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古诗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古诗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古诗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古诗《示儿》教学片段赏析悲,从何而来——《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有专家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而我们小学语文的体验性学习,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古诗《示儿》是浙教版十一册《古诗四首》中的一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沿袭一贯的古诗教学手法: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察心情。整首诗,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片段一][

页 1 第

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的诗句内容,并初步感受了诗中的“悲”后,我选取了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的眼前又时常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注释]

1.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

2. 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 3.遗民:沦陷区的人民

4.胡尘:胡人骑马时扬起的灰尘,比喻金兵占领的领土2、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师:哪里让你有如此的感受,你读读;还有吗?

生2:我的眼前是那些居无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着要吃的,而我们的大人也没有吃的好给。冷不防,胡人的鞭子页2 第

狠狠地落在了妇女的身上,随即穿来凄凉的哭声……

生3: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

师:真是血淋淋的场面啊。你是从哪句诗浮现这样的画面?读读

师: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的军队来解救。还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一盼,盼了几年啊?

生A:一年

生B:两年,十年? 师:整整六十五年啊,同学们,六十五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受多少折磨啊!读——遗民泪尽胡尘

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苦痛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血泪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悲伤师:看到百姓受到这样的折磨,陆游还仅仅

是悲伤吗?

生:悲痛

页 3 第

师:是啊,陆游这时的心情那是悲痛啊。读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不光是为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

而悲哀,还有为这些百姓而悲痛,谁来读读这句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片段二

师过渡: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当他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片段时,他的“悲”,又该怎么去理解呢?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2、师:这时的陆游是悲哀吗?是悲痛吗?是什么了? 生:高兴

师引导: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页 4 第

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身上。

师:那么你再读读这诗,你所看到的王师在做什么?想到

这个的陆游心情还是高兴吗?

(学生连忙摇头)小手再次举高生:这时的陆游很悲愤师:你从那看出来陆游一想到王师,一想到南宋的权贵们会悲愤?

生:因为当时的大臣们,朝廷权贵们在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停息过; 师:还有吗?还有别的补充吗?

生:他们一直在饮酒作乐,喝得嘴熏熏的,连自己的都城都要分不清了

师:你又是从哪看出来?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师适当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

师:是啊,就知道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这你此时有什么感受?

页 5 第

生:真让人感到愤怒,连百姓们的苦他们都不顾……师:那你来质问他们一番,[请生读]

谁也想来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指名读师:面对这些成天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这些苟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3、师: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啊,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读好前两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1名读评价: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陆游的愤怒了吗? 再指1名读,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齐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分析]

以上两个片段是我对诗中一个“悲”字的拓展,借用了浙教版十二册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页 6 第

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因为这几首诗同属一个背景,一首描写望眼欲穿的沦陷百姓,一首则描写花天酒地的南宋权贵。两首诗的内容做《示儿》的情感铺垫,再合适不过。有了这样的诗境,去体察诗人的心情,对于那一个“悲”字,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悲哀”“遗憾”之余,还能体会到的是诗人的“悲痛”、“悲愤”,这一“悲”字,显得愈发的丰满。

[片段三] 1、师: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2、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3、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4、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哀,是悲痛,是悲愤,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5、师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时的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王师的身上,这都是源于他的那颗拳拳的爱国心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页 7 第

师:王师北定中原日,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一天?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再或许更长的时间。不管多少年,我们的陆游,我们的爱国诗人会在地下一直等着这喜讯。——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一名学生读

评价:这是陆游最后的希望啊!他一再叮嘱儿子,一再叮嘱!你来读!

再指一名读评价:读出了陆游当时的那份急切!我们一起来

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强调了在古诗词教学中应重点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而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定能给学生的体验以有效的帮助。 一、抓诗眼,赏名句 一篇文质兼美传诵千古的古典诗词作品,饱含了作者的丰富感情和想象,凝练含蓄的语言一定浓缩了作者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全部精华。所以就诗词语言本身而言,就有发掘不尽的矿藏。诗词的鉴赏首先从“抓诗眼,赏名句”入手,揭开诗词字面中包涵的艺术神韵。 1.抓诗眼。诗词中的诗眼,主要表现在思想感情上,指那些能明确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精神、内涵的中心词或主旨句。诗词是作者情绪高度浓缩的产物,丰富的感情一定会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鉴赏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这就仿佛找到了打开作者诗词内涵的钥匙。如:“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秋风萧瑟”中的“萧瑟”等词语就明确的表露出作者的情绪所托,能表现出作品主旨之所在。抓住了这些就自然抓住了作者的思想脉络。

2.赏名句。更多的表现在艺术形式上,那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最精炼最传神最富有生机的绝唱,那是作者语言魅力的最佳张扬,“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它们的细致品味咀嚼才能领悟到古诗词艺术神韵的真谛。 二、依分类,析内涵 古诗词根据题材的不同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因其主题的不同其鉴赏自然有不同的表现,只要有心就有别样的体悟。 1.写景咏物诗:内容上往往以某景象或物象为媒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来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品格等。如:梅之于陆游;菊之于陶渊明;明月之于李白;山水田园之于谢陶、王孟。或诗境隽永优美;或风格恬静淡雅;或语言清丽洗练。 2.送别诗:设酒饯行、折柳相送,既有哀婉的离愁别恨又有温馨的安慰劝勉。送别类诗词更是中国古代诗词一道魅力独特的风景线。感情色彩上有两种表现:深情的依恋与不舍多表现为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真诚的劝慰与祝愿多表现为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内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边地奇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打油歪诗,流毒之深,《最后一课》,《文化苦旅》他山之石,忧愁伤感,吐故纳新,历久弥坚认识偏差,背叛历史意味背叛,根深好正,方能叶茂,现实呼唤,复兴要求,弘扬传统文化,读好学好古诗文。 年临知天命,从教近三十载,耳闻目睹教坛轶事多多。从中稍有心得,并以此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曾记得有学生题打油诗道:“我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文,不学古诗文,照当大官人。”其对古诗文的戏谑之心轻狂之态毕露无遗。当时不仅喷饭这群小子年少无知,而且更感叹我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流毒之深。 曾教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的那些话,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譬如: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准;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钥匙。这些虽为他山之石,但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爱,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中看到了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在《文化苦旅》中,以沉重的心写到那些漂泊到南洋的中国人的第三代便有不少渐

渐不知华语为何物,姓氏为何物。正如余先生评点说此时他们的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成了一个个斩断根源的“抽象人”。一说起这些不免让我们有点闹心,忧心甚至痛心,但是我们大可以不必太忧愁,太伤感,太伤心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根的民族,我国的文明载体,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风风雨雨几千年,不但没有消亡,永远不会消亡,而且能够兼容并蕴,吐故纳新,从而历久弥坚,显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正本清源,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自觉性,自信心呢?对此,我有以下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其一,一些“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粗浅的认为现代人就可以不学古诗文了,就可以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正如列宁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难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可以做一个数典忘祖的人吗?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无疑根深根正根好才能叶茂。我们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瞩目更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且不要说世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部编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cāng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 sǒng 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古诗词比较鉴赏教学初探

古诗词比较鉴赏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2-06-18T10:53:02.5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8月总第107期供稿作者:张立风 [导读] 比较鉴赏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将其有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张立风甘肃省武威市第八中学733000 比较鉴赏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将其有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新课标对古诗文的要求为:“能鉴赏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从这一要求来看,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鉴赏古诗词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培养学生古诗词比较鉴赏的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同一题材不同主旨之比较 通过对同一题材、不同主旨的诗词比较鉴赏,可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 学习《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后,我给学生补充了有关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诗词,要求比较鉴赏。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的《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几首诗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项羽的评价,要求学生结合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比较鉴赏。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及老师的点拨,得出的结论是:杜诗在惋惜项羽英雄事业不成的同时,讽刺了项羽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又蕴含了“败不馁”的道理;王诗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视角理性分析,他认为项羽的败势已定,即使江东的子弟还在,他们也不一定愿意为项羽卖命,战争劳命伤财;李诗是借项羽不肯南渡的史实,讽刺了怯弱、只顾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毛诗是借项羽的典故告诫人们不要沽名钓誉,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表达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 这几篇作品观点不一,风格迥异,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调动学生兴趣,拓宽分析问题的思路,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二、同一题材不同写法之比较 很多古诗词虽都是同一题材的,但是不同的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不一样;即使采用的是同一表现手法,也会有不一样的表达效果。进行这样的比较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愁”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呈现着不同的美。我找出了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让他们进行比较赏析。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该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愁之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这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愁之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无法言说的愁;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和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移情于景,以流水衬愁。 同样是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却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前者主要是选用了“一江春水”这一意象,写出了“愁”和“水”绵延不断、汪洋恣肆、澎湃汹涌的特点,更写出了愁之多之长;后者选用了“烟草、飞絮、梅子黄时雨”等意象写出了愁绪之无所不在、捉摸不定、无法言说的特点,写出了愁之多之广。前者是亡国之愁,后者是闲愁,表达效果大不一样。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逐步学会了在古诗词鉴赏的时候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大胆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方法,用图画再现诗词内容,图文结合,融会贯通,品味诗词的美,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手法,对写作更是大有裨益的。 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比较 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作者,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包含的情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提供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比较鉴赏。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读出的是他旷达的情怀;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们读出的是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读李清照南渡前期的作品《一剪梅》,我们读出的是甜蜜愉悦;读南渡之后的作品《声声慢》,我们读出的是深深的愁绪。读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兵车行》,我们读出的是忧国忧民;读安史之乱后的作品《旅夜抒怀》,我们读出的是飘零孤独。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鉴赏训练,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视野变得开阔,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课堂变大、变新、变活了。师生在比较鉴赏中尽情地吮吸着来自古诗词的韵味美。 以上只是笔者在古诗词比较鉴赏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当然,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比较鉴赏的范围、角度和方法等也应变化。只要做到因题而异,多方鉴赏,就能引领学生徜徉在充满迷人色彩的诗词园地,沐浴古典诗词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馥郁芳香。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昌市第一小学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 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 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 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 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 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 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一、机械 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 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 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 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 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 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教案(优选.)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 【教学目标】 1.探讨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2.熟悉常考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句赏析是热点考题,名句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 二、近几年中考题: (一)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3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2分)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2分) 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两题。(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小学六年级语文《示儿》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示儿》教案学生视角: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三、[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审美情趣。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由此可见古诗词对提升个人品味、气质方面亦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古诗词教学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浓、主体意识不强、教师教学重应试不重感悟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偏重知识化,忽视趣味性和赏析感受 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状况等文学常识上,对于诗歌本身的赏析却没有过多关注,轻视了学生对古诗词作品感悟的重要性。教师将讲课的重点放在古诗词的翻译上,虽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把握诗词的大致背景,但是诗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拆分理解会将诗词的美分离开来,这和孔子所说的“微言大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缺乏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条化严重 在目前的诗词教学中,教条主义严重。教师为考试而教,并不是为赏析而教,这从近些年的语文试卷中可窥知一二。大量的

语文试卷涉及的题目单一,偏重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检查,这使得教师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带领学生赏析、品鉴诗词。这种缺少人文熏陶的诗词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丧失,也难以获得很高的文学积淀。 (三)重背诵,轻朗诵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注重古诗词句意的讲解和背诵。上课时教师忙着为学生拆分讲解,逐句分析;课下学生忙于背诵记忆,真正的朗读、吟诵,体味式教学却往往被师生忽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可以入境入情,才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独特意蕴,获得自己的体味和形成独到的见解。朗诵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古诗词教学对策研究 (一)趣味性引入,创境体验 趣味性引入就如电影的预告片一般,提前扣住人的心弦。古诗词教学导入语是否精彩,导入方式是否得当对课堂展开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古诗词与我们所处的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和共鸣,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在课前先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可利用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笔者在上课开始前先播放一段离家之人远在异乡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的心情和感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背景诗眼意象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

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语文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教学准备: 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复习古诗节奏。(2 2 3) 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师: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 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元”,本来;“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思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倍受后人称赞的《观沧海》吧! 二、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弄懂字义。 2.选择其中两句写景诗句想象其描绘的画面。 四、感悟诗人开阔的胸怀 1.曹操的诗风一贯是豪气开阔的,这种豪气在《观沧海》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吞吐日月、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其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可见一斑。 2.以写作背景来佐证这份豪情与大气。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五、拓展延伸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的风格。《观沧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也体现了曹诗的“慷慨悲壮”之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戴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借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高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此寄,这首诗篇。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诗人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这两句抒情。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毕业论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 究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小4号宋体)........................................................ I ABSTRACT .................................................................. II 插图和附表清单. (Ⅲ) 目次 1 (第1章)引言(绪论) (1) 1.1(第1章第1节)题名 (3) 2 (第2章)题名 (5) 2.1(第2章第1节)题名 (7) 2.2(第2章第2节)题名 (10) ………… 5 (第5章)结论 (71) 参考文献 (93) 附录 (96) 致谢 (98)

附件4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编排格式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编排格式 1 (章的标题----三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1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2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1.2.1 (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1)(四级标题——小四号楷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2.2(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2 (章的标题----三号黑体)) 2.1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2.1.1 (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下同) …………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XX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XX年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

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说课稿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说课稿 25团中学刘艾丽 九年级的语文新课程在年前已经全部结束,年后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而在复习阶段中,古诗词的复习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这次讲课我安排了《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一块呢?其一是为了近期目标,即保证学生的中考。在近些年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一直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而且多为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课外诗词,并且难度也越来越大,题型也越来越完善,因此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备考的一个亮点。然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发现古诗词鉴赏,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他们甚至连其中一些常见的说法都不甚明了,更不用说去体会和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哲理了,针对于此,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专题复习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了;其二可以说是一个长远目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积淀了几千年的诗歌文化正是千万朵奇葩异卉中最为灿烂夺目的一朵,因此,我非常的希望,通过我们教师的引导,能够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去传诵、欣赏古诗词。自豪一点说,也算是为我们的古典文化传播尽一点绵薄之力了。 下面我就先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以具体说明,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一、内容安排 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是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和《2012年新疆语文中考说明》为指导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012年新疆语文中考说明》也要求学生能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总结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古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一般一首诗设置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以考查浅易的古代诗词为主,其考查内容概括起来无非是赏“情感”、赏“技巧”、赏“妙语”三个方面,只要我们教会学生这三方面的技巧,古诗词鉴赏这块“大骨头”啃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此,下面我从学生情况方面作以简要分析。 我长期担任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于学生的接触中让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古诗词方面所能做到的仅仅是背诵与默写,而对于赏析类题目很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地解答。因此不管是从近期目标还是长远目标而言,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复习阶段针对这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如同为学生雪中送炭。 三、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国有句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不管是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