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环境学复习要的

农业环境学复习要的

农业环境学复习要的
农业环境学复习要的

农业环境学复习提纲2012

名词解释

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是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广义,就是由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手段调节农业生物的种群和非生物界得相关生物,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生物监测:也称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及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生态农业: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吸收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功能的集约基因管理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

生态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了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以至于破坏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大气实际温度每升高单位温度降低的数值。

急性伤害;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几小时至1~2天内)植物就出现明显伤害症状,一般易于发现

慢性伤害;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经长时间接触(几十天)后,植物逐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表现生长不够茂盛,生育不良,受伤害症状不明显或逐渐显现出来。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剂量:把污染物浓度和接触时间的联合作用,称为剂量。

植物抗性指数:把紫苜蓿的抗性指数定位1.0,其他植物受到SO2伤害的浓度除以紫苜蓿的受害浓度,即为植物的抗性指数。

水体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状况,使其丧失或减弱了对人类的使用价值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异常增值,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指经过适当处理的废水有控制的投配到土地表层,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净功能,达到预先设计的处理效果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具有限制性和可再生性。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农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作物及农林产品的害虫、螨类、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包括提高这些药剂效力的辅助剂、增效剂等,以及用来控制和调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农药残留: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

固体废物: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堆肥化: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来源于生物的城市垃圾进行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

固体废物的减量化:通过采用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减少固体废弃物的发生量。

资源化: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使固体废弃物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从而提高废物资源的利用率。

第一章

1.什么是农业环境?其特点是什么?

答: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是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特点:A范围广阔,差异明显(改变了原来丰富多样的自然生物种群的面貌,使农业生态系统变的单调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进流出的开放系统)B不稳定性 C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检测和分析才能捕捉其发生变化的踪迹)农业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

2.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污染人口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问题. ①生态破坏: 1水土流失严重 2 土地沙漠化 3 农业资源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环境衰减草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4 湖泊面积减少,调蓄能力锐减 5 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②农业环境的污染:

受工业“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 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3.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

答: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①CO2浓度与农作物:CO2浓度的增加,将增大农作物的生产能力②气候带和农业带的移动:气候带和农业带有

向两极的倾向。气候带的移动在高纬度地区表现得更加显著。无霜期延长③夏季干旱化的影响:中纬度地区的生产量因夏季干旱将减少

10%~30%。④对热带地区农业的影响: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减少危害半沙漠地区农作物,由于增加了热应力,会危害热带湿润地区的农作物

和家畜。⑤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的影响: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将有所增加对生物造成影响。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1酸性的降雨和雾对植物的可见伤害发生在叶片和花瓣上○2酸性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2..生态平衡的标志主要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答:标志A通过生态系统边界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要相对平衡B从整体上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C生

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相对稳定。D.生态环境的协调。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火山喷发等和人为因素:物种改变,环境因素,

信息系统的破坏。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什么叫生态农业,其特点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特点:社会性(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波动性、可调控性、开放性、高产性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特点:多样性、综合性、生产高效性、稳

定性、可持续性,理论基础:①生物和环境的协调进化原理②生物之间链锁式的互相制约原理③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的再生原理④结

构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

4.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如何保护?

答:关系:1古代农业来源于生物多样性2现代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过度开发土地减少野生生境、农田系统生命支持功能退化3现

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1)作物品种及其亲缘种的收集与保存(2)家养动物品种

的收集与保存保护区外围地带的保护

5.生物检测与生物评价的特点,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

据.

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

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6.生态学在农业环境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愈来愈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生

态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研究农业生

态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建设问题,以便使其在解决我国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所以对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来说,

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①探讨旧农业模式向新农业模式转变的规律;

②把化学生态学向农业的渗透研究领域,对揭示和利用生物间相互关系,建立合理生物群体结构,减少农业化学用品使用量产生更重要的

作用;

③农业生物多样性规律的揭示和利用,应加强研究不同作物构成的多样性和品种生态型多样性;

④我国农业生态学有关计算机系统分析和相应软件研究的自主创新性、系统集成度、稳定性和广适性尚待加强;

⑤加强农业景观水平能流与物流的研究。

第三章

2.大气污染有哪些影响因素?

A气象因素:○1风和湍流○2温度层结与大气稳定度○3降水○4雾

B地理因素:○1山区地形○2海陆○3城市热岛效应

C植物进化论D污染物的综合效应E工业布局的影响

3.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

答:1大气污染物侵入植物体的途径2植物受害基本类型3大气污染对植物产生危害的影响因素①污染物的浓度和接触时间②植物③污染

物的作用时段④气象条件⑤田间管理

和氟化物对植物产生危害的不同之处?

4.比较SO

2

答:SO

对植物危害的机制:SO2对植物的危害,一般是先从气孔附近的细胞开始,逐渐扩展到海绵组织,再发展到栅栏组织,表现为细胞2

内叶绿体的破坏,组织失水并坏死。在外表体现出许多褐色斑点,并在叶脉间逐渐发展,由小至大。双子叶植物受SO2危害后,植物叶片

上叶脉间出现伤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并逐渐呈棕褐色坏死。单子叶植物叶片上有点状或条状伤斑。组织脱水坏死且功能叶易受伤害。

针叶树叶部的急性伤害在当年生针叶上表现为浅橘红色叶尖坏死,在受伤的叶尖和正常的绿色部分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氟对植物的

影响机制首先表现为在细胞液中形成氟离子,产生为1抑制光合作用2对植物开花和结果的抑制3导致生理活性钙、镁营养元素的不足。

5.简述大气氟化物对植物产生危害的机理?

答:危害机制:大部分氟化物通过叶片进入体内,首先氟化物水解形成氟离子,穿过细胞间隙进入导管,随蒸腾流流向叶缘和叶尖,流动过程中与Ca2+、Mg2+等离子相遇,形成难溶性物质(CaF2、MgF2)逐渐淀积在叶缘和叶尖位置。①抑制光合作用②抑制植物开花结果③导致钙镁营养元素的不足。.

6.怎样正确开展大气污染对农业生物危害的调查与鉴别?

答:A现场调查研究 a 植物发生可见伤害的区域在地理上存在着某些分布特征:○1有明显的方向性○2植物伤害程度与污染源的距离有关○3离污染源的远近b观察植物受害的基本状况c观察植物伤害表现的典型症状

B污染源调查

C基本资料调查收集:○1气象资料的收集○2农业生产情况

D采样分析:○1植物叶片采样分析○2大气采样测定

E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危害症状图谱(生物监测)

7.复合污染物的作用类型有哪些?

答:○1加和作用 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2协同作用(增效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3拮抗作用(减效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8.石灰水喷洒作物植株降低氟危害的机理是什么?

答:植物叶片吸收了钙,可补充因氟在叶片中的积累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而导致有效态离子不足所产生的危害。同时植物体内钙离子的增加又可以更有效地使氟离子转化为氟化钙降低氟的毒性,使得植物对氟的抗性明显增强。

9.如何有效的防治大气污染?

10.答:①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②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③发展植物净化④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第四章

2.水体主要污染物主要分为几类?

答:主要分为1好氧污染物2重金属3非金属毒物4酸、碱、盐类5石油类6热污染7病原生物

3.水体自净作用的机理有几种?各是什么?

答:机理有物理净化指由于稀释、扩散、吸附、沉淀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作用。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不溶解的物质沉淀下来或分解消失。生物净化,水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以及水草、鱼类等生物。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分解消除,这就是生物净化。

4.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其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防治?

答: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1引起水生生物种类的改变2水质碱化3水体产生有毒物质4感官恶化,不利观光5.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污染的区别?

答:1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生产产量2水体污染则不同,通常一开始就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和破坏有关3富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富营养化的后果,引起水体污染。

6.污水为何可以农用,农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污水农用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物质2污水可作为农业用水的可靠水源3农业土壤具有极大的自净能力4污水农业利用是一条处置城市、工业午睡的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应注意以下问题1控制污水源2进行污水农用的合理布局3加强监测管理4污水灌溉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7.如何进行水污染对农业产生危害的调查鉴定?

答:常见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受害作物的分布情况2观察作物受害状况3水污染原调查4采样分析:废水采样分析,土壤、作物采样分析。

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包括哪些类型?与污灌的主要区别?

答: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快速渗滤流出系统(RI)2慢速渗滤(SR)3地表漫流(OF)4湿地系统(CW)

第五章

2..土壤污染的危害及特点?

答:危害:①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导致品质(农产品)下降③危害人体健康④引起其他环境问题(参考:人类因土壤污染而遭受的危害主要有:(1)土壤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2)土壤污染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3)土壤污染中的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 (4)土壤污染严重危及后代子孙的利益,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土壤污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6)土壤污染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7)土壤污染也是造成其他污染的重要原因)

特点: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蓄积性和不可恢复性的(长期性的),其严重后果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容易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

降解;土壤污染很难治理,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3.土壤镉污染对稻米镉残留量的影响特征?

答:据可靠实验证明,土壤中可溶性镉浓度在30mg/kg以上时,水稻开始减产。土壤中总镉含量达到125mg/kg时,才使水稻生长收到不良影响,在水稻灌浆膨大期,根系吸收的镉可直接向谷物中输送,这是谷物富集镉的关键时期,水稻从土壤中吸收镉主要在抽穗扬花之前的营养生长阶段,这个时期吸收的镉占整个生育期总吸镉的90%以上。

4.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答:①是土壤环境科学基础②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③为农牧生产服务④为地方病环境背影值服务

5.哪些重金属元素在氧化条件下,对作物的危害性较大,哪些又较轻,为什么?

答:

6.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答:1排土、客土农业工程措施2施用化学改良剂3农用水分管理4生物改良措施5执行国家有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6农业措施

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特点: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

治理方法及特点:包括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化学治理及农业治理方法。工程治理效果彻底、稳定,但实施复杂、治理费用高、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生物治理实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破坏小,但是治理效果不理想;化学方法治理效果和费用都适中,但容易再度活化;农业治理方法易操作、费用低,但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综上,根据不同的污染项目特点及对治理效果、周期及经费要求,应选择最适宜的治理方法.化学稳定化治理的方法往往存在不能确保治理效果长期稳定性的问题,但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分子键合修复技术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它将成为一种集治理效果好、费用低和治理周期短为一体的优选治理方法。

(参考:土壤受污染后, 蓄积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能迁移到水、空气和植物中, 最终进入人体。土壤污染一旦形成, 就会造成长远的影响, 而且难以消除。因此, 我们应以“预防为主” , 积极做好土壤的保护工作。土壤污染的防护要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的污染源, 同时对已经污染的土壤采取措施, 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控制污染物迁移转化, 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生物防治土壤污染物质可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净化土壤。如羊齿铁角蕨属的一种植物, 有较强的吸收土壤重金属能力, 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率可达到10% , 连种多年可使土壤镉含量降低50%。施加抑制剂轻度污染的土壤, 施加某种抑制剂, 可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减少作物吸收, 如使用石灰可增加土壤PH, 使铜、锌、汞、镉等金属或氢氧化物沉淀。据实验, 施用石灰后稻米含镉量可降低30%。碱性磷酸盐可与土壤中的镉形成磷酸镉沉淀, 对消除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增施有机肥有机胶体和粘土矿物胶体, 对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有一定吸附力。因此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良砂性土壤, 能促进土壤对土壤有毒物的吸附作用, 增加土壤容量, 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加强水浆管理水稻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可影响水稻土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淹水可明显抑制水稻对镉、铜、铅、锌的吸收, 落干将促进水稻的吸收。客土、深翻被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土壤, 若面积不大, 可用客土换土法, 对换出土壤要妥善处理, 防止次生污染。亦可将污染土壤翻到下层, 深埋程度以不污染作物而定)

7.土壤Cd、Cr、Pb、As、Hg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镉:由于土壤的强吸附作用,镉很少发生向下的再迁移而累积于土壤表层。在降水的影响下,土壤表层的镉的可溶态部分随水流动就可能发生水平迁移,进入界面土壤和附近的河流或湖泊而造成次生污染。土壤中水溶性镉和非水溶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的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和碳酸盐的含量

防止措施:①严格控制灌溉水合农用污泥肥料等镉含量②污染严重的农田可采用排图土客土方法③改旱作为水作,改变氧化还原电位④水田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砷:砷主要以正三价和正五价存在于土壤环境中。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水溶性砷,吸附态砷和难溶性砷。三者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土壤中含硫量较高且在还原性条件下,可以形成稳定的难溶性As2S3。在土壤嫌气条件下,砷与汞相似,可经微生物的甲基化过程转化为二甲基砷[(CH3)2AsH]之类的化合物。由于土壤中砷主要以非水溶性形式存在,因而土壤中的砷,特别是排污进入土壤的砷,主要累积于土壤表层,难于向下移动

防止措施:①在受污染严重的地方改旱作为水作②污染面积小的可采用翻耕、排土、客土的方法降低含量③可加入Fe、Al等盐类吸附砷也可使用Mg2Al3④使用P肥可降低毒害⑤使用堆肥在旱作条件可以减低生物态⑥在不严重的地方可以选种一些抗性作物

汞:土壤中的汞有三种价态形式:Hg、Hg2+和Hg2+2。汞的3种价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价汞和有机汞在还原条件下的土壤中可以被还原为零价的金属汞。土壤中金属汞的含量甚微,但可从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环境,而且会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其挥发的速度加快。土壤中的金属汞可被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吸收

防止措施:①在受污染严重的地方改旱作为水作②对已受汞污染的土壤,可施用石灰肥料③使用P肥④不宜使用堆肥

铬:由于土壤中的铬多为难溶性化合物,其迁移能力一般较弱,而含铬废水中的铬进人土壤后,也多转变为难溶性铬,故通过污染进入土壤中的铬主要残留积累于土壤表层。铬在土壤中多以难溶性且不能被植物所吸收利用的形式存在,因而铬的生物迁移作用较小,故铬对植物的危害不像Cd、Hg等重金属那么严重。有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铬,绝大多数保留在根部,而转移到种子或果实中的铬则很少。

防止措施:①酸性土壤中毒性大,使用石灰调节pH②实行水旱轮作③增施有机肥④可使用磷酸氢钙⑤小块农田可采用排土客土

铅:植物吸收的铅是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铅。绝大多数积累于植物根部,转移到茎叶、种子中的很少植物除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铅以外,还可以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吸收污染空气中的铅

防止措施:,可用客土法或种植某些非食用但可富集铅的植物例如苔藓,以消除或改善铅污染或提高土壤的pH值、施用钙、镁及磷肥等改良剂,以降低土壤中铅的活性,减少作物对铅的吸收

总的方法:①排土、客土农业工程措施②施用化学改良剂③农田水分管理④生物改良措施⑤执行国家有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8.简述土壤环境行为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影响?

第六章

2.化肥在农业上的大量使用,将会对环境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答:①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②威胁近海生物③影响人类健④破坏土壤结构(A引起土壤酸度变化 B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C有害物质对土壤产生污染)

3.蔬菜硝酸盐积累的特点有哪些?如何降低蔬菜硝酸盐的积累?

答:①种类不同的差异②蔬菜不同器官部位的差异③同类蔬菜不同品种间也有很大的差异④不同生长期的差异⑤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防止措施:①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和复合肥,注意N、P、K的平衡使用②控制施肥时间,在蔬菜收获期前2~3周内停止施肥③蔬菜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④施用氮抑制剂⑤减少蔬菜贮存时间,提倡池新鲜蔬菜

4.论述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答: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主要是通过喷雾漂移和施于作物、水体、土壤表面后蒸腾,或者是农药厂的三废排放进入大气。大气中的农

药主要是以气体或被大气中悬浮的微小粒吸附的两种形式存在。大气中农药的含量大小与农药本身的理化性质,施药的剂型、药量、方式和施药时的气象条件有关。如果农药易挥发、剂型为粉剂、且施用量大,采用飞机喷洒或遇高温、大风等天气,大气中的农药量会明显增加。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有直接污染间接污染两种, 直接污染农药是以浸种、拌种和封闭药的形式, 直接将农药施入土壤。其次是在喷雾时直接落到地面上或附着在作物上, 经风吹雨淋而落入土壤中。间接农药污染是大气中悬浮的农药颗粒或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农药经雨水溶解和淋失, 最后落到地面上, 或死亡的动、植物残体将农药带入土壤。[2]目前大豆田长期使用高残效除草剂的地块, 导致玉米经济作物无法调茬, 大豆也表现根系发育受阻生长缓慢, 个别地块出现大量死苗现象, 导致减产、减收甚至失收。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被农药污染的主要途径是来自土壤中农药的冲刷和农药厂的废液排放。水体中的农药一部分是以溶解状态存在,另一部分被吸附在悬浮颗粒上。水体被农药污染后,对水体中的生态系统乃至下游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农药对水质污染的顺序一般为(从大到小):田沟水、河水、海水、自来水、地下水。

农药对植物的影响:田间施用的农药, 渗到作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中,由于作物对农药的吸收富集和通过食物链的传递, 使许多农畜禽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过高, 其次是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单一施用, 人为地致使某类植物灭绝, 或是使其基因型发生突变, 从而影响到植物种群数量和多样性

论述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答:农药对生物群落的影响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农药进入水体后,对各类水生生物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可能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②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农药残存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其它的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均产生不同

程度的影响。③对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一是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二是害虫的再猖獗;三是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对人类和其它高等动物的影响: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农药对鸟类、兽类和其它一些高等动物均有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 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和从环境中吸收。如DDT 、狄氏剂使鸟类卵壳变薄, 孵化时易被压碎, 引起小鸟死亡, 降低鸟类的生殖率等。很多农药都能在兽类体内积累。长期使用农药后,农业生态系统发生的总的改变是生物相的多样性降低和某些种类生物量的减少。有些杀虫剂可把昆虫相减少1/ 3, 除草剂也可把某些植物在小面积农田中彻底消除。这些影响均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生态平衡被打破。

6.农药的残留和残毒有什么区别?

答:农药残留是对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存的数量叫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或微克、纳克等)以上物质表示。农药残留是使用农药后的必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但其不良影响可以人为减少和控制。

农药残毒(残留毒性)是指农药喷洒在作物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日晒、雨淋、风吹、高温挥发和植物代谢等作用,使药剂逐渐分解、减少,但不能全部消失,收获的农产品上仍残留极少量农药,长期食用或接触这种带有残留农药的农产品对人畜所产生的毒性。

7.农业生产中,如何防治化肥和农药污染?

答:防止化肥污染措施:①适时、适量实用化肥②做好N、K、P平衡施肥③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走生态农业道路④广泛、深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⑤改进、革新施肥机具,推广深施、条施、穴施方法,并建立良好耕作制度⑥开发化肥新品种,改进化肥的制造方法⑦加强管理,防止水土流失。

如何防止农药污染:①现有农药的安全使用②加强农药的管理③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④研究、推广生物防止方法

8.8.简述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降解和残留?

9.答: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基本途径:

1.有微生物参与的降解包括脱氯作用、脱烷基作用、换裂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

2.沿孔道挥发散失;

3.不溶于水,在土壤中存在与土壤水分含量呈负相关(水解)。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降解是土壤中农药净化的主要途径,是以土壤微生物与酶为主对农药的分解作用。该过程受含水量的影响,含水量增加,农药在土壤中的分解能加速。根据分解作用的性质,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主要包括:脱氯作用、脱烷基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水解作用。

例如:DDT经过脱氯变成DDD再经过氧化变成氯苯乙酸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农药一旦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残留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残留的时间有长有短,数量有大有小,但有残留并不等于有残毒,只有当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积累到一定程度,与土壤的自净效应产生脱节、失调、危及农业环境生物,包括农药的靶生物与非靶环境生物的安全,间接危害人畜健康,才称其具有残留积累毒害。一般说来,土壤化学农药的残留积累毒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残留农药的转移产生的危害;残留农药对靶生物的直接毒害。

第七章

2.固体废物的特点及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答:特点①污染的特殊性②资源性3危害性大。对农业的危害表现在①对土壤的污染(侵占土地、污染土壤)②对水体的污染③淤塞河床

④对空气的污染,产生火灾⑤影响视觉卫生

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答:①无害化②减量化③资源化

4.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发酵产物的农业利用。

答:影响因素:厌氧条件;温度;酸碱度条件;搅拌;物料物质;有机质负荷;厌氧活性污泥的浓度;有毒物质含量。

产物的农业利用:培肥土壤,用作优质土壤;用作饲料作为优质饲料添加剂;用作食用菌培养基;沼液防治病虫害;沼气保鲜,用于储存农产品,保鲜时间长,成本低,效果好。

5.了解粉煤灰的农业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答:以下几方面:①改良土壤结构②提高地温,增强抗旱抗冻能力,促进作物早发早熟③做肥料④做农药和蚕药的载体⑥贮灰场种植作物⑦作填充料。

存在的问题:①高的PH值②高的可溶性盐含量③过量的水溶性硼和其他过量元素

6..按照来源划分固体废弃物的种类有哪些?

答:可划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放射性废物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环境学复习试题及答案范文

一 、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2. 水环境容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 清洁生产 5. 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 主要污染物?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3. 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4. 简述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体系。 5. 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6. 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三、论述题 1. 论述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 及其防防治对策。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2. 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4.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的整体预防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轻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降减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5. 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 (1)富山事件(骨痛病):镉污染; (2)米糠事件:多氯联苯污染; (3)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煤尘、重金属、粉尘污染; (4)水俣事件:甲基汞污染; (5)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6)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 (8)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预处理:压实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脱水和干燥 资源化处理:热化学处理-焚烧、热解、湿式氧化 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处理 最终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焚烧 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 3.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 (3)扩散范围大 (4)控制复杂

农业环境学分析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从狭义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经过人工驯化的特殊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生物评价:用生物学方法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生态农业: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温垂直递减率:通常用r表示,r=—dt/dz,表示大气实际温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每单位高度取值为100m)降低的数值 急性伤害: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几小时至1~2天内)植物就出现明显伤害症状,一般易于发现。 慢性伤害: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经长时间接触(几十天)后,植物逐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表现生长不够茂盛,生育不良,受伤害症状不明显或逐渐显现出来。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水体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河流、湖、地下水),使水体的物化性质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所需的氧气量 BOD5:表示20?C的条件下培养5天时的水中有机物轻微分解时所需的O2量mg/L 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类将污水引入田间,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能力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污水处理方法,土壤对污水的净化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过滤、吸附等物理过程和离子交换吸附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的化学反应,靠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反应等。土壤污染: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物、废弃物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间接进入土壤环境;使土壤中添加了某些本来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使土壤中某些固有成分大量增加。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或者有毒物质被作物吸收,在农产品中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和动物健康,这种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

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 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 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 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

环境化学(王红云版)复习(选择)

环境化学(王红云版)复习题 一、选择题(二、三章) 1、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大气垂直递减率Γ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的大小有关,当Γ<Γd时,大气结构为(D)A不稳定B极不稳定C中性D稳定 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大而降低,即Γ<0时,称为(A) A逆温气层B等温气层C增温气层D递减气层 3、光化学烟雾一般在(B ) A白天形成傍晚消失,中午或稍后最低B白天形成傍晚消失,中午或稍后最高 C傍晚形成白天消失,中午或稍后最低D傍晚形成白天消失,中午或稍后最高4、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体,按其成分的可变性可分为稳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确定组分,下列哪种气体属于稳定组分(B)A SO2 B O2 C飞灰D CO2 5、伦敦烟雾型污染主要是由什么气体引起的(A)A SO2 B CO2 C NO D NO2 6、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B) A 烟雾是蓝色,强酸性B烟雾是蓝色,强氧化性 C 烟雾是绿色,强氧化性 D 烟雾是绿色,强碱性 7、对流层大气质量是大气层质量的(C)A 25% B 50% C 75% D 90% 8、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 9、造成气候变化的大气层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臭氧层的质量在平流层的10-35Km处达到最大。B形成海陆风局地环流时,白天形成海风夜晚形成陆风。 C山风和谷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转换时,它们的方向相同。 D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可以不穿宇航服。 11、以下哪个选项表示日落前一小时逆温开始生成的情况(B) (A)(B)(C)(D) 12、光化学烟雾含量最多的污染物是(A)A O3 B PAN C H2O2 D 醛类 13、大气中甲氧基的主要来源是(D) A CH3ONO·和HO2· B CH3ONO2和RO2· C CH3ONO2和RO· D CH3ONO·和CH3ONO2 (四、五、六章) 1.土壤剖面形态不包括(C)A淋溶层B基岩层C沉淀层D母质层2.土壤有机质不包括(D)A腐殖质B生物残体C土壤生物D土壤矿物质3.主导土壤母质转化为土壤过程的主要因素是(C) A腐殖质B时间C土壤生物D土壤矿物质 4.土壤中的铬污染会使动物发生(C)A肺癌B自然骨折C糖尿病D心脏病5.土壤中的镉污染一部分与低金属硫蛋白结合,然后随血液分布到各内脏器官,最终主要积于(C)A心和肺B肝和肺C肾和肝D肾和肺 6.下列不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的是(D)A降水B地下水C灌溉D湖泊7.土壤中农药向大气的(A),是大气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 A扩散B迁移C转化D挥发 8.农药分子中存在的某些官能团有助于吸附作用,以下哪个官能团的能力最强(B)A-OH B-NH2C—NHR D—COOR 9.下面哪个表达错误(A ) A.土壤中的降解包括微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和光化学降解 B.物理吸附的强弱决定于土壤胶体表面的大小 C.一般将沸点在230℃以下的单元酚称为挥发性酚 D.就酚类化合物的毒性程度来说,从苯酚的最大,通常含酚废水中以苯酚和甲 酚含量为最高 10.土壤中对农药最彻底的净化是下列那种降解(C) A 化学降解 B 光化学降解 C 微生物降解 D 物理化学降解 11.氟在自然界的分布形式,那项是不正确的(B) A 萤石(CaF2) B 单质氟 C 水晶石(Na3AlF6) D 磷灰石[Ca5F(PO4)] 12.下列那项不属于氟不足时出现的病症(C) A 佝偻病 B 骨质松脆 C 脚气病 D 龋齿流行 13.下列农药蒸气压高的为(C)A DDT B狄氏剂C有机磷D林丹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为(D) A物理吸附的强弱决定于土壤胶体比表面的大小 B在同一类型的农药中,农药的分子越大,溶解度越小,被植物吸收的可能性越 小,而被土壤吸附的量越多。 C农药的挥发。迁移虽可促使土壤本身净化,但却导致扩大,加深其他环境因素 的污染。 D各种农药的蒸气压相差不大,它们在土壤中挥发快慢大致相当。 15.下列农药分子中存在的哪一种官能团的被土壤胶体吸附能力最强(B) A-OH B-NH2C-NHR D-COOR 16.下列不属于土壤污染物质的是(D) A锌B洗涤剂C炭疽杆菌D铵盐 17.汞的迁移转化过程中难溶化合物为(B) A P基汞 B HgO3 C HgCl2 D Hg(NO3)2 18.土壤环境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下面哪一项是发生类型(D) A水体污染型B大气污染型C农业污染型D以上全选 19.土壤空气主要由以下哪几种元素组成(A) A N2、O2、、CO2 B N2、CO、O2 C NO、CO2、O2 D C、O2、N2 20.农药分子中存在下列哪种官能团的吸附能力最强(B) A -OH B-NH2 C -COOR D -NO2 21.下列哪类化合物质既有挥发性又对环境造成污染(A) A酚B脂C酮D醇 22.怎样增强土壤的自净能力(D) A疏松土壤B用水淹没C施加大量有机肥D增加土壤中有机、无机胶体的含量 23.下列哪一项能引起农药在土壤中降解(D) A光和作用B光化学反应C光解作用D光化不降解 24.农药在土壤中的主要迁移途径(B) A气体挥发B土壤固相物质吸附C随水淋溶D移到土壤之外 25.土壤中的氟说法正确的是(D) A难溶形态存在的氟易被植物吸收,对植物不安全 B为难溶性化合物形态存在 C氟不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微量元素 D可随水分状况以及土壤的PH值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迁移转化 26.对酚污染来源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工业废水的排放B石油化工工业C生活污水排放D生物体的分解 27.关于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不包括的内容是(A) A物理降解B微生物降解C化学降解D光化学降解 28.土壤空气和大气中哪些含量高(A) A N2、O2、CO2 B N2、CO2、H2 C NH3、O2、CO2 D CH4、Cl2、H2 29.以下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错误的是(C) A对汞中毒区,施入硝酸盐B对镉中毒区,采用参土法或换土法 C对铅中毒区,降低土壤的PH值D对砷中毒区,施加硫粉 30.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于(D) A大气降水B降雪C灌溉D以上全选 3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汞是一种对植物及人体无生物学作用的有毒元素 B铬是人类和动物的必需元素,但浓度较高时对生物有害 C镉对于生物体和人体来说是必需的元素 D从环境污染效应来看,常把砷作为重金属来研究 32.土壤剖面形态中深度最深的是以下哪个层次(D) A淋溶层B淀积层C母质层D基岩层 33.以下土壤组分中占比例最多的是(C)A空气B水C矿物质D有机体 34.同一类型的农药中,(A) A农药的分子越大,溶解越小,被植物吸收的可能性越小。 B农药的分子越大,溶解越大,被植物吸收的可能性越大。 C农药的分子越小,溶解越大,被植物吸收的可能性越大 D农药的分子越小,溶解越小,被植物吸收的可能性越小。 35.化学农药挥发作用的大小,不决定于(D) A土壤的湿度,温度B农药本身的蒸气压 C影响孔隙状况的质地与结构条件D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36.不属于动物体内污染物分布影响因素的是(C) A污染物与不同部位的亲和性C血流速度B通过细胞膜的能力D置换竞争 37.植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A) A表面附着及植物吸收B专属吸附及离子交换 C表面附着及离子交换D专属吸附及植物吸收 38.毒物难于通过生物膜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屏障是(C) A肝-肾B胎盘C血-脑D胆-肝 40.被动扩散是由于(A) A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B脂溶性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C脂溶性物质从两极向中间聚拢。D脂溶性物质从中间向两极扩散。 41.胃的PH值约为(A) A 2 B 3 C 4 D 5 42.下列各器官对各种毒物都有生物转化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A) A肝脏B肾脏C胃D肠 43.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之一的日本熊本县“水俣病”,是因为当地居民食用了被 周围石油工厂排放的含(A)废水污染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甚至死亡的“疾 病”。A汞B镉C铅D铍 44.下列哪项不是影响生物浓缩系数的因素(D) A物质本身的性质B生物C环境D水体 45.下列哪项不可以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B) A 生物放大 B 生物自净 C 生物富集D生物积累 46.各形态的汞所具有的毒性从小到大为:(B) A金属汞、有机汞、无机汞B无机汞、金属汞、有机汞 C无机汞、有机汞、金属汞D有机汞、金属汞、无机汞 47.假设两种毒物单独作用的死亡率分别为M1和M2联合作用的死亡率为M,则 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死亡率分别表示为:(C) A M>M1+M2,M<M1+M2 B M>M1+M2,M=M1+M2 C M=M1+M2,M<M1+M2 D M=M1+M2,M>M1+M2 48.丙酮酸经乙酰辅酶A的酶促反应,在无氧条件下转变为:(A) A有机酸、醇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水 C有机酸、水和二氧化碳D醇、水和二氧化碳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是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2.环境问题:广义,就是由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3.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态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组合。 4.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5.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了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以至于破坏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7.阈值:植物在长时间接触污染物时,使植物发生伤害的污染物最低浓度。 8.水体:一般意义是指水的积聚体,通常指地表水体,广义的水体也包括地下水体。环境科学中的水体,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物,

水中的生物以及底泥等。 9.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状况,使其丧失或减弱了人类的使用价值的现象。 10.BOD: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用mg/L表示。BOD 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多。 11.BOD5:通常采用20℃的条件下培养5天,作为测定水体中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简称5d生化需氧量。 12.COD: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COD越高,表示水中有机物质越多。(重铬酸钾氧化剂测得) 13.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 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4.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具有限制性和可再生性。 15.土壤环境背景值: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16.土壤污染: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食品环境学

(一)食品环境学研究的内容? 1.食品环境质量的基础理论; 2.食品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 3.食品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 4.食品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因素; 5.食品加工废弃物的处理与再利用。 (二)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1.色素沉着 2.红斑作用 3.抗佝佝偻病 4.杀菌作用 5.提高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三)食品包装纸中害物质的来源 1.造纸原料中的污染物 2.造纸中添加的助剂残留 3.包装纸在涂蜡、荧光增白处理过程中使其含有较多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和荧光增白化学污染物 4.彩色颜料的污染 5. 成品纸表面油墨 塑料当中有害物质的来源 A.树脂本身有一定的毒性; B.树脂中残留的有毒单体、裂解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 C.塑料制品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稳定剂、增塑剂、着色剂等添加剂带来的毒性; D.塑料包装容器表面的微生物及微层杂质污染; E.塑料回收料在利用时一些污染物和添加的色素可造成食品污染。 2.聚烯:单体、低聚物、添加剂、回收过程引入 3.聚丙烯 4.聚苯乙烯:甲苯、乙苯 5.聚氯乙烯 (四)秸秆的应用技术 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2.饲料加工技术 3.秸秆气化技术 4.植物纤维制模技术 5.编织造纸技术 (五)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效应 1.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 2.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异常血液趋于正常 3.降低血压 4.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纤毛颤动 5.促进组织细胞的生物氧化、还原的过程 6.改善睡眠、振奋精神即镇静镇痛作用 (六)氧化消毒的原理

次氯酸分子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同时又是一种强氧化剂,影响细菌的多种酶系统,并损伤细胞膜,使蛋白质、RNA、DNA等物质释放出,而导致细菌死亡。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七)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硼酸、亚硝酸盐、水杨酸、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氟化物 (八)环境干扰类型:噪声干扰、热干扰、电磁干扰、核辐射干扰 (九)转基因食品存在的安全性 1.外源基因的安全性 2.潜在的致病 3.影响人肠道微环境 4.产生有毒物质 5.影响膳食的营养平衡 (十)食品产品标志的基本要求 首先必须有食品的标签,标签内容真实并符合标准要求。应注明产品名称、产地、产址、配料、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同时必须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袋上注明由国家统一制定,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或贴QS标志。 (十一)水污染的主要指标 1.悬浮物 2.废水中有机物浓度 3.PH 4.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 5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 (十二)无公害食品的定义、产地的要求、生产管理的要求 无公害食品的定义: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规范,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农产品。产地要求生产管理技术P214 (十三)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定义及异同点 有机食品定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即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等化学物质,不适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并许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食品。 绿色食品的定义: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 相同点:1.安全性是三品的共同点2.三品的产地环境都要求无污染3.三品的生产技术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4.发展三品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5.发展三品是应对加入WTO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需要6.转基因食品不能成为三品。 不同点:1.发源地不同2.标准不同3.标志不同4.级别不同5.认证机构不同6.认证方式不同 (十四)环境质量评价:指定区域的环境要素和环境整体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评定。 危险性分析:指系统性评估危害的危险性。包括:危险性评估,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信息交流。危险性评估包括:危险的确定、危险的特征性描述、暴露评估,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工程学选择题

环境工程学 1、在沉砂池与初次沉淀池内初期可能发生的沉降为(①);在混凝沉淀池及初 沉池后期和二沉池中、初期可能发生的沉降为(②);高浊度水的沉淀及二沉池后期的沉降通常为(③);沉淀池或者污泥浓缩池中的沉降类型为(④)。 A. 拥挤沉降压缩沉降自由沉降絮凝沉降 B. 絮凝沉降自由沉降拥挤沉降压缩沉降 C. 自由沉降絮凝沉降拥挤沉降压缩沉降 D. 压缩沉降絮凝沉降自由沉降拥挤沉降 2、铝盐和铁盐作为絮凝剂在水处理过程中: pH偏低,胶体及悬浮物颗粒浓度高,投药量不足的反应初期,以(①)作用为主;在pH值偏高,污染物浓度较低投药量充分时,以(②)作用为主;在pH值和投药量适中时,(③)作用则称为主要的作用形式。 A. 脱稳凝聚网捕絮凝桥连絮凝 B. 桥连絮凝网捕絮凝脱稳凝聚 C. 网捕絮凝脱稳凝聚桥连絮凝 D. 脱稳凝聚桥连絮凝网捕絮凝 3、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 )性能,并不得含有有害成分,一般 可采用石英砂、无烟煤和重质矿石等。 A.水力B.耐磨C.化学稳定D.抗蚀 4、加压气浮池溶气罐的溶气压力一般可采用0.2~0.4MPa;( )一般可采用25%~50%。 A.回流比B.压力比C.气水比D.进气比 5、气浮法的主要优点是处理效率较高,一般只需( )min即可完成固液分离,且占地面积较少,生成的污泥比较干燥,表面刮泥比较方便。 A.5~10 B.10~20 C.30~50 D.以上都不对 6、对于阳离子交换树脂,食盐再生液的浓度一般采用()%,盐酸再生液浓度一般用()%,硫酸再生液浓度则不用大于4~6%,以免再生时

生成CaSO4。 A.5~10;4 B.10~15;2 C.5~10;4 D.以上都不对 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活性炭吸附量不仅与比表面积有关,而且还取决于习孔的构造和分布情况。 B.活性炭的细孔有效半径一般为1~1000nm。小孔半径在2nm以下,过渡孔半径为2~100nm,大孔半径为100~1000nm。 C. 细孔大小不同,在吸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不同。 D. 吸附过程中,大孔主要为吸附质的扩散提供通道,吸附量主要受小孔支配。 8、在不同的膜分离方法中,按照被分离物质的半径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微滤> 超滤>钠滤>反渗透 B. 超滤>微滤> 钠滤> 反渗透 C. 反渗透> 超滤> 微滤> 钠滤 D. 微滤> 钠滤>超滤> 反渗透9.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一般可采用加( )、漂白粉或漂粉精法。 A.氯氨B.二氧化氯C.臭氧D.液氯 10.选择加氯点时,应根据( )、工艺流程和净化要求,可单独在滤后加氯,或同时在滤前和滤后加氯。 A.原水水质B.消毒剂类别C.水厂条件D.所在地区11.水和氯应充分混合。其接触时间不应小于( )min。 A.60 B.20 C.25 D.30 12.水和氯应充分混合。氯胺消毒的接触时间不应小于( )h。 A.2 B.1.5 C.1 D.0.5 13.投加消毒药剂的管道及配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加氨管道及设备( )采用铜质材料。 A.应该B.尽量C.不宜D.不应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次氯酸杀菌消毒时,如水体中有氨存在,可以促进消毒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生成的氯胺本身就具有杀菌作用。 B. 氯胺的消毒作用实际上是依靠了HOCl。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英文译名: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课内总学时:72 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对象:07级三年制高职农产品质量检验专业 执笔人:姚会敏编写日期:2008.4 审核人:批准人: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农业环境学是农产品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是食品(农产品)安全的保障。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农业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农用化学物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治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学的基础理论,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自身对农业环境和农业生物的危害,以及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等农业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使学生对农村环境规划和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环境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分析和研究农业环境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实际的农业环境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严谨求学,务实创新的精神。

(3)具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三)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1、绪论 教学内容 1.1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 1.2环境问题 1.3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4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 教学要求 1)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2)掌握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环境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2.1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2.2生态农业 2.3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 2)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 3、大气污染与农业 教学内容 3.1大气污染概述 3.2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 3.3大气硫氧化物对植物的影响与危害 3.4大气氟化物对农业生物的危害及防治 3.5其它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3.6大气复合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3.7大气污染危害农业生物的调查鉴定方法 教学要求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温室效应:是指是太阳短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反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度26分。 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连的诸多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 富营养化:水体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由于营养盐类不断积聚,引起水体内部物理、化学性状不断改变,水体生态系统发生相应的演替,并由生物生产力低的状态逐步向生物生产力高的状态过渡的现象。TOC:总有机碳,用以表示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 酸雨: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雨、雪或雾、露、)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过滤式除尘器:利用多孔过滤介质分离捕集气体中固体或液体粒子的净化装置。 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莫霍面:地壳下部与地幔分界的面

分贝:是声源功率与基准声功率比值的对数乘以10的数值,用来度量噪声的无量纲单位 BOD:生化需氧量,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分解者:各种微生物,也包括某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酸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与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 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

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肥料科学与工程方向) 培养具备肥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新型肥料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现代施肥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农业、肥料生产、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配方肥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 土地资源管理 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土地规划与评价、遥感与测量、制图技术, 3S技术、不动产评估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国土、城建、农业、测绘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开发与整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整理工程、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基础与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培养具备资源学、环境学和规划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3S和计算机制图应用技能,能在各级城乡建设与行政管理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部门、资源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风景名胜区从事城乡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城市规划学、城乡规划与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等。 三、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生“修身树德”行动贯穿始终,强化思想引领和为大学生成长服务,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计划、四项教育、五个目标、六大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打造精品的农大学生工作品牌。全面实施“雏鹰行动”计划、“飞鹰创新”计划和“雄鹰翱翔”计划,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以王洋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土管08-1班(省级先进班集体)为代表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学院连年被评为校“创新创业优秀组织单位”和“优胜杯”、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优秀团总支”。200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从雏鹰成长为雄鹰”为题作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