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_一_》“平均分”共3课时[1] 2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_一_》“平均分”共3课时[1] 2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_一_》“平均分”共3课时[1] 2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_一_》“平均分”共3课时[1] 2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3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6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教学设计: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图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1)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

(4)、学生交流、汇报

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3、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小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教材第9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个。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3小题。

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4小题。

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例1:

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0页,例3及“做一做”的第1、2小题和练习二的第5、6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分圆的方法是平均分吗?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3.

1、情境引入

昨天,我们帮二(一)班的同学分了糖果,今天我们再帮他们分分果冻。【出示例3】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请学生认真读题,同桌相互说说意思,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一份分2个果冻,有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

2、合作探索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1、完成第10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小题。

摆一摆,填一填。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份。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份。

请学生先跟同桌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2、完成第10页下面“做一做”的第2小题。

圈一圈、填一填。

每2个装一盒,可以装()盒。

1 6个杯子,每4个装一盒,可以装()盒。

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盒。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数一数后,再汇报自己是怎样分的,分得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3、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5、6小题。

第5小题。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第6小题。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18个玉米,可以装()袋。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独立完成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并进行评价。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平均分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是的,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可以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也可以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按每几个一份

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分”综合练习课。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9小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分层练习:

1、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小题。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木块,先想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均分的哪一种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汇报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最后填空。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 5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3 )个木块。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8小题。

上面一共有()张风筝画片。如果每6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个。

(1)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让学生明确题中告诉我们:有6组风筝画片,每组有4张。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求“一共有()张风筝画片?”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把 24张风筝画片每6张分成一份,做成一个风筝,问一共可以做多少个风筝?

(2)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一填,集体订正、评价

3、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9小题。

把18平均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动手分一分,最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出孩子们的不同分法,并引导学生对比各种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对平均分的进一步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判断是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还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课后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课时安排; 十几减九------------------------------3课时 十几减几------------------------------4课时 用数学---------------------------------2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方法:谈话法、游戏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9+()=11 9+()=13 9+()=15 ()+9=16 ()+9=18 ()+9=19 二、学习新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 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 3、气球图列式:15-9= 风车图列式:16-9=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

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例1、例2”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例1、例2通过学生动手分食物获得平均分的概念及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学内容: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中第一题、第四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 5 )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练习题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35 ()×6=24 8×()=32 20÷5= 36÷9= 18÷2= 28÷7= 32÷4= 18÷6= 45÷9= 18÷6= 32÷8= 20÷5= 15÷5= 30÷6= 16÷4= 21÷3= 15÷3= 二、填一填。 1、在算式20÷5=4中,被除数是(),5是(),4是() 2、被除数是35,除数是5,商是()。算式: 三、列算式。 1、一共有12个西瓜 (1)每只小猴子搬2个西瓜,需要()只小猴子。 算式: (2)有6只小猴子来搬西瓜,每只小猴子搬()个。 算式: 2、16个珠子。 (1)分成2串,每串有()个珠子。 算式: (2)如果把这些珠子每8个串成一串,可以串()串。 算式: 3、有12根小棒。 (1)平均分成3捆,每捆()根。算式: (2)每2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3)每6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4、有24只,如果每3只小猪住一间房,一共需要()间房。 算式: 5、一共有36个土豆,小老鼠每次运9个土豆,要运()次才能运完。 算式: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35 ()×6=24 8×()=32 20÷5= 36÷9= 18÷2= 28÷7= 32÷4= 18÷6= 45÷9= 18÷6= 32÷8= 20÷5= 15÷5= 30÷6= 16÷4= 21÷3= 15÷3= 二、填一填。 1、在算式20÷5=4中,被除数是(),5是(),4是() 2、被除数是35,除数是5,商是()。算式: 三、列算式。 1、一共有12个西瓜 (1)每只小猴子搬2个西瓜,需要()只小猴子。 算式: (2)有6只小猴子来搬西瓜,每只小猴子搬()个。 算式: 2、16个珠子。 (1)分成2串,每串有()个珠子。 算式: (2)如果把这些珠子每8个串成一串,可以串()串。 算式: 3、有12根小棒。 (1)平均分成3捆,每捆()根。算式: (2)每2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3)每6根分一捆,能分()捆。算式: 4、有24只,如果每3只小猪住一间房,一共需要()间房。 算式: 5、一共有36个土豆,小老鼠每次运9个土豆,要运()次才能运完。 算式: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平均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学情预设:(1)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面包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操作的不同情况。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你能不能根据分的结果,把它们分分类? (2)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一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一种是每份分得不一样多。) (3)根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份是多少,有几份。 (4)突出“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逐步出示含义)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小红拿来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三)

平均分(三) 教学内容: 教材P10页,例3及“做一做”的第1、2小题和练习二的第5、6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分圆的方法是平均分吗?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

说说分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3。 1、情境引入 昨天,我们帮二(一)班的同学分了糖果,今天我们再帮他们分分果冻。【出示例3】 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请学生认真读题,同桌相互说说意思,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一份分2个果冻,有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 2、合作探索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1、完成第10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小题。 摆一摆,填一填。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份。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份。 请学生先跟同桌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

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 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时间:8月31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位置》第_1_课时总计_59_节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方位感。 教学重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及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有什么? (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思考: ①卡车在轮船的()面。 ②轮船在火车的()面。 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 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 (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 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11第1题的图,请学生观察: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 (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 并回答: ①小兵在小玉的()面,小玉在小兵的()面。 ②小东的前面是(),小云在小华的()面。 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小玉的位置关系(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完成练习二第2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二、巩固练习 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2.完成教科书P11第三题。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教学板书: 上、下、前、后 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教后思考:

(完整版)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8~11页,例1、例2及练习二1题、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动手操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糖果若干、小棒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都是6,班上刚好每小组3人)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 (4)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5)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4、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同桌一起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2、分一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练习题精选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1单元试卷 一、青蛙回家:用线把青蛙和荷叶连起来。 二、你能算得又快又对吗? 22+13-6 65-5×9 63÷(32-23) 三、解决问题。 1、妈妈买了4支钢笔,每支8元,又买了1支毛笔,每支5元,妈妈买笔共用了 多少钱? 2、二年级同学去图书馆看书,女同学有18人,男同学有27人。每5个人坐一张 桌子,一共需要几张桌子? 3、李老师买这套衣服够钱吗? 四、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 1、小青有30元,买了6支钢笔后,还剩多少钱?

2、小青妈妈有60元,买了一本故事书后,还能买几个笔盒?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2单元试卷 一、口算我最快。(8分) 72+8= 45-9= 36+6= 32-8= 18÷3= 8×7= 30÷6= 43-4= 54-30= 30÷5= 6×5= 25÷5= 5×5= 49+7= 15÷5= 6×6= 72-7= 10÷5= 4×5= 20-8= 24÷4= 4×6= 36÷6= 20÷5= 32+9= 16÷4= 18+8= 4×5= 4×2= 90-4= 2×3= 12÷3= 28+7= 2×2= 6×3= 45÷5= 12÷2= 68+4= 26+50= 90-9= 二、我会填。(37分,每5、7题2分,其余每空一分。) 1、()×5=15 6×()=24 3×()=18 ()×4=20 五()三十()四十二 ()六十二五()二十五()四得八 2、算式18÷3=6,读作(),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 3、在里填上<、>或=。(4分) 3× 6 4×5 8÷2 ×2 1+1 1 4、在里填上+、-、×或÷。(8分) 24 6 3=15 5=25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前老师了解一下,同学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干过家务吗?都干那些家务? 生:干过,如:扫地,洗碗,洗衣服...... 师:你们真能干啊.今天大兔和小兔也在帮妈妈干了家务,咱们一起瞧瞧去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小兔们都帮妈妈干了些什么?生观察图后自由回答(种萝卜)。 二、学习新知 1.分萝卜 师:兔妈妈为了奖励小兔们,要把10个萝卜分给大兔和小兔,该怎样分呢? 这就需要大家帮兔妈妈想想办法。(课件出示问题。) 师:这儿有10个萝卜,要分给两只兔子,这是大兔(贴大兔),这是小兔(贴小兔),该怎样分呢?

师:老师想这样分,哥哥1个,弟弟9个,并把这种分法记录起来。(在黑板上举例作出示范)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师:现在,每组同学就以小棒代替竹笋,把10个竹笋任意分成两份,看一看有多少种分法?注意:别忘了在白纸上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默契,哪一组分法最多?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物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自然引出“任意分”。)生:同桌合作,探究分法:分成2份,每一份有多少根小棒。 师: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指导。 师:老师发现大家有许多种分法,谁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我把10根小棒分成2份,大兔()个,小兔()个……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6 7 8 9 熊猫弟弟 9 8 7 6 5 4 3 2 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先自己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 师:那你们认为哪种分法公平呢? 生:同样多…… 师:在数学中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我们叫“平均分”。然后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找几个学生多说几遍什么是平均分,然后师生一起说。教师板书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师:小兔们最喜欢平均分这种分法,现在,同学们能把这10个萝卜平均分给两只小兔吗? 学生:动手分10根小棒。 师:现在,每只兔子分到了几个萝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平均分 教学内容: 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1、例2数学第三册课本P13~14页,例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 2 成“平均分”的表象。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 3 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请你认真听。讲述兔妈妈分萝卜(1 的故事。)、同桌讨论可以怎么分。(2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展示各种分的情况。(3 )、请同学们观察各种分的结果,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4 )、学生观察汇报。(5)、从观察中我们发现第三种分法最好,因为两只小兔分的同样多,最(6 公平,我们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字叫平均分。 3、出示课题)、老师举一个平均分的例子。(1 )、同学们举一个平均分的例子。(2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5个橘子平均分成15:把2教学例、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看课件做题。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了平均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把15套子平均分成5分,怎么分?有几种分法?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巩固练习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二)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3、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小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主要编排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用百分数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百分数(二)——折扣………………………………………1课时 百分数(二)——成数………………………………………1课时 折扣与成数练习课………………………………………2课时 百分数(二)——税率………………………………………1课时

百分数(二)——利率………………………………………1课时 税率与利率练习课………………………………………2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折扣 教学容:P8例题1,做一做,P13练习二1、2、3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2020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0年人Array教版二年 级数学下 册教案(全 册) 二年 级下册数 学教材分 析 一、本学 期教学的指 导思想 1、重视 以学生的已 有经验知识 的生活经验 为基础;提供 学生熟悉的 具体情景;以 帮助学生理 解数学知识. 2、增加 联系实际的 内容;为学生 了解现实生 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教案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准备: 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

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二、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

一、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它下面画“√”。 二、先用6根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三、你能按要求圈一圈,填一填吗? (1)☆☆☆☆ ☆☆☆☆ 8颗☆,每4颗一份,分成了()份。 (2)☆☆☆☆ ☆☆☆☆ 8颗☆,每2颗一份,分成了()份。 (3)□□□□□□□□□ □□□□□□□□□ ()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填空。 (1)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2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2)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4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3)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8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4)6棵松树,每2棵种一排,可以种()排。 (5)10个○,每5个可以拼成图形五环,能拼成()个。

一、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 12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 )根。 2. 12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 )根。 3. 12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 )根。 二、先画一画,再填空。 1. 2. 三、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 2. 有12篮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 )篮。 四、看图填一填。 1. 2. ( ) 个☆,平均分成( )( )个△,平均分成( ) 10把香蕉,平均放在2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 )把。 ○○ ○○ ○○ ○○ ○○ ○○ ○○ ○○ ○○ ○○ 有20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 △△ △△ △△ △ △ △ △ △△ △△ △△ △△ 有( )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分(三) 一、先圈一圈,再填空。 (1)○ ○ ○ ○ ○ ○ (2) △ △ △ △ △ △ △ △ △ △ △ △ 6个○,每2个一份,分 12个△,平均分成4份, 成了( )份。 每份( )个。 二、想想填填。 1. 2. 3. 4. (1)12颗糖,每3颗分一份,分成了( )份。 (2)12颗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颗。 (1)每束有( )个气球,( )束一共有( )个气球。 (2)一共有( )个气球,每束有( )个,分成了( )束。 (3)一共有( )个气球,平均分成了( )束,每束有( )个。 (1)有( )副手套,每副( )只,一共有( )只。 (2)一共有( )只手套,每( )只配成一副,配成了( )副。 (3)一共有( )手套,分成了( )副,每副有( )只。 (1)15只蜜蜂,每( )只排一队,排成了( )队。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