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李贺诗歌中凄迷的意象

论李贺诗歌中凄迷的意象

论李贺诗歌中凄迷的意象
论李贺诗歌中凄迷的意象

论李贺诗歌中凄迷的意象

摘要:李贺生活在我国的中唐时期,诗人李贺的诗作里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犹如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一样,体现的多数是苦难、凄衰。李贺诗歌的凄迷意象用其独特的色彩和声音与一些具体的景物的结合呈现出来,给人一种无限的哀伤、愁苦和凄迷之感。造成他诗歌凄迷意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三种矛盾:“高贵的出身和现实的矛盾”,“理想的追求和无缘应举的矛盾”,“生存欲望和死亡紧迫的矛盾”。让他的诗歌无论是从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上都体现出一种哀伤、凄迷、愁苦,形成一种特有的阴森的鬼气。

关键词:诗歌;经历;意象;凄迷

Summary: in Li he's life in China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poet Li he's poems in the manifested spirit is like after the rebellion of the Tang dynasty, as reflected most is suffering, this incessant cruel failure. Bleak and Dim images in Li he's poems with its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lors and sounds, and some of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present, give an infinite sadness, sorrow and sense of bleak and Dim. Bleak and Dim his poetry mainl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images of contradiction: "the contradictions of noble birth and reality", "ideal pursuit of contradiction and should not", "desire of life and death of urgent contradictions". His poetry either from the Visual, auditory, even taste is reflected on a sad, bleak and Dim, and sorrow, forming a unique dark ghost.

Key words:poems ; experience ; image ; desolate and indistinct

李贺,字长吉,生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0),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是一位短命的诗人。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宝贵的诗篇。他出生于河南的昌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宜阳一带。那里山清水秀,茂林修竹,有充满着神话色彩的女几山,连昌河。关于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作南园十三首(其一)中知晓,“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见其家乡是十分美丽的。这样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陶冶了诗人李贺的情操。然而,家乡虽美,哺育他的并不是甜蜜的乳汁和欢乐,给他带来的更多的是艰辛的眼泪。因此诗人的许多作品里面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态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内涵。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生现实的悲观和绝望。因为在诗人困顿摧挫的一生当中,他的心灵充满了过多的沉重和愁绝意绪。

李贺诗歌中的凄迷、冷幽的意象。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去感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下面我就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诗中独特的物象来分析他诗歌中的凄迷、冷幽的意象。

首先我说一下什么是意象。意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的神思篇里面:“意象就是诗人心里激动的情感与外在具体景物结合,用优美的文句表达出来的画面。因此,意象不是单纯的指自然物象,而是经过诗人加工过的物象。”(陈铭的《意与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一、翻开李贺的诗集,豁然明朗展现到我们面前的首先是颜色的伤感色调,

在李贺诗歌中的很多地方都十分的注重颜色对其物象的渲染,多喜欢选择和描绘一种冷艳凄迷的意象,那么为什么诗人李贺这么注重颜色色调的选择呢?因为颜色是进入人们视觉的要素,同时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和感怀的,不同的色调通过刺激人们的大脑,从而影响着我们看待周围事物的思想情绪,可以这么说,也就是当我们看到不同的颜色就会有不一样的心境,比如说当我们看到白色,人们就会感觉到比较严肃,因为白色让我们联想到办丧事,给人一种哀伤、严谨的感觉。当然白色还能让我们联想到洁白,感怀一种神圣和不可触摸。不会像大红色调那样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也不会像春天般的绿色那样给人以生机与活力,即使是同一种颜色不同的色调也会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然而李贺诗歌中的颜色及色调多数都是惨淡冷色调的。从李贺的诗歌集里面我初步统计得出最多的有绿色、紫色、红色。他的诗歌中紫色一般都是“紫丝”、“紫云”、“紫陌”的色调。写红的有“冷红”、“老红”、“愁红”。写绿的有“凝绿”、“寒绿”、“静绿”、“小绿”、“细绿”、“绿鬓”等多种冷色调。而这三种颜色写的最多有最出色的就要算红色了,下面我就例举几首出来。

《将进酒》中有一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里诗人将“桃花的乱落”与“红雨”联想到一起。红雨着一物象选择真可谓是妙到了极致。我们可能听说过血泪,也就是红泪。当一个人哀伤到一定的程度他哭出来的眼泪已经是血泪了。这种想象已经够哀伤凄怜的了。但是这里诗人看到天空中飘落的桃花竟然联想到红雨,是不是上天都在为自己所遭的不幸都感到哀伤不已呢?竟然下起了红雨。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场面让任何人读起来都感觉到哀伤、悲苦。这一句中的“桃花”和“红雨”虽是两种不同的物象,却营造出同色彩叠加而成的“落红”现象,桃花的飘落,因桃花是粉红色的,诗人却写成了像血一样的大红,因而大红的桃花飘落看上去犹如天上下起了红雨,这里诗人把自己内心的哀感写的出神入化,他似乎不是诗人,而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用他那彩色的画笔一下子就勾勒出了事物的本质的特征,再经过他那彩色的画笔的精心涂染,描绘出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然而更加难得的是在这种图画的关键色调上加以哀伤的字眼,注入诗人内心悲凄、痛苦的主观感受,从而形成了一种哀怨、悲凉的意象,使整首诗都呈现了一种哀感顽艳的特征,给人以无限的哀思和回味。还有《湘妃》中的一句:“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这里的静绿和泪花之红,静绿表现一种凄落无助,没有生机,只有无限的悲伤和苦楚,从后面的红泪不难知晓,这里用两种不同的冷色调营造出一种悲苦凄凉的意象。这一句是写舜葬之地的所见所闻,诗人在九疑山也就是舜葬之地听到了湘地的女子在吟唱,她们在吟唱舜和湘妃的爱情故事,她们的歌声在“寒空”中荡漾,但看不到神灵,

只能看到九疑山上点缀着的红花绿草。但这里的“花”前冠以泪字,本是生机盎然的“绿”字前冠以静字,原是奔放浪漫的情景一下子转变成了凄楚,寂静的场景。眼前的一切都好像凝固了一般,这里“绿草”和“红花”两个物象,前面加上了冷谈的色调营造了一种反面的意境,作者用这种冷色调的物象来渲染和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整首诗的大意——侧面烘托出湘妃与舜爱情的坚贞和生死不渝。他的《南山田行中》有一句也写到:“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这里的红变成了冷的了,泪水不像之前那首诗里面提到的是像红雨那样的大红,而是像露珠一样的冷红,同样是写眼泪,同一种物象,用了不同的色调,表达出另一番的幽冷、凄迷。在这首诗中作者要表现的是美人的一种哀伤、凄艳可人。犹如作者自己一般。

二、把声音贯入具体的物象里面,表现出其意象的凄迷是李贺诗歌意象的一大特征。唐诗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唐朝的许多诗人都喜欢音乐,有的甚至还十分擅长音乐。李贺的诗歌作品中许多就是具体的物象同伤感的音乐的结合,以此来营造出凄苦、哀愁的意象。

我国的唐朝时期,有三首唐诗被称为最有名的音乐名篇,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而另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弹箜篌》,这三首诗对音乐的描写都写得十分的细腻、真切。而唯有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写得额外的哀伤、悲怆。要了解他诗歌中的声音对其凄迷意象所产生的影响有很多首诗,但是我想仅凭着首《李凭弹箜篌》就足以让人们汗颜。诗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香”。“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诗中有玉碎声、凰啼叫之声、有芙蓉哭泣之声、香兰之笑声、秋雨之声,人耳暇接。“玉”、“凤凰“芙蓉”都是美好的事物,本来都是一种美好的物象,但是玉碎、芙蓉哭泣、凤凰的啼叫这样以贯之以声音,而且是一种毁坏、哀伤的声音。这样便让人颇感凄凉,这种音调的伤感、悲切让行云都不忍为之漂浮。这种箜篌之音的凄迷意象让湘娥为之哭泣,让素女为之忧愁,这里的箜篌之音是动听的,但是凄迷的意象让人倍感凄凉、悲伤。当人们听到悦耳的箜篌之音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湘夫人悲切的哭声,和素女悲怆的哀叹,这种物象与声音的结合,犹如昆山玉碎发出的声音,像凤凰在啼叫。玉碎之音也许固然动听,但是人们终愿意听到,就好像人们不愿意听到凤凰的啼叫一样。这种声音营造出来的凄迷意象表现出了诗人李贺无限的哀痛和伤感。诗里面好比把自己的呻吟比作是凤凰的啼叫。然而,由于这玉碎和凤凰的啼叫之音,使得荷花抽泣流泪不停,让香兰为之发笑、发狂。这里的凄迷意象都可以感知诗人李贺柔弱的呻吟、无奈的呼唤。诗中种种凄迷的意象都折射出诗人自己的伤感、悲凉和凄楚无比。这种痛苦、凄迷的意象好像并没有完,这种声音还能使长安十二门前的冷

光为之消融。关于李贺诗歌中声音营造的凄迷意象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翻开李贺诗集,不难发现他的许多诗中都有鬼气,因而,后世的人们称他为鬼才,也就有了“诗鬼”的称号。他的诗除《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个》、《将进酒》、《美人梳头歌》等外皆少鬼气,其余的多数诗作都是鬼气十足的。原因是诗中多选择一些独特的物象,例如他的《南山田中行》中的“秋野”、“秋风”、“冷红”、“泣露”、“荒畦”和“鬼灯”等意象都显现出了特有的伤感和凄迷。

那么是什么造成李贺诗歌这种冷艳凄迷特有的意象的呢?我想就不得不谈一谈创作主体的心境了。因为作者的人生经历了太多不幸和坎坷,是苦难的现实生活让他逐渐形成一种低落、鬼异、阴森的心态。以后的生活当中他就会以这种心态不自觉的来看待他们周围的事物,自然他们写出来的作品读起来就会让人感觉到有些忧郁、凄凉。作者李贺的一生主要由以下三种矛盾困扰着。

一、高贵的出身和现实的矛盾。李贺的远祖李亮曾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唐朝建国后被封为晋王。然而到了中唐时期,他家族就降到了一般中小地主阶级的地位。到了他父亲李晋肃这一代可以说与先前比起来已经败落了。他的父亲李晋肃是一个老老实实的读书人,曾受聘由公安入蜀,当过一段时间的“边上从事”这个职务,当时也就是做一些抄抄写写及管理文书来往的事情,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做这样工作的收入是相当菲薄的。后来到贞元九年前后,到陕县做过一段时间的县令。但后来因得罪了权贵很快就被停职了。这时李贺才四岁。即使这样,由于父亲还在起码还在,能够勉强度日,父亲死后,家庭的经济来源断绝了,生活上完全陷入了难以支撑的局面。李贺就是在这种家庭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这位皇室后裔,没有了封建家族的后盾,但他却仍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聪颖、早慧且博览群书,他想重振家族昔日的辉煌。在他的许多诗作里面他一再以“皇孙”、“宗孙”、“唐诸王”的身份来称呼自己,这样他一方面是想得到封建统治者的照顾,另一方面是想展示自己的身份。然而他不仅没有得到封建统治者的眷顾,反而引来了封建权贵们对他的攻击,让他在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进士考试中未能参考,这样的现实他感到无比失落。这使得他以后塑造出那种哀伤、凄迷的意象。

二、理想的追求与无缘应举的矛盾。我国封建社会人们要想有所作为,读书做官可以说几乎是人们的唯一出路。然而李贺就在他一生中由于受到同期应试者的排挤,他们借李贺父亲的“名讳”对立和进行攻击,由于李贺父亲名叫晋肃,晋肃的“晋”和进士的“进”是同音的,在我国的封建社会这是十分忌讳的。因此文场上的竞争者们就拿作为话柄,也就是说李贺如果按封建社会的礼制就不应

该参加这次考试。李贺因此最终没能参加科举考试。这在封建社会无异于把李贺的仕途根基都打没了,这种来自仕途的打击对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得他心神交瘁,未老先衰,这让他后来的诗歌充满了凄冷的悲情色彩,从此他的一生更加的备受压抑,这样的日子使得他的心灵变得畸形而异于常态,内心感觉到无比的忧愁苦闷。这对他以后的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和所形成的意象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生活的艰难和死亡紧迫的矛盾。自从与仕途无缘后,诗人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沉重,加之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作者感到时光流逝而功名不就,愤恨不已,带着沉重的悲哀和痛苦,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的病态关切,他开始了对人生、命运、生死的问题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不自觉多写一些鬼怪、死亡、梦幻的事物,因此,他的诗歌都体现出一种晦涩之调。这是造成他诗歌凄迷意象的又一原因。

困扰着诗人李贺的这三种矛盾是其诗歌凄迷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因此最后我们可以得出李贺诗歌中这种凄迷意象是他短暂坎坷的一生所酿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创作主体的个人人生经历对其作品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这就是我们解读李贺诗歌有必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杨抱朴诗鬼之诗[M] 辽宁:辽海出版社2000年8月

[3]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

[4]傅经顺李贺传论[M] 山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5]陈铭意与境[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