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01271147 郭玉军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必修三前两单元关于区域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产业活动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国家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并且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豆和木材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地位比较重要。学习本节内容更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问题,认识农业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能力。

根据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 根据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主要特点。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部分,说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等方式建构能力的过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的教法采用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要从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巩固小结、布置作业四个方面来安排教学活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先是有关东北地区有关场景图,结合本人在东北四年求学的亲身经历大体描述东北地区状况,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一自然环境(强调在研究区域中的地位)

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识图,分析总结区域环境特征进一步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打好铺垫。

首先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学习主要让学生观察东北地区地形图,第一让学生回答东北地区位置,范围(大体经纬度),所临的国家和海洋。可以简单告诉学生东北地区和东北三省有范围上的区别。接着让学生阅读东北地区图指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总结东北地区地形有什么特点。随后展示我国季风图,干湿区图,温度带图,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气候状况,根据气候特点完成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

温度带作物北部中部南部农作物强调南北小麦的区别。

探究问题1;东北大米比南方优质,收到市场的欢迎。分析其主要原因?(结合自己在牡丹江地区综合地里实习)

探究问题2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你认为不利因素是什么?

本知识点巩固可以借助江苏省一道地理考题

图5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5回答14—17题。

1.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2.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春小麦、亚麻、甜菜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D.油菜、茶叶、春小麦

过渡;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农业区位,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提问东北农业发展具有最特色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目标通过学习本部分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业区域发展中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对东北农业发展独特的优势因素。

首先展示东北黑土地农业作业活动,提示我国三种土壤的肥效。

通过教材图4-2-4观察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区,引导学生这些分布区所在的地形区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并简单介绍东北平原状况,进而介绍东北丰富的土地资源,耕地状况(面积,人均耕地,分布)

探究问题:从人文角度分析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地位为什么比南方几基地重要?

关于土地开发首先展示开发前后的两幅图,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内容,了解东北农业建国前后开发状况,随后利用自己在东北上学时对湿地调查情况简单介绍点出三江平原湿地的作用及开发问题。

设计探究问题:根据三江平原所在位置及自然状况,为什么能形成我国最大湿地区?

过渡,通过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学习东北农业生产和布局,

三农业生产与布局

播放音乐<松花江上.>重点听歌词中关于东北物产情况,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三幅农业结构比例图,提问学生针对农业结构得出什么结论?

随后阅读图4-2-11点明东北商品粮基地,商品糖基地,商品棉基地的分布和地位。

展示火车从东北云木材图片,带领学生联系东北地区三大山脉点出东北地区在我国的林业发展地位。

探究问题;结合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中自然带状况分析北部中部南部林地种类。

其次布局讲授中要结合前面东北地区自然状况及降水和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农业布局地域性特点,带领学生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格局,并结合自然地理设计问题

探究问题:农业南北和东西分布格局分别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哪两种规律性?

通过前面介绍知道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及农业发展状况,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东北地区农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

四,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部分知识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提出问题,主要目的使学生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黑土开发出现什么问题,危害,解决措施。

林业发展出现问题,解决措施。

湿地开发出现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们将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同学一方面了解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发展关系,另一面就是学会分析其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最后我将布置布置作业:1.本区发展农业有利和不利条件?

2.本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地理特征

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和丘陵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植被:寒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冻土、沼泽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二、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广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

土地开发:湿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序列式板书为主,以强调式板书为辅的板书设计,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 ,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 、、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 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

初中地理 农业 说课稿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第二次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引导总结评价 学法:感知案例读图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原理应用生活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高中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东北为例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 教学要求: .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课例撰写:丁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图)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分析归纳存在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感受农业发展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 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区域---三江平原,查找合适的案例---抚远县,查阅文字资料、数据、绘制图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三江平原的案例分析,说出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抚远县的案例解剖,能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手段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六区域产业活动微专题2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

微专题2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布局 最主要特征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 化的含义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 方向和途径 a b d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策略 1.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布局的最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的农业带是地区专门化的标志,主要农业带及其区位条件示意如下: 农业带位置区位条件 乳畜带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气候湿冷,适于牧草生长; 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 集) 玉米带中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 集中、热量充足

小麦带中部(冬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 沃、地势低平 北部(春小麦) 棉花带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西部山区 地形以山地、高原、山间盆 地为主,气候干旱 2.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条件 美国中部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的杰出代表,其主要生产条件如下: 优势条件具体体现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交通条件便利水运便利,公路、铁路发达 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少,利于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 科技先进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庞大 3.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措施 水资源缺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休耕与轮作 土壤侵蚀免耕 粮食短缺基因工程 4.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政策核心内容 限耕政策分配和限制农场主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 休耕政策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扩大农地、草地、湿地等的保护面积,加大对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以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 a级拓展延伸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高中地理 4_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1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题】农业与区域可连续进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进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2、认识东北自然环境特点,专门是土地资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表分析,把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差不多格局。 2、分析东北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整治采取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连续进展观念:认识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爱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宽敞,资源丰富,能够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连续农业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学案 【教学方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讲述法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培养能力,进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东北的农业发达,同时启发一个 问题:歌曲中的东北和东北地区两个概念是否一致?由此导入本节课! 一、区域概况 1、范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 2、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 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确实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点。 3、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区。冬季冰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 配合和谐,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5、经济特点: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进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扩大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土壤肥沃 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宽敞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 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1、条件和成就 2、需注意的问题 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爱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能够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知识讲解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常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两方面进行分析。影响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源以及区域的气候特点。当该区域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可以发展立体农业海拔较高处种植林木,缓解水土流失。较低的缓坡上种植经济林或者是茶叶,提高农民的收入。海拔较低处或者是河谷发展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渔业。 二、例题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甲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乙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 【分析】 考察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次耕地相对较少。 (2)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不同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松林和竹林可以有力减缓水土流失,在相对低是较低的饭破处。茶园有利于排水,靠近河流地区,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因此该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气候和水源。 (3)有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外出就业,大多数都为年轻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留存的人口36%以上为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总产值与收入具有下滑趋势,因此农业衰退,经济衰退。 (4)根据当地的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积极拓展产业:该地松林、竹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的木材加工产业,立体农业相对较典型,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01271147 郭玉军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必修三前两单元关于区域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产业活动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国家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并且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豆和木材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地位比较重要。学习本节内容更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问题,认识农业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高考地理复习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0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3.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山区立体农业。山上河谷养种鱼不需要捕捞,可以顺着河流到水稻地放养,村寨秧田育鱼苗靠近居民,便于管理,山腰梯田种水稻面积小,上下梯田坡度大,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4.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水稻种植业商品率低,因此受市场影响小,该农业生产系统专业化程度低,该农业生产系统属于生态农业,注重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种鱼分布在山上河谷,鱼苗分布在村寨秧田,成鱼分布在稻田,层次分明,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中国的玉米种植主要是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其中夏播玉米一般在小麦收割之后播种。下图为中国玉米种植优势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玉米种植优势区域中,主要种植夏播玉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关于中国玉米种植优势区域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9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4.1区域农业发展 说课稿(黄秀芳)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人:新乡市第二中学黄秀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 、、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

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对已开垦的荒地将逐步还、还、还。 【要点突破】 1.自然环境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平原。 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10℃的积温,辽宁南部可达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10℃的积温为1000℃左右,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见下表)。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实验中学刘奎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中国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地图描述和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根据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表述、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坚信本地因地制宜发展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考虑到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我认为本节难点是: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原则,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会学。 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