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1.公差与配合标准

2.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

3.表面粗糙度标准

4.量和单位标准

5.技术文件标准

代号标准名称邮价

1.公差与配合标准

G321《GB/T 321-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9.60

G1144《GB/T1144-2001 矩形花键尺寸、公差和检验》14.40

G1167《GB/T1167-1996 过渡配合螺纹》9.60

G1181《GB/T1181-1998 过盈配合螺纹》12.00

G1800.1《GB/T 180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36.00

G1800.2《GB/T 180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极限偏差表》62.10

G1801《GB/T 18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25.20 G1803《GB/T1803-2003 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孔、轴公差带》14.40

G1804《GB/T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9.60

G2822《GB/T 2822-2005 标准尺寸》12.00

G3672.1《GB/T3672.1-2002 橡胶制品的公差:尺寸公差》14.40

G3672.2《GB/T3672.2-2002 橡胶制品的公差:几何公差》12.00

G3177《GB/T 317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25.20

G5371《GB/T5371-2004 极限与配合: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18.00

G5847《GB/T5847-2005 尺寸链计算方法》14.40

G6414《GB/T6414-1999 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12.00

G11334《GB/T 11334-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锥公差》14.40

G12360《GB/T 12360-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锥配合》15.60

G12471《GB/T 124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木制件极限与配合》32.40

G13914《GB/T13914-2002 冲压件尺寸公差》12.00

G13915《GB/T13915-2002 冲压件角度公差》9.60

G13916《GB/T13916-2002 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9.60

G14486《GB/T 14486-2008 塑料模塑件尺寸公差》16.80

G15055《GB/T 15055-2007 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16.80

G15755《GB/T15755-1995 圆锥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14.40

G16743《GB/T16743-1997 冲裁间隙》7.20

G17864《GB/T17864-1999 关键尺寸(CD)计量方法》9.60

G18776《GB/T18776-2002 公差尺寸英寸和毫米的互换算》12.00

G19763《GB/T 19763-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应用指南》9.60

G19764《GB/T 19764-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化整值系列的选用指南》12.00

G20911《GB/T 20911-2007 锻造用半成品尺寸、形状和质量公差》12.00

G21299《GB/T 21299-2007 玻璃容器公差》12.00

G24636.1《GB/Z 24636.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术语、定义和基本概念》21.60

G24636.2《GB/Z 24636.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统计公差值及其图样标注》19.20

G24636.3《GB/Z 24636.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零件批(过程)的统计质量指标》36.00

G24636.4《GB/Z 24636.4-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基于给定置信水平的统计公差设计》25.20

GJ11《GJB/Z11-1990 尺寸链计算导则》36.00

GJ20《GJB/Z20-1991 尺寸链计算书》18.00

GJ3756《GJB3756-1999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及评定》24.00

H352《HB/Z352-2002 航空精密仪器仪表金属制件的尺寸稳定化处理》18.00

H5800《HB5800-1999 一般公差》18.00

H6103《HB 6103-2004 铸件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12.00

HB6220《HB 6220-1989 公、英制尺寸的相互换算》14.40

H7388《HB7388-1996 锻件和铸件尺寸控制》12.00

H7741《HB 7741-2004 复合材料件一般公差》9.60

H7748《HB 7748-2004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相互关系及其选用要求》26.40 H8233《HB 8233-2002 橡胶零件的尺寸极限偏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12.00

WJ2212《WJ2212-1994 枪械公差与配合》18.00

WJ2556《WJ 2556-2000 兵器产品用三棱形孔、轴》9.60

QC266《QC/T266-1999 汽车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一般要求》12.00

QC267《QC/T267-1999 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

QC268《QC/T268-1999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

QC269《QC/T269-1999 汽车铸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

QC270《QC/T270-1999 汽车钢模锻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

CB829《CB 829-1998 水中兵器产品未注公差的规定》12.00

J6753《JB/T6753.1~5-1993 电工设备的设备构体公差》12.00

J7557《JB/T7557-1994 同轴度误差检测》21.60

J9146《JB/T9146-1999 矩形花键加工余量及公差》6.00

J9184《JB/T9184-1999 统计尺寸公差》24.00

J10478《JB/T10478-2004 热轧环形件机械加工余量及公差》12.00

J10744《JB/T10744-2007 涂附磨具产品非标准尺寸公差换算》12.00

SJ10628《SJ/T10628-1995 塑料件尺寸公差》6.00

SJ20810《SJ20810-2002 印制板尺寸与公差》24.00

YC235.5《YC/T 235.5-2007 一般公差第5部分:由塑料半成品加工制成的塑料件》12.00 JJ1059《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24.00

B4.3《ASME B4.3-1978(R1999)米制尺寸产品通用公差》(中文版) 24.00

2.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

G157《GB/T157-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12.00

G1182《GB/T 1182-200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43.20

G1184《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25.20

G1958《GB/T1958-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62.40

G4096《GB/T4096-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12.00

G4249《GB/T 4249-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公差原则》19.20

G4380《GB/T4380-2004 圆度误差的评定两点、三点法》14.40

G6062《GB/T6062-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14.40

G7234《GB/T7234-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度测量术语、定义及参数》12.00

G7235《GB/T723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评定圆度误差的方法:半径变化量测量》16.80

G10610《GB/T10610-1998 轮廓法测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12.00

G11336《GB/T11336-2004 直线度误差检测》30.00

G11337《GB/T11337-2004 平面度误差检测》36.00

G13319《GB/T13319-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位置度公差注法》14.40

G16671《GB/T 166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39.60

G16857.1《GB/T16857.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词汇》19.20 G16857.2《GB/T 16857.2-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用于测量尺寸的坐标测量机》12.00 G16857.3《GB/T 16857.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配置转台的轴线为第四轴的坐标测量机》21.60

G16857.4《GB/T16857.4-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在扫描模式下使用的坐标测量机》12.00

G16857.5《GB/T16857.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使用多探针探测系统的坐标测量机》14.40

G16857.6《GB/T 16857.6-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计算高斯拟合要素的误差的评定》15.60

G16892《GB/T16892-1997 形状和位置公差:非刚性零件注法》7.20

G17773《GB/T17773-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延伸公差带及其表示法》7.20

G17851《GB/T17851-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基准和基准体系》12.00

G17852《GB/T17852-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轮廓的尺寸和公差注法》7.20

G18778.1《GB/T18778.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滤波测量条件》12.00

G18778.2《GB/T18778.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用线性化的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12.00

G18778.3《GB/T 18778.3-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用概率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

15.60

G18779.1《GB/T18779.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按规范检验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规则》12.00

G18779.2《GB/T18779.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测量设备校准和产品检验中GPS 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26.40

G18779.3《GB/T 18779.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关于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达成共识的指南》21.60

G18780.1《GB/T18780.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要素:基本术语和定义》12.00 G18780.2《GB/T18780.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柱面和圆锥面的提取要素的局部尺寸》12.00

G19765《GB/T 19765-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和检验的标准参考温度》9.60

G19804《GB/T 19804-2005 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12.00

G20308《GB/Z 20308-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总体规划》14.40

G24630.1《GB/T 2463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平面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0.2《GB/T 2463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平面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21.60 G24631.1《GB/T 24631.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直线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1.2《GB/T 24631.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直线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19.20 G24632.1《GB/T 24632.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2.2《GB/T 24632.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19.20 G24633.1《GB/T 2463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柱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5.20 G24633.2《GB/T 24633.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柱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21.60 G24634《GB/T 24634-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GPS 测量设备通用概念和要求》39.60 G24635.3《GB/T 24635.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坐标测量机(CMM) 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技术第3部分:应用已校准工件或标准》25.20

G24637.1《GB/Z 2463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46.80

G24637.2《GB/Z 24637.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基本原则、规范、操作集和不确定度》25.20

G24638《GB/Z 24638-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线性和角度尺寸与公差标注+/-极限规范》21.60

G24734.1《GB/T 24734.1-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术语和定义》19.20 G24734.2《GB/T 24734.2-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数据集识别与控制》16.80

G24734.3《GB/T 24734.3-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数据集要求》21.60 G24734.4《GB/T 24734.4-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设计模型要求》16.80

G24734.5《GB/T 24734.5-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产品定义数据通用要求》36.00

G24734.6《GB/T 24734.6-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几何建模特征规范》25.20

G24734.7《GB/T 24734.7-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注释要求》16.80 G24734.8《GB/T 24734.8-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模型数值与尺寸要求》21.60

G24734.9《GB/T 24734.9-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基准的应用》21.60 G24734.10《GB/T 24734.10-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几何公差的应用》43.20

G24734.11《GB/T 24734.11-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模型几何细节层级》19.20

H7779《HB7779-2005 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方法的一般要求》9.60

QJ3002《QJ 3002-1998 大尺寸圆周分布孔位置度的测量方法》18.00

QC714《QC/T714-2004 汽车车身覆盖件未注形状与位置公差值》12.00

3.表面粗糙度标准

G131《GB/T 131-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21.60 G1031《GB/T 10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19.20

G3505《GB/T 3505-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25.20

G6060.1《GB/T6060.1-1997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铸造表面》7.20

G6060.2《GB/T 6060.2-2006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磨、车、镗、铣、插及刨加工表面》12.00 G6060.3《GB/T 6060.3-2008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电火花、抛(喷)丸、喷砂、研磨、锉、抛光加工表面》16.80

G6062《GB/T 606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25.20

G7220《GB/T7220-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术语参数测量》9.60

G10610《GB/T 10610-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19.20

G12472《GB/T1247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12.00

G14234《GB/T14234-1993 塑料件表面粗糙度》7.20

G14495《GB/T 14495-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19.20

G15757《GB/T15757-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表面缺陷术语定义及参数》15.60

G16747《GB/T 1674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波纹度词汇》21.60

G18618《GB/T 18618-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图形参数》25.20 G18777《GB/T 1877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相位修正滤波器

的计量特性》19.20

G19067.1《GB/T19067.1-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实物测量标准》14.40

G19067.2《GB/T 19067.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测量标准》14.40 G19600《GB/T 19600-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校准》15.60

H7786《HB7786-2005 零件化学铣切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要求》9.60

J9924《JB/T9924-1999 磨削表面波纹度》12.00

JJ1105《JJF1105-2003 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校准规范》19.20

B46.1《ASME B46.1-2002 表面结构特征(表面粗糙度、波浪度及形态)》(中文版)100.00

4.量和单位标准

GBZ183《GBZ/T 183-2006 电离辐射与防护常用量和单位》19.20

G3100《GB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20.40

G3101《GB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16.80

G3102.1《GB3102.1-1993 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14.40

G3102.2《GB3102.2-1993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12.00

G3102.3《GB3102.3-1993 力学的量和单位》16.80

G3102.4《GB3102.4-1993 热学的量和单位》16.80

G3102.5《GB3102.5-1993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20.40

G3102.6《GB3102.6-1993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19.20

G3102.7《GB3102.7-1993 声学的量和单位》18.00

G3102.8《GB3102.8-1993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20.40

G3102.9《GB3102.9-1993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8.00

G3102.10《GB3102.10-1993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20.40

G3102.11《GB3102.11-1993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19.20

G3102.12《GB3102.12-1993 特征数》12.00

G3102.13《GB3102.13-1993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6.80

5.技术文件标准

G5094.1《GB/T5094.1-2002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基本规则》30.00 G5094.2《GB/T5094.2-2003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项目的分类与分类码》15.60

G5094.3《GB/T 5094.3-2005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应用指南》21.60

G5094.4《GB/T5094.4-2005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概念的说明》15.60

G5703《GB/T5703-1999 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21.60

G5704《GB/T 5704-2008 人体测量仪器》19.20

G7947《GB/T7947-1997 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9.60

G9969《GB/T 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16.80

G10853《GB/T 10853-2008 机构与机器科学词汇》64.80

G12707《GB/T12707-1991 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7.20

G13306《GB/T13306-1991 标牌》14.40

G13400.2《GB/T 13400.2-2009 网络计划技术第2部分:网络图画法的一般规定》21.60 G13400.3《GB/T 13400.3-2009 网络计划技术第3部分: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一般程序》21.60

G14237《GB/T14237-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生产者就其出口产品合格的声明》7.20

G14436《GB/T14436-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7.20

G15241.2《GB/T15241.2-1999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工效学原则:设计原则》12.00

G16251《GB/T 16251-2008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19.20

G16511《GB/T16511-1996 电气和电子测量设备随机文件》12.00

G16784《GB/T 16784-2008 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总则》12.00

G16784.2《GB/T16784.2-1998 工业产品售后服务:维修》9.60

G16948《GB/T16948-1997 技术产品文件词汇:投影法术语》14.40

G16949《GB/T16949-1997 字体和符号模板基本要求、识别标记及槽宽尺寸》7.20

G18048《GB/T 18048-2008 热环境人类工效学代谢率的测定》24.00

G18725《GB/T 18725-2008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术语》48.00

G18922《GB/T18922-2002 建筑颜色表示方法》14.40

G18976《GB/T18976-2003 以人为中心的交互系统设计规程》18.00

G18978.1《GB/T18978.1-2003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概述》15.60

G18978.2《GB/T18978.2-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任务要求指南》9.60

G18978.10《GB/T18978.10-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对话原则》12.00

G18978.11《GB/T18978.11-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TD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可用性指南》16.80

G19045《GB/T19045-2003 明细表的编制》16.80

G19097《GB/T19097-2003 技术产品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及文档分配》14.40

G19529《GB/T 19529-2004 技术信息与文件的构成》15.60

G19547《GB/T 19547-2004 感官分析方法学量值估计法》16.80

G19678《GB/T 19678-2005 说明书的编制构成、内容和表示方法》30.00

G19679《GB/T 19679-2005 信息技术用于电工技术文件起草和信息交换的编码图形字符集》15.60

G20523《GB/T 20523-2006 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12.00

G20527.1《GB/T 20527.1-2006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和框架》19.20 G20527.3《GB/T 20527.3-2006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工效学第3部分:媒体选择与组合》36.00

G20528.1《GB/T 20528.1-2006 使用基于平板视觉显示器工作的人类工效学要求:概述》16.80 G20649《GB/Z 20649-2006 电子成像在WORM光盘上记录证据文件的电子记录系统的推荐管理方法》12.00

G21051《GB/T 21051-2007 人-系统交互工效学支持以人为中心设计的可用性方法》33.60 G21273《GB/T 21273-2007 环境意识设计将环境因素引入电工产品的设计和开发》21.60 G22121《GB/T 22121-2008 装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数据字典元素注册规范》16.80

G22187《GB/T 22187-2008 建立人体测量数据库的一般要求》21.60

G22188.1《GB/T 22188.1-2008 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则》26.40

G22900《GB/T 22900-2009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16.80

G23698《GB/T 23698-2009 三维扫描人体测量方法的一般要求》25.20

G23699《GB/T 23699-2009 工业产品及设计中人体测量学特性测试的被试选用原则》21.60 G23700《GB/T 23700-2009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的生命周期过程描述》32.40 G23701《GB/T 23701-2009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人-系统事宜的过程评估规范》82.80

G23702.1《GB/T 23702.1-2009 人类工效学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第1部分:一般要求》21.60

G24256《GB/T 24256-2009 产品生态设计通则》21.60

G24463.1《GB/T 24463.1-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1部分:互操作性体系结构》28.80 G24463.2《GB/T 24463.2-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2部分:用户界面与功能要求》32.40 G24463.3《GB/T 24463.3-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3部分:公共源数据库要求》142.60 G26099.1《GB/T 26099.1-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1部分:通用要求》16.80

G26099.2《GB/T 26099.2-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2部分:零件建模》19.20

G26099.3《GB/T 26099.3-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3部分:装配建模》19.20

G26099.4《GB/T 26099.4-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4部分:模型投影工程图》16.80 G26100《GB/T 26100-2010 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21.60

G26101《GB/T 26101-2010 机械产品虚拟装配通用技术要求》16.80

G26102《GB/T 26102-2010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导则》19.20

GJ36A《GJB36A-2008 Z 飞行员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12.00

GJ131《GJB/Z 131-2002 Z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手册》138.00

GJ150.1《GJB/Z 150.1-2007 Z 军用电子设备安全设计指南第1部分:电击防护》27.60

GJ201《GJB/Z 201-2001 K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手册》138.00

GJ215《GJB/Z215.1~3-2004 军工材料管理要求》18.00

GJ726A《GJB726A-2004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12.00

GJ1310A《GJB 1310A-2004 设计评审》14.40

GJ1362A《GJB1362A-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程序和要求》18.00

GJ2366《GJB2366-1995 试制过程的质量控制》7.20

GJ2742《GJB2742-1996 工作说明编写要求》12.00

GJ2830《GJB2830-1997 挠性和刚性印制板设计要求》30.00

GJ2873《GJB2873-1997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准则》115.00

GJ2993《GJB2993-1997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9.60

GJ3206《GJB3206-1998 技术状态管理》14.40

GJ3268《GJB 3268-1998 舰船完工文件编制和提交规定》24.00

GJ3273《GJB3273-1998 研制阶段技术审查》24.00

GJ3540《GJB3540-1999 舰船设计阶段图样和技术文件成套性要求》36.00

GJ3629《GJB3629-1999 军用通信装备使用手册编写规定》9.60

GJ3649《GJB3649-1999 军品价格审查程序》42.00

GJ3968《GJB 3968-2000 军用飞机用户技术资料通用要求》24.00

GJ4057《GJB4057-2000 军用电子设备印制板电路板设计要求》48.00

GJ4205《GJB 4205-2001 通用电子对抗装备设计定型文件编写规定》36.00

GJ4346《GJB4346-2002 电子对抗装备维修技术资料编写导则》16.80

GJ4951《GJB 4951-2003 军用通信装备维修手册编写规定》12.00

GJ5159《GJB5159-2004 军工产品定型电子文件要求》9.60

GJ5237《GJB5237-2004 图形用户接口设计要求》69.00

GJ5432Z《GJB5432-2005 Z 装备用户技术资料规划与编制要求》16.80

GJ5439K《GJB5439-2005 K 航空电子接口控制文件编制要求》16.80

GJ5462Z《GJB5462-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9.60

GJ5463Z《GJB5463-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随机文件配发和使用要求》12.00

GJ5881K《GJB 5881-2006 K 技术文件版本标识及管理要求》9.60

GJ5882K《GJB 5882-2006 K 产品技术文件分类与代码》9.60

GJ5921K《GJB 5921-2007 飞机有寿件目录编制要求》9.60

GJ5922K《GJB 5922-2007 飞机技术通报编制要求》15.60

GJ5923K《GJB 5923-2007 飞机飞行手册编制要求》51.60

GJ5967K《GJB 5967-2007 保障设备规划与研制要求》12.00

GJ6067Z《GJB6067-2007 Z 军用地面雷达使用说明书编制要求》15.60

GJ6177Z《GJB6177-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部队试验试用大纲通用要求》18.00

GJ6178Z《GJB6178-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部队试验试用报告通用要求》15.60

GJ6871Z《GJB6871-2009 Z UTM类产品测评方法》40.80

HB0-83《HB0-83-2005 航空附件产品型号命名》16.80

HB6-67《HB 6-67-2003 航空仪表产品商标》9.60

HB6-68《HB 6-68-2003 航空仪表产品标牌》9.60

HB212《HB/Z 212-1991 工作说明编写指南》12.00

HB6121《HB 6121-1999 航空机载设备外贸履历本及产品合格证》18.00

HB7128《HB7128-1994 多余物控制要求》7.20

HB7271《HB7271-1996 电子设备中测试装置设计准则》9.60

HB7291《HB7291-1996 预研质量管理要求》14.40

HB7503《HB7503-1997 测试性预计程序》12.00

HB7594《HB7594-1998 轻型燃气轮机成套设备设计图样和设计文件的编号》9.60 HB7749《HB 7749-2004 设计师系统文件管理通用要求》16.80

HB7796《HB7796-2005 航空产品数据管理通用要求》14.40

HB7797《HB7797-2005 航空产品工装文件分类与代码》12.00

HB7798《HB7798-2005 飞机数字样机评审要求》12.00

HB7805《HB 7805-2006 工程更改控制》15.60

HB7807《HB 7807-2006 航空产品技术状态(构型)管理要求》24.00

HB7815《HB 7815-2006 航空产品工艺文件分类与代码》9.60

HB7833《HB7833-2008 数字化产品数据交换与传递要求》9.60

HB9131《HB9131-2007 不合格品的文件要求》12.00

HB9132《HB9132-2007 用于零件标记的DA TA MA TRIX码的质量要求》21.60 HB7836《HB7836-2008 航空工业电子公文文档一体化管理要求》15.60

HB7837《HB7837-2008 航空产品数字化文件档案管理通用要求》15.60

HB7838《HB7838-2008 数字化产品数据审批与发放要求》9.60

HB9102《HB9102-2008 航空产品首件检验要求》15.60

HBJB58A《HBJB 58A-2001 海军装备研制、生产、使用可靠性信息表格》30.00

WJ3(合)《WJ3~10-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173.00

内含以下标准:

WJ3-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图样的基本要求

WJ4-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编号方法

WJ5-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完整性

WJ6-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格式及其填写方法

WJ7-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更改方法

WJ8-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借用件图样的管理规定

WJ9-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术语

WJ10-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文字和表格内容设计文件的编写规定

WJ258《WJ258-2005 标牌规范》12.00

WJ430《WJ/Z430-2005 产品协同设计工作环境构建指南》14.40

WJ2533《WJ2533-1999 兵器工业文书档案的建档要求》46.00

WJ2557《WJ 2557-2000 产品设计文件分类编号方法》18.00

WJ2671《WJ 2671-2005 枪械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编写规则》12.00

WJ2676《WJ 2676-2005 兵器产品零件分类与代码枪械》36.00

WJ2677《WJ 2677-2005 兵器产品零件分类与代码小口径火炮》14.40

QJ13A《QJ 13A-1997 设计文件的分类编号》207.00

QJ1010A《QJ 1010A-1995 任务书的编制与管理》14.40

QJ1334《QJ 1334-1988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编制规定》24.00

QJ2311《QJ 2311-1992 设备技术等级划分标准》138.00

QJ2878《QJ2878-1997 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制备规则》24.00

QJ3069《QJ3069-1998 产品出厂编号的编制规定》7.20

QJ3132《QJ 3132-2001 航天产品设计文件编写指南》85.00

QJ3133《QJ 3133-2001 航天产品项目阶段划分和策划》20.40

QJ3187《QJ 3187-2003 航天产品保证大纲编写指南》21.60

QJ3200《QJ 3200-2004 航天产品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规定》13.20

QJ3230《QJ 3230-2005 产品特性分类分析报告编写规定》14.40

QJ3262《QJ 3262-2005 高可靠性实时嵌入式软件设计指南》27.60

QJ3298《QJ3298-2008 航天产品数字化设计文件签署规定》14.40

CB743《CB/T 743-2004 船舶设计常用文字符号》30.00

J5055《JB/T5055-2001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和开发基本程序》14.40

J5056.1《JB/T 5056.1-2006 网络计划技术术语图形符号》12.00

J5056.2《JB/T 5056.2-2006 网络计划技术网络图的绘制规程》18.00

J5059《JB/T 5059-2006 特殊工序质量控制导则》14.40

J5062《JB/T 5062-2006 信息显示装置人机工程一般要求》14.40

J5995《JB/T5995-1992 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6.00

J6843《JB/T 6843-1993 仪器仪表可靠性设计程序和要求》12.00

J6980《JB/T 6980.1~2-1993 塑料薄膜和纸压敏粘贴标牌》14.40

J7517《JB/T7517-1994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评审》12.00

J7540《JB/T7540-1994 机械设备成套项目质量管理导则》18.00

J7559《JB/T7559-1994 机械产品可靠性研制试验通则》18.00

J8422《JB/T8422-1996 机械工业制造业MRPⅡ系统结构》18.00

J8823《JB/T8823-1998 机械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分类编码导则》12.00 DL1108《DL/T 1108-2009 电力工程项目编号及产品文件管理规定》14.40

DL5229《DL/T 5229-2005 电力工程竣工图文件编制规定》18.00

TB1120《TB/T1120-2000 通信信号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编号原则》21.60

SY0009《SY/T0009-2004 石油地面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程》92.00

SY6705《SY/T 6705-2007 石油工业数据元设计原则》19.20

SJ207.1《SJ/T207.1~3-1999 设计文件的分类、格式、文字内容和表格形式》114.00 SJ207.4《SJ/T207.4-1999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设计文件的编号》117.60

SJ207.5《SJ/T207.5-1999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设计文件的更改》30.00

SJ207.6《SJ/T207.6-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项目代号》18.00

SJ207.7《SJ/T207.7-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电气简图的编制》92.00

SJ207.8《SJ/T207.8-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图样编制》36.00

SJ211《SJ/T211.1~4-1996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18.00

SJ211.5《SJ/T211.5-1997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编号方法》48.00

SJ211.6《SJ/T211.6-1999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设计文件的更改》7.20

SJ10151《SJ/T10151-1991 电子产品设计文件的标准化检查》12.00

SJ10466.14《SJ/T10466.14-1994 设计质量控制指南》9.60

SJ10526《SJ/T10526-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设计文件的计算机编制规范》36.00

SJ10629《SJ/T10629.1~6-1995 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文件管理制度》14.40

SJ10630《SJ/T10630-1995 电子元器件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9.60

SJ10695《SJ/T10695-1996 专用工艺装备设计文件编制方法》7.20

SJ10718《SJ/T10718-1996 电子元器件设计文件编制示例》94.00

SJ10719《SJ/T10719-1996 电子设备设计文件编制示例》149.50

SJ11144《SJ/T11144-1997 电子产品分类与代码》138.00

SJ11156《SJ/T11156-1995 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文件档案管理制度》9.60

SJ11362《SJ/Z 11362-2006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制造执行系统(MES)规范》69.00 SJ20439《SJ20439-1994 印制板组装设计要求》14.40

SJ20609《SJ20609-1996 电子设计交换格式》173.00

SJ20612《SJ20612-1996 微波电路参数文字符号》9.60

SJ20710《SJ/T20710-1998 军用表面组装电路设计指南》31.20

SJ20778《SJ/T20778-2000 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103.50

SJ20812《SJ20812-2002 军用电子设备三防设计的管理规定》12.00

HBG20668《HBG/T20668-2000 化工设备设计文件编制规定》172.50

HBG20688《HBG/T20688-2000 化工工厂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80.50

HBG20692《HBG/T20692-2000 化工企业热工设计施工图内容深度统一规定》149.50 DZ0163《DZ/T 0163-1995 地质仪器产品设计文件分类编号方法》138.00

HBG20505(合)《HBG20505、20507~20508-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1)》92.00

HBG/T 20505-2000 过程测量与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附条文说明)

HBG/T 20507-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T 20508-2000 控制室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20509《HBG20509~20515-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2)》92.00

HBG/T 20509-2000 仪表供电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T 20510-2000 仪表供气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T 20511-2000 信号报警、安全连锁系统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T 20512-2000 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T 20513-2000 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T 20514-2000 仪表及管线伴热和绝热保温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T 20515-2000 仪表隔离和吹洗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20516《HBG20516、20699~20700-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3)》92.00

HBG/T 20516-2000 自动分析器室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

HBG/T20699-2000 自控设计常用名词术语

HBG/T20700-2000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工程设计规定

HBG20519《HBG20519.1~40 -1992 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285.00 HBG/T 20519.1-1992 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

HBG/T 20519.2-1992 图纸目录

HBG/T 20519.3-1992 设计说明(包括工艺、管道、隔热、隔声及防腐设计说明)

HBG/T 20519.4-1992 首页图

HBG/T 20519.5-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HBG/T 20519.6-1992 分区索引图

HBG/T 20519.7-1992 设备布置图

HBG/T 20519.8-1992 设备一览表

HBG/T 20519.9-1992 设备安装图

HBG/T 20519.10-1992 设备地脚螺栓表

HBG/T 20519.11-1992 管道布置图

HBG/T 20519.12-1992 软管站布置图

HBG/T 20519.13-1992 管道轴测图

HBG/T 20519.14-1992 管道轴测图索引和管段表索引

HBG/T 20519.15-1992 管段表及管道特性表

HBG/T 20519.16-1992 特殊管架图

HBG/T 20519.17-1992 管架图索引

HBG/T 20519.18-1992 管架表

HBG/T 20519.19-1992 弹簧汇总表

HBG/T 20519.20-1992 特殊管件图

HBG/T 20519.21-1992 特殊阀门和管道附件表

HBG/T 20519.22-1992 隔热材料表

HBG/T 20519.23-1992 防腐材料表

HBG/T 20519.24-1992 伴热管图和伴热管表

HBG/T 20519.25-1992 综合材料表

HBG/T 20519.26-1992 设备管口方位图

HBG/T 20519.27-1992 管道常用的缩写词

HBG/T 20519.28-1992 流程图;设备、管道布置图;管道轴测图;管件图;设备安装图的图线宽度及字体规定

HBG/T 20519.29-1992 管架编号和管道布置图中管架的表示法

HBG/T 20519.30-1992 隔热及隔声代号

HBG/T 20519.31-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中设备、机器图例

HBG/T 20519.32-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中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图例

HBG/T 20519.33-1992 管道布置图和轴测图上管子、管件、阀门及管道特殊件图例

HBG/T 20519.34-1992 设备、管道布置图上用的图例

HBG/T 20519.35-1992 设备名称和位号

HBG/T 20519.36-1992 物料代号

HBG/T 20519.37-1992 管道的标注

HBG/T 20519.38-1992 管道等级号及管道材料等级表

HBG/T 20519.39-1992 垫片代号

HBG/T 20519.40-1992 垫片密封代号

HBG20546《HBG20546.1~5-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范》250.00

HBG 20546.1-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HBG 20546.2-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工程规定

HBG 20546.3-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专业技术管理规定

HBG 20546.4-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

HBG 20546.5-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技术规定

HBG20549《HBG20549.1~5-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276.00

HBG/T20549.1-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HBG/T20549.2-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工程规定

HBG/T20549.3-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专业技术管理规定

HBG/T20549.4-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

HBG/T20549.5-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技术规定

HBG20557(合)《HBG20557~20559-1993 化工装置工艺系统工程设计规定》(上下)690.00 上卷内含以下标准:

HBG 20557.1-1993 工艺系统专业的职责范围与工程设计阶段的任务

HBG 20557.2-1993 工艺系统专业在工程设计各阶段与其它专业的关系

HBG 20557.3-1993 工艺系统专业工程设计质量保证程序

HBG 20557.4-1993 工艺系统专业工程设计文件校审细则

HBG 20557.5-1993 工艺系统专业工程设计资料管理办法

HBG 20557.6-1993 工艺系统专业在工程设计有关重要会议中的职责和任务HBG 20558.1-1993 工艺系统专业接受文件内容的规定

HBG 20558.2-1993 工艺系统专业提交文件内容的规定

HBG 20558.3-1993 工艺系统专业设计成品文件内容的规定

HBG 20559.1-1993 管道仪表流程图设计内容及深度的规定

HBG 20559.2-1993 管道仪表流程图设备图形符号

HBG 20559.3-1993 管道仪表流程图管道和管件图形符号

HBG 20559.4-1993 管道仪表流程图管道编号及标注

HBG/T 20559.5-1993 管道仪表流程图物料代号和缩写词

HBG 20559.6-1993 管道仪表流程图隔热、保温、防火和隔声代号

HBG 20559.7-1993 管道仪表流程图设备位号

下卷内含以下标准:

HBG 20559-1993 管道仪表流程图设计规定--附录:

管道仪表流程图基本单元模式

管道分界基本单元模式

流量仪表系统和控制阀阀组基本单元模式

泵基本单元模式

化工工艺压缩机基本单元模式

换热器基本单元模式

蒸馏塔系统基本单元模式

储罐基本单元模式

除尘分;离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过滤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废热锅炉基本单元模式

蒸汽系统基本单元模式

燃料气系统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燃料油系统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氨制冷系统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空气嗯离系统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热传导加热系统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工厂空气和仪表空气发生系统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调温水发生系统设备基本单元模式

HBG20570(合)《HBG20570.1~24-1995 工艺系统工程设计技术规定》575.00 内含以下标准:

HBG/T 20570.1-1995 设备和管道系统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的确定

HBG/T 20570.2-1995 安全阀的设置和选用

HBG/T 20570.3-1995 爆破片的设置和选用

HBG/T 20570.4-1995 泵和压缩机压差分析

HBG/T 20570.5-1995 泵的系统特性计算和设备相对安装高度的确定

HBG/T 20570.6-1995 管径选择

HBG/T 20570.7-1995 管道压力降计算

HBG/T 20570.8-1995 气--液分离器设计

HBG/T 20570.9-1995 设备进、出管口压力损失计算

HBG/T 20570.10-1995 工艺系统专业噪声控制设计

HBG/T 20570.11-1995 隔热、保温类型的选用

HBG/T 20570.12-1995 火炬系统设置

HBG/T 20570.13-1995 公用物料站的设置

HBG/T 20570.14-1995 人身防护应急系统的设置

HBG/T 20570.15-1995 管路限流孔板的设置

HBG/T 20570.16-1995 气封的设置

HBG/T 20570.17-1995 液封的设置

HBG/T 20570.18-1995 阀门的设置

HBG/T 20570.19-1995 阻火器的设置

HBG/T 20570.20-1995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

HBG/T 20570.21-1995 蒸汽疏水阀的设置

HBG/T 20570.22-1995 管道过滤器的设置

HBG/T 20570.23-1995 盲板的设置

HBG/T 20570.24-1995 检流器的设置

HBG20636(合)《HBG20636~20639-1998 化工装置自控工程设计规定》(上下)575.00 内含以下标准:

HBG/T 20636.1-1998 自控专业的职责范围

HBG/T 20636.2-1998 自控专业与工艺、系统专业的设计条件关系

HBG/T 20636.3-1998 自控专业与管道专业的设计分工

HBG/T 20636.4-1998 自控专业与电气专业的设计分工

HBG/T 20636.5-1998 自控专业与电信、机泵及安全(消防)专业设计的分工

HBG/T 20636.6-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的任务

HBG/T 20636.7-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的程序

HBG/T 20636.8-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质量保证程序

HBG/T 20636.9-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的校审提要

HBG/T 20636.10-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的控制程序

HBG/T 20637.1-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的组成和编制

HBG/T 20637.2-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

HBG/T 20637.3-1998 仪表设计规定的编制

HBG/T 20637.4-1998 仪表施工安装要求的编制

HBG/T 20637.5-1998 仪表请购单的编制

HBG/T 20637.6-1998 仪表技术说明书的编制

HBG/T 20637.7-1998 仪表安装材料的统计

HBG/T 20637.8-1998 仪表辅助设备及电缆、管缆的编号

HBG/T 20638-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深度的规定

HBG/T 20639.1-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典型表格

HBG/T 20639.2-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典型条件表

HBG/T 20639.3-199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标准目录

HBG20641《HBG/T20641~20642-1998 石灰窑砌筑技术条件、化学工业炉耐火纤维炉衬设计技术规定》42.00

HBG20643《HBG/T20643-1998 化工设备基础设计规定》24.00

HBG20647《HBG/T20647~20648-1998 化工总体模型设计规定、设备布置模型设计规定》14.40

HBG20652《HBG20652、21618-1998 塔器设计技术规定、丝网除沫器》48.00

HBG20664《HBG/T20664-1999 化工企业供电设计技术规定》78.00

HBG20665《HBG/T20665-1999 化工建、构筑物抗震设计分类标准》24.00

HBG20666《HBG/T20666-1999 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36.00

HBG20668《HBG/T20668-2000 化工设备设计文件编制规定》172.50

HBG20672《HBG/T 20672-2005 尿素造粒塔设计规定》30.00

HBG20674《HBG/T 20674-2005 化工、石化建(构)筑物荷载设计规定》24.00

HBG20688《HBG/T20688-2000 化工工厂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80.50

HBG20692《HBG/T20692-2000 化工企业热工设计施工图内容深度统一规定》149.50

HBG20701(合)《HBG/T20701~20704-2001 化工设备专业工程设计管理规定》264.50

HBG/T 20701.1-2000 容器、换热器专业职责范围与设计各阶段的任务

HBG/T 20701.2-2000 容器、换热器专业工程设计阶段与各专业的关系

HBG/T 20701.3-2000 容器、换热器专业工程设计阶段工作程序20.00复印件HBG20701 HBG/T 20701.4-2000 容器、换热器专业工程设计质量保证程序

HBG/T 20701.5-2000 容器、换热器专业工程设计文件佼审细则

HBG/T 20701.6-2000 容器、换热器专业制造厂图纸审查要点

HBG/T 20701.7-2000 容器、换热器专业设备数据表的格式与编制说明

HBG/T 20701.8-2000 容器、换热器专业设备简图(设备工程图)设计规定

HBG/T 20701.9-2000 容器、换热器和特殊设备专业工程设计规定编制说明

HBG/T 20701.10-2000 容器、换热器和特殊设备专业设备通用技术规定编制说明

HBG/T 20701.11-2000 设备/材料(询价、订货)请购单和技术规格书的格式与编制说

HBG/T 20701.12-2000 容器、换热器和特殊设备专业厂商协调会工作程序及说明

HBG/T 20701.13-2000 卖方图纸和数据要求

HBG/T 20701.14-2000 设备专业工程设计资料管理办法

HBG/T 20702.1-2000 特殊设备专业职责范围与设计各阶段的任务

HBG/T 20702.2-2000 特殊设备专业在工程设计阶段与各专业的关系

HBG/T 20702.3-2000 特殊设备专业设计工作程序

HBG/T 20702.4-2000 特殊设备专业设计质量保证程序

HBG/T 20702.5-2000 特殊设备专业设计文件校审细则

HBG/T 20702.6-2000 特殊设备专业设备数据表的格式与编制说明

HBG/T 20703.1-2000 材料专业职责范围与设计各阶段的任务

HBG/T 20703.2-2000 材料专业与其它各专业的关系

HBG/T 20703.3-2000 材料专业工作程序

HBG/T 20703.4-2000 材料专业设计质量保证程序

HBG/T 20703.5-2000 工程材料选用规定的内容深度和格式要求

HBG/T 20703.6-2000 工程标准、规定和说明书的内容深度和格式要求

HBG/T 20703.7-2000 材料专业设计文件校审细则

HBG/T 20703.8-2000 材料专业对制造厂图纸文件的审查要点

HBG/T 20703.9-2000 材料专业参加现场检验的要点

HBG/T 20704.1-2000 机泵专业职责范围与设计各阶段的任务

HBG/T 20704.2-2000 机泵专业工程设计阶段与各专业的关系

HBG/T 20704.3-2000 机泵专业工程设计阶段的工作程序

HBG/T 20704.4-2000 机泵专业设计质量保证程序

HBG/T 20704.5-2000 机泵专业设计文件校审细则

HBG/T 20704.6-2000 机泵专业工程设计资料管理办法

HBG/T 20704.7-2000 机泵专业工程设计规定的编制说明

HBG/T 20704.8-2000 机泵专业泵预计能量消耗汇总表的编制说明

HBG/T 20704.9-2000 机泵专业设备数据表的格式和编制说明

HBG/T 20704.10-2000 机泵专业设备(询价、订货)技术文件的格式和编制说明

HBG/T 20704.11-2000 机泵专业对制造厂(商)提供报价文件和图纸资料的要求

HBG/T 20704.12-2000 机泵专业关于厂商协调会议的准备和辩写会议纪要简要说明

SHB3007《SHB3007-1999 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18.00

SHB3018《SHB/T3018-2003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24.00

SHB3019《SHB/T3019-2003 石油化工仪表管道线路设计规范》20.40

SHB3020《SHB3020-2001 石油化工仪表供气设计规范》24.00

SHB3021《SHB3021-2001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隔离和吹洗设计规范》18.00

SHB3037《SHB/T 3037-2002 炼油厂加热炉炉管壁厚计算》63.30

SHB3045《SHB/T3045-2003 石油化工管式炉热效率设计计算》18.00

SHB3048《SHB3048-1999 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54.00

SHB3062《SHB 3062-1994 石油化工企业球罐基础设计规范》18.00

SHB3066《SHB/T3066-2006 石油化工反应器再生框架设计规范》33.60

SHB3070《SHB/T3070-2006 石油化工管式炉钢结构设计规范》45.60

SHB3078《SHB3078-1996 立式圆形钢制和铝制料仓设计规范》46.00

SHB3081《SHB/T3081-2003 石油化工仪表接地设计规范》19.20

SHB3082《SHB/T3082-2003 石油化工仪表供电设计规范》20.40

SHB3084《SHB3084-1997 石油化工总图运输设计图例》12.00

SHB3094《SHB 3094-1999 石油化工排雨水明沟设计规范》12.00

SHB3096《SHB/T3096-2001 加工高硫原油重点装置主要设备设计选材导则》36.00

SHB3098《SHB3098-2000 石油化工塔器设计规范》47.00

SHB3104《SHB/T3104-2000 石油化工仪表安装设计规范》35.00

SHB3105《SHB/T3105-2000 炼油厂自动化仪表管线平面布置图图例及文字符号》18.00 SHB3120《SHB/T 3120-2000 石油化工喷射式混合器设计规范》14.40

SHB3124《SHB3124-2001 石油化工给水排水工艺流程设计图例》30.00

SHBSG033《SHBSG 033-2003 石油化工装置基础设计内容规定》36.00

SHBSG052《SHBSG 052-2003 石油化工装置工艺设计包(成套技术工艺包)内容规定》18.00 SHBSG053《SHBSG 053-2003 石油化工装置详细工程设计内容规定》36.00

SY0082.1《SY/T 0082.1-2006 石油天然气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油气田地面工程》42.00 SY0082.2《SY/T0082.2-2006 石油天然气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管道工程》51.80

SY0082.3《SY/T 0082.3-2006 石油天然气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天然气处理厂工程》30.00 SY0090《SY/T 0090-2006 油气田及管道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36.00

SY0091《SY/T 0091-2006 油气田及管道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21.60

新178《企业标准汇编技术管理标准卷》(上下) (2002电工版) 276.00

内含以下标准:

01《Q/EB GFG 03001-2002 企业标准化管理》

02《Q/EB GFG 03002-2002 新产品标准化审查管理》

03《Q/EB GFG 03003-2002 标准实施监督及考核》

04《Q/EB GFG 03004-2002 标准紧固件管理》

05《Q/EB GFG 03005-2002 技术资料格式的管理》

06《Q/EB GFG 03006-2002 企业产品标准的管理》

07《Q/EB GFG 03007-2002 产品改进计划的管理》

08《Q/EB GFG 03008-2002 产品原材料、外购、外协件代用准则》

09《Q/EB GFG 03009-2002 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

10《Q/EB GFG 03010-2002 防爆产品管理》

11《Q/EB GFG 03011-2002 产品设计资料成套性规定》

12《Q/EB GFG 03012-2002 技术资料成套性、会签和审批规定》

13《Q/EB GFG 03013-2002 产品设计技术资料更改办法》

14《Q/EB GFG 03014-2002 产品设计和开发质量记录专卷的规定》

15《Q/EB GFG 03015-2002 工艺文件完整性》

16《Q/EB GFG 03016-2002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工艺会签》

17《Q/EB GFG 03017-2002 专用工装图样的更改》

18《Q/EB GFG 03018-2002 材料消耗定额管理》

19《Q/EB GFG 03019-2002 电机硅钢片规划限额及分工管理》

20《Q/EB GFG 03020-2002 工艺守则验证》

21《Q/EB GFG 03021-2002 工艺文件的更改》

22《Q/EB GFG 03022-2002 企业工艺划分要点》

23《Q/EB GFG 03023-2002 工序能力管理》

24《Q/EB GFG 03024-2002 特殊工序操作工人上岗资格培训考核》

25《Q/EB GFG 03025-2002 工艺纪律考核细则》

26《Q/EB GFG 03026-2002 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及考核》

27《Q/EB GFG 03027-2002 转序储运控制管理》

28《Q/EB GFG 03028-2002 产品及零部件的工艺卫生和清洁度控制》

29《Q/EB GFG 03029-2002 工艺试验研究工作程序》

30《Q/EB GFG 03030-2002 产品工艺工作程序》

31《Q/EB GFG 03031-2002 工位器具管理》

32《Q/EB GFG 03032-2002 工艺管理部门产品工艺组织和技术接口规定》33《Q/EB GFG 03033-2002 过程质量审核》

34《Q/EB GFG 03034-2002 产品小批试制管理》

35《Q/EB GFG 03035-2002 技术资料准备计划工作规定》

36《Q/EB GFG 03036-2002 设计和开发质量控制计划编制方法》

37《Q/EB GFG 03037-2002 新产品试制计划完工与考核》

38《Q/EB GFG 03038-2002 新产品开发管理》

39《Q/EB GFG 03039-2002 产品交付资料的规定》

40《Q/EB GFG 03040-2002 出口产品存栈资料的规定》

41《Q/EB GFG 03041-2002 新产品工业运行调试管理》

42《Q/EB GFG 03042-2002 新产品鉴定的管理》

43《Q/EB GFG 03043-2002 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合理化建议工作管理》44《Q/EB GFG 03044-2002 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资料管理》

45《Q/EB GFG 03045-2002 科技档案及技术资料监督检查》

46《Q/EB GFG 03046-2002 科技档案和技术资料管理》1

47《Q/EB GFG 03047-2002 市场调研与报告》

48《Q/EB GFG 03048-2002 产品包装储运技术条件编制》

49《Q/EB GFG 03049-2002 计算机管理》

50《Q/EB GFG 03050-2002 产品铭牌管理》

51《Q/EB GFG 03051-2002 办理工艺装备出厂放行手续的规定》

52《Q/EB GFG 03052-2002 工模具报销及损失赔偿》

53《Q/EB GFG 03053-2002 刀具间管理》

54《Q/EB GFG 03054-2002 工具间管理》

55《Q/EB GFG 03055-2002 产品专用工装周检》

56《Q/EB GFG 03056-2002 模具间管理》

57《Q/EB GFG 03057-2002 工艺装备管理》

58《Q/EB GFG 03058-2002 工模具技术监督工作》

59《Q/EB GFG 03059-2002 专用工装验证》

60《Q/EB GFG 03060-2002 专用设备的设计、会签、制造和验收管理》

61《Q/EB GFG 03061-2002 产品质量监督的管理》

62《Q/EB GFG 03062-2002 产品合格证管理》

63《Q/EB GFG 03063-2002 质量目标管理》

64《Q/EB GFG 03064-2002 ”三自一控”管理》

65《Q/EB GFG 03065-2002 测量设备流转管理》

66《Q/EB GFG 03066-2002 测量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67《Q/EB GFG 03067-2002 理化检验管理》

68《Q/EB GFG 03068-2002 无损检测工作程序》

69《Q/EB GFG 03069-2002 标准物质的管理》

70《Q/EB GFG 03070-2002 测量设备的配备与选用》

71《Q/EB GFG 03101-2002 编写技术文件的一般规定》

72《Q/EB GFG 03102-2002 技术资料尾注号、分送简号及各制造部门代码》73《Q/EB GFG 03103-2002 技术资料标准化检查》

74《Q/EB GFG 03104-2002 产品及其零部件和技术文件的分类编号》

75《Q/EB GFG 03105-2002 技术管理标准的编号》

76《Q/EB GFG 03106-2002 科研任务书的编制》

77《Q/EB GFG 03107-2002 技术任务书的编制》

78《Q/EB GFG 03108-2002 主要及特殊材料表的编制》

79《Q/EB GFG 03109-2002 外购配件表的编制》

80《Q/EB GFG 03110-2002 自制配件表的编制》

81《Q/EB GFG 03111-2002 试制鉴定大纲的编制》

82《Q/EB GFG 03112-2002 产品工件明细表的编制》

83《Q/EB GFG 03113-2002 标准紧固件表的编制》

84《Q/EB GFG 03114-2002 产品图样目录的编制》

86《Q/EB GFG 03116-2002 产品技术条件的编制》

87《Q/EB GFG 03117-2002 产品说明书的编制》

88《Q/EB GFG 03118-2002 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制》

89《Q/EB GFG 03119-2002 技术协议书书的编制》

90《Q/EB GFG 03120-2002 试制总结的编制》

91《Q/EB GFG 03121-2002 试验报告的编制》

92《Q/EB GFG 03122-2002 新产品试验鉴定证书的编制》

93《Q/EB GFG 03123-2002 技术经济分析报告的编制》

94《Q/EB GFG 03124-2002 失效模式、效应及危害度分析程序和报告的编制》95《Q/EB GFG 03125-2002 产品质量审核评级指导书的编制》

96《Q/EB GFG 03126-2002 采购产品采购规范的编制》

97《Q/EB GFG 03127-2002 维修性设计分析报告的编制》

98《Q/EB GFG 03128-2002 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编制》

99《Q/EB GFG 03129-2002 产品功能分类》

100《Q/EB GFG 03130-2002 采购产品的分类》

101《Q/EB GFG 03131-2002 产品设计组织和技术接口规定》

102《Q/EB GFG 03132-2002 科研总结的编制》

103《Q/EB GFG 03133-2002 产品类比分析报告编制导则》

104《Q/EB GFG 03134-2002 产品质量重要度分级》

105《Q/EB GFG 03135-2002 故障归零报告的编制》

106《Q/EB GFG 03136-2002 新产品技术措施要求的编制》

107《Q/EB GFG 03137-2002 工艺文件总目录的编制》

108《Q/EB GFG 03138-2002 工艺卡片目录的编制》

109《Q/EB GFG 03139-2002 工艺过程卡的编制》

110《Q/EB GFG 03140-2002 工艺卡片的编制》

111《Q/EB GFG 03141-2002 工序卡片的编制》

112《Q/EB GFG 03142-2002 装配工艺过程卡的编制》

113《Q/EB GFG 03143-2002 分工件生产明细表的编制》

114《Q/EB GFG 03144-2002 专用工装明细表的编制》

115《Q/EB GFG 03145-2002 专用工装设计任务书的编制》

116《Q/EB GFG 03146-2002 工艺方案的编制》

117《Q/EB GFG 03147-2002 工艺装备系数的计算与指标的确定》

118《Q/EB GFG 03148-2002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编制》

119《Q/EB GFG 03149-2002 产品非规划材料定额的制订》

120《Q/EB GFG 03150-2002 电机铁芯数据表的编制》

121《Q/EB GFG 03151-2002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122《Q/EB GFG 03152-2002 工艺守则的编制》

123《Q/EB GFG 03153-2002 检验规程的编制》

124《Q/EB GFG 03154-2002 工序质量数据表的编制》

125《Q/EB GFG 03155-2002 工艺关键件明细表的编制》

126《Q/EB GFG 03156-2002 特殊过程质量控制规范的编制》

127《Q/EB GFG 03157-2002 新产品小批试制总结的编制》

128《Q/EB GFG 03158-2002 产品工艺和工艺改进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公差与配合习题精选(带答案)

公差与配合复习题 一、判断题: 1、钢直尺是能直接读出测量数值的通用量具。(√) 2、若用游标卡尺代替卡钳或卡板测量工件时,用力要适当。(×) 3、零件装配时不需任何修配和调整就能顺利装配的性质称为互换性。 (×) 4、公差与配合图解中的零线即表示基本尺寸线。(√) 5、表面粗糙度量值越小,即表示光洁度越高。(√) 6、用游标卡尺测量工件时,测力过大过小均会增大测量误差。(√) 7、百分表经过检定后,即使无检定合格证,仍然可以使用。(×) 8、各级a~h轴和H孔的配合必然是形成间隙配合。(√) 9、普通螺纹公差带,由公差等级和基本偏差两者组合而成。(√) 10、理论正确尺寸就是表示该尺寸为绝对正确的尺寸。(×) 11、形状公差是指单一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12、位置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 13、形状误差是指实际形状对理想形状的偏离量。(√) 14、位置误差是指零件上被测要素的实际位置对理想位置的变动量。 (√) 二、填空题: 1、在法定长度计量单位中,常用的长度单位的名称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其符号分别用km、m、dm、cm、mm、um表示。 2、读数值为的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是将其游标上10 格宽度等于尺身9 格的宽度。 3、轴用量规的通规尺寸等于被检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而止规的尺寸等于被检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4、现行国标根据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不同关系,可以分为间隙配合、过

渡配合和过盈配合。 5、Φ50F6/h7为基轴制间隙配合。h是基准轴公差带代号,F是孔公差带代号。 6、圆柱度公差属于形状公差。 7、形位公差带是限定形位误差变动的区域,它由公差带的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四个要素决定的。 8、有一螺纹标注M30-5H6G,M30表示粗牙螺纹代号,5H表示内螺纹中径公差带代号,而6G表示内螺纹顶径公差带代号。 9、加工误差包括: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表面粗糙度误差。 10、构成公差带的两要素是:公差带的大小和公差带的位置。 11、标准公差等级分成20 个等级,用IT01、IT0、IT1……IT18表示,其中IT表示标准公差代号,末位的数字表示公差等级代号。 12、基本偏差a~h的轴与H孔形成基孔制的间隙配合;j~n的轴与H 孔主要形成基孔制的过渡配合;p~zc的轴与H孔主要形成基孔制的过盈配合。 13、对于基本尺寸≤500mm的轴孔配合,当标准公差≤IT8时,国家标准推荐孔比轴低一级相配合;但当标准公差>IT8级或基本尺寸>500mm的配合,推荐采用同级孔、轴配合。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公差偏差孔轴公差和偏差的代号用什么表示 答:零件加工允许的变动范围就是公差。 某一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偏差。 公差代号IT,孔、轴上偏差分别用ES、es表示,下偏差用EI、ei表示。2、什么是基孔制GB对基准孔的代号和基本偏差是怎样规定的 答: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称为基孔制。GB规定其下偏差为零。基准孔的代号为H。

(整理)形状和位置公差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答案页码顺序 4-1 在表2.1中填写出形位公差各项目的符号,并注明该项目是属于形状公差还 是属于位置公差。 解:见表2.1 (符号略) 4-2 解:见表2.2。 4-3.。 解: 1)φ60f7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值为0。05mm。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 为公差值0。05mm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 2)整个零件的左端面的平面度公差是0。01mm。整个零件的左端面必 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1mm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φ36h6圆柱表面上任一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1mm。 圆柱表面上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轴向平面内,距离为公差0。01的两平行直线之间。 4)φ36h6圆柱表面任一正截面的圆的圆度公差为0。01mm,在垂直于φ 36h6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实际圆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1mm的两同心 圆之间。

4-4 按下列要求在图2.2上标出形状公差代号。 (1)Φ50圆柱面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2mm。 (2)Φ30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为0.05mm。 (3)整个零件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0.04 mm的圆柱面内。 解:按要求在图2.1上标出形状公差代号 图2.1 4-5 将下列技术要求用代号表注在图2.5上。 (1)Φ20d7圆柱面任一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5mm。(或Φ20d7圆 柱面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轴向平面内距离为公差值0.05mm的两 平行直线之间。) (2)被测Φ40m7轴线相对于Φ20d7轴线的同轴度公差为Φ0.0 1mm。(或Φ40m7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1mm,且 与Φ20d7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 (3)被测度10H6槽的两平行平面中任一平面对另一平面的平行度 公差为0.015mm(或宽10H6槽两平行平面中任一平面必须 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15mm,且平行另一平面的两平行平面 之间)。 (4)10H6槽的中心平面对Φ40m7轴线的对称度公差为0.01 mm。(或10H6槽的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1mm,且直对通过Φ40m7轴线的辅助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 平面之间。) (5)Φ20d7圆柱面的轴线对Φ40m7圆柱右肩面的垂直度公差为Φ 0.02mm。(或Φ20d7圆柱面轴线必须位直径为公差值0.02mm,且 垂直于Φ40m7圆柱右肩面的圆柱右肩面的圆柱面内。) 解:见图2.2

形状和位置公差习题与答案

形状和位置公差 一、基本内容: 1、形位公差的标注:被测要素、公差框格、指引线(垂直于框格引出,指向公差带宽 度方向)、基准(分清轮廓要素和中心要素,字母放正,单一基准和组合基准) 2、公差带的特点(四要素)大小、方向、形状、位置 3、公差原则 基本概念 最大、最小实体状态和实效状态: (1)最大和最小实体状态 MMC:含有材料量最多的状态。孔为最小极限尺寸;轴为最大极限尺寸。 LMC:含有材料量最小的状态。孔为最大极限尺寸;轴为最小极限尺寸。 MMS=Dmin;dmax LMS=Dmax;dmin (2)最大实体实效状态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MMVC:是指实际尺寸达到最大实体尺寸且形位误差达到给定形位公差值时的极限状态。 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在实效状态时的边界尺寸。 A)单一要素的实效尺寸是最大实体尺寸与形状公差的代数和。 对于孔: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h=最小极限尺寸—形状公差 对于轴: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s=最大极限尺寸+形状公差 B)关联要素的实效尺寸是最大实体尺与位置公差的代数和。 对于孔: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h=最小极限尺寸—位置公差 对于轴: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s=最大极限尺寸+ 位置公差 理想边界 理想边界是设计时给定的,具有理想形状的极限边界。 (1)最大实体边界(MMC边界) 当理想边界的尺寸等于最大实体尺寸时,该理想边界称为最大实体边界。 (2)最大实体实效边界(MMVC边界) 当理想边界尺寸等于实效尺寸时,该理想边界称为实效边界。 包容原则(遵守MMC边界)○E (1)定义:要求被测实际要素的任意一点,都必须在具有理想形状的包容面内,该理想形状的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即当被测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处处加工到最大实体尺寸时,形位误差为零,具有理想形状。 (2)包容原则的特点 A、要素的作用尺寸不得超越最大实体尺寸MMS。 B、实际尺寸不得超越最小实体尺寸LMS 。 按包容原则要求,图样上只给出尺寸公差,但这种公差具有双重职能,即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实际尺寸变动量和形状误差的职能。形状误差占尺寸公差的百分比小一些,则允许实际尺寸的变动范围大一些。若实际尺寸处处皆为MMS,则形状误差必须是零,即被测要素

形状和位置度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位置度公差 GB 13319 —91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5458 —1987《技术制图几何公差位置度公差注法》。 本标准是GB 1182《形状和位置公差代号及其注法》、GB 1183《形状和位置公差术语及定义》和GB 1184《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的规定》的补充。 位置度公差标注既可以用于形状规则的要素1),也可以用于形状不规则的要素。本标准仅列举了形状规则要素的位置度公差标注示例。 注:1)形状规则的要素主要指的是:圆柱(或矩形)孔、轴,具有平行侧边的槽和键槽等。 本标准中各标注图例仅用作说明相应的概念,各图中的几何图框和公差带图均为解释性的说明。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形状和位置公差中位置度公差的标注方法及其公差带。 本标准适用于技术图样上和有关技术文件中零件要素的位置度公差标注。 2 引用标准 GB 1182 形状和位置公差代号及其注法 GB 1183 形状和位置公差术语及定义 GB 1184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和规定 GB 1958 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 GB 4249 公差原则 GB 4458.4 机械制图尺寸注法 GB 4458.5 机械制图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 3位置度公差注法 基本原则 位置度公差是各实际要素相互之间或它们相对一个或多个基准的位置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在位置度公差注法中,用理论正确尺寸和位置公差限定各实际要素相互之间和(或)它们相对一个或多个基准的位置。位置度公差带相对于理想位置为对称分布。 位置度公差可以用于单个的被测要素,也可以用于成组的被测要素,当用于成组被测要素时,位置度公差带应同时限定成组要素中的每个被测要素。 3.2 理论正确尺寸的注法 在位置度公差注法中,理论正确尺寸是确定被测要素理想位置的尺寸,该尺寸不直接带公差。

形状公差1习题库_第四章_形状与位置公差讲解学习

形状公差1习题库_第四章_形状与位置公 差

第四章形状与位置公差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是零件的几何要素。( y ) 2. 基准要素是用来确定被测要素方向和位置的要素。( y ) 3. 基准要素为中心要素时,基准符号应该与该要素的轮廓要素尺寸线错开。( n ) 4. 一要素既有位置公差要求,又有形状公差要求时,形状公差值应大于位置公 差值。(n ) 5. 端面全跳动公差和端面对轴线垂直度公差的作用完全一致。(y ) 6. 径向全跳动公差可以综合控制圆柱度和同轴度误差。( y ) 7. 最大实体状态就是尺寸最大时的状态。( n ). 8. 独立原则是指零件无形位误差。( n) 9. 最大实体要求之下关联要素的形位公差不能为零。( n ) 10. 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是基准应符合最小条件。(n) 11. 理想要素与实际要素相接触即可符合最小条件。(n) 12. 某平面对基准平面的平行度误差为0.05mm,那么这平面的平面度误差一定不大于0.05mm。( y ) 13. 某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为0.03 mm,那么该圆柱面对基准轴线的径向全跳动公差不小于0.03mm。(n) 14. 对同一要素既有位置公差要求,又有形状公差要求时,形状公差值应大于位置公差值。(n) 15. 对称度的被测中心要素和基准中心要素都应视为同一中心要素。(n)

16. 某实际要素存在形状误差,则一定存在位置误差。(y) 17. 图样标注中Φ20+0.021 0mm孔,如果没有标注其圆度公差,那么它的 圆度 误差值可任意确定。(y) 18. 圆柱度公差是控制圆柱形零件横截面和轴向截面内形状误差的综合性指 标。(y) 19. 线轮廓度公差带是指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 域,诸圆圆心应位于理想轮廓线上。(y) 20. 零件图样上规定Φd实际轴线相对于ΦD基准轴线的同轴度公差为Φ 0.02mm。这表明只要Φd实际轴线上各点分别相对于ΦD基准轴线的距离不超过0.02 mm,就能满足同轴度要求。(n) 二.单项选择题: 1. 作用尺寸是由_____而形成的一个理想圆柱的尺寸。 A、实际尺寸和形状误差综合影响B、极限尺寸和形状误差综合影响C、极限尺寸和形位误差综合影响D、实际尺寸和形位误差综合影响2. 形状误差的评定准则应当符合_____。 A、公差原则B、包容原则C、最小条件D、相关原则3. 若某平面的平面度误差为0.05mm,则其_____误差一定不大于 0.005mm。 A、平行度B、位置度C、对称度 D、直线度E、垂直度 4. 同轴度公差属于_____。

公差配合考试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公差配合》考试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丿 I ?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不作任何—挑选______ 、—调整 _______ 或一辅助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能保证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2?云换性按朗呈度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_完全互换性—和_不完全互换性—两种。其中—完全互换性—互换性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作用。 3?分组装配法属—不完全—互换性。其方法是零件加工完后根据零件—实际尺寸的大小将制成的零件—分成若干组—,然后对相应组的—零件进行装&氏 4 ?互换性原则广泛应用于机械厂制造中的_产品设计 ______ 、零件的—加工和装配—、 机器的」吏用和维护—等各个方面。 5?零件的儿何量误差主要是指—尺寸误差_、_形状误差_、_位置误差_和_表面粗糙度■等。 6. 对机械零件的测量是保证一云换性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 7.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尺寸由一数值 ___ 和_单位两部分组成,如30mm,60um等。 8?基本瓦寸的大小是设计时示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通过—计算________ 、—试验—或____ 类比—的方法而确定的。 9?通过测量获得的某一孔、轴的尺寸称为_实际尺寸____ 。曲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实际尺 寸并非尺寸的—真值________ o 10?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分别是—最大极限尺寸—和_最小极限尺寸—。它们是以基本尺寸为基数来确定的。 II ?某一尺寸减其_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尺寸偏差,乂简称—偏差—o尺寸偏差可分为—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_两种,而—极限偏差—乂有_上_偏差和_下_偏差之分。12零件的尺寸合格时,其实际尺寸在_最大极限尺寸_____ 和—最小极限尺寸___ 之间,其____ 实际偏差______ 在上篇差和下偏差之间。 13尺寸公差在数值上等于_最大极限尺寸____ 减—最小极限尺寸____ 之差。它是尺寸允许 的____ 变动量—,因而用_绝对值—定义。 14尺寸偏差是—代数差因而有正、负的区别;而尺寸公差是用绝对值来定义的,因而在数值前不能标出—号或 7 号—― 15当最大极限尺寸等于基本尺寸时,其—上—偏差等于零;当零件的实际尺寸等于其基本尺寸时,其_实际_偏差等于零。 16孔的上偏差用_ES—表示,孔的下偏差用_EI_表示。 17确定公差的大小时要考虑零件的使用—精度要求—和加工时的一经济性能_____ o 18从加工的角度看,基本尺寸相同的零祚,公差值—越大—,加工就—越容易—,反之就越困难。 19在公差带图中,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条直线称为—零线_。在此线以上的偏差为_正偏差,在此线以下的偏差为_____ 负偏差__ o 20零件的实际尺寸减MS S R寸丽b勺代数差为_实际偏差当此代数差在_上、下偏差—确定的范围内时,尺寸为合格。 21确定公差带的两个要素分别是—公差带的大小___ 和_公差带的位置—o 22确定公差带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为―基本偏差—,此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极限偏差。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练习题

教案 教研室主任 授课题目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练习题 教务科长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练习教具黑板 授课班级 12级数控118、119、120、121班 与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针对本章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技能目标:针对本章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重点针对本章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难点针对本章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径向圆跳动与同轴度、端面跳动与端面垂直度有那些关系? 答:径向圆跳动与同轴度的关系:对径向圆跳动,被测要素是圆柱表面;对同轴度,被测要素是圆柱面的轴线。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来分析,同一测量面内的径向圆跳动主要来自该测量截面内的同轴度误差和圆度误差。若截面轮廓线为一理想圆,则径向圆跳动主要由同轴度误差引起。若该被测截面没有同轴度误差,则径向圆跳动主要由圆度误差引起。由此可见,存在同轴度误差,必然存在径向圆跳动,而存在径向圆跳动并不能说明一定有同轴度误差。径向圆跳动公差能综合控制同轴度误差和圆度误差。 端面圆跳动与端面垂直度的关系:端面圆跳动与端面垂直度的被测要素都是端面,基准都是轴心线。二者都可控制回转体端面形位误差,但控制效果不尽一样。端面圆跳动控制端面的被测圆周上各沿轴向的位置误差,不能控制整个被测端面的垂直度误差和平面度误差。垂直度公差可以综合控制整个被测端面对基准轴线的垂直度误差和平面度误差。由此可见,被测端面存在圆跳动误差,必然存在垂直度误差,反之,存在垂直度或平面度误差,不一定存在圆跳动误差。 二、试述径向全跳动公差带与圆柱度公差带、端面跳全动公差带与回转体端面垂直度公差带的异同点。 答:径向全跳动公差带与圆柱度公差带形状相同,区别在于径向全跳动公差带必须与基准轴

互换性-形状与位置公差

第四章形状与位置公差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是零件的几何要素。() 2. 基准要素是用来确定被测要素方向和位置的要素。(对) 3. 基准要素为中心要素时,基准符号应该与该要素的轮廓要素尺寸线错开。() 4. 一要素既有位置公差要求,又有形状公差要求时,形状公差值应大于位置公差值。() 5. 端面全跳动公差和端面对轴线垂直度公差的作用完全一致。(对) 6. 径向全跳动公差可以综合控制圆柱度和同轴度误差。() 7. 最大实体状态就是尺寸最大时的状态。(). 8. 独立原则是指零件无形位误差。() 9. 最大实体要求之下关联要素的形位公差不能为零。(错) 10. 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是基准应符合最小条件。(错) 11. 理想要素与实际要素相接触即可符合最小条件。() 12. 某平面对基准平面的平行度误差为0.05mm,那么这平面的平面度误差一定不大于0.0 5mm。( ) 13. 某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为0.03 mm,那么该圆柱面对基准轴线的径向全跳动公差不小于0.03mm。() 14. 对同一要素既有位置公差要求,又有形状公差要求时,形状公差值应大于位置公差值。(错) 15. 对称度的被测中心要素和基准中心要素都应视为同一中心要素。() 16. 某实际要素存在形状误差,则一定存在位置误差。(对) 17. 图样标注中Φ20+0.021 0mm孔,如果没有标注其圆度公差,那么它的圆度 误差值可任意确定。() 18. 圆柱度公差是控制圆柱形零件横截面和轴向截面内形状误差的综合性指标。() 19. 线轮廓度公差带是指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 域,诸圆圆心应位于理想轮廓线上。() 20. 零件图样上规定Φd实际轴线相对于ΦD基准轴线的同轴度公差为Φ0.02mm。这表明 只要Φd实际轴线上各点分别相对于ΦD基准轴线的距离不超过0.02 mm,就能满足同轴度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 作用尺寸是由_____而形成的一个理想圆柱的尺寸。 A、实际尺寸和形状误差综合影响B、极限尺寸和形状误差综合影响 C、极限尺寸和形位误差综合影响D、实际尺寸和形位误差综合影响 2. 形状误差的评定准则应当符合_____。 A、公差原则B、包容原则C、最小条件D、相关原则 3. 若某平面的平面度误差为0.05mm,则其_____误差一定不大于 0.005mm。 A、平行度B、位置度C、对称度 D、直线度E、垂直度 4. 同轴度公差属于_____。 A、形状公差B、定位公差C、定向公差D、跳动公差 5. _____公差的公差带形状是唯一的。 A、直线度B、同轴度C、垂直度D、平行度

机械设计中形位公差的确定及选择

机械设计中形位公差的确定及选择 摘要: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如何保证机械产品零件的精度,是设计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形位公差是控制机械产品零件几何精度技术的条件。正确选择形位公差项目和合理确定其公差等级及公差值,能保证零件的使用要求,提高经济效果。文章就机械设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用形位公差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机械设计;形状公差;位置公差;标注公差;选择;控制 在机械与仪器仪表设计及制造工艺的设计中,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与设计、制造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密切相关,其精度的要求是靠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来保证的,是优化产品质量的可靠保障。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产品换代频繁的新形势下,其重要性尤为明显。如何合理并正确地确定被测要素的形状位置公差公差值,是一项十分慎重的工作。 1 形位公差和位置公差的关系及选择 经过加工的机械零件表面,不但会有尺寸偏差,而且会有形状和相对位置的误差,这些误差会影响零件的互换性。为此,国家标准规定了形状和位置的允许变动量。 位置公差是关联实际要素的方向或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形状公差是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包容整个被测要素,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位置公差是能够控制形状误差的。如在定位公差中,同轴度可以控制轴线的形状误差,对称度和位置度可以控制平面度误差。又如在跳动公差中,端面全跳动可以控制平面度误差,径向跳动可以控制圆度误差,径向全跳动可以控制圆度、直线度,圆柱度误差。所以.在确定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过程中,一旦位置公差给定后,当作用上已能够控制相应的形状误差,且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就不必再提形状公差的要求了。 2 形位公差值的确定 正确选择形位公差项目和合理确定其公差等级及公差值,能保证零件的使用要求,提高经济效果。 确定形位公差值的方法,有类比法和计算法两种。常用的是类比法。计算法一般很少使用.只有在高精度要求的场合才用。在零件加工中,由于受到机床精度的限制,故在己加工完成的零件上,所有要素都存在形位误差,但不是所有要素都要在图纸上规定形位公差。只对高精度要求的要素才注公差值,而对精度要求比未注公差值还低的也应注出,表示不必提高要求。在选用公差值时,以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为前提,兼顾经济性和测量条件等因素,尽量选用较大的公差值。并应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

最新形状和位置公差习题与答案

形状和位置公差习题 与答案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答案页码顺序 4-1 在表2.1中填写出形位公差各项目的符号,并注明该项目是属于形状公差还是属于位置公差。 解:见表2.1 (符号略) 项目符号形位公差类别项目符号形位公差类别 同轴度位置公差圆度形状公差 圆柱度形状公差平行度位置公差 位置度位置公差平面度形状公差 面轮廓度形状公差或位置公差圆跳动位置公差 全跳动位置公差直线度形状公差 解:见表2.2。 序号公差带形状序号公差带形状 1 两平行直线 6 两平行平面 2 两等距曲线7 两等距曲面 3 两同心圆8 一个四棱柱 4 一个圆9 一个圆柱 5 一个球10 两同轴圆柱 解: 1)φ60f7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值为0。05mm。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5mm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 2)整个零件的左端面的平面度公差是0。01mm。整个零件的左端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1mm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φ36h6圆柱表面上任一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1mm。 圆柱表面上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轴向平面内,距离为公差0。01的两平行直线之间。

4)φ36h6圆柱表面任一正截面的圆的圆度公差为0。01mm,在垂直于φ 36h6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实际圆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1mm的两同 心圆之间。 4-4 按下列要求在图2.2上标出形状公差代号。 (1)Φ50圆柱面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2mm。 (2)Φ30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为0.05mm。 (3)整个零件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0.04 mm的圆柱面内。 解:按要求在图2.1上标出形状公差代号 图2.1 4-5 将下列技术要求用代号表注在图2.5上。 (1)Φ20d7圆柱面任一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5mm。(或Φ20d7圆 柱面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轴向平面内距离为公差值0.05mm的两 平行直线之间。) (2)被测Φ40m7轴线相对于Φ20d7轴线的同轴度公差为Φ0.01 mm。(或Φ40m7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1mm,且与Φ 20d7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 (3)被测度10H6槽的两平行平面中任一平面对另一平面的平行度 公差为0.015mm(或宽10H6槽两平行平面中任一平面必须 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15mm,且平行另一平面的两平行平面 之间)。 (4)10H6槽的中心平面对Φ40m7轴线的对称度公差为0.01 mm。(或10H6槽的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1mm,且直对通过Φ40m7轴线的辅助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 面之间。) (5)Φ20d7圆柱面的轴线对Φ40m7圆柱右肩面的垂直度公差为Φ 0.02mm。(或Φ20d7圆柱面轴线必须位直径为公差值0.02mm,且 垂直于Φ40m7圆柱右肩面的圆柱右肩面的圆柱面内。) 解:见图2.2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试题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试题 一、填空: 1、形位公差特征项目共分、形状或位置公差、三大类。 2、——表示、表示表示。 3、形位公差框格用绘制。 4、公差框格分为格和格。 5、被测要素为直线或表面时,指引线的箭头应指向该要素的轮廓线或轮廓线 的上,并应与明显错开。 6、当被测要素为轴线、球心或中心平面时,指引线的箭头应与该要素的 对齐。 7、形位公差数值填写在公差框格第格内。 8、零件的要素分为拟合要素、、、、 和关联要素六种。 9、零件的精度一般包括尺寸精度、、、 和。 10、形位公差带是指用来限制要素变动的区域、 11、形位公差带的四个要素:、、、。 12、公差的两个原则:、。 15、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范围称__________。 16、形状公差带的方向是公差带的_______方向,它与测量方向垂直。 17、用以限制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称为____________

18、基准代号不管处于什么方向,圆圈内的字母应______书写。(水平;垂 直;任意) 二、选择 1、最大实体要求的符号是() A 、 E B 、 M C 、 L 2、属圆跳动的特征项目符号是() A、、 C 3、下列哪个是位置公差() A、直线度 B、平行度 C、圆柱度 D、线轮廓度 4、下列哪个是形状公差() A、垂直度 B、平面度 C、面轮廓度 D、倾斜度 5、下列哪个是形状或位置公差() A、圆跳动 B、线轮廓度 C、对称度 D、圆度 6、最大实体尺寸是指()。 A.孔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B.孔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C.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D.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7、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采用独立原则时,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和形位误 差中有一项超差,则该零件()。 A.合格 B.尺寸最大 C.不合格 D.变形最小 8、径向全跳动公差带的形状和()公差带的形状相同。 A.同轴度 B.圆度 C.圆柱度 D.位置度 9、()是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相互关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A.包容要求 B.独立原则 C.最大实体要求 10、平行度、同轴度属于()公差。 A.尺寸 B.形状 C.位置 11、直线度、圆度属于()公差。 A.尺寸 B.形状 C.位置 12、同轴度公差属于()。

形状和位置公差习题与答案

形状和位置公差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答案页码顺序 4-1 在表2.1中填写出形位公差各项目的符号,并注明该项目是属于形状公差还 是属于位置公差。 解:见表2.1 (符号略) 4-2 解:见表2.2。 4-3.。 解: 1)φ60f7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值为0。05mm。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5mm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 2)整个零件的左端面的平面度公差是0。01mm。整个零件的左端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1mm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φ36h6圆柱表面上任一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1mm。

圆柱表面上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轴向平面内,距离为公差0。01的两平行直线之间。 4)φ36h6圆柱表面任一正截面的圆的圆度公差为0。01mm,在垂直于φ 36h6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实际圆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1mm的两同心圆之间。 4-4 按下列要求在图2.2上标出形状公差代号。 (1)Φ50圆柱面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2mm。(2)Φ30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为0.05mm。 (3)整个零件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0.04 mm的圆柱面内。 解:按要求在图2.1上标出形状公差代号 4-5 将下列技术要求用代号表注在图2.5上。 图2.1

(1)Φ20d7圆柱面任一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05mm。(或Φ20d 7圆 柱面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轴向平面内距离为公差值0.05mm的两 平行直线之间。) (2)被测Φ40m7轴线相对于Φ20d7轴线的同轴度公差为Φ0.0 1mm。(或Φ40m7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1mm,且 与Φ20d7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 (3)被测度10H6槽的两平行平面中任一平面对另一平面的平行度 公差为0.015mm(或宽10H6槽两平行平面中任一平面必须 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15mm,且平行另一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4)10H6槽的中心平面对Φ40m7轴线的对称度公差为0.01

形状和位置公差习题

形状和位置公差习题课 一、基本内容: 1、形位公差的标注:被测要素、公差框格、指引线(垂直于框格引出, 指向公差带宽度方向)、基准(分清轮廓要素和中心要素,字母放正, 单一基准和组合基准) 2、公差带的特点(四要素)大小、方向、形状、位置 3、公差原则 基本概念 作用尺寸:单一要素的作用尺寸简称作用尺寸MS。是实际尺寸和形状误差的综合结果。 作用尺寸:Dms=Da—误差 dms=da+误差 最大、最小实体状态和实效状态: (1)最大和最小实体状态 MMC:含有材料量最多的状态。孔为最小极限尺寸;轴为最大极限尺寸。LMC:含有材料量最小的状态。孔为最大极限尺寸;轴为最小极限尺寸。 MMS=Dmin;dmax LMS=Dmax;dmin (2)最大实体实效状态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MMVC:是指实际尺寸达到最大实体尺寸且形位误差达到给定形位公差值时的极限状态。 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在实效状态时的边界尺寸。 A)单一要素的实效尺寸是最大实体尺寸与形状公差的代数和。 对于孔: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h=最小极限尺寸—形状公差 对于轴: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s=最大极限尺寸+形状公差 B)关联要素的实效尺寸是最大实体尺与位置公差的代数和。 对于孔: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h=最小极限尺寸—位置公差 对于轴:最大实体实效尺寸MMVSs=最大极限尺寸+ 位置公差 理想边界 理想边界是设计时给定的,具有理想形状的极限边界。 (1)最大实体边界(MMC边界) 当理想边界的尺寸等于最大实体尺寸时,该理想边界称为最大实体边界。(2)最大实体实效边界(MMVC边界)

当理想边界尺寸等于实效尺寸时,该理想边界称为实效边界。 包容原则(遵守MMC边界)○E (1)定义:要求被测实际要素的任意一点,都必须在具有理想形状的包容面内,该理想形状的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即当被测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处处加工到最大实体尺寸时,形位误差为零,具有理想形状。 (2)包容原则的特点 A、要素的作用尺寸不得超越最大实体尺寸MMS。 B、实际尺寸不得超越最小实体尺寸LMS 。 按包容原则要求,图样上只给出尺寸公差,但这种公差具有双重职能,即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实际尺寸变动量和形状误差的职能。形状误差占尺寸公差的百分比小一些,则允许实际尺寸的变动范围大一些。若实际尺寸处处皆为MMS,则形状误差必须是零,即被测要素应为理想形状。因此,采用包容原则时的尺寸公差,总是一部分被实际尺寸占用,余下部分可被形状误差占用。 最大实体要求(遵守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定义:是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偏离最大实体状态,而形状、定向、定位公差获得补偿的一种公差原则。 特点:*遵守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要求被测要素的作用尺寸不得超越最大实体实效尺寸,实际尺寸不得超越极限尺寸。 *公差框格中形位公差值后加注符号○M。 二、练习 1.改正图2-7中各项形位公差标注上的错误(不得改变形位公差项目)。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检测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检测 思考题 4-1 什么是理想要素、实际要素、轮廓要素和中心要素? 4-2 什么是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单一要素和关联要素? 4-3 GB/T1181-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规定的形位公差特征项目有哪些?它们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4-4 何谓形状公差?何谓位置公差? 4-5 形位公差框格指引线的箭头如何指向被测轮廓要素?如何指向被测中心要素? 4-6 由几个同类要素构成的被测公共轴线、被测公共平面的形位公差如何标注? 4-7 被测要素的基准在图样上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哪9个字母不得采用? 4-8 对于基准要素应标注基准符号,基准符号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基准符号的粗短横线如何置放于基准轮廓要素?如何置放于基准中心要素? 4-9 形位公有效期带具有哪些特性?其形状取决于哪些因素? 4-10 什么形状的形位公差带的公差数值前面应加符号“ ”?什么形状的形位公差带的公差数值前面应加符号“ ”?哪些表位公差带的方位可以浮动?哪些形位公差带的方位不允许浮动。 4-11 确定形位公差值时,同一被测要素的定位公差值、定向公差值与形状公差值间应保持何种关系。 4-12 按照直线度公差的不同标注形式,直线度公差带有哪三种不同的形状。 4-13 说明基准的含义,何谓单一基准、公共基准、三基面体系?在形位公差框格中如何表示它们? 4-14 轮廓度公差带分为无基准要求和有基准要求两种,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4-15 比较下列每两种形位公差带的异同? (1)圆度公差带与径向圆跳动公差带; (2)圆柱度公差带和径向全跳动公差带;

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答案)

第4章形位公差 1.属于形状公差的有AB。 A.圆柱度。 B.平面度。 C.同轴度。 D.圆跳动。 E.平行度。 2.属于位置公差的有ACD。 A.平行度。 B.平面度。 C.端面全跳动。 D.倾斜度。 E.圆度。 3.圆柱度公差可以同时控制AB。 A.圆度。 B.素线直线度。 C.径向全跳动。 D.同轴度。 E.轴线对端面的垂直度。 4.下列论述正确的有ABC。 A.给定方向上的线位置度公差值前应加注符号“Φ”。 B.空间中,点位置度公差值前应加注符号“SΦ”。 C.任意方向上线倾斜度公差值前应加注符号“Φ”。 D.标注斜向圆跳动时,指引线箭头应与轴线垂直。 E.标注圆锥面的圆度公差时,指引线箭头应指向圆锥轮廓面的垂直方向。5.对于径向全跳动公差,下列论述正确的有BC。 A.属于形状公差。 B.属于位置公差。 C.属于跳动公差。 D.与同轴度公差带形状相同。 E.当径向全跳动误差不超差时,圆柱度误差肯定也不超差。 6.形位公差带形状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有BD。A.同轴度。 B.径向全跳动。 C.任意方向直线度。 D.圆柱度。 E.任意方向垂直度。 7.形位公差带形状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区域的有CDE。 A.径向全跳动。 B.端面全跳动。 C.同轴度。 D.任意方向线位置度。 E.任意方向线对线的平行度。 8.形位公差带形状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内区域的有ACE。

A.平面度。 B.任意方向的线的直线度。 C.给定一个方向的线的倾斜度。 D.任意方向的线的位置度。 E.面对面的平行度。 9.对于端面全跳动公差,下列论述正确的有BCE。 A.属于形状公差。 B.属于位置公差。 C.属于跳动公差。 D.与平行度控制效果相同。 E.与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带形状相同。 10.下列公差带形状相同的有BD。 A.轴线对轴线的平行度与面对面的平行度。 B.径向圆跳动与圆度。 C.同轴度与径向全跳动。 D.轴线对面的垂直度与轴线对面的倾斜度。 E.轴线的直线度与导轨的直线度 11.某轴Φ10 0 -0.015mm○E则ADE。 A.被测要素遵守MMC边界。 B.被测要素遵守MMVC边界。 C.当被测要素尺寸为Φ10 mm时,允许形状误差最大可达0.015 mm。 D.当被测要素尺寸为Φ9.985mm时,允许形状误差最大可达0.015 mm。 E.局部实际尺寸应大于等于最小实体尺寸。 12.被测要素采用最大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时BCD。 A.位置公差值的框格内标注符号○E。 B.位置公差值的框格内标注符号Φ0○M。 C.实际被测要素处于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的形位误差为零。 D.被测要素遵守的最大实体实效边界等于最大实体边界。 E.被测要素遵守的是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13.下列论述正确的有BC。 A.孔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D max一形位公差。 B.孔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最大实体尺寸一形位公差. C.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d max十形位公差。 D.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实际尺寸十形位误差. E.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最大实体尺寸。 E则AD。 14.某孔Φ10 +0.015 0mm○ A.被测要素遵守MMC边界。 B.被测要素遵守MMVC边界。 C.当被测要素尺寸为Φ10 mm时,允许形状误差最大可达0.015mm。 D.当被测要素尺寸为Φ10.01 mm时,允许形状误差可达0.01 mm 。 E.局部实际尺寸应大于或等于最小实体尺 15.圆柱度和径向全跳动公差带相同点是公差带形状相同,不同点是前者公差带轴线位置浮动而后者轴线的位置是固定的。 16.在形状公差中,当被测要素是一空间直线,若给定一个方向时,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

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精选(最新)

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精选(最新) G157《GB/T157-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 G1182《GB/T 1182-200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 G1184《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1958《GB/T1958-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形状和位置公差 检测规定》G4096《GB/T4096-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 G4249《GB/T 4249-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公差原则》 G4380《GB/T4380-2004 圆度误差的评定 两点、三点法》 G6062《GB/T6062-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 G7234《GB/T7234-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度测量术语、定义及参数》G7235《GB/T723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评定圆度误差的方法:半径变化量测量》 G10610《GB/T10610-1998 轮廓法测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G11336《GB/T11336-2004 直线度误差检测》 G11337《GB/T11337-2004 平面度误差检测》 G13319《GB/T13319-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位置度公差注法》G16671《GB/T 166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 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 G16857.1《GB/T16857.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词汇》 G16857.2《GB/T 16857.2-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用于测量尺寸的坐标测量机》 G16857.3《GB/T 16857.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配置转台的轴线为第四轴的坐标测量机》 G16857.4《GB/T16857.4-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在扫描模式下使用的坐标测量机》 G16857.5《GB/T16857.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使用多探针探测系统的坐标测量机》 G16857.6《GB/T 16857.6-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计算高斯拟合要素的误差的评定》 G16892《GB/T16892-1997 形状和位置公差:非刚性零件注法》 G17773《GB/T17773-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延伸公差带及其表示法》 G17851《GB/T 17851-2010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 基准和基准体系》G17852《GB/T17852-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轮廓的尺寸和公差注法》 G18778.1《GB/T18778.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滤波测量条件》 G18778.2《GB/T18778.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用线性化的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 G18778.3《GB/T 18778.3-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用概率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 G18779.1《GB/T18779.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按规范检验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规则》 G18779.2《GB/T18779.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测量设备校准和产品检验中GPS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

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

形状和位置公差 检测规定 GB 1958 —80 本标准的检测对象是形状和位置误差(简称形位误差) 1、形位误差是指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本标准涉及的形位误差共有十四个项目,见表1。 表 1 2、测量形位误差时,表面光洁度、划痕、擦伤以及塌边等其它外观缺陷,应排除在外。 3、评定形位误差时,用测得要素作为实际要素。

测量截面的布置、测量点的数目及其布置方法,应根据被测要素的结构特征、功能要求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决定。 4、本标准规定五种检测原则见表2。 表 2 量值由间接法获得 测量直角坐标值 两点法测量圆度特征参数

用综合量规检验同轴度误差 根据各检测原则对各项目拟定的检测方案见附录。 5、测量形位误差时的标准条件; (1)标准温度为20℃; (2)标准测量力为零。 由于偏离标准条件而引起较大测量误差时,应进行测量误差估算。 6、测量精度是衡量所采用检测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选择检测方案时,应对该方案作测量精度估计。测量精度用测量总误差来表示。测量总误差是形位误差的测得值与真值之差。 注:测量总误差是指下列三方面误差的综合结果,即: ①以测得要素作为实际要素引起的误差(如布点引起的误差等)。 ②测量设备、测量温度、测量力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③采用近似方法评定时引起的误差。 7、极限测量总误差允许占给定公差值的10%~33%。 注:各公差等级允许的极限测量总误差建议按下表确定:

二、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8、形状误差: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理想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1)对于中心要素(轴线、中心线、中心面等),其理想要素位于被测实际要素之中,如图1所示的理想轴线L1。 图 1 (2)对于轮廓要素(线、面轮廓度除外),其理想要素位于实体之外且与被测实际要素相接触,如图2所示的理想直线A1—B1和图3所示的理想圆C1。 图 2 图3 9、最小条件: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图1~图3) (1)形状误差值用最小包容区域(简称最小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2)最小区域是指包容被测实际要素时,具有最小宽度f或直径φf的包容区域,如图1~图3所示。 (3)各误差项目最小区域的形状分别和各自的公差带形状一致,但宽度(或直径)由被测实际要素本身决定。 10、最小条件是评定形状误差的基本原则,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采用近似方法来评定形状误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