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统称为栖息地,即生境。

光补偿点:当植物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时的光照强度。

有效积温:通常称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温度总和。

物候:温度的季节变化形成相对稳定的年周期性,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湿生植物:陆升植物的一种,生长在浸水或潮湿以及森林下部弱光、高温环境中,根系缺氧,对水分需求量大。

旱生植物:包括少浆液植物,生长在旱生或极端干旱环境中。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及其相互联系的总和。

种群的年龄结构: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数的比例结构。

种群分布格局:指种群内个体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空间配置方式。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也称生活史对策。

他感作用:指一部分植物分泌次生代谢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也称作异株克生。

竞争:竞争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生活在一起,争夺资源和空间,导致双方不利的现象。

生物群落:可以简单定义为在特定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就是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内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相继替代的过程。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消费者:凡是不能利用太阳能和无机物中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所制造有机物获取能量的生物,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以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作为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食物能源的生物,主要是生物。

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以及营养物质只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同环节中的分配。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并非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而是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构成一个营养级。

生物量: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质量。单位是干重g/㎡或t/h㎡。

污染源: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或装置。

TSP:指悬浮在大气中的液体或固体微粒的总称。

化学需氧量:指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将有机物氧化为H2O和CO2,此时所测出词解释:

化学需氧量:指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将有机物氧化为H2O和CO2,此时所测出的耗氧量称为化学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生态恢复:是指恢复系统的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评定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简答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那几个阶段?

1生态环境早期破坏阶段: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2近期城市环境问题阶段:产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3全球性环境问题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有那些?

1影响范围扩大。由原来的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转向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危害后果更加严重。由主要危害人体健康转向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治理难度更大。污染和破坏源分布广、来源杂,难以分清责任,要靠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4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最先出现于工业起步早的发达国家,大范围的生态破坏主要发生在人口集中,生产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那些?

1人口问题:人口急剧增加是造成当前环境退化的首要问题;2资源问题:包括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3环境污染:包括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大气污染物的越界传输和酸雨问题、海洋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和人类健康;4生物多样性减少。

如何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1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2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生的再生恢复速度,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简而言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过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简要回答环境的功能。

1提供资源功能;2消纳废物功能;3生命支持系统功能;4文化功能。

环境有那些基本特征?

1环境的整体性;2环境资源的有限性;3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4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简述限制因子定律的内容。

Blackman在1905年发展了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指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即,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

简答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5阶段性作用。

简答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植物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植物长期生活在各自光周期环境中,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映方式。根据对日照长度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如何理解“三基点”温度

生物经过长期演化选择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温度范围,通常分为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在生态学上称为温度的“三基点”。当其他因子处于最适条件下,生物在最适点温度的生物,生长发育最好,若偏高最适点,则生长发育减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不能生存。

比较冷害与冻害的差异。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分为冷害和冻害。冷害是指冰点以上低温对喜温生物的伤害,低温造成生物生理活动机能的降低和生理平衡状态的破坏。冻害是指冰点以下低温对生物的伤害造成生物体内结冰细胞原生质膜破坏和酶蛋白失活与变性。如何理解土壤的酸度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酸度影响矿物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土壤酸度一般在pH6—7时,养分的有效性最高,对植物生长最有利。再碱性土壤中,易发生Fe、B、Cu、Mn、Zn等的缺乏;在酸性土壤中,易发生P、K、Ca、Mg的缺乏。土壤酸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

何为竞争排斥原理?

两个生态位相同或相似的物种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长期共存,除非环境改变了竞争的平衡,或是两个物种发生了生态位分离,否则一个物种最终必将另一个物种排斥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

他感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分泌次生代谢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也称作异株克生。他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有重要意义;2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种群年龄结构有那些类型?对种群动态有何影响?

1增长型2稳定型3衰退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直接关系到一个种群的生殖能力、死亡率和繁殖特点,对种群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若种群中处于生育阶段的个体越多,种群的增长率越高,种群增长率的高低,又反过来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群落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组成的,不同的种类组成构成不同的群落类型。2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结构。3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以有规律的形式共处,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物种群的相互适应。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不断运动。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和生境中,不同群落类型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6形成特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旱生演替包括那些?

旱生演替系列包括:1地衣植物群落阶段2苔藓植物群落阶段3草本植物群落阶段4木本植物群落阶段。水生演替系列包括: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定居是群落演替的先行条件;2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是演替的动力;3种内和种间关系是演替的催化剂;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诱因;5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那些方面?

生态系统的结构内涵十分丰富,即包括随时间而产生的生态系统各组分变化的时间结构,也包括生态系统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配置方式,可统称为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以及营养物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同环节中的分配。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只要指营养结构,它可以用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和生态金字塔等来说明.

食物链有那两种类型?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两类食物链比重有何不同?

食物链有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种。

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占有比重不同。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被取食,而是死后被微生物所分解,因此,能流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约有90%以上的能流经过腐食食物链而约有10%的能流经过草牧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经过草牧食物连的能流比经过腐食食物链的能流要大些,其比值约为3:1。

为什么生态系统中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会逐渐减少?

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所利用;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为分解者所利用;3个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散发掉。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回急剧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有超过六级的。

简述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及其特点。

1数量金字塔:是某一时刻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它的缺陷是它忽视了生物个体大小的差别,在生态系统中

体大小的差异而造成的倒金字塔现象。但生物量锥体有时也会出现倒置的情况。3能量金字塔:这种金字塔较直观的表明了营养级之间的依赖关系,比前两种金字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受个体大小和代谢速率的影响,可以较准确地说明能量传递的效率和系统的功能特点。但在异养生态系统中,哪个金字塔都会出现倒置状态。

简述生态系统的能源类型及其特点。

1太阳辐射能:地球是所有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源于太阳。2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他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都称为辅助能。辅助能不能直接被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转换为化学潜能,但能促进辐射能的转化,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光喝产物的形成、物质循环等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于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两者相辅相成,相伴随进行。但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能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而物质是循环往复的,在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数量都是有限的,而且是分布不均匀的,但是由于它能在生态系统中永恒的循环,因此它就可以被反复多次的利用。

简述大气中氮被固定的途径。

1生物氮,主要靠一些具有固氮酶的特殊微生物类群来完成,如根瘤菌等。2高能固氮,又称大气固氮。通过闪电、宇宙射线、火山作用等造成的高温和光化学作用,也能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以氨、硝酸盐的形态固定下来,并随降水进入土壤。3人工固氮,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直接介入自然界的氮循环。

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被原位处理污染土壤和沉积物的方法,对环境的扰动少,在修复土壤的同时也净化、绿化了周围的环境,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可有效和廉价处理某些有害污染物的新方法。2植物土壤修复系统,可以看成是同废水处理类似的生物处理系统,它有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水泵”和进行生物处理的“植物反应器”,植物可吸收转移元素和化合物,可以使污染物积累、代谢和稳定化。3植物修复的成本交底,是物理化学修复的代替方法。4植物修复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活动,有助于土壤的固定,减少风蚀水蚀;蒸腾作用可以防止污染物向下迁移;可把氧气供应给根际,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农村面源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那些?

1农村村落,包括各处堆存的生活垃圾、牲蓄粪尿、无下水道地区生活污水和乡镇企业废水、降尘等,主要污染物是磷、氮、有机物和泥沙;2农田区,包括土壤流失、化肥农药流失,主要污染物是氮、磷和泥沙,个别地区存在有机物和农药污染;3工业和矿山区,主要污染物为泥沙,个别地区因区域特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污染物;4蓄禽业基地,包括养猪场养牛场与家禽养殖场等,污染主要来自牲蓄排泄物的排放和水土流失等,主要污染物是氮、磷和有机物;5植被覆盖率低的荒山丘陵及弃耕地,污染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主要污染物是泥沙,其次可能是氮、磷等。

简述城市绿地净化大气的作用?

1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2吸收有毒气体;3滞尘降尘作用;4杀菌作用。

是水体接纳了过量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使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水体老化,从而使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影响和农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带来巨大损失,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受氮、磷等污染物所产生的生态效应。

其后果是:1藻类在水体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的空间越来越小,衰死藻类将沉积塘底;2藻类种类逐渐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蓝藻为主而蓝藻有不少种有胶质膜,不适于作鱼饵饲料,而其中有一种属是有毒的;3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庆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机理。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有三种方式:1植物固定:是利用植物及一些添加物质使环境中的重金属流动性降低,生物可利用性下降,使重金属对生物毒性降低;2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去除环境中的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又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3植物吸收:是一种具有永久性和广域性的植物修复途径,是利用能耐受并能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将它们输送并贮藏在植物体的地上部分。

我国大气污染的总体特征。

城市与工矿区的污染大于农村;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大于南方城市,冬季大于夏季;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颗粒物,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与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我国大气污染仍处于较严重的水平,但总体上继续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

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有那些?

1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加剧人地矛盾,人均耕地不断减少。2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3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4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荒漠化的主要危害有那些?

1土地生产力下降,受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农田产量普遍下降70%——80%,全世界每年这方面的损失就高达260亿美元。2草场质量下降,荒漠化给牧业带来的损失在世界多数草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干旱草原地区非常严重。3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每年冬春两季的沙尘暴不仅使当地二、三米内视线不清,而且还飘逸千里之外,造成大范围内空气污染,妨碍人类生产活动;而且这些由石英、微量元素、盐分等组成的沙尘物质还严重污染空气、饮水、食物,对人畜健康与机器、仪表产生直接损害。

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应遵循哪些生态学原理?

1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适宜性原理;2资源充分利用原理;3互利共生原理;4生态位原理;5生态演替原理。

植被恢复的环境背景包括哪些?

1气候及其时空变化规律;2土壤及其空间变化规律;3植物及物种多样性现状、植被演替的过程和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4人类活动及其与植被、自然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5恢复与重建区域的地理区位特征;6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树种选择的原则。

1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2优先选择固氮树种。3尽量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树种,也可以引进外来速生树种。4选择树种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价值高,更主要是树种的多功能效益,主要包括抗旱、耐湿、抗污染、抗风沙、抗瘠薄、抗病虫害以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生态监测的指标确定原则。

1根据生态监测的要求和内容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2不同生态监测台站中同一生态类型的检测必须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尽量实现生态监测内容的规范性和可比性。3各生态监测站可依检测项目的特殊性增加特定的指标,以突出各自的特点。4指标体系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应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5宏观指标可靠监测项目选定相应的数量指标和强度指标,微观生态监测指标应包括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并能反映只要的生态过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

1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2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3防止生境损失。4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性。5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6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简述生态风险的评价的四个主要过程。

1确定评价范围和目的:评价应选择那些受到社会关注、具有生物学重要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问题。2分析过程: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数据采集,可从实地直接采集,也可依据以发表的文献数据或以建立的数据库数据;建立或选择适宜的模型,进行分享源评价与效应评价。3分享特征化:及在生态分享源评价与效应评价两者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危害物导致生态危机的过程。4分享管理:即依据研究目标的分析过程与分享特征话结果,为预防生态风险的发生或增大而采取的各种实际有效的措施。

论述题:

论述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强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包括无根植物和有根植物,类型特点是整株植物沉没于水下;根退化或消失;通气系统发达;叶片常呈带状、丝状或极薄;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发达。浮水植物包括不扎根植物和扎根植物。浮水植物的特点是叶片漂浮于水面,气孔通常分布于叶的上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输导组织弱,

中,通气组织发达陆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湿生植物包括阳性湿生植物和阴性湿生植物。阳性湿生植物通气组织连接根、茎、叶,输导组织发达,叶片有角质层,根系不发达,无根毛,抗旱力差,生长于浸水或潮湿土壤。阴性湿生植物的叶薄,气根吸收空气水分,蒸腾小,调节水分能力较差。生长与森林下部弱光、高湿环境。中生植物的根茎叶结构、抗旱能力介于湿中。旱生植物包括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少浆液植物的特点是根系发达,叶面积小,有各种减少蒸腾的特化结构,根细胞渗透压大,抗旱能力强。多浆液植物有由根茎叶特化形成的贮水组织,表面积对体积比例小,叶片小或退化,角质层厚,气孔少而深埋,有特殊的水分与光合代谢途径。

试述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与特点及其对人工植物群落构建的指导意义。

光强在地球表面及群落内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植物长期适应一定的光照强度便形成了不同的光强生态类型:1阳性植物,在强光照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隐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阳性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一般在水、热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这类植物多生长在旷野、路边、森林中的上层乔木,草原及荒漠中的旱生、超旱生植物,高山植物及多数大田植物等。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高,光合作用的速率和代谢速率比较高。2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受强光条件的植物。这类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或密林的下部生长季节的生境往往较湿润,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较低。3耐阴植物,介于以上两种之间的植物,它们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阴,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宜的还是在全光照下生长。结合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在裸地构建人工植物群落时,最初要选择种植先锋树种,即阳性树种。因为阳性树种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占领生境,对环境进行改良,比如像刺槐、马尾松、山杨等。在生境条件不断改善的状况下,引入耐阴植物,因为其对光照有着较广的适应能力,诸如豆科植物等。在构建复层森林群落时,一开始就要考虑各种植物的耐阴性,群落上层选择阳性树种,中层选择耐阴植物地被物层要选择阴性植物,这样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试述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应用条件与生态意义。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在数学上简单、明确,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一般规律,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是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该模型也有一定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长用“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种群则不再增长,即N t=0时,dK/dt=0。2种群密度增加对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随着密度上升种群增长率逐渐地、按比例地降低。3种群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间滞后现象。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逻辑斯谛方程及所表达的含义不仅在种群生态学中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分别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3是渔业、牧业、林业等生物资源管理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重要模型。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最理想的状态是:即要使生物资源的产量达到最大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生物资源,又要保证生物资源被利用的持续性。那么,如何收获生物资源能达到这种状态呢?我们首先来看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另一种表示方式,

N<(K/2)时,随着种群数量N的增加,dN/dt不断增大,当N>(K/2)以后,随着种群数量N的增加,dN/dt不断下降。要使生物资源的收获量达到最大,应当使生物种数量等于K/2,此时dN/dt最大,即人们所得到的资源产量最大,而且种群数量不会下降,因而也不会影响其持续产量。因此,当N=K/2时,种群增长率dN/dt最大,这时的种群最大增加量就是最大持续产量。

以云杉采伐迹地次生演替为例,说明次生演替的过程及特点。

1采伐迹地阶段:云杉林因采伐而消失后,森林群落直接退化到次生裸地阶段,原来森林中的小气候完全改变,地面受阳光直射,温度升高,温差变大,风速增强,土壤变干,引起霜冻等。因此不能忍受日灼或霜冻的植物就不能在这里生活,原先林下的耐荫或阴性植物消失了,而喜光植物,尤其是禾木科、莎草科等杂草迅速侵入并定居下来形成杂草群落。2先锋树种阶段:云杉和冷杉幼苗对霜冻、日灼和干旱很敏感,很难适应迹地的环境条件,虽然迹地有云杉幼苗和土壤中埋藏的种子,但不能生长。而喜光阔叶树种的幼苗能适应新环境,很快生长,形成以桦树和山杨为主的阔叶林群落。3云杉定居阶段:由于桦树和山杨等上层树种缓和了林下小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动,又改善了土壤环境,故林下已经能够生长耐阴性的云杉和冷杉幼苗。由于桦树、山杨的自然稀疏,林内光照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云杉的生长,云杉就逐渐伸入到上层林冠。4云杉林恢复阶段:云杉生长会相当快的超过桦树和山杨而组成森林上层,桦树和山杨因不能适应上层遮阴而开始衰亡,这样又形成了单层的云杉林。次生演替有以下几个特点:1次生演替包含森林群落的退化和复生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在外界干扰作用下群落退化,而干扰停止后,即开始复生的过程,并趋向于恢复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次生演替是一个可逆的动态变化过程。2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取决于外力作用的方式、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破坏程度愈严重,持续时间愈长,则群落退化的阶段就愈多,愈远而恢复的阶段也愈多。3次生演替速度比原生演替快。就次生演替本身而言,起复生的速度取决于退化的程度,以及当地土壤条件与种源状况。4次生演替发生的动力来自外部的干扰,人为或自然干扰能消除原有植被,从而发生次生演替。

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

尽管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有着相同的组成成分,可以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大部分。非生物成分即自然环境综合体,包括作为生态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能和环境中的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它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成分是指构成生物群落的全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三大功能类群。1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能进行化能合成和光合作用的某些细菌。2消费者: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异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能和无机化合物中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获取能量,包括各种动物、寄生和腐生的菌类以及人类自身。3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微生物。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分。

试从球碳循环规律分析大气中CO2浓度持续上升的原因及其缓解途径。

地球上的碳主要分布于岩石圈、海洋、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碳库中,虽然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但其在自然循环中周转速率十分缓慢。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海洋,它大约是大气库中碳的56倍,而陆地植物的含碳量略低于大

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碳在大气的平均滞留时间大约是5年。人类活动向大气净释放碳大约为6.9*1015gc/a,其中使用化石燃料释放6.0*1015gc/a,陆地植被破坏释放0.9※1015gc/a。由于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中,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为3.2*1015gc/a,被海洋吸收的为2.0*1015gc/a,未知全处的汇达到1.7*1015gc/a。

要缓解大气中的CO2浓度上升而导致的温室效应的趋势,从全球碳循环规律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即减少人为原因而导致的CO2净释放量,主要有两种途径:1通过提高能源利用律和采用对环境友好的代替能源,以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2保护现有的植被,特别热带雨林,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产力,使大气库中的碳重新固定到绿色植物中。

试术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植被。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称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是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之一。2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配合状况。以热量为主导因子引起植被分布,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现象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3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称为经向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生明显变化。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迭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或称植被垂直带结构。同一气候带内,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引起干旱程度不同,因此植被垂直带谱也不相同,在不同气候带,垂直带谱差异也更大。植被垂直带谱大致反映了不同植物群落类型沿纬度方向交替分布的规律,相当于将纬向地带性给垂直竖立起来了。

试术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步骤和途径。

1环境背景调查和判断:(1)气候及其时空变化规律;(2)土壤及其空间变化规律;(3)植物及物种多样性现状、植被演替的过程和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4)人类活动及其与植被、自然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5)恢复与重建区域的地理区位特征;(6)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趋势。2恢复与重建对策的选择;(1)是消除人为因素,通过自然恢复过程,缓慢的恢复。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过程中可能还会进一步退化;(2)选择是在人类的帮助下,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果成功,就成为真正的恢复;如果不完全成功,则可能恢复到某一阶段。(3)选择是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建立人工植被,替代原生植被方向的演替,也可将三种对策结合起来。3 物种的引种和筛选:应针对具体的不同地段进行。通常以经济效益人工植物群落应选择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的物种;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物种选择应考虑涵水、保土、改良土壤环境和生产力高的物种。物种选择通常以乡土物种为主,在引入外来物种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先作适宜性评价,将引种建立在生态合理的基础上。4植物群落的设计和布局:在布局时,通常在山坡下部村落聚集区配置生态农业间作人工植物群落,山坡中部配置经济林果带,山坡上部配置森林群落。在具体植物群落的物种配置时,应循环生态位原理,如深根性与浅根性、阳性与阴性,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树种合理配合,形成乔、灌、草、藤本植物组合的稳定群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环节及其要点。

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是为了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从而筛选出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影响因素的识别、影响对象的识别和影响性质与程度的识别。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作为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3生态现状评价,主要内容包括a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b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c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d重大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常用的方法有图形重叠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4生态影响预测,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建设项目调查与分析、生态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的对某些评价因子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功能变化进行预测。预测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利的影响;二是有利的生态环境影响。一般采用的生态影响预测方法有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数学模型等。5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代替方案,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应根据区域的资源特征和生态特征,按照资源的可承载能力,论证开发项目的合理性,对开发方案提出必要的修正,提出防治不良影响的措施。实施缓冲措施或保护的途径主要有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议。

当代文学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元小说“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由于马原的小说 而引起注意。 全景式报告文学是在中长篇报告文学或系列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犹如某一专题的小型百科全书,以其视野开阔、信息量大、现象剖析渗透等特点引起读者重视。以钱刚、李延国的作品为代表 文化散文源于贾平凹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大散文。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 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意蕴的恣肆为特征。呈现出深邃、阳刚、博大、沉雄的气概。以余秋雨、马丽华为代表。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与作者作家自发的写 作,明确提出来自1989年《钟山》杂志的卷首语。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有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等。 新历史小说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中后期,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 文学形式。是先锋小说或新写实小说中诸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在关于历史的文学叙述中的投射。代表作家苏童、刘震云、叶兆言 朦胧诗派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新潮小说又称先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前期。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 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蒙学教材: 1、综合类:《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伦理类: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为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学教材: 《昭明文选》,宋代谢仿得《文章规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等。 3、历史类: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续千字文》;朱熹《小学》 4、诗歌类:《千家诗》 5、名物常识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工具类:《字学举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二)阅读教学(三)写作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1、熟读、精思、博览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2、多读、多写、多改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3、从模仿入手 4、联系日常生活4、先放后收 5、激发儿童的兴趣 科举制度: 起于隋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举分两类: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唐朝进士极盛时每年不超过50人,平常10到20人。进士及第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宋代极盛时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上百人,进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试内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宋以后主要考经义。 经义: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作文阐明义理。到了元代,则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需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代中期以后要求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数和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550字、650字后改为700字。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_3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 一. 名词解释 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战国史料;纵横家思想 2.《谏逐客书》:秦国李斯;人才制度;养士之风;吕不韦;郑国渠事件 3.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中国古代第二个写作散文的高潮 4.契诃夫: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尤其以短篇小说知名,代表作举例 5.李斯:法家代表人物;秦相;谏逐客 6.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拜福楼拜为师,成名作《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短篇小说之王” 二. 古文翻译。将下面这段文字译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略 三. 简答题 1.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2. 莫泊桑在著名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中,在短篇小说写作的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色?举小说中实例进行分析 一、倒叙手法;二、叙述人称富于变化(一三人称转换);三、肖像描写;四、细节描写;五、个性化的语言 3.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略) 四. 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 这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主要在谈论什么问题?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哪两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3. 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一)1.这段文字出自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 2.对比手法,性格、治军方法、各方面对他们俩的评价 3.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精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精华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 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反讽简单讲就是说反话或反语,目的是造成幽默、讽刺或嘲弄效果。 9元小说:小说家在小说中提示和交代他是怎样在叙事、怎样在虚构,这被称为叙事的自我指涉,有自指性。在此,作者强制将读者带离想象,强制读者意识到叙事的虚构性和想像性。许多现代小说中都有这种叙事的自我指涉,或者也被称为元叙述,如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人的小说。大量存在这种自我指涉的小说,理论家们就称它为元小说,或超小说、自反式小说等等 五六十年代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3、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

现当代名词解释

名解 1,朦胧诗 朦胧诗是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朔,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它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当时食指,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是: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侧重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的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③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通感,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巧妙搭配和超现实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意象叠合,寓于暗示性。北岛《回答》,《宣告》,《迷途》《一切》,舒婷《致橡树》《双栀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江河《纪念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朔《大雁塔》 2,政治抒情诗(特点,局限性,作家,代表作) 特点:①“诗人”会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说来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深”,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②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③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郭小川《望星空》,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叙事诗集《将军三部曲》,《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地山谷》,贺敬之《东风万里》《十年颂歌》,诗集《放歌集》 局限性: 3.第一次文代会(时间,地点,意义,内容) 1949,4,2在北平,由郭沫若提议召开, 意义:①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②确立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③确立了今后文学的总方向,为工农兵服务④成立了一个组织: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后成立下属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 内容: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4.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原生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席: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创作主体往往对现实 采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零度”叙述: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名词解释——语文

四始六义:《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三、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 《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兴”这三者是作法。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风骚:1.指《诗经》和《离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广义文化;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5、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6、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7、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8、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9、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10、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视野广阔,气象恢宏,语言宏博,不拘音律。 11、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重儿女情长,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12、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现当代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有考南师大文学院的请联系qq:309875834 (现代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并提出“八事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话;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为中国文化之正宗,并旗帜鲜明的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愚昧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 词解释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

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10、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11、初唐四杰: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1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13、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政治抒情诗 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 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 3.新生代诗歌 “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纪实文学,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 伤痕文学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70 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 。它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更具追根溯源意味),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更具历史感)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改革文学 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 【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张炜《古船》等。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