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三惨案 - 历史背景

五三惨案 - 历史背景

五三惨案 - 历史背景
五三惨案 - 历史背景

五三惨案- 历史背景

1928年初,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宣布成立。4月,国民党蒋、桂、冯、阎四派联合,展开对北洋军阀最后一支反动武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的北伐。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下达总攻击令,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分别指挥第一、二、三集团军,沿津浦、京汉、正太三条铁路向北挺进。

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作靠山的张宗昌,此时是直鲁联军总司令兼安国军副司令,他的直鲁联军和另一军阀头子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是北伐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步步逼近,张作霖、孙传芳的部队被打得一败涂地,退守济南。

济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20世纪开头的十多年里,随着胶济铁路(1904年)的建成通车,清政府于1 905年在济南开设“华洋公共通商之埠”,遂使济南由一座封建色彩比较浓重的内陆府城,迅速发展成为中

国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近代工商业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作为扼守京津南大门的重镇,同时也是南京和天津之间的最大城市,济南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也愈益显现出来。

济南开埠后,中外商民来济南经营者越来越多,工商贸易日趋发达,德、日、英、美、意等国都有人来从事贸易活动。其中,在济南的日侨约有2000余人,日本在济南还设有日本领事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施侵吞满蒙、征服中国进而控制亚洲的新大陆政策,不想让国民党军队染指东北三省,以保住日本侵略者从北洋军阀手中取得的巨大权益,并进一步胁迫张作霖、张宗昌等旧军阀,以便

从他们手中谋取更多、更大的权益。日本田中内阁继1927年5月第一次出兵山东后,决定再次出兵山东,

进占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

事件过程

1928年2月,亲英美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分编四个集团军,进行“北伐”,出兵攻打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图统一北方。支持张作霖的日本帝国主义害怕英、美势力向北方发展,侵犯它的利益,于是,4月1 9日,田中内阁以“就地保护侨民”为借口,决定第二次出兵山东,阻挠蒋介石的军队北上,派遣第六师团5000人在青岛登陆,经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要地,“保护帝国臣民”。实质上是命令日军对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实行军事占领。为了抢先控制济南,日军驻天津3个步兵中队于4月20日侵入济南,还公然在济南城里筑起了街垒。。21日,南京政府对日本政府提出了严重抗议。25日,日军第六师团在青岛登陆,26日,第十一旅团开抵济南商埠,呈现出一副临战态势。盘踞济南的奉系军阀的走狗张宗昌弃城北逃,北伐军开进济南。这时日军早已在市内各马路构筑工事,敷设电网,步步为营,当北伐军部队进入济南时,日本军队就寻衅开枪,打死中国军民多人。5月3日,日本军国主义按照预谋向国民党北伐军驻地发起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将北伐军7000余人缴械。日军又以种种借口在济南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中

国军民在马路上行走时,在商店里买东西时,甚至在澡堂里洗澡、在理发店里理发时,只要被日本兵碰上,立即遭到杀害。日军还唆使日侨义勇团,杀害平日有反日言论或者取缔过日货的中国学生、工人、

店员。一时间,济南成了日寇屠杀中国军民的杀人场。在5月3日这一天,被日本侵略者野蛮屠杀的中国军民在1000人以上。紧靠济南西城根外的顺城街,房舍悉数被烧,居民无一幸免,事后改称“五三街”。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践踏国际法准则,残杀了国民党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及16名外交人员。日军于5月3日深夜包围并强行搜查了山东交涉署,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用日语表示抗议:“我们是外

交官,这里是非战斗单位,不许搜查。”日军却毫不理睬,将蔡捆绑起来,把他的耳朵和鼻子割去。蔡公时坚持民族气节,怒斥日军暴行:“日本人对我如同古代奴隶社会对待俘虏一样”,“日军决意杀害我们,惟此国耻,何时可雪?野兽们,中国人可杀不可辱!”日军大怒,又将他的舌头、眼睛挖去,并对其他人也百般摧残。最后,除一人侥幸逃脱外,其余的人全部被日军杀害。其状之惨,令人目不忍睹。

面对日军制造的惨案,蒋介石采取了退让方针,命令北伐军“忍辱负重”,撤出济南,绕道北伐。7日,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福田彦助向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无理要求,并限12小时以内答复。蒋介石派熊式辉、马家伦连夜赶赴济南与日军交涉,日方又谬称期限已过,拒绝谈判。8日拂晓,福田下令重炮攻城,11日济南陷于敌手。日军占领济南城后,肆意杀人抢掠,奸淫妇女,又将街上市民赶至一处,

作刺杀目标取乐。日军为了消灭罪证,把中国军民的尸体用麻袋包裹后,运至青岛投入海中,或者浇汽油焚烧。来不及撤出的数百名伤员也全部被日军屠杀。据济南惨案被难家属联合会调查:“济案”中国军

民死亡6123人,伤1700多人,财产损失2957万元。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反而要南京国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1929年3月28日双方签订《议定书》,宣称“中日两国所受之损害问题”俟双方“实地调查决定”,后亦无结果。

今济南西护城河河东岸,竖一石碑,四棱锥体形,上刻“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九字,系仿照当年(1 928年5月)山东省政府建于泰安岱庙的纪念碑原样制做。碑的南、北侧,桧柏簇拥,花廊相映。碑的东侧,为1995年9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新落成的“五三惨案”纪念碑。该纪念碑由卧碑和浮雕墙两部分组成,呈南北走向,高4.25米,长17米,黑色花岗石砌就。东侧为卧碑,南北东三面

围以铁索护栏。碑体上刻当代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济南惨案遗址”六个大字。卧碑的正中是凸起的巨型白色大理石台历,右页镌刻“五三惨案”发生的年月日期,左页镌刻《济南惨案纪略》,由武中奇书丹。台历左右两边,饰以汉白玉雕刻的花圈。碑西侧为浮雕墙,面西,上刻《国耻》浮雕。该浮雕采用汉画像石刻艺术技法,运用纪实、象征、寓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济南“五三惨案”的场景。两端雕刻的洪

钟,上勒“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八字。在不远处的西护城河西岸,建有"五三"惨案纪念亭。此亭原于19 32年建在中山公园附近,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拆除,1998年于现址按原样重建。亭呈圆形,双顶重檐,由8根石柱承托。8根石柱为保存下来的原物,各柱均刻有槛联。亭额嵌"五月三日"石刻。此亭简朴庄重,壮观宏伟。趵突泉公园内建有济南惨案纪念堂。

近代史题目

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国家是:德国 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外国殖民侵略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利用和管辖钓鱼岛。1895年,请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4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日本投降后,依据有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这些国际文件是:《日本投降书》《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 下列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 无产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1939年,国民党成立“防共委员会”,其方针为:防共、限共、溶共、反共 下列有关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在革命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被迫转移的 经历了一个先实践后理论的认识过程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下列关于“八七”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强调了“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采取的巩固统一战线的措施有①建立三三制政权②开展大生产运动③进行整风运动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⑤实行精兵简政 1、4 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

23、难忘的一课 广宁县南街五一小学叶金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感受,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结合文章内容,抒写作者难忘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方法 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板书设计:学习祖国文字一笔一画写 23 难忘的一课一遍又一遍读 参观小礼堂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1、听音乐,教师介绍这是闻一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写的《七子之歌·台湾》, 当时的台湾还在日本殖民者的统治下,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闻一多先生这首诗,写出了台湾同胞渴望能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声。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台湾在离开祖国50年零105天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后,一所乡村小学里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读题,理解:难忘—— 3、导语: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永远铭记这一课? 二、初读,整体感知——“难忘”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永远铭记这一课? 2、导语:我们进入了书中的文字,一定被作者跳动的心所感染,也一定有所了 解作者难忘这一课的原因。 3、学生汇报(板书:一笔一画写一遍又一遍读参观小礼堂) 4、导语:请一位同学连起来说说让作者感到难忘的原因(介绍这样就可以概括 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一咏三叹——“难忘” 1、导语:刚才大家在读书时,有没有发现,文章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多次?是 哪一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学生默读课文,静静地与书中的文字对话,思考:“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重复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怎样的场景?你体会到什么? 3、学生画书后汇报。(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生变化呢?让我们再现这难忘的一 课,跟着作者的脚步,一同走进这所乡村小学。 4、导语: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在文中一次又一次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5、出示: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 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6、学生朗读句子,出示:让作者内心激荡的是—— 7、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感受。 8、出示地图,导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谁能结合资料说一说。 9、学生汇报。(介绍历史资料:虽然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但台湾人民仍然对日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案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台儿庄战役基本史实和意义、武汉会战的过程和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的背景、经过、意义和武汉会战。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七事变以后,骄横的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一系列著名会战。正面战场的形势如何?中国军队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 (二)、新课讲授 一:台儿庄战役: 1、正面战场的含义: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正面战场日军伤亡100余万,国民党伤亡321万。 2、台儿庄战役的背景: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南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同时, 一部分日军从山东半岛登陆,沿着胶济铁路西进,企图同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李宗仁 3、经过: 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

2020年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一课》课文原文及教案范文合集

课文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mǐn)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 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 “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 接着,这位老师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 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屋子。 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zhū)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前期词 一、晏殊、欧阳修 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是以小令为主。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创作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1、晏殊:晏殊的词主要以自我抒情的方式,表现升平时期贵族士大夫的宴游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特别善于用词描写富贵娴雅的生活。这种雍容娴雅、富贵闲人的气息,使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可贵的是他能摆脱庸俗,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艳冶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2、欧阳修:从抒情取向和审美格调上来看,欧阳修的词被习惯地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雅词继续着唐五代直至宋初晏殊的文人化方向,比前人更多地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风格或深婉含蓄或清新疏隽。其应歌而作的俚俗词、艳情词,大写男女恋情,表现出词人性格气质中风流自赏甚至庸俗的一面。这类词不追求温庭筠式的含蓄,而呈现出接近市民审美情趣的真率通俗。 二、范仲淹、张先、王安石 1、范仲淹:其《渔家傲》在广漠苦寂的边塞背景上抒写戍边将士的矛盾心情,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审美境界。 2、张先: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他的小令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张三影” 3、王安石:王安石的词主要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使词的功能由应歌娱人向言志自娱转变。 三、柳永 1、柳永的贡献首先在创体和创调上。他是北宋创调最多的词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这极大地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永的创调创体之功突出表现在发展慢词。并将赋法移植于词,以铺陈叙事和白描写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慢词的体制。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其二、开拓词境,雅俗纷陈。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他的艳情词重新恢复了曲子词的市民化、世俗化色彩。他以都市繁华和风景、风俗为内容的风物词,对

血战台儿庄历史背景

血战台儿庄历史背景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调集大量部队涌向了津浦路和陇海路的枢纽、中国南北交通的中心之一——徐州。著名的徐州会战就此打响。 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保卫徐州的一次外围战役。台儿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既是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一个战略据点,又是运河的一个咽喉要道,是徐州的门户。 日本人深知台儿庄的重要性,派出矶谷师团从山东的徐州南侵,企图迅速拿下台儿庄,然后渡过运河包抄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的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附近集中了40万人的优势兵力。 3月下旬,矶谷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国民党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日军猛攻三天三夜,才冲进城内。城内中国守军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尽管日军占据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坚守在南关一带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目的是为了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 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儿庄,守军尽量拖住敌人,以便庄外的大军将日寇团团围住,来个翁中捉鳖。 4月初,外围部队切断了敌军的退路,并集中优势兵力向矶谷师团发动猛攻。城内的日寇一面疯狂抵抗,一面向板垣师团求救。但赶来救援的板垣师团在向城一带遭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被歼灭3000余人。 矶谷师团见救援无望,决定以死相拼,一个个杀红了眼。国民党军队虽以5倍的的兵力围攻,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竟难以将敌人消灭,战争一时呈胶着状态。 4月6日,中国军队向矶谷师团发起了全线出击。由于中国军队的优势兵力难以在城内展开,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日军头一次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如此顽强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矶谷见大势以去,便率残兵仓皇逃走。 台儿庄战役以国民党军队的胜利宣告结束。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2万人左右,是国民党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一次大胜利。

五年级语文《难忘的一课》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册 2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本文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主线,以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理解作者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人热”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布置学生搜集台湾的屈辱历史及光复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 1.(板书: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同学们,谁能读一读黑板上的句子?(分别找几个同学读。)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3、谁能带着自己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这样读? 二、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这句话,出自我们的课文《难忘的一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节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堂,看看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板书课题) 2、图文了解台湾 (1)、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台湾的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它曾有着屈辱的历史,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关心,有没有收集到相关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到的台湾历史,教师出示课件,图文补充介绍台湾。(教师从学习积极性高和关心祖国这方面去表扬和肯定学生。) 17世纪初,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一些地区。 1642年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整整50年。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再次光复。 (3)、在被日本统治的50年中,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

山东革命的热血历史

共产党探索中的周年大事 一、专题解读 1.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史上的探索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主要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年至1949年;另一部分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发生在建国后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过程来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共产党探索中的周年大事主要有:2010年是百团大战的70周年,是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60周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是设立经济特区30周年;2011年是共产党诞生90周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二、命题展望 1.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中国革命的重任,它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正是有了共产党,才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北伐战争的胜利,才有了第二次合作中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正因为如此,201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将成为今年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也必将是今年只招考试重点考查对象。 2.对于共产党探索事件的考查多侧重于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北伐战争中的胜利进军、抗日战争的重大胜利、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等等。考试多以选择题和组合型材料题出现,需要我们在复习时对此部分进行分时期分类别整理。 三、新闻聚焦 1.上海市民元旦期间前往中共“一大”会址参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不少市民元旦期间前往中共“一大”会址参观,用心聆听讲解员讲解建党历史,认真体会一件件展品中铭刻的光荣与历史。据介绍,元旦三天假期,平均每天有近2000人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纪念馆二楼,根据原景复制的蜡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一大召开时的情境。 2.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锁定三农据报道,今天(12月6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据悉,明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把焦点放在了三农问题上,文件主要指向为明年将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3.在新起点上再创航天事业新辉煌今年4月24日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苍穹,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的见证。“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40余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在新起点上再创航天事业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4.台湾媒体评深圳改革三十年:标竿意义还会更大中新网8月27日台湾《中央日报》27日刊出评论《深圳的标竿意义还会更大》。文章说,三十年来,深圳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深圳能否继经济建设之后,在下个三十年,也在政治建设取得成就,从而为所有大陆城市的综合发展树立新标竿,值得期待。 四、考点链接 1.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2.1935年遵义会议 3.1940年百团大战 4.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 5.1950年抗美援朝 6.1950年土地改革

五年级上册数学补习_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补习_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2.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 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 会也让你难忘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 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近代史试题3

模拟试题(三)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虎门条约》 B. 《南京条约》 C. 《望厦条约》 D.《北京条约》 2、近代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3、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筹海篇》 C. 《土地改革制度》 D. 《资政新篇》 4、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 ) A.天京事变 B.北伐失利 C.永安建制 D.洪秀全病逝 5、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6、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中华革命党 B. 华兴会 C. 中国同盟会 D. 华兴会 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 《中华民国约法》 D.《变法通议》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五四运动D.新中国的诞生 9、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纲领是() A .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

C .资本主义 D .新民主主义 10、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 A.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B.军事问题和社会问题 C.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D.军事问题和经济问题 12、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第一个大的胜利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3、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 A. 《兴国土地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五四指示》 D. 《井冈山土地法》 14、针对国民党当局积极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 A. 一二九运动 B.五四运动 C. 一二一运动 D.五卅运动 15、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并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 A.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B.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C.1978年五届人大会一次会议D.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16、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是() A. 朱德 B.毛泽东 C. 陈云 D. 周恩来 17、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 A. 严重灾难的内乱 B.对资产阶级的革命 C. 对旧有文化的革命D.敌我矛盾的较量 18、中共中央集中阐述“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积极性”的文献是() A.《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B.《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C.《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D.《关于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 19、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B.1979年中央理论务虚会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难忘的一课》

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 学情分析: 《难忘的一课》(五年级上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有比较高的感悟能力,能体会到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感情。但是,对台湾的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 重点难点: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乐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啊,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播放《七子之歌。台湾》朗诵视频。) 这首诗写的哪儿?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台湾,思念祖国母亲) 2.(出示PPT台湾地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会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呢?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台湾乡村的一所学校经历《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二、乐疑----自主提问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读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难忘?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生读后交流: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地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情景后参观了学校礼堂里的中国历代伟人像。 活动3【讲授】三、乐思----赏析释疑 1.这些事情中,是什么感动了作者?课文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最能表达这种感情,是哪一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想想这

句话一共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开始。 2.(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 4.学习第一次出现的句子。(出示课件) (1)找出第一次出现的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台湾教师是怎样写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这位老师又是怎样教的?(出示课件) 生:她先用闽南话,然后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样富有感情,好像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为什么他们读这句话是那么严肃认真?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男生) 师:现在你有没有感受? 生:我有点明白了因为台湾刚刚光复,而且老师也刚刚学习中文,她很吃力,很认真,那么严肃,比较爱国。 (4)指导朗读。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历史试题

陵川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权’归于吏部” A.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监察权的控制 B.完全剥夺了地方举荐人才的权力 C.有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使政权的贵族政治色彩更加浓厚 2.“阁臣之预务(参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管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 奏事,亦不得相关白(陈述)。”这说明,此时的内阁 A.成为下辖六部的重要中枢机构 B.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由皇帝的亲属组成且把握决策大权 D.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3. 亚当·斯密曾指出:“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特别在雅典,普通的法院都是由许多无秩序的人民团体组成的。 他们所做的判决,几乎常是胡乱的,常是决定于一时的宗派意见或党派精神的。”其意在说明 A.古代雅典民主是典型的人民民主B泛滥的直接民主将背离社会正义 C雅典民众有较充分的言论自由权D古代雅典法院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4.《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条款之一:“不得为任何个人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从当时背景看,该条款之规定 A.有利于稳固城邦的统治 B.缓和了帝国的内部矛盾 C.体现出对个人权益的漠视 C.有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 5.《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中指出,“在专制时期,国王是权力的重心;专制制度消灭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19世纪开始,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19世纪开始,权力重心的“转移”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说明国王退出了政治舞台 D.体现出英国议会内部的分裂 6.下图摘自某同学的课堂笔记内容(部分)。可见,该国政府成立遵循的原则是 这个国家 1.她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 2.体现这样的顺序 建国理想与精神宪法政府和总统 A.打谈结合 B.分权制衡C以法立国 D.联邦制 7.如果把俾斯麦称作“白色革命家”,“革命”表现为历史进步性,“白色”则说明了历史保守性。当时,德意志民 主政治明显具有“白色”特征的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体 B.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C.皇帝有权召集和集散议会 D.各邦拥有一些自治权 8.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 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9.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10.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导致图一到图二贸易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图一黑奴贸易路线图图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A.政治文明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物质利益驱动D.交通工具革新 11.《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 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12.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13.“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战争无 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此处所指“条约” A.使台湾全岛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 B.规定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C.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D.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14.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阶级的革命”。据此,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三课《难忘的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三课《难忘的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3.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3.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 1.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自学检测一:认识生字词。 2.自学指导(二): (1)“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出现? (2)每次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抒写作者难忘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难忘” 师:吉老师给大家讲过许多有意思的课,是吗? 生:是的。 师:请马上回答,哪节课最难忘? 生:(停顿后议论纷纷) 师:这些课都是本学期的学的,如果再过几十年你们还会记得吗?生:可能不记得了。 师:是啊!但是我们的作者对一节国语----也就是语文课永远镌刻在心上。读课题-

台儿庄战役背景

台儿庄战役背景: 当时的日军占据山东济南和南京准备打通津浦铁路,但是徐州地区还在国民党手中,徐州地区接通陇海线和津浦线,又有大运河,战略地位十分,徐州若是失守,那么日军南北相连,整个华东,华北地区都会沦丧,到时候就能分兵攻击中国西南地区。所以日本想占。 而国民党有不能不守,国民党刚经历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接连战败,尤其是淞沪会战,蒋介石的中央军受损严重,装备,老兵都很缺乏,急需整编,但是时间不够。蒋介石当时看出徐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徐州一旦失守,那么日军就会攻击武汉,直到重庆,那么中国就彻底战败了。所以蒋介石调集了所有能掉的“杂牌军”和没有受损的“中央军”汤恩伯部开展徐州会战,目的是拖延时间,为武汉会战做准备。 战争进行: 早在1938年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东路第5师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西路日军第10师长濑支队(相当于旅)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濑谷支队(相当于旅)沿津浦铁路南进,3月14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抗战开始后,中国军民虽奋力抵抗,但阻挡不了日军的猖狂进攻,未及半载,平津陷落,沪宁失守。1938年春,日军矶谷、板垣两师团欲合围徐州,打通津浦线,再挥师武汉,以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徐州会战势成必然。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驻节徐州,指挥津浦线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当时,第五战区所辖十余万疲惫之师,在津浦线两面受敌。来犯的敌人,南北两路都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乘南北两战场扫荡我军主力百余万人的余威,以猛虎扑羊之势,向徐州夹攻。在此形势下,我军应采取何种战略指导方针保卫徐州,才能克敌制胜,成为摆在中国统帅面前的主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民党统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的分歧和争执。一种意见,仍然坚持单纯防御的方针,主张应以较多兵力用于第一线,凭借工事进行持久防御为好。另一意见,如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等,则认为我军若与装备优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的日军作固定一地的防御战,必然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肯定是会失败的。他们主张应利用我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条件和部队装备轻快的特点,大胆实行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当日军以矶谷、板垣两师团的各一部分由津浦路北段和台潍公路对徐州实行分进合击时,刘斐等认为机会难得,应当立即把置于归德、砀山、亳县一带的汤恩伯第20军团等有力部队调到津浦正面,实行主动迎击,在运动中打它一个措手不及而歼灭之。蒋介石采纳了刘斐等人的意见,并先后派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及刘斐等人赴徐州协助李宗仁指导作战。 3月20日,日军第10师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后,不顾

五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五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 生:这堂课为什么难忘?这是一堂什么样的课?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意见什么事情? 生:自主朗读课文 师: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师:不错。你说 生2:作者来到一间教室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读“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我听了后也跟着一起读了起来,下课后老师还带我去 礼堂看伟人像。 师:能不能说得连贯些。 生2:(第二次说) 师: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里面哪两个画面都说道了? 生3:读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和看“伟人像”(板书) 师:就是这两幅画面让作者上了一堂难忘的课,下面请大家再去读一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作者难忘? 生:有一次读课文。 师:可以加流了吗? 生4:“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读得很严肃,很有感情,我觉得他们很爱国。

生5:我也是这一句“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在用心读,一遍一遍地读,说明他们很爱国。 师:“一遍一遍”怎么读? 生:练习读,然后指名读这一句。 师: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6:“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师:读了这些细节,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7:是中国人,为什么不会说国语? 生8:因为台湾刚光复不久,原来一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上的 是日本人的学校,是不许讲国语的。 师:你能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这是读书的好方法,还有哪一处也可以来解决这问题。 生10:“礼堂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的像,现在光复了,画上 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师:知道“光复”什么意思吗? 生11:收复,收回。 师:你们知道光复的那段历史是怎么样的吗?(出示资料,生读) 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请你再默默地读一遍。 生:默读课文资料 师:现在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再去读一读哪些细节,你会有新的感受。 生12:“他写的很认真,很吃力。”他一定想,我终于可以写 中国字了。 师:请你把它读好。

宋元明清之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

宋之后到清代之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文学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受两方面内容的影响:1、创作者内心的心理状态、情感情绪、创作才能;2、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且受制于当时所处的文化氛围。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和创作才能人人有差异,无迹可循,但每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研读一二,这篇文章就简单的研读 了宋代、元、明、清的时代背景对文化产生的影响。 文学是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是来源于时代并反映时代的,一定的时代特必会反映于某些文学作品中。 一、宋代的时代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1、政治上,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之后,历代皇帝对军事将领都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军,把军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宋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这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未曾有的。大批出身寒门的文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相当宽松,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长期以来寒士”的社会理想可以说在宋代得到了实现。 受重文轻武的国策的影响,在文学上呈现出了文以载道”的思 想,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在诗文散文中议论的成分大大增加。大

批文人借此机会进入国家机构,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高涨,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的发表政见。这个特点使得一大部分思想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直到宋代才真正得到高度的重视,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描写民瘼、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因此,宋代文人比较重理智而轻感 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一个直接影响,是诗文中议论成分的加强,宋代文人喜欢议论可以堪称前无古人。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议论化风气无所不在。 2、经济上,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宋代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大城市和小镇市的兴旺发达,纸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海外贸易的盛况空前,都非常引人注目。大城市的繁华,小镇市的兴旺。宋时因城市人口的膨胀,在很多州县城门外,形成了新居民区,称做草市。有的草市,例如著名的鄂州南草市,其人口和规模甚至大大超过城区。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使得在文学上呈现纵情享乐的特 点,通俗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高度发展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如说话、杂剧、演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发展,而词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士大夫词以诗 文来表达他们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如欧阳修诗文、词就如同出自两人之手。正是宋人将词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艺术学院环艺1 高阳 20111107127前不久,我看了一部军事题材的电影——《血战台儿庄》。这是一部老电影,没有太过真实华丽的场景,没有明星大腕的演绎,战争场面虽已有点落后,但是对于那些战火纷飞年代的真实反映,让人看了能真的感动。 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1937年,整个中国都笼罩在国破家亡的气氛当中,7月29号北平沦陷,11月12号上海沦陷,12月13号南京沦陷。同月,侵华日军在占领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连成一片,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徐州,先后集中8个师团,5个旅团约24万人,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其中在日军少壮派板垣征四郎,矶骨廉介亲率2个精锐师团。七八万兵力企图会师台儿庄,策应津浦路南端日军攻势,并一举拿下徐州。日军来势凶猛,大有一举围歼中共军队之势。 与此同时,国民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也飞抵徐州,部署这一重大战役。他先调原西北军的老将庞炳勋,防御东路的临沂。调原西北军的孙连仲在台儿庄附近驻防并安排当时背负着汉奸污名的张自忠部防守淮河。就连在山西犯事,无人愿意接纳的川军也被他收入帐下。 1938年3月底,日军第2军矶骨师团濑谷支队在攻占了临城及滕县之后,骄狂无比,继续沿津浦路南进,不等南段的日军北上呼应,孤军直扑徐州,想夺打通津浦路线的首功。而此时的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则已经在台儿庄想好了一个“瓮中捉鳖”的方案。 1938年3月21号,汤恩伯的20军团在津浦线上与日军做短暂接触后,即奉命陆续让开正面,退入东南山区,矶骨师团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舍汤恩伯军团不顾,尽其所有,沿津浦线直扑台儿庄。3月23日凌晨,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前线,与南下的日军部队遭遇,从而打响了台儿庄主战场的战斗。 1938年3月24日,日军矶骨师团开始猛烈炮轰,台儿庄的防御工事,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第二集团军阵地每日落下的炮弹有六七千发之多,按照当时的武器配备,日军一个团的火力配备,竟超过了中国军队一个普通师的水平。台儿庄城下的苦战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日军坦克和重炮,轮番对城内进行猛攻,很快日军几乎占领了庄内的三分之二,中国军队只能依靠一些据点,阻挡日军一轮轮进攻。由于战况异常惨烈清真寺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肉搏后的战场尸横遍野,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 孙连仲部队对日军的消耗伤亡很大,台儿庄守军原本只需要坚守3天。但从3月23号开火到29号,三天早已过去。本来说好从日军后方展开合围的汤恩伯部队却迟迟不见踪影(汤恩伯为了保存实力正在枣庄一带的山区来回折腾)。直到蒋介石发电报催促之后,汤恩伯部才出动。李宗仁将6号定为大反攻的日子,为了与汤部里应外合,李宗仁命令固守台儿庄的孙连仲,于5日夜里对日军发动一次偷袭。孙连仲悬赏十万大洋组成一支敢死队。敢死队将士绑着手榴弹,手握西北军特有的大刀,义无反顾得冲入敌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丢下60多具尸体,狼狈退逃。中国敢死队员以44人牺牲,仅13人幸存的代价,给予台儿庄的日军以极大的打击,奠定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基础。4月6日,汤恩伯的部队最终如期加入了战斗日军第十师团,第五师团这两支号称精锐的部队,在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退逃,连大批重型武器,军需物资和士兵尸体都不得不遗弃战场。台儿庄战役,中国投入兵力二十多个师计十二万人,日军投入两个师8个团约三万人。中国军队以损失近两万人为代价,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 台儿庄之战大获全胜。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大长了中国军民反抗外侮的坚强意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