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_尹寿鹏

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_尹寿鹏

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_尹寿鹏
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_尹寿鹏

第14卷第5期1999年10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 ANCE IN EARTH SCIEN CES

V ol.14 No.5

Oct.,

1999

学科发展与研究

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

尹寿鹏,王贵文

(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北京 昌平 102200)

摘 要:在总结大量国内外有关测井沉积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工作体会,系统总结了测井地质学领域的一门新的学科——测井沉积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内容以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在测井沉积学解释中的应用等问题。测井沉积学研究采用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关键是建立沉积学特征与测井地质信息之间的解释模型,尽量使沉积学特征定量化以便于处理和预测,因此先进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测井沉积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概括总结了测井沉积学的发展方向及动态。

关 键 词:地球物理测井;测井沉积学;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油气

中图分类号:P512.2;P631.8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5-0440-06

1 测井沉积学概念

常规的测井评价技术主要是分析孔隙性地层中的流体成分和确定地层的岩性及界面。自从60年代以来随着沉积学的迅速发展以及测井技术的进步,地下沉积学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而言,测井资料已是地下沉积学研究、特别是解释古环境不可缺少的一种地质信息。

最早系统整理测井资料地质应用的是Pirson〔1〕的“测井资料地质分析”,其核心是把测井资料用于油区沉积学研究,进而描述油气储集层。用测井曲线的模式来解释沉积环境奠定了用测井曲线进行沉积学分析的基础。

沉积学研究中沉积相分析方法为测井沉积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在沉积相分析中,已发展了相的概念,成为包括沉积相、地震相和测井相的广义相,三种相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现代沉积学的功能,因此,测井沉积学可以沿用沉积学的研究成果。沉积学研究表明,现代沉积环境是有限的,古沉积岩的沉积相也是有限的、并且是可以与现代沉积过程建立联系的(均变论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相模式成为沉积学研究的指南和基础,测井相分析同样可以应用这些成果。

测井资料的地质解释和应用是测井技术系统的输出,测井数据处理成果并不是最终的地质解释,而是对经过信息还原的数据处理成果以及来源于测井与非测井两大体系信息成果进行的综合决策和分析,这样才能为解决地下地质问题提供尽可能正确的答案。因此,在测井沉积学研究中,与其它地质资料相比,测井资料具有信息量大、纵向连续、横向对比性好以及资料获取时间短和成本低等特点,测井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是测井资料中所包含的沉积学信息的提取。

测井沉积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在油区沉积学研究覆盖下,并且与其它学科和技术紧密结合的一种专门的多井测井评价技术〔2〕。

2 测井沉积学研究方法及内容

就测井资料而言,它是研究地质情况的间接资料,而沉积学是把这些资料转变为各种地质模型、模式,然后利用这些模式、模型去解释地下地质情况,

作者简介:尹寿鹏,男,1966年3月出生,博士生,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专业。收稿日期:1998-11-20;修改稿:1999-03-12。

即包括正演和反演两个方面。正演问题:要把自然界各种需要研究的地质现象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模式,这种模型、模式可分为两大类〔3〕,即数理模型和几何模型,数理模型定量描述地下地质现象,而几何模型是定性描述地质现象。反演问题:用有关的各种测井参数和曲线形态与各种不同的地质模型、模式建立关系,以便正确反映地下地质现象。反演问题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客观因素,即测井资料的准确性,同时要引进与测井沉积学有关的新测井技术;另为主观因素,即在推论和提出假设的过程中加进人的思想,这也是反演问题的关键,应综合利用人的智能分析和专家知识。

早期的测井沉积学研究侧重于常规测井资料,自80年代以来倾角测井及成像测井(主要是裸井眼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 I和井下电视CBIL)资料在沉积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了地质目标的分析精度和分辨能力。

目前,成像测井在所有的地球物理测井中具有最高的分辨率,对沉积学分析而言,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沉积特征的识别和沉积环境的解释,使研究更为直观。成像测井技术的不断改进可提供更多的地层信息,如确定构造倾角、沉积层理、古河道方向、岩相渗透屏障及孔隙类型等。

地层倾角测井数据所提供的矢量图、频率方位图和杆状图等都是对井剖面所钻地层产状的直观描述,至于其中潜在反映地层的构造、断层以及沉积现象,则需利用实际总结的反映地质现象的典型倾角模式结合地区性地质知识和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更高层次的解释与判断。

地层倾角是研究沉积特征的重要方法,它能反映岩性的均质、非均质、岩石粒度及分选性等岩石结构信息;用短对比法处理倾角资料得到的矢量图用于识别各种层理构造;用矢量方位频率图可估计古水流方向。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及沉积体系、地层倾角及倾向、断层及不整合界面、砂体性质及几何形状、古水流方向和交错层理、进积和退积层序以及沉积能量等的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测井资料沉积学分析并不能包括沉积学研究的所有内容(如颜色、古生物等),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岩相解释、沉积构造和古水流分析等。这些研究的显著特点是把测井资料的地质应用与油区沉积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三维角度对油藏进行解剖。因此,测井沉积学研究中相和沉积环境的分析是主要的研究内容,尤其是相分析更为重要。在地质学中一直使用相的概念,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新技术的发展,相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测量的数据是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时,相就被定义为测井相和地震相。

2.1 沉积相

根据沉积学原理,沉积相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从物质表现这点来看,这种相的概念可包括测井相和地震相。沉积相的表现形式包括相序图、相组图、方块结构图以及方程式等。

油区沉积相研究主要包括3个阶段,即单井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最终总结出沉积相模式。单井相分析主要是描述和分析垂直剖面,确定成层层序,对沉积过程作出推断,进而总结不同相的相序模式;井剖面对比相分析主要解释地质相的横向展布及变化规律(涉及定时、穿时及相变等问题);平面相分析是岩相古地理分析,可认识有利油气生成和储集带的地区分布。

相标志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地质特征,是沉积相分析的基础和关键。相标志包括:相体的几何形态、岩性、沉积构造、古水流、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描述和分析这些相标志是相分析及解释过程的基础,测井沉积学研究的主要途径就是分析和研究能描述各相标志的测井响应特征。

2.1.1 相体几何形态

沉积岩体的几何形态是指总体形状和大小,不涉及内部层理构造,是沉积前地形、沉积环境和沉积后地质史的函数,只有在沉积过程中形成并被保存下来的岩体其几何形状才有作为相标志的价值。

几何形状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整体到局部的研究过程,即从地震相确定区域或油田范围内各相体的大致形态和分布,然后由岩相和测井相分析结果对各相体进行详细研究,使地震相获得更加精确和综合的描述;另一种是在钻井覆盖程度和密度较高的地区进行多井剖面对比分析,由此得到相体几何形状和沉积过程的解释。在相体几何形态研究中测井资料起到了单井标定以及从点到面之间的桥梁作用,测井对地震的标定可以分析相体的空间展布。

2.1.2 岩性及岩相分析

岩性分析主要是成分和结构分析。岩性是进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从测井资料看几乎所有的测井方法都对岩性或沉积岩矿物成分有反映。由于沉积岩岩性比较复杂,往往由不同比例的矿物组成,加上

441

第5期 尹寿鹏: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

孔隙系统及流体的影响以及层厚、井眼条件的干扰,一般要使用两三种以上的岩性—孔隙度测井方法才能实现,一般用交会技术和模型方法。

在岩性的解释过程中,除曲线选择和方法使用外,还应注意诸如井径、缝洞、泥浆条件、电相重复和薄层等因素的影响,应对解释结果根据影响程度进行必要的校正。

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结构主要是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分选程度、含泥质情况及它们的纵向分布,其依据是测井物性和岩性之间有密切的响应关系。由于测井深度是时间刻度,因此,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泥量曲线能反映沉积能量和作用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可描述沉积结构。由于碎屑岩岩性比较复杂,进行结构分析时要选用不同的测井方法和分析方法才能获得岩石结构的某些资料。如弱胶结的碎屑岩中,影响测井响应的主要是组成岩石的颗粒,因此,测井资料就可研究颗粒的大小、形状、排列与分选等。对于胶结好的碎屑岩,仅在胶结物含量相同时才可以根据孔隙度的降低判别分选情况。具体讲,对于弱胶结碎屑岩,可用自然伽玛及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形状定性地估计岩石颗粒大小,用自然伽玛测井值确定岩石颗粒的直径。根据岩石中富含长石、云母等情况可确定该岩石的颗粒形状是有棱有角的。如砂岩很纯,则自然放射性十分低,孔隙度高且磨圆程度高。富含云母的砂岩,其介电常数高于正常值,这是因为电磁场垂直作用于片状组成时,这种岩石组分对于电场有很强烈的影响所致。

传统的岩性及岩相分析方法是利用孔隙度测井进行矿物成分的研究,用交会图的形式来实现。随后,又陆续使用光电吸收指数、多元回归分析及非线性理论等方法研究矿物成分。

岩相的分析历经了手工分析、模式识别、多元分析(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以及智能分析等阶段〔4~10〕。主要研究包括:利用分数维进行岩性和沉积相的划分及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分析;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马尔柯夫链方法分析沉积相;通过对泥质含量的计算及电性曲线特征分析进行相和测井相研究;利用已有测井资料进行直方图分析,然后比较已建模式和被分析对象之间的误差函数的分析技术来计算相的类型;在岩相分析中还包括模糊集合理论和多维标度分析技术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沉积微相的划分存在着模糊性,即具有多解性,用普通的集合论就很难模拟人的思维,而应用模糊集合论能较好地表示各种沉积微相的差异,即通过把测井相数值模式和未知新模式用隶属度表示,然后计算未知模式与各标准模式间的贴近度,比较其大小从而完成相的识别及划分〔11〕。

2.1.3 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是测井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测井资料而言,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宏观结构(层理)只有在纵向分辨率高和采样率高的成像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上有响应。沉积构造所造成的层理包括层理产状、形状、界面特性和界面内物质结构等内容。

2.1.4 古水流和搬运方向

根据水流层理的特征(类型、角度、形式、分布)和方向(定向程度、发散程度、与古斜坡和砂体几何形状的走向关系)与对应的测井信息来确定古水流的方向及发育情况。图像资料和高精度地层倾角资料在岩心观测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的刻度下,成为古水流分析的主要依据。

2.1.5 地球化学分析

自然伽玛能谱、岩性密度测井、激发伽玛能谱测井等测井技术可使岩石中的10余种元素成分直接测量到,使识别岩石成分和分析沉积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实验室分析和理论研究使测井岩性组成成分解释更趋合理〔12〕。

2.2 测井相

测井相分析源于50年代,是由美国S HELL—PECTEN公司的工程师在研究密西西比三角洲时提出的,主要利用自然电位曲线进行相分析。从此,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在沉积环境和相分析中得到逐步推广,并由自然电位测井扩展到其它测井〔12〕。

O.Serra(1970)首先正式提出电相(Electrofacies)的概念,定义为:确定某一部分沉积岩并区别于周围岩体的一组测井的原始或分析数据。目前这一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它起到了测井测量和沉积相分析之间的桥梁作用。测井资料是一种间接的地下地质资料,测井数据及其分析结果离地质解释之间的距离较大,有些地质信息测井反映不出来(如颜色、化石等),测井相分析需用岩相成果进行刻度才能扩大测井分析结果,还原出更多的地质信息。测井相常通过形状图(曲线形状、参数谱相图、交会图)以及由测井资料演绎出的测井相图来表示。

关于测井相分析,雍世和〔13〕曾进行过系统总结,提出了测井相分析的内容及步骤,即: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和环境校正、测井曲线的自动分层、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处理、测井曲线归一化、多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及把测井相转化为岩相。在测井相分析过程

442

地球科学进展 第14卷

中,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相标志的识别及相关测井信息的提取、分类(手工和计算机)。测井相研究是测井沉积学研究的核心,是在岩心刻度下经过沉积相与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后建立的正演模型对连续的测井资料进行沉积学解释的关键,主要任务和研究内容是建立测井相沉积学解释模板。目前,测井相研究随着测井方法和手段的发展(如高分辨率成像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已逐步向高精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岩石学(颗粒、基质和胶结物)、沉积构造(层理、层面)、局部特征分析(团块、结核、虫孔、黄铁矿等)、分层处理、薄层分析等领域的资料提取和分析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3.1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技术目前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使用向协同化、集成化、可视化、交互式、多维化方向发展〔14〕。

我国测井资料的计算机处理,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历PE机引进消化和工作站引进两个阶段。目前的水平表现为:单井处理基本达到稳定水平,已经成为各油田测井解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很多研究人员(测井和地质)也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提出了各自的单井处理软件,对各自研究地区提出了经验性的工作模式,其中岩相解释软件是比较成功的,在微机和工作站上都得到实现。单井精细解释和多井评价都处在初级研究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多井解释是油藏描述的重点和目的,从单井到多井不仅体现在量的变化,更主要的是质的飞跃,即测井解释从点扩展到面,从局部扩展到全局,只有在多井解释的基础上测井和地震才有共同的结合点,油藏描述才有基础和依据。

我国测井处理解释技术发展很快,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处理解释技术,即单井处理解释技术、多井处理解释技术、油藏描述处理解释技术和特殊处理解释技术,开发出很多处理解释软件并形成了软件包〔15〕。在单井处理解释中测井相软件是内容丰富和使用较多的软件;在多井处理解释和油藏描述中,区域关键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地层倾角处理软件、岩相识别软件、井间对比软件和沉积环境分析软件〔16〕。

从油气藏角度出发,多井处理解释以测井资料为手段,应用岩心分析刻度测井,最终获得评价油气藏储量及产量参数。目前其主要软件包括基础资料评价程序系统、测井环境校正系统、岩石物理系统、成果与检验系统和多井等值线程序系统等。

3.2 数学方法及应用

数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在测井沉积学研究中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考虑了地质特点的数学地质方法,在专家知识和智能分析下可以取得非常满意的结果。在沉积学的研究过程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包括地质统计方法、时间序列分析、人工智能方法、专家系统、分形学等。

3.2.1 人工智能分析

人工智能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边缘学科,它与原子能、空间技术一起被称为本世纪的三大科学成就。人工智能的核心是问题求解,其目标是让机器具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包括4个领域,即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逻辑(fu zzy logic)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 rithms)〔17〕。从目前的成熟程度看,按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次序增加;从推理能力看,以专家系统和模糊逻辑技术为最强;从模式识别能力看,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效果为最好。因此,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方法的不同区别对待,从另一个角度讲,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万能的,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专家技术的发展,通过动态的编程技术使计算机能正确处理缺失段、砂体延伸、曲线自动分层等一系列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研究〔18~24〕,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测井资料沉积微相解释、岩性的自动识别、曲线对比以及地层评价等。另外,由于测井数据的获取手段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把大量不同时期的记录曲线转换成数字数据,更加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曲线对比及井下地质研究。

3.2.2 分形几何学

主要是对一些非均质性、突变性、差异性和间断性事件的分析。地球发展史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非线性、非均质性的多次地质作用,地下岩石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及岩石物性的分布表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所有这些特征都适合于用分形技术进行研究。

分形学是由法国数学家Mandelbro t创立的,其重要思想是自相似性和分数维。目前,分数维思想在测井曲线对比、测井相分析、储层参数空间插值和预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9,25~26〕。

443

第5期 尹寿鹏: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

3.2.3 时间序列分析

主要利用标准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来定量分析测井曲线的周期性和垂向的分辨率问题〔24,27〕,其中测井数据的采样间隔对分析影响较大,采样间距过大或过小都不会提取出有效的地质信息,如孔隙度高的地层,其密度、中子测井应每15cm取一样,而对孔隙度低的地层每3cm取一样效果最好。

4 发展动向

目前,沉积学研究已发展成为与其它学科(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物、古生物、大地构造等)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现代沉积学以研究沉积过程为特征,提供了人们认识地质体的大量知识,按照本体论的思想,沉积学研究的目的是缩小现代沉积过程和古代沉积岩特性认识和解释之间的距离,重建古代岩石的形成环境及变化规律。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而言,在钻井数较少以及取心不连续等条件下,测井资料显示了较强的优势。

除上述经常使用的常规测井、倾角测井和主要的成像测井技术以外,对于测井沉积学研究而言,一些新的测井技术正在得到逐步的推广和应用。如阵列感应测井仪(AIT)可探测不同深度感应曲线,反映了地层层理和侵入特性等信息;自然伽玛和能谱伽玛测井可用于泥质含量和粒径分析,从而分析古代沉积环境;能谱测井(70年代出现)主要用于粘土矿物和氧化还原环境分析;地球化学测井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大洋钻探计划(ODP)中,分析火成岩和变质岩的演化及分布规律。此外,核测井的使用使测井地质应用进一步得到发展,核测井可测量大量矿物和地球化学信息,根据元素分析结果可计算矿物类型及进行成岩作用研究。尽管目前核测井应用范围还较小,但通过实验室分析等手段进行标定后,核测井的应用前途是光明的。

因此,测井沉积学研究是和测井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的测井解释需综合不同来源、不同性质及不同尺度的定量和定性的信息,特别是成像技术的出现在油藏描述领域产生了质的突破〔28〕。测井信息是地层岩石物理性质的反映,岩石物理性质控制流体性质,而流体性质又依赖于沉积物沉积后的成岩和沉积相特征,这就使测井和沉积学之间建立了联系。第五代成像测井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这种特征分析的基础,通过穿过地层的井壁成像资料的形状、平整度、粗糙度、延伸性、角度关系、电阻率差异等因素的分析,就可对地层的非均质性作出精细的解释并通过不同的测井技术实现对其认识和标定。

用测井资料进行沉积学研究是测井资料地质应用的一个新领域,它综合利用了丰富的测井信息,在沉积学领域又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丰富了沉积学的研究手段。从测井沉积学研究的背景看,单纯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沉积学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沉积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了解沉积特征与测井参数之间的关系(测井响应),同时参考野外露头测量、岩心测井和地震分析的结果,选取适应地质特点的数学方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测井沉积学才能在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发挥作用。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学,关键是方法的使用和模型的建立,同时必须根据研究地区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使这些方法和模型不断改进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Pierson S J.测井资料地质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4.

〔2〕 陆凤根.测井沉积学基础〔J〕.测井技术,1988,12(2):1~9.〔3〕 凌代模,谈德辉.测井地质学〔J〕.测井技术,1983,7(2):51~

55.

〔4〕 Busch J M.Determination of lith ology from w ell logs by s tatistical analysis〔J〕.SPE,1985,14(301).

〔5〕 Buch eb J A,Evans H B.Som e application of methods us ed in electrofacies identification〔J〕.Th e Log Analys t,1994,35(1):

14~26.

〔6〕 Dov eton J H,Prens ky S E.Review paper:Geological application of w ireline log s:a synopsis of dev elopm ents and

trends〔J〕.The Log Analys t,1992,33(3):286~303.

〔7〕 Elphick R Y.A deterministic meth od for calculating facies from wireline logs〔J〕.The Log Analys t,1996,37(2):14~

25.

〔8〕 陈钢前.河流相沉积微相与测井相研究〔J〕.测井技术,1996,20

(5):335~340.

〔9〕 潘葆芝,薛林福.分数维及其在测井地质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1992,16(3):214~221.

〔10〕 雍世和.用Bayes判别法定量识别沉积微相〔J〕.测井技术, 1995,19(1):22~27.

〔11〕 寥明光.模糊模式识别沉积相〔J〕.测井技术,1991,15(3):157~162.

〔12〕 周远田.测井地质分析的某些进展〔J〕.国外油气勘探,1991,2

(4):91~102.

〔13〕 雍世和.油藏描述研究〔J〕.测井技术,1985,9(6):53~73.〔14〕 王宏琳编译.国外油气勘探计算机应用新方向〔J〕.国外油气勘探,1996,8(4):513~522.

〔15〕 常熹.测井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油气勘探的贡献〔J〕.测井技术,1992,16(6):391~401.

444

地球科学进展 第14卷

〔16〕 陆大卫.中国石油测井技术现状〔A 〕.国际测井学术会议论文

集(西安,1994)〔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17〕 M ac Allis ter D J.Expert sys tems :A 5year pers pectiv e 〔J 〕.

S PE Computer Applications,1996,11(1):10~14.

〔18〕 侯庆功.神经网络测井解释系统〔A 〕.见:《中国海上油气地

质》编辑部 编.中国石油学会测井委员会第9届测井年会论文集〔C 〕.1996.85~90.

〔19〕 李洪奇.测井资料沉积微相人机联作解释软件〔A 〕.见:《中国

海上油气地质》编辑部 编.中国石油学会测井委员会第9届测井年会论文集〔C 〕.1996.91~93.

〔20〕 朱广生,刘瑞林编译.人工神经网络——勘探地球物理学家的

新工具〔J 〕.国外油气勘探,1993,5(2):155~173.

〔21〕 Kerzner M G .Fo rmation dip d etermination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 〔J 〕.The Log Analys t,1983,23(5):170~177.

〔22〕 Rogers S J .利用神经网络由测井数据确定岩性〔J 〕.钱志良

译.国外油气勘探,1993,5(1):76~83.

〔23〕 Startzman R A ,Kuo T B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

to w ell log correlation 〔J 〕.The Log Analys t,1987,28(2):175~183.

〔24〕 Dov eton J H .Geologic log analysis using com puter methods

〔A 〕.Th e Am erican As 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 ts ,Tusla ,Oklahoma ,US A .AAPG compu ter applications in

geology 〔C 〕.1994.

〔25〕 焦翠华.神经网络和分形几何方法在识别测井沉积微相中的

应用〔J 〕.沉积学报,1997,15(3):62~66.

〔26〕 赵改善编译.分形几何学及其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J 〕.国外

油气勘探,1991,3(3):47~56.

〔27〕 Kerfo rd S J,Georgi D T .Application of tim e-s eries analysis

to wireline logs 〔J 〕.Th e Log Analyst,1990,31(3):150~157.

〔28〕 Serra O ,

Ian Stow e ,Daniel M otet .

True in tegrated interpretation 〔A 〕.S PW LA

34th

Annual

Logging

Sym posium 〔C 〕.1993.

A SUMMARY OF SEDIMENTOLOGY FRO M WELL LOGS

Y IN Shoupeng ,W AN G Guiw en

(Department of G eoscience ,Petroleum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0,China )

Abstract :Based o n the ma terials of sedim entolog y fro m w ell logs at hom e and abroad,this paper,combined w ith th e author 's ex perience,giv es a systema tic g eneralizatio n on the new ly dev elo ped g eolo gic discipline -sedim entolog y fro m w ell log s .It includes the fundamental co ncepts ,research m ethods a nd sco pe,com puter skills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interpreta tion o f w ell lo gging ma terials.Sedimentolo gy from w ell log s takes deductiv e and inductiv e approach ,establishing the interpreta tio n m odels betw een sedimento logy and w ell log ging materials,quantifying the sedimentary cha racteristics so a s to be pro cessed and predicted easily .Hence ,adv anced mathema tical metho ds a nd com puter tech nolog y hav e play ed a v ery im po rtant ro le in the study of sedimentolog y.Fin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rends a nd dev elopments of sedimento logy from w ell log s.

Key words :Geophy sical w ell logging ;Sedim entolog y from w ell lo gs ;Co mputer technolog y ;

Mathema tical methods ;Oil and gas .

445

第5期 尹寿鹏: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

车辆系统动力学发展1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和现状 摘要: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都与汽车系统动力学相关。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车辆在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本文通过对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的介绍,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和现状做一阐述。 关键字:汽车系统动力学动力学响应发展历史 Summary: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people on the vehicle comfort,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re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se requirements are related to vehicle system dynamics.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all 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 car system discipline, it involves the scope is broad,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s of dynamic response of vehicle longitudinal motion and its subsystems, and vehicles to and dynamic content crosswise two aspects in the vertical.Based on the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is emerging discipline to do elaborate. Keywords:Dynamics of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Dynamic response Development history 0 引言 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事实上,知道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Broulhiet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在随后的20年中,车辆动力学的进展甚微。进入20世纪50年代,可谓进入了一个车辆操纵动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车辆操纵动力学线性域(即侧向加速度约小于0.3g)理论体系。随后有关行驶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完善的测量和计算手段出现后才得以实现。人们对车辆动力学理解的进程中,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因素均发挥了作用。随后的几十年,汽车制造商意识到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在汽车产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车辆动力学得以迅速发展。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建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在过去的70多年中,车辆动力学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在新车型的设计开发中,汽车制造商不仅依靠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测试经验和高超主观评价技能的工程师队伍。 传统的车辆动力学研究都是针对被动元件的设计而言,而采用主动控制来改变车辆动态性能的理念,则为车辆动力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采用“人—车—路”大闭环的概念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驾驶者,人既起着控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转子动力学

转子动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本文主要研究转子支承系统在旋转状态下的振动,平衡和稳定性,特别是在接近或超过临界转速的情况下转子的横向振动。转子是涡轮机,电动机和其他旋转机械的主要旋转部件。 200多年来,工程和科学界一直关注转子振动。w.j.m. 1869年英格兰的兰金(Rankin)和1889年法国的拉瓦尔(c.g.p.de Laval)对挠性轴的测试是研究此问题的先驱。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高速细长转子逐渐出现。由于它们通常在柔性状态下工作,因此它们的振动和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转子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①临界速度 由于制造误差,转子每个微小部分的质心与旋转轴略有偏离。当转子旋转时,由上述偏差引起的离心力将使转子产生横向振动。在某些速度(称为临界速度)下,这种振动似乎非常强烈。为了确保机器不会在工作速度范围内产生共振,临界速度应适当偏离工作速度,例如大于10%。临界速度与转子的弹性和质量分布有关。对于具有有限集总质量的离散旋转系统,临界速度的数量等于集总质量的数量;对于具有连续质量分布的弹性旋转系统,临界速

度是无限的。传递矩阵法是计算大型转子支撑系统临界转速的最常用数值方法。要点是:首先,将转子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左右两端的四个部分参数(挠度,挠度角,弯矩和剪切力)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传递来描述。该部分的矩阵。以此方式,可以获得系统的左端和右端的横截面参数之间的总传递矩阵。然后,根据边界条件和自然振动中非零解的条件,通过试错法求出各阶的临界速度,得到相应的振动模式。 ②通过临界速度的状态 通常,转子以可变速度通过临界速度,因此通过临界速度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与以临界速度旋转时的静止状态不同,有两个方面:一是振幅的最大值小于静止状态的振幅,速度越大,振幅的最大值越小。另一个是振幅的最大值不会在像静止状态那样的临界速度下出现。在不稳定状态下,频率转换干扰力作用在转子上,这使分析变得困难。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数值计算或非线性振动理论中必须使用渐近法或级数展开法。 ③动态响应

综述 齿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体系_王建军

齿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体系 * 王建军 副教授 王建军 李润方 摘要 根据对国内外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阐述齿轮 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体系。说明齿轮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围绕动态激 励、模型类型、建模和求解方法以及齿轮系统的固有特性、动态响应和动力稳定性等介绍齿轮系统动力学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讨论该理论的主要工程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关键词 齿轮系统 动力学性能 理论体系 正问题 反问题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T G132.41 1 齿轮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体系 齿轮系统动力学[1]是研究齿轮系统在传递运动和动力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的一门科学。它以齿轮系统为对象,以齿轮副啮合过程的动力学特性为核心,以提高和改善齿轮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为目的,在充分考虑系统各零部件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振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齿轮系统在传递动力和运动中振动、冲击、噪声的基本规律, 为设计制造小振动、低噪声、高可靠性、高传动性能的齿轮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齿轮系统是机器最主要的动力和运动传递装置,其力学行为和工作性能对整个机器有重要影响。因此,齿轮系统动力学近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20年来,由于相关力学的理论与实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齿轮系统动力学的深入研究。迄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齿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见图1),系统总结齿 图1齿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动载系统的计算方法?振动噪声的评价与防治?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系统参数与动态性能的关系?载荷识别与动态设计 齿轮动力学理论的应用 动态响应 (系统的输出)系统模型 (系统的力学、数学描述)动态激励(系统的输入)?稳定性指标?稳定性区域?稳定性性能?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动力稳定性?动载荷系统振动?系统参数的影响 动态响应?固有频率?固有振型?参数对固有特性的影响 固有特性?时变刚度?传递误差?齿侧间隙?支承弹性与间隙?系统阻尼 考虑因素?齿轮副纯扭模型?齿轮传动系统模型 模型类型?集中参数法 ?传递矩阵法 ?有限元法?动态子结构综合法 建模方法?时变啮合刚度?轮齿传递误差?啮入啮出冲击 内部激励?原动机的扭矩 ?负载的反作用力矩 外部激励求解方法 ?时域法 ?频域法?解析法?数值法?实验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575006),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1997—01—03 修回日期:1998—11—20 轮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的时机已经成熟。 2 齿轮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2.1 分析理论 (1)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以啮合冲击作为描述和解释齿轮动态激励、动态响应的基础,将齿轮系统简化为单自由度系统,以冲击作用下的单自由度系统的动态响应来表达齿轮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50年代以后,将齿轮系统作为弹性的机械振动系 统,以振动理论为基础,分析在啮合刚度、传递误差和啮合冲击作用下,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这一发展奠定了现代齿轮系统动力学的基础。 (2)在振动理论的框架内,齿轮系统动力学经历了由线性振动理论向非线性振动理论的发展。在线性振动理论范畴内,人们以平均啮合刚度替代时变啮合刚度,并由此计算齿轮副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利用数值积分法计算系统的动态响应,不考虑因时变啮合刚度引起的动态稳定问题,且避免研究由齿侧间隙引起的非线性以及多对齿轮副、齿轮副 ? 55?齿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体系——王建军 李润方

管理学研究方法整理

1、研究方法之哲学信仰 进化知识论(重要知识点) 以波普尔(Karl R.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进化认识论为代表。他主张科学方法应当是以理性批判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科学家先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假说和猜想,再依据事实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在检验过程中不断修正原有的假设和猜想。其进化认识论如下图(波普尔的四段图示)所示: ?科学哲学的转向 在科学理论的场合,问题的产生通常是出自于下列三种不同情景:(1)理论与观察或实验的结果不一致;(2)理论系统内不发生相互矛盾的现象;(3)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冲突。 ?进化论与逻辑实证论的区别 知识论方面,进化认识论不像逻辑实证论那样,采用“逻辑图像论”只以精确地描绘世界图像为满足,而主张要建构理论来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 本体论方面,进化认识论认为:科学家为了解释事实或现象,在建构理论时必须提出各种形而上的概念,这种形而上的假设建构,不是一种虚构,而是一种“实在”。 方法论方面,正因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建构出来的,而不是“描绘世界的图像”,因此进化认识论在方法论方面主张“证伪论”,认为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在于“证实”命题,而是在于“证伪”理论中的命题,他们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哲学——总结 ? 1. 实证主义:极端经验论(实证) ? 2. 逻辑实证论:极端经验论(实证)、逻辑图像论(反对形而上) ? 3. 后实证主义(进化认识论):理论建构(形而上)、实证(非极端经验论)、可证伪性

? A Simplifi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Types of Research ? ?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 ?二、科学研究过程 ?检验假设的研究(演绎法)遵循图1右半部分的流程。?建立理论的研究(归纳法)遵循图1左半部分的流程。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高建、佟德志 2009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批政治学理论的重大立项取得进展,并逐渐形成系列成果,这包括公开发表的系列论文,也包括专著、教材、译著等多种成果。限于篇幅,仅选其中部分相对集中的主题做以研究综述。 一、政府管理研究 政府管理研究是我国政治学界研究中极为重要,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主题,一直是我市政治学、行政学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政府改革、政府过程、公务员比例、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我市学者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了政府30年来的机构改革,提出应努力通过适当拉大改革周期、重新确定机构改革目标、加强政府职能分类分层次指导等途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发展。 在《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一文中,张彬、朱光磊从比较的视角和技术的层面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府过程的利益综合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利益综合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渠道输入、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统合过程,这一过程对中国政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在《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认为,中国目前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接近1%的水平上,基本符合公务员规模配置的一般规律,中国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公务员的总量,而是其内部存在着的某些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② 在《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一文中,杨龙、彭彦强从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间让渡的行政管辖权主要涉及关于经济要素在辖区间流动的行政管辖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的行政管辖权、跨界公共问题治理和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权。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对于合作收益的讨价还价,最终都要通过地方政府间行政管辖权让渡达成共识,并通过形成文本的方式将利益分配方案固定下来。③ 在《论管理性政府形态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演化》一文中,仲崇盛将管理性政府形态可以区分为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三种基本类型,与此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分别为统治行政模式与专制统治理论、公共行政模式与公共行政理论、治理行政模式与治理理论。这三种管理性政府形态、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类型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各自的内涵和时代特 ①张彬、朱光磊:《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②朱光磊、李利平:《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9期。 ③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多体系统动力学综述

1. 绝对节点坐标法 传统有限元方法建立的单元为非等参数单元,其使用节点处的位移梯度来描述物体的无限小的转动,但在物体发生大变形时,节点处的位移梯度已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转动变形,从而极大影响到计算的精度。 Shabana [1]提出了绝对节点坐标法(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 ANCF ),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有限元和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该方法将物体的单元节点坐标定义在全局坐标系下,使用节点处的斜率(slope)矢量作为节点坐标而不是节点处的无限小转动[2],不需要另外计算刚体位移与柔性变形之间的耦合,能较精确地计算大变形的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其最终推导出的多体系统的微分代数方程组(DAEs )中,质量矩阵是一个常数矩阵,但刚度矩阵将是一个非线性的时间函数。 1.1梁单元的绝对节点坐标法 Shabana 首先推导出一维梁单元的绝对节点坐标法模型[1][3]。在这种模型中,梁单元用中性轴来简化,如图1所示,其上面任意一点P 在全局坐标系下的坐标表达为: 23101232320123r =Se r a a x a x a x r b b x b x b x ??+++??==????+++???? 图1 其中,x 为沿轴线的单元局部坐标,[]0,x l ∈,l 为梁单元初始长度;S 为单元形函数;e 为含有8个单元节点坐标的广义坐标矢量。 123456781102205162e []|,|,|,|, T x x x l x l e e e e e e e e e r e r e r e r ========= 1 2 1 2 304078,,,x x x l x l r r r r e e e e x x x x ====????====????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

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姓名: 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四、理论联系实际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和方法,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况规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政治学原理不是对政治的简单描述,不是对于具体政治形势的简单陈述,不是对于千差万别的现实政治现象的个别分析,《政治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政治分析原理。

论黄山电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政治与政治学以及历史与现状 政治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是人类社会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当今政治学的研究已经综合科学的因素形成了一个非常有体系的学科,总结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加量,公民权力为: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划分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力的意义,界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定义。 3、国家与政府 国家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概念本质和内容,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机构。政府主要介绍了政府的含义和特征,政府权力结构的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和基本内容,对国家和政府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解。 4、政党与社团 政党政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社团作为公民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阐述了社团的性质和类型,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发挥作用。 5、政治秩序治理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6、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介绍了作为政治参与两大支持的政治选举与社会监督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方式,指出政治选举是要为解决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矛盾状况提供一种基本途径,而社会监督则是试图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角度为公共权力的正当行驶提供某种不可取代的保障,说明了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政治监督的重要作用。 7、民主与民主化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化民主宪政的过程。 8、政治文化与意识形式 政治文化被认为是政治体系的精神方面,政治意识形式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动力系统综述

Xxxxxx U N I V E R S I T Y 《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实践报告 所属学院:理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数学 姓名: 学号:xxxxxxxxxxx 实践课题:动力系统综述 实践成绩: 任课教师:

动力系统综述 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扩充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力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力学、生态等各大领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动力系统是随时间而演变的系统。 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扩充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力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力学、生态等各大领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动力系统是随时间而演变的系统。对于含参数的系统,当参数变化并经过某些临界值时,系统的定性性态,如平衡点或周期运动的数目和稳定性等会发生突然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分叉[2]。 分叉理论主要研究当参数在分叉值附近变化时,系统轨线的拓扑结构或定性性态将如何变化。近几十年来,动力系统的分叉理论被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且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研究领域中,分叉问题的研究己成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动力系统简介 动力系统的研究起源于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假设空间R n 的一个质点M 在时刻t 的坐标为),,,(21n x x x x =并且己知质点M 此时的运动速度为))(,),(),(()(21x v x v x v x v n =,并且只与坐标x 有关.那么质点M 的运动方程为: )(x v dt dx = (1) 这个方程是一个自治的微分方程.更进一步如果方程(1)满足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和唯一性定理的条件,那么对任何的初值条件00)(x t x =,则方程存在唯一解),,()(00x t t t =?。 我们称x 取值的空间n ?为相空间,而称((t , x )的取值空间“n ???”为增广相空间.按照微分方程的几何意义,方程(1)定义了增广相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场.解的几何意义为增广相空间中经过点),(00x t 的唯一的积分曲线[1]. 2 动力系统在力学中的应用 稳定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对系统运动稳定性分析是系统与控制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实际的系统必须是稳定的,不稳定的系统是不能付诸于工程实施的。 设系统的向量状态方程为: 0,)(),,(00≥==t x t x t x f x (2.1) 式中:x 为n 维状态向量;),(??f 为n 维向量函数。

系统动力学模型

1.1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综述 海洋可持续发展包括三层含义,即海洋经济的持续性、海洋生态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运用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海域承载力理论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从我国的海洋产业入手,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从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海洋管理和海洋开发技术等方面总结我国海洋开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国外学者对海洋资源的发展和研究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模型,认为技术在海洋资源发展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则以具体省份为例研究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对辽宁省所拥有的海洋资源进行概述后,分析了辽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开展海域资源价值折损评估,采用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利用我国重要海洋产业数据,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并从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及管理等角度总结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学者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研究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 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 到20 世纪70 年代初系统动力学被用来解决很多领域的问题,成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系统动力学到20 世纪70 年代初所取得的成就使人们相信它是研究和处理诸如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相互连带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工具。基于市场均衡论和信用风险理论,完善运用于分析代际消费计划的系统动力学机制模型,并提出可替换选择。国内学者将系统动力学运用于研究资源与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一)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某些国家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城市人口剧增、失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些问题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因素众多,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各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而且往往存在矛盾的关系,例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 许多问题如投资效果、环境污染、信息传递等有较长的延迟,因此处理问题必须从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角度出发。许多问题中既存在如经济量那样的定量的东西,又存在如价值观念等偏于定性的东西。这就给问题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方法来处理;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使得新的方法有了产生的可能。于是系统动力学便应运而生。 (二)J.W.Forrester等教授在系统动力学的主要成果: 1958年发表著名论文《工业动力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次介绍工业动力学的概念与方法。 1961年出版《工业动力学》(Industrial Dynamics)一书,该书代表了系统动力学的早期成果。 1968年出版《系统原理》(Principles of Systems)一书,论述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969年出版《城市动力学》(Urban Dynamics),研究波士顿市的各种问题。 1971年进一步把研究对象扩大到世界范围,出版《世界动力学》(World Dynamics)一书,提出了“世界模型II”。 1972年他的学生梅多斯教授等出版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世界模型III”。这个由罗马俱乐部主持的世界模型的研究报告已被翻译成34种语言,在世界上发行了600多万册。两个世界模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1972年Forrester领导MIT小组,在政府与企业的资助下花费10年的时间完成国家模型的研究,该模型揭示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长波的内在机制,成功解释了美国7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实际利率同时增长的经济问题。(经济长波通常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时间为5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 (三)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系统动力学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SD这种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初名也就叫工业动力学。这阶段主要是以福雷斯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工业动力学》作为奠基之作,之后他又讲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和原理,系统产生动态行为的基本原理。后来,以福雷斯特教授对城市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模型。 2、系统动力学发展成熟—20世纪70-80年代 这阶段主要的标准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与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成功。这两个模型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长波问题,因此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确立了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3、系统动力学广泛运用与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这一阶段,S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系统动力学正加强与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与分叉、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统计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类属结构研究、专家系统等方面的联系。许多学者纷纷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生物、医学、工业、城市等广泛的领域。 (四)国内系统动力学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系统动力学引入我国,其中杨通谊,王其藩,许庆瑞,陶在朴,胡玉奎等专家学者是先驱和积极倡导者。二十多年来,系统动力学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取得飞跃发展。我国成立国内系统动力学学会,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主持了多次国际系统动力学大会和有关会议。 目前我国SD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企业管理、产业研究、科技管理、生态环保、海洋经济等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新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系统动力学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包含着系统论的思想。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行为前提条件而展开研究的。它认为存在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之间有系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该系统的结构,而正是这个结构成为系统行为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内容提要 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该课程做了综述。首先,概述了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政治学共分为十章内容。其次,分析了“政治参与和监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人事监督,是贯彻实施《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奉公意识的有效手段,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最后,谈了学习该课程的体会和收获。通过对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这门课程对加强自己的理论基础有很大作用,同时又提高了我自身的素质和觉悟。

对《政治学原理》的课程综述 政治学是一门任何专业、任何职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它对任何人和事物都有普遍意义,因此对我和我所学专业都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一、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介绍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行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政治学原理的抽象性和一般性,使得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政治学共分为十章,其主要内容有: 1、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在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使人类对政治的认识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2、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形成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大家理论。西方也有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的“古典政治学时代”。 3、公民权力与公民权利: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划分的基本依据。认识政治权力和权利的基本内容、性质特征、作用方式和保障机制,有利于正确的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实践,正确行使政治权力,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稳定健康发展。

车辆动力学 综述

车辆动力学综述 人们常说控制一辆高速机动车的主要作用力产生于四块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区域——车轮与地面的接触区。这种说法恰如其分。对充气(橡胶)轮胎在路面生所产生的力和力矩的认识。是了解公路车辆动力学的关键。广义上,车辆动力学包括了各种运输工具——轮船、飞机、有轨车辆、还有橡胶轮胎车辆。各种类型运输工具的动力学所包含的原理,各不相同并且十分广泛。 车辆动力学主要分为车辆系统动力学和车辆行驶动力学。 因为车辆性能——在加速、制动、转向和行驶过程中运动的表现——是施加在车辆上的力的响应。,所以多是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必须涉及两个问题:怎样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力。在车辆上影响性能的主要作用力是地面对轮胎产生的反作用力。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轮胎特性,这些特性有轮胎在各种不同工况下产生的力和力矩所表征。研究轮胎性能。而不彻底了解其在车辆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够的:反之亦然。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提高车辆的平顺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主要将动力学原理用于车辆行驶系统的控制以及优化控制,包括轮胎、转向、悬架以及电控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得到更优的力学特性。 1、悬架 传统的被动悬架具有固定的悬架刚度和阻尼系数,设计的出发点是在满足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进行折中。被动悬架在设计和工艺上得到不断改善,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目标,但无法解决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主动悬架的概念,这种悬架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弹簧刚度和减振阻尼器。汽车悬架可分为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主动悬架根据控制方式,可分为半主动悬架、慢主动悬架和全主动悬架。目前,主动悬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策略和执行器的研发两个方面。图1所示为上述各种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K代表悬架弹性元件刚度,代表轮胎等效刚度,C。代表减振器阻尼,代表主动装置,代表非悬挂质量,代表悬挂质量。 (a)被动悬架(b)阻尼可测试半主动悬架(c)刚度可调式半主动悬架

国内外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

综述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摘要: 回顾了系统动力学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特别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系统动力学在宏观领域、项目管理领域、学习型组织领域、物流与供应链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在基于主体的建模,心智模型、制订动态决策与学习,组织和社会的进化等理论领域和模拟软件等技术领域系统动力学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明确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研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系统动力学研究趋势。为促进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系统动力学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讨论了未来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方向。 首先评述了系统动力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情况; 然后从预测、管理、优化与控制3个方面对国内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着重从装备规模优化与控制、装备保障过程控制、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与控制、作战效能分析与评估、作战行动指挥模拟等方面,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我国军事、武器和战略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 最后指出分析装备价格及其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是未来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方向,探讨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寿命周期费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研究体系、研究综述、应用现状

引言 系统动力学自创立以来,其理论、方法和工具不断完善,应用方向日益扩展,在处理工业、经济、生态、环境、能源、管理、农业、军事等诸多人类社会复杂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复杂性、动态性、多变性等问题的逐步加剧,更加需要像系统动力学这样的方法,综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并与经济学交叉,使人们清晰认识和深入处理产生于现代社会的非线性和时变现象,作出长期的、动态的、战略性的分析与研究[1]。这为系统动力学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深入研究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为此,本文从系统动力学应用研究现状入手,通过总结和分析当前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情况,探寻系统动力学未来的应用前景和方向,希望能促进系统动力学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一、国内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系统动力学引入我国。1986年国内成立系统动力学学会筹委会,1990年正式成立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1993 年正式成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30多年时间里,系统动力学经过杨通谊先生、王其藩教授、许庆瑞教授和胡玉奎、陶在朴、贾仁安等一代代专家学者的积极倡导和潜心研究,取得了飞跃发展。 至今,国内系统动力学应用领域几乎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其中,水土资源、农林、生态领域,宏观、区域经济、可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 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 (一)政治信任的涵义 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政治信任包括公民间的人际信任,即社会信任(宋少鹏、麻宝斌, 2008)。但是奥弗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对信任政府与信任他人进行类比(沃伦, 2006)。奥弗将大众/精英和水平/垂直的二分法结合在一起,得到信任四个维度的内涵: (1)公民彼此间的信任,这在社会资本研究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阐述; (2)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这是政府信任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3)政治精英对其他社会精英的信任;(4)政治精英对公民的信任(Yang, 2005)。其中,第二个维度的信任即本文所提到的政治信任的涵义,即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但是政治精英只是政治系统中的一种。 卢曼(2005: 73)所言,政治信任是在两个不同的普泛化层面上被要求和给出的。一方面,公民珍爱他们对将要决定下来的事的期待;另一方面,公民留在该国家,指望能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这就已经表明对政治系统的信任。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文献肯定了政治信任或是不信任这种态度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信任被看成是和不信任相反的,就像是一盏灯,或者是亮的,或者是不亮的一样。”(Tucker, 2004: 53)由此导致了公民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被纳入到一种二元的分析框架中。但有趣的是,哈丁直接指出了这个议题的荒谬性:“有关当代社会公民应该信任政府(如果公民不信任政府的话,那么要么公民要么政府中的一方就是有问题的)的看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它同传统自由主义截然相反”(沃伦, 2004:

齿轮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

1.2.1 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 从齿轮动力学的研究发展来看,先后进行了基于解析方法的非线性齿轮动力学研究、基于数值方法的齿轮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基于实验方法的齿轮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和考虑齿面摩擦及齿轮故障的齿轮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其中,解析方法包括谐波平衡法、分段技术法和增量谐波平衡法等;数值方法则不胜枚举,包括Ritz法、Parametric Continuation Technique方法等。[1]齿轮系统间隙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起始于1967年K.Nakamura的研究。[2]在1987年,H. Nevzat ?zgüven等人对齿轮系统动力学的数学建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他分别从简化的动力学因子模型、轮齿柔性模型、齿轮动力学模型、扭转振动模型等几个方面分类,详细总述了齿轮动力学的发展进程。[3]1990年,A. Kaharman等人分析了一对含间隙直齿轮副的非线性动态特性,考虑了啮合刚度、齿侧间隙和静态传递误差等内部激励的影响,考察了啮合刚度与齿侧间隙对动力学的共同影响。[4] 1997年,Kaharaman和Blankenship对具有时变啮合刚度、齿侧间隙和外部激励的齿轮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时域图、频域图、相位图和彭家莱曲线等揭示了齿轮系统的各种非线性现象。[5]同年,M. Amabili和A. Rivola研究了低重合度单自由度的直齿轮系统的稳态响应及其系统的稳定性。 [6]2004年,A. Al-shyyab等人用集中质量参数法建立了含齿侧间隙的直齿齿轮副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谐波平衡阀求解了方程组的稳态响应,并研究了啮合刚度、啮合阻尼、静态力矩和啮合频率对齿轮系统振动的影响。[7]2008年,Lassaad Walha等人建立了两级齿轮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考虑了时变刚度、齿侧间隙和轴承刚度对动力学的影响。对非线性系统分段线性化并用Newmark迭代法进行求解,研究了齿轮脱啮造成的齿轮运动的不连续性。[8]2010年,T. Osman 和Ph. Velex在齿轮轻微磨损的情况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齿轮磨损的非对称性。[9]2011年,Marcello Faggioni等人通过分析直齿轮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其响应,建立了以齿轮振动幅值的目标函数,利用Random–Simplex优化算法优化了齿廓形状。[10]2013年,Omar D. Mohammed等人对时变啮合刚度的齿轮系统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对于裂纹过长所带来的有限元误差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时变啮合刚度模型。通过时域方面的故障诊断数据和FEM结果对比,证明了新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长裂纹问题。[11] 国内研究齿轮系统动力学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1年,李润芳等人建立了具有误差激励和时变刚度激励的齿轮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利用有限元法求得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和啮合冲击力,研究了齿轮系统在激励作用下的动态响应。 [12]2006年,杨绍普等人研究了考虑时变刚度、齿轮侧隙、啮合阻尼和静态传递误差影响下的直齿轮副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利用增量谐波平衡法对系统方程进行了求解,研究了系统的分岔特性以及阻尼比和外激励大小对系统幅频曲线的影响。[13]2010年,刘国华等人建立了考虑齿轮轴的弹性、齿侧间隙、油膜挤压刚度和时变啮合刚度等因素的多体弹性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齿廓修形和轴的扭转刚度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14] 2013年,王晓笋,巫世晶等人建立了含有非线性齿侧间隙、内部误差激励和含磨损故障的时变啮合刚度的三自由度齿轮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方程。采用变步长Gill积分、GRAM—SCHMIDT方法,得到了系统对应的分岔图和李雅普诺夫指数谱,研究发现了系统内部丰富的非线性现象,而系统进入混沌运动的途径也是多样的。[1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