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述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试述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试述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WORD 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

球, 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

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 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

卫 (先天性免 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

胞残

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

,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 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是一种具多用途多功能的细胞。作为体内

的 “清道夫”,它们会去除体

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他废料。它们是众多个细胞中首个 “呈递”抗原的,所以它其

一个重要的功能启动一个免疫反

应。 另外,作为一个分泌细胞, 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对于免 疫反应的调整和炎症的发展尤为必

需。 这是因为它们会大量地产生出一系列强劲的化学物质 (单核因子),其中包括酶、补体蛋白和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1。

树突状细胞( DC )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 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

DC 能有效激活初始型 T 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人体内大部

DC 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

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 DC 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

(包括体外加工)或 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 DC ,而成熟的DC 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 DC 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 与T 细胞接触并激发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

式, 可摄

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 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

如 fcR 、CR 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

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

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 T 细胞。 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

受 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 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 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

是, 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 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

13~25 个氨基酸的肽段,与 MHC-II 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 CD4+T 细胞。

巨噬细胞亚群的保护和致病作用

巨噬细胞亚群的保护和致病作用 【摘要】巨噬细胞位于人体组织中,在那里它们接收和处理异物,死亡的细胞和碎片以及为响应炎症信号招募额外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高度异质性的细胞,为响应局部微环境的信号,可以迅速改变它们的功能。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巨噬细胞介导的有序炎症的四个阶段:招募到组织;原位分化和激活;转化为抑制性细胞;组织稳态的修复。我们还讨论了抗菌防御中不同巨噬细胞亚群的保护和致病功能,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代谢和肥胖,过敏和哮喘,自身免疫病,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化和伤口愈合。最后,我们简介地讨论了人类巨噬细胞的异质性的特征。 单核吞噬系统由位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产生。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进入循环释放,几天之内,它们存在于整个身体的组织,包括脾,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单核细胞【1】储存池。当单核细胞通过内皮细胞从循环迁移和渗出,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DCs)。因此,单核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在稳态和炎症反应中补充组织定居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都是“专业”的吞噬细胞。专业与非专业吞噬细胞根据它们是如何有效地吞噬来区分【2】。分化为专业和非专业吞噬细胞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专业的吞噬细胞在表面上表达多种不在健康组织中发现的信号的受体检测。例如,清道夫受体是负责结合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调理病原体和细胞碎片。此外,专业的吞噬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TLR),但吞噬受体(即启动并协助吞噬力)和模式识别受体(PRRs,如Toll样受体,检测“非自我”或“伤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这些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涉及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包括仍是未知的吞噬细胞内下游的信号转导【3,4】。 单核巨噬细胞池内,巨噬细胞通常区别于树突状细胞是通过表面标志如F4/80(F4/80是由上皮细胞样模块,类粘蛋白,激素受体样序列1(EMR1)被编码,并且F4/80是小鼠中一些但不是所有的巨噬细胞中一个有用标志)、CD11b、CD18(也被称为MAC1)、CD68和Fc受体的差异表达(表1)。然而,目前很少有任何已知的标记组合可以明确地从髓系树突状细胞中分离巨噬细胞,因为这些细胞群存在于普通髓系祖细胞的连续发展中(专栏1;表1)。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提供了健康和疾病中各种巨噬细胞亚群的稳态、保护和致病功能的概述,并讨论了目前对于了解巨噬细胞异质性和效应器功能的全面特征的障碍。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 处理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第一节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第二节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基本概念 ●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s):在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T、B淋巴细胞的协同作用,还需 要另一类细胞的协助,遂将该类细胞称为辅佐细胞。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 依据:表面膜分子表达的特点与功能差异。 ●专职性APC: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能组成型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粘附分子,具有显著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 ●非职性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及间皮细胞等,在炎症过程中或IFN-γ等CK作用下,也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以及粘附分子,并具有一定的抗原处理和提呈能力。表达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属于一类特殊的非专职性APC,称为CD8+T细胞的靶细胞。

●胞吞作用:细胞膜接触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后,将其包围形成小泡并吞人细胞的转运过程,又称内化。胞吞作用包括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及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等三种方式。 ●MHC II类器分子腔室(MⅡC ):是抗原提呈细胞内的一种富含MHC II类分子的多层膜结构,具有某些溶酶体特性,是抗原肽与MHC II类分子结合的主要部位。

●蛋白酶体:通常以20S形式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细胞内,在内源性抗原的降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负责将溶酶体外的蛋白抗原降解为多肽。 ●TAP:即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是由TAPl 和TAP2组成的一种异二聚体。TAPl和TAP2各跨越内质网膜6次,共同形成一个“孔”样结构,依赖ATP对多肽进行主动转运。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具有强大的T细胞激活能力,并能活化初始型T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成熟、刺激Th细胞及NK细胞活性。能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它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的抗肿瘤效应。因此,利用树突状细胞制备肿瘤疫苗可望提供一种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中树突状细胞疫苗予以综述。[关键词]树突细胞;肿瘤;免疫疗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起源于骨髓,正常组织里面含量极微,高度表达MHC-I和MHC-II,共刺激分子,因而可以高效提成抗原,并且能有效的刺激静息的T淋巴细胞诱发的初次免疫应答,因其胞膜向外伸出许多星状突起类似于神经细胞的树突,因而得名。DC首先由Steinman和Cohn【1】于1973年从小鼠脾脏中分离出,是与巨噬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白细胞形态、功能相异的重要免疫辅佐细胞。DC是免疫应答中重要的免疫细胞,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cells,APC),也是体内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对于维持正常机体免疫系统的自身稳态起着重要作用【2】同时,作为机体免疫的始动者,DC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免疫缺陷方面,激活T细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9]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DC已成为生物医学界研究抗肿瘤免疫的热点之一。目前。DC疫苗已成为极具潜力的癌症及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已有多项疫苗进入I、Ⅱ期临床研究阶段。但由于缺少客观的临床疗效的证据,使DC疫苗还不能进入Ⅲ期临床实验[3] 但是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DC对肿瘤细胞抗原处理、提呈以及识别的分子基础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1 DC的生物学概括 目前研究认为,按来源可将DC分为髓性树突状细胞(marrow dendritic ceil,MDC)和淋巴细胞性树突状细胞(1ym—phocyte dendritic ceil,LDC),其中,MDC来

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指具有摄取、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又称早期的医学研究发现,在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T、B淋巴细胞的协同作用,还需要另一类细胞的协助,遂将该类细胞称为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s)。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为辅佐细胞。 分类 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⑴树突状细胞; ⑵单核/巨噬细胞;提呈细菌抗原 ⑶B淋巴细胞; 2.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⑴内皮细胞; ⑵成纤维细胞; ⑶上皮及间质细胞; ⑷嗜酸性粒细胞。[1] 抗原提呈MHCⅠ类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2.MHCⅠ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3.MHCⅠ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与多肽提呈。[1] MHCⅡ类 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2.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3.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1]

交叉致敏 交叉致敏也称为抗原交叉提呈,主要是指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并通过MHCⅠ类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1] CD1分子 脂类抗原不能被MHC限制的淋巴细胞识别,可于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CD1分子结合而被提呈。[1] 树突细胞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能够直接刺激初始T细胞,是免疫应答反应的始动者; 2.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3.髓系DC主要参与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系DC通过分泌高水平Ⅰ型干扰素主要 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 4.非成熟DC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而成熟DC抗原提呈功能强。[1] 提呈过程 APC表达已被处理的抗原多肽,供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此为抗原提呈。以巨噬细胞为例,可将抗原提呈过程分为3个阶段。 1 抗原摄取: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吸附,吞饮等途径摄取外源性抗原。 2 抗原加工处理:抗原在巨噬细胞内被降解,暴露免疫原性多肽,后者与APC中产生 的HLA-II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被转运至APC表面。 3 抗原提呈:TH细胞的TCR特异性识别HLA-II分子-抗原多肽复合物。

试述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WORD 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 球, 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 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 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 卫 (先天性免 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 胞残 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 ,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 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是一种具多用途多功能的细胞。作为体内 的 “清道夫”,它们会去除体 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他废料。它们是众多个细胞中首个 “呈递”抗原的,所以它其 中 一个重要的功能启动一个免疫反 应。 另外,作为一个分泌细胞, 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对于免 疫反应的调整和炎症的发展尤为必 需。 这是因为它们会大量地产生出一系列强劲的化学物质 (单核因子),其中包括酶、补体蛋白和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1。 树突状细胞( DC )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 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 DC 能有效激活初始型 T 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人体内大部 分 DC 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 增 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 DC 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 原 (包括体外加工)或 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 DC ,而成熟的DC 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 DC 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 与T 细胞接触并激发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 式, 可摄 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 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 如 fcR 、CR 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 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 的 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 T 细胞。 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 受 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 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 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 是, 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 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 13~25 个氨基酸的肽段,与 MHC-II 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 CD4+T 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APC)是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一MHC复合体的任何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捕获、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至T细胞。多指巨噬细胞(MC)、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等能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抗原呈递细胞,其他抗原呈递细胞如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各种上皮及内皮细胞等则称为非专职性的抗原呈递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既能通过MHC I类分子呈递抗原,也能通过MHCⅡ类分子呈递抗原。不同抗原呈递细胞在加T处理和呈递抗原中有不同特点。 1.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在体内分布最广,在免疫应答的全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它能主动吞噬和清除颗粒性外来抗原和(或)直接杀伤病原微生物,因而具有较B细胞更有效地内化、处理和呈递颗粒性抗原的特性。巨噬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的许多特异性的载体蛋白和通道,使小分子或离子能有效地出入细胞。而其摄人大分子和颗粒状或细胞状物质时主要通过胞吞作用(endocytosis)形成吞噬体来完成。 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或吞饮泡合并。形成次级溶酶体,或称吞噬溶酶体。外来抗原首先在这个酸性环境中被某些蛋白酶降解为多肽片段(10~l5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细胞内合成的MHCⅡ类分子携带抗原肽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因此,外来抗原经巨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是诱发免疫应答的先决条件。此外,在抗原呈递过程中,巨噬细胞产生的IL一1可以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产生的干扰素参与调节免疫功能。 2.树炙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很强的启动天然T细胞应答的麓力.对阱免疫功能的研究表明,静息T细胞活化需有DC上的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静息T细胞只能接受树突细胞刺激而出现应答,而活化的T细胞可对多种抗原呈递细胞产生应答新鲜分离的DC或未成熟的DC不具有启动静息T细胞应答的功能,但具有强大的抗原摄取能力,并随即将抗原加工处理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多肽。随着向淋巴器官的迁移.DC细胞逐渐成熟,抗原呈递能力逐渐增强。活化的DC细胞表面产生3种类型的蛋白质分子:①MHC、蛋自,呈递外源抗原到TCR;②共刺激蛋自,将补体受体结合到T细胞表面:③细胞一细胞间黏附分子,使T细胞结台到APC上。这些蛋白质促使T细胞活化为效应细胞或记忆细胞。 DC主要通过MHCⅡ类途径呈递外源性抗原,激活MHCⅡ限制的CD4一T车巍(Thl);也通过交叉呈递(cross presetation)使外源性抗原进入MHC I类途径.从而簪讣源性蛋白质抗原呈递给CD8+T细胞,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CTL。DC另一重要的特三是它能表达除MHC分子外的其他辅助分子,在呈递 抗原和提供共刺激信号以及在激发免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3.B淋巴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

树突状细胞培养与鉴定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磁珠分离方法获取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使之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的方法,并对培养的细胞从形态,表型,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鉴定,从而探索出一套较成熟的dcs的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取白细胞悬液中的白膜层,然后通过磁珠分离的方法,收集高纯度的单核细胞。在细胞因子gm-csf和il-4的刺激下,将细胞培养至7天左右,收集细胞进行流式分析,并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鉴定细胞是否为树突状细胞。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培养第7天,大部分细胞呈单个悬浮,并有明显的毛刺样突起。流式分析发现细胞高表达dc表面特异性抗原 cd80,cd86,hla-dr,并且不再表达单核细胞表面抗原cd14,细胞纯度约为93.12%。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显示dcs可明显刺激初始型淋巴细胞增殖。结论通过磁珠分离的方法获得单核细胞并利用 gm-csf和il-4细胞因子诱导可成功培养出纯度高的树突状细胞。【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磁珠;流式 molecular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dritic cells differentiated from highly purified blood monocytes. 【abstract】 objectives:to develop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generate human dendritic cells (dcs) from highly purified cd14 + monocyte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ethods:monocytes were purified by negatively sorting

第十四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十四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一选择题 【A型题】 1.目前所知机体内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细胞是( ) A.B淋巴细胞B.库普弗细胞C.DC D.MQ E.内皮细胞 2.与内源性抗原提呈密切相关的分子是( ) A.MHC I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C.FcγR D.mIg E.C3 bR 3.与外源性抗原提呈密切相关的分子是( ) A.MHC I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C.FcγR D.mIg E.3 bR 4.巨噬细胞主要是通过以下哪一种方式摄人和消化细菌的( ) A.胞饮作用B.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C.泡膜运输的方式D.巨吞饮作用E.吞噬作用 5.下列哪一种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 A.MQ B.DC C.B淋巴细胞D.内皮细胞E.以上均不是 6.下列哪一种巨噬细胞表面分子参与其吞噬作用( ) A.MHC I类分子 B.CKR C.GM—CSF受体 D.FcγR E.MHCⅡ类分子 7.B淋巴细胞摄取抗原与下列哪一种膜分子有关( ) A.mIg B.FcR C.MHC I类分子 D.黏附分子 E.以上均不是 8.DC细胞通过分泌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促使T细胞分化为Th l细胞( ) A.IL-l0 B.IL-4 C.IL-1 D.IL-1 2 E.IL-1 5 9.在DC细胞内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的结合部位主要是( ) A.吞噬小体 B.MⅡC C.溶酶体 D.内质网 E.蛋白酶体 l O.可用于LC的鉴定的是( ) A.MHC分子 B.CD83 C.Birbeck颗粒 D.CDl a E.CDll c l 1.下列哪一种分子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 A.FcR B.CDll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是外周血单核细胞浸润到实体肿瘤组织中而演变成的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基质细胞中占很大的比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前多认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呈递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从而清除肿瘤。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AM并未发挥抗肿瘤作用,而是通过分泌特殊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作用于肿瘤相关基质或内皮细胞,参与了促肿瘤发展、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诱导肿瘤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免疫抑制等过程。这些已提示研究者TAM可能是一个进行人为干预的治疗肿瘤的新靶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彻底阐明肿瘤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并探索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1.TAM 的来源 自从 Rudolf V irchow 首次发现肿瘤组织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后 ,有学者由此将慢性炎症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联系起来。目前研究发现, 炎症细胞是肿瘤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 TAM、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其中, TAM 是肿瘤间质中数量最多的炎症细胞群 ,约占炎症细胞总数的30% ~50%左右。TAM 来源于外周循环血中的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招募、分化、存活和增殖组成了TAM 形成的过程。 单核细胞的招募与许多肿瘤来源的趋化因子有关,如 CC 趋化因子配体 2 ( CC chemokines ligand 2, CCL2, 又名 MCP - 1 )、CCL3 已经在许多人类肿瘤中发现, CCL2 表达与 TAM 浸润数量、区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预后呈正相关。Nesbit等认为低水平的 CCL2 对肿瘤形成起主要作用, 而高表达的CCL2是促进 TAM 浸润和肿瘤生长的主要动力。则当单核细胞迁移到肿瘤组织后 ,便在肿瘤微环境中分化成为巨噬细胞,即TAM。单核细胞的分化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局部缺氧,高乳酸等条件密切相关。其中,肿瘤细胞或间质细胞分泌的L-10起到了开关作用,它能诱导单核细胞分化成TAM而不是树突状细胞。 2.巨噬细胞的活化类型 在不同的环境中,巨噬细胞可以发生不同性质的活化,成为具有不同分子和功能特征的亚群。活化的巨噬细胞至少包括2种类型: (1)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 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 caMphi) ,又称 M1 巨噬细胞。caMphi 需要双信号:IFN-γ和外源性TNF或内源性TNF诱导剂。caMphi能分泌NO、反应氧中介物等杀伤分子,以及多种炎症因子 ( I 2 、I2、L2、I2和TNF等)和趋化因子,还能表达大量的 MHCⅡ和B7分子,可以高呈递抗原, 从而参与Th1型免疫应答, 杀伤感染病原体和肿瘤细胞。 (2)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 ( 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 aaMphi) , 又称M2 巨噬细胞。aaMphi不需要双信号, 但需要有合适的诱导剂,如L-4,L-13,L-10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和TGF-β等。最近,sica等将M2巨噬细胞又分为3类:(1)M2a 型:刺激信号是L-4和L-13,诱导TH2 型免疫反应,在过敏性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免疫中起主要作用。(2)M2b型:刺激信号是免疫复合物和Toll样受体或L-IR配体,介导TH2型活化和免疫调控。( 3 ) M2c型:刺激信号是L-10,介导免疫调控,参与基质沉积和组织修复。 3.直接或间接诱导表型改变TAM(M2)转变为M1 有研究者报道,由于一种在活化的T淋巴细胞高表达的分子CIM0配体(CIMO ligand,CIMOL即CDl54)与单核一巨噬细胞CD40的相互作用可促使后者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阻断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CD40一CD40L相互作用可导致巨噬细胞IL—lB的产生受到

夜大免疫第11章APC复习题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A型题 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通常是指 A.能够组成性表达MHCⅠ类分子的APC B.能够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的APC C.能够诱导性表达MHCⅠ类分子的APC D.能够诱导性表达MHCⅡ类分子的APC E.能够诱导性表达MHCⅡ类和Ⅰ类分子的APC 2.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专职APC是 A.内皮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病毒感染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肿瘤细胞 3.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非专职APC是 A.B细胞 B.巨噬细胞 D.滤泡树突状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 肿瘤细胞 4. 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 A.髓样树突状细胞(mDC) B.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 C.滤泡树突状细胞(FDC) D.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 E.间质树突状细胞 5. 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专职APC是 A . 滤泡树突状细胞 B. 巨噬细胞 C. 间质树突状细胞 D. 朗格汉斯细胞 E. 并指状树突状细胞 6. 摄取抗原和迁移能力最强的APC是 A . 滤泡树突状细胞 B. 并指树突状细胞 C.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D. 间质树突状细胞 E. 朗格汉斯细胞 7.分布于皮肤、黏膜组织中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称为 A . 滤泡树突状细胞 B. 并指树突状细胞 C. 朗格汉斯细胞 D. 间质树突状细胞

E. 隐蔽树突状细胞 8. 分布于淋巴结深皮质区的树突状细胞称为 A . 滤泡树突状细胞 B. 并指树突状细胞 C. 朗格汉斯细胞 D. 间质树突状细胞 E. 隐蔽树突状细胞 9. B细胞有别于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特点是 A. 可通过清道夫受体摄取抗原 B. 可通过调理性受体摄取抗原 C. 可通过巨胞饮作用摄取抗原 D. 可通过BCR识别摄取抗原 E. 可通过Toll样受体摄取抗原 10. 树突状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 A.CD8+CTL B.CD4+Th2细胞 C.CD4+Th1细胞 D.CD4+记忆T细胞 E.CD4+ /CD8+初始T细胞 11. B细胞区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 A.CD4+Th1/ Th17细胞 B.CD4+Th2/Tfh细胞 C.CD4+初始T细胞 D.CD8+初始T细胞 E.CD8+记忆T细胞 12. 巨噬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 A.CD4+Th1细胞 B.CD4+Th2细胞 C.CD4+Tfh细胞 D.CD4+CD25+nTreg细胞 E.CD4+ /CD8+初始T细胞 13. 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 A.内体-溶酶体 B.MHC II类器室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E.蛋白酶体 14.可介导内源性抗原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A.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 B.蛋白酶体(proteasome) C.内质网氨肽酶(ERAP) D.TAP相关蛋白(tapasin) E.内质网蛋白(ERp57)

10第10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

第十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APC提呈抗原的来源不同,可将抗原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来源于抗原APC之外,如吞噬的细胞、细菌或某些自身成分等;后者是APC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所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以及胞内某些自身成分等。 1.内源性抗原由广义抗原提呈细胞(靶细胞)经________途径提成,此途径又称为_________途径;提呈的抗原肽由_________T细胞识别。 2.外源性抗原由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经________途径提成,此途径又称为 _________途径;提呈的抗原肽由_________细胞识别。 3.专职APC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 能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细胞有一个重要标记,它是 A.表达MHC-I类分子 B.表达MHC-II类分子 C.FcR D.C3bR E.抗原特异性受体 2. 淋巴结中能提呈抗原的细胞有 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T细胞和巨噬细胞 C.巨噬细胞 D.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E.巨噬细胞和Th细胞 3.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A.促进T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 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

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 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E.将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 4.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DC是重要的专职APC B.FDC滞留抗原-抗体复合物于细胞表面,有利于B淋巴细胞摄取抗原 C. DC提呈外源性抗原能力强 D.DC提呈内源性抗原能力强 E.DC是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 5.下列哪种物质与MHC- II 类分子抗原提呈有关 A. Ii B.LMP C.TAP1 D.泛素 E. TAP2 6.关于APC提呈抗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内源性抗原经APC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 B.内源型性原经APC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 FDC向B淋巴细胞提呈抗原-抗体复合物 C. 脂类抗原与CD1结合,由APC提呈给CD4+T、CD8+T、CD4-CD8-和NK1.1T 细胞。 D. 记忆性B细胞将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h2细胞 E. TAP参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的处理 7.抗原提呈细胞膜上与提呈外源性抗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是: A. MHC- I 类分子 B. MHC- II 类分子 C. BCR D. TCR E.Fc R 8. 抗原提呈细胞膜上与提呈内源性抗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是: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带参考文献)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APC),1973年Steiman和Cohn首次从脾脏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白细胞,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突状突起,故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C膜表面高度表达MHC的I类和MHCⅡ类分子以及其他多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因子,DC能有效摄取、加工、提呈抗原,并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并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DC的免疫应答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结构功能免疫激活免疫耐受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人们认识到树突状细胞是机体抗原提呈细胞中最主要的和最有效的成分,在调控机体细胞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开启免疫反应的始动细胞,也是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DC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DC的生物学特征 1.1 DC的来源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DC的来源主要起源于两种途径:1)骨髓来源的DC,大多数DC 来源于骨髓,由骨髓CD34+细胞分化而来,数量较少仅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以下。骨髓CD34+具有双潜能,由M-CSF可诱生为巨噬细胞,而由Ⅵ-CSF/TNF-α可诱生为DC。骨髓来源的DC 分布广泛,外周血中存在有骨髓来源的DC前体细胞,DC前体细胞进入外周血后进一步分化成熟。2)淋巴组织来源的DC,是胸腺中分离的前体细胞发育而来,表达低水平的CD34,无其他T细胞标志,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T细胞居留区,这类细胞可能与自身及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有关。 1.2 DC的形态特征及表面标志 不同发育阶段的DC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谢遵江等在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观察研究中,在无菌条件下提取小鼠骨髓细胞进行分化增殖,在光镜下观察。培养7天后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周边刺突十分明显,突起较粗大,分支较明显,细胞形态似星形或梭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聚集生长。培养14天后,大多数细胞出现悬浮生长,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培养的树突状细胞比淋巴细胞大,直径在10 ~ 20μm之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形似“海星”。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表面突起增多,细长,分支较多,呈蔓状分布于细胞表面,形似树枝状。 1.3 DC的亚群 DC的亚群的分化过程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根据分化途径的不同可分为髓系DC(MDC) 和淋巴系DC(LDC) 髓系DC的分化发育分为3个阶段:前体阶段、未成熟期、成熟期。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体内DC(主要位于非淋巴组织)处于非成熟状态,未成熟的DC表达低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不能激活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但具有极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在外源性抗原、炎症刺激因素等共同影响下,它们能从非淋巴组织进入次级淋巴组织并逐渐成熟。DC的成熟过程和迁移过程是同时发生的。进人次级淋巴组织后,在适当的刺激因素下,DC 逐渐成熟。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MHC-I、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粘附分子等,并能分泌IL-12、IL-l、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对激活T细胞并使其增殖分化是必不可少的,而成熟的DC几乎不再有吞噬能力。总之,DC在迁移成熟的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摄取抗原能力逐渐下降,而呈递抗原能力逐渐增强。淋巴系DC与T、B 细胞具有共同的前体细胞,主要存在于胸腺及T 细胞丰富的淋巴结区。CD40L 刺激LDC后可促使CD8+ T 细胞分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浅谈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是一种具多用途多功能的细胞。为体内的“清道夫”,它们会去除体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他废料。它们是众多个细胞中首个“呈递”抗原的,所以它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启动一个免疫反应。另外,作为一个分泌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对于免疫反应的调整和炎症的发展尤为必需。这是因为它们会大量地产生出一系列强劲的化学物质(单核因子),其中包括酶、补体蛋白和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

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 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 个氨基酸的肽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CD4+ T 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分析CD123+(抗IL-3受体α链)和CD11c+树突状细胞亚群 概述 树突状细胞(DC)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抗原,进行加工,并向T淋巴细胞呈递。其它抗原呈递细胞也有此功能,如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但是,与其它细胞不同的是,DC细胞具有诱导初发免疫反应的独特功能,例如,可以活化处女T细胞(Naive T cell)。DC细胞存在于外周淋巴组织中,已在血液和非淋巴器官中发现了不同类型的DC细胞,并被认为是淋巴组织中细胞的前体。 由于血液和组织中DC细胞含量少,且缺乏特异的DC标记物,所以DC细胞的研究非常困难。因此,关于DC细胞的了解主要来自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和/或阴性选择富集后的DC细胞的研究。这些过程利用了DC细胞的密度和黏附特征,和在一定细胞因子条件下的选择性生长,或缺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系列标记物的表达。但是,这些方法中DC细胞的产率和纯度较低,且费时费力。而且,这些操作可以影响细胞的功能,并且无法做DC细胞含量的定量分析。 最近的报告发现在活化DC细胞和血液或淋巴细胞分离培养的DC细胞表面CD83和CMRF-44高表达。CD83和CMRF-44可以作为DC细胞的活化标志物,但在体内或未处理的细胞上没有特征性表达,或表达水平很低。在对新鲜分离的DC细胞的研究中,发现IL-3Rα在淋巴器官的DC细胞上有特异表达。从人类外周淋巴组织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主要是此类DC细胞。IL-3Rα(CD123)抗体可以用来进行免疫磁珠分选,从外周淋巴组织制备的单个核细胞样本中,将CD123+ DC细胞进行200倍富集。CD123抗体还可以用来做免疫组化分析,特异识别滤泡外T细胞富集区的CD123+ DC。在外周血中也有CD123+ DC细胞,与以前所说的CD11c- DC细胞和CD33dimCD14-CD16- DC细胞是同一类细胞。 由于缺乏DC特异性标记物,目前仍然不清楚DC是否是自成一系的一类细胞。DC细胞既可以由成熟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生成,也可以由未分离的CD34+干祖细胞经GM-CSF和TNF-α培养得到。使用CD123抗体,发现有一群CD34+ DC 样幼稚细胞。这群细胞与CD34+干祖细胞的区别是可以发育成Langerhan细胞样DC。因此,根据CD123强染,可以识别出一类人类DC细胞,它是不同组织间DC细胞的连接桥梁。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A 5.D 6.C 7.B 8.A 9.B 10.D 11.C 二、名词解释 1.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2.professional APC:即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 3.抗原加工/抗原处理:抗原提呈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等靶细胞将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膜表面,这一过程称为抗原处理。 4.抗原提呈:在APC或病毒感染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T细胞表面的TCR特异性结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三、填空题 1.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2.内源性CD8+外源性CD4+ 3.髓系DC 淋巴系DC 4.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耐受的维持和诱导 5.交叉提呈CD1分子 四、简答题 1.试述内源性抗原是如何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PSMB和TAP 在其中各有何作用? 内源性抗原→蛋白酶体(PSMB)降解→抗原肽(8~12aa)→TAP转运至内质网内→与MHC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8+T细胞

PSMB8/9降解内源性抗原,TAP1/2转运抗原肽至内质网内。 2.试述外源性抗原是如何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外源性抗原→APC识别与摄入→形成内体→与溶酶体融合→内体/溶酶体中降解→抗原肽(13~18aa)→抗原肽与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

抗原呈递过程中病毒免疫逃避研究进展

摘要抗原由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并加工成肽分子,以mhc-肽分子复合体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由t细胞上tcr识别,激活特异的ctl。病毒基因可编码某些蛋白作用于该过程,进而逃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本文综述了这一过程中抗原呈递、逃避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免疫是生物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免疫系统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通过一系列免疫应答过程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通常,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免疫系统在干扰素的介导下清除病毒抗原。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clt 关键表位的改变,多肽抗原与mhc的结合受表位的突变,多肽抗原与mhc的结合受到抑制,或tcr的识别过程受到影响,则可能影响免疫应答过程而导致病毒逃避现象的产生[1-3]。对一些病毒基因组结构的分析表明,许多病毒可以编码一些细胞内免疫调节的子的同系物,避免了免疫系统的攻击。本文综述了抗原呈递过程中,病毒编码蛋白所引起免疫逃避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病毒抗原的加工和呈递过程 病毒抗原的加工和呈递在免疫应答赛程中起中枢作用。它包括apc摄取抗原加工成多肽分子,mhcⅰ或mhcⅱ灯分子将抗原信息分别呈递给cd8或cd4细胞,激活特异性t细胞反应等一系列过程。该过程又分为mhcⅰ和mhcⅱ类分子限制性抗原呈递两条途径[4]。 二、抗原呈递过程中的病毒免疫逃避 在依靠mhcⅰ类分子限制的cd8+细胞毒t细胞来清除被病感染的细胞这一过程中,病毒编码了一些蛋白产物来影响抗原呈递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蛋白酶降解作用、抗原多肽的运输、mhcⅰ类分子的形成等),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1.病毒编码蛋白影响蛋白酶酶解作用:蛋白酶酶解外源性抗原成分产生抗原性多肘是抗原加工和呈递的第一步。在人巨细胞病毒(ccmv)感染的细胞中,能表达一种病毒磷蛋白pp65,该蛋白能抑制hcmv特异的t细胞抗原表位的产生,无法生成能力mhcⅰ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肽[10]。而eb病毒在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编码一核抗原(ebna1),其中包含一个gly-ala 得利区域,此重复区域能通达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的途径而影响抗原性多肽的产生[11]。 2.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抑制抗原多肽原运输:蛋白被酶解成抗原性多肽后,需由tap运至内质网腔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单纯疱前病毒(hsv)感染细胞后,其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产物icp47能有效抑制抗原肽转运者tap对抗原性多肽的转运作用,从而阻碍了抗原多肽和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内的结合,使ctl不能有效地识别hsv感染孤细胞[12,13]。icp47对tap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icp47能以较抗原多肽更强的亲和力同tap上的残基结合。 3.病毒编码蛋白阻止或破坏多肽-mhcⅰ类分子复合体的形成:抗原多肽与mhcⅰ类分子在内质内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必须被送到感染细胞表面才能被ctl所识别。而人巨细胞病毒基因组中us(unique short)区域内的即刻早期基因能编码一个内质网残基蛋白us3,us3能同mhcⅰ类分子结合,使mhcⅰ类分子不能移出内质网腔,使感染细胞表面不能吴现抗原多肽mhcⅰ类分子复合体[14]。有趣的是,鼠巨细胞病毒(mcmv)基因编码的早期蛋白us11也是一个内质网残基ⅰ型转膜糖蛋白,却能以较强的转运能力将mhcⅰ类分子的重链移出内质网腔,使之被细胞质中的n0聚糖酶和蛋白酶体所破坏[15]。另外,亦有研究表明,hcmv、mcmv编码的mhcⅰ类分子的同源体ul18和m144能够在体内对nk细胞产生抑制作用[16;17];而缺乏m144的mcmv能被nk细胞识别并清除。 三、胞内途径中的病毒免疫逃避 mhcⅱ类分子限制的抗原呈递多与胞内途径相关联。病毒某些基因编码蛋白能直接或通过控制细胞因子的产生不控制胞内途径。白细胞介素-10(il-10)能够抑制mhcⅱ类分子从胞内结构中向细胞表面的补充。结晶结构分析表明,eb病毒基因bcrf1编码了一个胞内il-10的同系物,称为病毒il-10(vil-10),也能阻止抗原多肽结合的mhcⅱ类分子在感染细胞表面的显现[18]。而另一研究结果却表明,eb病毒的vil-10也能同呈递过程中,降低tap1在

第11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11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APC抗原的与理及处呈提 学教点重? 原提呈、抗原提抗细呈胞概的?念抗原提细呈胞特的性和功? 内能源性、外源抗原提呈性径途 原抗提呈胞 细?nAtien grPesneitngC ell? 能加工够原抗以抗原肽并-MHC子分复物合的形将式原抗肽提呈T淋给细巴的胞一类胞。 细表达?MC-HI类分子I 向C?4+DT细胞提呈原抗 专职 C 非专职P(靶细C)胞 ? 所有有细核?胞MH -IC分类子? 向DC8+T细提呈抗原胞 抗原提呈细胞 ? 专职PAC ?非职A专C P 职APC 专 专A职PC ——树突状细胞 并指 状CD(淋组织巴)朗中汉格斯胞细C(主L要分布皮于肤) 树突状细的胞成熟过程 未成熟C与D熟成CD的比较未成 D熟 FCc体受表的达甘露糖体受表达的M C II类分子H表的

半达期细寿膜胞表面(分)子目数共刺激分的子表抗原摄取、加工达能力抗原提呈能力的主要功 成能熟DC /- -/++ ++大 1于00时小~ 71×0 ++ 6-/+ + +呈抗原提 + ++ ++约10 小时 ~06 1-+ /++ -+/ 取、摄工加原抗 专A职C ——树P状细胞突 ?能功 ? 别、识取摄和工抗原加?抗原提呈免与激活疫 ? 初始为细胞Tn(?av eT cel)l供提活的化启动号信 ? 疫调节免用作? 免耐受的疫诱与导维持 专职 AP——C噬细胞 巨?止巨噬静细 胞? 表低达平MHC-I类分水子M、HC-I类I子分共和激分子 ?刺活激后巨的细胞噬? 诱导 表达MHC性I类-分子MH、CII类分-、子协刺同激子分及附粘子。 分专职PC—A—B淋巴胞 细?提呈可溶抗性原。?组成表达性MC-HII类分子I,-L诱导后4增强。? 抗原受与体原抗联并交由细T提胞协助后供,导性表诱协达刺激分子。同 类专职A三P的特性C功能和 专职ACP ?三专职类PAC特的性功和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