选择的小说与传记类文本有相似之处,在小说的形式下融入了很多真实的历史资料。 2. 从对试题的解析来看,4、5两题较为简单,从文中可直接获得有效信息,题型也较为常见。第6题难度较大,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在小说中并不普遍,学生可能在练习中所见并不多,但是因为本篇小说阅读理解难度不

大,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还是能做出来的。这道题告诉我们,小说阅读做题固然重要,但不能机械,切实提高阅读能力才是根本。 3.从命题规律来看,文学类阅读改成必做以来,小说文本阅读难度有所降低,主题较为明显,2017年的《天嚣》与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理解起来都不太难。另外从主题来看,对正面人物、英雄、正能量的歌颂呈延续状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从文本选材上看,材料围绕“量子通信”,由三则材料组成,就材料选取而言,理科学生在对量子通信发展的理解上更占优势,与论述类文本选取的诸子之学,一文一理,遥相呼应,毫无偏颇。 2.从命题规律上来看,与2017年相比,试题形式变双选为单选,即两道单选题和一道主观题,总分值不变,且该题并未加入图表的考查形式。在考查内容方面,强化了考生对作者行文立场、思维过程的认知,例如第9题,让考生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这实质是让考生站在一个国际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明确不同媒体有着不同定位和出发点,从而体会在国际的舞台上,中国所占的位置,同时通过试题,也向考生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领先性和前沿性,彰显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创造,打文化自信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

5年高考3年模拟》怎样使用

5年高考3年模拟》怎样使用 随着曲一线的不断发展,图书质量的不断提升,《5年高考3年模拟》走进了更多教师的讲堂,成了更多考生的“知识宝典”,帮助更多考生圆了自己的“高考状元之梦”。 使用《5年高考3年模拟》,首先要了解她的根本。《5年高考3年模拟》在科学备考理念的指导下,首先为考生解读考纲,展示考生必须熟悉的最权威、最准确的高考信息;其次她结合当前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近5 年的高考题入手,配合对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详细讲解,以一定的顺序科学剖析高考真题;再次她结合千万老教师的经验、无数成功者的积累,为考生系统科学地归纳知识清单;最后从近3年的模拟题入手,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练习空间。 有些学生认为《5年高考3年模拟》题量大,个别题目太难,不太适合用做一轮复习。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正确掌握《5年高考3年模拟》的使用方法,或者对科学备考的理解有所偏差。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运用这本“宝典”,真正实现让每一位考生在使用图书的过程中,成绩不断提高,能力日益增长的愿望,我们把高考一线教师的指导与众多高考状元的使用经验结合起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一书两用。我们可以把“5年高考3年模拟”利用两遍。第一遍,即在使用过程中认识了解各种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不会做或理解不了的试题做好标记。第二遍再重点练习该部分试题,最终突破所有高考题和模拟题,使自己的能力水平达到或超过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水平,轻松应对高考的目标就会实现,目前非常多的使用者也证实了这种使用方法的高效性。 第二,要有选择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对比较薄弱的知识点,而《5年高考3年模拟》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这就为不同的考生提供了不同的练习机会。尤其是2011版的《5年高考3年模拟》中,一线名师已经帮我们把“3 年模拟”模块分成了“基础题组”和“提升题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复习。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性的训练。底子扎实的考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基础,进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好好利用“知识清单”。有些科目的“知识清单”采用填空的形式,大家一定要凭自己记忆来填,然后再对照答案。这样,可以巩固一下自己的基础。之后还可以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系统化并属于自己的“知识清单”。2009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李洋是这样评价《5年高考3年模拟》语文科目的:“5·3语文第一、二章的知识清单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做好这一部分,高考字词类题目就不会有问题。”的确,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化学习“知识清单”,对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来说,将会受益匪浅。 第四,要持之以恒。这套书需要大家坚持不懈,不断努力进行练习。只用短短几天,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当然,如果你只有个别知识点学的不扎实,可以针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卷I)预测卷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有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文学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毛诗序》就曾强调,“诗”是“志之所之”的产物。而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千百年来,即使汉字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准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的“书法”。 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是成功的探索者,他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书法艺术即使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除了“太极殿”“同仁堂”等纯粹实用的匾额、题字或标语,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往往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能够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 较之一般的文学创作,书法作品有详细的用途,所以在选择合适的文辞内容时,创作者要全方位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某一角落,有翠竹数竿、奇石一尊。当是之时,常有一二学子坐立其间,或琅琅读书,或默坐静思。书法家启功在石上题字“奇峰高节”,“奇峰”描述奇石耸立向上之势,“高节”指向竹子的高洁虚心,四个字皆指向详细环境中的景物,同时以拟人的手法指向人的节操、情感和旨趣。题字即使寥寥数语,却与相关的人、事、物、地、时、情相合,这表现了作者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更显示了作者文学思维的精确。 即使今天仍有书法到底属于文化还是艺术的争论,也有艺术创作与日常实用书写的区别,但是,文化和艺术并不存有非此即彼的鸿沟。简单说来,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文化又根植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生活则必然夹杂着林林总总的实用成分。无数名家的创作正是既有服务于客观生活的实际情况用途,又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在书法艺术表现中,思想、语言作为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作为栽体和手段,每个方面都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曼浓缩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艺术与文学相通。作家也应懂得一点书法,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选自孙学峰《文学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准确、便利和美观,更加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便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这样研究促成了书法的诞生。 B.书法家在实行书法创作时,只有全方位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才有可能选择出合适的文辞内容。C.《兰亭集序》书法地位的形成,有赖于王羲之深刻的艺术见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与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这个大环境相关系。 D.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往往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书法作品具有实用性,如“太极殿”“同仁堂”等匾额、题字或标语;有些书法作品具有文学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某一角落的石上所题的“奇峰高节”四字,体现了书法家启功的高深的书法造诣和精确的文学思维。 C.文化和书法艺术有密切的关系,书法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书法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充分整合各方面的文化因素。 D.思想、语言是书法艺术的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和手段,它们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较好地论述了文学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这个观点,还认为书法作品要有文化内涵,要有艺术品位,还得有实际情况用途。 B.《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本身就是县有极大的文学品位的作品,它们通过书法的形式体现出来更是锦上添花。 C.文学和书法艺术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文学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书法艺术却以有意义的文辞为内容。 D.艺术与文学相通,现代作家如果不懂书法,不会欣赏书法,就把握不了行文的内在气韵,也就无法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官瓷 曹洪蔚 在琳琅满目的瓷品中,北宋宫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被视为瓷品中的瑰宝。据传,官瓷由宋徽宗亲创。宋徽宗赵佶虽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被宋徽宗招到东京(开封)城的官瓷工艺大师们,秉承汝窑之精华,将登峰造极的汝瓷制作艺术与高洁完美的“徽宗艺术”熔为一炉,使官瓷脱颖而出。 话说开封城有一处古玩市场。老赵家离古玩市场不远,退休后,每周他都去那里淘宝,收藏了一些古董,有真的,也有假的。为这,老赵没少挨老婆的骂,说他把家里的那点积蓄全倒腾光了。老赵说:“存钱有啥用啊?收藏点东西多好啊。保值增值,遇到患难险事,一出手,大钱就来了。” 喜欢收藏古董的人往往爱交友,日“藏友”。他们聚在一起,互赏藏品,分享乐趣,很多人成了挚友。老赵最铁的藏友是老杜,老杜年龄比老赵大一岁,也爱逛古玩市场。每次逛完,他俩便一个打酒,一个买菜,聚到一块儿喝一壶。 这天又是周末,老赵在古玩市场上没有看到老杜的影子,一路打听,老赵来到老杜住的胡同,我对门牌号,却是大门紧闭。邻居告诉他,老杜前些日子得了脑溢血,让救护车给接走了。老赵听了,急忙赶到医院,一问才知道老杜还在重症监护室里,他的老伴儿正蹲在门口掉眼泪呢。老杜的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 脱这种困境 ..?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学科网法是,首先联系词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模拟营销方案

二郎庙一初中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数学)》 营销方案 策划人:缪丽娜 目录

一、简介 (3) 二、市场定位 (3) 1. 目标市场现状 (3) 2. 竞争优势 (4) 3. 市场定位 (4) 三、目标群体 (4) 四、有效渠道选择 (4) 五、宣传推广方案 (4)

一、简介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系列丛书由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研发创立,秉承“让每一位学生分享高品质教育”的理念,帮助广大学子实现科学备考。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数学)》一书是“5?3”系列中针对数学这一门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相对薄弱的学科。精选最新五年的高考题,按照考点进行归纳,汇集最近三年各省市的优秀模拟试题,题量、难度适宜基础等级学生提升解题能力,培养敏锐题感。该书巧妙实现了将高一高二的所有数学基础知识点与近年来数学高考真题的精彩对接,让学生洞悉和体验数学高考的命题规律,科学把握备考方向,掌握高考考点,全面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具针对性。并能根据同步学程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挑战数学高考极限。 全书共分为七个板块,具体内容如下:1.五年高考。精选最新五年的高考题,按照考点进行归纳,实现高考真题与本节内容的精彩对接,科学把握方向,学习更具针对性。这是多少命题专家的心血啊,这是多少命题学者的汗滴。这是智慧的结晶,这是精心的设计,这是苦心的创作,这是优美的诗句。洞悉高考试题及命题规律就等于抓住了上帝的一只手,就等于揭开了上帝手中的谜底!2.解读探究。这是对考纲最权威的解读,这是对命题最深入的探究,明确高考方向,掌握高考规律,科学备考,事半功倍。3.知识清单。按照教材顺序,把基础知识用填空、问答等习题化的形式进行归纳,互动导学,夯实基础,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各个击破。这是千万老教师的经验,这是无数成功者的累积。这是最系统的归纳,这是最科学的设计。将学科知识设计成习题。便于你在练习中实现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这是进行基础训练的最好方式。你要记死,不要死记。4.突破方法。这里重点难点各个突破,这里方法技巧一应俱全。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你将拥有制胜的利器!5.三年模拟。精选最近三年各省市的优秀模拟试题,题量、难度适宜基础等级学生提升解题能力,培养敏锐题感。所有题目均配有全解全析,规范解答试题,点拨解题关键,警示解题误区,便于自学,是你不可或缺的好老师。这是全国一线教师团结起来跟命题人的较量,是命题人不得不阅读的重要信息,也是命题人灵感的发源地。你要精心地去练习,探索个中就里。6.智力背景。在页脚选用学科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英语、语文根据学科特点,精选优美范文和经典短文等,提升写作技巧。这是知识的拓展,这是能力的延伸,这是智慧的加油站,这是高考的动力臂。如果拥有这个支点,你将会拥有解决所有问题的妙计。7.答案全解。分值要点步骤规范清楚,答案解析评析全面透彻。 二、市场定位 1.目标市场现状 “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对于目前正处于高中阶段特别是已经处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谓是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高考的成功与否可能将会直接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虽然高考成绩并不影响高中毕业证的发放,但高考成绩直接影响所能进入的大学层次,考上重点大学的核心前提就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至关重要,几乎可以说影响了人的一生。 考试重在勤学苦练,特别是数学这样一门演算类学科,没有大量的习题做基础,想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根本就是难如登天。因此,目前市场上数学教辅尽管种类纷繁花样百出,广大学子、家长、老师对于数学类教辅依旧有着超高的需求。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2020年10月整理).pdf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 2017年复习建议 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 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 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 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 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 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 2014年,全国I卷是文艺论文,全国II卷是史学论文; 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是史学论文,全国II卷是文艺论文; 2016年全国III卷兼顾文学与史学。 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在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高

202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2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202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已经公布,具体考试大纲内容如下: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21年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21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1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1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Word版-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 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5年高考3年模拟英语答案

5年高考3年模拟英语答案 【篇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名词性从句】 1.(2014) b. whether c. why d. when [答案] 1.b 2.(2014the message of saving private ryan a. that b. what[答案] 2.a 3.(2014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教学质量调研,16)he made a short speech expressing thanks to _______ had sent him letters of support. a. whomever c. whoever d. whatever [答案] 3.c 4.(2014b. which c. what ] 4.c 5.(2014江西省赣州市四所重点中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24)world are not real, and much of ________happens is strange. a.whichb.thatc.what d.it [答案] 5.c 6.(2014江苏省扬州市高三期末质量检测,23)—the manager finally agreed to our new marketing proposals. —it never occurred to meyou could succeed in persuading him to change his mind. a. which b. what c. that d. if [答案] 6.c 7.(2014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25)steve jobs’ success in digital field proved _________ it took to be a best ceo. a. what b. which c. that d. how [答案] 7.a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1卷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和答案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 汇编

一、 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分)

2017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打印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

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