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酋午:驳林毅夫文化言论的谬论

郑酋午:驳林毅夫文化言论的谬论

郑酋午:驳林毅夫文化言论的谬论
郑酋午:驳林毅夫文化言论的谬论

“二十一世纪迎来的不仅是中国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而且也将会是各个有着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经济学教授、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林毅夫以《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为题于11月4日在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发表演讲(全文在光明日报2011-11-14上发表)如是说。演讲主要讲四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文化复兴的内涵、中国文化能否复兴、一个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能否消失。在这四个问题中,讲得最多的是中国儒家文化能否复兴,他的结论是中国儒家文化能复兴。我认为,林毅夫教授演讲的许多观点具有合理性,但在许多关键问题的回答上悖谬甚多,比如因文化先进性的判断标准和文化复兴的判断根据上出了差错而导致了基本结论的错误。

一、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

林毅夫借用人类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分层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他说,不同的学者因分析的方便,对文化的内涵会有不同的划分,我个人在研究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时倾向于使用人类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划分法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和生产方式;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林毅夫同时认为这三个层次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是上层建筑。

本来,如何划分文化层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借用别人的文化分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林毅夫借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分层方法来说明问题的时候出现了逻辑悖谬。比如,他说,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决定的标准在于经济基础。当两个文化相冲突时,其差异性会在前面提到的三个层次上表现出来。所以,文化的先进、落后在于经济基础的差异。而按他的说法,对应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是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林毅夫认为经济基础是就是人类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分层中的第一个层次。这样,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决定的标准在于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是文化分层中的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和生产方式,由此可以说,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决定的标准在于文化分层中的器物层次,由此又可以说,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决定的标准在于文化。这样的悖谬林毅夫没有察觉到,看来其思考不够深入。

由于林毅夫是用这个标准来断定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以及判断儒家文化能不能复兴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他在评价世界各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时,出现一些偏见实在是在所难免。

文化一般都有"精神超越性的"核心价值和"社会约束性"的非核心价值两类,前者不乏普遍的价值,后者则既含有一般的社会规范,又包括社会特定的纲常秩序。文化的核心价值往往具有超越时代性,而非核心价值往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儒家的"精神超越性的"核心价值有"仁"、"义"、"智","社会约束性"的非核心价值有"礼"、"三纲";西方文化"精神超越性的"核心价值有爱、公义、法治、民主、平等。"社会约束性"的非核心价值有“十诫”、“圣战”等等。一种文化含有的"精神超越性的"核心价值越多就越先进,与此相反,一种文化含有的"精神超越性的"核心价值越少就越落后,所以,文化先进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是"精神超越性的"核心价值到底有

多少。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有爱、公义、法治、自由、民主、平等、权力分立、人权、神权、诚信等等,在这些核心价值中,超越时代性的比较多,所以从现在来看,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有仁义、礼、智、信、专制、人治、等级等等,在这些核心价值中,超越时代性的比较少,所以从现在来看,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是相对落后的文化。

二、从整体上看儒家文化不适合于工业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农业社会应该是从古埃及(根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一直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又叫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一段时间后,才向工业社会转变,或者说农业社会结构范式才向工业社会结构范式转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总的来说,农业社会的结构范式是相当稳定的,其结构范式的基本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制度,基本是帝王专制;在经济上是以私有制为主的自然经济;在文化上实行的是一元化文化。从劳动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转变这个角度来看,农业社会经历了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的三个历史阶段。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农业社会结构范式向工业社会结构范式转换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已经完成。工业社会从英国工业革命算起到现在已有近两百五十年,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来,直至现在已经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又叫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和德国,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的美国。从产业的角度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促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每次科技革命发生后给人类社会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个最大的影响是不断促使农业社会结构范式朝着工业社会结构范式转换。工业社会的结构范式是:在政治上是民主制度,主要是代议制、多党制、选举制;在经济上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在文化上是彻底的多元化文化。在这种社会结构范式下,社会运转的自由度越来越大,生活在这种结构范式下的人民越来越享有充分的人权和自由。

工业社会条件下,在经济上最终只能是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法治,而法治只有民主才能提供。所以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范式只能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制度,在经济上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在文化上是彻底的多元化文化。所以一种文化能不能复兴取决于这种文化能不能在基本上洽合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范式,换一句话说,一种文化能不能复兴取决于这种文化能不能洽合民主制度、市场经济。说到具体的儒家文化,其能不能复兴取决于这种文化能不能在基本上洽合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范式,而不是其他。林毅夫说:“中国文化能否复兴取决于三个问题。第一,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是否能支撑起经济基础,即器物层次的不断地发展、创新,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在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下形成的组织层次能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演进?第三,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在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能否保存,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伦理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他对儒家的看法是符合三个问题所以儒家文化能复兴。林毅夫的文化复兴标准虽有合理的地方,但由于他不了解工业化社会的结构范式所以他讲的所谓文化复兴标准是不完全切合工业社会这一实际的,他得出儒家文化能复兴的结论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儒家文化在整体上是不适合于工业社会的。工业社会要求实行市场经济,

孔孟为核心的儒家是反市场经济的。现在的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市场经济,多数学者也认为和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从理论上来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确实比较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儒家的文化体系不能和市场经济兼容,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所以这种文化主张公民平等和契约精神。但中国儒家的核心人物孔孟生活的年代就不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就土地而言,中国在战国时期开始推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但这是在孔子之后,孔子是主张恢复周朝的井田制的,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他的“义”,涉及生存权和“制民恒产”论(“百亩之田”),孟子的“义”也涉及养老、救济弱者与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及其落实,等等。但孟子的“义”里也有“无商不奸”的意思。虽然儒家里也有市场经济的某些因素,比如,正如林毅夫所说的:“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范蠡投机之道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说明当时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说明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决定生产,价格高时多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价格低时少生产,导致求大于供,价格上涨。最后一句…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投机的原则,当商品价格昂贵时要像清理粪土一样赶快抛卖,当商品价格便宜时要像珠宝一样买进积存越多越好。可见二十一世纪的投机原理在2300年前的范蠡时代就已经总结出来了。”但儒家对投机行为不是赞赏而是鄙视的。儒学基本上是把农业看成是本把工商业看成是末,儒学基本上是轻视技术科学和基本上是主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儒家一贯标榜祖述尧舜,效法文武,欣赏古昔,崇拜先王。孔子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创始人,从他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在权力来源上,儒家主张政权神授或禅让,孔子强调“克已复礼” 尊从真命天子、孟子主张“法尧舜”的禅让制、董仲舒鼓吹“君权神授”,都要求顺服皇权。在权力制约上,儒家要求民众要顺服王权,王权绝对,儒家要求尊王忠君,虽然也提倡君要爱民和以民为贵,但对权力的制衡,没有相关的理论,所以君要爱民和以民为贵在具体操作上无法落实。孔子主张“复礼”与“正名”,就是恢复周朝君臣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孟子虽然有“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的思想,但其着眼点是争取人民,为统治者服务。荀子的隆礼,从等级制出发,而等级制的最高点就是国君,因而荀子的隆礼最终目的又是为了尊君。在人与人的政治关系上,儒家主张等级制的不平等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在法治还是人治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在治国的方略上,荀子是礼法并重。荀子认为治理国家,既要有法,又要靠人,他说:"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君道》)他把君和师融为一体,把政和德结合起来,这是儒家治国之道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儒家、法家以及马克思主义所称的法是统治者(君王)的工具,它既有“法自统治者(君)出”这种立法上的不平等,也存在着“民要守法”这种执法上的不平等,同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大相异趣。

我国汉武帝时期,刘彻极力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通过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从此开始儒家政治理论的在我国的实践历程。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国皇权社会的权力金字塔里,皇帝高踞于最顶端,对天下臣民拥有生杀予夺的支配权。很显然,在这种权力结构下,君臣关系只能是一种以权力为基础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现代工业社会之前的一切形式的专制包括君主专制,其政治是与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治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统治者是以对于多数人自由的严加限制和对少数人自由的特殊保护作为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的,现代政治文明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形式,否定和取代了以往社会统治权的获得主要凭借血统、身份、权势或前任指定的人治方式,而强调公意、民主选举及法律程序在权力交替中的意义。今天,民主通常用以称呼代议民主制,但在代议民主制里被选出的民意代表以及多数人的意志在行使决策权力时受到了法制的限制,以强调对于个人和少数派的自由和权利的保护。我国儒家具有永恒性的价值在于仁义道德不在于政治理论,它所主张的君主专制也已经过时,我国未来在政治价值和制度的构建上不能参照儒家学说。儒家文化基本上是落后的。从儒家发展的脉络来看,儒家文化在整体上是没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三、我国文化不应仅仅是复兴而主要应是发展和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处于世界顶峰。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以天下为己任,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多年时间里,一直在探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到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大为提升。现在许多国内外学者和国际机构的研究认为,中国到2030年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所以,现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复兴还是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这一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林毅夫主张儒家文化复兴,但我认为,虽然在仁义道德上儒家具有普世性,但问题是儒家文化从整体上不能适合于工业化社会和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范式,所以谈复兴难于能够,但发展和创新肯定可以和必要。

林毅夫说:“谈文化的复兴表示我们的文化过去曾经是先进的文化,而现在变为落后的文化。”现在落后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我们的使命应该是让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我国文化发展、创新和壮大,而不是仅仅复兴和躺在古人怀里。

现在的中国是多种文化并存的中国,系统科学揭示只有各种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才会不断推动文化的向前发展。在今天全球开放的时代,企图抬高一种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已经不可能了。现时代需要的是文化多元化。虽然,现在的中国,实际上已经是多元文化,但现在的多元文化还只是历史上遗留的东西,中国要发展要想成为现代民主化的世界超强国家更需要今天和以后的中国人不断努力去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

我们的文化创造,只有不断地在创造实践中进行积极而正确的创新,才能真正有效和有力地突破定势,焕发光彩,实现品位、力量、价值与功能的全面重构与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内容的激活,更应当是文化模式或文化范式的革命性转型。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有益的外国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得以立足的大地和不断前进的基础,这同时也是我们实现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前提与先决性条件。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纵”向承传和对有域外文化的“横”向吸收,本身却并不等于就是文化创新。要真正实现文化创新,尚需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对原质性的文化积累和自然状的文化要素进行全面的升华、开拓与突破。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不但应当是不断创新的,而且这种创新的实现还必须仰赖于这种文化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内容、形式与方法的不断适应性的变化和高层次的优化。当今时代,不仅要求我们的文化必须创新,而且要求我们的

文化必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和广辐射的创新。从思想、观念、理论,到内容、形式、方法等,都真正“创”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天地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不负历史的重托,承担起时代的重任。

当前,加强和提高文化创新能力,鼓励和激扬文化创新精神,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时代使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和社会生活范式,超越时空和具体的政治经济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和强大。作为国家的“道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包括思想道德、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因素,还包括各种精神产品等物质层面的因素。我们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文化,旨在推进文化现代化而不仅仅是文化复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而不仅仅在于文化复兴。

2011-11-21

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 杨小凯 首先林毅夫指称,我们的《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下称《宪政》)一文认为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我们的文章并不讨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问题,我们只是分析为什么宪政转型与经济改革同时在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发生,在台湾地区、韩国发生(这两个地区小,对国际竞争压力敏感,没有中国那样的自我中心包袱),为什么在!"世纪#"年代的俄国发生(模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的潜力已耗尽),而为什么不在清朝和当前的中国发生(还有技术模仿和工业化模仿的潜力,自我中心,骄傲自大的包袱太重,对国际竞争压力相对不敏感)。 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宪政转型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的一个成功的震荡疗法(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实行了政党自由、议会自由选举,以及不搞国有企业)。而日本二战中侵略中国及以后的问题,都与宪政改革不彻底,留下一些官商勾结,财阀制度有关。 我们并不同意林毅夫用资源和投资解释经济增长的投资和资源决定论。 最近的大量经验研究($%&’()*+,-)*,.##/&,.##/0 )已证明,经济发展绩效与投资率没有单调正关系。大量经验研究也证明,各国贸易模式只有大约 /"1与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致(2’)3()’,.##/,.##4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分工的演进,这一演进是由交易效率决定,而宪政制度是减少国家机会主义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的关键。 林文强调渐进经济改革的好处,我们认为,一个独立的学者应该研究渐进改革中的两难冲突。在《宪政》一文中我们指出渐进改革有赎买特权阶层减少推动改革阻力的好处,但是也有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及造成不公,增加社会下层人民反对改革的阻力的坏处。独立的学者不但要研究没有宪政转型的经济改革的长处,也要研究它的教训。例如伊朗巴列维改革,!"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清末洋务运动的经济表现都不见得比中国今天的某些经济改革差,但这些改革都因为宪政改革的滞后造成社会不公,激起下层人民的革命。如果中国的经济学者不全面总结渐进改革的经验教训,而只是一味鼓吹渐进改革的好处,在独立的国际学术界眼中,他们就会被视为当政者政第!卷第5期!""6年7月经济学(季刊)$%8-&9:,-,;8:<=&’>)’(?@,(A !,B ,A 5 +=(?,! !!!!!!!!!!!!!!!!!!!!!!!!!!!!!!!!!!!!!!!!!!!!!!""6

大班饺子教案

大班饺子教案

大班饺子教案 【篇一:教案:好吃的饺子】 大班社会活动:好吃的饺子 ——教学设计 幼师国培班 铜川市耀州区演池乡中心幼儿园 梁雪萌 2014年1月2日 大班社会活动:好吃的饺子 设计思路:饺子是北方人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咱们中国的年节食品,人们逢年过节或迎亲送友总是要包顿饺子吃。孩子们对于饺子也是非常熟悉的,对饺子的做法、种类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本活动是在“新年好”这一主题下开展的,意在使幼儿更全面地了解饺子的有关知识和做法,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感受新年喜庆祥和的气氛。 活动目标:1. 认识、了解饺子的种类和制作过程。 2.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体验活动, 产生探究包饺子的兴趣。 3. 通过对饺子文化的了解,萌发对中国传统节日及民族 文化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饺子馅、饺子皮;面板、筷子、叉子、勺子、盘子;饺子

制作过程的影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 教师说出饺子的特征,幼儿根据形容抢答。(一堆大元宝,并非金银造。味美称佳肴,过年家家包。——打一食物:饺子) 2. 说一说:饺子是什么样的?(半圆形、半月形、角形)小结:饺子是咱们北方的特色食物,它的外面是一层薄薄的面做的皮儿,里面有特别好吃的馅儿;冬至、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 它;它可以煮着吃,也可以蒸着吃。 二、了解饺子的文化。 1. 提问:你们喜欢吃饺子吗?觉得饺子好吃吗?饺子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想想什么时候家家都要吃饺子? 2. 幼儿讲述,教师小结。 除夕守岁吃饺子,不仅有家人团聚的意思,也有新旧交替的含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说明冬至吃饺子以此来祈福不冻耳朵。 家人出远门的时候也要包饺子吃,寓意一路平安。 3. 总结:中国人有句老话:“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美食,象征着团圆、喜庆,是一种祝贺的食品,逢年过节没有饺子是万万不行的。 三、说说饺子的制作过程。 1. 提问:小朋友们都吃过饺子,现在回忆一下,饺子是怎样制作的? 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面—剁馅—擀皮—包饺子。

辩论赛发言稿格式范文

辩论赛发言稿格式范文 辩论赛有四位辩手,在辩论赛场上辩论赛需要发言?看看下面的辩论赛发言稿格式范文吧! 我方观点是撩汉更容易。何谓“撩汉”?撩汉为网络语言,一般指对女生说一些话或者做一些事情,但是并不出格,却能吸引男士,让男生遐想非非,俘获男士的心的意思。一提起“撩”,很多人脑海里都可能冒出“撩拨、撩弄、撩逗”;但其实从字形来看,字从手从,亦声。“”意为“长”、“远”。“手”与“”联合起来表示“伸长手”。本义:伸长手(干某事)。引申为挑逗,招引,逗引,《聊斋志异·促织》中有一言曰:“屡撩之”。撩(diáu/liáu二声)在赣语东部抚州地区中使用率很高,有挑逗、戏弄、招惹的意思。 那么,同样是撩,为什么撩汉更容易呢?我方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古往今来,多少人拜倒在美人的石榴裙下,为美色所倾倒。古人言:“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连英雄也被美人攻克,为美人倾倒,可见美色有何等的威力,又是何等地惹人喜爱;而现又有:“男追女隔成山,女追男隔成纱”。男生是视觉动物,女生对于男生而言,只要合眼缘都可能成为情侣辩论赛一辩陈词格式范文辩论赛一辩陈词格式范文。(ok) 第二、就目前国际形势上来看,许多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地男多女少的问题。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的人口指标,正常范围是103至107。我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

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因为女生相对于男生比较少,若1对1匹配,也就是说每位女生都能匹配男生,但是每位男生却不一定能匹配到1位女生,所以,相对于撩妹,撩汉的成功率更高。(运用数据大环境下的黄金剩女要想一下宅男剩男同样也是问题) 第三、从心理学这个角度上看,弗洛伊德如是说:“男人是用 下半身思考的”。 当女生说一些话或者做一些事情,便能轻而易举地吸引男士, 俘获男士的心的意思。另外,同龄之间,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比较成熟。生理上女生发育会比男生更早,生理的成熟带来心理的的成熟, 总而言之,女生进入青春期比男生早,女生情感细腻想得比男生多, 而男生比较思想直率,这也会比别人理解为女生想得更周到、更懂事。而女生也更容易察觉到别人的感情变化,异性交往中便能很好地相处,让异性获得好感。(古代原始社会查资料现在的nook) 综上三点所述,我方一致认为:撩汉更容易! 先指出漏洞人口性别比 有一类女人是剩女中的极品DD“黄金剩女”,她们既是盛女也是剩女,外表光鲜靓丽,经济实力雄厚,是女生版的“钻石王老五”;然而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DD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要想成功的撩到她们可不简单,论经济实力,她可以很独立地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靠男人这张“长期饭票”;论学识品位,她们有主见,知道什么人

后发优势理论反思

后发优势理论反思 在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便是后发优 势或落后得益(theadvantageofBackwardness)。一大批发展中国家, 在现代化进程的赶超目标制定中,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也往往是“后发 优势”。后发优势作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已经在这个世界存有 近半个世纪,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我们有必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 去认真研究它,认识它,理解它。从近半个世纪现代化的实践中看到,面对如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一种现代化理论都不具有普适性, 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理论,否则便会导致沉重代价的付出。本文 便是基于此点,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根据,来对后发优势理论 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学术界与相关方面的关注。 一 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最初阐述,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认为英国古典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最早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研究 和表述,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12。从那以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 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 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作者以为对后发优势进行 系统研究与表述并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 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多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 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现代化理论的诸多流派,其中对后发优势理 论阐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 列维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第一个优势在于其现代化进程 不再是像现代化的先行者所面临的未开发的领域;其次,现代化的后 来者具备了在很多方面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第三个优势是后来者跳 跃过先行者必须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实现现代化的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2005年)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2004年) 一、年度人物大奖: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 【颁奖词】他突破障碍,让公共财政更加透明,他坚守诚实,不打折扣始终认真。一个人和八万审计干部,共同担当国家的啄木鸟。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维护国家利益,是重于泰山的责任。 【获奖感言】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广大网民、广大观众对我们审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感谢评委对我的信任,感谢成思危副委员长为我颁奖,我感到特别荣幸,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为政府的官员颁奖。 二、年度经济人物 1、马云(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 【颁奖词】他热心做媒,撮合百万意中人;他牵线搭桥,链接200多国家和地区。你在他那里登记个名字,他让你挑选整个世界。 2、杨元庆(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颁奖词】用迅弛的速度追逐奥林匹克,他高举全球品牌旗帜;用撑秆跳的高度携手蓝色巨人,他构建庞大电脑王国;国际领先的雄心让他与众不同:不仅仅善于联想,更善于积极行动。 3、麦伯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颁奖词】一个有远见的商人,顺势而行搭上中国经济和平崛起的巨轮;一个负责任的管家,投资他领导的企业,收益十年增长十倍。上市公司的典范,“中国制造”的标杆。 4、胡茂元(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总裁) 【颁奖词】30年前,他骑自行车当学徒;20年前,他在制造拖拉机;10年前,他在自学硕士学位。今天,他以世界地图导航,驱动着中国最大的轿车企业。他是一名优秀的驾驶者,直接将企业开进世界500强。 5、李金华(国家审计署审计长) 【颁奖词】他是国家财富的守护者,领导着突出体现执政能力的政府部门。一个大声说出实话、勇于面对问题的国家公务员,一个正直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精彩诠释了什么是“执政为民”。 6、侯为贵(中兴通讯董事长) 【颁奖词】他稳健内敛目光卓越,勇夺奥运商机第一桶金;他成功实施香港上市,攀登通讯行业融资高峰;品质决定竞争力:一位朴实的老人,用行动追逐强国梦。 7、李东升(TCL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颁奖词】一个用时尚眼光发现商机的经营者;善于包容、不断突破;每一次山重水复,他总能峰回路转;面对贸易壁垒,他逆向思维化敌为友。广东创业23年,他总在寻找新鲜的螃蟹。 8、王宪章(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 【颁奖词】62岁的老将领导55岁的大型国企;35年打造资产4000亿元的保险航母;当他率领企业在海外抢滩登陆的时候,没有人为他保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就是做好每一个第一次。 9、郭广昌(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用求实精神理性创新,率领企业阳光运营,一位知识经济时代的掘金人,一位资本投资的创造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绿色财富更加健康。 10、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颁奖词】从容的调理,引导宏观经济和谐发展,精准的预见,催生稳妥有效货币政策;冷静判断全球大势,科学履行央行职责;中国人民银行,精彩2004。 三、年度新锐奖 马化腾(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总裁兼CEO) 【颁奖词】他是一个网站站长,注册用户数3亿五千万;他创造庞大虚拟家园,海角天涯变成咫尺之间;他营造的世界,年轻的心态是唯一的通行证;他用那个在电脑右下角频繁闪动的小企鹅提醒投资者:“玩”也是生产力。 四、年度社会公益奖 中国消费者协会(集体)

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 郭熙保1 罗 知 2 [内容摘要]本文从资本后发优势的内涵入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后发 优势的存在性,并从经济政策、制度、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完善程度、政治和经济的 稳定以及人力资本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资本后发优势从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条 件。同时,本文对资本后发优势持否定观点的“卢卡斯之谜”作了相应评论。 [关键词]资本后发优势;国际资本流动;卢卡斯之谜 作者简介:郭熙保(1954—),男,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罗 知(1983—),女,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博士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后发优势与资本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是指在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并存的世界上,后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种种有利条件。该定义包含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相对性。没有先进国家,当然也就没有后进国家,从而就不存在后发优势,因此,后发优势是相对的,是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物而存在的。在讨论后发优势问题时,必须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2)客观性。后发优势是因经济落后而产生的,只要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就有后发优势存在,它不能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创造出来。(3)潜在性。后发优势是一种有利条件,是潜在的,要把后发优势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变成现实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4)递减性。后发优势产生于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差距越大,后发优势的潜力就越大。随着后进国家的追赶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这种后发优势的潜 力就会变小。当后进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时,后发优势就消失了。 [1]按照发展要素来划分,后发优势可以分为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种类型。其中资本的后发优势产生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般认为,发达国 ▲该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追赶型超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批 准号:06AJL 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小凯边际与超边际分析模型[1]

杨小凯边际与超边际分析模型 基本思想:经济全局均衡(这是杨一直强调的一般均衡的意义,这也是其坚持经济一定存在收敛的原因,从而也是其否定后发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林毅夫的争论是集中体现),局部不均衡(这是杨模型具备动力学的基本前提,其主要体现就是比较优势与比较价格的不对等), 严格说来,杨的模型并没有突破新古典的框架,但是由于抓住了斯密的分工与市场的相互决定的观点,其在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其解释宏观经济增长时候,将Kugman 的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与Romer 的两部门扭曲导致创新资源的存在形式化有着突出意义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古典的微观与宏观的假设前提相冲突(资源有限论与资源无限论)的情况。 但是其数学要求是比较高的,跟着做的人并不是太多。 1)假设 1,同质性假设,无论对于任何行为主体,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研究对象上分布相同,为β形式(同质性假设);可以展开异质的假设(i β). 2,总合的假设,效用采用紧致形式,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采用紧致形式表示效用,劳动力资源(即总量为1的假设). 3,存在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采用交易效率k 表示,交易效率为外生参数可设定(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2)模型 1,约束目标: 研究对象的效用最大化,采用直积形式如下: 11,,,1,2,,(),1.j j j j d s i i i j n j n j j d i i j j j x x x j n x kx i MaxU ββ======+=∑∏ 或者改写为劳动力分工形式如下(规划的变量不同): 1 1,,,1,2,,(),1.j j jd i i j ix j n j n j jd i i j j j x x l j n x kx i MaxU ββ======+=∑∏ 其中: j i x 为单位(国家或者个人) i 消费自我生产的产品j x 的数目, j d i x 为i 通过贸易购入 消费的产品j x 的数目. j ix l 为i 生产商品j x 的专业化水平,i 为国家或者个人标号,而j 为 产品标号。(注意:这里有个假设,对于不消费某种产品,并不会导致整体效用为0,因为处理这种情况是采用缩小产品集合的作法,而不是直接加入一个为0的乘子)。. 2,约束条件: 约束1,.产出约束: 生产者-消费者复合体的生产函数为: ,1,2,,j j j p j js i i i ix ix x x x a l j n ≡+==

案例分析实习报告

CCTV2005年度经济大典中国经济人物、经济大奖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 简历介绍 求学成长邓中翰博士于199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完成大学教育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研究生(1992—1997年),用五年时间完成硕博连读,同时获得物理学、电子学和经济管理学三个博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于硅谷的一家大公司,待遇十分优厚,成为一年的收入可以买房、买车、买别墅的高级高科技优秀人才。 回国创业 1999年应邀回国参加北京50周年国庆观礼和各地参观访问,深受感动!决心回国创业,抱孝祖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2000年,邓邀请杨晓东、金兆伟(企业营销能手)、张辉(朗讯公司)、朱军(英特尔公司)、俞青(柯达公司)等一同回国,在北京中关村租用一间仓库办公司,开始创业仅得到科技部、中关村管委会和银行三家共1000万元的贷款支持(邓介绍说若在美国想创业他可以获得1000万美金以上的资助)。邓团队的奋斗口号是:研制我的“中国芯”,团结就是力量! 巨大成功2005年,经过5年的努力,数码产品和芯片占领全球60%的市场份额,发出了赶超美、日微电子技术水平的信号!获得CCTV经济大典、2005中国经济人物大奖。被聘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2009年间获国际国内专利1700项,创数码领域之最!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索尼、惠普、三星等五大品牌,年产值已超联想。中星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员工中,国内招聘者占90%以上。招聘条件:有激情、有责任心,潜质好、身体好。 讨论题1、邓中翰学业优秀,事业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本案例和个人体会,论述教育心理学的五个主要 观点对教与学的指导意义。

辩论赛演讲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主持人演讲稿 (辩手入座)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这里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第一届“大学生辩论赛”预选赛第三场的现场,我是本次比赛的执行主席。 为了能让本次比赛顺利进行,让辩手们赛出理想的水平。在比赛开始前,请您将您的手机等通讯工具调成振动或者静音状态。 下面由我来宣布会场纪律: 1、在辩论进行时不要随意打断辩手讲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辩手双方需相互尊重。 3、除辩论开始一辩必须说“评委、同学们好”,其余皆可省去。 4、在比赛中,辩手的辩位不能变动。 5、辩论双方在进行正面交锋时,一方说完后必须坐下,待对方发 言完后,该方辩手起立后再发言。 6、每次辩论到最后30秒时,声音及举牌提示,时间结束后由执行 主席宣布停止。 7、每个环节辩手双方时间有限,请同学们尽量控制自己的掌 声,以免影响辩手发挥。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评委,他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相信通过辩手的辩论与分析,一定能给大家带来一个不一样的结果。 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今天的辩论双方。现在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辩手,系代表队,他们所持的观点是 “”。坐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辩手,系代表队,他们所持的观点是“”。下面请各队辩手介绍自己,首先有请正方,下面有请反方。 到底最终的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现在我宣布,本次辩论赛正式开始。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其次,在外生

后发优势理论的中国案例_郭熙保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4日/第008版 书品 后发优势理论的中国案例 武汉大学郭熙保 1962年,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赶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后发优势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 快速实现技术进步 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推动工业化的特殊有利条件,它是与后发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性共生的优势。这是一种潜在优势,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创造条件,特别是通过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引进、模仿、学习,才能使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由于这方面的案例不多,抑或因为对这些案例研究不够,人们对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新近出版的《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技术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一书,在分析中国技术进步,以及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技术差距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技术进步,并试图说明究竟哪些因素是缩小技术差距、形成后发优势的关键。 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变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后发国家能否实现快速的技术进步。理论上看,由于技术是一种公共产品,存在外溢效应,落后国家会努力通过技术外溢渠道,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逐渐实现对技术领先国家的赶超,从而实现后发优势。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有三次后发国家凸显后发优势,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技术赶超。第一次是产业革命后,美国吸收英国和德国的先进技术,利用42年(1871—1913)时间,实现对英、德的技术赶超,成为第一大经济强国;第二次是二战后,日本在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基础上,用37年(1955—1992)时间实现对美国的技术追超,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效仿日本技术创新模式,迅速实现对日本的技术追赶,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中国是第4个成功案例 中国能否通过技术进步,逐步赶超技术领先国家,最终实现后发优势?书中提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行业层面,技术基础均较为薄弱。经过30余年发展,特别是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研发国内高新技术,中国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技术进步使中国的后发优势明显。1990—201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约为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规模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按购买力平价统计,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甚至已经超过美国。 尽管中国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技术领先国家,但在整体层面上与之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技术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未来中国可以继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发国内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真正发挥后发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断言,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事实,已经成为并将进一步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第4个成功案例。 自主创新缩小差距 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实现对技术领先国家的赶超?从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看,主要有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在现实中并非相互排斥,后发国家在不同时间段的做法显示,一般是先引进吸收,后自主创新。此外,与技术领先国家差距较小的国家,一般以自主创新为主,辅以引进吸收;差距较大的国家则反之。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讲演者小传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有著作13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授予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 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 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 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一套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就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经济资源

案例分析资料2林毅夫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案例分析资料]2 林毅夫: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2016-09-25 近日,两位顶尖经济学者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我国产业政策爆发了激烈争论。8月25日,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发表演讲,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9月13日,林毅夫教授发表文章,观点鲜明地针锋相对。中秋节期间,张维迎又对此作出了回应。随后,针对张的批评,林毅夫进行了逐条反驳。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是一场在学术界纷扰良久的争议,双方都在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而正名。回到本质,这是一个关乎市场与政府的命题。这是一个值得点赞的争鸣,最起码说明经济学的圈子不至于死水一潭。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不仅是一场学术之争,更是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方向和方式的争论。最终,哪一种观点占上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取舍和走向,所以必须看起来! 下文为近期林毅夫回应张维迎的文章主要内容,标题:《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在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进行了35年、成绩斐然但问题同样尖锐的当下。维迎和我的发言及相互评论在媒体上广受关注,并连带地追述到1995年我和张维迎有关国企改革以及2002年我跟杨小凯有关“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 为了使这场争论能够达到“认真思考和探讨一下中国经济学科未来发展道路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问题”,我想对照中国和其他转型中国家的实践,再次回顾二十年前的国企改革、十二年前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并就中国经验和回归斯密等争论做进一步的阐述。 1 国企改革的争论 1995年我和维迎就国企改革问题的辩论,被媒体称为“北大交火事件”,那次争论媒体进行了许多报道,其后我和蔡昉、李周合作出版了《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其他文章,维迎也有系列论著,系统阐述各自的观点。

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林毅夫(推荐)

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2005年11月29日晚,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经济中心致富轩作了题为“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的演讲,并和200余位北大学子畅谈人生,以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 两次准考证失而复得 经常有人向林毅夫教授请教成功的秘诀,经过他的反复总结,秘诀只有三个字——“运气好”。至少有四次好运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好运气发生在高中毕业参加台湾大专联考(相当大陆的高考)的时候。当时的联考分为两天,在第一天的考试结束回家后,林教授发现自己的准考证丢失,全家人很着急,整个晚上到处寻找却无果而终,第二天早上,林教授到考场后,准考证却从监考老师那里失而复得,后来林教授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台湾大学。 第二次好运气发生在林教授军校毕业留校任职一年后。当时他准备报考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报名途中和一位学长交谈之后临时改为报考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MBA,该所是台湾竞争最为激烈的研究所。在从台北返回高雄的火车上,林教授的准考证再一次不甚遗失,当时距离考试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在距考试仅一个星期的时候,准考证再次奇迹般地回到林教授的手中,后来林教授顺利考上。 入北大,邂逅舒尔茨 第三次好运气发生在1979年,林教授刚从台湾来到大陆,有关部门决定满

足他继续读书的要求。当时人民大学是首选,但因为人大校园还驻有“二炮”的机关而被婉拒,林教授转而进入北大,成为北大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正是这次阴差阳错成为林教授日后学者生涯的开端。 林教授在北大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第四次好运。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教授于1980年秋应复旦大学之邀来到中国访问,他在回美国的途中停留北京大学讲学,因为林教授英语出众而被委以重任,负责舒尔茨教授讲演时的翻译工作。在那次短暂的邂逅中林教授给舒尔茨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舒尔茨教授随即寄来一封邀请函,邀请林教授北大毕业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许诺提供一份奖学金。林老师接受了邀请,于1982年前往美国,开始了改变人生的又一次旅途。 不是第一次准考证失而复得,林教授不会考入台大,不是第二次失而复得,林教授不会获得台湾政治大学的MBA学位,没有这个MBA学位林教授不会提出在北大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要求,没有“二炮”占用人大校园,林教授不会来到北大读硕士,没有到北大就难以邂逅舒尔茨教授,没有舒尔茨教授的邀请林教授也就不会于1982年前往美国求学,并且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从西方国家学成归国的中国经济学家,所以,林教授感叹自己的人生是由连串的好运叠加而成。 在逆境中选择最优行为 好运气对于获得成功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逆境时当事人所作的选择。第一次遗失准考证的时候,林教授没有心慌意乱,当夜仍然安稳地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精神饱满地去参加考试;第二次丢失准考证的时候,他没有自怨自艾、心灰意冷,而是继续复习,结果两次准考证都失而复得。 人生总会有遇到不幸的时刻,悔恨有加、心烦意乱、自暴自弃很可能会让自己全盘皆失,遇到这样突发的厄运,林教授认为最好还是像《金刚经》(净佛土

浅谈饺子蕴含的文化

浅谈饺子蕴含的文化 在北方传统习俗中,有“上车饺子,下车面”一说,这是指送行的时候给被送人吃饺子,接风时给被接的人吃面条。 也有说“送客饺子,迎客面”的,还有说“出门饺子,回家面”,或“上马饺子,下马面”的。这一习俗历史久远,寓意深长,直被百姓沿用至今,己成为人们迎来送往的一个重要礼节。 一说、是表达对被送人的尊敬。 饺子,也叫扁食,水包子。现在的我们对它已经看得不为重了,平时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到它。而过去不行,只能在重大节日或是祭祖、敬拜天地鬼神等隆重场合时才可以享用。因此,在人们即将离别时,以饺子相送,表达了对人的敬重。二说、寓意出门的人可以发大财 饺子的外形酷似过去的金元宝,寓意出门的人要发大财。旧时人们出行大都出于探亲、经商、淘金的目的,送上美好的祝愿,以表心中之情。 三说、是盼望团圆 因为饺子是包起来的,象征团聚,送行吃饺子的寓意就是盼望团圆。旧时出趟门不容易,交通不便、车马劳顿、路有凶

险。能否安全、平安令人担忧挂念。出远门吃饺子有不舍亲友,再次团聚之意。 四说、祝愿有个好脚力 饺子谐音与脚相似,出门人吃了饺子,祝愿有个好脚力。五说、可以抗饿,以保旅途舒服 饺子皮薄馅多,而且馅都是剁碎的肉菜,易于下咽,而且对北方人来说也算耐饿的食物了,吃罢了再喝点饺子汤,也应了“原汤化原食”之说了。所以出远门吃一顿饺子,至少能舒服半程旅途呢。 六说、是希望远行者能安安全全,顺利归来 饺子是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饺子的皮儿相当于汉字“回”的外框,而饺子馅相当于“回”字的里框,就是说,一个“饺子”可以形似“回”字,远行者临行前,家人或朋友请他吃饺子,希望远行者能够安安全全,顺利归来。

反方一辩发言稿

反方一辩发言稿 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首先声明:此次辩论的问题以及涉的观点并非个人意见,而是工作及分组的需要。 希望大家理解!我方的观点是:和城国际三期的房价涨到是不可能的!不跌就已经很不错了!!那在我们辩论之前我们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房价高低涨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第二:什么是判断目前房价是高还是低今后是涨还是跌的主要标准?那我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我方的看法。 第一:什么是房价高低涨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房价的高低,归根结底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的,绝非由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 这本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常识。 第二:什么是判断目前房价是高还是低今后是涨还是跌的主要标准?判断目前房价是高还是低关键是市场,看是否适合大多数人实际收入水平和他们的购买力是否能让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无房者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能买得起房是否能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是否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房产市场也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原则。 那我再次重申我方的观点:和城国际三期的房价涨到已经是不可能了。 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先说大的经济形势:今年由于经济

整体过热,政府为了防范风险,连续采用了一系列政策:一是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银行提高首付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针对房地产提高了开发企业贷款门槛等一系列的措施。 你看现在政府都在打压房价了!受大环境的影响房价不可避免要降价~!!!而且降价应该是先从一线城市开始逐渐波及到全国,也许株洲都避免不了房价的下降。 国家为了今后房地产市场的键康发展,还会出台更多的政策。 所以受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客户的心理的作用,和城国际的房价近期难以再上涨。 第二,说到渌口本地的实际情况:目前我们的房价上涨缺乏动力和环境。 因为现在最关键的是目前在渌口不仅仅只有和城国际一家项目,现在有比我们更大的项目出现了,我们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而且现在渌口的实际收入又很低,如果在涨价又几人能靠自己买得起房!?因此,目前的房价已远远超过消费者的承受水平!所以房价近期很难再上涨。 最后说说我们项目本身:虽然今年春节前后,我们卖得很火,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如果说三期卖到,我认为这种判断过于乐观。 就好比一个轻生的人爬到了塔吊的顶端。 他站在了不应该站的高度,结果我想大家都知道。

林毅夫4.24北大演讲: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林毅夫)2014-04-24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92期)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今天(2014年4月24日)晚上7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在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报告厅举行,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办人、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就当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演讲。林教授的主要观点包括: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衰退,不应当忽略国际经济波动的外因;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以来内需,但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科学;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反驳与“8%增长20年”论的解释。 作为一个苦逼本科经济狗,楼主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笔记。窃以为演讲中的很多观点,逻辑和事实都有利于大家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的理解,故不避辛劳,第一时间整理于此贴,以供参阅评论。 特此声明: 1. 本贴涉及所有论点、理论、思想,知识产权归林毅夫教授所有,楼主在此传播,目的是促进广大吧友对经济状况的概括性认识和理解,不含有任何营利目的; 2. 本帖是楼主基于现场笔记、记忆事后整理,并非林毅夫教授讲座原文,任何断章取义,对于任何借本帖中只言片语对林毅夫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楼主对其引用的真实性不予承认; 3. 楼主欢迎诸位吧友对本帖内容进行积极讨论,不欢迎人身攻击、意识形态论和地域黑。 基本事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79到2013,35年持续9.8%增长。1979年大陆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现在达到6800美元,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6.8亿人摆脱世界贫困线(1.25美元/天)的标准。 近一两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崩溃,现在的6800美元不过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到底会不会像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功亏一篑?这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个人、企业的发展无法脱离经济的大环境,只有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所学才能有用武之地。今晚就分析一下大家所关心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问题进行讨论。 因为中国是现在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体,要了解中国必须放眼世界。我的目的是分析中国持续发展的前景,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国际经济形势切入。 2008年,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突然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当时确实来势汹汹,发达国家的股市突然下跌了40%,发展中国家普遍下跌50%,国际贸易萎缩一般,失业率急剧增加。即使在发展状况较好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出现2000多万的失业。从各种经济指标来看,甚至比1929年大萧条的来势更加危急。G20年底会议商定采取三个方面的共同应对措施:挽救受到危机影响的银行、采取积极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坚持自由贸易。我国4万亿政策后迅速止跌回升,2009年9.2,2010年10.4,2011年9.3,表现鹤立鸡群,拉动了世界复苏。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也普遍比较好(印度,巴西,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_评杨小凯_林毅夫之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 ———评杨小凯、林毅夫之争3 苏 振 华 内容摘要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之间关于经济增长与宪政的关系的争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看法是,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目标,社会发展更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对自由的实质性保障,基于此,宪政的建设是必要的。仅仅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经济增长,并寄希望于经济的增长内生出宪政在实践中是危险的,这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体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宪政 经济决定论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1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是华人经济学家中的翘楚,就他们发表的公开文献来看,二者的基本学术主张相左之处甚多,有此一场争论实属正常。这场争论涉及的命题非常宽泛,远远超出了“经济学”本身的视野,那么,将这场争论置于目前中国学界这一大环境之下来 看,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思潮之争,这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之争。由此上溯,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自由右派”、“新左派”之争在经济学领域内的展开。须立基的一个认识论前提是,“主义”之争是价值观层面的分野,但更重要的是“主义”的有效性、可行性须置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下予以考量,否则,争论只不过仅仅停留在学理的层面上。无疑,今天中国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仍然是“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说,经济增长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现代化的全部,现代化显然还包括民主政治、社会正义、市民社会的兴起等更丰富的内涵。由此,在“现代性”这一前提下,透过争论所折射出的分歧,本文的讨论在两个方面展开:一,经济增长是我们的全部目的吗?二,宪政与达致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回顾一下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是必要的。就林毅夫所转述的杨小凯的基本观点是:(1)后发国家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后发国家倾向于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先发国家的制度,这样后发国家虽然可以获得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但由此却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杨小凯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由难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完成对先发国家的制度模仿之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2)关于宪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杨小凯指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具体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尽管现在改革很成功,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而俄国固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比中国失败,但由于进行了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则在长期内俄国的成就会超过中国。进而,法国为何在19世纪时落后于英国,苏联为何在1930、1940年代经济发展快后来发展慢,日本为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现在出现金融危机等,均应归咎于法、俄、日等没有或没有完全07 3杨小凯先生的学术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平淡,但他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伟大人格与自由精神必定永存。谨以此文纪念杨小凯教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