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意志制造联盟

第八节德意志制造联盟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都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改革运动,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方面为对设计的新态度做出了贡献。但是,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都没有在实际上摆脱拉斯金等人否定机器生产的思想,更谈不上将设计与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来自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这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舆论集团,由一群热心设计

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制造联盟每年在德国不同的城市举行会议,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地方组织。制造联盟的成立宣言表明了这个组织的目标:“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联盟表明了对于工业的肯定和支持态度。宣言还指出,他们所关心的不只是美学标准,“美学标准的合理性与我们时代的整个文化精神密切相关,与我们追求和谐、社会公正以及工作与生活的统一领导密切

相关。”在1908年召开的联盟第一届年会上,建筑师菲什(Theoder Fischer)在开幕词中明确了对机械的承认,他说:“在工具(指手工艺)与机械之间没有什么鸿沟。只有同时采用工具和机械,才能做出高水平的产品来。……粗劣产品的出现,并非由于机械制造所致,而是因为机械使用者的不当与我们的无能。……批量生产与劳动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只有工业没有产生优质产品的目标,只有我们忘记了自己是社会的公仆,自以为是时代的支配者,这才是最为危险的。”

对于制造联盟的理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一位在普鲁士贸易局工作的官员穆特休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他是一位建筑师,1896年被任命为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的建筑专员,一直工作到1903年。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报告英国建筑的情况以及在手工艺及工业设计方面的进展。除此而外,他还对英国的住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写成了三卷本的巨著《英国住宅》,并于他返回德国后不久出版。

图5-38 穆特休斯于1907—1908年设计的弗罗伊登贝格住宅

像许多外国人一样,穆特休斯为英国的实用主义所震动,特别是在家庭的布置方面。他写到:“英国住宅最有创造性和决定价值的特点,是它绝对的实用性。”回国后他被任命为贸易局官员,负责应用艺术的教育,并从事建筑和设计工作(图5-38)。作为制造联盟的中坚人物,他由于广泛的阅历和政府官员的地位等优势,对于联

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他来说,实用艺术(即设计)同时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的意义。新的形式本身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一种时代内在动力的视觉表现”。它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变德国的家庭和德国的住宅,而且直接地影响这一代的特征。于是形式进入了一般文化领域,其目标是体现国家的统一。一种体现了国家文化的艺术风格也进一步体现了经济价值:“商业上的成功是与普遍的精神价值同步的。如法国长期以来就以其伟大的文化素质使一个国家在应用艺术方面居于领导地位,并在自由中发

展其最优秀的作品,把它们推向世界。”他声称,建立一种国家的美学的手段就是确定一种“标准”,以形成“一种统一的审美趣味”。穆特休斯使用的术语是很有意思的,作为政府官员,他肯定了国家的技术标准体系,尽管两者侧重点不同,他强调的是文化和形式上的标准,但其原则和动机是很相似的。

威尔德也是制造联盟的创始人之一,但他对于为了国家的经济利益而统一艺术与工业的可能性并不十分乐观。他认为这两者的结合是将理想与

现实混为一谈,会导致理想的崩溃。他怀疑工业是否能接受一种可能减少其物质利益的方式。他重申自己早期的道德观:“工业决不应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可以牺牲作品的美和材料的高质量。对那些既不注重美,也不注重使用材料,因而在生产过程中毫无乐趣的产品,我们不必去理睬。”

另一位制造联盟的创始人是政治家诺曼(Friedrich Naumann ,1860—1919),实际上,正是由于他精明的外交手腕才使得观点不尽相同的

人士汇集在联盟的旗帜下。诺曼本人是一位视觉艺术的爱好者,他竭力鼓吹有必要寻找新的形式以适应新的时代,他的理想是复兴德国文化并使其得益于机器而不是受制于机器。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强调,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以应付工业所提出的问题:“在手工艺人身上,三种活动,即艺术家、生产者和商人的活动集于一身。但自从实用艺术不再是手工艺的同义语以来,这三种功能就被分开了。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种共同基础,将这三者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一种观念上的变化和合作的意愿。”他指出,必须

寻求一种新的美学,因为用机器来复制手工艺设计的产品使机器潜力枯竭,“这种低下的艺术必须被改良,机器必须赋予精神上的意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员都是应邀加入的,其组成十分复杂,组织也很庞大。1908年,联盟成员为492人,1929年达3000人。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一致的观点是很困难的。所以,在两位重要人物——穆特休斯和威尔德周围形成了两种尖锐对立的思想。其中一场最激烈的争执发生于1914年7月,当时正值联盟举行的

科隆展览会前夕,这是由穆特休斯提交制造联盟采纳的几项提议所引起的。穆特休斯希望设计师们更加致力于发展标准或者说规范化的形式,亦即生产那些能以高质量而满足出口贸易所需求的东西。这些提议受到了威尔德等人的反对,他们依然高度评价“青春风格”的个性,认为标准化会扼杀创造性,使设计师降格为绘图员,并且为制造商支配和控制设计师的活动提供了口实。不少穆特休斯的反对者甚至憎恨德国应努力大规模出口的理想,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意味着在迎合低劣的外国趣味的同时,

德国的民族特色将丧失殆尽,还意味着为了便宜而牺牲质量。为了保持制造联盟的团结,穆特休斯不得已撤回了自己的提议。尽管如此,这些提议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生于联盟内部的争论表明,一些成员的思想比起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有了很大的飞跃。尽管工艺美术运动最初启发了联盟的成立,但穆特休斯从未毫无保留地接受它。他的目的是了解有什么东西可以从英国学来而造福于德国,而不是亦步亦趋。一直到19世纪德国才获得统一,工业化比起英国来要晚得多,德国人

意识到有大量的领域有待开拓。另一方面,由于德国工业较新,它没有什么传统的束缚,也即更乐意尝试新的设计方法。

制造联盟的设计师们为工业进行了广泛的设计,如餐具、家具以及轮船的内部设计等。1907年,雷迈斯克米德设计了一套客厅–卧室家具,被称为“机器家具”,其特点是无装饰、构件简单、表面平整,能适合机械化批量生产的需要,同时又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但联盟中最富创造性的设计并不是为那些以各种形式存在许

多世纪的东西而进行的设计,而是那些为适应技术变化应运而生的产品所作的设计,特别是家用电器的设计。联盟的一些不太知名的设计师所设计的一系列吊灯和台灯,表明了在解决电光源照明这一特定问题上的逻辑性,这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联盟的设计师中,最著名的是贝伦斯。贝伦斯出生于汉堡,曾在艺术学院中学习过绘画,后改行学习建筑,1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在慕尼黑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与维也纳分

离派的主要人物奥布里奇等人交往甚密。1907年,贝伦斯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了他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AEG拥有在德国使用爱迪生电气照明系统的专利许可,到1907年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之一,生产发电机、电缆、变压器、电动机、弧光灯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等。由于AEG是一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使贝伦斯能对整个公司的设计发挥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从而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了一

个统一完整的、鲜明的企业形象,并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

图5-39 贝伦斯于1909年设计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

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米斯(Mies van der Rohe,Ludwg,1886—1969)和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887—1965)三人,他们后来都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

师。联盟成立之时,贝伦斯就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他在AEG各方面设计的成就,就是联盟所追求的目标的一个典型范例。1909年,他设计了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图5-39),其造型简洁,摒弃了任何附加的装饰,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图5-40 贝伦斯于1908年设计的电风扇

图5-41 贝伦斯于1910年设计的电钟

贝伦斯还为AEG作了大量的平面设计,其中AEG的标志经他在几年时间内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了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作为工业设计师,贝伦斯设计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在有些产品中,古典形式和手工艺的影响的痕迹依稀可见,如前文所述的电水壶的表面处理就反映了这

一点,虽为机制产品而表面看上去却有些像手工锻打而成的。贝伦斯的多数产品都是非常朴素而实用的,并且正确体现了产品的功能、加工工艺和所用的材料。从他于1908年设计的电风扇(图5-40)和1910年设计的电钟(图5-41)上看不到任何的伪装与牵强,使机器即使在居家环境中也能以自己的语言来自我表达,而不再借助于过去的风格。在这一点上,他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贝伦斯十分强调产品设计的重要性。1910年,他在《艺术与技术》杂志上总结他的设计观时说,我们已经习惯于某些结构的现代形式,但我并不认为数学上的解决就会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对于贝伦斯来说,仅有纯理性是不够的,因而需要设计。1922年,他在制造联盟的刊物《造型》中他写道:“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使生活更为简朴、更为实际、更为组织化和范围更加宽广,只有通过工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他又指出:“不要认为即使是一位工程师在购买一辆汽车时会把它拆卸开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 【此文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 一、背景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

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咼点。 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 一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 一2020年)》年度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 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

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 洪诗选

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洪诗选 发表时间:2019-03-15T15:13:10.377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6期作者:洪诗选 [导读] 现在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一个信息时代。当今社会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推动我国公民经济产业的渠道中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厦门市 361001) 摘要:现在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一个信息时代。当今社会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推动我国公民经济产业的渠道中,工业极具主导地位,是衡量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条件。但是我国的工业制造技术发展方面相对于国外,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智能制造在工业自动化中比较先进,这种新潮的智能制造模式融合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技术等前端先进的领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提供了重要支持和重大挑战。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术;工业自动化;应用 一、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 智能制造技术用知识处理理论,用技术解决问题等开展的一系列操作。这种技术在于熟练应用现代计算机进行集成和管理,用智能制造技术来等同替代因为不明确因素而造成的问题。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运行中,智能制造能提升整体运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智能制造可以提高该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和市场应对的适应能力。 二、智能制造在工业自动化中的特点 在信息时代,智能制造在工业自动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工业制造方面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传统工业模式的工业生产劳动强度。在一定的程度上,智能制造技术是我国工业制造业迈向国际的一大步。其主要特点有: 1、高效性 传统的人工发展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控全局,而智能操作的面对尖锐问题时,其工作完成效率是远高于传统工业的制造技术。 2、精确性 智能制造系统对自己的产品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综合分析。这种高精度的计算机分析,是每一个人工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为产品提供最有力度、有精度的支持。 3、开放性 智能制造技术的开放是指能对各种信息提供修改,这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时代不断前进,信息时刻更新,对系统的开放性是用户方便操作整个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条件。 4、透明性 计算机是通过大数据来对整个制造系统来掌控,其运作生产对于操作它的人是透明公开的。所以智能制造对信息修改和数据更新是透明而准确的这能增加真实运作中的流畅度。 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体现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工业生产制造来讲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我国的工业生产在不断的创新发展,我国对于这种技术的开展也在不断进行。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支持下,我国逐渐实现技术一体化、智能合作化的工业自动化模式。所以,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体现如下: 1、人机操作 制造企业在生产高精确度、高要求、高质量的产品时,智能制造技术能够达到这些要求。例如一些金属产品,一般的在单一的生产线安排人工不能准确达到要求。当借助智能化的操作时,不仅可以提供自动化生产,还能借助智能将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2、自动设计 智能制造技术通过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能达到良好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智能控制系统的产品的相关参数信息,利用智能提升了产品的设计理念。这种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模式适应这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实现人才与产品的双节约。 3、虚拟生产 以计算机为基本条件,用虚拟技术操作工业产品数据,不仅可以预测数据,还能进行模拟生产操作,用这种技术的好处是有效地控制成本,改造现有的制造工艺。现如今人们已经广泛灵活应用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例如车间操作、物流管理、感知定位、互联网操作等。 4、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在现阶段的最新应用是机械加工,未来我国的工业生产应该是向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将加大对关键器件的研发,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引领最新技术深度开发。工业机器人进行相应的智能化操作,让工业自动化发展更高效、迅速。 四、智能制造技术出现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虽然很多地方都得到发展,但其工业自动化领域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作为相关人员应该及时发现分析并做深入研究,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下: 1、感知技术 集成器技术是智能制造系统实现运行的根本,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控制中心是由单一传感器进行操作,所以感知技术的提升是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2、智能控制 在未来,智能制造技术是向着精确提升自我反应速度和产品数据实时性发展,保证模式信息和传感数据的准确性是智能控制的基本。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意志制造联盟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都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改革运动,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方面为对设计的新态度做出了贡献。但是,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都没有在实际上摆脱拉斯金等人否定机器生产的思想,更谈不上将设计与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来自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Werkbund)。这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舆论集团,由一群热心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制造联盟每年在德国不同的城市举行会议,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地方组织。制造联盟的成立宣言表明了这个组织的目标:“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联盟表明了对于工业的肯定和支持态度。宣言还指出,他们所关心的不只是美学标准,“美学标准的合理性与我们时代的整个文化精神密切相关,与我们追求和谐、社会公正以及工作与生活的统一领导密切相关。”在1908年召开的联盟第一届年会上,建筑师菲什(Theoder Fischer)在开幕词中明确了对机械的承认,他说:“在工具(指手工艺)与机械之间没有什么鸿沟。只有同时采用工具和机械,才能做出高水平的产品来。……粗劣产品的出现,并非由于机械制造所致,而是因为机械使用者的不当与我们的无能。……批量生产与劳动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只有工业没有产生优质产品的目标,只有我们忘记了自己是社会的公仆,自以为是时代的支配者,这才是最为危险的。” 对于制造联盟的理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一位在普鲁士贸易局工作的官员穆特休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他是一位建筑师,1896年被任命为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的建筑专员,一直工作到1903年。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报告英国建筑的情况以及在手

中德合作引领智造潮流

中德合作引领智造潮流-机械制造论文 中德合作引领智造潮流 李耀琪本刊编辑 导语:站在新的历史的起点,中德两国抓住机遇,依托各自产业优势,全面加速“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实现“质”与“量”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在世界工业制造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智能制造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世界工业制造的发展史将再一次被谱写。 纵观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特点,德国无疑是领先的制造业强国,引领着全球制造业“质”的方向;中国作为制造中心,拥有完善的产业链结构和充足的劳动力,在全球制造业中作为“量”的担当。那么,德国的“质”和中国的“量”相结合会发生什么效应呢?毫无疑问,中德“强强联手”将掀起世界制造产业的变革。中德合作的战略契机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强国,在过去的150年里,励精图治,从技术模仿,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实现了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追求制造业的规模数量转向了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在工艺技术方面突飞猛进,终于形成了不同于英美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德国制造”模式。 而中国,则面临着“双向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凭借“再工业化”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正凭借低廉成本吸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完成经济发展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不断引进专业技术,鼓励科技创新,对提高制造业产业附加值、提升经济发展品质,具有重要

的推动作用。 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制造在产业发展、市场体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有助于实现智能升级。 首先,中国制造业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电子通信领域,中国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中国企业已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其次,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智能生产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是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改进生产技术的优势所在,有利于适应与智能生产伴生的各种新商业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找到合作机会。 此外,中国制造水平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智能升级中具备后发优势。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说,在市场体量和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上,中国具备德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这个转型的时期,德国作为领先的全球工业制造强国,率先提出德国“工业4.0”概念并积极推动其发展,中国政府也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部署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是中德双方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新战略,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并且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将从德国引进更多高精尖技术,大大提升制造水平,帮助中国国内制造业早日贴近国际标准,并将会给中国国内科技企业带来众多诸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机遇。德国也将从有效的投资中获取巨大的利益。这

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附件1: 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做好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的组织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遴选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引导企业构建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能力体系,不断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2019年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2020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工作,按照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原则,从资源管理、应用服务、基础支撑、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进行系统评价,择优遴选10-15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树立标杆示范,带动平台发展迈上新台阶。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基于平台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重点行业工业企业产品和设备上云取得显著突破。中德双方互学互鉴与合作共赢进一步深化,探索形成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新模式。 二、试点示范内容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鼓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总结提炼贯标成果,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导向、原则和要求,系统开展战略转型、管理变革、流程优化、技术创新和数据开发利用,构建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能力体系。 1.面向供应链管控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供应链协同一体化、供应链业务连续性管理、集中采购、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供应链管控与服务,提升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重点关注计划、采购、物流、生产、交付等供应链运营活动的数字化和集成互联,包括但不限于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商分级分类管理,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供需精准对接与订单准时交付,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管理,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风险识别与应急响应,以及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供应链融资租赁等。 2.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产品协同研制、可追溯、远程运维为代表的产品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控与价值挖掘,重点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和集成互联,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快速定制研发,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一体化,众包研发,产品追溯与服务,以及基于智能产品的在线远程诊断、预警与维护等。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推进“中国制造2025”“6+1”专项行动总体要求,在总结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基础上,继续做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十三五”期间要同步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工作。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以及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四、重点行动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轻工、服装、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德意志制造联盟讲解

第八节德意志制造联盟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都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改革运动,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方面为对设计的新态度做出了贡献。但是,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都没有在实际上摆脱拉斯金等人否定机器生产的思想,更谈不上将设计与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来自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这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舆论集团,由一群热心设计

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制造联盟每年在德国不同的城市举行会议,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地方组织。制造联盟的成立宣言表明了这个组织的目标:“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联盟表明了对于工业的肯定和支持态度。宣言还指出,他们所关心的不只是美学标准,“美学标准的合理性与我们时代的整个文化精神密切相关,与我们追求和谐、社会公正以及工作与生活的统一领导密切

相关。”在1908年召开的联盟第一届年会上,建筑师菲什(Theoder Fischer)在开幕词中明确了对机械的承认,他说:“在工具(指手工艺)与机械之间没有什么鸿沟。只有同时采用工具和机械,才能做出高水平的产品来。……粗劣产品的出现,并非由于机械制造所致,而是因为机械使用者的不当与我们的无能。……批量生产与劳动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只有工业没有产生优质产品的目标,只有我们忘记了自己是社会的公仆,自以为是时代的支配者,这才是最为危险的。”

对于制造联盟的理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一位在普鲁士贸易局工作的官员穆特休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他是一位建筑师,1896年被任命为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的建筑专员,一直工作到1903年。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报告英国建筑的情况以及在手工艺及工业设计方面的进展。除此而外,他还对英国的住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写成了三卷本的巨著《英国住宅》,并于他返回德国后不久出版。

奥维奥商业论道——从德国工业4.0到智能制造2025(续)

奥维奥商业论道——从德国工业4.0到智能制造2025(续) 导读:新工业革命的推动力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第二个是无处不在的连接,特别是物联网已经开始进入工厂。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之际,奥维奥作为中国领先的商业云应用平台服务商、亚太区SAP服务商领跑者,推动了中德两国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变革,通过近10年为150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经历,从两国不同的视角对智能制造进行深度剖析,对存在百年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格式化操作”颠覆和重新定义。 四大挑战 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数字平台,这个本身就是挑战,尤其是有着统一标准的开放数字平台,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说我们需要有一些领军型的公司,核心的公司,先动起来,然后进行标准的协同化,开放式协同,然后再让中小型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发展。 其次就是基础架构(framework)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在法律上,我们对于数据的使用怎么样来进行管控,相应的法律框架怎么搭建,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欧洲数字市场。从政府的角度,数据政策就变成了一种经济政策,谁拥有数据,谁来保护数据,谁来负责这个分享数,这些都是新课题。 第三个挑战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变革的同时,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满足公司所有者和公司雇员双方的要求,比如说在德国就要考虑到工会的一些要求。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说,焦点之一就是数据保护,隐私的保护,那么多的个人信息都在云平台上,怎样防止数据泄密,泄露客户隐私等等,这是一个很大的关注。再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人机交互,机器人和人一起工作,要让机器人能够不仅仅了解人的语言或者是肢体动作,甚至能了解人的情绪,在人和机器之间实现类似人和人之间的无缝沟通。我们还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详细介绍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详细介绍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班纳机器人授权培训介绍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是由中国电子学会发起的面向青少年机器人技术能力水平的社会化评价项目。中国电子学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单位。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年龄为6-18周岁,学级为小学1年级至高中3年级。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设有独立的标准工作组、教材编写组和考试服务组。考试采用在线计算机考试与动手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试标准汲取国内外高校的人才选拔标准,支持创客教育的实践与工程化理念,全面考察青少年在机构结构、电子电路、软件编程、智能硬件应用、传感器应用、通信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实践

能力。 等级考试不指定任何机器人器材品牌型号,全面体现考试标准的公正性、权威性与前沿性。 中文名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 外文名 QualificationCertifyforNationalYouthRoboticsLevelTest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项目说明 技术发展背景

机器人技术是当今全球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离不开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未来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我国规模庞大的青少年群体中,及早准备,提前布局,打造具有相关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器人青少年群体,对于在“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我国顺利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获取未来10至20年的国家人才竞争力,至关重要。 考试项目背景 1.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应用已经成为中国迈向未来工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推进“中国制造2025"、"6+1”专项行动总体要求,在总结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基础上,继续做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

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 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年度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 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 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标准、核心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一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

一、背景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年度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 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标准、核心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一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四、重点行动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服装、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 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网络等技术,建设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成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德国工业设计的特点及发展史

产品造型设计与工业设计史 论文 学院: 学号: 姓名: 德国工业设计的特点及发展史 德国工业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做工精细,持久耐用.考虑周到,讲究实效。德国设计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中的民主特色,并反复提倡“优良造型的原则”,这种思想造成了几代德国设计师对于责任感的高度重视。设计中的理性原则、人体工学原则、功能原则对于他们而言是设计上天经地义的宗旨,绝对不会因为商业的压力而放弃。德国产品设计的总体特征体现为: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机器外表与色彩(很少采用色彩比较鲜艳的设计,以黑色、灰色为主要色彩)。 下面从欧美的工业设计史谈起,讨论德国的工业设计的发展史。在二十世纪初期,随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世界范围内所奉行的设计理念并没有把多数的普通大众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而只是认为设计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当时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以及欧美国家的“新艺术运动”都把定位于为权贵服务的精英主义。后来在欧美国家同时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是一次真正的设计上的革命,通过这次运动,设计才第一次成为为大众服务的,为大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服务的活动。在这一次带有民主主义性质的设计革命中,德国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设计特征为德国的设计发展乃至世界的设计发展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德国现代设计特征引言历史上每一次设计改良都伴随着设计思潮的改良而进行,就有如革命一般。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的“万国博览会”带

给人们的是对于机械化产品美学质量的下降的担忧和不满,随之而来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使设计家能够静下心来思索如何才能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但是很可惜,这场运动从实质上使反对工业化时代的大机器生产特征的,因此并没有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后来的一些运动也没有很好地探索出一种设计改良的方法。 直到一战后1919年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出现才使这种现象有了本质上的改观,艺术家不再单纯是艺术家,而工业家也逐渐意识到设计对于产品开发和生产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包豪斯设计学校的一些设计探索与纳粹政权的“种族清洗”计划有所抵触,因此在1933年被强行关闭。但是包豪斯设计学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对于德国以及世界的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他第一次系统地探索了在工业化时代中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理念和具体的方法。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年成立于德国的魏玛,这是一个闻名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化名城。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学院经十多年的努力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并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虽然在1933年学院被纳粹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关闭,但是学院创始人格罗佩斯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却影响了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并且使所有的设计师意识到为大众设计和为工业化设计才是设计的真正目的。 乌尔姆设计学院 1953年在德国的乌尔姆市成立了德国二战后最重要的一所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通过学院的理性主义设计教育,培养了新一代的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学院完善了包豪斯设计学校开创的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理性设计的原则,开创了系统设计方法。德国艾科灯具公司的总经理容根?马克曾说:“今天所有的设计师,包括一些不知道乌尔姆在什么地方的人,都在这个和那个方面受到了乌尔姆传统的影响。”这足以证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探索对于世界设计的影响。而德国最重要的家用电器企业布劳恩公司在产品设计中则完美地贯彻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精神,强调人体工学原则,以高度的理性化、次序化原则作为自己的设计准则。布劳恩公司的迪特兰姆斯是这种设计精神的代表人物。德国的功能主义设计

德国工业设计及产业现状调研分析

德国工业设计及产业现状调研分析 德国工业设计及产业现状调研分析 郝凝辉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020 摘要 产品的生命力来自于设计,德国作为一个以设计著称的国家,其设计的品牌及理念,成为引领其他国家设计产业转型和发展的示范。德国的制造业崇尚以设计为理念,以创意作为出发点,打造一种精密化的品牌观念,使之成为设计产业中的佼佼者。本文将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德国设计产业形态:第一,分析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了解德国设计产业的发展历程;第二,分析德国的产业形态,通过对其产业及竞争力的进一步梳理,寻找德国设计产业的优劣。最后,探讨德国设计产业形态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设计产业;设计思想;产业形态;工业设计

调研背景 德国作为一个大的制造业国家,将设计运用到企业中,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和价值观念。设计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们观念也从以往只注重产品性能、质量转变为重视产品的外观、审美价值。精致的外观和耐用的性能相结合,加之理性和文化相融合的内涵,赋予了商品长久的生命力,设计的理念就在于此。 德国重视设计的观念,给产品注入灵魂,打造品牌意识,充分彰显了民族特色,不仅为德国的制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使得德国的产品得以走向全世界。最具典型的就是德国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有宝马、奥迪、保时捷、大众,电子产品如西门子等,他们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在世界生产制造产业中独树一帜。 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生产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转变我们的产业理念,这将是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德国设计产业的成果给中国指出了一条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让中国的品牌也能走在世界的前沿。 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是十九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歌德弗莱德·谢姆别尔在其撰写的《科学工艺美术》和《工艺与工艺美术的式样》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过度繁荣下,现代社会矛盾的产物,“设计”本真的还原了人们对艺术的感知,不仅滋润的人们的心灵,而且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浮华的美感。1880年到1910年德国“新艺术”将艺术和设计融入工业大生产中,为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德国工业设计的探索时期 德国工业设计的探索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正是工业革命的启蒙时期,这为设计和工业相结合提供了实践上的意义,一批设计的先驱者们开始探索和发掘这一时期工业时代的设计标准和人们的审美观点。 1907年在德国成立的“德意志制造同盟”成为德国的第一个设计组织,其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