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

阐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过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存在问题。从地区的济结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子,进行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 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搞好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然、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全面实施开放型城市化战略,引导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青岛、济南等中心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化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 构建济南、青岛都市圈等对策。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2006年12,《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6- 2020年)》获批准实施。根据这一规划, 山东半岛城市群将致力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规划的目标将分三个阶段实现: 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 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 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 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多条城市带, 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 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 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 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 ; 2020—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 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 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实现三阶段目标,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①

一、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城市化涵义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包括城市、县镇、农村在内的不同“地域单元”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人口、产业、地域、文化等集聚与扩散的过程。

2.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系统性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人口流动、土地利用、城市体系、能源环境等诸多支撑子系统。其中城市体系子系统包含一个区域范围内城市数目、密度、规模、功能、空间结构等因子, 其科学规划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序导向。能源环境子系统强调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开采利用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为代价。这些子系统分为很多系统因子, 它们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在

内外部机制的作用下共同推动和维持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2)可持续性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可持续性强调处理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要“适度”, 在适度发展的同时兼顾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发展控制的缺失将对一个城市区域的居住和开发空间产生负面影响, 城市化也将表现

出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要求城市化发展的长远考虑和科学预测, 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3)同步性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体现

同步性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各个子系统协调性的集中体现。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地区也获得巨大的辐射效应并获得快速的

发展,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逐渐从隔离走向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又使城市化

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人的素质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健康发展。三是城市化发展的人口流动、经济增长、资源开发、城市发育、环境保护、社会转型、文化传播等相应环节必须在内外部机制的作用下按一定的比例协调发展。

(4)集约性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求

城市本身是一种集约化的空间组织形式, 是政治、经济、文化、人力密集的中心。同时, 城市又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时刻进行质化和量化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 保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式发展尤为关键和重要, 要求城市化有序推进过

程中的城市集群、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生态集化、科技集成的“六集”互动发展过程以及相应的制度支持。它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发展状态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 具体包括发展方向、速度、规模、策略选择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城市化只有集约式发展才能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②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状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潍坊、淄博8市。城市群总面积7. 3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46. 6%, 总人口3897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2. 9%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迅速发展, 2006 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14484. 52万元, 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山东半岛的城市化表现出大城市稳步发展、中小

城市迅速扩张、农村城镇化不断加深的特征。③随着各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 大批农民进城务工, 大规模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城镇数量急剧增加, 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另外, 山东半岛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相互交流合作频繁, 日本、韩国已成为山东半岛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外资在山东半岛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逐渐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县扩散的过程,刺激了小城市的迅猛发展。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正处于由传统的封闭型工业生产城市向经济型、开放型和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格局转变, 从单体城市自我发展为主向相互依托、相互发展的城市群体转变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必然存在矛盾和问题。

1.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平衡

目前山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00美元水平,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测算,④山东省整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相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应为65% 左右,而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为41.8%。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会导致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足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同时又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制约了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技能的全面提高,影响工业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和市场的培育,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规模集聚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城市化滞后,还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影响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进程与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正确处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重点。

2.城市总体规划同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而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强。上世纪90年代以前, 山东半岛许多城市规划的制定是脱离实际的, 人为压低规划的人口规模, 致使实际人口大大突破规划的人口规模, 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一些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集聚, 造成大城市病日趋严重, 而小城镇建设自成

体系, 重复建设, 形成小城镇工业结构与大中城市趋同。规划不合理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污染严重, 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较低。

3. 城市等级结构畸形, 缺乏特大城市, 中心城市密集度较低

半岛城市群城市总规模较小, 无论城市人口规模还是城市数量落后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城市等级结构畸形。缺乏非农业人口大于50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和2050万的中等城市, 小城市数量多, 规模小。济南、青岛虽然在人口规模上与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城市相差无几, 但在经济实力上存在很大差距, 城市首位度低, 缺乏强大辐射作用。人口20万以上的中心城市空间密集也较低, 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蓝烟铁路为山东半岛城市密集带, 两侧人口较密, 但小城市较多, 中心城市数量不足, 城市链条存在塌陷环节山东岛城市群无法真正发挥城市的集聚扩散效应和规模效应。⑤

4.镇综合实力不强,规模偏小。

小城镇只有具备一定规模与实力,才能对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目前,山东省共有小城镇2176个,但其中只有300个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5万人以上的仅有1个。而广东省5万人以上的城镇有71个。

5.城市化不平衡。

山东省7个地级市: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东营城市化水平较高达47%。其工业产值占全省的64.1%,而其余10个市城市化水平只有27%,其工业产值仅占全省的35.9%。由此也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对经济发展水平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思路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搞好城市规划, 促进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城市建设, 规划先行,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科学制订城市规划, 并按照城市规划来建设和管理城市, 实施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改进和加强土地管理, 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矛盾。逐步完善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政策。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组织, 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目标。

在人口管理方面, 要重点在控制人口出生率, 提高人口素质, 应付人口老龄化等方面采取措施, 完善教育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 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政策引导, 并改善城市常住人口管理, 形成以社区组织为主, 当地政府参与的新的管理模式。

在资源环境管理方面, 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排污收费标准, 加强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 同时理顺资源的所有权、行使权和经营权, 促进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益, 并积极研究、开发, 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

2、全面实施开放型城市化战略, 引导人口向城镇迁移。

实施开放型城市化战略, 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人口向城镇迁移, 引导省内其他地区人口向区域内城镇迁移, 强化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对外辐射能力, 使山东半岛成为国内人口跨区域流动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强化社会保障, 鼓励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城市就业岗位。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从半岛城市群实际出发, 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性, 从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联动、以人为本等方面考虑, 做到规划一体化、资源配置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3、加快青岛、济南等中心城市的建设, 特别要强化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 构建济南、青岛都市圈。

从经济规模总量和辐射力方面分析, 济南、青岛是山东中部、东部的中心城市, 进一步增强济南、青岛中心城市的实力, 强化其辐射源功能, 会带动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的外围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 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做实都市区。⑥而长期以来山东以济南和青岛作为城镇体系的双中心,造成半岛城市群在实际发展中龙头缺位, 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要特别强化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 培育新的城市增长点, 在城市链条低谷区, 选择高密、诸城、莱阳、龙口青州、平度、蓬莱作为中间区位城市给与重点扶持, 消除塌陷, 从而使整个半岛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 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 形成体系规模合理的都市圈。

4.利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通优势带动其全省城市化进程。

第一条轴线为济青聊城市带,沿胶济铁路至聊城,分布着7个地区中心城市、10余个县级市及上百个镇,成为山东省东西走向的中间脊梁。这条轴线中有济南、青岛两大龙头城市。济青聊城市带将在山东省的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条轴线是京沪铁路城市带(山东段)北起德州,南至枣庄,沿线分布着6个地区中心城市近10个县级城市,几十个乡镇。成为山东省南北走向的带状城市群。北接京、津、唐,南连宁、沪、杭,区位优势明显,人才、信息、物资大量的通过这条线路进行交流。第三条轴线为京九铁路城市带,此为贯穿山东省西部的又一南北走向城市带,北起聊城,南至菏泽,这条城市带是促进山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活力源。第四条轴线为日菏铁路城市带。此轴线东起日照、西至菏泽,分布有4个地域中心城市,十几个县市区及百余个乡镇,为全省南部地区又一条贯穿东西的带状城市群。西连中原的郑州、西安为一条极为重要的经济隆起带,应大力培植现代农业、重工业、出口加工、商贸旅游四大基地。第五条轴线为沿海城市带。沿着山东省长达31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密布着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城镇,此为山东省经济发达地带。

五、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展望

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造就什么样的城市化社会,是当前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重大战略课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城市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彻底转变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旧观念,树立城市化质与量的协调发展与同步提高的新思路,引导城市化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即要通过大中小城市吸纳和小城镇消化来最大限度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二是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是区域的核心,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两者不能分割。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今天

的农村也许就是明天的城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寻求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不仅是经济的中心,更是创新的中心。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转型,既包括工业文明,也应包括科教文化的进步,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体制变革。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化必须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国情。切实保护好耕地、水源、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景观等宝贵资源。我们不仅要追求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要追求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五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深刻影响着我国及地区城市化。以城市群或都市圈参与国际竞争已成必然趋势。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要求来看,形成以大都市为主导,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城镇组成的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结构紧凑的城镇密集区或大都市圈,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总之,新的城市发展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五个统筹”的要求,实施五个转变:即由重产业的空间布局为主,转向城镇开发适应性与城镇基础设施公益性发展并重;由指导城镇经济发展为主,转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重;由重大城市发展转向大中小发展并重;由开发利用资源为主,转向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并重;由重数量规模扩张转向重质与量的协调发展与同步提高。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目标。

2、准确定位,稳步提高。

城市化是工业化伴生的必然现象,城市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一

些地方城市化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盲目无序的发展倾向。要汲取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健康有序的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省城市化进程。

3、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规划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龙头。规划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五个统筹的方针,协调整合各类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在城镇结构上,要大、中、小并举。山东半岛城市群应在大力推进“两大中心、四个层次,五条城镇发展轴线”的基础上,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加强城镇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4、创新制度,改革政策。

为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整体水平,必须依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对现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户籍、土地、就业、社保、财政、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行改革,使进城务工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并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人口的集聚创造机会,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不断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①郑重. 青岛城市化水平掣肘发展山东可能成为经济洼地[EB∕ OL]. 中国城市化网站, 2004- 09- 08.

②张林泉.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 3): 49- 53.

③孙天厌, 孙矩. 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互动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J]. 东岳论

丛, 2005( 7).

④周秀慧, 王双全. 沿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优势问题及战略构想[ J]. 人文地理, 2006( 1).

⑤李世泰. 山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探析[ J]. 商业研究, 2007( 2).

⑥郭松海, 魏长民. 关于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几点思考[ J]. 山东经济, 2004( 3)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4216335.html, 2006年11月09日 11:27 《中国金融》 -本刊记者林铁钢 记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注意到,您近期指出“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那么,能否请您阐述一下我们应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城市化之间的相关关系? 蒋正华: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成为关系到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的重大因素。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被提到了世界各国首脑桌前,并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决策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环境问题而提出,见诸国际文件则开始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至今尚无一致公认的界定。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作出的解释是,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内容比较含糊,各方面可以按自己的认识加以解释,被各界广泛引用。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极为重视。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党和政府就从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面临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多重压力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中,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保护自然资源,二是保护生态环境。营建健康城市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节约型经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城市化是各国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寻求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在此期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左右。中国政府已将“城市化战略”列入发展规划,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迈向现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综合实力加强、国民经济总量增大、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到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9940万人。“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化均出现了“大跃进”。城镇化率进一步由15.39上升到19.3%。到1960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1.31亿人。新设城市33座,新设建制镇175个,城市达到208座,比1957年增加18%。这一时期提出了10-15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任务。决定以“人民公社”理念重新规划一切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数量迅速增多,城市工业普遍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均得到快速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开始出现。由于城市化速度太快,以至城市规划多变。市场经济急剧向计划经济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体制初步形成,城市化与市场化逐渐分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计划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消亡。“三面红旗”时期为初步形成的计划经济的自我调整期,计划经济已经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但也开始暴露集权指挥的弊端而进行自我调整,中央计划权力下放地方,市场经济也重新发挥有限的作用。整体看来,全国市场、城乡市场已经被行政体系与公有制企业分割。当时的城乡市场很据国营商业及合作社商业分工负责的原则,划分经营范围。即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市场归国营商业负责;集镇和农村的市场归合作社商业负责;一般县城及大的集镇,由各省根据不同条件,划归国营商业或合作社商业单独负责,或由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双方共同负责。城市化主要由工业化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偏重内地,偏重建设新城镇,偏重发展工业城市,重点是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第三阶段是“大调整”(1961-1965)与“大动乱”时期(1966-1977),为城镇化停滞、城镇乡村化与逆城镇化时期。在大调整时期(1961-1965),大量城市工业项目被取消或收缩,大量职工被精简,大量城镇人口被动员下乡。建制镇标准被提高,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被压缩。城市发展停止,城市建设停步,城市规划取消。1961-1962年,城镇化率由19.7%降为17.33%。1962-1965年,城镇化率只有微弱的上升,由17.33%升到17.98%。城市由208座削减到171座。精简近2000万职工和2600万城镇人口。大动乱时期(1966-1977),工业方面主要搞“三线建设”。为了配合“三线建设”,城市建设采取不要城市、不要规划的“山、散、洞”理念,开始了城市的乡村化、村落化建设,工厂与城市建在山沟里与山洞里,以消除工厂与城市特征,形成许多规模极小的工厂聚集点与工人居民镇,服务设施低标准,以消除城乡差别。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同时还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到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90%,城市数量达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已增加到81个,建制镇已发展到19244个。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来看,自建国以来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1965年的波折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国务院制定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提出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等都对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起着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状态是“严重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过低,城市数量过少;二是对广大人民的需要而言,现有的城市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者们大致提出了四种方案:(1)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说到底就是如何让9亿多农民城市化,如何让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小城镇,利用小城镇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的工业化,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区域城市化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区域城市化可以集中地区优势首先进行区域内部的城市化,然后再向周围扩散。(3)建新城市。前面已讲到,我国城市数量过少,建新城可以降低改造旧城的成本,使新的人群城市化。(4)城市现代化或再次城市化道路。让现有城市内部的城中村民、市民快速现代化、再次城市化,城市设施、经济、文化、环境设施现代化,不断与国际接轨,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 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我国不应走限制大城市发展、实行小城镇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而应该选择以发展大中城市和大都市带为主、以小城市和城镇为辅的模式。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分为三个层次:在具有优良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适宜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平原地区, 集中了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大部分, 以发展大中城市和以大都市为龙头的密集城市带, 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西部高寒、沙漠、草原和南方山岭地区, 以点状分布状态大中小城市并举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大都市带和点状城市的周围广大乡村地区, 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各地情况不一,同一地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城市化的具体操作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比如西部应该注重开发、建设,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东部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培养城市的人文气息。而在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上,西部人口分散,应该先进行小城镇建设,使人口实现初步的聚集,然后再进行小城市、大城市建设;而东部的一些城市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城市建设应该向周围扩散,比如建设一些卫星城。四﹑简单的结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我国的实践和经验也表明,中国新时期的城市化必须在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化理论的构建必须在新型现代性的视野下进行,以建设城乡结合、工农业结合的田园城市为基本目标,城市建设以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为前提,走出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效益统一的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摘抄 2006年07月13日星期四 09:47 1、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stiglitse在世界银行一次会上讲到: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是城镇化的起飞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到了这一阶段,城镇化将会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成倍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阶段,就意味着公用投资将超过私人投资,城市化将高速发展,经济社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规划方案出台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龙头高昂群雄并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下) ·培植高标号产业 集群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上)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台誓做经济增长第3极·[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创新春潮涌半岛山东省半岛城市群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滨州欲加盟山东半岛城市群目标:扩大半岛城市群腹地·半岛城市群聚六成投资山东成重要制造基地·个性就是生命力--建半岛城市群就应有一些个性鲜明城市·半岛城市群人 才联盟逐渐浮出水面人才一体化来日可期·半岛城市群副中心--烟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话题:环境硬优势与“人和”软力量·[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年内启动将组 合1+7都市圈·城市群与凹陷带:县级市--半岛城市群峰的隆起带·[济宁]三个层次两条主线鲁西南济宁都市圈呼之欲出·山东规划鲁西南济宁都市圈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一核两心壮 大优势集群鲁西南打造济宁都市圈·济宁都市圈大盘敲定以济宁为核心菏泽枣庄为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和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5月12日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战略定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空间结构为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信息产业已处于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还是一条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现代化(modmeziatoin)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始于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O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一巧%;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标准答案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 1.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2.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o D.城市群呈现连绵形态 ? 3.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4.在我国人口数量达到()可称之为大城市。(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0万人—20万人 o B.20万人—50万人 o C.50万人—100万人 o D.100万人以上 ? 5.由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经济学家廖士(A.Lsch)共同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是指()。(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在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B.在研究城市发展中,以地理位置中心区域为发展核心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C.在研究城市布局时,首先确定中心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D.在研究城市扩张时,探索最优资源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 6.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7.()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8.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9.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我国城市化道路和道路特点

中国城市化道路和道路特点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一、城市化起源与理论分析 (一)城市的产生与城市化 关于城市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说法,由于各国历史不同,所以学界没有统一年限。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从公元前3000年到希腊城邦的兴起为城市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个阶段从希腊城邦兴起到公元410年,即西罗马帝国灭亡;第三阶段是从公元410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从这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不同学科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经济学上认为城市化是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换;地理学上是指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①,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相关概念是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人口社会学中认为城市化从动态上看是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静态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比例;结构上指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分布。② (二)世界城市化(1950年以后)③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可以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划分。简单的看,可以将世界现代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大致分两种模式,一种是同步、滞后、过度城市化,一种是集中发展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建立卫星城。从1640年到1850年,世界城市化的代表国家是英国,欧美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在1850年至1950年,上世纪50年代以后则是亚非拉国家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但与经济增长速度关系很弱;第二是社会文化条件(社会制度、社会结构背景,例如我国的户籍制度)。 世界城市化特点有:1、城市化速度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2、城市人口稳步增长;3、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大都市圈出现;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三)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分析 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也起到了重大作用。首先是城市区位理论,区位论认为城市是不同的物质要素、生产资料在空间上的聚集,通过各个要素的聚集使整个系统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其中不同的子系统构成了城市④。第二,二元结构论,该理论代表人物有刘易斯、耶鲁大学的费景汉、拉尼斯⑤等人。他们认为城市化是由于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差异,特别是物质上的差距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二元结构论与人口迁移论有相似之处,但二元结构论强调工业部门吸收 ①《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版汪冬梅p17-18 ②《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四版佟新p249-250 ③附表一 ④《我国城市划化发展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黄升旗p17 ⑤费—拉尼斯模式是建立在对刘易斯模式的补充和发展之上的,认为刘易斯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而这两方面是农业劳动力转向现代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摘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分布的密集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该地区北接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南联长三角经济区,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土地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4244万,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2006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14484.52万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三市之和以及沪宁两市之和,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大。山东半岛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土地紧缺、水资源不足、无序竞争、缺乏整合等问题和挑战,如何加快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使其尽快成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我省面临的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山东半岛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格局,整合半岛城市群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全省区域发展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和城市密集区、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与物流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山东省的整体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入剖析了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宏观背景、存在问题和环境容量,通过对总体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进行统筹安排,为半岛城市群确定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发展目标,三个发展阶段,四个战略定位,六大发展战略,四条发展轴线,四类空间布局,六级规模结构,八项行动计划"。 一个发展目标:即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分目标为: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三个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促进8个设区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集的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城市群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2020~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四个战略定位: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在环黄海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之一,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中韩日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山东省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缘,是全面体现山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地带。六大发展战略: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以培育都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第12卷第4期2008年8月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P.C. Vol.12,No.4Aug.,2008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吴泽群(1977-),男,湖北黄冈人,中共中央党校组织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吴泽群 (中共中央党校 组织部,北京海淀100091) [摘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交往形式发展的必 然结果。中国人口多、地域广、人均资源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道路;必然性;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4-0095-03 一、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等新要求,为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在城市化道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具体国情,忽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导致对城市化过程的认识、发动和调整陷于盲动。当前,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是由于:第一,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城市化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高消耗方式,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市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难以通过海外移民减少人口压力,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大 城市集中式或郊区化蔓延式的城市化道路,而只能 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第三,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的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经历了较长时间,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而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市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所不允许的。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首先,我国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5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 2.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 得分:0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3.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o B.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 o C.要避免空间规划失衡、空间管治失控 o D.要经过科学规划,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城镇 ? 4.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 5.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6.()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7.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浅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浅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摘要: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强有力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发展趋势之一。城市化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被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的文化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一、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到1955年。这一时期,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是积极的,认为城市是进步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种认识的推动下,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上升到1955年的%。 第二阶段是1955年至1960年。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理论主要是反映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上,要求基建战线厉行节约,限制非生产性投资,致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城市化水

【城市规划】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内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张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范围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山东省内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范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关于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关于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强有力、持续时间最长的发展趋势之一,其水平的高低也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特点;解决建议 “十五”规划中把城镇化问题作为重点之一进行研究.推进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城市化进程既是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协调长期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而,认清和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对于保持我国城市化持续健康地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被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的文化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60年的曲折发展过程,其大体上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到1955年。这一时期,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是积极的,认为城市是进步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种认识的推动下,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55年的13.5%。 第二阶段是1955年至1960年。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理论主要是反映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上,要求厉行节约,限制非生产性投资,致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