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

张思明(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

鲍敬谊(北大附中数学学科主任,高级教师)

白永潇(北京教育学院数学教师)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1.1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有代表的定义如下: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容。

(2)叶其孝在《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一书中认为,数学建模(M athematical Modeling)就是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也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

两种定义的区别在于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的定义没有强调建立特定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当然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仅仅如此很难称得上是“数学建模”。处理很多事情,比如法律和组织上的问题,常常会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类比的思想,而并没有建立数学模型,这就不能说是进行了数学建模。这里所谈(实际上,同大部分人认为的一样)的数学建模,其过程是要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的。

什么是数学模型?根据徐利治先生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一书中所谈到,所谓“数学模型”(Mathematic Model)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粗略的讲,数学模型是指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广义的说,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方程以及由之构成的算法系统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狭义的解释,只有那些反应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才叫数学模型。

本论文所谈到的数学建模,其过程一定是建立了一定的数学结构。

另外,我们所谈的数学建模主要侧重于解决非数学领域内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经济、工程、医学等其他领域,呈现“原胚”状态,需要分析、假设、抽象等加

工,才能找出其隐含的数学关系结构。

一般地,数学建模的过程可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1.2什么是中学数学建模?

这里的“中学数学建模”有两重含义。

一是按数学意义上的理解、在中学中做的数学建模。主要指基于中学范围内的数学知识所进行的建模活动,同其它数学建模一样,它仍以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为解决对象,但要求运用的数学知识在中学生认知水平内,专业知识不能要求太高,并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学价值。

二是按课程意义理解,它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一种要在中学中实施的特殊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问题引领、操作实践”为特征的活动型课程。学生要通过经历建模特有的过程,真实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由此积累学数学、用数学的经验,提升对数学及其价值的认识。其设置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对数学建模有目标、有层次的教与学的设计和指导,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提升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二、数学建模进入中学课堂的背景

(一)数学建模从大学到中学的历程

1.大学开设数学建模课程以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

目前,数学建模在大部分高校已经成为数学专业的必修课,其它工科、金融、社会学科的选修课程。而且,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大学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

美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MCM(Mathematical ContestinModeling)和ICM(Interdisciplinar yContestinModeling),我国的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China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al Contestin Modeling)。

2.数学建模从大学进入中学。

1988年,第六届ICME就把“问题解决、建模和应用”列入大会七个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认为“问题解决、建模和应用必须成为从中学到大学——所有学生的数学课程的一部分。”

美国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在1989年发表的调查报告《关于未来数学教育的报告》中,把“数学建模进入中学”列为数学教育改革最急需的项目。

(二)国外中学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发展

很多国家在中学开设了类似“数学建模”的数学应用课程,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融合起来进行学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学数学课程。

1.美国——两种课程模式。

(1)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并结合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实践进行教学。

(2)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一种关注经验的学习,它围绕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结构不明确的问题展开调查,并寻求解决方法。

1991年美国出版了由Frank Swetz和JeffersonS.Hartaler编的《中学课程中的数学建模—课堂练习资料导引》。此书介绍了自1975年以来美国的中学数学教学是如何强调问题解决和数学建模的,简要分析了问题解决和数学建模的关系,指出在中学发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英国——课程整合。

其主要内容是:

①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

②加强数学和其他科目的联系;

③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

在课程标准下,将“运用和应用数学”单独列为一项成绩目标,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之中。“运用和应用数学”十分注意面对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设计任务、做出计划、收集信息、选用数学、运用策略、获得结论、检验和解释结果等环节,而不是局限在书本上现成的“问题”。例如,为研究最好的储蓄方式(或地点),就要去调查各家银行不同存款形式、期限的利率等。

3.日本——课题学习。

受美国“问题解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教育界提出了“课题学习”(Problem Situation Learning)。“课题学习”于1989年作为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写进了《中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自1993年4月开始在初中二、三年级中开始实施。

为了配置“课题学习”的实施,1993年日本出版了6套初中数学科书,共设置255

个课题。大阪教育大学松宫哲夫先生提出了CRM(Composite RealMathematics)型课题学习,特别重视课题的现实性,积极主张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出发进行课题学习。提出“湖水中的数学”、“高层建筑中的数学”、“田径场中的数学”、“交通安全中的数学”、“铁路运输中的数学”等课题。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96年提出了要在中小学设置综合课程的建议,经过论证后修订了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和初中从2002年开始,高中从2003年开始正式开设综合学习课程。综合活动课程不是课外活动,而是利用教学时间进行的正式课程。它没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科书。各校根据自己的兴趣等选择学习内容。

4.法国——多样化途径(初中)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高中)。

1994年,法国开始进行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增加了“多样化途径”课程,并于1995年-1996年首次在初二年级实施。

1999年,法国政府又规定,将这一实验从初二推向初三,规定在初三年级增加“综合实践课程”,并且设为必修课。

2002年,法国几乎所有的高中二年级都开始进行“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5.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对数学建模的重视。

在近几届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上,数学建模与应用都有固定的专题分组。

1996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八届ICME大会上,不仅有欧美国家的数学建模的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也有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介绍巴西国内10年来数学建模的发展情况。我国代表叶其孝教授在“数学建模与应用专业组”报告中,介绍了我国首创的中学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的情况。

(三)国内中学数学建模的发展

中学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展示了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方面的特殊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数学建模课程进入中学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1991年以来,上海市举办了“金桥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北京市在1994年第一届“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从1997年开始,由北京数学会等五家单位组织,把《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作为正式的科普活动,定期开展。

北京市数学会从1994年起,组织了“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数学建模”讨论班;经过研讨形成一批教学素材,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学校”中进行了教学建模案例实践。评价中,高考逐年加大了对数学应用能力的考察力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数学建模”等教学方式陆续提出。

(四)课堂教学的尝试和教学资源的发展历程

?1993年,北大附中采用叶其孝引进的美国建模教材,组织部分同学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始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1997年,北大附中有了正式选修课,积累了一批案例资源作为教学之用,并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制订,提供了经验和案例。

?1997年,叶其孝主编的《中学数学建模》出版。

?2000年9月,张思明编著的《中学数学建模的实践与探索》出版。

?2002年12月,《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试题及解析》出版。

?2003年,《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案例---中学生数学建模论文选编》出版。

?2003年,数学建模被写进有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成为高中数学正式的学习内容。

?2004年,张思明、白永潇编著的《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和探索》出版。

?2006年,拍摄17集专题片《数学建模走进中学课堂》。

?2007-2009年,在全国部分地区的“数学新课程的网上培训”课程中,数学建模成为培训内容之一。

?2008年,北京“数学建模”双课堂“实验,依托网络、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的中学数学建模课程,探索了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可操作模式。

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和高中数学课标中有关数学建模的内容

教育部新启动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中,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提议,将原来的“双基”增加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另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数与代数”的内容中提出了“要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对“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加以明确并提供了具体课例。上述变化正是课标对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应措。相比数学建模,综合与实践部分是学习数学建模的最初阶段,因此内容包含的更加基本、广泛,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的“模型思想”,“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以及内容在实验稿基础上的变化,最后在通过实例来说明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学习内容。

(一)模型思想

2007年12初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二)与实验稿相比“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变化

目的和内涵进一步明确,统一了名称,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明确要求“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三个学段“综合与实践”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有了差异。

(三)“综合与实践”的常用教学形式和案例

按照教学内容不同,“综合与实践”可以分为两种内容形式:体现数学知识内部联系;体现数学与生活和其它学科联系。

若按照活动开展的地点不同,可以分为课堂内、课堂内外结合、课堂外三种形式。(可见下表)

解决数学内部问题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解决数学外部问题(生活、其他学科等)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课堂内进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例80--用几何研究

代数、例78--看图说

故事

例21--钮扣分类

例77--包装盒中的数学

课堂内外结合进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例46--空间想象与

分类计数。

例79--利用树叶的特征对

树木分类

课堂外进行的综合与

实践活动

例75--直觉的误导例76--从年历中想到的(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建模的定位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对是否增加数学建模的要求是有争议的。一些专家认为,中学数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核心是学好将来需要的基础知识,应用不必强调,强调了也没有用——在大跃进时期我们曾强调过“理论联系实际”,文革中我们的教学内容里加入了类似“三机一泵”,地主如何算“变天帐”一类的内容,弱化了基础理论的学习,效果是不好的。但一批数学家深刻注意到了数学的发展和变化,姜伯驹、李大潜、丁石孙、叶其孝等先生都分别撰文阐明在中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多年开展中学数学建模竞赛和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也证明了,数学建模对培养中学生应用能力的良好作用。种种努力,使数学建模最终成为新高中数学标准中规定的高中数学内容的一部分。

新高中数学标准在基本理念的第5条即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

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由此在数学内容中特别加入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标准要求高中阶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

这里标准中谈到的数学建模,内容即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和基本的内容。数学建模可以通过以下框图体现: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1.在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数学建模的问题应是多样的,应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其他学科等多方面。同时,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应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有联系。

2.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将了解和经历上述框图所表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对同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

己的特长和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

4.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学会通过查询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

5.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应采取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6.高中阶段至少应为学生安排1次数学建模活动。还应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建模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标准未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做具体安排。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数学建模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例如,可以结合统计、线性规划、数列等内容安排数学建模活动。

四、如何在初中开展数学建模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题的区别

与传统应用题相比,数学建模所解决的问题往往呈现一种“混沌”状态,没有明显的数据和关系可用,所给的条件也不一定有用,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唯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要在实践中反复修改验证,由于具有这些特点,数学建模是学习“数学应用”的最佳方式之一,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是怎样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形成他们的数学经验。

我们之所以要在初中渗透数学建模,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综合的利用知识,如果仅仅满足于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里,介绍具体领域的知识,可能就没有给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一个机会,另外,数学的发展非常关注应用,用数学去解决其他学科和领域的问题,用数学去解决我们日常生活的问题,这都是数学发展越来越重视的一件事情,怎么利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其它学科中的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平台,让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去做这件事情。其次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基础是需要有问题的,是需要解决问题,是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而综合与实践活动,恰恰就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可以实践的一个平台。

对比第三阶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要求,有哪些相对于前两阶段的提升?一个是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经历设定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模型,并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一个比较高一点的要求,在前两个学段,主要是学生一起做老师提供的已经在课本上给好的问题,在这个初中要尝试,看学生自己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数学建模的目标,和学生增长数学学习的经验,改进学生学习的方式联系起来,那么还提出要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会把研究的过程和解决

形成报告和小论文,并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社会活动的经验,要求结果要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数学结果,像个小论文。

(二)初中数学建模的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是探求解题的途径,第三个环节是操作实践,第四个是反思交流评价。也可以简单地用“选题,开题,作题,解题”这样的操作方式来表达。具体来做数学建模的教学设计的时候,一个是要有一个清晰的线索,这个线索就是过程设计,核心是个问题,在问题引领下,突出活动。一个是“做”,不是老师做,是学生做,所以要围绕着做来设计,一个是“过程”,过程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最后,要积累经验。

(三)数学建模的评价

可以通过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评价。第一是过程,就是学生能不能完整地完成这个过程,老师给了问题以后,或者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好,首先把问题说清楚,第二件事,要有思路,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思路说清楚,就是我打算怎么做,先拿纸试,然后拿布裁,然后发现什么问题再怎么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会用到哪些数学,要先有一个设计。我们看学生是不是能在真正做之前,把这问题想一想清楚,然后就是做,最后就是做的结果的展示。万一出了问题,还可以有改进的一些思考。另外就是能不能拓展。第二是看数学用得怎么样,包括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好,能不能改进的问题;比如说还可以考虑,因为我们毕竟是做实践的东西,是否考虑到精度,是不是考虑到节约,是不是考虑到优化。第三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做一件事情的关注度,投入度,兴奋度如何,也许做的并不太好,但是他非常专注,他不会的地方会向别人请教,而请教的态度非常好,他还可以去翻书和查资料等等。

将以上内容进行归纳,在数学建模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差异、学生个性的彰显、学生在建模前后发生的变化。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观察、评价:学生提出问题是否有新意,操作求解是否有创意,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率,结果呈现是否有特色,反思拓展是否有眼光,自我感受是否有收获,兴趣动力是否有增强,数学素养是否有提高。

(四)初中数学建模的若干简要案例

4.1初中数学建模学习案例1:——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小组学习实践)

课题: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用自己或同学的一辆自行车为观察对象,观察并解决下列问题:

(1)我观察的这辆自行车是什么牌子的?

(2)它的直径是cm,轮子转动一周,在地面走过的距离是____________cm,精确到1cm。

(3)自行车中轴的大齿轮盘的齿数是_________齿,后轴的小齿轮(飞轮)的齿数是_____________,中轴的大齿轮被踏动一周时,后轴的小齿轮在链条传动下,不计算惯性将转动_____________周(保留2位小数)。

问题2:如果你有自行车,并骑车上学,你能借助于自行车,测量出从你的家到学校的路程吗?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尽可能地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出从你的家到学校的路程。

问题3:如果你的(或你的朋友)自行车是可以变速的自行车(如山地车、多飞轮的自行车)、请你观察一下在这辆自行车上有几个(中轴上的)大轮盘,几个飞轮,它们都各有多少齿?记录这些数据。如果你骑车时每一秒脚蹬一圈,请你根据上面测量的数据计算出这辆自行车运行时最大的速度和最小的速度各是每小时多少公里?

选做问题4:你认为对问题3中的自行车的各个齿轮的齿数安排的合理吗?你能发现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有可能请你做设计改进的话,你会做什么?

求解工作的表格省略。

4.2初中数学建模案例2:——线路设计问题(自学、探索、创新实践)

课题:为所在小区设计一个最佳的邮政投递路线,一个合理的保安巡逻路线。

实施建议:

1.按居住地成立4-6人的小组,对你们要研究的小区,进行观察,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如平面图,楼的门洞的朝向,道路情况,小区的进出口位置等).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合作完成测量方案的设计、实测、作图、计算、论证、比较、计算机文稿录入、结果介绍等。

2.复习必要的知识,如一笔画方法,最短邮路的画法和算法等。

3.画出小区的平面示意图,(最好复印一下,以避免后面画坏时重画),在图上完成邮政投递路线的设计,(使邮递员走的路线最短)。

4.实践环节:先不加思索按投递要求随意地走一遍,再按你设计的路线,实际走一遍,测算出路程看一看相差多少(记录数据)?

创新实践项目:为你们居住的小区设计一个合理的保安巡逻路线、或合理的送奶的路线。首先思考“合理”的含义。

4.3初中数学建模案例3:——穿衣镜的最佳设计(个人的创意与设计)?课题:自己提出几个有关穿衣镜设计的问题,给出你们认为最合理、最佳、最有创意的设计方案或解决办法。

实施建议:

1.成立工作小组,讨论本小组的工作目标、分工。

2.有可能的话到家具店、超市、(别忘了带尺子或相机)有关杂志或网站上收集一点相关资料,可以发现问题或提出你们更好的设计。

3.分工合作完成你们的设计,最好有一个图、或一个小的模型,可以用纸板做。

4.准备在全班交流,可以用实物、照片、模型、“ppt”,等形式表现你们的成果和创意,如果给你3分钟讲演、展示,怎样让班里同学为你们的成果叫好?

4.4数学建模的可供学生选择上的假期作业

1.利用放寒假与父母逛商场的机会,认真注意收集春节商场“打折消费”、“诱导消费”的各种广告信息,测算化1000元可以最多实际买到价值多少的商品。计算实际打折率。开动你的大脑,为消费者设计一种收益较多的购物方式;或者为商场设计一个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也使的商场收益较多的购物方式。

2.测量一个比较高的建筑物的高度,说明测量方案,测量过程和测量数据。看谁想出更好的方法?

3.自编3道方程和方程组的应用题,要求联系实际,有真实的实际背景,请写出题目、题解,看谁编的有趣。

4.到超市观察各种不同包装设计的同种商品,如同一个牌号的大、小牙膏,收集它们的价格信息,找一个表示它们的重量和价格的公式。

5.到各大商场,超市观察不同的商品的外包装,提出一个与“节约”有关的问题,将问题数学化,并用学过的知识试着解决它。进而自己在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将自己得到的结果推广以适用于更大的范围。

6.了解出租车的计价方式,(如起步每公里,每种车型多少钱;运行中每公里,每种车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3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3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 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 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有一点浅薄的看法,得出了一些 方法和措施。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 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 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 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 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让 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 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 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中学生怀疑心理重若是教师对他们 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 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 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3、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 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

初中数学《平行线》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平行线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4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平行线”主题单元结构包括“相关概念”、“探究性质”、“简单应用”三部分,教材的编写顺序是“同位角”、“平行线和它的画法”、“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顺次展开,是先以实例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直线平行形象,通过设置观察、实验与探究等活动,先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再研究直线平行的判定,图文并茂地依次呈现,试图在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行”的理解,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中首先引入“三线八角”,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一对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完同位角和画平行线后,会发现当一对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之后,形成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而且会很自然地发现它们之间关系,并且会根据自己的发现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并经过简单说理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本设计将以直观认识为基础,将直观与说理相结合,运用平行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

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技能: 1、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知道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画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会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判定的理解和应用。 4、认识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判定证明几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意识以及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5、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6、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7、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判定证明几何问题。 8、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初中数学建模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感 摘要: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课程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应用与拓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宜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建模教学要重视数学知识,更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建模;建模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课程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应用与拓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1]. 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这就称为数学模型.[2]数学建模就是将某一领域或部门的某一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假设找出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并对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2]从广义来说,数学建模伴随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都属于数学建模的范畴. 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大致为: 一、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宜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 过去数学建模只作为高等院校数学专业和部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初中

数学建模教学和高校的数学建模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一般先提出问题、引入正题;然后分析问题,在“引导——探索——创造”中建立模型;最后利用模型解决问题.[3]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宜“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低起点,就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教学的起点,以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小步子,就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安排层次分明,但梯度较小的教学情境,分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沿着数学学习活动的台阶拾级而上,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多活动,就是恰当地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质疑等数学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 [案例1]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建模教学 1、背景问题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04页) 2、数学建模 (1)问题分析 ①假设一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以60元卖出,卖出后盈利25%,那么这件衣服的利润是多少元? ②假设一件衣服的进价是y元,以60元卖出,卖出后亏损25%,那么这件衣服的利润是多少元? (2)模型建立 问题1 你认为销售价与进价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时是盈利的?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当今,教育领域正在全面推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但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十分强调推理的严谨性,过分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使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事实上,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除演绎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发现一个命题的内容,在完全作出证明之前,先得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还得推测证明的思路。你先得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猜想”,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在解决问题时的合情推理的特征是不按逻辑程序去思考,但实际上是学生把自己的经验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机地整合进来的一种跳跃性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的涵义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做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联想、自觉、顿悟、灵感等思维形式。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屮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篇一】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对教 育有着更高的期望,在探索教育发展屮,深度学习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文章通过阐述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剖析高屮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高屮教学策略,旨在促进教师改变以往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促进高屮数学教学领域改革。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深度学习成为素质教育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深度学习模式逐步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数学的深度学习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学习本身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l]o因此,文章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对高中深度学习的现状及影响高屮数学深度学习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高屮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深度学习在高屮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一)深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度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突岀

数学学习内容的联系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兴趣的养成,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自学、乐学的能力,进行数学深度学习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深度学习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自身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形成独特的见解,实现思维习惯的养成。而数学深度学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深度思考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转变以往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2]。 二、高中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一)从家庭文化角度分析从目前的家庭教育形式来看,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及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认知,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导读:《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1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要学习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有关函数的知识。函数是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研究了“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函数还是串联整个初中代数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脉络。比如:代数式求值的问题可以视为求取函数在某个特定自变量时的函数值;方程可以看成是相应函数在某个特定函数值时的情况;不等式(组)可以看成是相应函数在某个特定函数值范围时的情况;在函数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函数之间的联系,函数与其他数学内容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题目考查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种函数,而是几种函数之间或几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书中提到的《一次函数的图像》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让学生了解函数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和作函数图像的步骤和方法,明确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第二课时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的比较与归类,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简单性质。从书中有关《一次函数的图像》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仅仅从代数的角度研究函数,通过计算得到函数的性质,让学生能够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而案例中的教学过程更强调“代数与几何的交融”借助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现象。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在课堂设计

中也充分体现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课堂设计,让每一位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2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初中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 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 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初中教学数学建模

初中教学数学建模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感悟摘要: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课程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应用与拓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宜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建模教学要重视数学知识,更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建模;建模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课程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应用与拓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1]. 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这就称为数学模型.[2] 数学建模就是将某一领域或部门的某一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假设找出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并对它进行验证的全过程.[2]从广义来说,数学建模伴随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都属于数学建模的范畴. 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大致为:

一、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宜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 过去数学建模只作为高等院校数学专业和部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高校的数学建模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一般先提出问题、引入正题;然后分析问题,在“引导——探索——创造”中建立模型;最后利用模型解决问题.[3]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宜“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 低起点,就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教学的起点,以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小步子,就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安排层次分明,但梯度较小的教学情境,分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沿着数学学习活动的台阶拾级而上,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多活动,就是恰当地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质疑等数学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 [案例1]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建模教学 1、背景问题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04页) 2、数学建模 (1)问题分析 ①假设一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以60元卖出,卖出后盈利25%,那么这件衣服的利润是多少元?

初中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研究.开题报告(韩友斌)

初中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研究 开题报告 商洛市山阳县户垣中学韩友斌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 我申报的《初中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研究》课题,是2013年商洛市“十二五”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经批准立项,编号:sjky20134252,今天开题,我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内心潜能,让学业成绩成为撬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杠杆,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逐年增多,部分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分化严重,学业评定唯分数论,作业、练习“一刀切”式标准,希望所有学生学业齐步走,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女同学学业测试得分低或者许多题空白。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业、练习分层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建构提供有利巩固、深化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施《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研究》课题有利于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敢说、敢思考、敢想、敢做、敢写的良好学习习惯,轻松、愉快地提高学业成绩,克服数学学业失败的后遗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创造更高层次受教育的机会。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范文|谈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 目前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学生学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学习的乐趣在哪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问题,也有课程设置及标准问题,更有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作深刻的反思。 我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但是,从如何提高教学效益,那应该属于教师的份内职责。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实现有效教育提出了契机。下面就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来谈几个问题。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到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学了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去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为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不是评判者,也不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服务者,他的职责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目标,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高效的,才会是受人欢迎的。以往教师都能教的内容准备得竭尽所能,讲课时也能做到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尽力处处讲到,常常是自我感觉惬意,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忽略了学困生的困惑。这种单纯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和发挥,这就会让我们的教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 ,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探究 (内蒙古教研室、温孝明) 1、目标的续写:目标的续写必须是融会一体的,确定单元 目标的时候考虑学生的维度、角度、深度。要从内容, 内涵、内联上考虑。 2、教材解读上:第一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内容。教材分析 要具体,关注教材中的核心语句,核心词语以及相关部 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 习函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知道反比例函数 是函数。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函数,然后才进一步的 研究反比例函数,让学生明白研究函数的方法。对例题 的问题中进一步考虑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函数。然后抽 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让我们的教学要过度到要自然,要流畅。这样才能学生应有的学习认识,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 3、研究函数性质的时候:让学生如何把问题,进行归纳总 结,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函数的概念。让我们教学有一定 的层次,一定的顺序。让不同的学生感受不一样,在教 学中,让我们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暴露,才能 我们的课堂进一步探究,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探索,让 我们的数学应有的味道。问题提出来后怎样去完成,怎 样去理解。具体研究函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函数的

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按照学 生的需要进行来调节我们自己的教学。通过教学和学习,我们的学生能否掌握自己探究去函数的方法,这是我们 关注的重点。 4、关于学生展示:学生的展示是很有学问的,谁来展示? 展示什么?怎样展示?心里有数,行动一致。 5、应用问题:要考虑知识的系统。复习的作用是什么?感 受是什么?有什么改进的地方?我们怎样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反比例函数在生活当中的应用需要几个变量? 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存在范围?如何根据实际问题 设计函数问题,怎样转化,培养数学转化思想。根据同 一个情境中怎样找出函数关系,怎样变换?正、反比例 函数的差异在哪儿?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 的函数,让学生知道常量的进一步认识。 总的来讲我们的学术交流是自由的、相互学习的、共同 提高的!谢谢! 根据当时的讲话进行整理,不妥之处尽情谅解!供大家 分享!(兴安盟教研室敖大山)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 【摘要】数学建模是一种教学手段;具体的建模分析方法;常见数学应用题的基本数学模型;.建模教学活动的设计体会。 【关键词】教学手段;建模分析;基本数学模型;活动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近几年,中考加强了应用题的考察,这些应用题以数学建模为中心,以考察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但学生在应用题中的得分率远底于其他题,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一些学习体会。 1. 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 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说明这一过程: 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根据某种“定律”或“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解析地或近似地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投入使用——通不过——通过。 1.1审题。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认真审题。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因此要耐心细致地读题,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所求结论和对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 1.2简化。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简化。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根据数量关系,联系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1.3抽象。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按上述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是不是符合实际,理论上、方法上是否达到了优化,在对模型求解、分析以后通常还要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2. 具体的建模分析方法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方晓、宋国洪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组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 2、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主要内容是: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 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2.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 3. 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专家检验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四、实验的具体操作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并确定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活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集.doc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集 数学一直都是学习的主科之一,在学习任务繁重的初中学期也不例外,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一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不同的发展与进步。当今,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平行分班"模式,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在能力、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状况、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其领悟教学内容的情况也就参差不齐,并且每个班里学生人数数量太大,假如教师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那么长此以往,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于后进生来说也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通过之前实行的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我们发现被试验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在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方面均提高百分之十几。同时,在数学竞赛方面,实验班中有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方法的试验施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了我们教学中一直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标。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一组学生可塑性好,基础知识也扎实;二组学生可塑性中等,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三组学生可塑性差,基础知识不牢固。而且二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受。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可以使三组的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到一组或二组。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争取实现三组逐渐消失,二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一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扩展一组学生的思维;二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他们,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争取向一组靠拢;三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让一二组的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三)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化要求。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

浅谈函数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实际的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坐标系中的曲线上点的坐标反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图像将函数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提供了数形结合地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它是近代数学的主要基础,又和集合、对应等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紧密联系着。 1、函数思想是初中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关键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基本函数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对函数思想理解的多少,讲解与否,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一些函数思想是受益无穷的。例如“数形结合”、“集合”、“极限”、“函数”、“公理化”等,更多的是适用范围广,普适性强的思想方法,如“分类”、“一一对应”、“转化”、“模型化”等人类的基本思想。基本的函数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是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形成优良思维素质的关键。加强基本函数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深化数学教育的突破口。 学生只有领会了基本函数思想及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基本函数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基本函数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对函数思想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 2、函数教学中遵循的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化所在,反映出数学的本质规律,学生若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便能更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初中函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函数思想方法渗透到自身的教学理念中来,让学生充分学习函数中深含的思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函数基础知识之余,也能具备相应的函数解题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明确抽象与个体间的关系 函数从客观现实中提取出问题的数学特征,从中抽取出抽象的关系,继而在建立起的函数关系中分析解决问题。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与认识能力仍处于基础水平,可能难以把握函数的抽象性。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丰富的实例、教学模型、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的直观手段,将函数的抽象性与个体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理解函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分式》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八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1?本章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的研究。 2?分式是对分数的进一步抽象------字母的意义 3.分数的讨论框架的继承——小学时分数都研究哪些性质? 4?从实际意义或者问题解决上,分式也是分数的实际意义的抽象---列方程解应用题 5?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小学分数的了解情况,特别是是否还记得分数的性质框架6.分式的基础是分数、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元一 次方程等知识。同时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分式 ■. *kd卜H T C* N n ■ "ijK r*i *-*ri i SA - ■ M-i> .鼻??■+? 3 -9?ra MI1!"円?”七?P j-ir it-. Ini 4 ii *^4■ ■■ Eiii Fi* j|tF ? *1.I ? =Hk* 冲JIT flfl ? .r -.i- - - n崛E ^ 7 时ful>F .用力■? I-?iiw >■fl - iMi审¥ ■hEHI s iq|lnHFir ri -i r ir-u- ai^-w.qri. 丑界十■■+( - R -?■■■? ?r If Mi ■■ r i “-0 晋■种rEji* . Bin-TV "**** H I ■fl虚 亠|3令 tnitT :4t.li I 4 Tl IKZJM" 1MJW- Ml E nn-fe-Biib 二1* h#?l-!V ¥呵鼻?甲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计划和总结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转变观念,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能为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服务。 一、工作重点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本阶段主要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常州市中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和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以及一些最新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紧密结合研究课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得失,促进理论的内化和吸收;从理论出发,积极在实际中运用验证。 2.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动向,不断完善和补充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我们课题研究新的内涵,我们不仅要从“研究内容”上来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学期,以如何把该课题研究与目前的教科研一体化进行有机地整合为重点,力争使该课题研究更加完善和丰富。 3.保质保量的开好课题研究课。研究课是验证课题理论假设,探索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的重要方式,是课题的生命所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在充分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集体备课,由课题组教师开好研究课。课后要及时进行评议、研讨,以获得有益的经验和理论上的进步。 4.把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学校的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细则。 5.积极邀请外校专家来校指导以及和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课堂交流。 6.进行过程化管理。认真做好各种活动的记录,及时收好各种研究资料。期初定好工作计划,期末写好阶段性总结和研究论文。 二、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 1. 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 2. 围绕本学期的研究重点,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次交流并完善研究计划。 3. 利用教研组这一活动基地开设好研究课。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常州市金坛区西岗中学何丽华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周九星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名称: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作出明确界定,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数学核心素养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6)》中,把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将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确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方面。 (3)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现在还没有正式颁布(发布),但史宁中教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一文中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做了细致诠释——“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离不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八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空间想象、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学抽象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符号意识和数感,推理能力即逻辑推理,模型思想即数学模型,直观想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就是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 上述分析发现,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基本一致,我们将采用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6)》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界定。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方面的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是指在整体思维指导下,根据知识发生的规律、内在的联系以及学生特点,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以突出数学内容的主线和知识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就是站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的视角,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寻求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做到通过单元教学的整体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并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一)前期文献综述 1.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单元教学理论的提出与19世纪末欧美国家“新教育运动”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其倡导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整体,教材的人为分割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碎片化,难以建构完整的思维体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合作精神。随后“新教育运动”的倡导人———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克乐利提出教学整体化的原则,即将每个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