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君《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第五单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雨林的" />
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第—单元

《巴东三峡》刘大杰

《周庄水韵》赵丽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

《走进纽约》刘成章

第二单元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生命之舟》梁家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

第三单元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凯利

第四单元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范进中举》吴敬梓《选举风波> 秦文君

《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

第五单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齐默尔曼等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第六单元

《小石潭记》柳宗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游恒山记》徐霞客

《满井游记》袁宏道

《诗词五首》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

第七单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曹刿论战》\左传\

《干将莫邪》干宝

《崂山道士》蒲松龄

《诗词五首》白居易/杜牧/文天祥/龚自珍/张养浩《巴东三峡》说课设计

沈阳市育源中学

杨成玲

我说课的题目是《巴东三峡》.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巴东三峡》一文记叙了作者刘大杰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富有人文内涵的游记,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好范文.

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可用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欣赏三峡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成之后更好的建设三峡,服务国

家.

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并简洁的概括三峡各部分的

景物特征;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在感知山川之

美的基础上感知文字之美.(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二,具体教学步骤:

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把握游踪.

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

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

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以齐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新课.提到在七年

级学过郦道元的《三峡》,三峡留下了古代名杰的足迹,

古人尚心仪此处景观,今天又如何由古至今,让学生带着

兴趣走进现代作家笔下的《巴东三峡》.

回顾旧知,把握游踪.

通过复述游踪,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也是让学

生了解学习游记的方法之一,即弄清游踪.同时也把地理

知识引入课堂,做到了学科间的牵引融合.

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

把学生分成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

究,分别勾画概括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景物特征.

全班交流之后,教师小结:作者按游踪顺序,先写西陵

峡,侧重于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四个自然段,条理清晰,

简明扼要;再写巫峡,着重描绘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最

后写瞿塘峡,写了人文景观的丰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三

峡各段的特征.此项设计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游记和写作

游记的的方法之二,即抓住景物特征.

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

三峡中,最著名的当属巫峡,而描写巫峡的两段语言

尤为精彩.通过齐读,初步领略本文语言之美.结合课件上

展示的思考题,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研讨交流,合作探究.

此时教师适当引导.

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如何从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

语言的准确形象等角度赏析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

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优雅的古筝曲中,通过

让学生欣赏几幅优美的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领

略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激起了

学生做导游的欲望,然后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过把\'导

游瘾\',尝试做导游.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

深对三峡景点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

创新能力.

课外拓展

课外布置了两个作业.其中一个让学生注意知识的

连贯性,并且学会从体裁,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第二个作业是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搜集信息的习惯,筛选

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地了解事物.

总结

本文的特色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条理清楚,能够

抓住景物特色,采用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

本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读,勾画圈点,整理归纳,

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创设和谐,民主的

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的精

神.

采用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开拓了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

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

式.

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巴东三峡

刘大杰

1,弄清作者游踪

2,抓住景物特征

3,赏美景学技巧

《周庄水韵》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

《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是江南典型的“小桥、

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

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水韵》正是描写了江南古镇周庄的古韵与新

风。

因此,要解读周庄,解读《周庄水韵》,就一定要解

读江南。

江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赋予了它独

特的内涵

魏晋六朝,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逐

渐繁荣起来。

于是,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这些书法家、诗

人们来了,在江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寻觅着优美的线

条、高妙的意兴,淋漓挥洒,俊逸飞扬的魏晋风度在江

南的水韵里诞生了。

于是,刘、李、马、夏,这些南宗画派的大师们来

了,一次柳溪归牧、一段小桥流水、一叶风雨归舟、一

人寒江独钓占据了水墨的一角,江南的“残山剩水”,在

他们画笔下,是那么精致、秀丽、诗意盎然。

于是,汤显祖、孔尚任,这些戏剧家们来了,无论

“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的浪漫青春的浅斟低唱,还是“秦淮水榭花

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的家愁国恨的沉痛悼念,都在

江南的楼台水榭里一一上演。

终于,沈周、文征明、唐寅、扬州八怪,这些江南

才子们来了,一股浪漫的洪流弥散于江南水乡,山水不

再是山水,而化为人的主观世界的象征,温润秀丽、气

韵神采成为江南艺术的特质。

最终,江南神韵在古老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获得最后

的定格。

从此,江南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便不仅是一个

地域的代名词,而成为中华民族某种审美情趣和艺术风

格的象征,一个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意象,一个

令中国人感到无比亲切、值得永久追忆的温馨的梦。

沧海桑田,当江南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随风而逝的

时候,惟有江山依旧,周庄依旧,周庄似乎成为“江南”

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标本,一个江南丰厚文化底蕴的缩

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

然独立,风姿绰约,它是那么宁静、素雅、悠远,周庄

在水,在水周庄。

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

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

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

面,四种方法。

一个韵致

即:“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

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

流光。

两相联系:

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既抒发对周

庄古典情韵的赞叹,又表现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

了生机,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次游历: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

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

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

到周庄为详写。

四个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

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种方法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3、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4、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根据以上教材解读,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二段。

2、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游踪,整体感知周庄

水乡动人的情韵。

3、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4、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

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学习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学习难点: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

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说教法

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

——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

摩,最后整体评价。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

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

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

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

乱说乱评的现象。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

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

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

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诵读与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背景音乐《梦里江南》的优美旋律中,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显示的教材插图,然后试着用几个词表达出这幅画中的景物,并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江南水乡的情韵。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亲近周庄。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①周庄水乡给大家留下什么总体印象?

②文中写了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可分别用一小标题和一幅画来概括。哪一次游最深刻?

引导学生由水韵入手,抓住“水韵”这个文眼,从而理出课文的总分结构。体会多姿多彩的水韵美。

板书

总述小桥流水人家图

春雨迷蒙水墨画雨中周庄

分述冬天雪后动感版画雪中同庄

春夜节日七彩梦幻图画节日周庄

(三)、局部品味——对话文本,欣赏周庄。

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反复诵读课文,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学生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思路,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教师要在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亲近周庄水韵,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更要引导学生涵咏清新优美的语言之下的古风新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次游周庄是全文详写部分,也是作者由历史走向现实,展现周庄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部分。教师可以大胆的亮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为学生提供品味语言的范例,也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四)、整体评价——走出文本,评价周庄。

展示两幅未来周庄图,一幅古朴典雅、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木橹轻摇,一幅高楼大厦林立、马路宽阔、水星点点。让学生对比讨论,哪一幅更适合周庄的未来?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辩论,做出评价。促使学生走出文本,思考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保护优秀古典人文景观的意识。

周庄水韵

赵丽宏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

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

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

如在风中漾

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炫目的

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

呢?小小的

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

接一个从头

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

一座有一座

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

道风景。站

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

头看着桥上

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

隔。然而河

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据说,当

年的大户人

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

这样的景

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

到周庄,印

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

的景物。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都是在春天,每一次都坐

船游镇,然

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

是仲春,那

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

屋脊都隐约

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

的是一幅画

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

过一夜小雪,

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

抚摸大地。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

在路边,在

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

着阳光,一

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

参差交织,

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

下,积雪正

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

屋檐下在滴

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

往下流淌

的雪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

叠叠,如诉

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

从地下袅袅

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

模仿。

最近一次去周庄也是春天,然而是在晚上。那

是一个温暖

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

盛大节日。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

倒映在河中,

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坐船夜游,感觉

似进入梦境。

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

摇着橹,小

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

和橹的划痕

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

模糊朦胧,

难以捉摸。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

乐,水面也

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

出。船摇过

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

结彩的花船,

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还没有等我

来得及细看,

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

下丝竹管弦

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小船

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

本来的面目,

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

见屋脊参差,

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

突然,一串

串晶莹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

天而起的萤

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

声清脆的爆

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

和大地都被

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

镇,在七彩

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

黑的屋脊,

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

泼流动的彩

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

和璀璨,全

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

摇曳生辉、

七彩斑斓的光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

在水里,像

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

楚他们的表

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

开时,他们

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

时,从古镇

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

地上的惊

喜却在蔓延……

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一

般的夜晚,

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幽远

的历史和缤

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教学设想: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体裁为游记,同

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可以让学生自读,重点讨

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从哪几方面描写

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两个问题。

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

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

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学时,我借助多媒

体,在学生面前展示青海湖的画面,加之入情入境的朗

读,给学生更强烈的震撼。

在形式上,我决定采用旅游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开始,让学生充当导游,给大家介绍青海湖的情况,

引起大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时,可联系青海湖的现状,让学生讨论如

何保护青海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就名湖来

说,有娇小玲珑的西湖,有烟波浩渺的太湖,有变化莫

测的千岛湖。今天就请大家登上我们的旅游专列,一同

去领略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风采吧!

2、旅途漫长,不如我们先请几位导游来给我们

介绍介绍青海湖吧!

3、导游介绍。

生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往青海湖

旅游,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有关青海湖的知识。青

海湖,作为我国第—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

湖,它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

平方公里。环湖周长为360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19

米,最深处为28.7米,湖面海拔3196米。1975年建

立面积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保护区。1997年晋

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外,这里气候十分凉爽,是

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祝大家旅途愉快。

生2:大家好。青海湖有着梦幻般的美景,下

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青海湖的秀丽风光。青海湖中共

分成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

海西皮,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著名的游览胜地。特别

是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量的游

客。相信青海湖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一定会给大家

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青海湖到了,下车看

看吧!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图片)

2、从图片中,我们欣赏到了青海湖的美,当代

作家冯君莉在欣赏美的同时,也用笔描述下了这里的美。同样,文中描述的美,也是令人神往的。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页,看课文,听录音,并请思考:

(多媒体出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课文从哪儿方而描写厂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三:晶读课文

1、文中由许多好词佳句,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好在哪里?

2、分组讨论,联系文中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么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人陶醉;又有各种各样的鸟,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仿佛进入梦境一般。

6、教师总结

“梦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开头写了作者许多关于高原的梦,中间部分描述了梦幻般的现实,结尾处写了未来关于保护青海湖的梦想。

四:课外扩展

1、青海湖的美景,我们是尽收眼底,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我们了解一下青海湖的现状。

2、(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现状)

a 水位下降;

b 草场植被严重退化;

c 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d 渔业资源迅速减少:

e 鸟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请同学们讨论:

我们如何保护青海湖?

生a:可以采用人工降雨,增加雨水量,减水蒸发。

生b:多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生c:出一本游青海湖必读的书,介绍青海湖的现状,呼吁人家保护青海湖,还要说明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

生d:实行南水北调工程,将其它河流的水引向青海湖。

生e:在青海硝底装有五台强力水动结冰,四季运转,旁边装有冷光灯这样不仅增加青海湖体积,而且有冷光反射,湖面晶莹,增加梦幻境界。

五:作业

认真观察,运用修辞,写一段景物描写。

《走进纽约》说课稿

《走进纽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游记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前三篇《巴

东三峡》、《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都是描

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山河壮丽可

爱的基础上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走进纽约》是一篇描

绘异国风光的游记,作者以多种修辞、急促的语言生动

地描绘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和紧张的生活

节奏,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增强改

革开放意识,学习其先进之处,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的重

要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

习方法,对于现代文的阅读与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步骤,

但本文的教学我还要注入新的元素,刺激学生的大脑皮

层,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选择此文也考虑到当今的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渴望交流,渴望走出国门,了解世

界。

三、教学目标确立

根据大纲、教参及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

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

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结合图片较全面地了解发

达国家的现代化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

态,立志为祖国昌盛而努力。

四、重点、难点确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

知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

识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

重难点。本文在写作语言上独具特色:大量的修辞、很

多的短句、连续的叠词叠句,节奏感强、具有震撼力、

妙不胜收。这些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

较为了解,同时,这些知识的大量积累和运用对学生的

写作极有帮助,应视为重点;本文属游记散文,学生接

触很少,对它的写作顺序及方法不甚了解,只是在《竹

林深处人家》(七年级上册)中提到过“移步换景”,应

视为难点。故明确如下:

重点:学习和掌握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节奏急

促的语言、句式变换的作用。

难点: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的反映描写对象。

五、教法与学法说明

新课标提倡“先学后教”,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

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

教无定法。新课标提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

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课前准备说明

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掌握生字、

新词的音、形、义,积累特色词语。

2、熟练查阅有关世界大都市的资料,配合理解课

文。

3、电脑制作配乐朗读,开心辞典式竞赛题。

4、本文是自读课,一课时完成。

七、教学流程的预测与分析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3分)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象磁石,

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聚拢提升,所以我很重视导语的设

计。同时倡导让学生先预习,根据所得所感自行设计导

语,教给他们设计方法,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扩大

阅读面,各尽其能,各展其才。

此文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展示——纽约

街景:画面上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

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

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也可播放《北京人在纽约》的主

题歌《千万次地问》)

2、整体感知(12分)

形式:播放电脑制作的配乐朗读,图文并茂,展现

课文内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3、感悟探究(幻灯片展示20分)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纽约给你的整体印象。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观察事物的角度有什

么不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此题的设计

便于把握全文,突破难点)

(3)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有那些特点?试举例说

明并分析其作用。

(此题的设计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把握重点。)

(4)文中反映了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找

出来并加以揣摩。

(此题的设计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5)说出你的问题(进一步体现自主、合作、

探究之精神)

4、拓展升华(开心辞典式竞赛题6分)

(1)纽约城的城标是A大卫雕像B自

由女神像C大思想家雕像

(2)自由女神像是哪国人民为庆祝美国100周

年国庆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A英国B德国

C法国D意大利

(3)自由女神像的设计者A布朗格B克鲁

司C艾菲尔

(4)帝国大厦顶部的泛光灯颜色会因时间或重大

事件而改变,9、11事件亮的是

A蓝色B绿色C黄色D红色

(5)世贸中心分东楼西楼,两府并立,均有多少层

A88B 100C110D130

(6)华尔街仅长500多米,却是美国金融帝国

的象征。它的著名标志是

A猛狮B奔马C铜牛D巨象

(7)请用下列字母拼出纽约市区一著名大街 A

A O I

B U L H I

(8)1993年纽约与我国的哪一城市结为友好

城市?A北京B天津C上海D深圳。

(9)你能以“丑陋的美国”为内容列举出三、四

种现象吗?

(10)请以“飞跃的中国”为内容,举三、四例

加以说明。

结束语:(4分)

纽约美国、美国纽约,是五光十色的万花筒,是光

怪陆离的魔幻镜。这里有高雅的艺术,也有最低级的娱

乐;有优雅的教堂圣地,也是犯罪的温床;有豪门,也

有乞丐,所以说它是天堂也是地狱。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要集其所长,弃其糟粕,你们是建设者,要用智慧辨识

是与非,假恶丑,努力学习,为国震威名。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说课稿

相关资源类型:初二教案加入时间:2006

年7月23日22:36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转载)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说课稿

东联中学张锋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你们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课后反思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体系。《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是新闻作品单元,八年级学生初次在课本上接触到的新的体裁,虽然大部分学生已能从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等途径了解一些事情,但都未能了解新闻的特点、真正读懂新闻的涵义;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理解消息的一般知识,学会读新闻;本课的学习,将为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开路”,更为以后通过报刊杂志等途径积累知识打下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八年级语文第三册的要求,结合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消息的一般知识;(2)、发散思维,提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3、说教材处理。本文是一则消息,因此结合课文学习消息的一般知识作为本课的重点,进一步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理解课文,由于八年级学生初次从课文中学习消息,所以教师必须先向学生就“消息”这一种体裁作简单的知识性介绍,进而指导课文的学习;北京申奥成功也是学生亲历的大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后,顺利掌握消息的要素和特点,并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导言设境、启发引导、勾画圈点、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说学法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我采用了导言设疑法,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

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基于以上几点,

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采取小组讨论式研讨理解消息的一般知识及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通过拓展练习,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课型:综合课

结构设计: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小结—拓展练

习—作业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

2、利用导语创设情景:每天清晨、中午或晚上,打

开电视机,我们都能看到电视里播送的各地的新闻节目;

随手拿起报纸,上面都有报道国内外的最新消息。那么

什么是消息?读消息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消息应该怎样

写?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消息,题目是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目的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内容。

3、新课的学习。

(1)教师简介消息的一般知识。[出示课前准备好

的小黑板]

(2)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本

文中消息的有关要素,然后分组讨论,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启发引导,

与学生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总结归纳

能力。

(3)研讨:结合学生阅读课文,确定思考题:

A. 标题中的“喜”字有何作用?

B. 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

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各方面对此有何反应?从他们的

话中体会北京为何能取得奥运会的主办权!

C. 有不少同学及时了解了这个振奋人心的

消息,请谈谈你当时有何反应?

4、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消息的一般知识及懂得

了北京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这则消息无疑给我们全中

国人打了一支“强心针”,突出了我国的能力、在世界上

的地位,我们该为自己作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5、拓展练习。

给每个讨论小组发一份报纸,各小组自选报纸上的

一条消息,试分析其结构层次。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

维及语文实践能力。

6、作业:

A. 从报刊杂志上选取一条有关国际新闻的

消息,剪下粘贴在作业本上,并分析其结构层次。

B. 预习课文,精读课文体会消息的语言特

点。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

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

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

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

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

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

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

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

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

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

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

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

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

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

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

在读者面前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

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

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

和平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

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

情趣。

4、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

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

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

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

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

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导入是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

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新课

研习课文

1、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新闻播音

的特点,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2、复习新闻知识

①什么是特写新闻?

明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

道。特写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

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

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

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

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

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

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②新闻(消息)的结构:

明确:

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新闻的第

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

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

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一般新闻经常运用这三要素,

有的新闻还有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

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

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这篇课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3、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

闻标题更是如此。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所在。

讨论后明确: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本文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4、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

讨论后明确:

导语(第1自然段)。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标志着长达156年的英国统治的结束。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

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

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

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

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

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

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

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

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

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

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

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

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

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

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板书: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午4∶30 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5、作业布置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

1.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

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

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刻内涵。

2.大英帝国从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

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

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

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

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

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

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

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

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

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

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

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

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

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

“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

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

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

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

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

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

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

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

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

外,还有以下特征:

1.

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

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

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

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

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

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

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

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

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

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

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

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

精神。

3.

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

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

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

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

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

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

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

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

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

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

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江泽民同志就曾

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

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

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洲()梭()逐()虐()

幕()州()俊()遂()谑()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水和矿物质盐类,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也参与躯体的组成,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并且但是B.即使而且但是

C虽然而且但是D.如果而且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 强化阅读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靠拢。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

十分危急

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小孩:千万别动,千万

别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

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一次失败了,

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

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

二米、一米……

同期声。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

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簰

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

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这里

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8.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

米、二米、一米……”为什么这里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

呢?

9. 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

呢?

10. 当地群众为什么把这些舟船称为“生命之舟”

呢?

一. 1. 2. 略3. C 4. A

5.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视想性、即时

性。6. 略。

二. 7. 表示语言省略,所说的话没有全部写出来。

8. 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是为了突出冲锋舟向小树

靠拢的艰难。

9. 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

众。

10. 因为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8日

一、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

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

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

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1.师: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

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

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

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

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

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

义。

2.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师: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

裁。本文就是一篇人物通讯,它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思考回答: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

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

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三、略读训练

1.给学生讲授略读技巧(见参考资料)。

2.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默读完课文。

要求: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捕捉关键信息;

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

精神和卓越贡献。

板书设计

1 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袁隆平简介。

第二部分(从\"50年代末”到“袁隆平为此深深

思索和不安了”),写激发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一件事。

第三部分(从“袁隆平回到学校”到“仍然矢志

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写袁隆干确定研究课题和初

步展开研究。

第四部分(从“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

研究的第一步”到“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写“文革”期间袁隆平的不寻常遭遇。

第五部分(从“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力协作

下”到“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写袁隆平科学研究

的成功。

第六部分(从“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到结

尾),写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世界影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9日

一、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

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

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

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活动

一、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1.师: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

象。如袁隆平在得知农民取好稻种的不易时,开始思考

“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

的社会责任感;随后,经过严谨的思考,他提出关于杂

交水稻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设想,又不畏冷言,披挂上

阵,毫不动摇,显示了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请在

文中找出其他事例,分析它们传达了什么信息。

生:在“文革”中不寻常的遭遇,充分地展示了他

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在他功成

名就之后,又“带领人马投入到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

关的战斗”,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息的奋

斗精神。

2.师:全文还有多处细节描写,加强了这篇人物

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请在文中找

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生:如写“文革”中,袁隆平“守护秧田”和“奋

身跳井”的细节,勾勒了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

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3.师: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

是在人物通讯中,准确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

人,使事实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奉隆平的杂交水稻

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这些数字

有利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

卓越贡献。

二、课堂讨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组织课堂讨

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段时

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实际情况,讲讲他们身边发

生的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事迹,也可以是反面的例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谈谈科学的重要性,应该怎样利用

科学为我所用的问题。只要学生的发言能言而有证,能

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法,

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

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简单的略读技巧,有捕捉关键词句法。所谓关

键词,就是那些能够体现文章事线索或情感线索(记叙

文)、说明顺序(说明文)及逻辑顺序(议论文)的词语或

子。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可以点拔学生找出“50年

代末”、“从1964年起”、“文化大革命”、“袁隆平为之奋

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和“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

还一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些词句,从而保证

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有跳读法,即告诉学生

对于那些文章详写的细节段落,可以先跳过不读,待读

完整课文后,视情况需要,再决定是否重读(包括细读和

略读),这样也能保证节‘约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课后体会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

读法,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

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各位评委、同仁们:

下午好!

今天我交流的是议论文题材的文章,题目是《纪

念白求恩》。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纪念白求恩》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本文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所作的。此时,距白求恩大夫逝世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本文是一篇结构清晰、论证明了的议论文。毛泽东在文中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他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高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号召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三个分论点依次是: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白求恩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白求恩身上所具备的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各种表现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我将本次学习的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知道“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是用来表达思想观点的,但缺乏对“议论”的逻辑认识和议论文的整体感知。于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确立为议论文三要素的学习,包括: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了解论据的种类;初步学习论证的方法,尤其是对比论证的方法。本文设计的政治术语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于是本文学习的难点确立为: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鉴于是初学议论文,为避免空洞地学习文体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反复诵读,在对全文有了较深刻完整的感知之后理清思路,提炼观点,进而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生动而系统地把握。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情景导入

先配乐,设置情境,让学生自由诵读朱子奇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初步感知人物。

学生讨论,读诗时有什么感悟?

教师导语:一名医生,一个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远涉重洋,帮助与他毫无关系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为之牺牲。他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么?毛泽东的这篇《纪念白求恩》会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接这一导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也为以后解决学习难点,理解政治术语作铺垫。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分几个层次阅读,使学生逐层地感知文章。

第一步,听读,大屏幕出示听读要求:感受文中感情,解决字词。之后,教师通过大屏幕检测强调本文的重点字词,主要是四字语。这一部分体现双基教学。

第二步,自读,出示自读要求,大声朗读,勾画出重要的语句。同时,教师提示问题: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么?找到文中标明作者目的或观点的语句。

第三步,速读,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

文中的几个观点。让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

问题1、全文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由议论的表达方式引出议论文的概念及三要

素:

议论文就是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和主张,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必须具备三个要

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问题2、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呢?

用几何证明题的形式形象地解释这三者的关

系。

问题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链接论点知识,出示,结合学生找出的重要观

点的语句,让学生判断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教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介绍共产主义精神是一名共产党

员的最高理想,它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

作的。为此,白求恩可以抛弃国家之家的界限,来帮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解决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问题4、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论点?从文

中找到依据。连接论据知识。先看中心论点,找到作为

依据的两段文字。大屏幕演示两段文字,要求学生判断

两段文字各自的表达方式。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两段文

字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论据,并区分事实论据

和道理论据。在明确了论据的知识点以后,学生实践,

找出文中三个分论点的论据。

问题5、使用论据是要讲求一定方法的,只知

道论据是不够的。此时,学生明确了论点,理解了论点

与论据的关系,因势利导,介绍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也就是论证方法。大屏幕上演示四种论证方法:道理论

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方法内容教师口

头作介绍,让学生去判断文中采用对比论证的文字,并

完成大屏幕中的表格,说说对比论证有什么好处?

品味语言:

要求学生找到文中最欣赏的句子,并说出其精

彩之处。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炼出重点句子

在全班赏析:

先是知道诵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并解释理

由,该句套用“就是一个……的人”的排比句式,从人

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

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句式由短

而长,语意丰满,气势磅礴,如同赞美诗一般,给人以

巨大的鼓舞。

大屏幕演示练习题,强调背诵。

体验反思:

学生小结本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再次回顾白

求恩身上的这种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毫无自私自

利之心,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

同志的极端热忱。我们刚刚经历第74个国耻日“九?一

八”,而今年又恰巧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引

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我们能从白求恩身上学到哪些?

探究性作业: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的一句名言:“空

袋子难以直立”。

(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

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2)请说出一个能证明这个道理的事实论据。

设计这个作业的原因是因为提炼观点和举出相

关事例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学过几篇议论文以后

再要求学生写一篇较短小的议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

据充分真实,论证力求得当。

设计反思。

教学中,既注重教师的引导,有机遇了学生充

分的自主性,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的学生会队以论文有

初步的了解。选作本课的初衷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受教育,

引导学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言行,我想在体验反思之后

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

本文是议论文,文风严谨,如何突破严谨和较

强的逻辑性,让学生较为轻松有趣的学习议论文是设计

课件和教学中考虑最多的地方。

谈语言1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26日

一、课程目标: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

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2通过本文的

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3学会规范的

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

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

面语。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师:我们生活中每天要说很多话,可能是太平常了,

大家反而不会注意其中

的规范和修饰。我们平时常用的口语大多有它相对

应的书面语,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生:父亲——爸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书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

说的口语究竟有什么关系?

生:书面语更规范。书面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师:今天我们就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带领下,对

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适当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背景:、

2.师: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下面请

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

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3.抽多名学生发言;

4.师小结:见板书设汁㈠

三、组织学生讨论,归纳中心论点

1.师: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而是自然地蕴含在

谈话之中,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以提高其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3。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加以点拨,对学生有可

能提出的说法逐一进行辩

驳。(见板书设计2)

由每组的负责人发言,说出讨论出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

号虑大众化:”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

(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

4.纠正学生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的做

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内容:作

者淡沦的足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可以归纳

为“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又可分为两个分论

点,第一个是“书面语不能脱离U语”,第二个是“书

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这是由本文的形式决定的,因为谈

话必须乎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

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

谈话是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往往先把最主要的观点说出

来,然后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课后体会】本文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初步接触

议论文之后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借用课文,的例子,

启发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规范地使用口语

和书面语。如文中“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

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

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谈语言2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27日

一、课程目标: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

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2通过本文的

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3学会规范的

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

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

面语。

教学活动

四、研讨重点句子

1.师:请大家看这句话:“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

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

鲜明、生动的。”请划出这句话的主谓宾;

2.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3.师: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不懂得”

的宾语又是由—个多重复句充当的,复句的第一层是

什么关系呢?

4.师: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个并列复句:作者在

此要表达前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浯”,但又

不能直说,因此就批评反面现象“脱离了口语”;为了表

意更加充分和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

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白勺语言”:又进而指出其结果

“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多重复

句: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

最终形成了这个结构复杂的单句(见板书没汁3)

五、完成课后习题:1.指导完成课后习题一。2.让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作文,对之进行修改。3.请学生阐

述自己修改的内容,对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第一

部分(第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

语言。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

语。2段:讲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4段:

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5段:举朱自清

的例子说明作品还是朴素自然的好。

第三部分(第67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

的。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8、9段:例证某

些用语的不规范;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11

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

准是发展的。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

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二,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的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而“大众化”在此所指不确;第三,“考虑”一词,不符合这句话成为论点的标准。(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该较为简约,这句话也不符合标准。(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逻辑不通,只有“口语书面化”,没有“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书面语规范化”,也行不通,因为书面语已经是经过规范化的语言了。(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会使人误认为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

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a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b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体会】“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冲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很蹩脚的,不可取,教学可顺便点到口语也要规范。

最苦与最乐1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

紫山中学雨纷

一、说教材

《最苦与最乐》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学生语文中接触到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在整套教材中,议论文单元也是比较少的。因此,本单元对于学生学习议论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三要素,学会在具体的阅读中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依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据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能力目标,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人文教育目标,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我设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讨论、指导朗读、语言欣赏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我设想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以及学生间的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启迪。

三、说学法

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

内涵丰富,有挖掘潜力、集思广益的学法。教学本文,

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评

价、启发、补充,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

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先说第一课时。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抗洪救灾中的武警战士,

“非典”肆虐时期的医护人员,尤其是今年冰雪灾害、

抗震救灾中的解放军战士)。让学生明白,人必须负责任,

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如此激发学生与作品的共

鸣。

懒惰的智慧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倦容(juàn)摞(luò)训诫(jia)碗碟

(di?)水泵(bang)雇(gù)

阀门(fá)螺栓(luó)亲躬(gōng)捷径

(ji?)不堪(kān)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循规蹈矩:遵守规矩。

疲惫不堪:非常疲劳。

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亲躬:亲自做。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也说

精疲力竭。

效率:文中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五、文章主旨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

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

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六、结构分析

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论文的结构与我们常见的国

内人士写的较工整的“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不同,

本文分两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论点:正是懒惰激励

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

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用社会普遍现象做论据论证。

第1段:开头在正反对比(人们对“懒惰”的不同理解)

中提出作者的见解: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

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

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即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

明,促进了人类进步)。紧接着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论

证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忙忙碌

碌。第2段:举职业劳动中的例子,论证没有懒汉的思

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疲惫不堪。第3段:举

社会发展进步中,取水(详写)和渡水(略写)方式变

化的例子,说明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面对单调乏味

的劳作(挑着水翻山越岭,沿着湖边绕过去)。这三个自

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

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

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

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第二层(第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做论据论证。

第4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

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第5段:人类动机研究者

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毫

无例外地都是懒汉(详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

惰(略写)。

第二部分(第6~7段),论证懒惰促进人类进步。

第6段: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学规则说明“精神的

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这里的“精神的懒惰”

是指“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第7段:进一步指出:

懒汉过去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未来寄托着

人类的希望,应重视懒惰的智慧。

七、写作特色

1.立意不同凡响。

文中作者为懒汉正名: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

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

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作者一语中的道出“勤

劳的人”的致命弱点: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

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文中所赞扬的“懒汉”

是指那些讨厌干吃苦受累的事,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

复劳动,不愿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积极开动脑筋,

善用心智技能,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不断创新、

不断进取的人。作者的立意正是告诉我们在瞬息万变的

时代,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创新思维,积极地寻求解决问

题的捷径。

2.论据叙述新颖。

本文事实论据详尽,且在记叙、描写中巧妙地表达

观点。如:1段中家务劳动的例子,叙述中插入了妈妈

责备的话:“真是懒汉干活儿!”对这样做造成后果的评

述,则巧妙地蕴含在“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

一副倦容”的叙述和描写中。

3.语言幽默传神。

全篇以一系列事实,推出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语

言生动形象,幽默传神。如:“她小心翼翼地把碗摞得高

高的。这时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

又如“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

多走半步路”,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

列举。

八、重点语句分析

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

良苦用心。

分析:根据上下文,这句话的本义并不是真正说所

有的进步都出于“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而是说所有的

进步都出自于类似于“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这种情

况,这一段只是通过“想少走几步路”的例子来论证自

己的观点。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该题的答案可不求统一,只要领悟基本意思

即可。

如:“懒惰”是指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

找捷径。

“懒惰”即不满于耗力于操作,而潜心于心智技能

提高。

“懒惰”是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

“懒惰”指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

不断创新。

“懒惰”指不断进发省时省力的创意,寻求聪明的

“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懒惰”是“智博”

而非“拼搏”。

“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问题意识。

(二)1.人们研究发现,我们生活中所消费的新商

品40%以上都是原有商品不同功能的叠加——以满足消

费者贪图“懒惰”的愿望。如我们习以为常的方便碗面,

不过是将加工熟的面条与聚酯碗、调料、塑料叉加在一

起而已,但运用了创新思维就诞生了一个巨大的快餐市

场。

2.四川的农民贪图“懒惰”用洗衣机洗榨菜,常常

造成出水管堵塞。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海尔研究人员

将销往四川的洗衣机出水管加粗到洗蔬菜不堵塞。海尔

洗衣机顺理成章在四川畅销。(不干胶粘贴纸,带轮子和

拉手的箱包,现代农业使用的喷灌、滴灌,一次性针筒、

尿布、消毒纸巾)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1

学习此文,重在情感、态度、价值现这个目标上下

功夫,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不同凡响、富有创意的立

意,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

会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论据、归纳论

点的能力,体验作者剐致新颖的论证,感受叙述语言生

动形象、幽默传神的特点,体味本文在文章风格、语言

表述、结构特点等方面与中国议论文的异同。并适时结

合学生的所见所闻及实际生活,把文中作者的观点加以

拓展延伸,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

涵,加强学生快速比较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训练,有

效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教法学法】

分析本文独特的立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懒惰”,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各项训练。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设置疑惑。

也许同学们都有此感受,老师喜欢勤奋学习的学生;

上司喜欢勤快的下级;家长喜欢勤劳的子女。勤劳者时

时、处处得到表扬,而古往今来,懒惰成为地地道道的

贬义词。不爱学习、不爱工作、不爱劳动是懒惰的本义,

懒汉成了人人指责的对象,而美国作家凯利别出心裁、

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为“懒惰,,分辩,我们不妨一

起来关注一下,凯利作家对懒惰持什么样的观点或者有

什么样的解释。

(二)感知课文,归纳论点。

1.你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文举了哪些事例吗?然

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议一议,这些事例分别证实了作

者的哪些观点?(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本文所举事例如下:a.露茜帮妈妈收

拾餐具遭责备.b.懒惰的饭店服务员一次把餐具送上;

c.远祖取水、渡水之事;d.波特懒洋洋发明了往复式

发动机活塞原理;e.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发现最优秀

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是

懒汉;f.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g.懒汉建

立“2+2—4”的规则。)

a.b.c.d.e证实了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f.g

证实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能否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最简练的语句归纳出

作者在本文中对懒惰持什么样的观点呢?(参考答案:懒

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三)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既然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那么呆干死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更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现在我们处于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只有实干加巧干,不断创新、不断发明,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身之本,国家才能富强昌盛。文中有一观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你能结合你经常所见的事例来证实这个观点吗?(教师首先举日本人因为懒而发明了洗浴机等事例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参考答案:方便碗面、洗衣机、带轮的箱包、一次性尿布、电梯、炸药、复印机、洗衣机等等。)

(四)比较阅读,找寻论点。

通过快速阅读《说“勤”》文,小组讨论:

1.在文中先找出总论点,再找出分论点,最后领会一下此文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总论点是“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分论点是“勤出成果,

勤出智慧,”本文结构特点是“总一分一总”。)

2.结合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的不同观点,谈谈今后在学习上应如何正确地对待“懒惰”。(参考答案:课文的观点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而《说“勤”》中的观点是“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因而在学习上应正确对待:提倡勤奋学习,但不能死读书,要多动脑筋,寻求最佳学习方法,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断提高学业成绩。)

(五)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由教师归纳总结)a

(参考答案:文章用一系列事实证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六)布置预习。

1.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

(七)作业。

按照《说“勤”》文章结构特点改写为《说“懒”》,论点自定,但分论点必须分别是“懒出成果”和“懒出智慧”,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第二课时

E节课我们通过整体感知文章,找出了作者的观点,并联系了课内外的一系列事实证实了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就如何正确对待“懒惰”进行了阐述。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文中“懒惰”的含义已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或通俗、或形象、或幽默、或富的哲理的语言谈谈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参考答案:原意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反叉词是勤奋、勤快或勤劳。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1.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z?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高。3.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4.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5.不断进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6?是“智博”,而非“拼搏”。7.有问题意识。)

(二)分析课文,查找论证。

1.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事实论证(略)和对比论证。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的例子和她向来少拿多跑几趟路的例

子,两个例子一反一正,形成了对比论证。饭店中勤快

和懒惰服务员的不同表现,也形成了对比论证。)

2.作者所举的事例有何特色(代表性)?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自然段列举的是家务劳动,第二自

然段列举的是职业劳动,第三自然段列举的社会发展进

步;作用是:这些社会普遍现象的范围由小到大,说服

力不断递增。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个别典型事例,有

详有略地证明了论点,更富有说服力。)

3.本文同国内一般议论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请谈

谈。

(参考答案:因中外文化习惯的差异,本文与我们常

见的国内人士写的较为工整的“总一分一总”的论述结

构不一,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找出来谈谈。

(参考答案:1.生动形象、幽默传神、不乏机敏。2.如

话家常、如说俏皮话、亲切动人。)

(四)教师小结。

作者在本文中为懒汉们“正名”,可谓别出心裁、发

人深思,他认为:最优秀的工人、服务员、领导都是懒

汉,懒汉创造了新成果,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过去是这

样,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五)作业。

1.阅读附文《统筹方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并通过小组交流:你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你发现

别人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

2.你在学习、生活上有过什么发明吗?请写在日记

本上交来。

【板书设计】

懒惰的智慧

露茜

服务员

远祖取水、渡水之事懒惰刺激了发明

波特

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

领导

一、说教材与教学目标

(一)说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人教版初六册第三单元的

第三篇讲读课文,虽历经教材删改,该课文仍然是保留

篇目,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细节

描写,细致入微的侠义精神刻画,对学生了解那个特定

时代的精神风貌来说有着十分典型的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

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读出体验;作出评价”依据此

标准,本课学习,应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语言;培养学

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

读批判等环节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指导学生实现读出

自我,读出问题的梯度跨越,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

工具性的统一。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置如

下。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读出作品

意旨。

2、学会提炼文章精华,抓住重点段落,读出自我

感悟。

3、学会辨证看待鲁提辖的行为及《水浒传》的意

义与局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

2、学会提炼文章精华,抓住重点段落,读出自我感

难点:对鲁提辖侠义行为的辨证理解。

二、说教与学

针对本课教材篇幅长的特点,教学全过程将运用预

习、复述、默读、勾画、批注、归纳、讨论等教学方法

对全文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重点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难点

部分,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小说中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教师将结合启发与讲述,引导

学生深入体会,完成创造性阅读。

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

习过程中将通过适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自觉的

运用预习、复述、批注、归纳、讨论等学习方法完成全

文解读,希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

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电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

(设计意图:开头激趣相当重要,通过同学们熟悉

的《水浒传》主题歌,引入《水浒》,并介绍作家作品;

另外,以行侠仗义的豪侠之士触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

学生讲述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感受梁山英雄的侠义精

神,再导入教材。)

同学们听完之后是否有热血沸腾,畅快淋漓之感?

那高亢激越的气势,让我们慨然想见了那些“路见不平

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侠之士。那么,你们想

到了那些人物?(逼上梁山的林冲?醉打猛虎的武松?

勇猛憨直的李逵?还是行侠仗义的鲁智深?)由此导入

鲁智深。你们都知道关于花和尚鲁智深的哪些英雄故

事?(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

猪林!)引出课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板书:鲁提辖

拳打镇关西)

(二)、结构梳理,感知侠义之文:

(设计问题):鲁达为什么要打?怎么打法?打的结

果如何?

借助之前的预习,结合学生的思考,依此问题进行

复述。

(设计意图:开头设疑,以情节的发展来梳理全篇,

帮助学生理清结构,以课文的复述训练其口头表达能

力。)

(三)、标注旁批,分析侠义之士

请学生精读全文,要求结合《范进中举》和《孔乙

己》等以前学过的小说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把突出表

现鲁提辖性格特征的内容画上曲线,并在旁边用铅笔注

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比如:性格豪爽,嫉恶如仇、

火暴刚烈等。

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上节课找出

的内容并由教师明确鲁提辖的侠义精神:

1、爽快刚烈。

2、嫉恶如仇。

3、粗中有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勾画与批注,落实本课教

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

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中运用对话、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出鲁提辖身上的侠义情怀在课

文中的充分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四)、细品三拳,感受侠义之举

方法指导:提醒学生在朗读文章16——18段时抓住

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读出畅快之感,然后以

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综合意见后学生畅所欲言,教师

以个人读书札记的形式出示自己的体会:

一奇在于曲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有选择、有步

骤,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

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写去。比喻形象,使鲁达三拳,各

尽其妙,绝不雷同。

二奇在于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不打在一处,

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果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

嫉恶如仇,毫不手软。三拳打得是痛快淋漓,也正是这

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亡命江湖,落草

为寇,最终上了梁山。

三奇在于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文中以调侃

口吻畅写三拳,读罢之后,大快人心。

总之,“三拳”打出的是正义之拳,是侠义之气,更

是受压迫千百年来人们对邪恶的痛恨,对正义的渴望。

(设计意图:本步骤着重在于读出自我,希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对关键字词句的体验探讨,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说出自己对作者笔端所流露的侠义精神的体验,)

(五)、各抒己见辨“侠义”

上文业已说到:三拳打出了鲁达的侠义,打出了作者的爱憎,也打出了人民的渴望。然而,却结束了鲁达的“提辖”生涯,从此亡命天涯,落草为寇。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侠义行为呢?

(设计意图:本步骤着重在于读出问题,辨析侠义精神与法理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教学以探究、合作为主,希望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该行为,希望也相信他们能自觉自主的认识到:在解读“水浒精神”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往往愿意接受和肯定书中绿林的英雄性和江湖的豪侠气,而往往忽略了那些人物身上存在的思想的非理性和行为的非人道。而且,不光是《水浒传》,现在所流行的众多武侠作品,皆有如此倾向,视人命如草芥,小人物的生死在那些所谓的“大侠”眼中显得无足轻重,杀戮与血腥中的侠义被人们用放大镜渲染到醒目的程度,却把对生命、对人性的漠视藏在背后,使得本应相互友爱的社会变得冷酷而残忍。“一将功成万骨枯”本就是人性异化的悲哀,更何况当人间正义沦落到只有靠非法的侠义来宏扬的时候,人文精神出路何在?所以,我们宁愿相信,在社会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真正的侠义是《中国农民调查》灼灼万言的深刻披露;是沈阳高院对黑帮老大刘涌作出的庄严宣判;是安南秘书长为了世界的安定与和平奔走呼告的人道情怀;是特丽莎拥抱爱滋患者时的从容微笑;更应该是用人间的温情与法律的正义来代替无端的杀戮!至于鲁达,至于武侠,就当它是我们在年少时做的一个奇异而刺激的梦吧!

(六)、研究性学习

同学们可从老师给出的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探讨,充分利用如网络、图书馆等有效资源,对本课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课后研讨。

1、如何学习鲁达的侠义行为?

2、“三拳”是审美还是暴力?

3、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水浒的艺术成就。另外,相信也希望同学们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

(设计意图:体现语文教学的延伸性与综合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齐齐哈尔分局查哈阳农场第一中学的语

文教师孙冬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

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我将从

单元设计概述、单元各板块内容安排以及展示课教学设

计等几个部分进行我本次的说课。

一.单元设计概述:

单元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语文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教学工作计划安排

的基本单位。本单元共学习四篇古代长篇小说中的片段,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

它们均选自古典小说中影响久远的经典名著,它们题材

各异,风格有别,但都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反映各自的主

题思想,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受到启迪

和教育,培养了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以及对古代文

化的热爱。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了社会大课堂,

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

受,从课堂走向社会,又从社会回到课堂,学生受益匪

浅。

二.单元各板块内容安排:

本单元为我们再现了远离现代的生活图景,展示

了异彩纷呈的人物画廊。《智取生辰纲》中的壮志难酬的

壮士,《杨修之死》中的忌才多疑的国相,《范进中举》

中热衷科举

的士林小丑,《香菱学诗》中的精华难掩的薄命红

颜……一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一叶知秋,窥斑见

豹,透过这些生动的图画,我们走进了明清古典白话小

说的富丽殿堂。

三.站在课程高度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

节选自《儒林外史》。文章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对比、

夸张的艺术手法对陈腐的封建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

的范进、胡屠户和张乡坤等人物形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和讽刺,毫无疑问,对于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既是一

种教育又是一种警示。课文使学生穿越时空,在阅读中

思考、汲取,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高。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能设身处地

的体验小说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并作出自己的

评价,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为了具体落实这些要求,

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通过阅读、想像触及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

物形象。难点:揭示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3.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加强了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

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

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因此讲

课中注意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

身"之效,抓住二个主问题使课堂紧密结合起来。

(二)结合学情说教学目标的设计:

初三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

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感性认识

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

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

艺术性的分析,因此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想像触及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掌握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人

性格特征,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

3、情感教育目标:

感悟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炎凉。

(三)教学设想

教学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条分缕析,

面面俱到。而应该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

习。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课堂发展的主体。叶

圣陶老师也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新

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要将目光投入到学生的

个体发展上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紧紧把握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这一原则,

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

习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流程:

1.视频导入:欣赏精彩情节,在视频中加

深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紧密的结合起来,为下文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2.讨论感悟:设计两个问题。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范进中举》已是老课文了,如

何做到“旧壶装新酒”,老文新教,提倡新的语文学习方

式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好的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很

好的触发点,并非让学生生硬的去做。本文的关键在于

一个“中”字,为了体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本节课教

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设计了两个讨论

题。第一个问题:假设屠户走后,四报来报,三报报错

了,范进是邻庄的范进,这时各色人等会有怎样的言行

变化呢?这个问题使用一个逆推的方式,之所以设计这

个问题,就在于让学生有一个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要

想回答此问题就得仔细的阅读课文,然后以课文为依据,

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回归文本,同时启

发学生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

的罪恶。

第二个讨论题:分析众人眼中范进的形象。

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周围各色人等语言、动作

的变化,掌握人物性格,触及人物内心世界。突破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

这两个主问题的设计,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原

则,又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的基

础上,感悟了小说的主题。这是本节课教学的第一亮点。

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还做了

另外一个尝试,即用对联的形式总结小说的内容,并用

给对联添加横批的形式进一步感悟小说的主旨。这是本

节课教学的第二个亮点。利用对联揭示小说的整体内容,

感悟因追求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浊的社会风

气,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摆正自己的心态。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通过欣赏、感知、

讨论、感悟等环节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

的过程。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对话交流的平台,

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析,启迪学生智慧,发挥学生想像,

使学生跳出课文读课文,使语文课堂呈现新的生机和活

力。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教学情境和问题情

景有机融合起来。力求高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特色: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在本次教学

中,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真正做到了“以

人为本”,教师真正成了学生的伙伴、朋友,和学生一起

阅读分析、探究讨论范进等人物形象。基础封建立在文

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

现在对话上,在阅读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

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提到张扬,成功

的喜悦得到飞扬。同时,在本次教学中,教师能把课文

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

阅读、思考与想像的有机结合,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

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放胆直言,这正

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

出宝贵的意见,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谢谢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的比赛,我今天

的说课打算从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

学过程分析及课后反思这几方面展开:

一、学生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中,他们已有一年的学习经验,对新课堂的学习是较熟悉和适应的,在课堂中已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经验,课堂的主动性相对较好,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习,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选举风波》选自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围绕着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故事。主人公贾里成长的故事,启迪着当代中学生朋友要懂得勇敢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强乐观地生活,在挫折中成长。小说情节不复杂,写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中学生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作品。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为:知识目标上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语,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能力目标上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而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这是一篇很好的价值观教育文章,所以把体会主人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教育作为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学生对作品、对人物的评价能力须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而非一篇文章就能完成,所以把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能力的培养作为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着课标中“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些理论指导,教读本文,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讨论、自主表达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对话法和活动法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大力向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法,习惯于把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灵活处理多媒体与文本的关系,使多媒体的生动、形象特点吸引学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四、教学过程分析

紧扣新课标,根据学生、文章特点及教法、学法的确立,该篇课文预备用两课时来学习。在第一课时,首先是让学生用互助的形式解决字词障碍,通过小组合作概括各部分大意,对小说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方式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通过选读精彩段落,谈原因的方式,在读中认识课文,体会轻松活泼、风趣的语言风格。另外,布置学生课外自由组合尝试把课文改成课本剧,为第二课时的体验人物做准备。这节上的是该小说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落实该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温故引新

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谈起,用“一千个读者就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鼓

励学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激励他们在课上畅所欲言,

说自己的心里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正式学

习之前,鼓励学生课堂上各抒己见,说心里话,就营造

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

心情进入课堂,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与文

本的亲近。

(二)说一些感受

在回顾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之后,让学

生假想人物从小说中走出来,自己会愿意或不愿意与谁

交朋友?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了想象,

教师以一个亲切的话题,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帮助学

生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他们通过文字的理性分析,

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思考,初步把握人物的特点,在学生

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又有所提升,达到了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该环节,教师主要是起穿针引线的

作用,带动学生、放手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以学生的

活动为主,让他们与课本对话,组织、引导他们在读读

说说中不知不觉把握人物,既体现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的目标,又让学生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了解了人物,无

形中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

(三)演一个片段

在熟悉课文后,鼓励学生在前面说的基础上,

把文中的精彩片段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给大家

看,由记者对同学或听课老师进行采访、评价演的情况。

这种活动,仍是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通过课前的合

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深处,同时加以采访、

竞赛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锻炼

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听说读演能力,学

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加深了对课文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是

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四)谈心情故事,感悟成长

在第四环节,先回顾主人公贾里经历的成长过

程,让学生找出自己有同感的话,联系生活,在小组中

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遭受过的挫折和困难,及自己当时的

心理,并试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学习这一课后的感受或

感悟,进行写话、说话活动。这个说说写写的环节,主

要是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会生

活,认识人生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正确地对待才是

关键,培养他们克服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积极的人

生态度。

最后,教师向学生赠几句激人上进的话,勉励

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地往前走,结束本

课的学习。

在作业方面,设置了以下内容:第一,向学生

推荐阅读《男生贾里》一书;第二,查阅有关法律法规,

帮贾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之前校园的噪音问题。新课标

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因此,在学生感

兴趣的前提下,推荐他们阅读整部小说,获得更多的“对

社会、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另外,课标还提倡学生“掌

握查找、引用资料的方法”,“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所

以针对小说内容,建议学生课后帮贾里查找相关法律资

料,解决小说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八年级学生在思想

政治课上正学习着法律知识,这就能让他们把语文与其

它学科联系起来学习。

五、课后反思

这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对话型课上,从教学目

标的确立到具体的教学步骤,都紧密与新课标相结合,

把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让学生的各种

活动占领课堂,听说读写,脑、手、口相结合,做到了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对人物

的了解不断深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表达

能力、合作能力、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知不觉

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做

生活的乐观者。

<<山米与白鹤>>说课稿

南安市柳城中

学黄淑华

我说课的篇目是<<山米与白鹤>>,它是语文

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根据新课改理

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谈本文的教学.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

的一篇充满真挚情感并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因此,

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

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将是欣赏这篇小说

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基于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制定如下教

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

句子

(3)理解课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

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理论依据,组织学

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辅之以朗读,采用讨

论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来解读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读中,不断提示学生如何圈

点、批注..以这个设想为基础,教给学生感悟小说丰富内

涵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请同学欣赏歌曲:这首歌曲是与<<山米与白鹤>>创

作年代相近英国john lennon的<>,听完这首歌,同

学齐读歌词.多美的歌词啊,“爱是生活,活在爱中,爱需要

被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米与白鹤>>也来感受生活中

的这种爱吧.

(说明:这个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

他们较快走进文本,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检查预习: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积累

字词的情况,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然后在学生课外粗线条

浏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入讨论的第一个环节.

(三)讨论

<一>品语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文中描写

外祖父和山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通过

品读精要语句,解读外祖父和山米的个性特征以达到让

学生理解外祖父对鹤、对山米一如既往的爱和山米情感

世界的变化这一目的.我的做法是:先给学生举例.

老师举例:师有感情地读课文第八段中的句子“山米

说完捡起一块石头朝鹤扔去.石头没打中,但那鹤已吓得

四处转头想逃开.‘你赶快给我滚到底特律去!滚!外祖父

吼叫着’.”然后我扣紧两个词滚,吼告诉学生我读懂了外

祖父当时心中的怒气,他被山米那漠视生命的冷酷行为

给激怒了”.你们现在也学着我的样子从文中找出有关描

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等句子紧扣关键词来研读,结合

语言环境读出文中主人公当时的情感.

以上是我第一课时的安排,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

培养,结合课标中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精读的要求,引导

学生由语文的工具性走向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性.我通

过示范,精读,品词各种手段,达到让学生体会出山米和外

祖父各自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

中,我不断地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提示他们圈点、

批注,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读内心

第一课时我们通过品语言悟出了人物的情

感,但剖析两个人物的情感可以说只是第一步,小说以鹤为媒介主人公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为了更好地把握山米情感世界的变化、走进人物内心,所以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找出文中能表明山米由恨外祖父到理解并深爱外祖父的相关语句”再次引学生深入文本. 学生很容易可找到这些句子,关键是怎样导学.

1、如果学生找到“山米马上觉得自己也有同感.”这句,我将结合文段内容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对珍藏的某一物品的感情来谈谈对当时山米内心情感微妙变化的体会.

2、如果学生找到“山米觉得自己和外祖父想的一样”这句,我将把刻句改为“山米回想起”,然后通过朗读比较两句的不同效果,体会当时两个人情感的共同点.

3、如果学生找到“他回头看看正在摆弄鱼竿的外祖父,突然感到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这句,我将说同学们借助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谈谈此时山米的内心活动.

总之,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悟哲理

语文学习既是思维和情感的实践活动,也是语言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感悟哲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围绕“什么是爱?怎么爱”这一主题创造句子进行爱的语言的语句接龙.于是我举例,学生往下接.

爱是外祖父用来震撼山米心灵的一剂良药;爱是山米走向人生新起点的一座桥梁;爱是放学后早早回家,让家人不再焦急等待;爱是将揉成一团的废纸轻轻放在墙角的纸篓;爱是把一张作业工工整整写好,让劳累批改作业的老师赏心悦目;……

通过这种方式把主旨与语言实践结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以致用,把爱延伸到生活中.

(四)作业设计

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篇小作文叙述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关于“爱”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山米与白鹤

品语言: 滚、吼──激怒

读内心: 同感──共鸣

悟哲理: 救鹤──爱

板书既体现教学思路,又是学生自学小说、欣赏小说的方法.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交流的是说明文题材的文章,

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手段、教学过

程及教学设计反思这九个方面展开:

一、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标理

念指导下的新课堂中,他们已有一年的学习经验,对新

课程的学习是较熟悉和适应的,在课堂中已经有了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经验,课堂的主动性相对较好,懂得

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习,而且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选自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

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所选四篇课文都是

事理说明文。本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

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的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

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

结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

触过事物说明文,就本班学生而言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

标为: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花儿呈现出不同色彩的科学原因,并从

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2、学习事理说明文以逻辑顺序安排结构,以及

品味文章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习惯。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以及学

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这是一篇很经典的事理说明文,把学习本文从

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作为以及品味文章准确、严密的

说明语言重点。

事理说明文内容是阐明一个事理,揭示的是事

物的本质特征,这要求我们对事物内部规律有清晰的理

解,这就必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会用科学知识,这

样才能探索和揭示自然的奥秘。所以把深入理解课文的

逻辑顺序,进一步理清行文思路作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本着课标中“能

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

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为指导,教

读本文,要调动学生自主思考、讨论、表达,引导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法。

同时,在课堂上,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

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

写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说教学设想

紧扣新课标,根据学生、教材特点及教法、学法的

确立,用半课时巩固文体知识、熟悉课文内容。由于课

文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

运用了生物化学、物理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理论、自

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说明的事理有一定的深度,学生

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没有必要深入探究这些

很专业的知识,学生知其然即可。教学重点落实在学习

文章严密而精巧的结构安排,以及品味文章准确、严密

的说明语言上。由于是参赛课型所以计划用一课时进行

完整的教学。

七、说教学手段:

(1)复习七年级《生物》课本中“花的构造与传粉”

“进化的原因”等内容;(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

外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等);(3)适当做些小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兴趣。如,把一朵红色或浅红

颜色花瓣的花泡在肥皂水里,它的颜色会变蓝,再把变

蓝的花泡到醋里,它又由蓝变红,以此验证花青素在不

同酸碱反应中会使花呈现不同的颜色。为更好的理解说

明顺序做准备。教具准备:玻璃杯、水、鲜花、盐、醋、

小苏打等。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发兴趣(3分钟)

请同学说出含有“花“的诗句。

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汇报预习成果并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3分钟)

灼(zhuó)伤花萼(a)分泌(mì)花卉(hu

ì)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习惯。

(三)阅读探究:(10分钟)

朗读课文,思考并整理。

1、本文的总体结构如何安排?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

样红”的问题?

3、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能否重新安排说

明顺序?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

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营造一种创造性阅读的氛围。

(四)探究并展示结果:(13分钟)

(1)总体结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板

书)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

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总)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儿呈现红色

的各种原因。(分)

第三部分:(第11段),概括了花儿为什么这样

红的原因。(总)

(2)花儿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物质基础(第2—4段)

物理学原理(第5段)

生理需要(第6段)

进化观点(第7段)

自然选择(第8—9段)

人工选择(第10段)

(3)作者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了科学说明,请同学们看这六个方面的先后安排能否

重新安排?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是说明一个事理,

花红是表象,内在的原因是本质。因此,作者按照事物

本身及其内在的联系,将决定性因素放在第一位,其语

言标志是什么?(首先、还需要、还有)从总体方面,

花红的原因也是先自身因素后外部因素。这种事物内在

的主次安排行文先后次序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顺序,称

之为逻辑顺序。(板书:逻辑顺序)

(五)品析感悟:(10分钟)

1、小组探究:

学习②-④段:从“物质基础”这个角度来说明“花

儿为什么这样红”。

⑴分“红花仙子”、“黄花仙子”、“白花仙子”三个

角色读②③④段。

⑵三个角色分别口头讲述“红花”“黄花”“白花”

颜色的成因。

⑶学生做实验:把一朵红色花瓣的花泡在碱性溶液

里,它的颜色会变蓝,再把变蓝的花泡到酸性溶液里,

它又由蓝变红,放到中性溶液里,则呈紫色。

2、个体探究

学习第⑩自然段:

⑴速读本段。说说这段是从哪一方面说明花红的原

因?

⑵与自然选择相比,人工选择的优点是什么?运用

了哪种说明方法?作比较

⑶本段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找出本段中的例句。

例如牡丹,又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

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

仅就北宋中叶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

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

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

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大丽花、虞美人)

⑷分析说明方法的好处:运用三种说明方法,说明

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

⑸交流“思考与练习”二

⑹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只有”强调了仅限于粉红这个品种;“仅”字强调时间之短,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就”字,强调人工栽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不同花朵。)

⑺本段采用哪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六)畅所欲言:(3分钟)

自选角度谈感受:

(1)课文内容。

(2)写作方法(结构安排、如何拟题、语言的准确)

(3)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4)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

此环节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七)延伸拓展:(2分钟)

交流:你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自然界中的“为什么”?

教师举例:为什么向日葵的花总是向太阳?

为什么狗总是能找着回家的路?

(八)作业:(1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把你最感兴趣、最觉新奇的“为什么”写成一篇事理说明文。

(九)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说明顺序结构

一、提出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总

物质基础(有无色素)

内部原因物理原理(光波反射)主内

(2—7)生理需要(保护作用)

二、说明花红的原因进化观点(发展过程)

(2—10)

自然选择(昆虫作用)

次外

外部因素

(8—10人工选择(增添新种)

逻辑顺序

三、概括花红的原因(11)

九、教学设计反思: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是学习者、对话者、

引领者、课程开发者,丰富角色情感,从而动态地、自

觉地完成角色所担负的任务,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持教

学事件,使课堂有一个顺应、内化、转化的过程,在教

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互动,凸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健康成长,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紧扣新课标,听

说读写,脑、手、口、耳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不断

深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

能力、动手探究能力;整合物理、生物等课程资源,由

课内延伸到课外,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网

友来稿)

类型:免费资源加入时间:2006年4月21

日7:33

------------------------------------------------------------------

--------------

lswsh

【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讨论等

授课方式,指导学生梳理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及其

结构特点,理解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社会热点问

题,增强其环保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并且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和运用由浅人深、由果溯因、先主

后次等组材行文方法,学会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生活中以木材为原料的日用品

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像竹子那样长到100英尺高的草,像

苹果树那么大的雏菊和紫罗兰,像145英尺的树那么大

的玫瑰吗?这些奇特的植物并非属于神奇--的科幻世界,

它们就生长在地球上,在赤道南北两边的热带雨林中。

请看:2.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风光图片及其奇异的动植

物图片,并随风光图片配合以下文字介绍:

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

那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

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在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长绿,

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其实

热带雨林不仅美丽,而且也很神秘,因为那里的环境气

候会让人很不舒服,一般人很难光顾,所以大多仍处于

原始状态。但最重要的是,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

圈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

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

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因此,热带雨林有了一个别称:“地

球之肺”。

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很少一部分的热带雨林,是我

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

件。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将产生重大变化。

近几十年,由于人们的破坏性砍伐,热带雨林的面

积正在锐减,由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

千万年自然创造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破坏殆尽,地球面

临的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三)默读课文。

五分钟内读完全文,了解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

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读准字词:濒临栖息灰烬摄取海藻白垩纪

(四)梳理信息。

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

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参

考如下:

第一(1段):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

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2—5段):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

大批物种。

第三(6—10段):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

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

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请说说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

锁反应”·

教师先引导:比如雨林毁灭,使珍贵动物物种濒临

灭绝等,请说说还有哪些。

鼓励学生顺着思路探究,学生一边发言,教师一边

板书,画出树形图。注意启发学生认识:。这是一张画不

完的图。”参考如下:

雨林毁灭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破坏大气全球气温升高

灾难性气候变化

冰川溶解

洪水泛滥

更多动植物死亡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所有家鸡都是亚洲丛林禽类4种物种的

后代”,你能否再举一个我们现在的家禽或蔬菜水果从野

生归化或驯化的例子?

学生发言。(参考如下:绿头鸭在6000年前被驯化

为家鸭,鸿雁在4000年前被驯化为家鹅,野生原鸽在几

千年前被驯化为家鸽;甜莱在3000年前就已归化,西红

柿的归化也很有趣。)

2.雨林被摧毁是因为有人伐木销售。根据你的了解,

生活中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哪些木制日用品?它们可以

用别的材料替代吗?聪明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造性发言。参考:火柴、木

制牙签等可用竹材代替。

3.快速阅读《湿地:地球之“肾”》一文,小组讨

论以下问题:

(1)说湿地是地球之“肾”,说明了湿地对地球气候

的重要作用,请你找出显示这一作用的句子。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湿地是“天然物种库”?

(3)对待大自然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4)你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与此文内容相关的环保类

节日吗?能否说出几个世界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答案参考如下:(1)它能够净

化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

湿度和降雨量。(2)湿地还是鱼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3)对大自然不能一味地征服和改造,而是要和谐相处,给予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4)“世界绿地日”;“绿色和平组织”、“捍卫环境基金”等。)

(六)小结。

通过文中科学的说明,我们知道了雨林的消失,最终意味着人类灾难的降临。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雨林,保护湿地,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

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一小片亚热带雨林,请欣赏:《美丽的西双版纳》。

(七)作业。

1.西双版纳正被开发其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你对那儿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是否有些担心呢?你有什么聪明的想法和好的建议吗?请写在日记本上,好吗?

2.阅读附文,梳理文中信息。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设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林毁灭的惊人速度,也知道了雨林毁灭的可怕后果。那么文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强化说明效果的呢?

(二)讨论,探究。

1.讨论文章的说明方法:看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对说明事理有何帮助?(先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采用边说边议的方式,侧重探讨说明效果。)

教师点拨:数字说明分为确数说明与约数说明。数字说明要准确,但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做到精确表达时,可以用“多”“以上“大约“左右“估计”等约数,以力求近似。这种情况下用约数,反而能体现客观事实,使说明更准确。

拓展:

讨论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二。参考如下:第1句先列出雨林确切的毁灭速度,之后再将其面积与40多个足球场比较·既能给人具体清晰的直观感受,又突现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

第2句在列数据的同时将两个数据作比较,突出了毁林建牧场效率之低。

教师点拨:列数据与作比较相结合,增强了信息的冲击力,更能使人触目惊心。

2.讨论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师引发议论:全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雨林的毁灭及其严重影响。但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

者的话,其用意何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指导:首尾两段引言,实是巧

发议论,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首段引言在警示世人的

同时,又能为下文展开说明作铺垫;尾段引言更具警示

作用,使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息意识,进而逐步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师点拨: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

事理,更能突显主旨,引人关注。

3.讨论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各层中心句看结构关系:结构严紧,

逐层深入,使事理清楚透彻。

(三)拓展延伸。

1.讨论附文的组材特点。师生交流后小结:文章组

材行文的顺序是先果后因,由果导因的逻辑顺序。

深入探讨:洪灾原因有哪两大类?为什么详说间接原

因,其他则略说或轻点而已?间接原因中的三条顺序可否

打乱?

小组交流后教师点拨如下:探索事物因果链的事理

说明文,在组材时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主要原因详写,

写深写透;次要原因略写,点到为止。按照从主要到次

要的顺序排列。附文中的间接原因都是最主要的,所以

详写;间接中的三条原因是由主到次排列的,不可打乱

顺序。

2.学以致用:拟结构提纲。

看单元写作知识短文第二段,明确事理说明文的结

构顺序。模仿课文或附文的组材方法,根据参考资料或

自己掌握的资料,给作文《绿化好处多》拟结构提纲。

学生看材料,构思,拟提纲。

选例,讨论。

(四)布置作业。

搜集相关材料,充实文章内容,完成作文《绿化好

处多》。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说课稿

科目:语文姓名:连恩凯年级:八年级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选自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第3篇课文

(自读课文),整个单元均是事理性说明文,本课主要介

绍海洋科学方面的知识。说明文在上学期就已经接触过,

学生基本能掌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等,

教材安排本课主要目的在于学生运用掌握的说明文的方

法自学课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性说

明文,主要阐释原因:即海洋是未来粮仓的原因。全文

主要从第二部分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原因。文章

谈了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

上的粮食,而是广义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鱼虾。

文章的结构为总——总——总式。这篇文章主要要求学

生通过自学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

法及其作用,主要说明方法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

分类别、作比较。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来写作事

理性说明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之所以安排在本册还有一个

原因:我国是世界上海洋国家之一,有300万平方公里

的海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辽阔的海域是祖

国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在21世纪,无论对一个

国家或一个公民来讲,增强“海洋意识”都是一个不可

等闲视之的一大问题,文虽短,所谈的问题却很大。

大海对于内地学生而言是很陌生的,尤其是对于农

村的孩子来更是如此,学生们没有过“亲吻”大海,海

的体验较少,因而,这篇课文的教学将是给学生带来的

是一个新的体验,认识大海,了解海洋知识,对树立海

洋意识是很有帮助的,保护海洋,实际上是保护了人类,

增强环境意识,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初二的

学生已具备了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课前

的预习的过程中,要求阅读相关的海洋知识(包括教师

提供的一些资料),增强知识的积累,加之,学生已学过

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本文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通

过自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设计

这篇科普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本文

适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事理性

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与方法是通过创设场景,

导入课文,以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

学方法主要采取点拨法、个人笔答、两人交流互评法对

课文进行综合全面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本

文的学习,使学习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的重点

在于学生能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例句并分析其作用,并

运用到事理说明文的写作中。难点是让学生尝试写作事

理性说明文。由于本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教学突破不是

太大的问题,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以上所述,因此我的教学教程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关于海洋的科学知识。

2、把握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学以致用,训练写

作事理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知识,把握方法。

2、学习文章结构形式,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妥善危言耸听水域羊栖菜石莼鹧

2、解释下列词语

危言耸听不言而喻生态平衡妥善生死

存亡极限

(二)导入

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繁衍于陆地。今天,面对陆

地资源短缺的今天,人类又把目光转向海洋,提出了“重

返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说法。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正音正字,弄清个别词语的意思

2、笔答

(1) 人类生存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2)海洋能提供给我们的是什么粮食?作者从哪几

个方面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食”?

(3)分析文章的结构方式。

(4)提问: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并说明其作用。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

(5)本文语言严密准确,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3、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各题,并让同桌用红笔交换改。

(四)拓展训练

海洋曾是生命的起源,那么现在人们应该如何更好

合理的利用、开发海洋资源呢?请大家根据自己搜集的

资料用“海洋是_________”向大家说明,并稍作解释。

(五)小结

本文以事实说话,用数字明理,用严谨的结构安排,

在介绍海洋资源的问题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

在吸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这样的说明方式。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其主旨是:世纪之交,杨振

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

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

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

异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

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基于此,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2.了解课文内容:新事物出现的原因,中美教育哲

学的异同等。

3.掌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4.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其中的重点是: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

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难点:中

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二、说教法:学习这篇事理说明文,主要是引导学

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

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理解作者

写作此文的意图。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

情景,以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

三、说学法:学生阅读这说明文要在充分预习的基

础上默读,通过集体探究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

道理,并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反省,找到适合自己的

学习方法。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

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

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教师自己说出,多媒体展示)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

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

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

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

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小石潭记》说课稿

南安金光中学尤灿迎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语文版八年级

(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

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

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

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

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

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

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

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

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

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

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

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

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

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

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

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

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

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

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

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

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

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

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

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

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

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

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

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

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

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

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

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

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

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

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

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

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

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

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

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

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

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

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

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

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

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

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

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

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

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

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

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

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

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

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

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

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

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

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

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

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

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

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

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

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

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

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

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

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附板书设计:

小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石潭中气氛记录同游

潭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记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孤独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

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

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

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

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

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

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

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

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

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

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

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

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

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

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

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

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

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

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

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

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

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

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

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

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

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

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

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

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

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

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

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

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

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

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

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

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

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

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

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

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

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

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

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

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

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

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

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

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

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

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

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

的。

游恒山记1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14日

一、课程目标:1.熟悉并把握课文的生字生词,理

解文章大意。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恒山所处的地理位

置和景物特点。

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

读法。

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

得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

作手法。

教学活动

一、介绍背景,导入课文

1.师: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

四方,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

年旅游勘察的记录。……(简单介绍徐霞客旅游勘察的情

况)本文便是他登北岳恒山时的日记。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1.让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学生字,疏通文意。

(字词提示见板书1)

2.师:请大家看第一段写了些什么?“风翳净尽,

澄净如洗”属哪种表达方式?

2.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第一段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略写) 表达

方式:描写。

3.师: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3.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写上山登顶的经过。(详

写)

从上山到登顶的过程中,作者描写哪些景物?(在明

确答案中层示相关图片)

(1)景物:望仙台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

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2)作者是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点拨:作者的略写,也能抓住景物的特色,一步到

位,准确而生动。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

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话虽不

多,而景物的形象却活现于笔下,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

象。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如写其险峻,“两崖断处,

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

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

攀登之不易。

(3)请谈谈你对徐霞客“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

登其顶”精神的认识。

(3)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讲讲这种不畏艰险、

迎难而上的精神的重要性。

4.师:第三段写什么? 你能解释一下文中所说“是

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的现

象吗?(安排学生在课前查资料找出答案)

(2)根据文中所述,请你判断恒山的具体地理位

置,画一张恒山方位图。

5.师:第四段写什么上山下山,作者的观察角度也

有所变化,试举例说明。

4.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1)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然是土山

也没多少树;而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是石山,却长了很多树。

(2)阅读课文,划恒山方位图。

5.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点拨:这样的描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看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

表明作者视角转换的语句:“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游恒山记2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15日

一、课程目标:1、体会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学习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

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

一、翻译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咬准字词,读出感情。

2.抽学生朗读,在反复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抽多名学生按段翻译课文。教师可先作示范,以第一段为例:“十一日,风停云散,碧空如洗。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要求:在全面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翻译课文,要做到文字顺,尽量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原文中带有描绘性的部分可以采取意译的办法。

4.点评修正,

二、组织课堂讨论

1.师:大家从这篇游记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精神?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于挑战人生极限。

2.将学生分组,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情况展开讨论。

针对某一话题(如目前的登山运动,有时会出现伤亡的情况,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分组讨论,选派代表作好发言记录。

3.让各组代表进行发言,大家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情。正如登山,目标的达成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被克服来实现的,因此,登山运动与人生旅程有着象征性的对应关系,都需要恒心、毅力和韧劲。人生应该有一个目标,在目标的召唤下,向顶峰发起冲击,“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是人生的应有之义,否则,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三、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第二段中从“还过岳殿东”到“始登其顶”这一段文字。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3、确认读下列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风翳净尽策杖登岳浅阜无攀跻劳虬松离立循崖乘峭而上杰坊官廨拾级庑门穹碑森立危崖间道槎材比肩连袂不啻

课后体会本文生字较多,句子较拗口,教学时要求

学生先预习,掌握生字生词,熟悉课文课堂上教师要范

读,也要让学生朗读,在反复阅读中理解文意,对于需

要重点研讨

满井游记

袁宏道

〖说课稿〗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

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

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

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

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

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

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

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

学目标、重点及难点。首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2、能力目标,重

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

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

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

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

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

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

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

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

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

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

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

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

海中再现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

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

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

写为现代文。)

一、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

(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

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

1、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通过配乐朗诵(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创设情

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

艺术形象

2、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

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

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

化起来。

3、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

形象。

4、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要求学生在三个步骤之后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

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

29、满井游记

〖说课稿〗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

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

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

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

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

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

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

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

学目标、重点及难点。首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2、能力目标,重

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

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

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

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

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

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

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

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

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

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

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

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

海中再现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

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

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

写为现代文。)

一、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

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

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

1、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通过配乐朗诵(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创设情

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

艺术形象

2、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

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

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

化起来。

3、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

形象。

4、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要求学生在三个步骤之后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

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总体的把握。

5、对这四个步骤作个简单的小结

三、课堂练习

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让学生再次重温《湖心亭看雪》,

利用所学的赏景方法赏析西湖雪后奇景,力求加深他们

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

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

美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满井游记(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写景特点

3、学习赏景技巧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

学能力

2、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

能力

3、培养自身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

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

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品味鉴赏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附简案)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五一”出游经历导入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主张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巡视并指导

5、教师讲解其中重点字词,例如,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等

6、理清文章整体脉络,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7、点出文章重点在于第二段之写景部分,为第

二课时作铺垫

8、结课并布置改写第二段作业

附板书: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分:水——山——柳——麦——人—

—鸟——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要点】介绍四步赏景法,让学生通过作品领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将《满井游记》的字面意思及文章思路理了一遍。很明显,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作者在早春二月时出城游玩,看到了满井的满园春色。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而《满井游记》可算是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其中描写满井春光的第2段更是写景妙笔。上节课,我布置给大家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将第2段的写景部分改写为现代文。现在,我们花一点时间一起来看看大家的作业情况。

2、作业情况

现在我念两份作业,大家注意听,之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份作业做的好原因是什么。(选择2份作业,一为照课文翻译,一为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加工)

教师小结: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是将第2段直接翻译出来,虽然严格忠于原文,但是少了一点的灵气,请注意,我的题目是“改写”,而不是“翻译”,而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则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将一幅很有立体感的满井春光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十分生动。

3、联系写作问题

说到写景的文章,大家现在都普遍存在一种排斥心理,不愿意写这类文章,觉得有点难度,不知道该如何将死的景物写活。要写一篇好文章,首先应该从欣赏同类文章开始,那么,我们今天就以《满井游记》的第2段为例,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赏析一篇写景文章。

二、介绍“四步赏景法”

(一)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从作业看来,很多同学赏析文章只是拘泥于原有语句,思维受到了限制,少了一点的想象力,文字是死的,而如何将它起死回生,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品时,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积极而合理的想象,让作品所描述的形象活现于我们的脑海里,从而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获得鲜明、深刻的感知。说了半天,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现在让我们一起实践一下。

我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2段,同时请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北京东北郊的满井,在早春二月时是怎么样的一种风光,听的时候,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呆会请一些同学告诉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

配乐朗诵(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

学生自由描述脑海中呈现的满井春光图(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例如,写到作者一群人初到满井时见到的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我们阅读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是对满井风光的总写,而应该在脑海中活现出“高柳夹堤”的形象画面,感受作者“一望空阔”时的神情,只有排列整齐的高大柳树分列在大堤两边这样一幅很有气势的画面再现于我们的脑海,柳树的形象才会鲜明突出,我们对“高柳夹堤”才会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易于感受作者放眼四方时轻松而舒坦的喜悦神情。

通过这样的想象,大家是不是觉得脑海中的满井比起课本上的更加立体了呢,所以在赏析写景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使自己有种身临

其境的体验,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赏析写景文章的

第一个步骤——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板书)

(二)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接着,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二个步骤——动化画面,

感受情境氛围(板书)

在我讲之前,先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这个步骤的

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画面是死的,如何使死的画面动起来呢

(学生也许会提到景物的活动,可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联

系到画面中的人和动物)

教师小结:有时候,仅仅投影式的再现画面还不足

以显示出描述对象的内涵与丰韵神采,难以显示其应有

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还要善于动化画面,让作品

的静态化成为连续活动的镜头,并且要力求读出镜头中

的声音与色彩,只有这样,景物才会生动起来,才会充

满了灵气,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泼的情趣。

师生共同赏析《满井游记》的第2段中的早春郊游

图:我们阅读时应尽量让它活动起来。老人们掬泉水煮

茶,从容地细品;青年男子们举杯畅饮,高歌助兴,杯

盏脆响,歌声高亢,姑娘们身穿艳装骑驴缓缓而行,很

闲适地顾盼留恋。甚至连动物都参与其中,显得喜气洋

洋。(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想象)这样,我们就能从这

幅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的动态画面里立体地感受一种融

洽而闲适的情景氛围,体会到作者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欣

喜与陶醉之情,只要大家用心去体会,就会感觉到仿佛

自己也在满井郊游,也欣赏着这幅美景。

这就是赏景的第二个步骤,要求大家从再现出的静

态的画面中品味出动态的美,感受周围的氛围。

(三)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当然,作者要把景物写活,还需要运用到一些修辞

手法及一些特别的写作手法,现在请大家找找,在第二

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比喻,作者在写水和山时分别用了一个

比喻句,说水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也”,说山是“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细细品

味这两个喻体便可以把握初春之时满井景物的鲜明特

征:水是冷而清的,山是明净而秀丽的;拟人,“凡曝沙

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移情入景,心境物化,将自己对春景的喜爱,陶醉之情

投射在了动物身上。作者之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出满井景

物的这些特征,并予以生动的描绘,在于他投身于初春

的大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兴奋与喜悦,对大自然的一切都

充满了好奇与热爱,我们在赏析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文

中所用的修辞,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这就是我要

告诉大家的第三个步骤——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四)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经过再现画面、动化画面、品味修辞三步骤之后,

我们已经能较准确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了。

最后我们当然要回过头来再次纵观全文,归纳文中所描

写的景点,理清写景层次。第四步骤——归纳景点,把

握写景层次。

《满井游记》中先写自然景物,再由景写人,继而

又由人及物,层次清晰。写自然景物,先总后分,分写

时由山到水再到万物;写人,先写他人情态后写自己的

主观感受;写物,不仅写出了飞禽游鱼的外在形态,更

是写出了他们内在的神。这样回过头来归纳一下景点,

把握了写景层次,便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文章

的行文结构获得深刻的印象。

(五)小结

那么以上我向大家介绍了赏析写景文章的四个步

骤,当然,不是说在欣赏每篇文章是都要严格按照这几

个步骤,今天只是让大家对赏析写景文章初略的有个认

识,当遇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

做些适当的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过我们大家一同对《满井游记》的赏析,如果再

次让大家来做昨天的作业,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今天所学的四步赏景法实际地

运用一下吧。

三、课堂练习

请大家翻开上册课本,也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请

看《湖心亭看雪》,在上个学期我们只是简单地赏析过这

课,那么,在大家深入分析过《满井游记》之后,能不

能对这篇课文有另外一番的领悟呢?这篇文章以清新自

然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

山、游人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现在就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方法,重新解读《湖

心亭看雪》,迅速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受意境,呆会

请一些同学说说他们的所见所感,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四、课堂总结

那么,今天我们以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为例,介

绍了一些赏析景物的方法及步骤,现在我们最后一起回

顾一下“四步赏景法”: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文

章中的画面,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其次,我们不能满

足于投影式的静态画面,而是要将静态画面动化,组成

一系列连续的镜头,将自己投身进去感受那种情境;第

三,注意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及写作方法,通过它们

来把握景物的特征;最后,记得要回过头去,从整体上

把握全文,归纳所有景点,理清文中写景层次。希望大

家能在将来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久

而久之,大家的写作水品自然也会相应地提高。同时也

希望大家能从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发掘出美的东西,相

信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四步赏景法

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诗词五首1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20日

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

词句含义。

2.引导学生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不同形式,

了解其特点。

二、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

阅读中把握语言风格,体味诗词意境。

2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

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1.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

词更是这座诗歌金字塔尖上璀璨的明珠。谁能给我们背

诵几首?

2.师:本课所选都是名家名篇,既有“诗圣”杜

甫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又有孟浩然和爱国诗人陆游做

客农家的田园风情;既有《渔家傲》苍凉悲壮的英雄气

概,又有《浣溪沙》“谁道人生再无少”的意气风发。下

面我们就具体地感受这些诗词的独特魅力。

3.介绍杜甫情况及作品背景。

二、诵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学生诵读课文,参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教

师给以适当的指导。(见板书设计)

2.对重点词句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行文

的精彩和他博大的胸怀。

3.指导学生背诵此诗。

三、课堂讨论

1.组织课堂讨论:结合杜甫的身世,谈谈你对这

首诗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让学生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他的博大胸

怀其个人思想境界的必然结果。

2.学生代表发言,通过讨论,认识到杜甫推己及

人的胸怀是他从小所受教育、家庭的熏陶及个人思想境

界的必然结果。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文思路

第一段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段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

想。

附1.诗歌基本常识

(1)诗是古代运用最广的有一种韵文,门类众多,

体式纷繁。如以句式言,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

七言诗、杂言诗;如以体裁言,有楚辞体、乐府体、歌

行体、律体等。简而言之,可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两大类。

诗词五首2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21日

一、课程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

词句含义。

2.引导学生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不同形式,

了解其特点。

二、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阅

读中把握语言风格,体味诗词意境。

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

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一、介绍诗歌常识,讲述作品背景

1.讲解诗歌的基本常识。(见参考资料1)

2.介绍作者孟浩然和陆游的基本情况,以及两首

诗的创作背景。

二、诵读课文,理解诗意

1.播放背景音乐,范读两篇诗文。

2.让学生生诵读两首诗,理解诗意。

3.要求学生默写。

4.抽学生描绘性复述诗文的内容。

三、比较阅读两篇诗文,

1.师:这两首诗都说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生:二者都叙述了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使人留恋的田园风光,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师:这些内容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2.生:可以从“故人”、“客”、“田家”、“农家”、“邀”、“留”、“待到……还来”、“乘月……扣门”等词汇和句子中判断出来。

3.师:在具体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时候,二者有何不同?

生:从两诗的颈联上可以看得出来,一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一种开窗畅饮、款款叙事的恬静画面;一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是一种击鼓吹箫、新奇亲切的热闹场面。

4.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诗歌的基本知识,二者分别属于哪两种诗歌体裁?

生:《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诗。

5.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二者又有何差别?

点拨:前者纯粹用描写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使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都很平实自然;后者虽然也是描绘农家的景色和风情,但在形象的描绘中,又多了一些哲理性,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已成为今天人人熟知的名句,它明写跋山涉水、往复回环的进山历程,实际上暗喻人生总有峰回路转时的哲理。

6.我国古诗中象这样具有哲理意识的诗句还很多,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再说说它们各自包含了什么思想?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课后体会】诗歌的讲解不可以太细,只要对较难的字词做分析,让学生大致了解,把重点放在反复复诵读上,在读中理解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和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基本常识。

诗词五首3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22日

一、课程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树立起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阅读中把握语言风格,体味诗词意境。

2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一、讲解词的基本常识及作品背景

1.讲解词的基本常识。(见参考资料2)

2.介绍作者范仲淹的基本情况,以及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二、诵读课文,理解词意,体会其风格(

1.范读两篇词,读出感情。

2.让学生生诵读两首词,理解词意。

3。指导学生初步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三、分析《渔家傲》,

1.师:本词上阕写景,首句“塞下”二字指明地

点,茫茫戈壁为全词提供了一种雄浑的背景。“秋来”二

字说明时间,秋风萧瑟,令人心寒。“风景异”之“异”

总领下文。中隔“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雁无留意,

可见萧瑟与荒凉之甚。紧接着,风景异之表现:号角凄

厉,重重关山,落日孤城。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什

么特点?

生:从时间到地点,从“风景异”到“衡阳雁”,

作者刻画的力度在逐步加深和递进。

2.师:下阕抒情,作者所抒情感中有着内在对峙

和矛盾。如“浊酒一杯”,举杯浇愁,思乡心切,“家万

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这是一句话内部的对峙。

请在文主丝盅其他类似的词语。

2.细读上阕,思考回答:“燕然未勒”,封狼居胥,

建功心切,“归无计”,有家难回,遥遥无期,同为一句

之内的对峙。

3.师:把这二句合起来看,思乡与建功恰恰是一

对矛盾,这是句与句之间的对峙。这种对峙的结果便是

末三句,悠悠羌笛之哀婉,离乡将士之难眠,白发征夫

之泪水,凄凉悲壮,令人震撼。

四、体会《浣溪沙》的思想感情,并与《记承天

寺夜游》相比较(

1.让学生谈谈《浣溪沙》的思想感情。

点拨:本文是写雨后游兰溪,虽也有“萧萧暮雨”

的凄冷意境,但总体上作者的心境是闲散自在的。

2.师:“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反问句反映了作者

的何种心态?

2,生: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情感,

反用白居易诗句之意,又表现出作者的达观心态。

3.师:这篇词中作者与《记承天寺游记》的心境

有何不同?

3.生:《记》中作者心里愤懑寥落,而此诗中作

者闲散自在。

诗词五首4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23日

一、课程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反

复的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对

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树立起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

阅读中把握语言风格,体味诗词意境。2引导学生超越

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一、背诵诗词

1.抽几个学生当堂背诵诗词五首。2.和全班学

生一起背诵,必要时给以提醒

二、默写诗词

抽学生到黑板前默写《过故人庄》、《游山西村》、

《渔家傲》和《浣溪沙》。

三、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点评

四、字词积累

1.要学生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并给加点的字注

音。

塘坳丧乱突兀具鸡黍场圃就菊花鸡

豚燕然未勒

附2 (2)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唐代形成的概念,两

者相对而言。唐人把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

宽松、每首诗的句式和句数没有严格规定的诗歌

统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和古风。需要指出的是,

所谓古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着眼而界定的一个诗体

概念,不能以某诗产生于唐代以前或以后来判断它是否

属于古体诗。唐宋以来的诗人,除写近体诗外,也时常

写些古体诗,如杜甫的《北征》、《羌村三首》和孟郊的

《游子吟》等。

(3)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

诗。在句数、句式、平仄、对偶、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

的规定。它按句数多少又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

四句,律诗八句。律诗两句为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

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

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称排律或长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2.词的基本常识

(1)词是由诗歌和音乐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格

律诗,盛行于两宋。词在早先的职责是充当乐曲歌辞,

用来歌唱,大都为配合乐曲而作。唐、五代时多称为曲

子、曲子词,宋朝以后才习称为词,又称为乐章、乐府、

长短句、诗余等。

(2)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渔

家傲》、《浣溪沙》等,每个词调都有其限定的句数、字

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

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

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

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

或上阕,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

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

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

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课后体会诗歌的讲解不可以太细,只要对较难的

字词做分析,让学生大致了解,把重点放在反复复诵读

上,在读中理解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和背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古风、格律诗和词的基本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教案设计:王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

纳出作者观点的逐层论证的写法。

2. 学习“劳”、“饿”、“空乏”等词的形容词使动用

法和表示结论的“故”的用法。

3. 体会文章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 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

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式的作用。

2. 从归纳大意入手,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

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讨论"顺境和逆境,对人的不同影

响"或由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作者介绍:孟子,名轲(“孟子”是

人们对他的敬称),邹国人(邹,今山东邹县),大约生

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我国历史上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

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

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读课文,学字词. 听FLASH朗读.学

生自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

全班朗读.(方式:可学生提问,或上黑板写出不理解的

字词,或用纸条写出不理解的字词)

1. 讲解注音(课件显示重点生字)

2. 讲解"苦""劳""饿"等重点词语.(课件显

示重点词语)

3. 其它字词.

畎亩:畎,quǎn。畎亩,田间、田

地。

傅说:说,yua。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

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发:起,指被任用。

市:市井之间。

任:责任,担子。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曾益:增加。“曾”通“增”。

恒:常。

过:这里意思是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入:里边,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整体感知课文的观点.作者是怎么样证明自己

的观点的?

<一>分析第一段.(课件,显示人物的画面)

1. 思考: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

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或作用?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

练,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

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

的论据.

2. 女生读,读出排比的气势.

3. 默读,找出同样使用排比的句子.

<二>分析第二三段

1. 分析第二段(课件,显示第二段)

思考:前二段的关系? 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

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

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

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

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

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

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2.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

磨难”的道理.学生讨论.(课件显示事例)

3. 讨论第三段:前面我们从伟人们的经历中归纳出

了规律,接着作者在这一段从那两个角度证明这个规

律?(课件,显示第三段)

<三>讨论全文的中心论点.(课件,显示第四段)

明确: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讨论方法.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2.讨论观点.(课件显示结束语)

【教材分析】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学习本文宜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3、情感与态度:

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

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学法指导】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法】

1、认知阅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阅读:

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

论证论点的方法。

3、拓展阅读: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

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

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

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

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

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

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

【教学特色】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

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

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

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

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

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

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

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

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

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

到高尚情操与趣味难 眨 ⒄垢鲂裕 岣蛔约旱木 袷

澜纭?/SPAN>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

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

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

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

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

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

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

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

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

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

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

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

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

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

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

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

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

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

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

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

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

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

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

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

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

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联系当今世界、国防、军事建设导入课文,同时板

书“齐鲁长勺之战”,并点明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

(导语深入浅出,简明而有启发性,符合这篇课文

的风格。)

二、学生自学

1、通读全文

(1)、指导学生不看课文注释,初读全文,把不懂

的字、词、句标出。

(2)、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并

写入课堂笔记。

(3)、学生各自翻检词典,自己解决课堂笔记中的

问题。

(4)、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2、点拨、交流

(1)、教师发印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

材料的时候,教师出示小黑板,补充注解。

(材料是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一是有关“肉食者”,

二是有关“战车”,三是“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2)师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

伐—请—下视其辙—下,视其辙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

3、朗读训练

(1)、教师领读(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4)检查朗读,师并作纠正

4、总结本课内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模 板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

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边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

《信客》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信客》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 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本单元阅读教学,旨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 的形形色色的“爱”,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要能从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揣摩记 叙文语言的特点。 本单元的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两代信客的命运,并 主要通过年轻信客的经历,着力表现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品性,赞美了 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对于当今宣扬诚信、讲求奉献的社会而言极具教育意义,对 学生更是一次极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验机会。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 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信客这种职业的特点,体会信客的为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揣摩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信客诚信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语言通俗畅达,并没有什么艰深晦涩的语句,阅读障碍不打,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感悟信客的品格和精神,关爱、敬重和学习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揣摩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 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外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信客的 崇高品质。 我们带来的宝贵经验。不知道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班还有这样一位同学,入班时他 态度不端,思想滑坡,急剧下降的成绩让妈妈很是生气,但妈妈却依然在他生病时,抛下 手头的活匆忙地赶到了学校,让他没想到的是,其实妈妈也病着。从那天起他变了,变得 默默无闻,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刻苦的样子,他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在晚学后的宿舍吵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说课稿

《壶口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处理。 《壶口瀑布》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 难点:理解黄河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壶口瀑布有直观的印象及初步的感受: (1)导入。 在导入环节,通过启发回忆李白的著名诗句,引出壶口瀑布,然

后再借助观看壶口瀑布的视频,让学生对瀑布有个初步的印象。其次完成字词的巩固。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没有见过瀑布,所以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看完视频简单说说感受,这样学生对壶口瀑布就有了个较为直观的印象,利于接下来的理解和赏析。 (2)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学生能找到作者先后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然后让学生品读作者描写瀑布的句子,找出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教师再出示三句示例,通过齐读来加深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交流句子,进一步体会到瀑布的雄伟的气势。教师出示例句,用典型的例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的精妙之笔——修辞。 (3)品读文章。 充分利用三句示例,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进行赏析。教师先是帮助分析第一句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第二句师生合作完成,第三句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原本是设计让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但是考虑到做批注的方法我们还没有讲到,而且在试讲的过程中也发现这种方法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所以我把这一环节调整为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先是范例性地赏析一句,然后师生合作赏析,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我的母亲》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说课稿1 人教新课标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母亲》。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年少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显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这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的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自传的语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 速读并列举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 3,情感目标 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概括写母亲的主要事例极其表现的人物品性。 2,品味语言的分寸感,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朗读感受,质疑探究和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后练习题

《三峡》课后练习题班级:姓名:时间: 一、作家作品及地理常识 1、《三峡》的作者是_______,我国北魏杰出的_____学家、____家。他所著的《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至湖北省宜昌县之间,包括_____峡、____峡和_____峡。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三、指出通假字并作解释。 1.略无阙处() 2.哀转久绝( ) 四、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2、略无阙处()()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 ) 4、重岩叠嶂()5.至于 ..夏水襄.陵()() () 6.或王 ..命急宣()()7.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9.则素.湍绿潭()()10 绝.巘.多生怪柏()()11林寒涧肃()1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1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4.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5.沿.溯.阻绝( )( ) 五、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2、至于 ..夏水襄陵(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六、译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猿啸)属引妻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故渔歌者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音泪沾裳。” 九、理解性默写 1、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写出三峡夏季江水上涨、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7、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写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峡秋季景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秋天,三峡高猿长啸给人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费用来表达古代劳动人民在三峡中艰辛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2、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整体感知 1.感知文章内容,三峡景色的总特征是什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作者写三峡春冬之景,用____________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______________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景象最突出?有什么作用? 7.作者为什么先写夏三峡夏季的景色而最后写秋天的景色? 8、赏析文中关于春冬之时水的描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说课稿

2.《回延安》 镇海中学陈志海 1、说教材 《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 2、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平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21教育网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

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2·1·c·n·j·y 3、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5教学程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21·cn·jy·com 【讲授】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 单元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芦花荡3*蜡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5*亲爱的爸爸 妈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一说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 初二上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 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 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 学目标:1.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掌握 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

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 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师生互动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交流对话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壶口瀑布》说课稿

17《壶口瀑布》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壶口瀑布》。(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壶口瀑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大纲要求基础模块下册“阅读与欣赏”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直面如何善待自然,善待每一个生命等问题,从而获得新的感悟。课文通过对壶口瀑布,对黄河的赞美,联想到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精神的赞美,正是落实本单元学习目的的载体。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我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是:领会课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壶口瀑布的妙处,学习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是: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并且以女学生数量为主。她们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水平和想象能力,但总体程度参差不齐,且相对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可能不高。同时由于都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黄河气势的直观想象略有不足。针对以上情况,我选择的教法是诵读法为主,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为辅。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我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等,使用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预习——导入——初读——研读——品读——练习——小结7个环节完成。 1.为使授课效果达到最好,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材料和图片,初步了解壶口瀑布。 2.在导入环节,通关ppt展示图片,向学生简介壶口瀑布,让学生们对这一自然奇观有个直观印象。 3.初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第一次、第二次看到的黄河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感受。 4.研读。请学生们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圈点法找出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并讨论交流体现的是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这些语句所使用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5.品读。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的文字,抓住关键语句勾画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壶口瀑布,引导学生透过壶口瀑布探寻黄河的性格,从黄河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突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说课稿全集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说课稿全集 1《藤野先生》说课稿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二) 能力目标 1.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情感目标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在这节课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 ●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上难度不大,但学生在体会三峡的美和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把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

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根据朗读提示,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 说课稿

12 《诗经》两首 长郡中学史李东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初中语文教材8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次课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特点,现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⑴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法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比较法: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善教人者,应教人方法,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 1、利用课件,创设有利于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设置讨论题,在讨论中理清文章线索。 3、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形成运用、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课程安排为2课时,以《蒹葭》为例说环节) ㈠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取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㈡介绍有关《诗经》的学常识(多媒体显示)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里面的代表作品文字虽然简单,但却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的程度(《中国诗史》)知识总结如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第—单元 《巴东三峡》刘大杰 《周庄水韵》赵丽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 《走进纽约》刘成章 第二单元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生命之舟》梁家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 第三单元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凯利 第四单元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范进中举》吴敬梓《选举风波> 秦文君 《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 第五单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齐默尔曼等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第六单元 《小石潭记》柳宗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游恒山记》徐霞客 《满井游记》袁宏道 《诗词五首》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 第七单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曹刿论战》\左传\ 《干将莫邪》干宝 《崂山道士》蒲松龄 《诗词五首》白居易/杜牧/文天祥/龚自珍/张养浩《巴东三峡》说课设计 沈阳市育源中学 杨成玲 我说课的题目是《巴东三峡》.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巴东三峡》一文记叙了作者刘大杰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富有人文内涵的游记,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好范文. 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可用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欣赏三峡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成之后更好的建设三峡,服务国 家. 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并简洁的概括三峡各部分的 景物特征;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在感知山川之 美的基础上感知文字之美.(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二,具体教学步骤: 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把握游踪. 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 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 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以齐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新课.提到在七年 级学过郦道元的《三峡》,三峡留下了古代名杰的足迹, 古人尚心仪此处景观,今天又如何由古至今,让学生带着 兴趣走进现代作家笔下的《巴东三峡》. 回顾旧知,把握游踪. 通过复述游踪,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也是让学 生了解学习游记的方法之一,即弄清游踪.同时也把地理 知识引入课堂,做到了学科间的牵引融合. 读文字观图片,抓住景物特征. 把学生分成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 究,分别勾画概括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景物特征. 全班交流之后,教师小结:作者按游踪顺序,先写西陵 峡,侧重于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四个自然段,条理清晰, 简明扼要;再写巫峡,着重描绘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最 后写瞿塘峡,写了人文景观的丰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三 峡各段的特征.此项设计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游记和写作 游记的的方法之二,即抓住景物特征. 齐读重点语段,学技巧品语言. 三峡中,最著名的当属巫峡,而描写巫峡的两段语言 尤为精彩.通过齐读,初步领略本文语言之美.结合课件上 展示的思考题,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研讨交流,合作探究. 此时教师适当引导. 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如何从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 语言的准确形象等角度赏析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 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优雅的古筝曲中,通过 让学生欣赏几幅优美的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领 略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激起了 学生做导游的欲望,然后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过把\'导 游瘾\',尝试做导游.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 深对三峡景点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 创新能力. 课外拓展 课外布置了两个作业.其中一个让学生注意知识的 连贯性,并且学会从体裁,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第二个作业是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搜集信息的习惯,筛选 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地了解事物. 总结 本文的特色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条理清楚,能够 抓住景物特色,采用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 本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读,勾画圈点,整理归纳, 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创设和谐,民主的 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大胆创新的精 神. 采用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开拓了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 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 式. 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巴东三峡 刘大杰 1,弄清作者游踪 2,抓住景物特征 3,赏美景学技巧 《周庄水韵》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 《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是江南典型的“小桥、 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 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水韵》正是描写了江南古镇周庄的古韵与新 风。 因此,要解读周庄,解读《周庄水韵》,就一定要解 读江南。 江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赋予了它独 特的内涵 魏晋六朝,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逐 渐繁荣起来。 于是,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这些书法家、诗 人们来了,在江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寻觅着优美的线 条、高妙的意兴,淋漓挥洒,俊逸飞扬的魏晋风度在江 南的水韵里诞生了。 于是,刘、李、马、夏,这些南宗画派的大师们来 了,一次柳溪归牧、一段小桥流水、一叶风雨归舟、一 人寒江独钓占据了水墨的一角,江南的“残山剩水”,在 他们画笔下,是那么精致、秀丽、诗意盎然。 于是,汤显祖、孔尚任,这些戏剧家们来了,无论 “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的浪漫青春的浅斟低唱,还是“秦淮水榭花 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的家愁国恨的沉痛悼念,都在 江南的楼台水榭里一一上演。 终于,沈周、文征明、唐寅、扬州八怪,这些江南 才子们来了,一股浪漫的洪流弥散于江南水乡,山水不 再是山水,而化为人的主观世界的象征,温润秀丽、气 韵神采成为江南艺术的特质。 最终,江南神韵在古老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获得最后 的定格。 从此,江南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便不仅是一个 地域的代名词,而成为中华民族某种审美情趣和艺术风 格的象征,一个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意象,一个 令中国人感到无比亲切、值得永久追忆的温馨的梦。 沧海桑田,当江南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随风而逝的 时候,惟有江山依旧,周庄依旧,周庄似乎成为“江南” 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标本,一个江南丰厚文化底蕴的缩 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 然独立,风姿绰约,它是那么宁静、素雅、悠远,周庄 在水,在水周庄。 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 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 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 面,四种方法。 一个韵致 即:“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 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 流光。 两相联系: 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既抒发对周 庄古典情韵的赞叹,又表现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 了生机,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次游历: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 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 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 到周庄为详写。 四个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 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种方法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3、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4、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根据以上教材解读,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二段。 2、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游踪,整体感知周庄 水乡动人的情韵。 3、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4、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 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学习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学习难点: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 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说教法 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 ——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 摩,最后整体评价。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 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 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 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 乱说乱评的现象。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 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 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