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

一、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的概念:关键期和危机期。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就是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例如,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学外语最好不要超过12岁,否则学不到纯正的发音。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种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这种发展的方向和顺序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的心理因人而异,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三、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相同数量的棋子排列,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四、幼儿视觉的发展
幼儿的视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 和 颜色视觉。
★视敏度: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上最小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视力是视觉功能的一个重要方

面。对于所有儿童来说,保护视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其中预防近视更是十分紧迫。必须从幼儿期就开始注意用眼卫生,要努力做到:
(1)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 照明。
(2)要使孩子从开始看书和握笔的时候起,就有正确的姿势,姿势和桌椅的尺寸有关系,为此,要注意桌椅的高低。
(3)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
(4)给孩子看的书、图画和教具,字体形象应该较大而清晰。
(5)要经常检查幼儿的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应及时治疗。
五、幼儿知觉的发展——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期观察力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幼小儿童常常不能自觉地去观察。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特别是小班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掉观察任务。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
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2、观察持续的时间:观察持续的时间短,与幼儿观察目的性不强有关。活动多变的,幼儿较有兴趣。在学前期,儿童观察持续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显著提高。
3、观察的系统性:幼儿观察的系统性较差,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观察的方法,另一方面与他们眼球运动的状况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观察从最初的杂乱无章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的知觉过程。
4、观察的概括性:幼小儿童观察时常常发现不了观察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这与他们观察的系统性差有直接关系。
幼儿观察图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四个阶段: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③认识“因果关系”阶段;④认识“对象整体”阶段。
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成分。幼儿期是观察力开始形成的时期,水平还很低,更需要成人的帮助。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的效果如何,决定于目的任务是否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观察时的积极性就高,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就比较完整、清晰。相反,目的任务不明确,儿童就会东瞧瞧、西望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幼儿观察具有目的性不强的特点,他们观察的目的任务往往需要成人帮助提出。
2、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兴趣对促进观察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自觉的观

察更是在对事物产生兴趣之后才开始的。
(1)喜欢活的、动的东西。例如喜欢动物园,不喜欢图片上的动物。
(2)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不喜欢无色彩或不鲜艳的东西。例如喜欢观察鲜花,不喜欢观察仙人掌。
(3)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例如大花朵比小花朵更容易吸引幼儿去观察。对于小班幼儿人物要大,数量可以少一些,画面要清楚,景物不能过多,否则幼儿难以观察。
(4)喜欢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事物。好奇心是激起儿童观察的动力,也是教师在培养儿童观察兴趣中所必须利用的有利条件。
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需注意两点:
一是要经常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例如记气象日记,可使幼儿关心并观察天气和物候变化。
二是启发幼儿多问,在回答幼儿的问题时,成人也应及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去观察他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物,使之产生更大的兴趣,并逐步学会自觉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4、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应教给幼儿有效的观察方法,例如,要想找出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就要认清图片中的每一样物体,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整体观察,在整体观察中比较个别物体的不同处,这也就是学会在观察中进行分析综合。
在进行同类事物的观察时,可以教给孩子进行对比性观察。如,汽车、火车都是车,但他们形状不同,叫声不用,走的路不同,运输能力也不用。这种观察可以加深孩子对火车和汽车的完整的印象。
总之,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从小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应当通过日常生活和教学,有意识地组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以促进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六、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动力特征来自它的基本功能。注意有两大功能:
1、选择功能
2、监督和调节功能:注意是顺利进行活动的必要条件。
★☆★七、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对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1、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记忆分为 识记、保持、恢复 三个基本过程,识记,强调的是感知的功能(输入信息)。记忆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觉才可能具有例如整体性(图画上的小兔子身体被树挡住幼儿仍能分辨,是以往的经验再起补充作用)、恒常性(从不同角度观察他们的父母,不会认为是陌生人,是经验再起调节和校正的作用)等。
(二)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

的直接基础
记忆是联系感知与想象、思维的桥梁,是想象思维过程产生的直接前提。记忆表象(感知和活动经验)越丰富,想象和思维的基础便越厚实。
(三)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人有一种基本的行为倾向: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趋近安全,远离危险。“初生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它尚缺乏被虎伤害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记忆中没有“老虎危险”这样的警钟。先前保留在记忆中的情感体验,决定着儿童今后的行为倾向。若无记忆,人类只能永远停留在新生儿时期。
2、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婴儿末期,“再现”即“回忆”的形式开始出现,其主要表现是:
①“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识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例如,虽然母亲不在身边,但幼儿仍会主动呼唤母亲,这是对母亲的“永久性”的认识(回忆)使然。
②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指的是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例如,一个1岁多的女孩第一次看到别的孩子发脾气的样子,非常惊讶。2个多小时后,她自己在家里一边学着那孩子喊叫、顿足的样子,一边笑。这种延迟模仿行为也是由回忆支持的。
再认先于再现发生,因为再认是与所记忆的事物的感知觉相联系的,有具体的事物作支柱,只能依靠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进行,所以比较困难些。
3、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及记忆力的培养
★★①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一)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忆潜伏期较短,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幼儿期健忘”这一有趣的现象上。缺乏幼年期事物能力的现象就是所谓“幼儿期健忘”。原因:幼儿期的记忆任务是由先发育的脑区承担的,但“后来者居上”,晚成熟的脑区不仅担负起主要的学习任务,而且控制了先成熟的脑区,从而妨碍了对先学习的东西的回忆,表现出幼儿期健忘。
记忆回涨:幼儿在阅读后立即检测记量相对于过一段时间检测的知识量要大。
 (二) 记忆不精准
1、完整性较差
 2、容易混淆
 3、无意识记效果较好
 4、形象记忆占优势
 5、较多运用机械识记,就是死记硬背。它与意义识记的根本区别在于对记忆材料的理解程度和组织程度不同。
 ★②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二)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三)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策略:归类加工、意义编码、词形结合)
 (四)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记忆回涨现象:①疲劳所致 ②幼儿记忆保持过程中加工能力比大人差
 (五)培养幼儿对

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幼儿的记忆效果与其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能引起兴趣的事物,记忆效果好;主动进行的、满怀信心的学习,效果也好。无兴趣、被迫的、缺乏信心的学习,记忆效果就差。
八、幼儿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幼儿的无意想象
特点:1、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2、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二)幼儿的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例如,阅读游记时,我们通过作者的文笔风景就会在脑海中出现。
创造想象: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区构造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创作新小说,发明家改革新工艺等活动中所进行的想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而创造想象的形象则是新的。
★幼儿的想象与现实
(一)想象脱离现实:主要表现为想象具有夸张性。表现在讲故事、画画方面。
(二)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幼儿常常把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主要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和知识经验不足。
九、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99页)
(一)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二)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十、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如,下棋、猜谜语、拼搭大型建筑物等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助于促进理智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哭、笑、恐惧
婴幼儿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
1、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感到最大的愉快;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旁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儿童依恋的发展经过四个阶段:
1、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出生——3个月)
2、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2——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比如,当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

一段距离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不会大哭大闹,自己快乐的玩一会儿,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
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他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四种教养方式:
(一)权威型: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这些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二)专断型:也属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这种方式教养下的孩子大多数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不善与人交往。
(三)放纵型: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这种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四)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少,这种方式下的孩子也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而且很少替他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4、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育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三)邻里、社区的风气、舆论,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养方式等。
5、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影响因素
(一)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二)儿童自身的特征。
(三)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十二、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气质类型:抑郁质(敏感、畏缩、孤僻)、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粘液质(安静、迟缓、有耐性)、多血质(活泼、灵活、好交际)
2、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性的本质。它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性格是人与人之间个性不同的最明显的特征。性格是后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一)活泼好动
(二

)好奇、好问
(三)易冲动,自制力差
(四)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