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内容纷纭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方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政治方面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方面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学习方面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为人处世方面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他的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仁”和“礼”,以这两个字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以至世界上很多人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国际的交流,孔子的思想走出中国,影响邻国和遥远的欧美国家。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 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此大,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清初大才子金圣叹回答别人问他不做官的原因时,曾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金圣叹用为政做官来与学习比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派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自身素质,把修身排在第一位,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习对于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另外,桑哲在《孔子学习思想类解—以<论语>为例》一文中提到:“《论语》共11705字,由1352个不同汉字排列组成,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这个数据也是充分显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我想通过分析研究《论语》里涉及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言论,得出孔子的为学之道以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于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所影响。

一、重视学习,立志求学

学习活动是人类将自身知识经验代代相传的惟一途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劝解人们学习了新知识,要时常温习它,把这样好学的行为当成是快乐的源泉。其后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提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岁就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迷惘,

五十岁就能够得知天命,到了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越规矩。孔子以自身的经历来说明必须重视学习,劝诫人们要在年轻时立志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慢慢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当然这里说的“四十不惑”不是指勤奋地学习就可以到了四十岁什么事情道理都知道,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是无限,这里讲的不惑是指通过学习知识,遇到事情就能够依照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对其进行判断,特别是价值上的判断。

立志学习,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我们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很好地完善自己。特别在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对物质需要的迫切渴望,我们越需要早日立志学习,学习各种知识,培养自身素质,才能免于沉沦于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二、先学做人,后学做文

孔子强调“学”,“学”不仅是指学习各种知识性的学识,还是指对自身修养的培养,就是俗话说的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是指符合儒家素质的人,具有“仁”和“礼”的素养。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是强调人要重视品德、孝和信,在处理人际关系可以做到这三点,就算是学习过了。

孔子自己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学习时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要庄重和对生活要求安贫乐道,就可说得上是好学了。

子夏和孔子都没有从很具体的方面来说明什么是“学”和“好学”,但是他们都是从个人的品性的修养来说明“学”,也就是在他们看来,个人品质修养比真正学识渊博重要多了。

三、为己而学,求真务实

孔子曾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来区分古今两种不同的学者,他认同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批评现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用来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告诫我们要端正学习的目的,要为己而学。

除了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曾对子路说:“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在这里劝说子路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勿不懂装懂。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中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道理看似简单易懂,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却很多时候对自己的不懂的东西装作自己很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很容易显示出自己的愚蠢。所以,我们学习和工作,都要有“知之为知之”的正确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真真正正地掌握知识。

三、废寝忘食,学恐失之

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仁曾经说过“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自觉地继承了夏商周文化,把那时的文化传承下去。”我们知道孔

子十分喜欢夏商周的文化,那孔子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学习那时的文化呢,孔子的回答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也。”孔子曾多次说到自己并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是生来就懂得这些知识,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好学,学习时经常是“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不仅如此,他还“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对知识是如此的渴望,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乐之者”的境界了。

四、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学习除了要有“废寝忘食”的好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还要“温故而知新”,不断地“学而时习之”,把学过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心里,进行独立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要懂得辩证地对待学和思的关系,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以上的学习方法,孔子还认为学习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二是学习的时候,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又要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并用此为鉴来反省自己。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学习要继承孔子好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做法,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

我通过阅读并总结归纳《论语》里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智慧,加深了自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把受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并开创多

种教育方法。而我个人认为他之所以是伟大的教育家,不仅仅是以上原因,还因为他提出多种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以自身的好学行为去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正确地学习并把儒家学说继承和传播。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 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 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 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 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 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 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 它那简明扼耍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 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 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 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 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 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 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 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 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 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 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向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提纲: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二、如何尽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爱人”,要“泛爱众”,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是君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能违背“仁”,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不忧”。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73岁,孟子、庄子84岁,墨子92岁,子思82岁,荀子75岁。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性。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而且吃饭适度,“食不过饱”,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这就是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论语》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内容纷纭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方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政治方面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方面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学习方面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为人处世方面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他的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仁”和“礼”,以这两个字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以至世界上很多人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国际的交流,孔子的思想走出中国,影响邻国和遥远的欧美国家。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 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此大,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清初大才子金圣叹回答别人问他不做官的原因时,曾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金圣叹用为政做官来与学习比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派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自身素质,把修身排在第一位,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习对于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另外,桑哲在《孔子学习思想类解—以<论语>为例》一文中提到:“《论语》共11705字,由1352个不同汉字排列组成,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这个数据也是充分显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我想通过分析研究《论语》里涉及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言论,得出孔子的为学之道以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于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所影响。 一、重视学习,立志求学 学习活动是人类将自身知识经验代代相传的惟一途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劝解人们学习了新知识,要时常温习它,把这样好学的行为当成是快乐的源泉。其后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提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岁就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迷惘,

选修《论语选读》交友之道

选修《论语选读》交友之道测试题 2019.9 1,人生中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等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份情思……有千百种等,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请以“等”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说服(shuì) 鸟瞰(kàn) 脍炙人口(kuài) 一丘之貉(hé) B.绯闻(fēi) 皈依(ɡuī) 虎视眈眈(dān) 好高骛远(wù) C.弹劾(hé) 内讧(hòng) 煊赫一时(xuǎn) 戛然而止(ɡá) D.恪守(kè) 酗酒(xiōng) 耳濡目染(rú) 繁文缛节(r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各国游客在北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热情,大家相敬如宾,京城处处洋溢着和谐.友好的气氛。 B.美国认为俄罗斯没有兑现从格鲁吉亚撤军的承诺,但是在如何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美欧却同床异梦,各有打算。 C.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打破100米世界记录的消息传回国内,牙买加十室九空,人们纷纷走向街头庆祝。 D.有识人士指出,近日在纽约.米兰和巴黎上演的美轮美奂时装秀与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风暴气氛不和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我省在对口支援四川松潘重建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灾区群众负责,

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合理规划,科学重建。 B.近日,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深爱他的祖国,决定辞职是为了避免不使国家发生分裂。 C.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D.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到全世界的好评,但你可知道,赛事的运行和服务等工作都凝结着志愿者们辛勤的劳动成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赏心悦目的,是旭日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最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梦幻的烟月下,班驳的树影中,! 探不完的深宅奇景,品不够的千古神韵。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 ①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②令人陶醉的,是正午的艳阳放射出道道金辉 ③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④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⑤心驰神曳的,是脉脉的斜辉将祖屋分明的棱角慢慢隐去 A.③⑤④②① B.①②⑤④③ C.②④⑤③① D.④②⑤①③ 6,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央浼/分娩溺爱/匿名剽窃/虚无缥缈 B.栖息/敧侧契约/楔子潜力/扭转乾坤 C.倩影/天堑俏皮/峭拔怯弱/扶老挈幼 D.钟磬/磐石诺言/偌大朔方/追本溯源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论语君子之道五十句

君子,所谓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义,在孔子的眼里,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拥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国学君从论语中精选了40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您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饱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谈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5.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9.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论语》与为人处世

贵州民族大学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与为人处世 目录 《论语》与为人处世 (1) 一、内容概述 (2) 二、理论与方法 (2)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2) (一) 《论语》与交友 (2) (二) 《论语》与处世 (3) 结语 (4) 引用文献 (5)

一、内容概述 《论语》作为中华经典,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道理,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我觉得,《论语》是一本指导人,教育人,精华多余糟粕的人生指南。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领悟,同一本指南,不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道理。 二、理论与方法 阅读《论语》译注本,结合维基百科,以及百家讲坛来和间接与孔老夫子面对面的交谈,透过文字,来聆听他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解,解读这本中华经典。 《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此篇笔记,从人生,处世,和交友三个方面谈谈从论语中的收获和感悟。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一)《论语》与交友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朋友,无论是所谓的好人还是坏人,都会有朋友。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之间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一种是因为兴或趣爱好相投,有共同的生活或者处世理念,在一起像镜子一样,相处的时候好像在观察另一个自己;还有一种是朋友之间的敬仰和敬佩,人总归是不完整的,朋友就像是互相不同的两个半圆,成为朋友就完整了,互相的学习和模仿,使其之间能够更趋于完整。 论语当中写到:“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孔老先生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咱们有朋友,还不止一个,当然也会不止一类,归纳来说有两类,益友和损友,六种,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谓友直,就是说这种朋友正直,勇敢,刚正不阿,充满正气和大义凛然。这种朋友在你怯懦,胆怯,害怕的时候能够激起你的勇气,让你勇敢,果断的做出行为和决定。这是一种好朋友。 所谓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人生在世,谁人能够不犯错。不难发现的,无论是过分的苛责还是严厉的批评,都不如社会,和家人乃至朋友的宽容来的有力和持久。所以,宽容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深沉的美德,存在于人世间,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朋友与朋友之间。只有,有了宽容,感情才能持久。有的人说,宽容是否会让我们更堕落,更放纵自己,更加的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其实不然,人都是有一颗向善的心,朋友的行为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之间的反差,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来弥补。又像向导一样,指引我们向前,美好的向前。所以,有一个宽容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1

浅谈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 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论语》是一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家经典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历来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如何全面健康地成长,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论语》作为孔子言论的代表作,今天在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实际的工作经验,重点从大学生的学习、做人两个方面,谈一下《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帮助。 一、《论语》与大学生的学习 (一)《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原则 《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涵很多,有着各种各样的学习观点,如:“学而时习之,不宜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孔子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既要“学”又要“习”,同时强调互相学习。“学”在《论语》中应该理解为学习的态度而不是一般知识的积累。通读《论语》时,我们似乎发现孔子经常还原掉所学而只讲学,强调学是一种原发状态,即活泼又纯粹的学习态度和灵活善变的学习方法,这种境界是多少“所学”也堆积不起来的。“习”也是求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只“学”而不“习”,则如竹篮打水。《论语》中所孔子认为在讲的“习”是指自发的实践而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

“习”中,不仅仅要掌握住以往所学,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新的知识,也可以用“温故而知新”去理解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孔子告诉我们在 学习中不仅注重自学,还要注重相互学习。三可以理解为众,不单指三个人。就学习而言,个体学习只是一个基础,学习更多的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是一个群体活动。别人的优点长处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别人的缺点短处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面镜子,从而吸取教训,避免犯错。 (二)《论语》对大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学好知识是大学生进入 高等学校的首要目的。大学课程的设置与中学相比,更加全面也更加复杂。对于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科学已经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 1、在高等学校中,对学习的个体而言,“学而时习之”是将学习学好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大学的教学和中学的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学,有着固定的学习自修班级,班主任也像监工一样时刻督促学生去学习;老师的授课模式是完全应试教育,反反复复题海战术。可以说,大多数中学生是在被动中求升学。大学,有固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学习完全自主,老师的授课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学生课后自觉地学习相关知识,很少有人督促,基本自主。 大学生大学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1.15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 :巴结,奉承,谄媚。 何如: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 如切如磋(cuō) ,如琢如磨:引申为朋友互相讨论、研修的意思。这句出自 《诗经· 卫风· 淇奥》 。切,指把骨头加工成器物。磋,加工象牙,使其更圆 滑。琢,雕刻玉石。磨,磨制加工石头使其更细致。 与:同“欤”。 【大意】 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 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仁道、 富裕却爱好礼义的人。 ”子贡说: 《 “ 诗 经》说,‘要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雕刻并加以琢磨细刻’,讲 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 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未来的事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 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 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 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政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

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 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交友之道2.10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释】 以:根据,动机,原因。一说,“以”通“与”,意为结交朋友。 由:经由。 焉:表疑问的代词,何处,哪里。 廋(sōu) :隐藏,隐瞒,可以理解为掩盖。 【大意】 孔子说:“看一个人言行的动机,观察他做事达到目的所用的方法,考察他 安心于做什么。这样,这个人怎么能掩盖得了他的真面目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 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 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八佾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 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 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 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 问题。 里仁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 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在中国古代伦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们大加赞扬的。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组成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天地君亲师,古老的祖训与名言,代代传承,直至今天。 古人怀着对天地对自然的敬仰,在今天,似乎已经被渐渐地忽视,由于人类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之心日盛,这些暂且抛开不提。君,今天看来,国,似乎更加切合实际。再往下,就是亲,此处的“亲”,自然指的就是双亲,是父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道?古老的时代,孝道是“父为子纲”的强权,孝也是“卧冰求鲤”的感人诗篇,孝道也还是杀子救母的荒诞,那么今天呢?今天的世界,需要怎么样的孝,才是真正契合时代的孝呢? 即使圣贤如孔子,在不同的人问及孝时,给的都是不同的答案,与其说是后人所解释的,孔圣人因材施教,倒不如说是,因为孝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初识世事的孩童,孝就是乖乖听话,不让父母生气; 对于开始读书的学子,孝就是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担心;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一) 处世之道是每一个人都要接触的,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际关 系呢?听了于丹教授精彩而生动的演讲后得知。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是处世之道其中的关键。意思是:一件事没做好和把一件事做过头了是一样的。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应该有原则的尺寸。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要把握原则的分寸。好坏之分要看在什么时候,还要看做的时候要把握一种什么样的尺度。 如今的人很爱怨天尤人,更懂得以德抱怨。孔子是不提倡“以 德抱怨”的,他提倡的是以直抱怨,也就是用自己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以德抱怨会导致恶性循环,也会是人生的一种浪费。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留在应该使用的地方。譬如,环保的浪费并不能意味着心灵的不荒芜,环境的改变不意味着心灵的改变。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是我们面对一件事可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君子也许不能避免伤害,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欺骗。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原则和尺度。 在孔子心中的“好”则是“过犹不及”。如,对领导忠诚且热爱,对朋友将心比心,甚至两肋插刀。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则是论语要讲述的哲学关系。可见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今天的社会随物质的发展人际关系也逐渐复杂起来,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头疼,那么什么叫好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于丹教授又讲到,心理学上有种界定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爱的人强行的控制。英国一名心理学女博士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我们要明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保有。这其实也是一种仁爱之心。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工作?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去操心别的事情。别锦上添花,要知道这个环节是雪中送炭。而这些从积极的态度看会更有价值。孔子以:“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告诉我们在其位怎么谋政。简单说来处世之道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并把握尺度,否则将“过犹不及”。而对于言行的适度。孔子鼓励:积极的做好每一件事,说话则要谨慎。慎与言也是一个分寸,因为豁从口出,言多必失。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时一切皆成定局。“人无远虑,必有近乎”、“先行其言则后从之”不仅是孔子告诉弟子的,而且也是告诉我们的。所以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处世之道懂礼节也尤为重要。孔子看来礼节更重要的是往往不一定要别人看得到,他就那样做。他不仅对高官很尊敬而且对弱视群体也很尊重。孔子不愧为圣人,同时圣人言谈举止也是那么的朴素。而君子:修炼自己自然帮助别人,即“修己以敬”。《论语》在这个环节告诉我们首位是修自身,而不是安天下,让自己修炼好是对家国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论文.doc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那简明扼要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1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篇一: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古往“交友之道”今来“绿色交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

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一是择友有标准——多而不滥。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朋友多了,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可以得到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特别是公务人员,通过“绿色交往”,充分利用友情资源,加强横向联络和上下沟通,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之处颇多。不过,孔子提倡的是多“贤”友,不是滥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姑且不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不对,孔子的真实意思是强调择友的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对不如自己的人,可以“容”,但不一定“交”。“交”和“容”是两码事,并不矛盾。现在,社会上认为朋友越多路越宽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出现了“职业交友者”,整日游走于官场商界,上下其手,左右逢源,遇事帮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当然,其中也不乏顺手牵羊、捞取好处者。一些公务人员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模糊了视线,热衷于和“老板”、“大腕”称兄道弟,成天与他们吃喝玩乐,堂而皇之地出入声色场所,毫无顾忌地享受奢侈“服务”,腐蚀了思想,甚至陷入圈套,可以说就是被“朋友圈”给“圈”进去了。因此,交友还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坚持一定的标准,有所交,有所不交,最好是多而不滥,贤而有益。

孔子的交友之道98823

《孔子的交友之道》 一、朋友间的交往——“缘” 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

相关文档