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方法1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1.什么是研究?研究的要素有哪些内容?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

它主要包括如下要素:

(1).目的:研究是一种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它通常以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解决新问题或改进某种实际情景为目的。

(2).过程:为了达到目的,研究将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它有一套严格而系统的操作原则和程序。研究步骤有: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3).方法: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以自己的尺度调节着整个活动的进行,它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研究成败的关键。2.什么是教育研究?

综合研究的三个要素——目的、过程、方法——来界定: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3.什么是方法?什么是教育研究方法?

(1)方法是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2)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4.以研究目的、功能、作用为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按照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发展研究

评价研究

预测研究

5.怎样理解基础研究?

(1).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描述、

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

基础研究将对研究领域具有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

(2).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基础研究大体可分为形成系统知

识的研究、学习的研究、训练迁移的研究。

(3).基础研究一般与直接的应用无关。

6.怎样理解应用研究?

(1).应用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它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验证,就所关注的某一实际问题,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求概率性的必然结论。(2).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3).应用研究更加关注效果,如某种方法比另一种方法更有效吗。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是相对的,常常互为补充。基础研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应用研究提供事实材料去支持和完善理论,或者促进新理论的产

生。在应用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基础理论研究补充现有知识的缺陷。

7.以研究的性质(或者说研究使用的手段)为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依据研究的性质(或者说研究使用的手段)所作出的分类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8.什么是定性研究?什么是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是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运用综合、比较和归类、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取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定量研究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的预订假设,它通常是从量的方面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收集的量化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和解释。

9.以教育研究的内容或范围为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按照教育研究的内容来划分

宏观研究

中观研究

微观研究

10.什么是宏观研究?

宏观研究:是对宏观层面的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研究,通常是较大范围的整体研究。它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与外部关系的研究,如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等;二是对教育内部带有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如教育目的、教育结构、教育政策等。

11.以研究开展的地点、资料搜集的主要方式为标准,教育研究能够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研究开展的地点、资料搜集的主要方式划分

书斋式研究

现场研究

12.以研究的方向尺度为标准,教育研究的类型有哪些?

按照研究的方向尺度划分

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13.教育研究方法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教育研究方法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从经验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再到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的发展过程。

14.以培根和笛卡尔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哪两种教育学研究路径?

以培根和笛卡尔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路径:

1.赫尔巴特:以概念思辨为主要研究方法

2.梅伊曼和拉伊: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

15.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一、教育研究主体的复合性

教育研究的主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研究人员,一部分来自实践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这两部分研究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二、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教育研究方法不只是一种,而是一个方法的组合与体系。其中每一种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与弱点。关键问题在于,研究者如何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的特性,来选择与之适应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资源的丰富性

由于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问题”固有的复杂性、多维性,使得人们要认识它的全部,几乎需要具备人类的全部知识。

四、研究方式的人文性

首先,无论是对教育活动进行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它都必须满足一定的伦理道德要求。

其次,在定性研究中,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具有一种精神生命的“互构性”,即在研究活动中,研究者不仅研究对象,而且直接创造对象,并且在创造对象的过程中也创造了自身。

五、研究论证的复杂性

对教育理论的不同方面需要在不同的逻辑水平上进行论证。

教育理论论证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教育理论论证的还原性与不彻底性上。16.试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一、教育研究的伦理规范

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

(1)私人不参加协作权;

(2)保持不署名权;

(3)保密权;

(4)要求实验者承担责任权。

2.审慎解释研究成果(诚实性原则)

研究者应详尽解释研究成果有效性的条件和范围,不能因为私利或其他原因曲解研究成果,骗取公众信赖;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在推广某项成果前,应以科学的验证为依据,并以对自己所在地区、学校和师生实际情况的正确分析为基础;传媒在宣传介绍研究成果时,也应实事求是,不能为追求新闻效应而夸大其辞。

3.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

在搜集资料或实施某些研究措施时,要避免让研究对象受到人身的、社会的、心理的伤害,包括让他们承担不利的压力和负担。为此,研究者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相关的影响。

二、教育研究的操作规范

1.客观性原则

(1)课题申报客观真实;

(2)研究假设要客观真实;

(3)研究过程要客观真实;

(4)资料分析要客观真实。

2.发展性原则

教育研究者应当看到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对立统一的过程;应当看到研究的可持续性,不要因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某些挫折或困难就停止不前,更不能在研究中急功近利。

3.公共性原则

研究者要用明确的文化符号清楚地表达研究工作的目标、程序、方法和成果,一是可以保证同行专家了解整个研究过程,二是可以保证一般的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真实意图。

4.解释性原则

侧重于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5.检验性原则

同行专家在相同条件下,依照相同的程序和方法重新进行研究,应能得到相同或近似的结果。

17.简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评价的标准?

一、基础研究的评价标准

1.创造性

(1)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概念,论证充分。

(2)对已有理论做出新的解释、论证,使原有理论得到深化;充实了已有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合理改变或补充已有观点。

(3)探索出了教育活动的新规律或变未知为已知,深化了认识;纠正了原有认识中的错误;即使不能做到内容全新,也应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有利于说明事物的本质,得出某些新结论。

(4)为学术界争鸣的问题提供了新资料、提出了新见解,使问题有所突破,并得到学术界认可。

(5)在本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新的问题域,提出了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并予以初步论证。

2.现实性

(1)对学科建设或学科分支建设有一定的贡献。

(2)对应用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相关部门或应用领域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3)对改变人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4)获得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应。

3.逻辑性

(1)核心概念和命题有规范的表述和严密的论证。

(2)所用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研究思路清晰,思维方法合理。

(3)研究资料系统全面,能有力地证明研究结论。

二、应用研究的评价标准

1.实用性

(1)研究针对着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的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形成真正为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成果。

(2)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方法并形成有条理的认识,从教育改革实践中总结和提炼成果,并经过科学验证。

(3)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增进教育活动和决策的科学性。

2.适应性

(1)研究的问题具有典型性,能深入现实教育活动和改革,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探索,而不是简单地应对事务性的问题。

(2)所选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从这些研究对象身上获取更全面的、与研究

问题相关的信息。

(3)形成有条理的认识和可操作的工作策略与方法,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3.新颖性

(1)理论依据先进,在相关领域中处于前沿水平。

(2)研究思路符合教育改革趋势,能抓住具有前瞻性的关键问题,并在研究规划和设计上有所创新。

(3)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规划、新方法和新建议。

18.普遍性教育研究评价标准有哪些?

从教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要求来看,普遍性教育研究评价标准体现在如下方面。

1.目标评价:(1)研究课题的价值;(2)研究假设的科学性;(3)研究目标的可操作性。

2.过程评价:(1)研究设计的合理性;(2)实施过程的规范性;(3)分析论证的严密性。

3.成果评价:(1)研究成果的可信度;(2)研究成果的推广度;(3)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研究问题的来源有哪些?

(一)从教育实践中发现课题

教育实践是一切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优先考虑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外还应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从实践中找问题。

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法律审视、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等等。

如:有研究者通过对我国近年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观察,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有些学校和教室教育环境对学生身心适应性发展的提升作用不足;

2.校园和教师环境中社会情感文化氛围过于运动化和形式化;

3.小班化教学被误解为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

4.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的本末倒置。

(二)从教育理论中寻找课题

1.从教育理论中演绎课题。如:课程设置的“目标模式”、管理活动中的质量管理模式等。

2.通过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提出研究问题。

如:教学理论中“直观性原则”的地位问题;教学本质问题;教学规律的表述问题,等等

3.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提究课题出研

(三)从与专家的讨论和切磋中选择课题

(四)从教育科研规划中确立课题

2.研究问题的类型有哪些?

(一)描述性问题(descriptive questions)

描述性问题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叙述,了解现状,探讨是什么的问题。通常只涉及一个变量。

如:高中报考理科人数比率是多少?

城市小学毕业生识字量是多少?

中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

(二)相关性问题(correlational questions)

相关性问题主要是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探讨“如何”的问题。通常涉及两个变量。

如: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绩有关联吗?

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联系吗?

小学生的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相关吗?

(三)因果性问题(cause-effect questions)

因果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规律性,探讨“为什么”的问题。通常也涉及两个变量。

如:挫折会导致学生侵犯性行为吗?

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个别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3.发现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1)怀疑的策略

怀疑是有依据的,体现在事实与经验、逻辑两方面。

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结果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者的怀疑;另一种是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疑错了。

(2)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

变换思考角度是从与得出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

思考角度转化的类型:①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②在两个不同层次上进行转换(从抽象转化到具体、从具体转化到抽象);③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④通过比较发现问题。

(3)类比与移植的策略

它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

这种思维策略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找到发现的“工具”。(4)探究与体察的策略

这一思维策略要求面向实际,从对象的思考中提出问题。

4.选择研究问题的准则有哪些?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选择的研究问题的价值既表现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也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 在注意研究问题是否具有价值的时候,不要忘记追问研究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

(二)问题必须具有新颖性

研究领域的新颖性、研究角度的新颖性、研究内容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三)问题必须有可行性

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

1、主观条件。

2、客观条件。

3、社会可行性

(四)科学性原则

选题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

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以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这是选题的理论基础。

5.研究问题陈述的要求有哪些?

(一)研究问题陈述的基本要求

研究问题的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变量。(二)研究问题陈述的具体要求

1.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

2.问题陈述最好设计两个变量。

3.避免价值判断。

教育研究是一种具有价值取向的活动,教育研究有时也需要做价值判断,但问题陈述中的文字描述则要求避免价值判断。

6.什么是研究变量?

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是指在一个研究中研究对象具有的不同状态或特征,具有不同的值。7.什么是自变量?

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8. 什么是因变量?

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假定的结果变量。

9. 什么是有机变量?

是用来表示研究中个体的先天特征,他不是一个随机分配到个体中的变量。如性别、智力、体力。

10. 什么是中间变量(无关变量)?

是可推断其存在的变量,但它不能够被控制或测量。如学习风格、教学风格。

11. 什么是控制变量?

是一个不同于起主导作用的自变量,它的效果可以由研究者控制。

12. 什么是减缓变量?

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被试的原有水平就是减缓变量。

13.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自变量的变化能引起或影响因变量的变化,而因变量的变化依赖于或取决于自变量的变化。

在此意义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可以看作某种因果关系,即自变量是假定的原因,因变量则是假定的结果。

在研究中,变量并非只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还有其它变量(有机变量、中间变量、控制变量)介入到研究中。其它变量是研究者必须考虑或控制的因素,因

为如果不考虑或控制其它变量对研究的影响,就会很难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关系。

14.什么是抽象性定义?抽象性定义有哪几种?

抽象性定义就是从抽象的概念意义上对变量共同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

下抽象性定义的方法主要有3种:经典的定义法、从文献中寻找合适定义的方法、自行定义的方法。

(1)经典性定义

经典定义的方法是:

被定义项 = 种差 + 邻近的属概念

(2)从文献中寻找合适定义的方法

常用的变量或学术性概念一般都有通用的定义,研究者一般都能从专业的教科书、辞典、百科全书等有关条目中找到合适的定义。采用从文献中寻找合适定义的方法,要注意尽可能引用权威文献上的释义。

(3)自行定义的方法

在没有现成的定义可以引用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对文献中的相关定义略加修改来作为自行定义。

15.什么是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内涵,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16.举例说明什么是条件描述法、指标描述法、行为描述法?

(1)条件描述法

如:

饥饿:指连续24小时没有进食的状态。

竞争关系:指两个以上同伴,所处环境相似,大家都有相同的目标,但是只允许其中一人达到目标,这时同伴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智力: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CR)测量所得的分数。

(2)指标描述法

如:

饥饿:指连续24小时没有进食的状态。

竞争关系:指两个以上同伴,所处环境相似,大家都有相同的目标,但是只允许其中一人达到目标,这时同伴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智力: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CR)测量所得的分数。

(3)行为描述法

行为描述法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

如:

旁观:注视他人活动的时间达2——3分钟以上,且自己未参与。

合作:对他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一

17.下操作性定义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第一,对研究课题中重要的变量下操作定义。

第二,应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以及变量的性质来下操作性定义。

第三,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

第四,操作性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它是研究者为了研究需要而规定的特殊解释,并非是对变量的全面的、唯一的解释。

在进行假设的过程中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18.什么是假设?

假设是研究问题确定后依据一定的知识、事实和资料,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 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 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19.研究假设的作用有哪些?

(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假设是教育研究的核心,因为它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2)假设能明确地规定课题

假设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直指研究成果。

(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20.假设应该具备的标准(好的假设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是有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的。

(3)假设应该是可检验的。

(4)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21.什么是归纳假设?

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

22.什么是演绎假设?

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23.什么是定向性假设?

定向性假设在陈述中表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

24.什么是非定向假设?

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的关系。

25.按照假设中变量间关系变化的方向假设可分为几类?

1.条件式

条件式假设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

2.差异式

差异式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异。

3.函数式

函数式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

26.什么是特定假设?

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个别的,具体的,特定的事例。

27.什么是一般假设?

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

28.什么是虚无假设?

虚无假设,也叫零假设,是假设变量间没有差异。

29.按文献载体形式可以把文献分为哪几种?

文字型文献、音像型文献、机读型文献

30.按加工程度和可靠程度,可将文献分为哪几种?

-------------------------------------------------------------------- 31.教育文献查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准:文献检索要有较高的查准率,能准确查到所需要的有关资料;

全:指文献检索要具有较高的查全率,能将需要的文献尽量全的检索出来。高:指检索到的文献专业化程度要高,并能占有资料的制高点。

快:检索文献要快捷、迅速、有效率。

32.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1)明确检索的方向和要求

(2)确定检索工具和信息源

(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

(4)对检索到文献的加工处理

33.什么是常规检索法?

指利用题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查找所需要文献的方法。它可以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34.什么是跟踪检索法?

是以作者和论文后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为线索,跟踪查找有关主题文献的方法。

35.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一种围绕研究目的对某一时期内的教育情况或有关教育专题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整理、分析研究的综合性论述。

36.撰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教育科学文献综述从其他研究中抽出的若干思想观点应相互联系,各个小标题之间也要相互联系。

(2)应当避免过分地引用原文。

(3)文献观点的引用应注重代表性。

(4)应客观地展示该课题矛盾的、反对的、争议的观点,为读者提供该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应明示本文献综述的局限性和有待拓展的问题。

(6)教育科学文献综述的长度因具体情况而不同,应以完整叙述研究问题为准。

教育研究方法之名词解释

中学物理课程:是根据物理教学的性质,内容,特点,方法,学生的认识规律,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以及教学设备和教学而设计的。 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内容。 2.思维: 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想性认识的过程 3.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点分析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4.抽象: 是在头脑中将事物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抽出来。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5.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6.科学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的事实活结论,推出另一个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1归纳推理,由个别结论—规律方法2演绎推理由一般—个别 3 类比推理个别—个别 7.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客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只是与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过程。 8.教学: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 10,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 11,讲授法:是教师主要用语言,辅以演示,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发张能力的方法。 12,讨论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获得只是、发展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13,谈话法:是介于讲授法和讨论法之间,是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14,实验法:把观察、实验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15,概念转变:即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实现对原有的错误认识的纠正会对原有低层次认识的发展。 16,同化: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一致,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始原有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17,顺应: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矛盾,学生进行艰苦的比较、辨别、承认新知识的合理性,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18,图示策略:将头脑的思维状态或思维过程用直观的图表达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情系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19,物理教学资源: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0,物理教学资源,特点多样性,独特性:物理教学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价值潜在性。

教育研究方法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按照某种方法确定的若干个体的集合。它是总体的一部分。从总体中可抽取很多个样本,而一个样本与另一个样本的结合,又可形成新的样本。 2.封闭型问卷 封闭型问卷也称结构式问卷,它是指在问卷中把问题和可供选择的答案一起列出,调查对象只能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挑选出答案来。 3.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是指是在观察和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以便人为地引起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从而验证假设,揭示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4.教育会诊法 答:教育会诊法是指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并制定出矫正、改进的促进措施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 5.研究假设 答: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在选定课题后,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是地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设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调查问卷通常要包含哪些基本成分? 答: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调查标题、卷首语、指导语、个人特征资料、问题与答案、编码、结束语等。 2.文献研究有哪些优点? 答:第一,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 第二,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性的优点; 第三,适于纵贯研究和趋势研究;

第四,费用较低; 第五,可重复。 3.研究假设有哪些作用? 答:(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的。(2)假设能明确地规定课题。研究假设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重点,提示收集资料的方向和范围,并能提供研究结论的框架。(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提出假设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而是为过渡到理论做准备的,当假设的基本观念或预言被证实或被证伪,这个假设就有可能上升为理论。 4.抽取样本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1)简单随机抽样使整体中所有的个体都有相等的和独立的机会被抽作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等距抽样又叫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这种抽样方法是,先把总体从1到N排序,再把总体分成若干个含有相等个体的小组,最后随机从每一个小组中抽取一个个体。(3)分层抽样分层抽样是先把包含N个单位的总体分成互不重复的若干个子总体。具有较总体更为集中的特征。把一个子总体作为一层,从每一层中再按一定的方法抽取样本。如果采用的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就叫做分层随机抽样。(4)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以个体的自然组为单位进行抽样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中,有时由于总体的数量比较大等原因,以个体为单位抽样不方便,甚至不可能,而以一个组为单位抽样更方便。这时可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5、制定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要明确研究什么。 (2)为什么要研究。首先,要说明研究动机;其次,要提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要列举研究的具体目标。 (3)如何研究。首先,要说明研究的方法和实施程序,其中包括研究对象及其取样、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工具的选择与编制、收集资料的程序、资料分析的方法等;其次,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研究人员的组织、研究进度的安排、研究金费的预算等。 (4)有何成效。首先,研究者必须在研究计划中具体说明研究的预期成效;其次,要有成果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 三、论述题(共10分) 1、应依据哪些标准来评价教育科研选题的好坏? 答:研究课题来源于问题,但问题并不等于研究课题。要确定一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除了要了解其性质特点及主客观条件外,更需要对课题本身的价值和可行性等进行分析。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当具备下面一些特点。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研究方法历年真题(2007-2012)

2007年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1)提出问题。(2)确定方法。(3)正文部分。(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简述提高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方法(至少五个) 答: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影响教育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大师教育(1)偶然事件。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周期较长的实验过程,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大师教育(2)成熟。指在实验期间,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也影响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3)测验。指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4)工具。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5)统计回归现象。可能混淆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效果,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6)差异的选择。所选择的两组或几组受试者,在未受实验处理之前,本来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偏差或不相等,那么实验结果的差异,就不能说是单纯由于实验处理所造成的。(7)实验对象的流失。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择校、转学等,则可能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当实验组和控制组有不同比率的实验对象退出实验时,就会导致结果的偏差。(8)上述七项因索的彼此交互作用,是影响内部效度的另一个因索。 选做题: Ⅱ:为了确定某地区中小学是否有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特采用如下方式进行(1)称书包法; (2)课堂观察法;(3)问卷调查法;试分析这三种方法的优劣,并自己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大师教育答:称书包法的优点在于:形式直观,简单易行,方便整理。局限在于:笼统地通过一个因子进行判断,有误差;只适合在数量较少的情况。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调查法的局限在于:问卷设计的质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比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课堂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对事物有最直接的认识;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课堂观察法的局限在于,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所以不能判断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研究方案(略)。 Ⅱ.答案要点:(I)三种研究思路优劣(18分) ①称书包重量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但如果不同时考察书包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失之武断。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实 践 作 业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一、*******(一级标题,宋体加粗,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一)(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 ⒈(三级标题,黑体,五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非单独成行则同正文) 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一、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三大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1、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的一种研究方式,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它是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因此,它属于主观定性研究,设计简单,形式自由,调查样本小。 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常常用于更正式的调研之前以帮助调研者将问题定义得更准确些、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有关资料。这一阶段所需的信息是不精确定义的,研究过程很有灵活性,没有什么结构。例如,向行业专家咨询就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样本量一般较小,也没有什么代表性。探索性调研的结果一般只是试验性的、暂时性的,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探索性研究的方式可以区分为次级资料研究、专家访问、相似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四种(Patton,1990)。 进行这种类型的研究主要面对的挑战是:由于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清楚,且缺乏理论根据,所以若进行精细研究,常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情况,而且这种类型的研究费时、耗力、经费高。 2、描述性研究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教育研究方法剖析

作业1 第一章 简答题 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月联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与技术不同.技术是"为了同一母的而共同协作所形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作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有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它用理论而即使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 成现实. 2.简述科学的特点. 答:科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客观性②实践性③理论性④逻辑系统性⑤真理性⑥发展能够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答: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 ②具有自觉性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答:科学研究的类型: ①探究性研究②叙述性研究③因果性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准备阶段②研究设计的发展阶段③搜集资料阶段④整理分析阶段 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答:①按它用方法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②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划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 ③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 第二章

简答题 1.简单叙述科研问题提出的一般途径. 答:①一般只有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②寻求何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③探究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④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⑤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⑥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⑦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⑧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2.简述叙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①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②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 ③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 ④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简单叙述确定研究问题时的原则. ①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使用上有价值 ②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③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说出多元智慧的八种智能. 答:①语文智能②逻辑一数学智能③空间智能④肢体一动觉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智能⑦内省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第三章 简答题 1.研究时机的工作内容 答:①取样时机②工具设计③分析设计④策略设计 2.列出4种随机取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法 ②分层随机取样法 ③等距随机取样法 ④整群随机取样法 3.简述建党随机取样法. 答: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噎到的可能性.并要求个体一件都相互独立.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C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D )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 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D ) A 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 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 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 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C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 A 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 A 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 A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 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 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 )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二

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法概述 (一)行动研究概念介绍 1、教育学家的定义 库尔勒?勒温: 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凯米斯: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2、综合定义一: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3、综合定义二: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概念注释 * 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 * 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 *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 * 行动研究计划具有发展性,开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为行动研究增添了新质。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二)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1.行动研究的类型 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 有的法则和规律,也成“纯研究”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按照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按照研究内容—价值研究(价值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因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价值研究通过价值的确认与分析而直接面对价值问题)和事实研究(事实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等等。事实研究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测量) 2)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每一个时段的结点,方法特征和代表人物】 ●直观观察时期(古希腊—16BC)观察法为主,思维方式主要是归纳、演绎和类比; 初步运用辩证法和朴素的系统观;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BC-19BC末20BC初)经验论(培根)、唯理论(笛卡尔) 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相结合(康德)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受社会科学影响较大;实用主义倾向明 显;心理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拉伊和梅伊曼;比较教育学出现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20BC50年代至今):受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3)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问题:重思辨分析、轻实践和实验;重视定性研究、忽视定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归纳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学科移植为主,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借鉴国外为主,本土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4)教育研究主要发展趋势:方法日趋多样化和多学科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受 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和多学科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不断出现; 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 6)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搜集资料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结论与优缺点分析) 7)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和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