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ISO14000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环境表现评价

D、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E、五级

12.国务院制定的第一部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专门行政法规是( B )

A、《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3.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C )

A.缓冲区

B.实验区

C.核心区

D.外围保护地带

1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A )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15.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称为( C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基准

D.环境基础标准

16.国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应 ( C )

A、严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相同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C、宽于地方环境质量标难

D、不能确定

17.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D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18.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 B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19.判断某环境区域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 A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

D、环境基准

20.下列各项中,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不必考虑的因素是( B )

A.环境基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经济上的合理性

D.技术可行性

21. 当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存时,其执行顺序为( A )。

A.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优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

C.两个标准互为补充。

D.与当地环保部门协商确定。

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C )级?

A.3

B.4

C.5

D.2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措施?

答:(1)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4)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5)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制度

(6)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

(7)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

(8)实施城市环境管理的分类指导

2. 简述中国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 老三项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答: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

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战略措施;可以为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合理地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三同时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轻污染。(3)排污收费制度征收排污费促使排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了老污染源治理;推动了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有力地控制了新污染源;

为防治污染提供了大量专项资金;加强了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

3. 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的措施:

1、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宏观层次是先决条件。

2、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的措施:

1、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2、对排污单位实行收费制度。

3、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措施:1、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 2、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3、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4. 简述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的关系。

答:联系:法律法规是政策的法制化、定型化

(1)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

(2)国家环境政策是环境法规的重要补充。

区别:表现形式和社会效力不同

(1)表现形式:环境政策由政府机关制定,表现于国家有关保护环境的决议,通知、决定、批文等;而环境法则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按规定程序制定,表现于法规之中。

(2)社会效力:环境政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谁违反了就要追究行政责任;环境法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谁违反了就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 什么是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中国: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1、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部门

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1)“统管”部门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分管”部门是指依法分管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或某一类污染源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

(3)统管与分管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有分工的不同。

(4)它们之间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做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6. 简述中国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 分析这些制度的作用。

答: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

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战略措施;可以为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合理地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三同时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轻污染。(3)排污收费制度征收排污费促使排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了老污染源治理;推动了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有力地控制了新污染源;为防治污染提供了大量专项资金;加强了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加强了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领导;有利于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有利于协调环保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管理环保工作;有利于由单项治理、分散治理转向区域综合防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使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明确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职责;可以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5)排污许可证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节省污染治理投资;能有效地控制新污染的产生。(6)限期治理制度抓住污染重点,因而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可以推动有关行业治理污染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在企业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一定时间和自由度。(7)集中控制制度使我国由单一分散控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到集中与分散控制相结合,并以集中控制作为发展方向;是我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为目的的重大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技术政策的战略转移;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废物资源化工作。它也是老三项制度与新五项制度相互衔接配套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制度。

7. 什么是环境管理体制,试比较中国、美国、日本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异同。答: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中国: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1、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部门

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1)“统管”部门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分管”部门是指依法分管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或某一类污染源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

(3)统管与分管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有分工的不同。

(4)它们之间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做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美国:环保机构分为联邦政府环保机构和州政府环保机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关系:

州在环境保护方面负有主要责任,而联邦政府的领导和帮助必不可少。联邦政府在环境保护各主要领域享有对州和地方政府的监督权,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代州的执行。

日本:环保机构分为公害对策会议和环境厅两个。环境厅和公害对策会议两者的主要职能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环境厅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的事务性工作,而公害对策会议主要就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计划、立法及重大环境行为向内阁总理大臣提出咨询意见,实际上是内阁大臣的环境咨询机构。(1.5分)

8. 什么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依据,在城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的、定量化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体系,把城市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开展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为目标的环境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化。(3分)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环境综合整治。(5分)

9. 简述我国环境政策体系以及环境政策与环境法的关系。

答:综合性环境政策、基本环境政策(国策、方针、三大环境政策)、环境管理政策(行政、经济)、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环境贸易政策、环境国际合作政策、环保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的关系

联系:法律法规是政策的法制化、定型化

1、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

2、国家环境政策是环境法规的重要补充。

区别:表现形式和社会效力不同

1、表现形式:环境政策由政府机关制定,表现于国家有关保护环境的决议,通知、决定、批文等;而环境法则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按规定程序制定,表现于法规之中。

2、社会效力:环境政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谁违反了就要追究行政责任;

环境法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谁违反了就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0.简述三种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答:在人类——环境系统当中,人类和环境关系密切。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①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各成系统,这三个系统共同组成一个人类——环境系统或者人类生态系统。(2.5分)

②环境生产为人口生产提供生活资料,为物质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同时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进入环境;所以环境系统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物质基础。(2.5分)

③物质生产需要向环境系统索取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物质生产是为了给人口生产提供生活资料和消费产品;所以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物质生产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基础。(2.5分)

④人口生产需要由物质生产、环境生产提供生活和消费品,同时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人口生产给环境生产和物质生产提供人力资源。(2.5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的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 AC )

A.城市交通拥挤、房屋集中、绿地面积小

B.城市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分解者

C.城市人口过渡膨胀,工业大量集中

D.城市职能过分集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 工业企业从内部控制污染的途径有( ABC )

A. 结合技术改造减少排污

B. 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C. 对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回收利用和净化处理

D. 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规

3. 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实行“三个转变”是指( BCD )

A.从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转变

B.从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C.从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转变

D.从点源治理向区域和流域治理转变

4. 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的两控区是指( AB )

A、二氧化硫控制区

B、酸雨控制区

C、大气总量控制区

D、大气环境容量控制区

5. 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 ABC )

A、个人

B、企业

C、政府

D、国际组织

6. 全世界的酸雨分布区位于( ABCD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拉丁美洲

7. 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 BC )

A.环境污染防治 B.生态环境保护

C.环境质量管理 D.自然资源保护

8.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原则的主要措施是( ACD )

A.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 B.征收排污费

C.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D.实行清洁工艺制度

9.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中的老三项制度是指( ABC )

A.排污收费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D.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0.《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 ABCD )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A. 工业规划

B. 农业规划

C.能源规划

D. 自然资源开发

11. 人和环境组成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这个世界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 ABC )。

A. 物资生产子系统

B. 人口生产子系统

C. 环境生产子系统

D. 人类社会子系统

12. 下列哪些行为是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所不允许的( ABCD )?

A.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B.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C.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D.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共20分)

1、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其各自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三种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基本思想:人和环境组成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这个世界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1、物资生产子系统2、人口生产子系统3、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在人类——环境系统当中,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的基础;人口生产支配物质生产,通过影响物质生产的规模,从而间接或者直接影响环境生产;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凌驾于环境生产之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同时影响环境生产。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或(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或(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当代人;在生态环境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眼前和将来的需要。)

五、论述题: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答:(一)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把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抽象成一个“社会有机体”,作为三种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中的一个环节。“社会有机体”中的物资生产依靠环境生产所产出的自然资源作原料,依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来消纳它排放出来的污染物。

人口生产则是这三种生产构成的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人口生产所产出的人口作为劳动力支持物资生产和帮助、维护环境生产。

(二)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环境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环境系统的环境生产中,输入的是人类消费和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同时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环境的资源生产能力。环境生产系统输入和输出的不平衡造成了其“透支”,最终导致环境生产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因此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三种生产运行的不和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为使物质在这个系统中的流动畅通,就必须使每一种生产的物质输入输出均衡。也就是说,必须在现有的物质流动的过程中再增加上一个功能单元。该单元是物质得到畅通的一种保障因素。

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生存方式,改变人类社会固有观念,调整目前的社会经济活动运行机制,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四)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环境问题产生往往发生在不同“生产”系统的界面上,即互相交叉的地方。另外,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还常常在于不同的、自然的、地理的、行政的边界上的活动不协调。这些都说明,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应当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

据三种生产理论可知,在其中任何一个“生产”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状态参量。这些状态参量是三种生产环状运行的枢纽,是决定三种生产能否和谐运行的关键。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就必须控制这些状态参量。

(五)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种生产理论表明: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以和谐人与环境关系为目标,正确的管理好自己的社会行为,而且把管理自己社会行为的行为也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来组织。

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通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原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这也就是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完整版)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C、次生环境问题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审批阶段。 A、竣工验收 B、施工 3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B B、地方政府 4、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 于后者的审批权 归 国家环保总局 5、环境影响评价 是建设项目施工 审批的一项管理 制度,因此要在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阶段。B、完成 6、环境总是相对 于某个而言的,因 此说环境是一个 概念。 A、主体D、相 对 7、环保部门在海 洋建设项目管理 方面具有权。C监 督 8“以新带老”的 原则就是以新建 项目管理带动老 污染治理 9、具有中国特色 的环境政策是。C 强化管理 10、推动环境保 护事业的直接动 力是国家政府,而 根本动力是。A社 会公众 11、环境管理的 核心是对的管 理。B人 12中国的领海宽 度为。() C、12海里 13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制 度是考核() D、市政府 14在环境民事诉 讼中,举证责任原

则应为( ) B、举证责任倒置15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 ) C、归国家所有14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 C、水行政主管部门 14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8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C、商品19、一般而言, 环境权是指() C、公民享有在优 美、舒适的环境中 生活的权利 20、提出“人类 有权在能够过尊 严和福利生活的 环境中,享有自 由、平等和良好生 活条件的基本权 利”的国际环境宣 言是() B、1972《斯德 可尔摩宣言》 21、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体现了生 态学基本规律中 的() A、“物物相关” 律 22、一般说来, 三种生产的共同 界面是() B、废弃物 23、“将收集到 的审核证据与审 核准则进行比较 所得到的评价结 果”是() B、审核发现 24、《水质值 的测定—玻璃电 极法》6920-86 是() C、国家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 25、环境管理对 象是() D、人类的社会行 为 26、环境法律关 系的客体一般包 括()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ISO14000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环境表现评价 D、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 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 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 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 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 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 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 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 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 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 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 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森林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土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 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境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 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18.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 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 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 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 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 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 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 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 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 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5.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课本71):环境问题往往源自人类在界 面上的活动冲突,因而界面活动是环境管理的工作核心。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2.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是(课本81-8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他重要法律:《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无)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2.生态需水(P185):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3.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课本174):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①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不易监测性。 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 1.气体废弃物管理的领域(P196-P197):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24、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icence) 课程编码:Z301261 总学时/总学分:1.5/24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1.5/24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无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选修课 2.课程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手段及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重点掌握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及主要方法。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2学时 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 第二节界面活动控制论 第三节冲突协同理论 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三个理论基础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环境管理的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冲突协同理论,并对其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掌握体现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的制度及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阅读资料《走向绿色文明》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 2学时 第一节环境管理概念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环境管理手段 第四节环境管理学的的形成与发展

环境管理学样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2)a.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b.臭氧层的破坏; c.酸雨区的扩展; d.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e.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f.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 g.有毒化学品污染及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等。 2、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 答:(1)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象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3、什么是环境管理学它的特点有哪些 答:(1)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技术依据的科学。 (2)特点:a.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b.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的科学;c.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2)主要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5、从三种生产理论概念及联系,简述它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三种生产理论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2)三种生产理论:①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6、简述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 答: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首先,环境管理工作应当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界面上的活动,而不是去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其次,界面活动控制论指明了在各种人类社会行为中,首先要加以综合协调的主要是各方在界面上发生的社会行为。 7、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可分为几类各包括哪些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