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对3道例题的详细讲解,教师要在给学生分析命题意图,介绍解题思路,点拨解题技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般的解题规律。学生学会运用解题规律,不断解决今后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在实践中也能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本考点的常见题型。2.把握本考点的主要内容。3.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4.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5.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2.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3.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

精典例题

[例1]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

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⑩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 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2006年北京市课标A卷]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2.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阅读选文⑥—⑨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刘备自律的名言

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③)

怎样做到“慎独”→(①)

爱因斯坦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

(②)

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

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剖析]这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规范的比较典范的议论文。第1题考查中心论点的寻找与归纳,是典型的整体感知类题目。第2题通过对语段顺序的清理,实际考查对文章结构层次的认识与分析。第3题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与把握,考查对关键内容的把握。第4题命题的出发点是“读”与“思”相结合,把阅读与思考紧密联系在一块。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两个问题:论点的表现形式——判断句;论点的位置——有的题目是论点;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有的论点在文章的结尾;有的论点在文章的中间;有的论点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表述,需要自己归纳。具体到本文,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得知:“慎独”是作者锁定的话题,论述的是“慎独”的重要性。因此,全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解答第2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上下文和层次之间的联系来解答,因此,概括层次大意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阅读,我们又进一步了解到,这三段开头的一句都是全段的中心句。细细推究,我们不难明白,第③段从个人角度出发,第④段推

及他人,第⑤段上升到社会,顿时,我们有豁然开朗之感,答案似乎找到了,但怎样组织文字,写出满意的答案,也是每一位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解答第3题的关键在于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答案锁定在⑥—⑨段寻找,其次,看清题目的层次关系。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发现①②③问分别处在三个不同的层级上;通过阅读语段,又可以发现,段⑥是总说,⑦⑧⑨是分说,而⑦与⑨前后呼应,⑨中的“也”字更清楚地点明了这种关系。因此,第①问的答案应在段⑥中寻找,第②问的答案应在段⑨中寻找,第③问的答案应在段⑧中寻找。通过一番这样的思考,答案不就了然于心了吗?解答第4题的关键在于先要弄清题目中三句话的含义:三句话都是比喻句,从三个方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慎独”的重要性。其次,答案中要有两个要点:一要写出生活实际,二要写出自己的感悟。请联系参考答案,看看你是这样想的吗?

参考答案:1. 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2. 不能调换。(第③段论述“慎独”对完善自我的重要性,第④段推及他人,论述“慎独”对辨别人品高下的重要性,第⑤段上升到社会,论述“慎独”对净化社会的重要性。〕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证了“慎独”的重要意义。3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离不开自我反省。③王顺友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4示例:第一句告诉我,在学习生活中要“慎独”,向同学学习良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慎独”可以集思广益,可以拒绝缺点。

[例2]

“植物大熊猫”——四合木王海艺

①四合木,蒺藜科四合木属于落叶小灌木,草原化荒漠区强旱生植物,是1. 4亿年前古地中海孑遗种,目前仅存有1万公顷左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世界上称其为“植物大熊猫”。

②四合木高30-50厘米,成簇生长。根节上生有白色的毛根,有光泽或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叶片很小,肉质,圆润翠绿,表面有一层白毛。开白色或黄色的小花,花期5-6月。在荒原上,它的长相可算得上是植物中的“美人”了。四合木果期是7-9月,果实为蒴果,四深裂,形成像四个小翅膀一样的结构,很多资料把它称为“四翅油葫芦”。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这种植株含油量大,即使新鲜时也极易燃烧,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近几年,由

于保护措施到位,砍伐四合木的事情已经不见了,“油柴”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四合木还是长寿植物,根据DNA检测结果,四合木的遗传多样性接近130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③四合木的主要分布地乌海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大陆性气候强烈,年均降雨仅150毫米左右,地下水位很低,植物种类很少,四合木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存活至今,堪称奇迹。

④可是这种在高温,缺少水分、氧分的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能够成功存活的孑遗植物,在水分、氧分充足,温度阳光适宜的环境下,却难以适应。【甲】199 9年,昆明世博园中种植了四合木,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

⑤【乙】四合木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强干旱地区生存的植物,固沙效果很好,沙子飘落至四合木生长的地区,都会在植株下方不断堆积,最后形成像小沙丘一样的小山包,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⑥【丙】四合木成为濒危植物有诸多原因。四合木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但平均每年正常开花植株仅占植株总数的11%,由于干旱和盐碱,种子发育和萌发常受到抑制,故其中又只有1%的种子能够成熟繁殖。其自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繁殖和更新速度都非常缓慢,而羊的啃食、当地居民的砍伐又导致四合木数量不断减少。但与山羊剪刀般的嘴巴和当地居民的砍柴刀相比,大量工厂的建设,给四合木带来的破坏远远要严重得多。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四合木分布区便利的水利、交通、丰富的矿产以及低廉的地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大片四合木连同它生长的地皮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厂房,而这些工厂对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都给四合木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⑦近年来,沙漠已越过了黄河,乌海成了沙尘暴的必经之路。【丁】一系列环境教训使乌海人认识到了环保的重大意义。四合木的保护工作也成了当地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的重点。对四合木的砍伐行为被禁止,四合木集中分布的核心区实行人工看护。

⑧2002年,中国首家四合木珍奇植物保护所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着手抢救“植物大熊猫”。2006年,四合木在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繁殖成功。

⑨2006年11月,105棵四合木小苗落户北京植物园,大约经过一两年的生长之后,将分栽在植物园景观道路两侧,成为新的景观植物。成为城市绿化植物,也许将成为四合木数量发展壮大、告别濒危现状的新途径。[2007年江西省课标卷]

1.本文以“‘植物大熊猫’——四合木”为标题,你认为好在哪里?

2.四合木为什么会成为濒危植物?请概括说明原因。

3.“四合木的生存既依赖于当地的环境,又在为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一句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要放回原处,正确的位置应在甲、乙、丙、丁中的处。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四合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多生长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

B.四合木存活期长,它的遗传多样性超过130多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C.四合木是固沙效果很好的植物之一,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D.在人们的努力下,四合木人工繁殖成功,发展前景广阔。

5.阅读下面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地球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每次消失的生物种数在65%——95%之间。近年,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种群正在步入濒危植物行列,英国科学家提出“地球正面临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观点,引起人们深思……

[剖析]这是一篇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而启发人们提高保护环境意识的说明文,可谓文质兼美。第1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在行文作用和表达效果上的理解。第2题考查对全文的关键性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第3题考查对关键性句子——过渡句——的理解与归位。第4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全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第5题考查联系实际自由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分析题目的方法——行文作用和表达效果。从行文上看,它

新颖巧妙,别具一格,说明了四合木的珍贵;从效果上看,它能引起读者关注,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解答第2题的关键在于先锁定说明四合木为什么会成为濒危植物的段落,再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原因。第⑥段“四合木成为濒危植物有诸多原因”这一中心句在向我们招手要把它锁定,而句中“其自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繁殖和更新速度都非常缓慢,而羊的啃食、当地居民的砍伐又导致四合木数量不断减少。”这一过渡句又昭示这一答案的两个方面——自身的因素和外力的破坏。解答第3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四合木的生存既依赖于当地的环境,又在为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中“既……又……”这一对关联词常常用在过渡句中,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乙】前写的是四合木对环境的依赖,【乙】后写的是四合木对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想到这,答案便水到渠成。解答第4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做选择题的方法——排除法和选优法。用选优法作这道选择题,很容易找到B答案中“超过”一词和原文中“接近”一词的差异之处。解答第5题的关键在于先要读懂材料,再联系原文,按照题干“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的要求作答就行。试着把你心里想的和参考答案作一番比较吧!

参考答案:1.本文标题新颖巧妙,别具一格,意在说明四合木珍贵,以引起读者关注,唤起人们保护意识。2.一是四合木的自身因素(或四合木的繁殖和更新速度缓慢);二是外力的破坏(或人们的砍伐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动物的啃食)。

3.乙处。

4.B。

5.略。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建立健全法规;提高人们保护濒危植物的意识;建立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建立人工种植地等。

[例3]

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2007年河北省试验区]

1.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

2.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剖析]这是一篇较有文化含量的散文。第1题通过对名称来历的探寻,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感知。第2题通过对引用诗句的考查,理解引用在全文中的作用。第3题考查对作品感情倾向的把握。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答案所在的段落,通过阅读,可以锁定第3自然段中“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这句话。这时,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稍微改动一下,答案就出来了。解答第2题的关键在于对“引用”作用的理解。细读原文我们发现,这些句子不仅赞美了“陶公柳”的美丽风姿,让读者受到优美诗句的熏陶,而且也印证了“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解答第3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文中的抒情句,而文章中“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和“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这些都是直接抒情的句子,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地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1. 晋代陶侃在武昌(今鄂州)期间带领官吏和百姓广植柳树,人们为了缅怀(纪念)他,把他所种的柳树称为陶公柳。2. 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3. 表达了作者对陶公柳的赞颂和热爱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设计构想:如果说上一课时是以老师为主导在和学生一道共同探讨,老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解题规律,不断解决今后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话;那么本课时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练习告诉老师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老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检查学生是否能切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点拨指导。

二.教学目标:1.继续熟悉本考点的内容和题型。2.学生学会运用解题技巧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学会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4.把握江西省的命题走势。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学会运用解题技巧。2. 学生学会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3.把握江西省的命题走势。

四.教学过程

(一)变式跟踪

(一)美丽的心灵也是特长包利民

有个女孩长得很平凡,学习也很一般,歌唱得也不好,更不会跳舞。她经常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叹息,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升入中学后她更加沉默,看着别的同学又唱又跳,口才也那么好,她总是躲在角落里用自卑把一颗心紧紧地困囿住。

她学习很努力,成绩却很一般,为此她不知偷偷哭过多少次。班上的同学没有人注意她,下课时别人都去操场上玩了,她便去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把地面扫得纤尘不染。夏天时,她细心地在地上洒上水,冬天时,她把门口和教室里大家带来的雪扫干净,免得同学们进来时滑倒。没有人注意到她所做的一切,她也不想让别人知道,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

可是有一次同学们注意到了她。那天她迟到了,当她怯生生地喊了一声“报告”走进教室时,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到了她身上,随即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笑声。原来她的衣服很零乱,头发也梳得不整齐,一看就知道是起晚了胡乱穿上衣服赶来了。她低着头站在那里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班主任老师走过去帮她整了整衣服,微笑着说:“快回到座位去吧,课已讲了一半了,如果听不明白下课后找我。”她回到座位上,脸红红的。

有一次开班会,老师让大家说一下自己的特长。于是每个人都兴奋起来,轮流发言,有的唱歌好,有的跳舞好,有的会书法,有的能画画,有的会弹钢琴。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羡慕的微笑。忽然,老师叫了她的名字,她一惊,红着脸站起来小声说:“老师,我没有特长。”老师走到她的身旁,轻轻地抚了抚她的头,对大家说:“你们也许不会注意到,平时是谁在课间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是谁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把每张书桌擦得纤尘不染。这就是艾珂同学,她一直默默地做着这一切。有一次她迟到了,你们还嘲笑她,你们知道她那次为什么迟到吗?她帮一位老大妈把一袋米搬上了四楼啊!你们一定奇怪我是怎么知道的,那个老大妈就是我的邻居啊!同学们,你们都各有各方面的才华,艾珂同学却没有,可是她有一颗美丽的心,美丽的心灵也是特长啊!”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大家第一次发现,这个平时没人注意的女孩原来竟是这样美丽。

如果你没有出众的容貌,美丽的心灵让你同样出色,如果你有美丽的容颜,善良的心能让你锦上添花。美丽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特长,所以平凡的你不要再去自卑,你的特长会映亮出你生命中的所有黯淡岁月。拥有一颗美丽

的心,就一定会拥有一个无怨无悔的青春!

(选自《求学》2007年第5期)

1.有很多名言都表达了和“如果你没有出众的容貌,美丽的心灵让你同样出色”相近的意思,你能写出一句这样的名言吗?

2.为了表现艾珂同学美丽的心灵,作者详写

这件事,

略写等这几件事,详略得当。

3.“她回到座位上,脸红红的”,“她一惊,红着脸站起来”这两次“脸红”的原因各是什么?

4.前后呼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耐人寻味。本文有好几处做到了前有伏笔,后有交待,请找出一二处作简要分析。

5.读完此文后,你在做人方面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1.示例: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说明:写出符合要求的名言即可。2.艾珂同学帮一位老大妈把一袋米搬上四楼;擦黑板、扫教室。说明:注意详写与略写的区别。3.前者:为自己的迟到原因不被人知、为自己此时此刻的狼狈相、魏老师的关心和理解而脸红;后者:为自己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多的特长而感到不好意思。说明:要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定“脸红”的原因。4.能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即可,如:前面写她“那天她迟到了,当她怯生生地喊了一声“报告”走进教室时,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到了她身上,随即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笑声。原来她的衣服很零乱,头发也梳得不整齐,一看就知道是起晚了胡乱穿上衣服赶来了。”后面写她“有一次她迟到了,你们还嘲笑她,你们知道她那次为什么迟到吗?她帮一位老大妈把一袋米搬上了四楼啊!”说明:“伏笔”与“交代”其实就是“谜”和“谜底”的关系。5.略。说明:答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有据有文即可。

(二)为爱种一片森林沉石

在法国南部马尔蒂夫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希克力的男孩。在他16岁那年,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不幸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肺病。希克力陪同父亲辗转各大医院,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只是建议说:“如果病人能生活在空气新鲜的大森林里,改善呼吸环境,或许会有一线生机。”但这到底有多少希望,他们也不清楚。

遗憾的是,希克力父亲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无法忍受长途旅行去有森林的地方生活。看着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希克力心急如焚。突然,他灵机一动:“我为什么不自己种植一些树呢?等这些树长大了,也许父亲的病就真的好起来了。”

父亲听说儿子要为自己种树后,很是感动,却苦笑着对希克力说:“我们这里缺少水源,气候干燥,土壤贫瘠,让一棵树存活谈何容易?还是算了吧!”但希克力还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家门前种出一片茂密的树林来,因为这是惟一让父亲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方式。

从此,希克力攒下父亲给他的每一分零花钱,有时早餐都舍不得吃。周末他还会到镇上去卖报纸和做些小工。攒了一些钱后,希克力就乘车到200多英里外去买树苗。店老板杰斐逊劝他不要做无用功,因为小镇的自然条件恶劣,树木很难成活,以前也有人尝试过,但都失败了。可是当杰斐逊得知希克力买树苗是为了拯救父亲的生命时,他被深深地感动了。此后,他卖给希克力的树苗常常收半价,有时还会送给他一些容易成活的树苗,并教给他一些栽培知识。

希克力在自家门前挖坑栽培、吃力地提着一桶桶水灌溉树苗。由于当地干旱少雨,土壤缺乏养分,大部分树苗种下后很快就干枯死去,侥幸活下来的几株也显得营养不良,长得歪扭瘦小。镇上的很多人都劝希克力放弃这个“愚蠢”的想法,但他都笑而置之。每天早晨,希克力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树苗有没有枯死、长高了多少。

有一天深夜,突然下起了冰雹。当希克力手忙脚乱地搭起帐篷时,小树苗已被冰雹砸倒了一大半。虽然如此,可一年下来,他最初栽下的100多株树苗还是成活了43株。

此时的希克力已经高中毕业了,但为了照顾父亲,他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有的人说希克力神经错乱,有的说他太迂腐,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人耽误自

己的前途,更没有人相信这些跟人差不多高的植物能够挽救一个连医生都治不好的病人。希克力从不把这些流言蜚语放在心上,只是一如既往地种着树苗。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希克力种的树苗越来越多,许多树苗已渐渐长高长粗。希克力经常搀扶着父亲去散发着草木清香的树林里散步,老人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红润,咳嗽比以前少多了,体质大为增强。

此时,再也没有人讥笑希克力是疯子了,因为所有居民都亲眼目睹了绿色的树木的魔力,树林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引来了歌唱的小鸟,小镇变得越来越美丽了。

希克力种树拯救父亲生命的故事在巴黎国际电视台第六频道播出后,不少媒体纷纷转播。许多人被希克力的孝顺、爱心和挑战自然的勇气,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些绝症患者还向希克力索要树叶,说那象征着生命的绿色。

小镇的人也纷纷投入到种树的行动中,树林越来越多,面积扩大到了数百公顷,放眼望去,小镇四周都是绿色的屏障。

2004年,39岁的希克力被巴黎《时尚之都》杂志评为法国最健康、最孝顺的男人。令希克力欣喜万分的还不止如此,2005年初,经过医学专家对希克力父亲的再次诊治,发现老人身上的肺部的病灶已经不可思议地消失了,他的肺部如同正常人一样。

医生感慨地说:“在这个世界上,爱是最神奇的力量,有时它比任何先进的医疗手段都有效!”是呀,只要心中有爱,无论在多么贫瘠的土壤里,都能长出最粗壮的树木。

(选自《青年文摘》2006年第1期)

1.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马尔蒂夫的小镇”“缺少水源,气候干燥,土壤贫瘠”?

3.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的经过,又写了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读完本文,主人公希克力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请简要谈谈。

5.2004年,法国的希克力被巴黎《时尚之都》杂志评为最健康、最孝顺的男人;2004年,中国的田世国被评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请参照田世国的颁奖词,请你也给希克力拟写一则颁奖词。

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参考答案:1.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希克力不仅拯救了父亲生命,也感动了小镇上的每一个人。说明:这句话表面看不是写希克力,其实它依然是写希克力,意在突出希克力的爱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是典型意义的升华。2.主要是突出希克力拯救父亲的决心之大,从而很好地突出了他“孝顺、爱心和挑战自然的勇气,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说明: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文章中的很多材料其实都在为表现主旨服务,阅读时必须明白这一点。3.树木成长为森林;儿子关爱、孝敬、拯救父亲生命。说明:“树木成长为森林”这一线索是为表现“儿子关爱、孝敬、拯救父亲生命”这一线索服务的。4.略。说明:能抓住孝顺、有毅力等方面回答就行。一个人做一件“孝”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坚持,希克力就是这样一个人。5.略。说明:拟写颁奖词必须做到语言得体,感情真挚。

(二)考势分析

◆考点分布。

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近年来命题人员大多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命题思路,因此,“整体感知”这一考点几乎从未在中考现代文阅读的“盛宴”上缺席。以现代文30分的分值计算,本考点大约在6至12分之间,近年来,江西保持在6至8分之间。考查的常见角度有:理解文题含义,简述内容要点,理清结构层次,寻找关键语句,分析人物性格,领会文章主旨,把握感情倾向。常见题型是简答题,辅有少量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三年中考验证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谢云

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洌透骨的空气。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磬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①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放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寒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上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来到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②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让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

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注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

③而那峰顶,也只有经历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2005年江西省]

1.文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看见春天第一朵鲜花时的心情?

2.“春天第一朵鲜花”的经历引发了作者对往事是回想,请概括“回想”的主要内容。

3.找出文中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再从你的积累里,写出一句与主旨句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名言名句。

4.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并表达出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或以谈感悟理解,后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或质疑问难;要求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参照示例,任选文中一画线句(标有序号)作批注。

示例: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批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选语句

[批注]

5.春天的绿意和生机让人兴奋,而更让作者深思,动容的却是春天穿越寒冷抵达的过程。就这一点,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1.激动、颤栗。2.生命旅程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在涪江边散步时思考(体味)涪江在抵达嘉陵江(汇入长江)前的艰辛历程。3.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例如:①宝剑

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要能看出是引用这句,不论是否完整)④马克思的“……只有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和顶点。”(同③)4.所作批注,合乎要求,视贴切、精彩、深刻、独到、通畅程度酌情给分。5.要求表现“重视过程”,视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的情况酌情给分。

◆命题规律及2008年江西中考走势

盘点江西近三年来对整体感知这一考点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命题坚持一个原则。

近三年,江西在命制整体感知类试题时,一直坚持从宏观上设题的原则,从不设置肢解文章的孤立的、片面的试题。

2.试题显示二个层级。

阅读的过程,大体要经历“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过程,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命题也显示出这样一个层级。

第一层级:重在考查考生的感性印象。

阅读,很多时候第一感性印象很重要,它是我们步入作品的开始,因此,命题人员也经常设置这种试题。如2005年江西第16题:文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看见春天第一朵鲜花时的心情?

第二层级:重在考查考生的理性印象。

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浅层次感性印象,而要进入深层次的理性印象,因此,命题人员会命制更多这种试题。如2005年第22题:本文题为“谦卑的人有福”,文中从哪些方面作了阐述?2006年第16题:“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2007年第21题:本文以“‘植物大熊猫’——四合木”为标题,你认为好在哪里?

3.设题突出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重在考查考生把握主旨的能力。近三年,江西一直在第18题上设置了考查把握主旨能力的试题,这些试题,尽管语言表述千姿百态,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考查把握主旨的能力。如2007第18题: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这道试题虽然主干上没有出现主旨句的字样,但其实是考查对主旨句的寻找。

第二个重点:重在考查考生表达阅读感受的能力。近三年,江西一直设置了考查表达阅读感受能力的试题。其中2005年共设置了四道题目,2006年设置了一道试题,2007年设置了一道试题。2007年第26题:阅读下面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地球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每次消失的生物种数在65%——95%之间。近年,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种群正在步入濒危植物行列,英国科学家提出“地球正面临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观点,引起人们深思……

第三个重点:重在考查考生链接拓展的能力。近三年,江西一直设置了考查链接拓展能力的试题,这也是江西省与其它省市相比最具特色的试题,虽然这种试题的滥觞不在江西,但坚持得最好的是江西。如2007年江西第20题: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

材料一(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白岩松)

材料二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

材料三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丁立梅)展望2008年江西中考,我们认为,命题人员依然会在重点内容上下功夫,设题的角度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但题干的表述将会更加新颖、别致。

第四课时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模拟检测的形式,进一步学习、巩固本考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实战的本领。如果说,前面两课时实行的是步步为营的战略的话,那么,本课时就是阵前试剑,检测综合素质和实战本领了。在本课时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掌握好调控艺术,碰到问题及时解决。

二.教学目标:1.继续熟悉本考点的内容和题型。2.继续提高答题的能力。3.磨砺阵前实战本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磨砺阵前实战本领。

四.教学过程

考点模测

(一)___________ 福克

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现在每天有24小时,而在远古的时候,地球上的一天比现在要短,大约只有20个小时左右。即使回到远古的地球,我们也不会感到有太大的不适。可是宇宙中却有一种星体,在它的上面,一天只有1秒钟!如果有人在那上面生活,恐怕都会发疯。

这种星体就是几十年前才被天文学家发现的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极高,一汤匙中子星物质的质量可达10亿吨。它们的外部是一层富含铁的壳层,内部是呈流体形式存在的中子海洋。这种奇异的天体来自超新星爆发,恒星的外壳爆炸破碎后被抛向太空,其他的大量物质向中央坍缩,形成了高温致密的中子核。这就是神秘的中子星的来历。

中子星自转速度极快,大多数的自转周期在1秒左右,最快的一颗甚至能达到1.6毫秒转一周。它们还拥有强大的磁场,从磁极不断地释放出成束的电磁辐射,而且磁极的方向并不和自转轴重合。中子星释放电磁波时,像一个灯塔一样向宇宙空间扫射着光束,方向合适的话,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射到我们这个方向一个信号,这就是天文学家所观察到的有规律的无线电信号。

然而,中子星为何自转速度如此之快?这个问题让天文学家难以解释。

以前天文学家给出的解释是星体角动量守恒的需要。中子星旋转的角动量是从它的前身——恒星的旋转那里继承下来的。由于恒星坍缩成中子星后体积减小,因此自转速度就会增加。这个道理跟芭蕾舞演员的舞蹈类似。当一个体态轻盈的舞者脚尖点地旋转的时候,如果她收回原本伸展开的双臂,旋转的半径减小了,她的旋转速度就会变快。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应用角动量守恒的理论只能解释那些自转速度非常快的中子星,一旦研究那些转速中等的中子星时,理论偏差就会出现。难道中子星的旋转并不是完全来自于恒星临终前的馈赠吗?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最近,美国科学家在超级计算机上进行了三维立体模拟,对中子星旋转的起因给出了最新的解释。他们发现,导致中子星快速自转的“始

作俑者”并不是先前恒星的角动量残余,而是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时产生的震荡

波。这种震荡波极不稳定,并且产生了两种情况的旋流,一个旋流在外部,流向震荡波的下方,另一个旋流在恒星内部,流向相反,并引起了中子核的旋转。两种旋流的力量综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中子星以一定的速度自转。这个计算机模拟为揭开中子星的旋转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路。

旋转的灯塔虽然没有带来外星人的讯息,但却把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照得更远,总有一天人类能对宇宙深处的中子星了如指掌。(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07年第5期)

1.从整体看,全文重点说明了哪两个问题?

2.对于中子星自转速度如此之快的两种解释分别是什么?它们碰到的难题

或研究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为本文拟制一个恰当的标题。

参考答案:1.中子星的来历和自转周期;中子星自转速度快的原因。2.两种解释:星体角动量守恒的需要;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时产生的震荡波。难题或意义:解释速度中等的中子星时会出现理论偏差;为揭开中子星的旋转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路。3.示例:一天只有一秒;中子星自传之谜;中子星——一天只有一秒。

(二)文化可以打造吗?冯骥才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大家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

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咱们今天要学习——《小珊迪》这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2、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那就快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一)、形象分析,感悟“可怜”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也用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样描述的呢?再读读课文。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句子: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1)、点击“薄”字,指导学生读准其读音。 (2)、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指名说) (3)、句子比较: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人教版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篇 记叙文阅读 整体感知 新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篇: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综合练习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丢牛》一文,完成1~5题。 丢牛 ①天刚刚亮,万三就起来了。像往常一样,他这么早起来是要把牛牵到后山去吃草。但是今天,万三远远地就觉得牛棚有些异样,走近了才发现牛棚的围栏竟然大开着,他的心不由一哆嗦,探头仔细一看:天哪!那头老水牛,不见了! ②万三急忙问老婆玫瑰昨晚放牛回家,是不是忘了关围栏了。 ③玫瑰慌着说,我,我关的啊……可是……又好像没有关…… ④万三那个气啊!恨不得踹老婆一脚。可他哪敢啊,急得在院子里一阵抓耳挠腮,跺跺脚,冲出了家门,玫瑰自知理亏,不敢多说话,红着脸跟上去找牛。他们村里村外,山前山后,到处找,逢人就问有没有见到一头水牛。街坊邻居也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帮着找。但是大伙儿找了一下午,把高老庄的旮旯胡同翻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一点牛的踪迹。 ⑤乡亲们围着万三的牛棚,对沮丧万分的万三夫妇说些宽心的话,详细询问牛丢了的过程,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牛的去向。这时候,一个乡亲一拍大腿,说,牛一定是梁庄的毛贼偷了去,听说最近梁庄的牛也丢了好几头呢。万三家离梁庄最近,晚上偷牵了去不过一支烟的功夫。我们不如去梁庄找找吧? ⑥可是梁庄到处是山洞和地窖,贼子牵去藏起来,根本就没法找。提议遭到了否定。玫瑰听着听着就瘫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头牛还是贷的泗阳县农村合作银行的款买的啊,我们全家还靠这牛吃饭啊,这挨千刀的贼……。万三在一旁一个劲地唉声叹气。 ⑦乡亲们又劝慰了一阵,各自散了。天刚擦黑的时候,就有乡亲三三两两进了万三家。每人都带着一些东西,有的抓着一只鸡,有的挽着一篮子禽蛋,还有的提着一麻袋瓜果蔬菜。 ⑧你们──你们这是干什么?万三感动地说。 ⑨这些都是自家的东西,不值几个钱。赶明儿你拿到城里卖了,换点钱先给玫瑰她娘看病。 ⑩谁能不碰上个倒霉事儿,别太往心里去。 ⑾嗯,乡亲们的情,万三记一辈子。万三已是热泪盈眶。 ○ ⑿次日,万三又起了个大早,玫瑰叫他把乡亲们送来的东西挑到城里卖去。万三刚要出○ 门,就听见牛棚那边有熟悉的声响。他不由纳闷,跑过去一瞧,老水牛正嚼着干草!万三惊呆了,结结巴巴地喊:玫瑰──,玫瑰── ⒀玫瑰一看到牛,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摔倒。 ○ ⒁万三说,这下好了,牛自己回来了。我也不用进城了。乡亲们送来的那些东西咱们等○ 会儿还给人家去。 ⒂听到这里,玫瑰眼珠一转,悄声对万三说,东西就不用还了吧? ○ ⒃万三说,那哪儿成,牛不是已经回来了吗? ○ ⒄咱家的牛是回来了,可是……玫瑰眉头紧锁。 ○ ⒅可是什么,别人早晚会知道的呀? ○ ⒆我们先将这牛牵到咱家后院的那个山洞里去。等到明天半夜里,你将牛牵到城里卖了,○ 不就行了吗?玫瑰拍了拍万三的脑门,喜笑颜开 ....。 ⒇万三对玫瑰一向俯首贴耳,也就只好照着她说的做了。他们将牛拉到了后院的山洞里。 ○ 万三还借着月光在洞口垒起了一道石头墙,顶上了门板。 21到了四更左右,夫妇俩就摸着黑起来了。到了山洞口,却吃惊地发现石头墙塌了,牛○ 又不见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

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1 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

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文段)的内容 一、整体感知的概念 整体感知,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的中心和主旨,把握作者的意思和思路。阅读材料时首先要清楚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各个段落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总之,要把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要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确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才能够真确地做好每道题目。 二、考纲知识解读 1、辨明文体,明确不同文体应该整体重点把握的内容:训练中应该与各类文体的阅读训练结合起来。 2、认真领会标题与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达到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目的。 3、通过明确文章议论、说明的话题范围或记叙的中心事件来整体把握阅读材料。 4、抓住主旨句。主旨句往往能直接解释文章的中心或主旨,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主旨句有的完整,有的不完全,阅读时要留心区分。主旨句大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少量的在文章中间。有的文章虽无主旨句,但有对文章内各段段意概括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将能概括段意的句子或词语归纳起来也就是主旨。在议论文或说明文中可利用文中提示性的语言标志,如“总之”“一句话”“因此”“实质上“综上所述”等,便能很快找到中心句。记叙文的议论、抒情部分,往往和中心有关,阅读时也要多加注意。 三、整体感知文中信息: 信息世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包括:(1)文中照应题目及画龙点睛的词句;(2)具有特殊含义或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3)文中行文的线索;(4)作者隐含文中的思想感情;(5)作者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6)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形象。 四、文中信息的表现特征 要快速、准确地感知、捕捉、归纳文中信息,应注意透露文章信息句子的基本特征。这些语句一般是: (1)标示时空转换、上下句(段)关系(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承接)、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 (2)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

1.大单元(整体感知)课堂教学评价表

大单元(整体感知)课堂教学评价表 年月日星期 学师课题教材版本 节次学班观课人课型 序号评价项目及 时间分布 评价内容及要求 评价 结果 观课 实录 一 常规行为表现 (上课必带三样:一本、 一道、一表) 本项0.7分 带有自己的课堂记录本共计0.1分 带有自己的大单元感知思维导图0.4分 有大单元两课一议备课表0.2分 二 候课行为 (上课前5分钟) 本项0.8分 ①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生生都有思维导图0.1分, ②学师将思维导图批阅,并下发到学生手中0.1分, ③学生已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上传到平台,电子白板 可呈现0.1分,④师生上课候课到位0.1分,共计 0.4分 ①学簇9台笔记本电脑正常与平台链接0.1分,② 电子白板打开状态0.1分,③9台笔记本电脑、电子 白板、网络做到互联互通0.2分,共计0.4分 三 点评导图 (1分钟) 本项0.5分 ①学师简要点评各学簇思维导图情况0.2分,②本 节课有值日学簇组织,有导学员、评价员、监督员, 并且分工明确0.3分,共计0.5分 四 导图 簇展 (14分 钟) 本项3分 两人学习 共同体 评价1分 ①两人学习共同体一对一相互交流大单元整体感知 内容0.3分,②用红笔可视化重点内容0.3分,③学 生全员很投入,学习氛围好0.4分,共计1分三人或四 人学习共 同体 评价1分 ①在两人完成交流任务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三人或 四人学习共同体,一对二或一对三,二对一或三对 一,互学互教互帮互助0.3分,②相互交流大单元 知识框架、重点内容、难点地方,学习成果用红笔 在学道上可视化0.5分,③由两人到三或四人学习 共同体,过渡自然有序0.2分,共计1分 六人或八 人学习共 同体 5分钟 评价1分 ①由学科代言人负责组织本簇学习共同体学习,一 对多,多对一,簇展站位有序0.2分,②学簇内评 出大单元思维导图等级1A2B2C1D或1A3B3C1D 0.2分,③在A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凝聚本学簇的共 同智慧,将大单元思维导图在白板上画出,展示单 元知识框架、重点内容、难点地方0.4分,④由值 日学簇对8个学簇展示参与度、思维导图成果在白 板上可视化情况以及展示深度,评出4甲4乙0.2 分,共计1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各年级框架设想五年级

年级语文课堂搭建五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框架“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步骤和要点:年级“初读课文▲五抓住课题,开课依始,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步骤一:导入新课。 紧扣中心,直奔主题,导入学习新课。要注意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使学生 有目的地进入一步的学习。步骤二:学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以朗读检查 口头汇报等方式巩固字词学习要点。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词,规范书写的 能力,也要为细致品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步骤三:以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再次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再结合课文写作顺序选择不同的方 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 9 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

和和糟糕透了》。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处理教材的理念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 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在教学中仍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 “精入深的学习进程。在教学本课的“初读感知”的环节中,首先根

据课题《》的叙述特点,先让学生提出疑问,既直奔文章主题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应帮助学生扫 清字词的障碍,因而围绕题目质疑后,就进入教学字词部分时。此步骤要求 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则主要以检查朗读重点句段的形式,帮助学 生把易错难读或难写的字进行归类熟悉。再通过一两个难写字的练习书写,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不写错别字。生字词过关后,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大意。再指导 结合题目的关键语句,运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本课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 能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011-11-09 12:40:34) 现代阅读的观念着眼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些论述都深刻阐明阅读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文”,而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去建造空中楼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 一、辨体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比如议论文,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方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方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再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既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的原标题相仿,这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实现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在学习《从三到万》一文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将文题中的“三”和“万”换成别的词,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既能替代又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词:“易”和“难”、“浅”和“深”、“简”和“繁”,组成了《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的标题。接着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我们找的词来命题呢?学生思考后找到了答案:一是文中有一个关于“三”和“万”的故事,二是这两个数字既简明概括又引人深思,它深刻地说明: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不宜要求过急。 三、点睛 就是从教材的文眼入手,引导学生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部分小说阅读第一节整体感知教案新人教

第一节整体感知 对应学生用书p242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地了解。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 对于文章的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不必理会没有弄懂的问题,只要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即可。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面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 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它要求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它的内容往往要几经反复细加琢磨之后才能确定。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4)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A、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 一般起因是交待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 结果是写这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人们怎么样了。 B、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二、记叙的顺序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9.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文章,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 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 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整体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 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 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 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 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 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再读全文,再度体验 1.全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练,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整体感知课文

16桥 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 2、整体感知内容,抓住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体会感动。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小学低年级初读课文指导方法例谈-最新文档

小学低年级初读课文指导方法例谈 0073-02 初读课文指导方法这一提法,是建构在“我们一起学”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师生在课堂上是共同的学习体,二者既是师生,也是朋友,倡导以开放的教学思想为载体,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下面,以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课文《我叫“神舟号”》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我们一起画 教学片段1: 师:让我们一起根据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生字、生词,比一比,我们圈画的生字词是否一样。(师生共同圈画,教师稍作停顿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完成了。谁来读一读圈画的生字词。先读生字,再读出由这个字组成的词语,个别生字没有组成词语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 生1:飞、飞船;在、在家……(学生组词存在困难时,师引导)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我画的生字词,听一听和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艘、一艘;飞、飞船…… 生2:老师,你有好多词和我们画的不一样,比如“一艘”“以前”。 师:你真是个会听、会思考的孩子。(出示小黑板)是呀,老师画的这些词中的生字都出现在课文后面的绿线框内,这些都是二类字,不要求会写,但一定要会读,你能把它们读准吗?(指名读、开火车读) 评析:小学低年级教学要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以同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师生共同圈画、拼读生字词,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供了方法。 二、我们一起读

教学片段2: 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很长,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出示句子: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指名读、正音)师: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有逗号的地方我和你们读得不一样。(师读,读到逗号时稍作停顿) 师:谁来告诉老师,有逗号的地方应该怎么读? 生:有逗号的地方要停一下。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读一下吗?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那么,如果把这些句子和词语放到课文中你也能读好吗? 师:看到大家那么有信心,老师很开心。但是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数着句子读就会很浪费时间,今天老师教大家利用分自然段朗读的方法,来读比较长的课文,这样我们以后读课文就可以一段一段地读了。(教学生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师:这篇课文一共是三个自然段,老师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来读这三段,读的时候捧起书、身体直,就像老师这个样子。(示范站立读书的姿式;指名读;师生一起读) 评析:初读课文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我们一起读”,师生共同读句子、读课文、划分自然段,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课文读熟,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我们一起说 教学片段3: 师:读了课文,我相信小朋友都已经明白了“神舟号”飞船飞到了哪里,看到了谁,你们能说一说吗?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 练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 在语文阅读中,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文章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地捕捉文章中的信息,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加强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提高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概述文章内容 阅读完一篇文章以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述文章内容,这是训练整体感知能力的最常见的方法。以记叙文的六要素为要求,去捕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记叙文、小说等。如读完《藏羚羊跪拜》后,可以概述为:一天清晨,藏北高原的一位老猎人枪杀了一只向他下跪的怀孕的母藏羚羊,被母藏羚羊强烈的母爱所感动,从此埋掉了杈子枪,不再杀生,走向善良。《清贫》一文可概括为:一天,方志敏同志在树林中遇到两个敌方士兵,敌方士兵想从方志敏身上发洋财对他搜身,却只搜到一只怀表、一支水笔。 对文章内容的概述,需要善于捕捉文章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进行筛选,保留最基本的要素。对记叙文中的六要素根据不同的文章可以全选,也可以选择重要的几项。 二、捕捉关键词语 有些文章,在你初读之后,会有一些词语萦绕脑际,使你久久难忘。它们或者是在文中反反复复的出现,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或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词语就是文中的关键词。比如读了《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后,会捕捉到这些词语:“石缝”、“生命”、“艰苦的环境”、“树”、“山花”、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之整体感知能力训练材料(无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整体感知能力训练 材料一: 《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是,事件是。 本课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摘要】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①读通课文,知其大体;②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③理清思路,归纳大意;④复述课文内容。通过以上四步整体感知课文,能从字词积累、课文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达到初步理解的目的,为深入探究课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何处理这一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步。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1.读通课文,知其大体 读通课文,知其大体,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的要求。如若做不到,“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要读通课文,必须通读课文;要通读课文,必须先扫清阅读障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生字、词、典故以及背景材料等,达到知其大体的程度。可以引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生字、生词、精典语句等勾画,进行初步积累。再者,通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语感积淀、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次课文的通读之中,逐步形成的语感既得到了巩固,又得到了提升。 2.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读文章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那种注重实用型的读文章,它要揣摩文中的语言,积累语感,最终要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少了对语言的理解,少了对语感的积累,不是科学意义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说,重视对文中语言表现力的理解,不但是阅读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需要,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内容。作者披情挂理入文,读者也只有因文而知作者的情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是整体感知课文落到实处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诚然,必须指出:应该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句作恰如其分的理解分析,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有血有肉的文章支解开来分析,也不能不顾语言环境,大挖微言大义。 3.理清思路,归纳大意

初一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

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 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点: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导读 1、注意诵读。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技巧与层次,融入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语感。 2、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赏析文章意境,训练阅读感知能力。 3、理清思路。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生动而有层次地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精巧构思的写作方法,领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4、整体概括。 抓住比较明显的语言标志,在文字浅显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感知文章的层次与层意。 5、抓住主干。即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句段,迅速感知全文的主要意思。 6、组合关键词。 从句段中找出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组合起来,感受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7、提取中心句 寻找关键句,在段首、段中、段尾感受句式,感受文章的构思及美点。 8、揣摩品味。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及词语。 9、感悟理解。 展开联想与想象,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注重积累。 巧妙迁移,以读促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学习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融入阅读体验,倾听自然天籁,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典型例题讲练】 秋天的风 秋天的风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 他唱着叫人讨厌的曲子;他撒着沙尘;他抛着石子;他敲着你的窗子;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却做着鬼脸对你笑。 秋天的风从墙上爬过来,他走到院子里,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梧桐姑娘静静地站在那儿。她好像有点忧愁似的。 秋天的风走过去,粗鲁地推了她一下,推得梧桐姑娘前俯后仰地不容易站稳。她气得脸通红地骂着说: “哪儿来的野孩子呀?你打算做什么!” 秋天的风伸着舌头,涎(xián)皮赖脸地说:“你真美呀,来跟我跳个舞吧!” 梧桐姑娘气得浑身发抖。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无赖的孩子!你欺侮一个孤独的女孩子,是多么可耻呀!”她说到这里,就嘤嘤地哭起来了。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 (一)张志公先生归纳了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两项内容: 1、“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这是从阅读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已经涉及课文的主旨。解决这类问题有时还需要文体性和背景性的知识为前提。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尤其需要这种前提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一要务是对课文主旨的感知。所谓主旨,是指全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阅读课文应当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把感知的焦点聚集在课文的主旨上。阅读记叙文,整体感知应该聚焦在记叙描写的内容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上;阅读说明文,整体感知应该聚焦在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的事理上;阅读议论文,整体感知应该聚焦在作者观点和意图上。新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就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旨。 二、初步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这个问题和课文的主旨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课文的主旨规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调。课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渗透着感情因素。初读课文最好能受到一定

的感染,激发一定的情感体验,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为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很正常的,也应该允许学生各抒已见。课文的感情有隐有显,有的课文表达的感情很直露,有的课文的情感倾向虽然比较复杂,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理解,但课文表达的感情仍然有一个基调,因此,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必然从课文本身出发。有的课文作者表达的感情丰富复杂,或比较朦胧,答案就不必强求一致。 三、粗知作者的思路或文章的脉胳 张中行先生说,思路是“流动于脑子中的意念”。通俗地说,思路是作者在思索和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线索。思路体现在文章之中,就是文章的内在脉络;落在文字上,就是结构框架。只有了解全文的思路脉络,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张志公先生谈到了解思路的方法时说,粗读文章要考虑“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在整体感知课文思路这个环节里,只要了解了文章由哪几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粗线条的联系就可以了,至于各部分细微之处及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留到深入分析课文时再掌握。有些过分繁难的,不必再多做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体有以下几种:(一)并列关系:即各层之间是平等的、比并的关系,其结构是横向式的。

阅读题整体感知专题

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大意 一、常见的考题形式: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仿照示例补充情节内容。 3、通计全文,概括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 4、根据内容,完成下表(情节、内容等方面) 二、感知文章内容应注意: 1、先读题目,分析题目可帮助我们推测文章主要内容。 2、可摘录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 3、迅速抓住各段大意,摘录其中关键词语连缀成句,概括主要内容。 4、自己概括,注意全面、准确、简洁。 三、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写人叙事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2)写景状物类:景物(事物)+特征 (3)抒情类:人物+感情 四、实战演练 (一)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 (1)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2)我愣住了。 (3)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4)“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5)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6)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A) (7)“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8)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