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点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点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点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点

一、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9.用心一.也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属于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古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四、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劝.学

2.学不可以已.

3.木直中.绳

4.金就.砺则利

5.吾尝跂.而望矣

6.声非加疾.也

7.假.舆马者 8.而致.千里

9.而绝.江河 10.鍥.而舍之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或师.焉,或不焉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于其身,则耻师

..焉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而耻.学于师

7.吾从而师.之 8. 孔子师.郯子

9.吾师.道也 10.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1.小.学而大.遗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属于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四、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惑而不从师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无.贵无贱

4.其.皆出于此乎

5.于其身.也

6.则耻师焉,惑.矣

7.吾未见其明也 8.君子不齿

..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圣人无常.师

11.术业有专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3.闻道.有先后 14.作师说以贻.之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不拘于时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赤壁赋》

一、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3.举匏尊以相属

二、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扣舷而歌之

2.方其破荆州

3.下江陵

4.顺流而东也

5.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侣鱼虾而友麋鹿

7.舞幽壑之潜蛟 8.泣孤舟之嫠妇

9.正襟危坐 10.乌鹊南飞

11.东望武昌 12.西望夏口

13.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属于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古义

1.白露横江

2.凌万顷之茫然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四、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七月既望

2.纵一苇之所如

3.扣舷而歌之

4.不绝如缕

5.正襟危坐

6.举酒属客

7.击空明兮溯流光 8.倚歌而和之

9.苏子愀然 10.酾酒临江

11.知不可乎骤得 1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4.托遗响于悲风

15.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6.驾一叶之扁舟

17.郁乎苍苍 18.而今安在哉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 凌万顷之茫然。

2. 客有吹洞箫者。

3. 渺渺兮予怀。

4. 何为其然也?

5. 而今安在哉!

6. 而又何羡乎!

7.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 酾酒临江

9.相与枕藉乎舟中。 10. 寄蜉蝣于天地

11. 托遗响于悲风 12. 固一世之雄也。

13.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六、翻译下列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6.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余自为僇人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二、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箕踞而遨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

6.萦青缭白

7.自远而至 8.外于天际,四望如一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属于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古义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游于是乎始

4.攒簇累积

四、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日与其徒上高山

3.无远不到

4.到则披草而坐

5.觉而起,起而归

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7.因坐法华西亭 8.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9.箕踞而遨 10.引觞满酌

1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2.故为之文以志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皆我有也

3.始指异之

4.因坐法华西亭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一

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侍医夏无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一、通假字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 古:离开; 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 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1.名词作状语

5.微 2.鄙 1.肆 4.阙 6.敝 四④ 、一词且多 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 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目) 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鄙人(谦称)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 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 ③疲惫 (例 :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苏教版必修文言文知识整理(学考答案版)

学考复习之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 一、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属:同“嘱”,劝人喝酒)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解释下列活用的词,并说说属于何种活用。 1、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语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地上名作状 4、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走、游泳名作动 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作意动 6、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名作状10、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占、东进名作动 11、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朋友)名作意动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舞动(哭泣)使动用法 13、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 1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名作动 1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日名作状16、萦青缭白青山白云形作名 17、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18、穷回溪:穷尽形作动 19、始指异之以为异形作意动20、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相畚箕一样名作状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 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事上 12、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今义:集中注意力 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15、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一词多义 (一)、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惑而不从师。表转折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稍微,略微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低贱,卑下 ⑤微风鼓浪 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④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答应,允许

赞许,赞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样,这般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大约的数量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答案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④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⑤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⑧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⑨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燭之武退秦師 1.無能為也已“已”通“矣”:罷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荊軻刺秦王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悅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返回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倉猝 5.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環繞,圍繞 6.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鴻門宴 1.距關“距”通“拒”把守 2.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3.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5.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6.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7.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進入,使動,使……進入 9.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の主人 今義:一般引申為宴客の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使の人 今義:出門所攜帶の(裝有衣物,食品等の)包裹,箱子等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夫fú,那個人 今義:夫fū,多用於外交場合,尊稱一般人妻子 荊軻刺秦王 士皆垂淚涕泣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提:古義:擊今義:用手拾起

股:古義:小腿今義:量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古義:處境困難,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至陛下 陛下:古義:殿前臺階の下面今義:大王,皇上,皇帝 左右既前 左右:古義:大臣今義:方位名詞 願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 諸郎中執兵 郎中:古義:宮廷の侍衛今義:稱中醫醫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探路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一方 鴻門宴 範增說項羽曰 說:古義:勸說、勸告今義:說話 沛公居山東時 山東:古義:指崤山之東今義:山東省 相去四十裏。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約為婚姻 婚姻:古義:結成親家今義:結婚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以:古義:……の原因今義:表因果關系の連詞 秦時與臣遊 遊:古義:交往今義:遊玩、遊覽 四人持劍盾步走 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再拜獻大王足下 再: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非常:古義:意外の變故今義:太、很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河北省、河南省特殊句式 燭之武退秦師 (一)省略句 1.(燭之武)辭之 2.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3.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二)介賓後置 1. 以其無禮於晉(以其晉無禮)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知识点】2020年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原文及翻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三)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必修2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2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数词的意动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② ..①东道主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② ..①,臣战河南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2019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庖丁解牛 选自《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