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_李爱增

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_李爱增

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_李爱增
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_李爱增

DOI:10.14140/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4389722.html,ki.hncjxb.2013.02.013

第22卷第2期河南城建学院学报Vol.22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Mar.2013文章编号:1674-7046(2013)02-0060-07

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协调性研究*

李爱增,王啸啸,胡治杰,郭文倩

(河南城建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摘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在多方位、多层次存在着互动作用,两系统互动关系

研究有利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构建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各地区公路交通与经济系统耦合协

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全省的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地

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河南省多数地区公路交

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应加大河南省

整体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投资力度促进河南省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耦合

协调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公路交通;耦合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均是通过诸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两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是评价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公路交通与

区域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状况,可为地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处于

不协调发展状况,往往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1]。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2],明确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3]。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公路

交通与区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适应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以河南省为对象,研究公路交通与区

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区概况

河南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截至2011年底,河南

省总人口10489万人,常住人口93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57%。2011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

比2010年增长11.6%。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2011年

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4.7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7.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96

公里;干线公路1.79万公里;农村公路22.3万公里。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随着国家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261);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111)。

收稿日期:2013-02-03

第一作者简介:李爱增(1972-),男,河南汝州人,博士,河南城建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河南独特的交通区位及经济优势更加凸显。

2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测度2.1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是两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选取指标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数据,综合了孙雪

[4]

的湖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文静等[5]

的甘肃省公路交通与社会

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王占中等[6]

的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河南省情及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控性等原则建立了适合本省的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交通子系统指标

区域经济子系统指标

公路网密度GDP 公路客运周转量人均GDP 公路货运周转量交通运输投资额高速公路里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级公路里程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2.2

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发展水平的确定

设公路交通系统S 1、区域经济系统S 2在时间点t 的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分别为F 1(t ,

x )和F 2(t ,y ),其中x 、

y 分别为系统S 1、S 2的特征向量。对公路交通系统、区域经济系统的各自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F (t ,x 或y )=

∑p

j =1

ωj u j (1)

式中:ωj 为指标的权重,

u j 为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权重ωj 的确定采用熵值客观赋权法,它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确定指标的权重,从而在一定限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

设u ij 表示样本i 的j 个指标的数值,i =1,2…,n ;j =1,2…,p ,其中n 和p 分别为样本个数与指标个数。具体步骤如下

[7]

(1)对指标做比重变换:s ij =x ij /∑n

i =1x ij

(2)(2)计算指标u ij 的熵值:h j =-

∑n

i =1

s ij ln s ij (3)(3)将熵值逆向化:a j =max h j /h j (a j ≥1)j =1,2…,p (4)(4)计算指标u ij 的权重:ωj =a j /∑p

j =1

a j

(5)

而u ij 利用无量纲化方法将各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其计算公式为:

u ij =

x ij -x j min

x j max -x j min

(6)

式中:u ij 取值范围为[

0,1];x j max 、x j min 分别是第j 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理论与模型3.1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耦合原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协

同的现象[8]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公路交通有力地确

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公路运输予以基础性支持。公路交

1

6第22卷第2期李爱增,等: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

通与区域经济在多方位、多层次存在着互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两系统之间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正反馈循环,使双方共同向更高水平协同发展。

由此,可将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定义为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在良性互动下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以及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3.2耦合协调度计算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度是指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以及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及相互影响的总强度;定量测度这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可以反映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公路交通系统S1、区域经济系统S2在时间点t的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分别为F1(t,x)和F2(t,y)。定义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在t时刻的耦合度为:

C(t)=

F

1

(t,x)F

2

(t,y)

[F

1

(t,x)+F

2

(t,y)]

{}212(7)

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较难反映出两个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能够客观反映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改进的加权加法评分法,用D(t)表示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或耦合协调发展系数,其表达式为[9]:

D(t)=C(t)?F(t

槡),F(t)=αF1(t,x)+βF2(t,y)(8)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F(t)为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反映公路交通与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贡献;F1(t,x)和F2(t,y)分别为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研究时把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看作是同等重要的,故α和β均取0.5。

3.3评价标准

若F1(t,x)>F2(t,y),则为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型;若F1(t,x)<F2(t,y),则为公路交通发展滞后型。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数值及其对应的协调程度,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10]。

表2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协调度

D 0-

0.09

0.10-

0.19

0.20-

0.29

0.30-

0.39

0.40-

0.49

0.50-

0.59

0.60-

0.69

0.70-

0.79

0.80-

0.89

0.90-

1.00

协调等级极度

失调

严重

失调

中度

失调

轻度

失调

濒临

失调

勉强

协调

初级

协调

中级

协调

良好

协调

优质

协调

耦合协调度值D∈[0,1],当D=1时,耦合度值最大,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或两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两系统将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当D=0时,耦合协调度极小,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或两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无关状态,两系统将向无序状态发展。

当0<D≤0.3时,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当0.3<D≤0.5时,公路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急需大量资源和资金,区域经济尚不能完全承担;当0.5<D≤0.8时,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进入磨合阶段,区域经济中相当多的发展资金注入公路交通,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开始良性耦合;当0.8<D<10时,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在量、质两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4实证研究

4.1指标及权重

本文采用河南省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的数据为实例,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2》,2011年全年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数据如表3、表4所示。

26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年3月

表3河南省公路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数据值

项目

公路网密度

/(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客运周转量

/亿人公里

公路货运周转量

/亿吨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

/km

等级公路里程

/km

郑州市167.56161.10353.274079317开封市137.0764.61144.392535546洛阳市117.97124.28358.0924712968平顶山市170.2043.71199.0032810203安阳市158.0847.81799.161706950鹤壁市203.7916.07144.18754229新乡市158.8826.37229.262858944焦作市180.3524.49793.591876218濮阳市150.0635.25109.461405899许昌市185.0040.65405.682606949漯河市200.3239.6563.981264127三门峡市89.6022.0279.951667199南阳市141.63150.80435.5652525180商丘市213.7389.90729.5331713507信阳市125.1075.23145.1841015162周口市180.56140.23487.6838714034驻马店市129.31102.21432.0636611948济源市116.846.8839.04961910

表4河南省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数据值

项目GDP

/亿元

人均GDP

/元

交通运输投资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额/亿元

城镇居民年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郑州市4979.845556854.726178.15092318.3221612.26开封市1072.419722971.6915.6403439.4015557.52洛阳市2702.757141197.55444.90111460.5220163.38平顶山市1484.614830226.73227.7263651.8518347.69安阳市1486.605728806.11339.9908688.2618685.80鹤壁市500.519231763.45814.9638270.6117254.54新乡市1489.407826197.89922.498873.7917988.40焦作市1442.624140809.52621.0044720.7218005.09濮阳市897.343325065.67617.9264454.6317227.52许昌市1588.741936923.59735.5528706.4717502.97漯河市751.700129487.30527.6389331.0016997.49三门峡市1030.448546049.1720.6592598.8317061.71南阳市2202.313221590.0239.25871091.3417289.27商丘市1308.372217778.81928.0545651.1316151.27信阳市1257.682820602.78235.7865773.3115270.64周口市1407.489415734.16121.2586594.0214583.48驻马店市1244.773117396.29331.9303520.5615795.33济源市373.362655094.8024.0085182.0918821.1436

第22卷第2期李爱增,等: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

以表3、表4数据为样本,利用熵值法计算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得到权重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权重

公路交通子系统指标

权重区域经济子系统指标

权重公路网密度0.191GDP 0.199公路客运周转量0.176人均GDP 0.194公路货运周转量0.209交通运输投资额0.215高速公路里程0.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0.201等级公路里程

0.215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0.191

4.2

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耦合度分析

根据公路交通—区域经济系统评价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河南省范围内分别计算出不同省辖

市的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值,如表6、图1和图2所示。

表6

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省辖市F 1(t ,x )F 2(t ,y )C (t )D (t )耦合等级郑州市0.60512310.4846340.623657初级协调开封市0.284330.1293850.4636090.309679轻度失调洛阳市0.4474650.5431660.4976610.496487濒临失调平顶山市0.4042340.2921510.4934810.414519濒临失调安阳市0.4520660.3132910.4917120.433783濒临失调鹤壁市0.2365390.1755560.4944950.319201轻度失调新乡市0.3436150.2780150.4972080.393115轻度失调焦作市0.4593420.3291360.4931350.440923濒临失调濮阳市0.2121110.1813370.4984680.313146轻度失调许昌市0.4188930.3200920.4955110.427887濒临失调漯河市0.2587190.1900140.4941050.332957轻度失调三门峡市0.1198860.298520.452140.307554轻度失调南阳市0.7773360.3092380.4512230.49512濒临失调商丘市0.6951730.1664630.3948040.412418濒临失调信阳市0.4401850.1747070.4509980.372367轻度失调周口市0.6728020.1047310.3413990.364314轻度失调驻马店市0.5060580.1447380.4158590.367858轻度失调济源市

0.0517

0.300851

0.353752

0.249716

中度失

图1河南省公路交通、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46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年3月

图2河南省公路交通—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

由表6、图1、图2可知,河南省各地区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均不高于初级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郑州市公路交通综合发展指数为0.61,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1,耦合协调度为0.624,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为最高水平;济源市公路交通综合发展指数为0.0517,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0.30085,耦合协调度为0.2497,处于中度失调状态,为最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明显。河南省全省的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即交通、经济化水平高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高,而交通、经济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耦合协调度也较低。全省的各个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程度分为四类,郑州处于第一阵营,是初级协调状态,济源市是中度失调状态,其他城市均为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5结论

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进行了协调性分析。结果显示:

(1)河南省多数地区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持续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促进河南省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良好协调以及向优质协调发展,需要加大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投资力度。

(2)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明显。省会郑州处于第一阵营,是初级协调状态;济源市是中度失调状态;其他城市均为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因此,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没有表现出整体协调发展的态势。今后应继续加大公路运输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特别是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度呈现失调状态的城市;进一步合理规划公路交通网络结构,提高等级公路比重及高速公路网络化程度;进一步有效利用交通投资,杜绝重复建设以促进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李晓宁.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2]芦瑞,刘亚辉.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N ].河南日报,2012-11-28(1).[3]国家发改委.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N ].河南日报,2012-12-03(3).[4]孙雪花.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D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9.[5]李文静,骆进仁.甘肃省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性研究[

J ].社科纵横,2007,22(10):16-17.[6]王占中,任园园.基于协同理论的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适应性[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1(S1):102-103.[7]张书红,魏峰群.基于耦合度模型下旅游经济与交通优化互动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J ].陕西农业科学,2012,(4):163-166.

[8]付晓豫,荆新轩,施其洲.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输通道—

——经济带系统的耦合度计算与分析[J ].铁道学报,2010,32(1):86-87.

[9]王永明,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9(1):86-90.

[10]孙爱军,吴钧,刘国光,等.交通与城市化得耦合度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J ].城市交通,2007,5(2):44-45.5

6第22卷第2期李爱增,等:河南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

66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年3月Study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LI Ai-zeng,WANG Xiao-xiao,HU Zhi-jie,GUO Wen-qian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467036,China)

Abstract:There is multi-faceted and multi-level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system.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is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or each other.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was established.The coordination state of system coupled with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Hen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empirically by us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a lot of spac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vince's highway transportation coupled with regional economic coupling coordina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Highway transportation coupled with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most parts of Henan Province is at the verge of the state of disorder or mild disorders.We should take efforts to raise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and then have steady improve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coupled coordination.

Key words:tran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highway transport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regional econo-m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上接第51页)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oftware

quality based o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

LAI Xiao-yan1,WANG Chang-ying2,YAN Gui-mei1

(1.Jinshan Colleg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2.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Abstract:In view of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fuzzy comprehensive method,combining ISO/IEC9126software measure model,a new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software quality was presented,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ased o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 can express the information of support,opposition and hesitation at the same time,And an example shows that the method is valid and correct.A new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offered to software enterprises and us-er.

Key words:ISO/IEC9126model;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software quality;evaluation

保护性耕作】

关于我市玉米收获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王谦昌) 一、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含义 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就是利用玉米联合收割机实施机械化收获,继而将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实施机械免耕、少耕播种,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生产技术。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玉米机收是前提,用机械化收获替代人工收获;二是秸秆还田是基础,免耕播种是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收集起来进行饲料加工。 二、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市目前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经将其作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对象。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示“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示“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省政府6月份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把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大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

化,实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这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的需要,是农机化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就现实作用来看,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同时解决了玉米收获和秸秆还田问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第一、实现节本增效。在玉米收获方面,目前我市玉米人工收获一亩的价格在100元左右,而机械收获为50元,成本降低一半;人工收获一亩耗时近20个小时,机械收获仅30分钟,提高收获效率40倍,整个农田作业时间缩短2/3左右。在秸秆处理方面,秋季作业环节由目前的5—8项,减为2项,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大为减少。同时据多点测产和实收统计,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团粒结构,蓄水保墒,作物通风透光好,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小麦增产幅度大都在5-10%。总体估算,生产成本应该降低30%以上。 第二、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粮食增产,经过保护性耕作后小麦亩产增加5-10%,农民每亩增收30元左右。二是生产成本的降低,农民可实现每亩节支50元左右;三是机户购买玉米联合收割机开展“三秋”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收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主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先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5年1月14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 第四条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城市道路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道路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道路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保护性耕作总结

2011年新民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新民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新民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玉米种植面积135万亩,以沙土、盐碱土和沙壤土为主,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尤其进入春季为甚,5—7级大风常见,气候干燥,降水量逐年减少,春旱严重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秸秆的还田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革命性农耕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新民市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50000亩,辐射带动480000亩,依据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便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原则,统筹考虑我市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基础较好的卢屯乡6000亩,兴隆堡镇4000亩,姚堡乡6000亩,东蛇山乡4000亩,梁山镇4000亩,兴隆镇5000亩,

金五台乡4000亩,大柳屯镇3000亩,大红旗镇4000亩,正在在建设的玉米滴灌项目的于家乡10000亩等10个乡镇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依托农机大户计划建立集中连片示范区650-850亩6个,1000-2000亩以上2个,总示范面积5万亩。培训保护性耕作农民技术员360人,农机手125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在项目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73台,其中主要是玉米联合收割机33台,免耕播种机30台,秸秆还田机10台 二、采取技术模式及人员培训情况 (1) 完成5万亩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内全部实施秸秆全覆盖模式(套秆、碎秆)和深松整地任务。 (2) 购置各种农机具: 玉米深施肥播种机24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台,旋耕机10台,深松机3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7台。 (3) 示范区人员培训:项目任务下达后,开展保护性耕作宣传培训活动,即发宣传材料,达到示范区内每家农户一份,我站计划在8月份召开保护性耕作培训班,培训机手和项目区的农民276人次。 (4) 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覆盖法: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浅旋处理残茬——免耕精量播种——药剂灭草

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知识讲解

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

精品资料 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 根据制定的部门不同,法律法规有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分类。 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特指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高于行政规章。 第一法律、法规、规章等的效力以及地位问题,这在《立法法》有明确规定: 《立法法》 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七十九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条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八十一条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标准

一、道路交通标志 1、设计原则 交通标志的设置力求做到种类齐全、功能完善,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道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为其提供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并使其具有足够的发现、认读和反映时间。 2、版面设计 交通标志主要分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作业区标志、告示标志以及各类辅助标志。由于现行的国家规范和相关规定中主要对指路标志的设置有一定区别,故本标准主要根据国标及现行规范,针对XX市路网特点,对XX市指路标志牌、路名牌及交通标杆进行统一设计。 2.1、版面字高 汉字高宽比一般为1:1(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高宽比),汉字间距满足有关规范要求,英文(大写)字高为汉字字高的0.3h(h为汉字高度)。 根据以上原则,城市道路行车速度基本为40~70 km/h ,所以指路标志汉字高度选用40cm。当行车速度大于70 km/h时,汉字高度选用50cm。

2.2、版面内容及尺寸 1)按道路的等级划分,指路标志分为以下四类:

A类:城市快速路; B类:城市主干道、放射性主干道和其他一些区域内起主干道作用的次干道组 成的道路网络上的指路标志; C类:除系统道路以外的系统性不强的次干道和双向四车道(含四车道)以上 的交通性支路指路标志; D类:除C类以外的双向四车道以下的生活性支路的指路标志。 各类指路标志的选定及版面内容、尺寸详见参考《XX市交通指路标牌设计》(XX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支路路口指路标志版面设计,图如下: 2)路名牌 考虑到与指路标志版面风格统一的原则,路名牌上均采用中英文对照。 2.3、此次调整增加的内容 1.标志的汉字、拼音字母、拉丁字母、数字等采用道路交通标志字体(简体),中文和拼音字对照。 2.此次增加了分车道标志,

城市道路与交通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综合练习(道路规划部分) 一、填空题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四类。 2、交通岛有方向岛、分隔岛、中心岛和安全岛四种形式。 3、简单平面交叉口解决左转的三种方式是:设置专用左转车道、实行交通 管制、变左转为右。(不确定) 4、交叉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安全的影响最大,合流冲突点次之, 分流冲突点最小。 4、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2倍。 5、无信号灯控制的十字交叉口冲突点有16个。 6、车头间距是指同方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是 指同方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两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 间隔。 7、为保证十字交叉口排水,至少要保证有一条道路的纵坡离开交叉口。 8、当相交道路纵坡都为零时,可将交叉口中心的设计标高稍微抬高一些, 或者将相交道路的街沟设计成锯齿形。 9、匝道包括三个部分:离开原线的驶出道口、匝道经行的路段、汇入另 一路线的驶入道口。 10、当主、次干路相交时,可将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设计成长圆形,,以 利于主干路的通畅。 11、环形交叉口的机动车道一般需设1条右转车道,1条绕行车道和1 条交织车道,当交织段较长>60m时,可设2 条交织车道。 13、道路平曲线要素有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a??14、道路的圆曲线要素及计算公式分别是切线长外距?? T=Rtan、2?? πaa????Ra半径弧长1sec?????L=。E=R 、R=Tcot、18022???? 1 15、设置凸形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视线视距的要求;设置凹形竖曲线的 主要目的是缓和汽车的颠簸和震动和满足视距的要求。在道路弯道上设置平曲线时,因受地形地物所限,半径不能加大,若车、16速增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解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能减少土壤风蚀与水蚀,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少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播种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为此,通过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论述了目前我国免耕播种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综述;免耕播种机;发展;推广 引言: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发现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性耕作法。 背景:研究和应用保护性耕作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地区、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特别是我们西北方,干旱缺水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瓶

颈”。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少、气温低、风沙大、自然条件恶劣,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十分严重。以我国的山西省为例,每年随雨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4.56亿吨,其中带走有机质508万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化肥施用量的25%。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贫瘠,而且蚕蚀耕地,土石山区耕层变薄,黄土高原被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加剧了“旱、薄、粗、穷”的局面。三是风蚀沙化则是我国北方旱区近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由于过度的开垦及不适当的耕作方式,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愈来愈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四是除大量开荒、林草植被减少外,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原因,还和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密切相关。如旱地采用火烧秸秆、铧式犁翻耕、土地裸露休闲的传统耕作,就是不恰当的耕种方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起源 19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并采用机械化耕耙播种。由于连年翻耕,植被被破坏,土壤遭退化,导致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仅1935年美国就毁掉300万hm2耕地,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呢? 保护性耕作与生态保护 先看看我国的耕地状况。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许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在旱地采用火烧秸杆,铧式犁翻耕土地,耕翻后耙压碎土,来保证播种质量,以及土地裸露休闲等传统耕作方式。 但是人们没有重视,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地表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吨的地表土被风刮走,既造成了农田的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可见,除了大量开荒、草原退化以外,不恰当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沙尘暴猖撅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的保护性耕作法,使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法呢?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土壤深松技术下面,让我们看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玉米收获机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cm。 秸秆覆盖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我们知道,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部分。 一是径流消耗。径流消耗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以上。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标准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农业部农机化司范学民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轮作、病虫草害综合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农业技术,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产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核心技术是秸秆留茬覆盖还田和免少耕播种。 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土壤风蚀水蚀、避免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有机质的损失;免少耕通过保护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减少杂草病虫害。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现代农耕技术,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其独特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受到许多国家关注和重视,已成为世界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各个国家多年的技术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适合于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种植模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技术内容 2005年,农业部印发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明确了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时应把握的核心技术要领,包括4个方面。 1.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 2.实施免(少)耕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破茬作业。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深松作业一般在开始实施时进行一次,以后视犁底层情况进行作业,一般3年以上进行一次。要尽可能实施免耕。 3.采用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 4.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作用 1.防止扬尘,保护环境内蒙古武川、松山和河北丰宁等地的田间监测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分别减少农田扬尘60%、54.4%和48%,大面积实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此外,由于秸秆还田,还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2.减少侵蚀,保护耕地风蚀和水蚀不仅恶化环境,而且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是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据内蒙古、河北和北京等地测定,每年被风刮走的表土达到10~20t/hm2。实施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 3.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全程采用保护性耕作后,每季作物至少可以少灌一次水,两季作物可以少灌水100m3/亩。以北京市为例,如果100多万亩作物种植面积全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1亿立方米,相当于整个怀柔水库的蓄水量。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土壤肥力。据测算,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 4.节约成本,增产增效实施保护性耕作一年可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在农业部建立的10个监测点的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显示,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1%,小麦增产7.3%,小杂粮增产11.2%,大豆增产32%。 保护性耕作专栏 EXTENSION 推广天地 28 AGRICULTUREMACHINERYTECHNOLOGYEXTENSION 农机科技推广2008.05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种类型。(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2.保护性耕作产生的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在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农作业成本上升。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革命性变化。 3.保护性耕作的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 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完好发芽的前提下,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过程的应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作物长期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农作物在旱区的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环境更加适宜保护性耕作,达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进行、当前与长远兼顾的重要农业科技工程项目。 下载论文网 关键调:保护性耕作;意义;措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是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少(免)耕播种、少(免)化学除草和合理深松。其主要作业是,农作物秸秆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施肥播种、不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综合预防。其中,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内容就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把不能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人土壤中。农业生产的

过程实际也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吸收能量,也需要不断补充能量,不断调理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含量。农业生产中应注重节水、节成本、增产、增效,抗病虫害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可以增加土壤成分,加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钾素、磷素营养状况,增加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重要过程,是农业持续性生产的必要措施,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和机手,对这一技术了解不够深刻,实施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秸秆还田后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没有增产的效益,降低了产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碳氮比失调 秸秆正常碳氮比为65-85:1,而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严重缺少,所以秸秆分解缓慢,苗因缺氮而黄化、弱苗,生长不良,应该在秸秆还田后补充部分氮肥。 二、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 秸秆粉碎后有的过长,超过10厘米,还有的秸秆聚堆粉碎不彻底或地粉碎后聚堆,这些情况都影响播种。 三、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 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腐烂后会留下许多空隙,出现跑风,种子与土壤接触面积会减少,影响种子的水分吸收,使小苗扎根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市政道路工程交通疏导规划方案半幅封闭.docx

安庆市天柱山路、同安路白加黑改造工程 半幅封闭道路交通疏导方案 一、工程概况 安庆市天柱山东路、同安路白加黑改造工程分为天柱山路和同安路两段,其中同安路北起迎宾西路,南至菱湖北路,全长,道路规划红线宽度30m。现状道路为水泥砼路面,单幅路形式,混合车道宽20 米,两侧人行道宽 5 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天柱山东路位于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是一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Ⅰ级,西接中兴大道,东接龙眠山路。 本次施工范围为天柱山东路中兴大道至龙眠山路段,全长米,分别与小孤山路、花亭湖路、 湖心北路、浮山路和同安路平面交叉。 本工程施工内容为: 1、水泥砼路面修补及黑色化改造工程和人行道改造工程。 具体分为:道路工程、交通(标线)工程;照明工程。 其中:道路工程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仅包含交通标线,交通标志原则上利用现状 标志)及排水工程等内容;照明工程(仅更换灯杆、灯具,其配电系统原则上利用现状)。 2、对人行道侧平石及人行道面砖进行重新铺砌。 3、原车行道更换井盖、雨水篦,井面应按人行道铺砌形式做井面修饰处理,并使完成 面与改造路面齐平。 4、车行道升级改造完成后,按原状恢复交通标线设施。 为保证施工作业的快速、高效、安全,保证在70 天左右完工,就必须精心计划,科学组织,与沿途管线等设施管理部门协调,与交警部门积极协调、紧密配合并制定合理可行的 交通疏解方案以保证道路的行车畅通。 二、交通状况 同安路为城市次级干道,车辆通行方向为南北双向通行,北接迎宾大道,南至菱湖北路,全长,其中有天柱山西路、盛唐弯路、回祥路横跨而过,该路为两旁居民及商铺,车流多, 人流多。 天柱山西路为一条东西向的城市主Ⅰ级干道,西接中兴大道,东接龙眠山路。本次施工 范围为天柱山东路中兴大道至龙眠山路段,全长米,分别与小孤山路、花亭湖路、湖心北路、浮山路和同安路平面交叉。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应用

保护性耕作原理和使用 我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从开始大规模示范推广计算已经进入第8年,试验研究开始则已经历了18年。随着保护性耕作原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实践,保护性耕作使用的内容愈来愈丰富完善,保护性耕作的效果也愈来愈显著。保护性耕作使用已经从初期的掌握基本作业、熟化机具、探索合适模式,向着融入先进配套技术,实现模式和机具的系统化、标准化扩展。保护性耕作将从保护土壤、保护环境技术进一步发展成重要的增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重组中国农业生产。 一、保护性耕作原理 1. 农业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 保护性耕作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刀耕火种到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特别是机械化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强有力的耕作工具,成为“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比如传统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和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富饶状态的代价就愈大。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

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和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另一方面,以往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只要农业生产任务完成了,增产增收了,农业机械化就完成任务了。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和资源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机械化会破坏环境,也可以保护环境,提高利用率、减少消耗。深耕深翻、开荒种地,发展了生产,也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问题,引起人们对机械化的质疑。但是,机械化也是治理环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如机械化秸秆还田减少焚烧秸秆导致的大气污染;保护性耕作治理沙尘暴;覆盖减耕节约用水、减少施肥等等。因此,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认为是机械化由单纯承担生产任务向承担生产和环保任务的转折点,是一场机械化耕作技术的革命。 2.保护性耕作的原理 国外对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是: “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结合我国的国情,保护性耕作定义为:“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耕作原理。耕作的目的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19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2,3]。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免耕法”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 1保护性耕作概念 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4],不属于保护性耕。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4项技术内容: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 实行免耕或少耕。采用30%以上的植被覆盖地表, 根茬固土, 保护土壤, 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用机械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节约机械成本。?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6] 2保护性耕作作用及类型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与残茬覆盖技术、杂草及病

相关知识复习笔记之城市道路交通工程

第二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设计和交通管理设施设计五个部分。 其中道路选线、道路横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净空与界限: 净空: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一定的通行断面。净空加上安全距离即构成限界。1)行人净空:净高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净空:净高要求2.2m;净宽要求1. 0m。 3)机动车净空: 小汽车净空要求1.6m,净宽2.0m;公共汽车为3.0m,2.6m;大货车(载货)4.0m,3.0m。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其他非机动车高度限界为3.5m,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 高度界限:内燃机车为5.5 m;电力机车为6.55m(小于160公里),7.5m(160~200公里);高速列车为7.25m;通行双层集装箱时为7.96m。 宽度限界:4. 88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 行车视距与视距界限 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行车视距一般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以停车视距和会车视距两种较为重要。 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会车视距常按2倍的停车视距计算。 视距限界: 1)平面弯道视距限界-设计时要求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1. 2m的障碍物,包括高于1. 2m 的灌木和乔木。 2)纵向视距限界-约等于两车的停车视距之和。通常用设置竖曲线的方法来保证。 3)交叉口视距限界-在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前提下,还必须保证驾驶人员的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又称视距三角形。按最不利的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道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的位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