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选题挖掘

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选题挖掘

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选题挖掘

王 剑

摘 要:面对新闻同源与竞争激烈的态势,各新闻媒体纷纷狠抓新闻的深度报道,并以此抢抓受众。可以说深度报道正日渐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化主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好的报道形式。

关键词:深度报道;选题挖掘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9-222-02

作 者:江西电视台卫视新闻部;江西,南昌,33004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教授门彻儿提出过著名的新闻“三层报道”概念。他认为: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实表面现象背后的实度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报道。深度报道即是在第二层报道和第三层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更深入地挖掘题材内在和外在的诸多联系,在报道内容上充分拓展,多角度大范围展示事物的全貌和动态过程。深度报道正日渐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化主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好的报道形式。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选题挖掘

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选题的可挖掘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闻报道的深度。深度报道一般选题都比较重大、对新闻事实的挖掘更深入,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报道。题材的选择对深度报道至关重要,选题准确是深度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讲,一些突发性事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政策,规定等都可以做为深度报道的题材。而由于电视直观、形象化、不善说理等特点,电视深度报道对选题的要求就显得更为严格。首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立足点要高,选题要抓热点,并敢于涉足难点,在报道形式上更应是全方位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主题是深度报道的灵魂。这就要求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新”,新的事实、新的思想,以求良好效果,即使是老题材也要有新的切入点、新的看点,还要有新的信息带给观众,从而使报道的主题思想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室》、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等一批栏目为代表的电视新闻类深度报道来说,选题通常有三项原则:11新闻性。即所报道的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深度报道的新闻性不要求象普通新闻那样讲究时效性,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报道。但必须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能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与变革当中的典型特征。如: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的《2000公里的新跨越》、《赣江环保行》等等。《2000公里

些单位要跳得很高才能摘到或是跳得再高还摘不到,那么,这种分配考核机制就不尽合理了。

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利益跟陪的共时性是一个基本的内在要求,改革要使每个成员尽量在同一时间或有限的时间间隔内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如果一部分人在改革之初就获取极大的利益,而一部分人经过相当长时间仍然享受不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的改革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三)注重公民改革参与的机会均等。

改革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参与改革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机会是非均等的,必然会导致改革发展成果分配和分享的不均等。在一个机会不均等的改革中,要想寻求改革的稳定,无疑需要付出极大的改革成本。

参与改革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会非均等就是一部分人通过不公平的机制保障剥夺另一部分人应有的权利和利益。譬如,一个产业集团,其总部的岗位竞聘,不是面向整个集团系统和社会,而是在集团总部几十个人打转转,一个处级岗位不是张三就是李四,挪来挪去还是在这些处级干部中轮换,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上岗,也不会给单位增添活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打破单位和部门界线,取消条条框框,上面的同志可以到下属单位去竞聘任职,下面的同志也可以到总部机关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因才适岗,人才合理流动,这样才能体现机会均等,人才资源才能合理有效配置,也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改革至少使一部分人的非物质利益相对的下降了,至于有没有绝对的下降也很难说。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改革至少在某个领域和某种程度上没有合理地分配改革所产生的非物质成果。

(四)注重非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

由于物质利益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可计量性,人们一般是使用收入分配的提高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有些学者甚至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标准。但是,改革在产生物质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成果。非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在中国今后的分配领域改革中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用收入分配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就会忽略社会各阶层相对经济地位的差距,同时也忽略了部分人能力展现、机会公平、权利和自由等非物质利益的获取。譬如,一个单位的职工子女就业问题,这是一个涉及非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也是关系到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的一个最揪心、最伤脑筋的问题。因此,单位应该制订一个人性化、合理的关于符合条件的职工子女的就业安置办法。通过公开考试或竞聘,给那些优秀的职工子女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样是录用大学生,在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系统的职工子女就业问题,这样的录用政策一定会得到单位员工的拥护和支持,也只有这样,一个单位才能在注重非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取信于民。

(责任编辑邹定宜)

2

2

2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9

:

的新跨越》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报道“武吉高速公路基本建成通车暨江西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这一重大的新闻事件,反映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近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表现了江西交通建设者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自我加压,调整计划,敢担重任、乘势而上的勇气和力量。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也见证着江西开放的力度,彰显了江西人强烈的机遇意识。没有大开放的胸怀和气魄,就没有今天的江西高速。21故事性。要有足够支撑十几分钟持续悬念冲突的内容和张力。电视的优势在于画面,它不擅长说理,而擅长形象地讲故事。这种特点要求电视深度报道要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性,它在报道选题上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21号裁决书》,讲述就是某县的一位农民在服刑期间因盗窃罪再次入狱。本该呆在牢房里,如何能够再次犯罪?原来12年前两位法官私造法律文书放了他。为什么放了他?这当然是有条件的:钱、女人……这些疑问就是支撑电视深度报道的故事性。随着报道的层层深入、展开,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才缓缓展现了它的全貌。31调查性。新闻事件本身不是一眼见底,而是存在着真相被权力遮蔽、被利益遮蔽、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的情况,需要记者追根问底,探寻事实真相。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张子海打官司》。饭店开张,一年吃饭的欠条不断。求助法院,谁料还要花钱。追查欠款,不料又生枝节。农民讨债,荒唐官司打了八年。那么,这桩官司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这个选题就为问题的探究和内幕的揭露提供了可能。记者通过深入实地采访、调查,才慢慢揭开了官司背后的“内幕”。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叙说结构

应该说,电视深度报道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形式。虽然各种内容的电视深度报道风格和类型迥异,但它们在新闻事实的叙述方式与结构上,则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这种类似的叙述方式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模式:调查式的叙述方式、白描式的叙说方式、分析式的叙述方式。

11调查式的叙述方式。调查式的叙述方式一般用于事件新闻和内幕新闻的报道,也是《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室》、《社会传真》等采用得最多的叙述方式。它往往在节目的开头从一个具体的事件介入,提出悬念和疑问,然后以记者出现场的形式展开一系列调查、取证、追踪,展现新闻事件的同时又推进逻辑结构,使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内幕逐渐被揭露出来。最后,在真相大白的同时追问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的《东青为贫困山区孩子“乞爱”》,通过我省第一家青年志愿者网站———“东青在线”旗下的志愿者,走上街头,为赣北武宁山区20名贫困孩子劝募筹集学费这一具体的新闻事件为新闻由头,然后以记者现场采访“志愿者、贫困孩子、市民、政府官员”的形式,展开一系列步步深入的追踪报道,表现了社会各界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关爱。

21白描式的叙述方式。白描式的叙述方式一般较多用于人物新闻报道。人物报道往往是电视深度报道中最难的一类,尤其对于讲究故事性的新闻栏目。因为它无法像事件报道那样以故事曲折性来取胜。这类报道通常采用白描式的叙说方式进行,把所有笔墨集中于人物的新闻性,精心勾勒他的思想演变过程和性格特点。如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的《一名老干警的公安情怀》,就是通过对“老干警”身边亲人、同事、群众的采访,讲述了“老干警”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恶势力的无比仇视这一鲜明性格特点,表达出他几十年来的痴心于“维护社会安全”公安事业的赤子情怀和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

31分析式的叙述方式。分析式的叙述方式一般较多用于主题新闻的报道。在很多时候,一些关乎国计民生、反映“社情民意”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关注,但又缺乏很好的新闻由头,因而只能对它作面上的一般性分析,这种报道我们称为主题性报道。主题性报道一般采用分析式的叙述方式。这类电视深度报道的核心就是分析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这类报道关键在于要有清晰地分析思路,并善于透过各方人士的谈话内容以揭示思路的递进性。

三、电视深度报道的表现方式

在进行跟踪报道中,要随着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深入而深入,层层递进,使报道具有完整性。其次是要善于变平面报道为立体报道,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入剖析,或论证、或对比、或阐述,使反映的新闻事实比较全面和完整,使报道的对象主体化,同时又要避免面面俱到。再其次是要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作用,在深度报道中适当加以评说或在深度报道后加上主持人点评,直接据事论理,增强思辨色彩。电视深度报道和报纸深度报道最大的区别在于电视深度报道用画面语言说话,直接让当事人陈述事实,并注意用现场声音,充分发挥其声画同步的优势,从而带给观众的感受更直接,留给观众的思考也更深远。结合这些特点,电视深度报道在表现方式上:第一、要尽可能采用鲜活的画面,较完整地陈述新闻事实。如:《社会传真》的《关注未成年人》,讲述的是乐平法院没有把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仅仅局限于审理好几个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和挽救几个失足未成年人上,而是采取“闪伸后延”工作方式,通过主动“送法上门”、“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卓有成效的帮教”等方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好做法。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是大量采用了生动的事实、鲜活的画面展示了乐平法院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取得的明显成效;第二、要大量、正确地调度电视画面的景别与声音,更好地表达画面语言。如:《踏歌起舞闹新春》;第三、要讲究画面运用的艺术。让电视画面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北京广播学院的朱羽君教授认为:“电视画面是播音员、解说员的各种语言声音及其配置的音乐音响的载体,在电视新闻中它们不可能离开画面而单独存在,它们与电视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组合成阐释、引申、对比、升华等关系,使电视画面能负载更为深广的内涵和信息量。”注重调动画面,同期音响效果等多种手法和表现方式,通过有机组合,精心设计,将使电视深度报道蕴含的内在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释放。

参考资料:

[1]刘国喜姜友海:《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载《中华新闻报》2007-06-06

[2]王长涛:《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题材选择》载《山东视听》2006年03期

[3]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载《新闻与写作》年

(责任编辑邹定宜)

32

2

综 合/

:

200404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