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_颜梅春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_颜梅春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_颜梅春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_颜梅春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10): 1781-178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15381.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15381.html,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09B11714)

作者简介:颜梅春(1971年生),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是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E-mail: yanmeich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15381.html, ;yanmeich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15381.html,

收稿日期:2012-08-19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颜梅春,王元超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当前人民保障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形式方面:20年来国际国内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且10年来加速上升,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专著等媒介展现。②内容方面:同期相比,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专题如水环境、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分析及某些典型的区域问题解决。我国虽起步稍晚,在国家和省部级政府的倡导与支持下发展迅速且紧跟国际前沿,以基础和应用研究、工程技术、政策指导和行业技术指导等为导向,体现出服务于经济发展、注重实践和方法创新的特色。③手段方面: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手段在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发达国家更着重于环境因素的深入定量分析遥感反演,发展中国家更着重于宏观层面上的信息获取和综合质量评价应用。④内涵方面:现有的工作可归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生态环境遥感信息获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同尺度对象的评价、评价技术手段和方法模型探索以及评价思路视野目标几个侧重面。⑤局限方面:通过纵观近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的局限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选择偏主观、评价模型偏模糊、评价对象对象尺度和属性认识偏笼统和定量遥感信息的应用不足等问题。⑥展望方面:建议今后的研究多注重于人口数量和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各指标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理、充分发掘和利用遥感定量信息、评价模型基于时代经济特色和对象客观条件和功能的理想值参照等,以期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效率和深度。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进展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X8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2)10-1781-08

引用格式:颜梅春, 王元超.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10): 1781-1788.

YAN Meichun, WANG Yuanchao, ZHANG Xianchon. Advan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21(10): 1781-1788.

人口扩张和工业化过程加速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高度集中和土地高集约利用导致的对资源过度开采和对大气、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人们日益关注居住环境。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以人的需求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为人居环境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思想体系基础。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人居Ⅱ大会”的召开,人居环境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同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优美、舒适、方便的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生活的前提。环境监管和保护是现代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是分析环境质量状况的基本手段,也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决策的依据。考虑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状况指标的生态健康、生态安全和生态脆弱性评价成为近些年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基本主题和大趋势[1]。

基础数据和参考数据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基础;两者都关系到评价目标。随着自20世

纪90年代以来商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日渐广泛和深入:考虑的指标因素从简单到复杂,从有形到无形,从单纯的客观存在到同时顾及人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满足;研究目标从认识和理解到为未来和规划政策服务,从环境占有到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从定性描述到分等定级和比较,再到各指标因素的遥感定性解译及至定量反演。目前,利用3“S”技术进行基础数据管理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以及成果表达,是生态环境工作的热点和趋势。

本文统计并研究了近20年来国内外主流的学术期刊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领域的文献,从形式、内容、手段、内涵(包括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技术手段、对象尺度和评价思路视角几方面)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了研究中的问题与局限,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期待对提高相关工作未来的效率和深度有帮助。

1 文献检索统计

1.1 国外文献统计

检索国际著名Elsevier Science Direct 数据库,

1782 生态环境学报 第21卷第10期(2012年10月)

自1993年以来截至2012.3.16日上午10:30,统计一的检索表达式:TITLE-ABSTR-KEY(environment quality) and TITLE-ABSTR-KEY(evaluation)得1,438篇; 统计二在统计一的基础上,表达式:(TITLE-ABSTR-KEY(environment quality) and TITLE-ABSTR-KEY(evaluation) and remote sensing),得61篇,期刊占97%以上。主要的期刊分布见表1(统计一统计最低10篇以上者;统计二则统计最低1篇以上者)。 可见国际上大部分论文都集中于环境类专题的期刊杂志,有少数在技术类及交叉学科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技术、农学和管理学等的不同学科的刊物俱全,也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关乎全社会。 1.2 国内文献检索统计

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 )检索包含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

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哈佛商业评论数据库、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数据库、德国SPRINGER 公司期刊数据库、TAYLOR 期刊数据库、FRONTIERS 期刊数据库、国外标准数据库等,截至2012.3.16日上午10:30,主题词含“生态环境质量”和“评价”的统计三得1 843篇;基于统计三,加关

键字“遥感”的统计四得400篇。 按学科分类,统计三为58类,其中发表50篇以上论文的学科包括9个,分别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 218篇)、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29篇)、农业经济(122篇)、农业基础科学(81篇)、生

物学(76篇)、林业(64篇)、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64篇)、资源科学(55篇)和旅游(51篇),具体见表2。 可见以环境主题的刊物为主,其次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生物等都包含。 表2 统计三按学科和刊物分布的统计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the third statistics by subject classification in national journals

媒介类型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生物学林业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资源科学合计

期刊 760 69 50 35 41 2719 17 1018博士 37 7 14 6 2 3 7 5 81硕士 249 40 47 21 12 2230 18 439会议 67 9 7 5 1 0 4 4 97国际会议 3 1 1 1 0 0 1 0 7 报纸 8 1 0 0 0 0 0 1 10科技成果 87 3 4 14 19 12 4 10 153年鉴 10 0 0 0 1 0 0 0

11合计 1221

130 122 81 76 6465 55

表1 统计一和统计二的国际研究刊物刊载情况(部分)

Table 1 part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s published about the first statistic and the second statistic

统计一 期刊名/书名(刊载篇数)

统计二 期刊名/书名(刊载篇数)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42)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7)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33)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3) Atmospheric Environment(31)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3) Computers & Education(20) Ad Hoc Networks(2)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17)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16)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 Field Crops Research(15) Environmental Modeling & Software(2)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5)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2)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4) Applied Geography(1) Computer Communications(13) Atmospheric Research(1)

Desalination(13) Chemosphere(1) Chemosphere(11) Ecological Indicators(1) Computer Networks(11) Ecological Informatics(1) Energy and Buildings(11)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11) Environmental Pollution(1)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1)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1)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10) Pedosphere(1)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0)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1)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 Techniques and Instrument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1)

颜梅春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1783

统计四为30类,50篇论文以上的包括2类,分别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8篇)和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56篇),分别占全部论文的79.6%和54%,主要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具体见表3。

统计显示:这两个统计结果都是以期刊论文最多,硕士学位论文次之,接下来是科技成果、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等,可见:我国的环境工作紧随国际潮流,注重实践应用和方法的创新。

2 国内外研究态势分析

2.1 国外研究态势分析

自20世纪50年代Doxiadis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Ekistics)”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就展开了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工作,形成了一些

指标体系并不断随时代变化而调整[2-3]。

指标体系的选择经历了从只考虑自然和生态因素发展到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历程:1898年,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花园城市”概念使得绿化建设一直备受关注[4];上世纪70年代,人们同时运用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的对象尺度涉及宏观的城市到微观的住区。1929年佩里(Clerance Perry)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从客观条件、主观感受方面进行指标选择和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新区规划的方案进行经济、生态环境、人类

健康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价以便方案优选[5-8],

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要求物质生产和消耗、废物排放量维持在平衡的有效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是区域

生态系统平衡的具体体现[9],反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力的是生态足迹和环境容量[10-11]。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是土地覆盖/利用,土地利用及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是近些年来的关注重点[12]。土地利用和内部结构其实也是景观的范畴,景观生态是21世纪以来的热门话题,考虑区域对象的内部景观结构和外部环境对小区的影响有许多深入和细致的研究[13-14]。手段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美国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 和法国环境卫星SPOT 投入运行,计算机兼容磁带遥感数据开始应用,英、法、德、美、日、澳等国都围绕城乡环境信息应用研究,利用GIS 、RS 手段获取地面覆盖资料结合数学方法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1999年以来,商用高分辨率卫星MODIS 、IKONOS 等的成功发射降低了资料成本,能定期获取详细的土地利用/覆盖及代表温度信息[15],遥感的作用推动了生态环境评价的效率和深度[16-19];遥感解译的进步和定量遥感的系列成果为评价工作提供了实时可靠的信息[20-21]。除了城市,海岸带和乡村的生态环境评价同样收到关注[22]。

文献显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发展态势见图1。

由图1可见,相关领域的国际国内研究都非常多且近些年长势迅猛,在2008-2009年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峰,此后,在2010年到一个相对低谷而国际的这方面增长相对平缓;在高科技手段应用方面

表3 统计四按学科和刊物分布的统计结果

Table 3 results of the fourth statistics by subject classification in national journals

媒介类型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农业经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自动化技术 生物学林业

合计

期刊 125 16 19 7 21 21 10 8227博士 15 5 5 4 0 0 1 030硕士 80 30 15 21 4 3 2 7162会议 15 4 2 2 5 2 0 131

国际会议 1 0 0 0 1 0 0 0

2报纸 2 0 0 0 0 0 0 0

2科技成果 18 1 0 1 1 1 3 025

年鉴 3 0 0 0 0 0 1 0

4合计 259

56

41

35

32

27 17 16

图1 国内外逐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趋势(左)和遥感用于生态环境评价趋势(右) Fig.1 The trend of top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left) and additional RS (right)

1784 生态环境学报 第21卷第10期(2012年10月)

国内外的逐年演变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呈近线状增长,之间略有波动。这也可以理解为国际上,尤其是许多发达国家多年前就已经很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一直维持,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会逐步增加相对的投入;国内是从21世纪开始高度重视并采取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并且一直维持高度的热情。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国际主流影响且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实施。政府自1978年以来倡导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1989年起在全国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国家和省级政府分别对37个重点城市和330 多个城市进行考核,1993年起,国家环保总局先后评定了张家港等6个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和27个绿色社区。1994年我国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宜居的框架。1995年“人类聚居环境”作为学术术语被正式提出,自此推动了学术界进行居住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最初以污染防治为主,逐渐发展为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的全面评价,并逐步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23],为政府决策和民众行为导向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质量评价的目标是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尹科等[24]以1997-2010年的43个环保模范城市为评价集,利用2009年的截面数据,基于将环境污染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的考核对象,采用3种DEA 模型评价其生态效率,提出应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视角,统筹协调,推动了城市

可持续发展思路。生态协调的对立面是生态脆弱,迅速发展的背后是过度开发和排放,造成的生态代价主要采用生态风险评价来描述[25]。土地利用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绿化和水体是维护良好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但不能一味扩大,否则无法达到三大效益兼顾,因此涵盖土地利用斑块大小、形状和组合方式的景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26]。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覆盖不同尺度的对象,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单元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反映个体和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空间、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功能,用生态位反映出农村居民点在区域中占据的多维空间资源以及在国民经济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7]。追求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28]。

将研究层次分为11类,包括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行业技术指导、工程技术、高级科普、专业实用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政策研究等自然科学范畴;基础研究、政策研究、行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等社会科学方面。其中统计三包含文献量1 660篇,统计四为367篇。统计三和统计四描述的各类目标层面研究包含的文献组成(按百分比描述)见图2。

研究所受资助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按国家基金、省部级基金、其他类进行统计,结果见图3。

可见,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质量评价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国家和省部级政府的主导下进行。

3 研究进展分析

通过对文献统计的主题词分析发现: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专题如水环境、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定量化分析以及解决某些典型区域的环境问题(见表4)。

统计国内研究的关键词可以发现我国的研究

重点主要集中于综合评价的几个方面相关工作:评

图2 统计三(左)和四(右)文献的研究层次(按顺时针方向)

Fig.2 research level components of the third statistic (left) and the fourth statistic (right)

图3 统计三和统计四的基金资助文献数量统计情况 Fig.3 funding number statistic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literature

颜梅春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1785

价指标、评价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思路目标应用,具体见图4。

3.1 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不同的属性和功能的区域构建指标各有侧重,都遵循系统性、区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定量性、以人为本、不可替代性和稳定性等基本原则[29]。指标的构建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如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地质等;二是基础建设,如景观、交通道路、绿化环保和公共卫生等方面;三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如安全、收入、消费、教育状况等。指标总的来说趋全趋细:中国国家环保局对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权重做过详细的规范[30];近年来的趋势是逐步考虑人这一重要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为人口密度影响和生态足迹的研究,认为植被、交通、地表温度、人口密度和空气质量是影响居住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决定其总体格局,而工业密度和水体覆盖率对少数区域的居住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31];对居住区外部环境,周传斌等分析了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研究中对外环境关联、动态发展、参与性与适应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将复杂性理论、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分析引入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提高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参与性[32]。

3.2 评价手段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手段能极大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效率[33],从遥感获取地表覆被类型进行定性或半定量评价有过大量工作并取得丰硕的成就,主要有高分辨率遥感结合GIS用于城市居住单元内部结构如建筑、道路、水体、绿地及景观变化指标和居住单元外的道路、山体、水体和绿地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34-35];和利用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城市和县、省级区域范围的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全面评价[18,36-39]。评价指标系统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是各因素权重确定的依据,指标因素的权重和评价方法常用的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和投影寻踪法,依据各自优势和具体评价目标及对象特征进行方法选择[40]。遥感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成就在于建筑容积率和人口密度方面的进展,突出在建筑物阴影提取和阴影与建筑物几何属性的关系方面[38]。总的来说,目前遥感技术在环境生态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成果,但缺乏对已研究的环境特征信息提取模型和评价算法软件系统,不能满足快速、批量化环境遥感评价应用产品的需求,所以如果要提高遥感和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应用效率,就应构建内容丰富、功能全面的环境监测业务化应用系统[39]。

表4 国际研究主题(部分)

Table 4 topic statistic of partial international research works

统计一 Topic(发文数(篇)) 统计二 Topic (发文数(篇))

air quality(24) air quality(2)

water quality(18) remote sensing(2)

soft ware(13) mediterranean region(1)

health care(11) mediterranean sea(1)

hong kong(11) meteorological datum(1)

environmental impact(9) packet loss(1)

neural network(8) passive microwave(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8) performance indicator(1)

information system(7) peru(1)

quality assurance(7) pine creek(1)

service quality(7) positional error(1)

soil quality(7) puerto rico(1)

thermal comfort(7) quality water(1)

wastewater treatment(7) receptor model(1)

air pollution(6) research center(1)

quality assessment(6) reserve program(1)

risk assessment(6) rhodes(1)

river basin(6) riparian zone (1)

china(5) river

basin(1)

delta(5) russian

doll(1)

图4 统计三(左)和统计四(右)关键字归类统计图

Fig.4 keywords statistics of the third (left) and the fourth (right) statistic

1786 生态环境学报第21卷第10期(2012年10月)

3.3 评价的对象

现有的评价对象的尺度范围很广,大到国际性地区[41]、流域、区域、海岸带、省域,中到县域和城市,小到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包括中心商业区、居住区和工矿区、农业生产区[42]、生态给养区等,从定性或定量角度对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生态功能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生态用地成为一个关键词:李锋等[43]认为市区生态用地主要为城市提供了农林产品生产、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对生态用地合理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汪敏等[44]对城市居住区的生态补偿做了研究,提出通过周边地区的公园绿地建设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并对之进行了相关的量化计算。不同类型和尺度的对象[45-46]尤其是以生产为重任的农业区和以服务及教育为重任的城市区的生态功能不同,人们的期望和要求也不同,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都不同[47-49]。

3.4 评价新视角

人口容量是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参数,主要集中于基于人类基本活动的能量需求、污物排放与资源的消耗的生态极限和适度人口数量的求算:曾祥旭等[50]用P—E—R模型通过计算经济、资源人口容量求得各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压力系数,用以评价区域人口与经济、资源的协调程度;包正君等[51]分析影响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因素,通过对南京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来研究南京人口规模的生态容纳量。彭理达等[52]基于经济和资源环境多目标体系,通过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一般规律对就业岗位预测,对满足区域环境生态效应的绿地、水面积限制因子的估算,给出城市适度人口的新算法。潘竞虎等[53]采用多情景模式下的适度人口测算方法,从用地空间、可供水量、绿地指标、GDP 和生态足迹五个方面预测了兰州市中心城区的适度人口与最大人口规模。李江苏等[54]研究测算各类主体功能区的适度人口容量。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估算使得生态环境定量评价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区域发展、环境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标。

4 问题与展望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自从诞生以来受到各方重视继而一路向前积极深入发展,为人民生活生产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有一些期待完善之处。

4.1 问题

评价指标方面。缺乏对各常用指标和特殊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机理方面的系统和定量关系研究,故而由此得出的评价方法和模型都是片面的,笼统的;指标的选取因人而异,没有基本的格式,主观性强。另外,考虑一定时代经济条件下一定地域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各方面消费需求,和将人作为影响者来定量考虑人口数量和人口组成、结构状况对环境的作用和应对措施源于近些年,研究相对薄弱。

评价手段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工作中仍然是作为辅助手段,遥感可以提供及时、丰富、详细的自然和社会信息,但是信息有效解译遭遇瓶颈[55],海量信息较多浪费,实践中往往大量使用统计数据和其他传统方法得来的信息;评价方法上,以模糊综合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因子分析为主,有方法的应用探索,少有方法分析和相互间的比较;评价结果可以用于横向对比排序,难以进行对象本身的纵向剖析,因此不利于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评价对象方面。大多集中于在省、县、城市和乡村、工矿区等大尺度和宏观层面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是,以往的研究较少着眼于区域内的组织结构和区域间的联系方面的考虑,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类型和不同功能的区域缺少微观、具体和量化的分析。

评价新视角-容量。在生态环境系统里,人既是影响者也是感受者,其影响又具有两面性,任何区域环境内如果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社会生活和发展,开发不足和过度都不利于人地关系的和谐。其他生态环境指标因素的影响也是二面的,都有一个健康的分布范围和理想状况。各因素的合理范围的研究很少。

4.2 展望

基于目前相关研究的一些欠缺,提出的相应的建议对策和未来方向如下:①探究包含人口数量和结构在内的各指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响应机制;②进行完全源于遥感分类提取的评价指标因素的规范化;③遥感信息获取和分类的规则化和模型化,评价模型的系统化和程序化;④构建明确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可知评价对象差距和症结所在的评价模型;⑤建立不同尺度评价对象之间和对象内部的结构合理组织关系模型。

新方向的发展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开启新的途径,深化和推动环境遥感分类的技术和应用的深度,为评价对象的适量人口的确定及整个生态环境改善和优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勇,茆长宝,程琳.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 560-566.

颜梅春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1787

[2] MUKHERJEE M, RAY A K, RAJYALAKSHMI C.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Some international and Indian applications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9, 6(3):283 -292.

[3] VAN KAMP I, LERDELMEIJER K, MARSMAN G, et al.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human well-being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demarcation of concepts:a literature stud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5: 5-18.

[4] CILLIERS E J. Sustainable green urban planning: the Green Credit

Tool [J]. Journal of Pla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2010, 3(1): 57-66.

[5] DOBSON A D, BRADSHAW A D, BAKER A J M. Hopes for the

future: Restoratio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J]. Science, 1997, 277: 515-524.

[6] 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 [M].

USA: North Atlantic Books, 1987: 122-131.

[7] PACIONE M.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human wellbeing: a

social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Volume 65, Issues 1-2: 19-301.

[8] SU M, FATH B D, YANG Z.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A

review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0, 408: 2425-2434. [9] KOICHIRO M, ARIS C. Review of sustainability indices and

indicators: Towards a new City Sustainability Index (CSI)[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12, 32: 94-106

[10] KAREN W, DANIEL E, ADRIAN F. The 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

Mapping variation access to community resources [J]. Urban Studies, 2003, 10: 69-71.

[11] CURTIS S, SOUTHALL H, CONGDON P. Area effects on health

variation over the life-course: analysis of the longitudinal study sample in England using new data on area of residence in childhood[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4, 58: 57-74.

[12] PAULEIT S, ENNOS R, GOLDING Y.Model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urba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a study in Merseyside, UK[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71: 295-310.

[13] FOBIL J N, KRAEMER A, MEYER C G, et al. Neighborhood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nditions are likely to drive malaria and diarrhea mortality in Accra, Ghana [J]. Environ Public Health, 2011, 21: 213-224.

[14] FERGUSON B K. A unified model for integral city design [J].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2,23(2):140 – 149.

[15] LI G, WENG Q.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ity of Indianapolis by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census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7, 28(2):249-267.

[16] EAKIN H, LUERS A L.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social-environmental systems [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Resource. 2006, 31: 365–394.

[17] MILESI C, ELVIDGE C D, NEMANI R R, et al.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human settlements using satellite data[J].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3,14(1):99-107.

[18] BOYD D S, FOODY G M. An overview of recent remote sensing and

GIS based research in ecological informatics [J]. Ecological Informatics, 2010, 3:1-5.

[19] LIANG B Q, WENG Q H. Assessing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 of Indianapolis, United States, by th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ntegration[C].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IEEE, 2011: 43-55.

[20] MYINT S W, GOBER P, BRAZEL A, et al. Per-pixel vs. object-based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land cover extraction using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r[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1,115:1145-1161.

[21] LU D S, HETRICK S, MORAN E. Impervious surface mapping with

Quick-bird image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1, 32(9): 2519-2533.

[22] ROMBOUTS I, BEAUGRAND G, ARTIGAS L F, et al. Evaluating

marine ecosystem health: Case studies of indicators using direct 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 methods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3, 24: 353-365.

[23] 李雪铭,李明. 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

评价分析[J]. 地理科学, 2008,28(6): 742-747.

[24] 尹科,王如松,姚亮,等.中国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效率评价[J].生态学

报,2011,31(19):5588-5598.

[25] 卢亚灵,徐丽芬,马宗文,等.环渤海五省市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

杂志,2012,31( 1) : 227-234.

[26] 陈爱莲,孙然好,陈利顶.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热岛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2,32( 14) : 4553-4565.

[27] 秦天天,齐伟,李云强,等.基于生态位的山地农村居民点适宜度

评价[J].生态学报,2012,32( 16) : 5175-5183.

[28] 秦钟,章家恩,骆世明,等. 1996-2008 年广东省城市化进程与生

态环境的协调性分析[J]. 生态科学, 2012. 31(1): 42-47.

[29] 宁艳杰,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

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10-20.

[30]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M ].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2004: 12-30.

[31] 陆张维,吴次芳,岳文泽,等.杭州市主城区居住生态环境评价[J].

生态学报,2010,30( 11):2856-2863.

[32] 周传斌,戴欣,王如松,等.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

学报,2011,31(16):4749-4759.

[33] PATINO J E, DUQUE J C. A review of regional science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n urban settings[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12. (in press).

[34] 程承旗,李启青,沙志友,等.城市居住单元环境质量的高分辨率遥

感评价方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 24-30.

[35] YAN M C, REN L L, HE X F, et al. Eval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with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C].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 2008, 3(1): 1280-1283.

[36] SUN Y, ZHANG Q W, YU H Y, et al. Quality Assessment for Human

Settlement of Urban Communit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C]//Spatial Data Mining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 Services (ICSD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1: 417-420.

[37] ZHENG J G. The Assessment of the Urban Residence Environment

Quality Satisfaction in Xuchang[C]//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1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1:1-3. [38] WANG J L, WANG X H. Information extraction of building height

and density based on quick bird image in Kunming, China [J]. Urban Remote Sensing Event, 2009, 2: 1-8.

[39] 杨一鹏,韩福丽,王桥,等.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

展、问题及对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6): 84-89.

[40] MA S B, WEI L Y, SUN L. Th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the index

weight in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ffected by high-way[C]//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4: 918-921.

[41] 渡边正孝,王勤学,林诚二,等.亚太地区环境综合监测的研究方法

-APEIS项目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2004,59(1):003-012.

[42] LANGEVELD J W A, VERHAGEN A, NEETESON J J, et al.

Evaluating farm performance using agri-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Recent experiences for nitrogen management in The Netherlands [J].

1788 生态环境学报第21卷第10期(2012年10月)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2(3): 363-376. [43] 李锋,叶亚平,宋博文,等.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结构及其生态系统

服务动态演变—以常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1,31(19): 5623-5631.

[44] 汪敏,陈瑞丹,王如松.居住区生态服务功能补偿研究—以扬川海

德公园居住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3:85-89.

[45] 叶亚平,刘鲁君.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

科学研究,2000,13(3): 33-36.

[46] 刘鲁君,叶亚平.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方法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

与技术,2000,12(4):13-17.

[47] LIU X L, CHEN Z L, HAN L J, et al.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for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J]. Energy Procedia, 2011, 13: 6689-6695.

[48] 陈志浩.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城市居住单元交通环境质量评价

—以厦门市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08,4:53-57. [49] 叶亚平.中国的生态市建设[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33

(6):319-320.

[50] 曾祥旭,陈卓.区域适度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分布研究--以重庆为例

[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4): 52-55.

[51] 包正君,赵和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南

京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9,26(2): 84-89. [52] 彭理达,王少平,杨海真.基于经济和环境资源多目标的适度人口

容量预测—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四川环境,2008,27(1):125-128 [53] 潘竞虎,董晓峰,魏延强,等.兰州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测算分析[J].

西北人口,2008,3(29):50-54.

[54] 李江苏,骆华松,王焱.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容量测算初探[J].西北

人口,20O8,3(29):1-5.

[55] DAUGHTON C G. Real-time estimation of small-area populations

with human biomarkers in sewage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14: 6-21.

Advan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YAN Meichun , WANG Yuanchao , ZHANG Xiancho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which are mainly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exploitation with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ve been concerned in the world.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now urgent for the safeguard of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Moreover, it is also a foundation for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is paper, analysis has been mad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papers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①in the last 20 years, a lot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t keeps a rapid growth in the last 10 years, they are published mainly in periodicals, theses, proceedings and monographs; ②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opics such as water environ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soi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olution of typical regional issues. In China, although the relative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later, due to the support of the state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a lot of progress has been made. Now many relative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In China, th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policy guidance, and industry technical guidance which is oriented to service for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totally focus on the practice use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③the technology such as “3S”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R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t play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The new technology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bright prospect.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inversion of parameter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depth quantity analysis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Howev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and general quality evaluation have been emphasized on; ④At present, the researches can be reduc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that is the acquisition especially b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of eco-environ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for assessment, the evaluation of object at different scales, the exploration of methodology and modeling methods for assessment and the purposes of assessment and its philosophy; ⑤the researches are not enough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for assessment are subjective, evaluation models are not understandable to some degre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cale and its attributes are not in-depth, and the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the remotely sensed data are not quantitative enough; ⑥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nd its structur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n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ors and how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as how they affect on the eco-environment, the mining of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their application, evaluation models taking the ideal values of indicators as referenc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economy of the era. To be summarized, the efficiency and the depth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are expected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环境评价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9.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环境现状研究基础上确定区域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能力(或环境容量),预测和评价开发行动的环境影响。 为新开发区的功能分区、产业配置及污染总量控制提供依据;为开发区的产业调整,污染治理指明方向。 二、区域开发活动的特点 1、占地面积大,规模大 2、门类复杂,涉及多种行业 3、管理层次多,多部门负责 4、不确定因素多 5、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6、可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五、REIA与项目EIA的区别和联系 9.2区域环评的原则、目的、 二、目的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9.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区域开发选址合理性分析 三、区域开发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四、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五、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分析 六、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初步规划 9.5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概念 所谓总量控制,是在某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的措施),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区域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 容量总量控制——依据环境容量经推算而确定各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它将企业的污染源排放与环境目标挂钩。 目标总量控制——在确定某一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后,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直接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分配至各企业单位,并限时完成。 指令性总量控制——根据国家和地方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原则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 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主要是分析主要排污单位是否在其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或是合理的经济负担下,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最佳污染控制措施所能达到的最小排污总量,但要以其上限达到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原则。 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纳污量(自净能力)为控制基点; 目标总量控制以污染源可控性环境目标值为基点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指令总量控制以限制排放量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研究入手,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行业总量控制以单位产品排污量为控制基点,从最佳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3、水流分析 分析水资源供需情况、污水排放情况。(1)水资源开采阶段分析的重点 水资源开发极限; 水资源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水使用阶段分析的重点 各方面的用水系数---利用率 1、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 (1)等比例分配原则; 按各种指标等比例分配 如:经济(GDP)、资源、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综合指标等。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 摘要: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剖析了该省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对策;河北省 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1]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特选取区位重要但生态脆弱的河北省为例,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途径。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只有劳动与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 2.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们神清气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逐步升高2]。 3.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4.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3]。 河北省地处北纬36°05'~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位于华北平原,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海岸线长487km2。全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350~650mm,多集中分布于7—9月间。土地总面积为1876.93万hm2,其中,耕地589.3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40%,林地506.37万hm2,占26.98%,草地451.63万hm2,占24.06%。 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该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保持京津冀地区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省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虽然该省已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摆脱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三、河北省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河北省属于全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2007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630.07万hm2,轻度以上水蚀面积547.05万hm2,轻度以上风蚀面积83.0万hm2。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和太行山、燕山山脉。其中,风蚀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的坝上,面积为8 2.04万hm2,以及秦皇岛沿海0.91万hm2,其他区域主要是水蚀。由于水土的大量流失,耕地遭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同时,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淤积水库、塘坝,降低了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缩短了水利设施使用年限4]。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区域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环境科学 091 实习地点:植物园、封龙山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2011-11-7至2011-11-13 成绩: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1 引言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更深刻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我们对石家庄市植物园及封龙山两处植被较多的景区进行了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石家庄市植物园位于石家庄市西北方向,距市中心十四公里,是城市和自然风景结合处,

西倚太行山,南临市区主要环路。石家庄市植物园原名为石家庄市岳村苗圃,主要任务是为专业绿化提供各种绿化,后经过三次扩建成为现在的石家庄市植物园。石家庄市植物园是以收集、展示和保护我国北方植物资源为主,同时引进热带植物及沙漠植物供游客参观学习,集科研、示范、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植物园。该植物园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人为干扰性大。 封龙山位于石家庄市区西南约十五公里,距鹿泉市城南二十公里,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是省级名胜景区。封龙山植被繁茂,草丛、灌木及乔木由低及高的分布在山上。此外,山上乱石嶙峋,有沟壑及其中的水流,这是苔藓生长的好地方。封龙山不仅植被丰富,山上还生长着许多鸟类及爬行动物。封龙山只有少数人为建设,尚且可认为天然生态系统。 2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2.1 植物园生态环境状况 植物园内植被丰富,建有许多独立园区,如竹园、丁香园、牡丹芍药园、月季园、海棠园、樱花园、水生植物园、湿地植物园等。除此之外,植物园内还有天然山丘,山丘上长有许多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植物园的主干树种乔木采用本地表现良好的白皮松、油松、国槐、悬铃木;灌木选用海棠类、碧桃、丁香、紫薇等;常绿品种以油松、桧柏、雪松、女贞、黄杨为主;落叶乔木以悬铃木、国槐、合欢、臭椿、柳树、栾树、白腊、玉兰为主;花灌木以腊梅、樱花、海棠、碧桃、紫荆、紫薇、榆叶梅、黄刺梅、木槿、丁香、连翘为主。水生、湿生、植物品种以荷花、芦苇、千屈菜、菖蒲为主[1]。而我们本次对植物园展开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主要是针对热带植物馆及沙漠植物馆,对热带及沙漠植物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更深刻地认识了解。 2.1.1 热带植物馆 热带植物馆位于植物园正门的右手侧,是植物园的主要植物展馆之一。在植物园中,热带植物展览馆类有较多的热带植物,这些植物大部分原产地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现以表格的形式对热带展馆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及其所属科目、原产地、生活习性做如下(表1)简介: 植物科名属名地区简介 木瓜蔷薇 科木瓜 属 中国落叶小乔木,喜光,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喜肥沃深厚排水良好轻土壤或粘土壤。 瓶子树木棉 科 瓶树 属 澳大利亚、 沙漠地带 成年植株具有肥大的树干,如瓶子状。雨季储水量可达2吨,旱季落叶,花黄色, 树干中的水可供沙漠旅行者使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核心汇编 编制人:黄玉丹使用时间:第13-14 周 核心知识点 1 生态问题基本思路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练习题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导,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 3.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荒漠化 C.土壤次生盐碱化D.水污染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6题。

4.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 5.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6.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8.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 (2011·安庆模拟)读图,回答9~10题。 9.A城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水能丰富B.劳动力丰富 C.市场广阔D.矿产资源丰富 10.该城市在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 ①矿产资源枯竭②劳动力短缺③空气污染严重④土地闲 置⑤能耗高,效益低⑥就业压力大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D.①④⑤⑥ 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回答11~12题。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生态环境指数

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生物丰度指数: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 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 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bio,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3.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veg, 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 近海) 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式中:Ariv, 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 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 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备注: 计算值大于100 时, 一律按100 计算。

5.土地退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ero, 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6.污染负荷指数=(ASO2×0.4×SO2 排放量+Asol×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COD×0.4×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式中:ASO2, SO2 的归一化系数;Asol, 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ACOD, COD 的归一化系数。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规定EI≥75, 生态环境质量方为优。 归一化系数A计算方法: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2-2006;归一化系数=100/A 最大值。A 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美解析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18) 2019年9月8日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启动。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图为白洋淀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白洋淀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改变 B. 空气质量下降 C.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D. 气温日较差变小 2.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B. 跨流域调水 C. 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小题1】C【小题2】B 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白洋淀萎缩不会导致气候类型改变,A错误;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小,B错误;湿地有调峰补枯的作用,白洋淀萎缩会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C正确;湿地破坏,地表变干,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的措施。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会导致水系环境的破坏,A错误;跨流域调水可以减少对白洋淀湿地的水资源的使用,B正确;暂缓开发区域经济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会造成环境破坏,D错误。故选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 )。 A.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 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 工业稳步增长 4.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⑤ 【小题1】C【小题2】D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图可知,1985年以后,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但环境污染程度大大高于自然环境容量,因此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故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故①②⑤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法限制,故③错;大力发展特大城市会加剧城市问题,故④错。故选D。 第1页/共6页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生态环境评价

中山市民众镇化工建材基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1.1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本次环评工作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划分依据见表 1.5-5。根据对化工建材基地现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和初步分析,由于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基本都为鱼塘,菜地和香蕉林地,类型简单,因此,拟简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表1.5-5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项目指标评价等级 工程影响面积<20km2 区域生物量减少<50% 三级生物多样性减少<50% 1.1.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陆生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初步确定为化工建材基地规划控制边界外延200m范围。 1.1.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影响因子 ①施工期排污对附近水体水生生物产生一定影响; ②施工期地表裸露,经雨水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现象; ③施工过程中,部分陆域植被会受到破坏。 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影响因子 ①地表面发生改变,局部地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②废水排放影响局部水域的水生生物的生境。

1.1.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 一、中山市 中山市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 (一)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J/cm2,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mm,降水量共达29.18亿m3,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m3,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m3。 (三)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四)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五)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民众岭南水乡、丰本农业科技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6、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典型案例调查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1.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调查,揭示我国中东部地区基本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面上调查提供具体实例; 2.以典型案例说明中东部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揭示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 3.对中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调查,为保护这些区域提供基础数据; 4.通过对国家重大项目所涉及区域的调查为国家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服务。 二、典型案例选择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区域上具有典型性。如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2.典型性原则 在生态问题上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中东部地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 3、代表性原则 在造成生态问题的成因上具有代表性,所采取的对策具有现时价值,对指导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三、典型案例调查要求 1.总体要求 能够利用现有资料,配以必要的遥感技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概括典型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变化趋势,从社会、经济和环境角度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后果。 典型区报告力求简短,事实清楚,分析有力,尽量用数据、图表反映存在的问题,所提建议要反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精神实质。 2.调查内容要求 (1) 典型区社会、经济、环境状况 (2) 典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历史演变 (3) 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论述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4) 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5) 对策 四、典型案例设置 根据上述典型案例选择原则,本次调查暂设置35个重点典型案例,其中跨省的重点典型案例共14个。各省(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典型案例的调查范围。 典型森林区 1、东北天然林生态调查? 2、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生态调查 典型湖泊湿地区 3、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环境调查? 4、天津湿地生态环境调查 5、江汉平原湖泊生态调查 6、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生态调查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篇 专项考点对应练:第28练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解析版)

第28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干流及其支流两岸覆盖着粘土,它与乌拉圭河汇合后称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它是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重要水上通道。下图为巴拉那河流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巴拉那河下游分布有大面积沼泽,其主要成因是 A.地形低平,排水不畅 B.全年多雨,降水丰沛 C.海拔较高、冻土广布 D.土质粘重,容易下渗 2.巴拉那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合理的是 A.上游地区多沼泽,发展航运业 B.在圣保罗附近利用资源发展钢铁工业 C.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发展水稻种植业 D.流域内部落差大,可以全流域发电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徽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B.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C.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D.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4.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沿岸坡度B.湖水盐度C.主导风向D.土壤肥力 读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二氧化碳减少B.全球降水增多 C.冰川体积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6.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 A.从毁林到造林B.开发矿产资源 C.伐木与深加工D.禁止砍伐森林 一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如图),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A.增加地表径流B.降低土地盐碱化 C.缓解水土流失D.增加水汽输送量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张远峰 (广州材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为了更好的评价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 依据。文章主要利用遥感以及GIS技术,探索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方法。 关键词:遥感技术;GIS技术;区域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3-0155-02 DOI:10.16647/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4415381.html,15-1369/X.2019.03.091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Zhang Yuanfeng (Guangzhou Caig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easures?and?the?influencing?factors?of?ecosystems,?so?as?to?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e?article?mainly?uses?remote?sensing?and?GIS?technology?to?explore?ways?to?scientifically?evaluat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region.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GIS technology;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的快速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的问题。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而环境评价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效果,本次研究提出了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相关理论分析 1.1?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生态环境评价主要是对具体时间或空间范围内环境总体组成要素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选定的指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为生态环境评价、环保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依据,例如区域内野生动物分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等。生态环境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可利用资源,因此需要将生态环境评价纳入社会资源评价中。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总体价值,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指标,反应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追求,同时也反应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是客观的,但是人对生态环境价值的判断则是主观的。在生态价值评价过程中,人们为了自己的需求在目前的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概念。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客观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需要通过判断生态环境状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2?生态环境评价类型 生态环境评价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划分,从而给出不同的定义与理解。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指除了人类以外的生态环境不同层次生物构成的体系;也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还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就是人与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环境,包括大气、水文、气候、土地等。笔者认为生态环境是自然状况下各种生命体共同组成体系。基于目前学界对生态环境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三种:①生态环境是统一的。这种观点认为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空气、水源、煤矿等人们生活中必需品减少,实质上是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评价需要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体系,从而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综合分析;②以生物为主的生态环境:部分学者认为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从人类角度提出的,是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人们认为最舒适的环境不一定适合动植物的生存。评价各种经济指标对于生物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人们所追求的是在发展的角度上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③“社会-经济-自然”统一的生态环境:该理论认为生态环境是包括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在内的,人类环境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该观点认为生态环境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价,同时也需要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本次研究主要从第三个理论出发,通过遥感技术与GIS技术,获得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数据,从而阐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2?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原理 2.1?遥感技术的原理分析 遥感是一种新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可见光、红外线以及微波探测器,从远距离、高空或是地球外层空间的工作平台,通过摄影扫描、信号感应、传输与处理,从而鉴别地面物质的类型与运动状况的技术。遥感技术主要是基于物体反射与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原理,通过遥感感应器,获取地面表层特征反射的信号数据,从而对地层表面的物品进行分析,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遥感技术的优点在于:①获取速度快:遥感技术成图周期短,可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反复探测,从而对区域内各种事物进行动态观察。②观察范围广:遥感卫星覆盖区域广,一张图能够覆盖3万多平方千米,只需要600多张卫星图像能够覆盖我国全部的领土。③经济实惠:遥感技术的投入费用较低,能够减少资金消耗。 2.2 GIS技术的原理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具有信号采集、储存、处理、分析与应用功能的系统,主要对象为地理数据以及空间实物,可用于处理区域内各种现象的决策与管理。GIS最大的特点是其储存数据都经过地理编码处理,从而便于人们的使用。GIS的主要功能为:①探查区域事物; ②符合要求实物的空间分布;③区域内出现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发展;④区域内实物的分布规律,从而提示实物的空间关系;⑤若某地方具备某些条件可能会出现的事故,这主要是基于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 3?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 HUANJINGYUFAZHAN15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