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稿

原稿

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

摘要

伴随着中国持续性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深入世界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实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模式是中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一种能够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人口协调发展的举措。

以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研究对象,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GAP管理理论、生态农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参考各类测度实验区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选取18项评价指标构成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2010—2014年的指标变量为观察值。为了让评价结果准确全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主和以层次分析法为补充对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

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均显示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从2010—2014长塘镇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各子系统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主成分分析法中综合得分从–17.18到16.85,增长了1.98倍。层次分析法中,长塘镇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从2010年的0.1208上升到2014年的0.7088,增长了4.86倍。表明了长塘镇近五年来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进。发展协调度方面,长塘镇发展总体上保持较高协调度,但随着各系统的发展速度快慢的不一致,发展协调性出现波动,具有不稳定性。

根据对评价情况的分析,针对长塘镇的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要求,在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应用GAP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等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长塘镇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 Tang town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a

series of import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highlighted increasing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ed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experimental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i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situation to explore out a wa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 friendly environ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model.

Take ChangTa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Area of Nanning Qingxiu District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circulation economic theory, GAP management theory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In reference to all kinds of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area development level index system, selecting 18 indexes constitute ChangTang town experimental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ake the indicator variable 2010 - 2014 for the observation。In order to mak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supplemen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ng Tang Zhen experimentation area.Two methods of evaluation results are display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showed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own is in a growing trend, each subsystem are on the rise as a whol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n the composite scores from 17.18 to 16.85, increased by 1.98 tim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increased from 0.1208 in 2010 to 0.7088 in 2014, increased by 4.86 times,Shows the Chang Tang town has made steady progress in recent five years on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degree, ChangTang town development on the whole maintained higher coordination degree, but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speed, balanced development volatility, with ins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ChangTang tow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i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the build modern agricultur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GAP management mo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other measures.

Key Words:Experimental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hangTang town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的主题无疑是发展,发展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动力。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人口压力的增大、资源匮乏的显现,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生态问题逐渐显现等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过去传统理论的单维发展具有严重缺陷。只有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1] [2]。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愈加丰富,倡导转变传统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稳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的发展观念,极大改变了未来关于发展模式的盲目和偏颇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发展等不和谐问题。我们应当深刻体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先是在党的十五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将已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总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3]。一系列理论的不断深化创新表明我国在往更高水平上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历经多年发展与探索,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路子。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载体,它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实施的载体。通过实验区的发展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可以说意义不可谓不大。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研究,根据实验区发展水平提出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实验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要求。

1.2研究意义

长塘镇位于南宁市的东南部,隶属于青秀区。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为了快扶贫攻坚步伐和生态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台阶,长塘镇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构想。因此,本文在理清长塘镇基本现状的基础之上,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GAP管理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根据长塘镇实际情况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对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发展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总结出长塘镇发展过程中的发展短板,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使长塘镇实验区沿着一条健康、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为长塘镇以此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为广西其他类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参考。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主要是基于“可持续社区”研究,和国内的“社区”的概念是不同的,国外的概念是一个可以涵盖不同层次,涉及面广的大概念。首先推出国家可持续社区建设理论是美国。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法林顿在著作《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提出,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在1928年,美国社会学家斯坦因的书《美国社区工作》指出,社区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载体[4]。

关于可持续的社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方法及其应用。如建设在大学校园里的低碳可持续的住房,可持续低收入住房社区建设、绿色宜人的景观设计、电信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及技术研究。(3)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社区研究。如居民有关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的普及程度以及关于可持续社区相关知识的教育等。关于国外可持续社区研究内容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点:

①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某些社会发展目标体现在某些社区的发展,以社区居民的迫切需要为出发点规划社区发展计划和项目,在自然资源和社区发展水平匹配的基础上,寻求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②注重发挥群众参与和社区居民的主导作用:社区发展强调社区成员的主导作用,社会生活的真正发展,必须依靠积极参与和自治的群众,重点培育社区意

识。

③注重整体规划与协调:社区发展本身是基于某一地理区域为工作和活动的中心,它必须涉及各方面的关系,以及相关地区、本地区与相邻地区的关系,所以做好协调配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④社区发展与当地传统文化、习惯和风俗习惯相融合:如果社区的发展能和当地居民固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融合,当地居民接受社区项目的发展和推广的积极性会更高,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区工作的影响尤为显著。

⑤立足于长远,渐进式:社区发展是区域整体发展目标的一个长期和全面的工作,而不是短期可以得到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工作目标的阶段,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一步一步加强社区凝聚力。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实验区研究工作大概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深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载体,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从刚刚建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探索,对实验区发展历程、概念和内涵、方式和手段与相关政策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

其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研究阶段

在实验区建设的初期阶段,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实验区发展状况、意义、影响或建设的理论内容的定性分析,在1992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刊登的关于常州市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第三期规划审查报告的通过,是我国有关实验区工作的首次报告。《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柯征,1993)的发表是我国学者首次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6] [7],这篇文献从实验区的建设意义、影响、发展概况和试验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实验区的理论,并提出了建设实验区健康环境的对策。日后随着实验区学术文献的增多与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实验区研究方法逐步从单纯的定性分析深化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

(2)评价研究阶段

随着实验区研究程度的不断加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主体从纯粹的理论分析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相结合;方法上也从简单的定性分析方法提升到定性分

析与定量分析并重,将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在实验区研究中,其中评估模型的采用更是细化了研究内容;研究范围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等层面。在各个研究层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计量手段、研究方法更加精细,研究尺度广等特点。在国家层面:如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等研究机构提出了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省级层面:如毛汉英以山东省为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以云南省为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李善峰等学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系统论的理论知识将实验区看做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系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山东省日照国家级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

可以说,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与丰硕成果。

(3)建设经验及道路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对实验区的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建设经验,提出新的发展方式。近年来,山东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思想清晰,定位准确,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与自然环境资源融合,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验区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经验借鉴。

陈志强和刘建成从发展涉及区域和发展模式对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根据建设经验的总结,对未来类似实验区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对试验区的基础介绍、建设优势和制约因素等研究基础上,冯贞柏从建设过程的角度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区进行分析研究,并分享其建设的成功经验。

总结这些年来我国实验区发展和建设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经验:在结合当地全面发展情况基础上,实验区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政府的领导作用,动员群众参与,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引导和创新,独立探索与建设具有当地特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1.3研究内容

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规划、建设、管理成效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在国内外仍处于探索阶段,评价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评价方法体系。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水平,一般性总体思路是先通过政策的研究报告,再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

况,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

本文共分为六章,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实验区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

第二章,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述,包括实验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基本现状;

第三章,长塘镇基本概况。

第四章,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本章结合长塘镇的现实情况及相关的数据资料,选取适合评价长塘镇可持续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对长塘镇2010—2014年的的经济发展、人口发展、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提出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对策。

1.4研究思路和研究的框架体系

1.4.1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

参考相关文献与理论,探寻实验区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向,提炼观点、构筑研究思路与结构体系。

(2)实地调查

赴长塘镇进行实地调研,尤其注重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以准确把握长塘镇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文献研究法

根据已经确定的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从而全面的了解这一课题的各个方面。

(4)定量与定性结合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对长塘镇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中主成分分法主要用于长塘镇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协调度的计算。通过分析结果,提出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对策。

1.4.2研究思路

在参考相关论文的基础之上,结合长塘镇当地情况,对长塘镇的可持续发展

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对长塘镇今后的发展情况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框架体系如下:

第二章实验区研究基础

2.1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述

2.1.1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历史综述

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区,简称为实验区,其前身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由前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学委会同其他政府部门为践行《21世纪议程》,于地方层面推行的一项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验试点工作,在1997年12月正式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成为我国贯彻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载体和示范基地,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着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创建试点阶段(1986—199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但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人口素质低,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已成为严重的伴随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国务院有关部门在1986年选择江苏省常州市和锡山市(原无锡县)镇华庄开展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本次试点工作强调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科学制定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旨在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强调三产业协调发展。期间,两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支持和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重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和适应,并逐步形成民主、文明、科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阶段,我国已经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6个,省、市级实验区45个,社会发展实验区覆盖全国23个省、市[]。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不同的特点,能体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倡导科学的规划和社会管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

(2)积极拓展、深化研究阶段(1994—2004)

在1994年7月份,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定为实验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已成为我国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沿。在1997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代替“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新名字。从此之后,国家开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市、县、镇以及部分大城市的城区为综合示范点,并陆续出台《国

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管理办法》等规范,确定了实验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对试验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构建,确定了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七种指标大类作为指标体系的构成。实验区建设进入内涵拓展阶段。

(3)全面发展阶段(2004—至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国实验区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并取得了新的成果,据统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58个,省级实验区数量达到90个。并且研究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上一个阶段更加深化。根据以往实践的基础,先后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丛书,详细而全面的总结出了我国过去取得的实验区建设成就、方法和经验,并创造性的启动了论坛合作机制,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实验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建设内涵更加丰富和全面。

新的发展阶段,实验区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发展的实际,继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发展水平,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基地,并带动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产生,为构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2.1.2实验区的基本类型

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系统,实验区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设计和实践工作,按其行政建制可以划分为大城市城区型、中小城市型、县域型和城镇型四种类型[],并从建设缘由、目标以及例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图2.2) []。

类型大城市城区型中小城市型县域型城镇型

建设缘由建设用地紧中小企业环境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实力强,

张、发展空间狭小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污染、城镇化

引起就业压

力、社会保障

不公等

污染,城乡差

距大

乡镇企业规模

超常,经济增

长幅度大

建设目标促进三产发展

与经济转型,

积极探索城区

及城郊协调持

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充分发

挥中心城市对

周边的辐射带

动作用

加快农村城镇

化速度,缩小

城乡差距,探

索城郊型高效

农业模式

以农业为基

础,乡镇企业

为依托,大力

发展经济,做

好建制镇规

划,推进农村

城镇化进程

例证北京市西城实

验区

上海市徐汇实

验区四川广汉实验

湖南资兴实验

广西恭城实验

山东长岛实验

安徽省淮南市

毛集镇

河南省巩义市

竹林镇

图2.1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类型对比图

2.1.3实验区建设机理

实验区的建设是以“问题——对策——响应”为基础,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动机制[14] [15],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实验区建设根据自己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展出现的限制性因素制定出解决对策,将实践成果和创造性上升到国家和政策层面,将其主流化和机制化,最终指导同类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总的来说,实验区的建设机理就是“建设试点——总结经验——指导区域”。根据实验区构建原理和管理机制的不同,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重大问题导向型。区域发展受某种因素产生巨大变化,例如重庆市万州区龙宝实验区由于受到移民的影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移民和迁建的问题。要求实施联动工作机制,从政府领导、宣传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落实着手,形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全方位运行模式[15]。

产业结构导向型。主要是针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经济过度依赖资源,受到自然资源枯竭所引发的严重问题,建立产业结构导向型实验区。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这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畸形,通过依靠延长产业链,发展多元化产业,以此调整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导向型,主要针对资源型城市资源开采逐渐枯竭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建立循环经济实验区[]。陕西省榆林市属于此类。该类型实验区主要基于区域较好的资源组合配置,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在实验区建立之初

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实验区发展模式[]。

跨区域型实验区。这类实验区是根据一定区域具有共同的自然经济条件,构建跨行业,跨学科,跨区域联合型试验区。如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包括东营和滨洲两市全部,毗邻类似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涉及六个地级市中的19个县(市,区)。该类型实验区的设立实充分体现了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协调机制、管理、建设方法与模式的新的理念。

2.1.4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思路及目标和指导思想

实验区的工作任务是围绕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社会等领域展开。它的工作基本思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建立新的机制使实验区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资源与环境、人口相互协调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推动社会整体沿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新一轮的城镇化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推动实验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与所属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点,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形式,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实验区建设工作,合理运用新的科学与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总结经验,通过探索新的机制和科学可行的新模式推动实验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1.5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区从起步阶段开始逐步扩展,实验区工作逐渐成熟起来。截至13年4月,国家级实验区数量达到159个,省级实验区达到180个以上,覆盖了范围囊括了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全国上下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从地域分布来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和发达地区,江苏省有16个国家级实验区,山东和浙江的数量分别为14个和13个,西部地区偏少,广西和宁夏各有一个国家级实验区。九五以后各地开始重视贫困地区的实验区建设,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环境良好的特点建立起以县或县级市为主的实

验区,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当地建设积极性高,并且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实验区打破了过去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兼得的矛盾,在实验区,发展农业生产工作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基础,着力发展符合当地情况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以重点发展龙头企业为举措形成农副产品和其他加工产品的完整生产体系,构建“再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的是降低资源的能耗、改善农村环境。为实验区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随着实验区实践水平的提高,实验区形成了一种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促进了社会的建立和公众参与。实验区经济水平进一步得到发展,民主理念更加深入,教育和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许多实验区发展程度更是超过了小康水平,为其他地区政府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2.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2.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早在1972年由罗马俱乐部发布的《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中就提出当前世界的经济增长已经接近自然所能承受的阀值,一味地关注经济增长会导致贫富差距、社会不稳定和与生态问题。1978年,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第一次正式使用。随后在1987年由布伦特兰所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指出当前的发展应该兼具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要对未来发展负责,主张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良好的,寻求一种科学的发展道路,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共同发展。

(1)研究内容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改变,由于学者研究学科与所涉及领域的不同,故从自身研究领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各不相同,但是可概括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公平性、需求性、限制性[]这五个特性在不同维度互相影响与制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始终占主体地位,二

是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到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三是实验区要协调好各方利益。

作为一种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序,三者是有机联系起来的。其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持良好环境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环境应是未来发展中首要考虑的问题,环境如果遭受不可逆的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先决任务与基本条件,这使得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一种科学、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与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消除绝对贫困,公平分配财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推进实验区建设的指导理论。产业升级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出发点,提高产业和产品技术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引进先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活动要以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

2.2.2循环经济理论

(1)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以物质、能量梯级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资源环境方面表现为资源高效利用,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资源的循环使用能减少资源浪费量,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循环经济提倡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性、动态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保证。

表2—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比较

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理念征服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共生

资源环境利用高强度开发,低利用率,

高排放低开发、高利用率、低排放

物质流动形式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生产掠夺式生产,追求利益最

大化,忽略资源节约和环

境污染追求全面的利益最大化和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发展绿色经济,延长产品寿命周期

消费不可持续消费观,浪费

性、便携型、一次性产品

消费,缺乏公共资源保护

意识健康的绿色消费观,普及再生产品消费,重视产品功能利用与再利用,尊重人与自然和谐

废弃物处理肆意大量排放到自然环

境中末端处理实现全过程抑制废物产生,无害化处理废物,再资源化利用

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物质性增长可持续的服务性增长

(2)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分为大循环模式、中循环模式、小循环模式及微循环模式,大循环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采取措施,各产业部门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多功能有机整体。例如,山东省东营市,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态化为发展重点,构建了畜牧、蔬菜、粮棉、水产、冬枣五大龙头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内部建立起生态化产业链条,形成了资源循环,在这些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废料的剩余价值,将它用来饲料培植地力、发展畜牧业,促成农业的安全、生态、高效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

中循环模式是以农业经济示范园区为主体的,通过相互联系的,可以互相提供资源、消纳废物的几种农业生产组织到一个规划体系内,进行统一管理。中循环模式应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共生、物种可循环再利用、生物能多层次利用的原理,以生产工艺系统物质和能量利用最优化为目标。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肃省临泽县的“生态圈”,构建猪场一鱼池一日光温室一猪场的循环生物链,其间产生的

废料作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企业为主体的小循环模式,以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和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从清洁生产、绿色管理抓起,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经营的循环经济模式。

2.2.3 GAP管理理论

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缩写,它是以保障人类健康幸福、动物健康、福利及环境友好为前提,把农业操作规范整合为一个农产品可持续供应、社会认可,有经济利益的高产体系。作为一种适用方法和体系,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它是以危害预防(HACCP)、良好卫生规范、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持续改良农场体系为基础,避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外来物质的严重污染和危害。

GAP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类、动植物与环境有机整体性,体现的是完整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观。二是坚持农产品的外观、内质和安全性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的是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就是说,只要严格按照GAP的要求操作,生产出来的必然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三是认同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适度投人,体现现实主义原则,调和了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模式中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问题。四是强调从源头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侧重“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亡羊补牢”,符合“关口前移”和“源头控制”的思路。五是引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能在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按图索骥,追根溯源,寻找对策。六是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应用和发展中具有不断更新基础技能和知识并随着环境改变调整策略的能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

2.2.4生态农业旅游理论

“生态旅游”是于1983年由赫克特。谢贝洛斯。拉丝喀瑞提出的,与之类似的词语多达35个,其中也包括农业旅游(agro-tourism)和乡村旅游(rural-tourism)。生态旅游是一种绿色旅游,包含有教育的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旅游体验的道德要求。在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促进保护的旅游,既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相应的文化特色为目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等方式而有助于自

然、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

生态农业旅游有多种称谓,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它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它是在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把农业生产、新兴农业技术应用与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并充分欣赏大自然浓厚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生态农业旅游(eco-agricultural tourism)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民提供观光、旅游、修养、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趣味郊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形式。生态农业旅游使人们在领略锦绣田园风光和清新乡土气息中更贴近自然和农村,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意识。

第三章长塘镇实验区基本概况

3.1长塘镇实验区概况

3.1.1镇情概况

位于南宁市区东部的长塘镇属于南宁市青秀区下辖,距青秀区区政府25公里,城市辐射作用强,南接刘圩镇,北邻蒲庙、兴宁区的三塘、四塘、五塘。2004年经自治区批准为广西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是南宁市24个重点镇之一,也是自治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镇。2004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79号)调整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城北区、永新区和邕宁县,设立西乡塘区、良庆区、邕宁区;新城区更名为青秀区,将长塘镇划归青秀区管辖。境内有南宁市仙葫开发区、柳铁邕宁站、五合中央直属粮库等大单位。2003年7月起,仙葫开发区托管那舅、五合两个村。湘桂铁路、邕江河、柳南高速公路分别穿境而过,主要交通干道为长塘至蒲庙、伶俐柏油路。

长塘镇地处北纬22.28—22.29度,东经118.18—118.59度之间。受海洋气候调节,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28.1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44天,雨热同季,历年平均日照为1512小时年日平均气温21.3℃[]最热是7月,平均27.9℃;最冷是1月,平均12.4℃;少霜无雪,年无霜期346天,适宜水稻、甘蔗、花生、西瓜、甜瓜、葡萄及林果等各种亚热带植物生长。

图3—1长塘镇区位图

3.1.2长塘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发展成就

长塘镇近几年高速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村镇面貌不断改观,民生工作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良好的发展局面。

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农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9107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46171万元,增长了58.6﹪,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5003万元到2014年的20363万元,增长达3倍多。农业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高效的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逐渐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长塘镇不断推进惠民工程,积极提高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实施了扶持低保、残障、特困户等民生工程,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等快速发展。2014年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9341元比2010年的5310元提高了75﹪,城镇失业登记率2.73%,低于控制目标1.27个百分点。居民养老保险率为71.6%。投资105万元新建了长大村那叩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较为齐全的医用设备,实现新农合门诊统筹及住院的“即时结报”,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完成中心校、长塘中学的校舍和教学楼的建设。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75.23万元建成村级公益事业项目13个。

生态农业旅游业得到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良好。长塘镇依据“依托城市,富裕农民”的理念,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以传统耕读文化和壮乡民俗为魂,以优美山水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充分发挥长塘“一山一水一园一民俗”(逃军山、邕江沿岸、现代农业园、壮乡民俗)等旅游资源组合,加强旅游软硬件的建设,利用节庆等加大旅游营销力度,逐步扩大长塘生态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定西村加踏坡“耕读山庄”、逃军山、团岩坡综合示范村、双季葡萄园、甜瓜园等吸引了数万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镇村生态面貌持续改观。综合示范村村容日新月异。按照村民意愿,对团岩坡进行整村规划重建,按照一户一宅的规划,新建村民住宅楼34栋,并建有集中公寓,配套综合服务中心、高位水池、道路、绿化亮化带、景观带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整个村庄房屋整齐有致,公共设施齐全,村庄环境整洁,村容村貌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团岩坡被列入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