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一章 G.1 自由落体运动 教案 [001]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一章 G.1 自由落体运动 教案 [001]

自由落体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⑵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自由落体加速度。

⑶能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分析推论,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通过对伽利略的工作的回眸,掌握伽利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素质,培养学生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结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大胆质疑的精神。

(3)培养学生动手、交流、分析、创新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难点:通过牛顿管的实验合理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从实验出发,逐步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性质、规律及应用,使学生从对现象的表面观察到对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掌握。适当穿插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让学生充分了解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利用探究活动----测量反应时间,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这是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

【教学准备】

纸片、纸团、羽毛、小铁片、牛顿管和抽气机等。

【教学过程】

复习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等时间分割:t时间内、2t时间内、3t时间内……nt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4:9……:n2。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位移比1:3:5……:(2n-1)。

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S=at2。

等间距分割:通过1S、2S、3S……nS位移的时间比为:

通过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

S……第n个S的时间比为: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1页,今天我们将接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被安排在“学习包”里,意思就是让我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比如我们的先人们所研究的,都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比如说雨滴从天上落下来,羽毛从天上飘下来等。

(一)现象

(释放一张纸片,让其飘落)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物体从某一高度下落”,这就是现象。那么由现象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受重力作用。是不是只受重力作用呢?如果只受重力作用它干嘛要飘落下来而不是直接落下来呢?—

—还有空气阻力。于是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受力为(板书)

(同时释放粉笔与纸片):再来看,粉笔比纸片重,它就下落得快一些;所以老贤者亚里士多德就说,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不过过了一些年,伽利略举了一个例子,就轻巧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将一大一小的石头绑在一起下落,假如重的下落快,轻的下落慢,那么小石头将会下落得慢一些,拽住大石头,导致两者共同下落的速度慢于大石头的单独下落;但是两个石头的总重量又大于大石头,那它们一起下落的速度又应该快于大石头的单独下落,这样就导致了矛盾。

同样我们也可以作出反例来:将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个揉成团,同时落下,发现即使是一样重的物体下落得也可能不同;将两张纸片叠起来,再与刚才的纸团相比,则能发现轻的物体还下落得快一些。

下落的主要因素:重力的作用。我们研究问题一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所以我们要将问题进行简化建模,只考虑重力的作用。

(二)建模

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演示牛顿管)

打开气阀,管内有空气,突然倒转牛顿管,会发现里面的铁片下落得比羽毛快;用真空泵将管内抽成接近真空,关闭气阀,再重复前面的倒转管子,会发现铁片与羽毛下落的速度一样快。近似可认为二者都在作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由于器材的缺陷,很难抽到近真空,只能推断接近真空时它们下落速度一样)

(三)自由落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首先由定义知道,它是一个初速度为0的运动;由现象知道,它是一个加速的运动;(有同学提到是匀加速的运动)是否是匀加速的运动呢?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一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用什么方法能验证它是不是匀加速?

(1)匀加速是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我们可以测出各个

时刻的瞬时速度,比如在自由落体的路线上安排很多个光电门测瞬时

速度。这样我们会得到很多数据,该怎么处理这些数据呢?——作图

处理,作出物体的v-t图像,如果为一条直线则可说明是匀加速运动。

但是瞬时速度好测,这个速度所对应的时刻可不好测,有没有更

好的方法呢?

(2)假如是匀加速运动,那么它应当满足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性;如果我们能用实验去验证符合规律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假设成立。

用一个闪光间隔t的频闪照相机拍下一个自由落体运动过程,我们可以量出物体下落的高度,因为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的t内、2t内、3t内的位移比为1:4:9(来源于S=at2/2),那么就可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的。同理如果量得S I:S II:S III=1:3:5,也满足初速为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以证明。

倘若照片上没有拍到或很难确定物体的初始位置,那么前面的比例就无

法使用;但是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有ΔS=at2,所以只要相邻的t时间内的

位移差为一个定值S II-S I=S III-S II,也可以证明这是个匀加速运动,并且可以通

过这个差值求加速度a=ΔS/t2。

伽利略的年代测量太短的时间十分困难,因此伽利略从研究斜面上的匀加速运动开始入手,发现较缓的斜面上,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5;把斜面放陡一点,发现也是满足1:3:5的关系;再继续加大斜面的倾角,发现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始终满足1:3:5的关系,因此外推到斜面竖直时,也会是1:3:5的关系。因此自由落体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一般取g=9.8m/s2,有时习题中为了简化计算会把g直接取为10 m/s2,课本45页上有一个表格,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略有

不同,维度越高,g就越大,并且离地面高度越高,g就越小。

公式由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公式推得:→

[例一] 课本第46页用直尺测反应时间。

利用h=gt2/2得到t=(2h/g)1/2

[例二] (精编精练45页第2题)一物体从320米高处自由下落,g取10m/s2,求(1)落地时间;(2)落地时速;(3)第7秒内的位移;(4)2s内平均速度;(5)落到160米处的速度;

(6)中间时刻的速度。

注意基本公式的运用,第7秒内位移可以用7秒的位移减去6秒的位移,也可以使用比例,第一秒内位移很好求是5m,由1:3:5:7:9:11;13可得第7秒位移为65m。另外中间时刻的速度也就是加速一半时间的速度,或全称平均速度。

[例三] (精练47页第13题)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体运动,落地前最后一秒内的位移是全程的9/25,取g=10 m/s2,则小球开始下落时离地高度是多少?

解:设下落总时间为t,则总位移为,离地还有1秒时位移为,所以最后一秒内位移为,得t=5s,故高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