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海峰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思想政治教育政教二班)

内容摘要:

论述了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战略地位,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干旱程度加剧,水资源短缺,降雨极不均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人类积极的活动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建设农林牧复合性旱地农业,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特色旱地农业产业化体系,还要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旱地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竭尽可能的实现黄土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区生态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程度的日趋严重,水资源日趋紧张,使的发展新灌溉系统的成本不断上升,灌溉农业的效益下降已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旱地农业在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加快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旱地农业生产水平上新台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绵延我国 11个省区境内沿黄河地区,共计约48万平方公里。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从不到200毫米(北部沙漠地区)至600毫米(西安)不等。地形有缓坡,也有陡峭的沟壑。生态环境、多变,资源承载能力较低。且这一地区多为旱地农业(旱地农业是泛指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的旱作农业,也包括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加之降雨极不均匀,土壤水分损失严重,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如下:

一、晋陕黄土高原北部丘晋陵半干旱农牧区:

1、复杂多样的地形,强烈的土壤侵蚀。

除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较为平坦之外,南部晋陕黄土高原丘陵地面沟壑纵横,陡坡沟深,加之这一地区人口密度高,宜耕农田不多,陡坡开荒面积大,垦殖指数高,陡坡滥垦使林草植被造到严重破坏,本来抗冲性弱的黄土就更易受水蚀侵害。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并且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2、旱灾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本区大于等于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250-400毫米,降水变化率较大。从全年雨量变化情况看,一次性小于等于5毫米无效降水多,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9月),且多雨或暴雨,造成灾害。春季多风少雨,春旱十分严重,又受制于地下的影响,河流深切,含沙量大,流量不稳定等因素,限制了农田灌溉作用的充分发挥。春季多风,风沙威胁严重,蒸发强烈,加之黄土抗侵蚀冲刷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从而使的有限降水难以顺利入渗为土壤接纳保蓄以供作物有效利用,这些因素综合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这一地区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高峰期与作物需水临界期错位,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住限因子,而且山坡地比例大,土壤为黄绵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水土流失及肥力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地下。山地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三、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半干旱农牧区。

本区包括甘肃中部定西,临夏市,积石山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地区。,

1、降水变率大,旱灾频繁

本区深居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故降水稀少,且集中在7-9月,降水的年际间变化在270-500毫米之间,作物生长季节易造成旱涝灾害。夏季多暴雨,是本区强烈水蚀的动力源;平时多一次性小于5毫米的无效降雨。受制于地形复杂,河沟深切,地高水低,因此发展水浇地需要高扬程,远输送,付出的代价昂贵。加之植被稀疏,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径流起落大,含泥沙量大,水资源难以利用。地下水位埋藏深又少过境水,故地表水的来源完全取决于有限的降水。因此,旱灾威胁大,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群众中广泛流传着“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说明本区干旱的频繁性,其干旱时段主要是春旱(4-5月)初夏旱(6月上旬),干旱又具有持续性,长期性和季节性的特征。

2、农业结构单一,经济落后。

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首先,单一结构的植物种群有生态脆弱性,一旦遇到旱雹冻等自然灾害,则减产严重,农业生态系统不稳定。其次,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又加剧了水土流失。

3、疏松的黄土,贫瘠的土壤。

境内几乎全为黄土所覆盖,地形起伏显著,地面支离破碎,坡陡沟深,沟壑纵横,塬,梁,峁,涧交错分布,黄土结构疏松,透水性能好,持水性能差。土壤肥力不足是多方面的因素作用的结果。这虽与黄土高原特定的地理|地质|土壤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但真正原因是人类虐待了土地,过度垦殖,使农林牧结构失调,导致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障碍。水蚀、风蚀也是农田土壤连同其夹带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营养付诸东流,逸散远方。地力不足,导致有限降水的无谓消耗。

四、陇西黄土高原北部干旱农牧区。

本区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包括甘肃省的白银市、兰州市|永登等。

“四料俱缺”是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地形复杂,热量资源虽满足喜温作物生长的需要,但干旱严重,尤以春旱和初旱最为普遍。境内土壤为黄绵土,肥力低,加之又干旱少雨,大部分出现黄漠植被景观。从而导致植被稀疏,生长量小,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畜牧业因饲料饲草缺乏陷入困境。

五、晋陕黄河两侧黄土丘陵半湿润偏旱农牧区。

侵蚀型的地形地貌。本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沟壑密度一般为5-7千米/平方千米。海拔800-1000米。

全区初少数突起的石质山林岭外,几乎全为深厚的黄土所覆盖,覆盖厚度一般为25-100米不等。具有垂直节理发育特征的黄土,下渗性强,旁渗滞缓,遇水极易分散,抗冲能力差,湿馅性强,在缺乏植被的坡地上,水蚀强烈,一次性降水经常占到年总降水量的10%到20%,甚至达到30%到40%。短时间暴雨未及人渗土壤,汇聚成的径流成为坡耕难农田侵蚀和坡面泻流,山体崩塌的动力源。

面对这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旱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干旱程度的加剧,水资源缺乏的态势,只有保护|恢复和改善脆弱恶化的生态环境,才能够维持和提高这一地区资源的承载能力,根据上述地区山地环境的特征,要实现这一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人类的积极活动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小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是根治这一地区恶劣环境的根本。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塬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发挥综合效益。生物措施主要是种草造林、乔、灌、草相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工程措施主要是平整山地,坡改梯田项目,淤堤坝等。小流域治理要纳入全区域的发展规划之中,同时要针对小流域各自特点实施不同的治理开发模式。小流域的资源开发不应追求各产

业齐全配套,要突出特色。或以林果业发展为主,或以畜牧业发展为主,或以生态旅游业为主。

小流域治理一般应坚持“先治上,后治下;先治坡,后治沟;先治支毛沟,后治干沟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要在统一的规划下,坚持国家、地方和群众相结合,一片一片地治理,治一片,巩固一片,开发一片,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长期坚持,逐渐由片到面,达到全面根治的目标。

2、生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控制土壤侵蚀。

少耕或免耕,并通过改善植被覆盖和作物桔杆还田保护土壤,借鉴并示范外国先进适用的可持续发展翻耕/轮作技术,在陡坡逐渐退耕/退牧,恢复长期完好的植被。此外,应考虑让生态植被极其脆弱的陡坡地区的居民移民。在坡地和山顶大规模种植果树,还包括在西部沙漠边缘地种植防护林和放牧的灌木。

3、保护地栽培,保护地栽培是将30%的作物桔杆还田的一种耕作和种植制度,如果地面覆盖率增加30%,那么,风蚀和水蚀程度可以比颗露地面降低大约一半,保护地栽培还有利于保墒,改善土壤结构和涵养有机质。如果每公顷还田橘柑700公斤以上,可以减少细纱和黄土风蚀10%到30%。一些地区可以通过喷药控制杂草,开发设计先进适用的机器设备,确保技术适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必要时应该采取立法的手段,严禁焚烧橘柑和听任地表裸露。通过上述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

二、建设农林牧复合性旱地农业

根据本区的地貌地形条件:坡耕地面积大,林草被覆盖度低,生产结构单一,土壤侵蚀严重等实际,从合理利用土地人手,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粮食自给,加速牧林业的发展,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以建设稳定的旱做基本农田为主,增进粮食自给能力。

河川谷地,沟坝地数量虽少,但水土资源富集,是本区的精华所在,应广开水源,增加投入,20度以内坡耕地,应平整农田,修筑水平梯田,提高梯田建设标准,把人工修建和机械修建结合起来,加快进度。20-25度的坡地修筑坡式梯田,可以开挖鱼鳞池,水簸箕,栽种经济林木,或退耕种草。25度以上陡坡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控制土壤侵蚀,发展畜牧业。

陡坡地还林种草,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是水土保持的关键,林业应一水土保持为主要任务,当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等重要,即在注重水保林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营造经济林、新碳林。20-25度坡地的阳坡以经济林为主,重点发展本区的苹果杏枣等优势干鲜果品,阳坡以林木水源林为主建设为主,25度以上陡坡可以等高种草,发展薪碳林水保林。本区适宜多种牧草生长,目前应从建设人工饲草地入手,轮牧,轮封,加强天然草地更新,改良,使草食动物产值比重持续上升。实行粮草轮作制,最终实现农林牧复合性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高效集雨补灌。

针对陇东地区将雨的特点,降水稀少且降水高峰期与作物需水临界期错位,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这一措施非常有效。

陇东全区1995-1998年记建成实用水窖29、51万眼,小电井3、41万口,大口井0、82万口,为实施集雨补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坡度小于5度的地块采用局部整修梯田的方法,依据地形整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简易梯田,蓄水及防止水土留神效果颇佳;而坡度在5-25度的地块采用开挖鱼鳞池的方法。利用已有的雨水集蓄设施,或就地就近在山腰及山底开挖简易蓄水窖于降水高峰期蓄集雨水,再将蓄积的雨水转到水泥窖中。、

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把蓄水灌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和严重干旱时段,结合作物与品种选用措

施和土壤耕作有培肥,覆盖技术等农艺措施及化控节水技术,将集成配套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四、建设特色旱地农业生产化体系。

打破单纯依靠当地有限资源的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利用原有开发资源的同时,深度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和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如发展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生产富有本地特色的名优产品或绿色食品,无疑将对本地区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甘肃会宁的杏仁露,洛川的苹果,宁夏的枸亟枸杞也誉全国而畅销尽管如此,丘陵沟壑区域均较为偏僻,但却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的资源,只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完全可以为本地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调整那样产业结构,走产业化道路,必须面对市场积极扶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走产业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五、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

开展黄河项目,南水北调项目等一系列有利于这一地区的项目,贯彻能够促进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当地非农就业,减少农业人口的比例。增加黄河管理委员会的权威,实现用水方之间水资源共,提高水价的可行性,采用综合系统的资源管理策略。加大对市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人交通设施建设。为实施中的一些大型种植业投资项目提供进市场的条件。

六、建设旱地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

21 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利用现代星系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旱地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由信息监控系统、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三部分组成。开展作物生产潜力与农业资源评价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规划、作物生育过程、作物光合产物累计和运转、水分运转和平衡、养分吸收和运转、产量形成等过程的模拟模型研究,不断升级完善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咨询系统等核心系统,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已建设的硬件和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1、张维邦,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

2、汤棋成,中国干旱区水分及水资源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3、信乃诠、王立详,中国北方旱区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郑宝喜,甘肃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

5、傅伯杰、王军,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

6、鲁奇、任国柱,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

作者简介:张海峰(1983-)男,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毕业于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02级政教二班。

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进展 前言 一、教材和大纲变化 09年教材在08年教材基础上删除四章内容,分不是农业法律制度、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资本运营治理和农业投资项目治理概论,其他章节中有些小节是变化或新增的。另外,大纲中取消了掌握、熟悉和了解的要求。

二、学习方法 1.把握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 2.多做习题和历年考题 3.复习有所侧重,注意新增内容 考情分析 本章要紧讲述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差不多理论。要紧考查现代农业和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内涵、特征等内容。 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分布 第一节现代农业 考试内容: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现代农业的要紧内容,我国现代农业的进展时期与要紧类型,我国现代农业的进展过程中存在的

要紧问题。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要紧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治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差不多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进展。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现代农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 B.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 C.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D.以政府调控为导向 [答疑编号911010101] 【答案】D

二、现代农业的差不多特征 世界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三类道路选择:第一类,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进展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如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要紧目标;第二类,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进展土地节约型技术(如精耕细作和作物品种改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要紧目标;第三类,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要紧目标。 总结国内外现代农业经验,现代农业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农业技术的先导性:现代科学技术 第二,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第三,农业功能的多元性:食品供给、农业环保、农业观光、文化传承 第四,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 第五,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经济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 第六,农业进展的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例题·单选题】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地理特征。 2.掌握并认识黄土高原上的生活方式和区域发展。 3.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二、自学内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99-100页内容,完成下面内容。) 1、范围: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大致北起,南至,西抵,东到太行山。 2、地形特征:呈现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黄土粱,黄 土峁等地貌特征。 3、生态特征:黄土高原的生态特征十分脆弱,容易导致生态问题,这是因为黄土结构,裂隙较多,缺乏保护。 4、历史上,黄土高原地区长期处于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也很落后,当地居民的主食是和杂粮。菜肴较为简单,常用和辣椒佐食,是当地的传统民居。人们常用,驴车作为交通工具。 5、人居环境的转变:由于长期的,种草,黄土高原的山变清了,水 变绿了,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6、交通方式的转变,黄土高原上修建了许多和,居住 在黄土高原深处的人们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与外界保持联系。 7、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基地、陕北 与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 三、学习合作: 课本活动题(略) 四、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位于黄土高原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太原西安兰州 B 太原石家庄银川 C 兰州郑州西安 D 呼和浩特银川西安 2.黄土高原的河流是() A 全部属于黄河水系 B 大部分属于黄河水系 C部分属于长江水系 D大部分属于内流河 3.黄土高原的地势特征是() A 东高西低 B南高北低 C东南高西北低 D西北高东南低 4.黄土高原的各种地貌特征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是()A黄土塬 B黄土坡 C黄土峁 D黄土粱 5.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是() A溜索B雪橇 C船舶 D马车驴车 6.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生态,解决当地农村燃料问题应() A 四季均使用沼气做燃料 B大量建立小煤窑 C大量砍伐森林做燃料 D 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 7.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A 严禁开垦,采伐,放牧活动 B 实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C 开辟梯田,发展农业生产 D在沟口打坝淤地,不让水土出沟 8.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B.植被稀少,地表裸露 C.采矿、修路,过度垦殖 D.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 9.下列不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的是( ) A.植树种草 B.开荒种地 C.修建梯田 D.修挡土坝 10.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分布很广,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内。我国黄土集中分布在北纬34~40°,东经102~114°之间,即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青海湖,东到太行山面积约达3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本区除了一些基岩裸露的山地外,黄土基本上构成连续的盖层,厚度达100~200m,形成非常特殊的地貌。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及新疆等地前低山丘陵及一部分山地的山坡上,黄土呈片状分布,而在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古河谷阶地上,也断续分布着经过搬运的黄土状土层。东北松辽平原、辽西翼北山地、华北平原和山东低山丘陵等地亦分布有黄土和黄土状土层。上述地区黄土一般呈零星分布,厚度也不大,加上自然条件等因素,黄土地貌发育受到很大限制,形态不典型。 分布在黄土高原区的典型黄土地貌可分为两大类:谷间地地貌和沟谷地貌。黄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例如晋西个别地区沟谷密度为8km/km2,地面分割度达43.70%。地势起伏频率大也是黄土地貌的一个特征,地面频繁的出现200~300m的起伏。上述两个特征是我国其它地区所罕见的。 黄土峁 黄土峁简称峁,是椭圆形或圆形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很小,呈明显的穹起。由中心向四周的斜度一般在3~10°。峁顶以下直到谷缘的峁坡,面积很大,坡度变化于10~35°之间,为凸形斜坡。峁的外形呈馒头状。两峁之间有地势明显凹下的窄深分水鞍部,当地群众称为“墕”。黄土峁分布有的呈散列的,也有呈线状延伸的,后者称连续峁,它往往是黄土梁被横向沟谷分割发育成的。 滑坡 黄土谷坡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块体运动,是谷坡扩展的主要形式,其中,滑坡是常见的一种。黄土滑坡发生后,在谷坡上部遗留下圆弧形的黄土陡崖(滑坡壁)与坡脚的庞大滑坡体。黄土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许多微地貌,常见的有黄土墙、黄土柱、黄土桥等。 黄土坪 分布在黄土高原河流两侧的平坦阶地面或平台,称为黄土坪,简称坪。有些黄土坪即是黄土梁峁区河流的阶地,沿谷坡层层分布。另一些是由于现代侵蚀沟的发展使黄土墹遭到切割而留的局部条带状平坦地面。黄土地区的河流阶地,每一级平台的下方有明显的陡坡,平台面向河流轴部方向倾斜。 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出露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我国西北称为龙眼或灌眼,深度大的称为黄土井,分布很广。它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下部黄土层被水流蚀空,表层黄土发生坍陷和湿陷而形成的。黄土陷穴往往出现在水流容易汇集的谷间地边缘地带,谷坡坡折的上方和冲沟中跌水和沟头陡崖的上方,常呈串珠状分布。 黄土塬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具体是指四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面积较大的塬已保存不多。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破碎塬是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它基本上保留塬的主要特征: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后感 张裔芬2010年,农产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产品的价格时刻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由于我国的农业体系的落后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有以下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2)生产技术科学化: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3)增长方式集约化。(4)经营循环市场化。(5)生产组织社会化: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6)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现代农业是广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这一系列措施都可促进广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带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海峰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思想政治教育政教二班) 内容摘要: 论述了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战略地位,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干旱程度加剧,水资源短缺,降雨极不均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人类积极的活动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建设农林牧复合性旱地农业,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特色旱地农业产业化体系,还要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旱地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竭尽可能的实现黄土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区生态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程度的日趋严重,水资源日趋紧张,使的发展新灌溉系统的成本不断上升,灌溉农业的效益下降已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旱地农业在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加快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旱地农业生产水平上新台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绵延我国 11个省区境内沿黄河地区,共计约48万平方公里。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从不到200毫米(北部沙漠地区)至600毫米(西安)不等。地形有缓坡,也有陡峭的沟壑。生态环境、多变,资源承载能力较低。且这一地区多为旱地农业(旱地农业是泛指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的旱作农业,也包括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加之降雨极不均匀,土壤水分损失严重,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如下: 一、晋陕黄土高原北部丘晋陵半干旱农牧区: 1、复杂多样的地形,强烈的土壤侵蚀。 除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较为平坦之外,南部晋陕黄土高原丘陵地面沟壑纵横,陡坡沟深,加之这一地区人口密度高,宜耕农田不多,陡坡开荒面积大,垦殖指数高,陡坡滥垦使林草植被造到严重破坏,本来抗冲性弱的黄土就更易受水蚀侵害。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并且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2、旱灾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本区大于等于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250-400毫米,降水变化率较大。从全年雨量变化情况看,一次性小于等于5毫米无效降水多,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9月),且多雨或暴雨,造成灾害。春季多风少雨,春旱十分严重,又受制于地下的影响,河流深切,含沙量大,流量不稳定等因素,限制了农田灌溉作用的充分发挥。春季多风,风沙威胁严重,蒸发强烈,加之黄土抗侵蚀冲刷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从而使的有限降水难以顺利入渗为土壤接纳保蓄以供作物有效利用,这些因素综合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这一地区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高峰期与作物需水临界期错位,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住限因子,而且山坡地比例大,土壤为黄绵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水土流失及肥力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地下。山地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三、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半干旱农牧区。 本区包括甘肃中部定西,临夏市,积石山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地区。,

1.2【同步练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教)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对世界遗产我们应该()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2.从世界文化遗产中,我们能够() ①探寻历史的踪迹②认识历史文化③与不同民族进行交流④进行学术研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3.《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强调它具有突出的() A.普遍价值 B.文化价值 C.艺术价值 D.独特价值

4.下列能为研究少数民族提供实物资料的是() 曲阜孔庙 C.颐和园 D.丽江古城 5.为什么要大力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6.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加以克服?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答案:D 解析:对世界遗产,要本着充分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进行保护。故选D. 2.答案:A 解析: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追寻历史踪迹、认识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也可以进行学术研究,故选A. 3.答案: A 解析: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是“世界”一词,说明其具有的是普遍价值.故选A. 4.答案:D 解析:丽江古城主要是纳西族居住的地域,故选D. 5.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另外一种伟大的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或文学艺术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非物质文化和培育它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血脉相连,保护它有助于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6.答案: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对遗产的破坏。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在遗产地乱建宾馆、索道、电梯和不协调的假古墓,无限制地吸纳游客,超过遗产的承载量,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等。克服的办法是: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家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禁止违背法律、法规的开发建设;强化行业执法监督和管理职能,建立并完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参考答案 ◆简答题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报告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第四届论文大赛参赛论文 论文题目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作者姓名刘建国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2班 指导教师陈国惠 参赛作品类别 A

A 类为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 B 类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含社会调查报告) C 类为自然科学类研究综述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 刘建国1陈国惠2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北碚 400715)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陕北黄土高原相关信息,对陕北黄土高原的气候与农业生产进 行了研究分析,分析了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季风环流、下垫面),气候形成的特征(光照、 温度、降水),研究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合这些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对 策,使生产可持续发展,达到最优化,大力提高效益。 关键词:气候农业生产对策陕北

前言:陕北黄土高原这块辽阔的地域,海拔大约在800~1300m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m左右,最厚的地方可达20Om以上。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流水把高原侵蚀切割成许多沟堑纵横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丘陵沟谷区。同时,被冲走的土壤,顺着黄河的大小支流,带到下游,淤塞了河道,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措施,也是治理黄河的一个根本问题。 一、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形成的因素 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农业的发祥地,现在是全国旱涝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陕北黄土高原环境的临界性和生态的脆弱性,使得它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许多学者从考古、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古土壤序列、土壤化学物质变化等方面,对陕北u黄土高原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综述了地质时期第四纪气候变迁与陕北黄土高原演变之间关系,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引起人们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一)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特征和各月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的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各月太阳总辐射分布的共同特点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但各月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又由陕北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因此整体上而言6月份的辐射值最高,11月最低。 1月和2月太阳总辐射总体上是自黄土高原的东北部向南部减少。其中1月份的最高值出现在西宁市,而2月份的出现在甘肃的白银市内,总辐射值分别为340.5MJ/m2和563.8MJ/m2 ;最低值分别出现在陕西省的汉中和甘肃的定西地区,总辐射值分别在200MJ/m2和180MJ/m2以下。 3~4月与1~2月相比有明显变化,主要是受冬季风的影响,沙尘暴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入侵,受沙尘天气的影响,致使3~4月份黄土高原西北部的辐射值相对北部和东北部要小,其中3月的高值区出现在黄土高原的东北部,而4月份太阳总辐射的分布较好地体现了其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特点,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位于其最北

略论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略论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杨映军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大发展的基础之基础,所以就更需要把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文化遗产资源与矿产等资源一样,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发展。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转变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遗产资源科学发展的问题,把全社会遗产经济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如何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呢?本文结合在同济大学“贵州省文物与遗产保护专题研讨班”上的学习体会,拟从以下三方面来谈一下一己之见,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切实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牢固夯实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本身的生存状态和其所处的生存环境两方面。要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始终把改善文化遗产资源地的安全和卫生放在第一位,这是

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资源地的安全和卫生主要包括文化遗产资源本体及其生存环境的安全和卫生,以及活动在文化遗产资源地范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其中尤以文化遗产资源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和卫生为重。所以在改善文化遗产资源本体及其生存环境的安全和卫生的同时,尤其要加强遗产资源地的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两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如遇到与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冲突时,应在保证安全和卫生功能的基础上考虑对建、构筑设施进行与风貌协调的传统风格整饰。 只有不断改善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才能为文化遗产资源本体的生存和文化遗产资源地人们的生存创造更良好的环境,从而奠定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基础。 其次,全面协调文化遗产环境风貌是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关键。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大多数文化遗产资源地或多或少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影响文化遗产景观风貌的建、构筑物。必须采取全面的协调措施,在文化遗产自身实体和人们对它的景观印象,文化遗产周围自然环境以及与文化遗产并存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等方面苦下功夫。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各影响风貌的建、构筑物进行针对性整治。整治中不能因为不是文化遗产就“一刀切”,采取全部拆除或拆除后重建风貌协调建筑物的错误做法。应当根据建、构筑物的特点,对有历史价值的或不同时期代表的建筑物进行维修改善,对一般建筑物可根据特点和需要采取保留、整修、改造、拆除的办法进行,而不是把文化遗产环境风貌定格在某个时段,要充分体现出文化遗产资源地纵向的历史延续、横向的多种文化以及社会的共生共容。 这样科学进行的合理整治,才能有效保障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的持续良性发展。 第三,调集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和使用的主体多

地理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下册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自然地理概况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①: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引导:歌曲内容涉及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你了解这个地区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 方案②:图片导入:展示几幅黄土高原的典型景观图片,如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窑洞等,引导:这些景观属于我国哪一个地区?(黄土高原)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与发展状况。方案③:直接导入: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环境与发展状况。今天我们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跨省区域的环境与发展状况。 【自然地理概况】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64和图8—65,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 (2)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 (3)说一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过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课堂活动:展示几幅黄土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8—65和P.100“黄土高原的塬、梁、峁”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对照地图上的高度表,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有何特征? (2)对照地形图上的颜色差异和河流流向,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地势特征。 (3)结合教材正文内容,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100“活动”。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如下图的治理开发模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 试从植被土质气候方面分析定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3分) (2) 试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5分) (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 (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石山区。 材料二:图15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黄土高原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图16为“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1)图15中,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试简述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 (3)图15中甲、乙两地生态环境的治理,都必须首先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如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则甲地应开发_______和 _______;乙地应开发________和__________。(3分) (4)南方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近10年来,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500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图23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l)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到1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主要有___、___和___。(3分) (2)甲、乙地区水土流失共同的形成原因有___。(4分)(3)乙地区防治水土流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3分)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 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为主】 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 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南方丘陵: 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降水侵蚀为主】 整顿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一从经济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 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二从生态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三从社会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 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南方: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北方: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与 实 践 学院:农学院 班级:X级专硕X班 学号: XXXXXXXX 姓名:X X X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 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三、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市场风险有增无减、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恶化等,这些都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资源和环境问题、现行土地制度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城乡矛盾、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是也是制约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很大瓶颈。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文化吸纳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资源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在恶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薄弱,成果推广应用缓慢是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 技术问题。可以说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能够满足需要和农民素质较低对发展现代农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农户规模狭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负面作用也是无法忽视的。

黄土高原

位置:105°E~114°E ,34°N~长城(36°N、110°E穿过黄土高原中部)。 范围及面积: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峭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地形:高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 汾河谷地、渭河平原、晋陕峡谷 地势: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貌及原因:外力作用为主 风力搬运、堆积———黄土高原 流水侵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内力作用:断层:上升———华山;下沉———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河流及水文特征:河流多为外河流、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结冰期短。黄河(中游,河口~旧孟津)、汾河(山西)渭河(陕西) 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温:暖温带温度较高。降水: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雨季较短)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木、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表裸露。 资源: ①矿产资源:煤矿:神府、大同、朔州、西山、阳泉 ②水能资源:(万家寨引水工程)三门峡、小浪底 ③旅游资源:平遥古城、五台山、华山、秦始皇陵兵马俑、云岗石窟、壶口瀑布 农业生产:优势:雨同期热、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温差大 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春旱严重,寒潮 主要粮食作物:高粱、谷子、冬小麦 主要经济作物:苹果、梨、桃、杏、柿子 工业生产:主要部门: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 主要城市:太原、大同、西安、兰州

①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使这里进一步成为中国能源基地。 ②更新设备,提高质量,适当限制能源耗费,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旱涝、寒潮、沙尘暴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交通:陇海—兰新线、同蒲线、太焦—焦柳线 运煤线路:大秦线、神骅线、焦—兖—日线 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国土整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度,地形坡度大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度,植被覆盖率低; ④土壤: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 ①毁林开荒; ②过度樵采; 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④开矿 整治方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基本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①农: 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 ②林:扩大林草栽种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经济林、用材林,四旁绿化。 ③矿:土地复垦,存放表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本化”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天生依附于人,并且离开了人就不复存有;而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 后则不依附于人,以其有形的状态独立存有。从这个点来说,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天然的“以人为本”的属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点 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 化场所。照此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 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相关自然界和宇 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①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非物质文 化遗产下的权威定义中能够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生就是依附于人的,这种依附不但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创作出来的,而且还 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人就不再是其本身,因为绝绝大多数时 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产活动,存有于生产者实行的生产劳动中,是以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形态而存有的,这也是“非物质”的含义 所在。比如,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经常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 手工艺品或民族歌舞表演,仅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载体,真正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种知识、技能或节庆,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存有于人们眼睛能看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态载体之中。再如, 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所见到 的颜真卿、柳宗元写下的一个个漂亮的毛笔字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颜真卿和柳宗元高超的书法写作技能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技 能隐藏在他们书法作品的中,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 自身独特体系的写作技能———中国书法。在这个案例中还有一点特 别值得注意,流传下来的颜真卿和柳宗元书法作品真迹是珍贵文物, 是物质文化遗产,而隐藏其中的书法技能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预习学案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并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学习过程】新课导入: 一、轻松起航,自主学习:1、自然地理概况: (1)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北起、西抵、东到、南临秦岭。 (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裂隙较多,缺乏,在的夏季,尤其是期间,容易遭受侵蚀。 (3)由于长期的和,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等地貌。 2、传统方式的改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1)历史上,黄土高原地区长期处于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当地居民的主食是和,是当地的传统民居,人们常以、作为交通工具。 (2)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基地、陕北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 (3)在黄土高原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地区,实施与 同步的战略。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 经济重点开发区,2011年国家把高新区确定为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设立国家级,从而加快了黄土高原城市化建设步伐。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有哪些传统文化?选取其中之一传统文化展示给同学们看。 2、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三、归纳总结,巩固提升: 四、当堂训练,检测反馈: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阅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秦岭的数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