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固本强基特色发展深化内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固本强基特色发展深化内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固本强基特色发展深化内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固本强基特色发展深化内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固本强基特色发展深化内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教务处刘法贵

大学之名在于“本科教育”,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学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之实在于“质量”。

回顾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实践历程,根本的经验在于勇于探索创新,在于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执教”,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坚持“德育为先,发展为要”。

(1)围绕“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围绕“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创立了“品德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四位一体的本科教育模式和“课内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3)围绕“质量兴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完备的“全员监控、全过程监控、全方位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4)围绕教师发展,凝练了“教学为本,科研为基,心系学生,学为人师,人格高尚,学术精湛,忠诚不倦”师德内涵,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培育、培养”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教育培养体系。

这些特色体系不仅构成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华水人的智慧和经验,而且体现了学校校情和时代特征,反映了教育教学规律,传承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从根本上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实践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发展应紧紧抓住“固本强基,特色发展,强化内涵,保证质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大课题,在新的起点上,围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育一流学科,造就一流人才,积淀一流成果,建设一流校园文化”的目标,更加坚持教学与科研发展并重,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更加关注学科建设与校园建设,助力学校发展,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加注重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胜任能力提升计划和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助力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提速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达到师生和谐共荣、和谐共生,加快推进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下面仅就本科教育教学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议举措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目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影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问题是,教师精力投入本科教育教学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1.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1)教学与科研失衡。发表1篇EI收录的会议论文(是学科成员的,版面费还由学科经费支)学校奖励3000元,按目前1学时30元换算为100学时,这相当于讲授3门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另一方面,每学时30元课时酬金连续4年未有提高(文件规定按一定比例增加),而科研奖励在攀升。

(2)本科教育教学的奖励力度小。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与

改革成果奖励和获得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奖励没有类似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相应的政策支撑,对本科教育教学贡献大的教师没有相关奖励政策,2年评审一次的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十佳优秀青年教师,以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奖励力度小。

(3)职称评定教学量化计分对教学计分偏低。超过基本要求50个教学工作量仅计1分(科研基本要求内计分,且计分力度大);讲课比赛1等奖计0.5分(2年一次,一次2人获奖),这与教师的实际投入极不相符;“同等条件下,科研分高的优先”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因此,再怎么强调重视教学,强调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和基础地位,也很难让教师真正重视本科教学,也很难调动教师倾心倾力倾情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少。最近几年新设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投入偏少;大部分实验室有些欠账,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更新相对慢一些,部分已不适宜行业规范;专业实验由于少设备未能按计划开出(新专业严重些)。

3.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受社会大环境、网络、就业压力等的影响,加之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围绕学生学业发展主题不够、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业发展规划,发展主题不明确,导致学生逃课严重、部分学生沉溺网络或通宵游戏、上课争先恐后往后坐、抄袭作业、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考试期间耍些小动作等。

二、建议举措

1、持续实施和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助力教育教学发展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工程,主要内容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

获得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是检验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应下大力气做好前期建设工作和立项建设与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申报国家、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已立项项目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让学校收益、教师收益、学生收益。

对于获得国家和省立项建设项目的,一方面学校应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尤其国家项目,等同于纵向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形成谋划“工程”、推动“工程”、建设“工程”和收益“工程”的新格局。

2、实施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助力学生发展

人才培养永远是学校最根本的核心工作任务。我们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抓手,以促教促学联动机制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实践为平台,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按照“高、新、特”的知识架构,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理基础、学科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素质选修”课程体系和“课内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理顺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站在为“社会负责、为学校负责、为家长和学生负责”的高度,更加重视学生学业发展,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围绕学生学业发展大主题和以“做人、学业、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组织开展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发展学业,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提升能力,练就报效祖国本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

(3)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统筹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学校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投入,做好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工作。组织管理好我校获得的6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以此推动学校科技实践创新工作。组织落实好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课,办好科学文化大讲堂。认真总结学校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效果,跟踪第二批创新实验项目建设。支持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深化“品德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四位一体的本科教育模式。

(4)落实《班导师管理办法》,加强班导师的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强化班导师的工作考核,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探索实施“拔尖优秀学生1对1”导师制度。

(5)出台《学生课外素质学分实施办法》,强化素质教育质量,拓宽学生课外素质活动渠道,发挥科技类社团的作用,提高课外第二课堂质量,不断完善和提高素质类选修课质量。探索“以实践教学内

容为依托参加校外科技竞赛获得奖励成果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认定”创新试点工作

(6)举办“暑期学校”,探索开设“汪胡桢班”,实行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个性化培养,实现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高端水利管理人才和水利技术人才。探索“本硕连读”招生机制。试点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机制。

3、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让教改成果惠及师生

(1)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做好推广工作。调整目前课程考试成绩评定模式(平时10%+卷面90%),探索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开放研究的考核模式,实现课程考核过程化、规范化、科学化。

(2)不断完善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分类分级教学模式和经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数学和英语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此促进和推动其他公共或专业基础的教学改革。

(3)不断完善试点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开好教学模式创新经验交流研讨会。

(4)创造条件实施“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教学科研互动,教师学生互动,理论实践互动”的教育模式,尝试“教授大班上课、讲师组织小班讨论”,探索知名教授开设“少学时”的科技前沿课程,探索知名教授领衔的课程团队授课模式。教育教学做到三个转变:教育以育人为主、能力为重、素质为要;教学以授业为主、传道为重、解惑为要;作业以论文为主、思考为重、提升为要。

(5)鼓励条件成熟的学院引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工程技术人员进

校授课,鼓励教师参与交叉学科教学活动。

(6)修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管理办法》,设立“重点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实施“分类评审、分类管理、分类验收”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理顺机制,调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7)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对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给予重点建设,鼓励双语课程建设,推动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建设。鼓励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开设《新生研讨课》,并将该课纳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体系和科学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

4、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胜任能力提升计划,助力教师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学校以制度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保障教师全身心投入本科教学,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为先,教学为本,科研为基,人格高尚,学术精湛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是质量提升的瓶颈和难点。因此,应下大功夫、以大投入重视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胜任能力。

(1)实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宣传弘扬师德师风内涵:教学为本,科研为基,学为人师,心系学生,学为人师,人格高尚,学术精湛,忠诚不倦。实施师德师风在职称晋升和评聘、评优评先、考核中的一票否决。

(2)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利用5年时间选拔100名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分类培育(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培育方式: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相结合,以校外、国外为主的培育模式,推进青年教师海外培

训、国内985高校研修。

(3)实施教学团队工程。利用5年时间建设50支教学团队(每团队不少于8人),通过搭平台、建团队、配政策,以团队带动和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学校、融入教学、融入科研、融入学术氛围,发挥专家教授的引领示范作用。

(4)实施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奖励工程。一是加大已设教学奖项(教学质量奖、教学名师、十佳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研室、优秀教学管理单位、讲课比赛奖)奖励力度;二是奖励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包括教学成果、教材、研究论文、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创新和本科教学突出贡献的教师等)。

(5)实施完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程。一是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教学技能讲课竞赛、新进青年教师岗前试讲验收制度、导师制、工程实践锻炼制度、退出机制等);二是采取“集中会商”、“教学沙龙”、“教学观摩”、“名师讲坛”等形式,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6)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职称晋升评聘。基于学校实际和长远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行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将本科教学工作量和质量作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教师职称晋升和评聘的必备条件。

5、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地区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为根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稳定规

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内涵、保证质量”的基本方针,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1)实施5年一个周期的校内专业评估,推动专业内涵建设(该项工作已启动)。

(2)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行业专业评估或专业认证。积极实施卓越工程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

(3)落实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专业建设效果差、就业率连续偏低的专业实行动态招生和退出机制。

6、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保障教育教学持续发展

(1)加大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及时更新设备,加快新设专业实验室建设步伐,配齐配强实验技术人员,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待遇,保证新专业建设质量。

(2)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硬件投入,新增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室数量,由目前两校区79个固定多媒体教室增加到150个,加快标准化考点建设和数字化教室建设。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各教学单位设立教学办公室,配足配齐配强教学管理人员,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待遇。

(4)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学校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已签协议的基地实质性开展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修订《教研室(系)设置与管理办法》,优化、美化教研室(实验室)办公环境建设,强化基层单位在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7、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修订《教学督导团工作条例》,创新学校教学督导团工作模式,逐步实施学校重点督导与学院全面质量监控、督导团随堂听课与学院集体会商、个体听课与整体听课相结合的督导新模式,逐步加大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学生评教的比例,编辑出版《教学督导简讯》,及时通报督导信息,进一步提高督导质量。

(2)更加重视网络监控,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员工作模式和学生评考,发挥《学生信息员简报》效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督促、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修订《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深化“课程实验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的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4)落实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工作,继续完善“2%末位淘汰”制度、校外盲审制度和评优评先制度,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5)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做好督导团考试巡视、学生评考、教学管理人员巡考工作,大力营造诚信考试氛围,净化考试环境。

(6)启动评估中心工作,做好新一轮教学评估准备工作,组织编写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究竟包含多少个层次的指标数据必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下可以扩展为五个维度: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金融体系效率、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定发展质量的核心。我们要看到,GDP短期内不会消失,重要问题在于要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弱化单纯的数量增长,能够更好反映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2017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已经扭转了连续数年下降的势头,且生产要素投入呈现出更智慧、更有效的使用方法。坚持运用多种生产率测算指标来评估企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就显得更为紧迫,因为企业经营绩效高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正是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 当然,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有一个看得见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始终依靠科技创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要使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就应该把科技发明能否创造新技术产业的能力作为最主要的科技质量指标。为此,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更高的科技创新指标时时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指标的选取要有利于加大研发机构建设,有利于加大源头性技术的突破,有利于创新体系的更加完善。 科技创新成果叠出,惟人才为本。一定要使劳动力质量提升的“管道”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要制定以知识学习与创造并重的教育发展指标,也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质量、劳动力健康水平、各类毕业生技能、师资质量测定指标等。通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研发机构来带动高效的研发产出。一言以蔽之,就业的劳动力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能否提升、或提升多少的最关键因素。 资金配置效率涉及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为更高生产率部门和科技创新领域提供资金是金融体系的“天职”。金融深化要提高中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以及资本生产率和产出的增长。为此,要提高金融体系的规制质量与效率,新的指标应当体现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审慎监管框架,下述的指标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居民存款的安全性、企业的融资成本与融资便利性、中小企业的融资占比、风险资本数量及可获得性、创业板企业的成长性、创业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金融资产的法律保护程度等。 要通过更完善的市场体制,用企业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来支撑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为此,在设计新的评估指标时,要把那些妨碍科技要素效率提升的体制短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政策取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5249441.html,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政策取向 作者:任保平赵通 来源:《人民周刊》2019年第15期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状态,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在理论上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机理,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政策取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有效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 培育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之后,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状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的高级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要积极推进新动能的培育: 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培厚科技创新土壤,提高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增加源头供给。加速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目标导向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不断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在强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过程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原生动力。顺应智能化的新趋势,瞄准智能制造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快中低技术水平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坚持市场导向组织开展研究与创新。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支持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 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动能。一方面培育新产业的新动能。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每次新旧动能转换都是基于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新应用。科学技术发明会产生新产品,造就新商业模式,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成发展的新动能。目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的发展,新产业革命呈现技术更迭、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等新特征。新产业革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的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产业新动能的培育中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中激活传统产业旧动能。新兴产业不是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传统产业作支撑,新兴产业不可能发展起来。因此,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需要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从而激活传统产业的动能。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最全版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 实施方案

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深化实施“十个壹”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羊山镇小学内涵发展实施方案 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才可能成为名校、强校。为此,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发展实施方案。 壹、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壹是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进壹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绩效,实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人员经费的分配。 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制订绩效考核、教育教学教研、职称评定、课程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细则,形成学校管理制度化。 二是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等重大问题,由全体教师协商讨论,最后由教师代表大会通过,由学校下发。 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及时宣传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及时公开有关信息。 二、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壹)、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教育的人是关键。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壹方面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我们要提升教育质量,首先要有壹支具有强烈质量意识、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要求行政人员要争当学者型、创新型、实干型、勤政型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开创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机盎然的新局面。壹是行政要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1本理论书籍,且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提升人格魅力,树立团队精神,工作中不推诿、不拖拉、顾大局、互理解、共支持。三是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壹线,且将此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 另壹方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质量之本。壹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建设壹支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壹是立足校本培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提供不同的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 二是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机会,开放课堂,积极探索且推行教学公开观摩和同伴互助制度。课堂开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让每位老师不仅开放自己的课堂接受观摩和学习,也有机会进入他人课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副院长(415100)潘能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任务目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湖南同德职业学院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探索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学院内涵发展方向 对每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但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院党委、院委就此问题组织大家进行过多次的讨论,最终统一了如下认识: 1.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坚持质量优先。教育质量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数量的递增。我们注重每年招生不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多,每年招生2500人左右,有效避免了学生过于拥挤的现象。 2.在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上,坚持软件促硬件。办学既要重视硬件,更要看重软件。学院硬件的提升离不开资金,但软件(如管理、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的提升不仅是靠资金,更是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几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了抓软件不放松,使学院避免了过多负债,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3.在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上,坚持无形变有形。办学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凝练学院教职工团队的精神和作风。团队的高素质和凝聚力是无形资源。这种无形资源能创造出有形的财富。通过多年努力,我院基本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比较稳定、素质较高的教职工队伍。 4.在机遇与挑战的关系上,坚持直面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的主动进取精神,使我院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2100亩),为建设成为一所规范的高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根本,夯实内涵发展基础 办好一所学校,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些好的发展思路,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近两年来,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院出台一系列措施,概括起来是“二个六”。 一是教师“六过关”。①学历过关,每位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青年骨干教师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②教师资格证过关,每位教师必须获得大学教师资格证;③普通话过关,每位教师必须获得“二乙”普通话等级证书;④教师上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课要过关;⑤教师说自己所教的专业课要过关;⑥教师掌握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的一技之长要过关。 二是实施“六个一”工程。 1、一批教授进课堂

整体创建美育特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整体创建美育特色,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东方村尾学校发展规划(2013年9月~2016年7月)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我国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校以《“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方案》为行动指南,制订此《整体创建美育特色,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东方村尾学校发展规划(2013年9月~2016年7月)》。 一、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东方村尾学校于2009年9月创建,学校占地面积20156平方米,建筑面积16868平方米。学校以科学先进的设施打造专业化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所有班级均配置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拥有闭路电视、有线广播、校内网站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建有多功能电教室、图书室、足球场、篮球场、塑胶场地、音乐室、舞蹈房、美术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房、自然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史地室等。 学校现有5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56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现有教师115人,专任教师106人,中共党员26人,大专及本科学历占教师数100%,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 三年来,学校积极探寻特色发展之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规模逐年攀升。 (二)发展优势 过去三年中,学校办学经验有所积淀,学校管理、教学常规、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稳步推进、持续提升。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以课堂教学改进为切入口,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能为目标, 坚持开展公开课。从加强学科组建设入手,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评议反思活动;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教学规范管理,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以抓学习、抓制度、抓管理、抓激励为基本策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全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全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副校长刘灿全面解读本科人才培养 A 2006年以来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成果回顾 记者:“十一五”时期,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艰辛实践,学校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我校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学校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刘灿: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最好的大学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学校本科教学一直坚持的目标,学校党政、各学院、广大教师、教务战线上行政工作人员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十一五”以来,围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这一主题,我们着重推进了三大本科教育改革。 一是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借鉴国内外一流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学校对传统的专业教育进行大胆改革,按“授蒙养正,博雅信达,经世济民,大德天下”这一彰显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将“求知、做事与做人相统一”作为通识教育的直接目标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先学科基础教育、后专业教育的教学安排秩序;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建成了7个模块200余门课程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并重点建设了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学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方面不断创新,设立“通识教育学院”,实施“1+3”学生管理模式。学校通识教育成功实现了两个转化:第一,将宽广的知识与无处不在的财经人文气息内化为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诚实守信的财经道德。第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形成的素质外化为诚实守信做人、开拓创新做事的形态,实现了求知、做事和做人的有机统一。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以“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三结合的建设思路,学校构建了具有财经特色立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等三大体系打造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平台,实现了实践活动学分的互通互认。学校从2003年规定的4%逐步提高到了2006年规定的经管类各专业不低于20%。2009年,将原有整齐划一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为专业经典文献研读、本科生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践教学的总学分由14学分增至16学分;在教务处下设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建立了学科基础实验平台和综合创新实验平台两个专业实验平台,改造、新建实验室16间,形成了适应学校实际,反映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适应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经管专业人才要求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2008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管类);与人保成都分公司、四川省统计局、都江堰旅游局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签订固定合作协议,建立了100多个校外固定实习基地,开设多门实务课程和创业课程;每年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获取多个省部级奖励。2009年学校“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财经人才”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了给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和充分的条件,我校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全面构建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初步建立起集主修制、副修制、第二学位培养制、双学位制、校际合作培养制、校企合作培养制和国际合作培养制等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近来来,学校在原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班”、“双语教学实验班”的基础上新开设“工商管理双语教学实验班”、“国际商务双语教学实验班”、“数学-金融学双学位班”、”法学-英语双学位班”、5个“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经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特殊人才培养班,2009年,2008级转专业学生人数达362人,占该年级学生 8.6%,极大丰富了各类人才培养途径。2011年7月第一届光华班学生毕业,毕业生中出国人数比例近40%,主要去向世界各地名校。“经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参考美国顶级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出充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必修课,使用全英文教学,目前已有350名学生进入学习。 记者:“十一五”期间,学校在本科教学改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灿:以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本科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新增设投资学、新闻学、社会工作、审计学、商务英语等5个专业;获批金融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等17个省级特色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已建设货币金融学等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统计学等53门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导论等99门校级精品课程,初步建立起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课程建设

论新时代的质量内涵与应用前景

论新时代的质量内涵与应用前景 金融、互联网、服务、物流等非制造行业已日趋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传统针对“固有特性”的质量含义及带有‘数据化’标准的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稳定优势的保持,新时代质量对感受、关键字词、语气等不可度量的主官受用特性提出更高要求,‘特性’开始从‘固有’转向‘目标’,‘要求’从‘可度量’转向‘可比较’,质量管理对象中“被动的人”转向“主动的人”,以此为基础,预想在未来的质量发展历程,实现任何一个有目标的动作或活动或需求或思想都可以成为质量管理的对象,人人都是质量管理员,所有相关物都是质量协同者的全民质量意识思潮,遂以此文抛砖引玉,开启探索新时代“目标特性”的质量新内涵与多元化的应用前景。 一、当前阶段质量的发展状况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背景 (一)当前阶段质量的发展状况 质量的定义:1、量度物体平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2、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提高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3、社会学领域,(客观)价值或主体感受的现量,如(观察)社会质量(社会大众生活的适应性及水准)。 以上除了物理量的定义之外,我们取2和3做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都有参照物;②都有比较动作;③都有特定条件限制;③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变量。 不同点:①领域不同;②量度性质不同;③管理方法的发展程度不同。 ISO9000质量体系已被各行各业所熟知,并深入围绕如何较好地满足固有特性进行着策划组织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以数据化的各种标准为特征,特别是在生

产制造行业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为设计生产可信赖的高符合性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背景 金融、互联网、服务、物流等非制造行业已日趋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行业企业对时间、成本、灵活性等特性提出更高要求,这些特性也是通常所说赋予特性。在现有的常见消息渠道来看,日常社会活动中通常只对其结果进行质量程度相关的评价,而未将对这些赋予特性的管理手段纳入到质量管理的范畴,例如:酒店前台接待员在接待客户过程中,接待员的容貌、笑容幅度、语速、肢体动作、衣着搭配等一系列要素都是决定客户是否满意的因子,不同接待员适宜的因子是不一样的,且这些因子也难以转化成数据化的标准,即使转化了,如何衡量如何管控也将是难题。这样的质量管理难题从根本受制于“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现有企业通常的质量管理手段也基本都是围绕这一定义展开的。所以传统针对“固有特性”的质量含义及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稳定优势的保持。 二、新时代的质量内涵 新时代对质量特性的关注开始从单一的‘固有’向适用对象的‘目标’转变,质量要求也在从客观的‘度量方式’向主观的‘比较方式’拓展,与此同时,质量的意义开始从公众化向阶层化、团体化、个体化等多元化方向延伸,从可量化项目(产品、过程等)向可比较延伸。所以引出本文希望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新时代质量的内涵应是一组目标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目标特性可以是客观数据,也可以是主观感受)。 三、新时代质量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这一问题,更要探索“怎样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办法。 满足高校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进行了艰难的探路摸索,呈现出移植借鉴、数量增长、重点提升、质量发展等四大阶段性特征,可称之为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政府和高校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高校实践之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之诉求。 适应高校需求之变 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重心转移、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颠覆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依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非线性的社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台湾的“新竹”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全球产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强调“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要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一 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衡量标准上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且内涵上要从“增长”延展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的发展。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产品和服务在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却很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从而使企业能够在较低资源环境损耗基础上获取更高附加值,改善经营效益、提高盈利水平。 在把握高质量发展重要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需要,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

学校特色发展及内涵提升

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及内涵提升,离不开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物质文化反映了学校建设的外在美,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管理的优质化,而精神文化则成为学校的“精神灵魂”,体现了学校成长的价值和实质,从管理学角度所讲的“环境反映文化”、“制度决定成败”、“学校精神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的学校哪怕是校长更换,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他还是会走在前列。 要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应因地制宜,因校而论,谈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 1.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是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的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精神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统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办学行为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与创新,都必须依靠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3.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规划。

二、“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绽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 三、“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 四、“教学及科研”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特色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亮点 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内涵的发民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创建特色化学校的寻求途径并不简单,也不相同,应经有个程序:1.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从而形成鲜明个性,固化并彰显出特色,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创建的基础。

聚焦内涵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

聚焦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在全区自上而下重视教育、教育内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今年我校又取得了优异成绩,再次蝉联全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这已是连续20多年获此殊荣。是什么原因续写着实小的辉煌?是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市区教研部门的鼎力帮助,更是实小人走内涵发展的结果。下面,我以“聚焦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为题,从“教师自主发展、聚焦课堂改革、学生个性成长”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们作一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搭建平台,激扬教师生命活力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根,我校以塑造“境界高远、专业精良、个性鲜明的反思型教师”为教师发展目标,通过精神引领、梯队建设、科研重塑三条途径,努力激扬教师生命活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1.突出班子成员的标杆作用。我校提出“一二三四五六”六项指标。“一个中心”,即为每一名师生的卓越发展创建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两项原则”,即尊重原则、服务原则;“三个在前”,即奉献在前、学习在前、思考在前;“四种意识”,即大局意识、协作意识、自主意识、效率意

识;落实“五力”,即学习力、思考力、合作力、执行力、创新力;深化“六个一”,即每天至少与一名教师谈心交流、每天至少发现一个工作亮点、每天至少听评一节课、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组教研、每周至少提出一条工作建议、每周至少创新开展一次工作。为了更好地体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理念,学校提出“人人都是主人、个个参与决策”的口号,通过每周一次的民主问卷,每月一次的“我向学校进一言”,及时汇总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类问题,并做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营造出干群一心、同心同德发展学校的和谐氛围。班子成员的“率先垂范、人文关怀、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激活教师成长愿望。我校通过“一二三四五”工程建设,努力引领教师快速成长。 “一”,即一个梯队,是指建立完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教师教师发展梯队。 “二”,即尊重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 “三”,是指“三级教研文化”建设。其一,成立课改骨干研究团队。通过每周定时、定点、定主题的深度研讨,及时解决课改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我们的一项创新工作是开设骨干教师讲坛,将每一位骨干教师推向前台的做法,提升了他们的科研素养,展示他们的个性风采。其二,建立有效备

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辩证统一的视角来入手: 一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维度。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既包括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也包括微观经济活动中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大质量”的概念。这是因为,宏观经济的高质量,离不开经济主体的高质量、技术的高质量以及高质量产品等微观高质量的支撑。近年来,我国技术进步成效显著,新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扩散,为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推动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实现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宏观层面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微观层面要完善产品和服务标准,实施品牌创建和精品培育工程,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

的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发展壮大一批精益求精、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创新型企业。 二是供给和需求相结合的维度。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供给问题,包括产业供给、产品供给、企业供给和要素供给质量提升等方面。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供给体系在产业、产品、企业和要素四个层面进行重构,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高端产业比重,推动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快速涌现,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促进知识、技术、信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也是顺应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是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高品位需求的过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供给和需求相结合的角度,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供需匹配吻合。要把握消费升级趋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动态组织产品生产和供应,扩大更具创新性和更为个性化的产品供给,依靠创新促进供需匹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是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维度。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高附加值和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的结合。从根本上看,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核心要义是建立在更加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从公平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转向共享发展、充分发展和协同发展,实现产品服务高质量、投入产出高效率、发展技术

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1

三个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一、从宏观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实现绿色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 体人民。 一是表现为增长的稳定性。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持速度和规模的优势依然重要。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保持经济增速稳定,不能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 二是表现为发展的均衡性。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的速度依旧重要,但是强调在更加宽广领域上的协调发展。就经济体系而言,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要合理,需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创新而言,创新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增长、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向结构更合理、附加值更高的阶段演化;就城乡区域发展而言,高质量发展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三是表现为环境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广泛的内涵。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是表现为社会的公平性。高质量发展要兼顾生产、生活与生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在宏观经济层面,质量的内涵还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应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且形成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从产业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指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不断完善发展,形成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不但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还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其产业规模反映了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实力,以及产业体系的完整程度与规模效益。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组织结构日益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并且不断深化融合发展。 三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产业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支撑消费升级的需要,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就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四是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质量与效益提升是产业转型的重点,要以最小的质量成本产出最大的质量效益,并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从企业经营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包括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持续创新、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等。

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XXX小学 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为提升我校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向有内涵、有品味、有特色、有亮点发展,按照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局和学区的领导下,加强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健康快乐成长,重点抓好更新办学理念、创设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创建高效课堂、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社团活动、精细常规管理等工作,切实加强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学校现状与发展思路 1、我校现状 目前,XXX小学有6个教学班,175名学生,专业教师为10人。其中,教师大本学历9人,大专学历1人,学校有普通教室6个,专用教室2个,专用教室基本达标。基础设 施和教学设施不足,教育基础还很薄弱。 2、优势与存在问题 (1)我校迁建于2010年,至今已有4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由一所不起眼 的普通小学,发展为如今具有全新办学理念小学。 (2)教师主动发展。学习已经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内在的需求,发展是每个老师的积极追求:快乐学习、主动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生长点,每一个生长点上都有一群自主研修的教师群体。 (3)教研基础扎实。学校有良好的教研工作基础和传统,由此提升的“汉字书写特色”正 在延伸到各个学科,逐渐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4)校园特色初现。学校创建“汉字书写”为特色项目,以此来提升拓展传统文化氛围的 理念, 存在问题:

学校内涵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南京三校内涵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目录 第一部分提升发展背景分析 1、学校概况 2、提升发展优势 3、提升发展困难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 2、办学理念 第三部分学校提升发展思路 1、学校提升发展战略 2、提升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四部分学校提升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 (2)培养目标 2、具体目标 (1)管理创新目标——优化学校管理系统 (2)队伍建设目标——促进干部教师整体发展 (3)德育工作目标——构建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4)教学管理目标——探索学习策略,培育教育品牌 (5)体卫艺工作目标——激发兴趣,培养艺术特长 (6)科技环保目标——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7)校园文化目标——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第五部分提升发展规划的分阶段目标及措施(见附表) 第六部分学校提升发展的保障系统 附表:南京三校提升发展规划的分阶段目标及措施

第一部分提升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南京三校是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等规模的小学。学校始建于1960年,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五十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的与研究与实验“先进实验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教育学会,辽宁省课改先进单位,省级家长学校,省级语言文字先进单位,沈阳市特色学校市级综合治理先进示范校,市级德育工作特色研究实验校,沈阳市教育学会先进学术团体,沈阳市教育教学管理示范校,沈阳市德育实验基地,连续三年被评为和平区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和平区先进单位和平区教育系统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平区德育实验校,和平区校园新闻先进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4888平方米,建筑面积4792平方米,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学校建有微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所有教师均配备三机一幕,建有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视系统。先进的教育设施,使学生享受着优质的教育,健康成长的快乐。 学校同时拥有一个朝气蓬勃、积极进取,锐意进取的领导群体,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在76名教师中,大学本科、专科占到96%,并有多位教师获得研究所学历。小学的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3名、小学高级教师(讲师)70多名,50多位教师获得省、市区优秀课,60多位教师发表文章及出版专着。教师们良好的师德、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艺,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2006年,王铁校长走进南京三校,学校进一步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大胆的进行着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学校围绕着“自主教育,主动发展,激发潜能,形成能力”的办学理念,实践着“学习策略”“德育策略”“管理策略”,并努力实现着“有修养、有智慧”的育人目标:也正因为如此我校将发展的特色目标定位于:服务语学生未来的学校:课堂充满灵性的学校;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体验到学习愉悦的学校,进而全面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学校现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二)提升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学校在“积极暗示,有效引领”的八字方针引领下,形成了“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我们把自主教育的德育策略、学习策略、管理策略(简称为“三大策略)定位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学校的德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全方面实施自主教育,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不断得以彰显,逐渐发展成为有修养、有智慧的人。学校发展呈现了以下优势: (1)自主教育初具形态 在“积极暗示,有效引领”的管理思路下,通过营造自主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课堂上,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下,自主管理、引领成长。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艺术节、运动会、科技活动等,张扬个性,激活潜能;与此同时我校又根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反思活动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教育活动,拓宽了自主教育渠道。目前,“自主教育我能行”的理念深入人心。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绽放师生激情,激越生命活力”的自主教育现场会,代表和平区迎接了市教研室的调研,10年接待了青海代团教师培训班学员的学习活动。11年我校又深入推进自主教育,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沈阳市特色学校,期间沈阳电视台教育频道、辽沈晚报、晨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来校采访报道。我校自主教育得到了上级领导以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和普遍赞誉。

高质量发展

让制度、理论和技术共同助力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扬帆远航回首过去,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共同推动了卷烟市场持续十年的稳定增长,但随着“三大红利”持续消耗、宏观经济增速逐渐回稳、控烟力度不断加强,烟草行业面临着“三大压力”叠加、“四大难题”凸显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在2016年,全国工商卷烟交易量与工商税利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此条件下,国家局党组书记、局长,总公司总经理张建民着眼大势、瞄准靶向,提出了走一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烟草行业最根本工作之一的卷烟营销,更应顺势而为,利用当今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为烟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从而推动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发挥创新优势是实现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利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 注重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增强卷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卷烟品牌的培育、维护和发展的能力以及产品的设计、工艺、质量水平。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人才创新。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激发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本领、运用新方法。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标兵等活动,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2)突破信息壁垒、提升消费质量是实现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利用“新零售”理论和互联网技术推动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 在“线上”整合消费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记录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消费者的消费档案。建立集企业宣传、产品展示、网上订货、资金结算、信息反馈等功能的“工、商、零售户、消费者”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 在“线下”提升消费体验。充分利用消费者的消费档案,加强零售创新,打造体验式消费模式,让消费者既能享受心理需求,又能感受文化熏陶。针对不同消费者、不同地区有的放矢地进行卷烟供给结构优化、零售终端建设和品牌培育。例如可以在不同地区设立消费者体验店、产品展示店、百佳示范店以及举办VIP 定制、新品体验、有奖问答、推广积分送礼品等活动。打造卷烟供给结构“质”与“量”共存,零售终端“颜值”与“内涵”齐飞,品牌培育“广度”与“深度”并进的高质量卷烟营销环境。 (3)制定良好的制度、夯实制度基础是实现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利用“三对”理论保障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 利用“对标管理”明确卷烟营销制度高质量的发展方向。以国内烟草行业现行制度为基础,以市场化取向改革为核心,以新发展理念为重点,通过借鉴国内外一流企业的先进制度经验,开拓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的卷烟营销制度的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利用“对表管理”加强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制度的落实,通过制度的表格化分解,细化每一项制度,并通过对比表格化制度的执行要求和工作的操作实际,保障制度的落实,同时利用审核手段来实现对执行过程的实时监控。 利用“对照管理”纠正营销高质量发展制度偏差。立足日常工作,对照高质量发展标准和制度的规定,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卷烟营销高质量发展制度。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高质量的发展为卷烟营销工作带来了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