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变迁在计划生育标语中的体现

社会心理变迁在计划生育标语中的体现

社会心理变迁在计划生育标语中的体现
社会心理变迁在计划生育标语中的体现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中国社会今天面临的转型,不只是经济、政治层面的转型,还是一场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的转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的变迁。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导致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历经许多次极大的震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在趋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向趋于严重的失衡,失范和失控之中。”[1](P..551)本文拟从计生标语转变的角度探讨中国民众在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变迁中社会心理的变化。

一、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的分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巨大的成绩与我国基层广大的计生工作者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要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国家进行全国性的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的使用是计生工作者的首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规范的社会压力和信息社会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心理”[2](P..321)。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接受这一基本国策,就应该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教育宣传。计划生育口号标语就是直接而有效的手段,计生标语经常见诸新闻媒体以及大街小巷,为民众喜闻乐见,应该说计生标语的广泛使用,对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国策起到了深入民心的作用,而不同时期的计生标语也反映了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笔者根据常见的计生标语,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正面的计生标语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男女平等,推进社会进步”、“少生孩子多栽树”、“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珍惜土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

策”、“见证怀孕,持证生育!”诸如此类的计生标语是正面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这些标语体现了国家在计生方面的政策方向,充分说明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二)极端的宣传标语

“超生就扎!”、“一人结扎,全家光荣”、“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坚决打击流产女婴!”、“对不自觉落实环扎及缴费的对象,坚决实行实物抵顶,断水断电,封屋捉人等强制措施”如此的计生标语却是极端的冷漠、生硬,带有强迫性,而且根本不能体现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质,让人产生极大的反感情绪,表达方式相当的极端。

大体上看,以上计生标语带有强烈时代特征,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变迁。

二、计划生育标语折射出的社会心理

(一)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计生宣传标语表现出的社会心理

我国早期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多是极端、冷漠、生硬的语气,这些极端标语充分反映出标语制作者麻痹、冷漠的心理。而这样的标语作为我国宣传政策的工具,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说明它们代表当时一定的社会大众的心理。如此表现我们可以认为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失范”的社会心理。

笔者认为这种心理的出现与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社会在最短的时间里体验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当时的中国在经过长期的封闭、停滞乃至倒退后,又突然面对改革开放,面对一个急速发展的外部世界,这种强烈的反差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体验只有中国的民众体验的最为彻底。许多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把这样的经历称之为“文化震荡”。“文化震荡”的体验能使人们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面前张皇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麻痹与震颤。甚至于对人的人格及人的社会行为都有着重要

2009年第3期(总第172期)

No.3,2009

(General No.172)

世纪桥

Shi Ji Qiao

社会心理变迁在计划生育标语中的体现

巫滨利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本文拟从计划生育宣传标语转变的角度探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标语也不尽相同,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总体上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而且从现代的计划生育标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我们还看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初步具有了现代化心理的特征。

关键词: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社会心理;失范;现代化

收稿日期:2009-01-16

作者简介:巫滨利(1981-),女,广西玉林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

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变迁中最为常见的三种人格取向是:进取型、守旧型和反社会型。”[2](P..529)早期极端的计生标语反映出来的就是守旧型人群的社会心理,如“一人超生,全村结扎!”、“一人结扎,全家光荣”,与文革时期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如出一辙,“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与“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是同一语调。说明这时的民众面对社会的变迁,无法做出相应的转变,当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时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而以往的经验就是“文革”的烙印。因此,这些标语的表现方式与过去历史上的宣传标语惊人的相似。这种表现就是人们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无法适从,产生心理失衡面对新生的事物只能作出“怀旧的、以不变应万变和偏执的”心理。

当然在改革大潮中也不乏进取型的社会人群,而且这些人群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才是社会的主流。在计生标语中我们看到的正面标语如“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则反映出这些标语制作者了解并理解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可以说,他们能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重新调整自己,再社会化的能力很强,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但从这些标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思维还是相当的狭隘,只懂得或是只敢引用国家颁布政策的文件中的内容作为宣传的标语,诸如“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也说明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社会心理还是处于“失范”状态,即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以至于计划生育工作者用粗暴的、冷漠的、命令式的计生标语去苛求人们的生育行为。

(二)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的计生标语反映的社会心理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同时计划生育工作也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前文所提到的正面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如“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等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宣传与热火朝天搞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心理开始在“失范”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自主意识”开始觉醒了,不再像20世纪70年代那样只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之类的宣传标语,思维有所开拓。而像“朋友,你计划生育了吗?”这样的计生标语已经表现出社会心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当然极端标语还是存在的,如“对不自觉落实环扎及缴费的对象,坚决实行实物抵顶,断水断电,封屋捉人等强制措施”,但这种标语在不断减少,说明“失范”心理有所缓和。

(三)进入21世纪以后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折射的社会心理

看着现在大街小巷的计生标语“生男生女同样好,儿女都是传后人”、“人口发展与和谐社会同步,婚育新风与小康生活同行”这时的计生宣传标语不再像以往那样生硬冷漠,也不再是单纯的摘用国家政策,更不是单一的强调经济因素。如今的计生宣传标语包含了综合治理“性别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优生优育、关爱女孩、生殖保健及避孕节育、政策法规及村民自治、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口国情、优质服务、婚育新风、奖励扶助、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如今的纷繁众多的计生标语的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语调缓和、立意新颖、以人为本。这些标语充分表现出大众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等心理,这与社会心理学中强调的有关人的现代性的特征基本上是吻合的,即从这些标语的转化中折射出如今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已经站在现代化的入口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总体上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而且从现代的计划生育标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我们还看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初步具有了现代化心理的特征。正如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说的,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等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许峰.社会心理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王建武]

通过岗位竞聘和流动,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其次,推行岗位责任制,实现人人职责分明,事事有章可循的科学管理制度。实行以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管理干部和业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工作规范,并把一个时期的共同任务指标和岗位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岗,依照工作日志和量化考核标准去定期检查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再次就是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在制定岗位责任制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是知人善任、选拔人才的基础和依据。对馆员进行不同岗位、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物质奖励结合起来,通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促进馆员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后还要加强工会工作,开展馆员人人能够参与的文体活动,不但能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更能激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谢轶茵.构建高校图书馆文化氛围的思考[J].图书馆

论坛,2005,(8).

[2]邵明哲.优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大学图书

情报学刊,2008,(2).

[责任编辑:秦慧杰]

(上接第152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